N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N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N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N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微结构与吸光特性研究

唐玉朝1,2*,黄显怀1,李卫华1

(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合肥230022 ;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

与材料科学学院,合肥230026)

摘要:以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和研究了四种方法制备的N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结构,即水解法(N/TiO2-H)、氨热还原法(N/TiO2-A)、机械化学法(N/TiO2-M)和尿素热处理法(N/TiO2-T)等。结果表明,N/TiO2-H和N/TiO2-T两种催化剂在490nm处有吸收带边,可见光激发途径是掺杂的N 以填隙方式形成的杂质能级吸收电子发生的跃迁引起的;而N/TiO2-A和N/TiO2-M两种催化剂在整个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可见光吸收,其对可见光的激发途径是掺杂N和氧空缺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论计算的N杂质能级位于价带上0.75eV,与实验观察到的吸收带边结果十分吻合。XPS结果表明,几种催化剂的N1s结合能位置都在399eV 附近,显示为填隙掺杂的N原子。填隙掺杂的N/TiO2,其Ti原子的2p结合能与未掺杂的TiO2相比增加了+0.3-+0.6eV, 而O1s电子的结合能增加了+0.2-+0.5eV, 这是因为填隙的N原子夺取Ti和O的电子,Ti和O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降低了。电子能谱和吸光特性的研究都表明,掺杂的机理是在TiO2晶格内形成N原子的填隙。

关键词:TiO2;光催化;N掺杂;填隙;UV-VIS-DRS;XPS;杂质能级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s and light absorbance of nitrogen-doped

titanium dioxides photocatalyst

Yu-chao Tang1,2*, Xian-huai Huang1, Wei-hua Li1

(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2, P R China;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P R China)

Abstract:Nitrogen doped dioxide titanium photocatalysts (N/TiO2) had been prepared by various methods: hydrolysis of tetrabutyl titanate (N/TiO2-H), ammonia thermal treatment of titanium dioxide (N/TiO2-A), mechanochemica1 treatment of titanium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08001),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10040606Y29)。

作者简介:唐玉朝,男,博士,副教授,1975年生。*通讯联系人,tangyc@https://www.360docs.net/doc/7812516997.html,

dioxide (N/TiO2-M) and urea thermal treatment of Ti(OH)4(N/TiO2-T). Results of UV-Vis-DRS indicated there had obvious onset of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at 490nm of catalysts N/TiO2-H and N/TiO2-T, which initiated by impurity energy level located at above valance band formed by doped nitrogen. Excitations from localized states to the conduction band account for the absorption edge shift toward lower energies (visible region) observed in the case of N/TiO2 with respect to pure TiO2. Mixture of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of nitrogen doping and oxygen defect gave no obvious onset in the whole range between 400 and 800nm were observed of the samples N/TiO2-A and N/TiO2-M. Impurity energy level located at 0.75eV above valance band of TiO2calculated by theoretical method, which was well corresponding to experimental UV-Vis-DRS results. Binding energy of N 1s at about 399eV for all N/TiO2 catalysts were observed and there corresponding to interstitial nitrogen. Binding energy of Ti 2p and O 1s were increased about 0.3-0.6eV and 0.2-0.5eV respectively of various nitrogen doped TiO2 with respect to pure TiO2.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e doped mechanism of nitrogen in the TiO2 was interstitial nitrogen.

Keywords:Titanium Dioxide; Photocatalysis; Nitrogen; Interstitial; UV-VIS-DRS, XPS; Impurity Energy Level

前言

TiO2光催化技术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一种n型半导体,其较大的带隙能使得其只能利用387 nm以下的紫外光,这制约了该项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了扩展TiO2的响应波长以利用太阳光,人们研究了对TiO2进行掺杂改性,近年来人们大量研究了非金属掺杂改性TiO2[1-14],特别是N掺杂[1,8-14]。

但是,对掺杂N的TiO2结构和可见光激发机理等到目前为止仍缺乏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掺杂的N通过降低TiO2的带隙而获得可见光响应,如Asahi等[1]和通过理论计算认为是由于N的2p轨道和O的2p轨道杂化而使带隙减小,因而响应可见光,作者给出以离子溅射法得到的TiO2-x N x的吸收光谱,发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比较吻合。徐凌等[15]也以第一原理对掺杂N锐钛矿TiO2电子结构的进行了计算研究,作者认为在N掺杂后,N原子与Ti原子在导带区,发生了强烈的相互关联作用,致使Ti 原子3d轨道上的电子向N原子2p轨道发生移动,使得导带降低了,从而使得TiO x导带的禁带宽度变小,其观点与Asahi等基本一致。Irie等[16]研究了以NH3热处理的N掺杂TiO2的可见光吸收,作者认为氧晶格位被N取代后形成了位于价带上的孤立的窄带(杂质能级)是可见光吸收的原因,而不是如Asahi等认为的轨道杂化能级。作者同时根据Kubelka- Munk方程计算了TiO2-x N x和TiO2的带隙,发现两者都为3.2eV,这说

明了掺杂的N并没有使TiO2的带隙变窄。Valentin等[17]则通过自旋极化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方法计算了N掺杂的TiO2锐钛矿和金红石结果,他们发现N掺杂引起光谱吸收的显著变化,是由于N 2p轨道位于O 2p价带的顶端,即使是高的掺杂比(~9.3%原子比)计算与试验结果仍相符。

Julius等[18]则发现TiO2-x N x在410-535 nm范围内的可见光吸收并不象未掺杂的TiO2那样在410 nm处会突然变化,这说明可见光的吸收不是带-带跃迁而是从带隙的局域态向导带内的空带跃迁,所以作者认为Asahi等[1]的掺杂TiO2-x N x的带隙变窄(使禁带宽度减小)的说法值得商榷。Lin等[19]以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锐钛矿型TiO2的N掺杂和氧空位(考虑浓度变化)电子结构和光谱吸收,结果发现500nm以下的可见光吸收是由于掺杂的N在价带上的能级吸收,而500nm以上的吸收是由氧空位引起的。显然,不同学者对N掺杂TiO2可见光激发机理有不同的认识,因而,阐明其机理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的开展。

本文以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本课题组制备的几种N掺杂TiO2的结构和对可见光的吸收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N/TiO2的可见光激发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催化剂制备

N/TiO2-H光催化剂的制备参见文献[20],N/TiO2-A光催化剂的制备参见文献[21],N/TiO2-M制备过程如下:称取16g化学纯试剂TiO2(0.20mol,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加入一定量的NH4F(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充分搅拌并加入10ml蒸馏水,置四氟乙烯球磨罐内,加入5个直径为5mm的玛瑙珠,40个直径为3mm的小玛瑙珠。密封后,在球磨机(型号:QM-1SP,南京大学仪器厂)内以580rpm的速度球磨180min,取出。上述经过球磨的TiO2,先在烘箱内(型号:DHG-9140A, 上海精宏)105o C干燥,然后置于箱式电阻炉(型号:SX2-25-12, 上海博迅实业公司)内在空气气氛下加热煅烧,以3o C /min的升温速度加热,升到指定的温度(400o C、500o C、600o C和700o C)保温120min,然后停止加热,在自然状态下降温直至室温,即得到N 掺杂TiO2,催化剂煅烧后显示灰黄色。

N/TiO2-T制备过程如下:取钛酸四丁酯(上海前进化学试剂厂)20 mL, 以1 mL·min-1的速度缓慢加入到100mL 蒸馏水中, 保持溶液温度20o C左右, 磁力搅拌60min, 形成乳状混悬溶液,将该液通过滤纸过滤,弃去滤液,保留沉淀物。将沉淀物以蒸馏水反复冲洗60 min, 85o C下烘干, 在玛瑙研钵中将之研磨碎, 加入一定量的尿素,研磨混合均匀。上述混合物在空气气氛下分别在400o C、500o C、600o C和700o C 下煅烧2 h, 煅烧设备和程序同上。

催化剂后面的数字表示煅烧的温度(o C),括号内数字表示加入NH4F或尿素量(单位g),如N/TiO2-H-400(1)表示400o C煅烧,加入NH4F为1g。

1.2 材料表征分析

UV-VIS-DRS分析:将样品在6MPa压力下制成圆片,以标准MgO作参比,在装有积分球的UV-2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himadzu,Japan)UV/Vis/DRS分光光度计上测得200-800nm的漫反射谱、用365nm处的表观吸光度来比较不同样品对光的吸收能力。XPS分析采用英国VG公司Scientific ESCALab220i-XL型光电子能谱仪分析, 激发源为Al KαX 射线, 功率约300W, 分析时的基础真空为3 ×10- 9 mbar, 电子结合能用污染碳的C1s 峰(284.6 eV)校正

1.3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

取合适量的催化剂粉末,加入一定浓度的甲基橙,在振荡器上振荡30min,待污染物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将反应装置移到太阳光下,在太阳光下的反应其中一组加滤光片(滤光片型号,JB420, 上海海鸥光学有限公司, 可拦截太阳光中的420nm以下紫外光)。每隔一段时间取样1次,将样品离心分离催化剂颗粒(离心机型号:TDL80-2B,上海安亭仪器厂),2000rpm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以UV-VIS 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测试污染物的吸收(分光光度计:WFZ800-D3B,北京瑞利),根据标准曲线得到污染物的浓度。部分降解样品以0.45μm滤膜过滤,然后测定总有机碳浓度,仪器型号为(TOC-V CPN, Shimadzu Co.)。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方法制备样品的UV-VIS-DRS

不同方法制备的N/TiO2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比较见图1,其中BLANK 为化学试剂TiO2仅仅经过500℃处理,几种方法制备的N/TiO2光催化剂在可见区域均有显著的吸收, 样品均为500o C处理。

从图可知,N/TiO2-H和N/TiO2-T仅仅对550nm以下的可见光发生吸收,长波长的可见光几乎无吸收;而N/TiO2-M和N/TiO2-A在整个可见光区域(400-800nm)都存在吸收。根据文献[20-21]的分析,我们知道,氨还原方法和机械化学方法制备催化剂时,不可避免存在较多的氧空缺状态及Ti3+,而氧空缺在500nm以上是存在吸收的[19]。在氨还原方法中,在高温下以NH3热处理TiO2,NH3可以直接夺取中TiO2的氧原子,形成氧空缺。

机械化学法由于在机械球磨时,对TiO2的晶格造成破坏,O原子容易被还原性物质夺走。在经过球磨后,表面晶格受到破坏,形成Ti3+和氧缺陷。对于N/TiO2-T

催化剂,并没有出现氧空缺的光谱吸收,由于该方法制备过程中只是热分解释放的较少量的NH3与CO2,NH3与Ti(OH)4发生反应导致形成N掺杂,高温下NH3极容易挥发损失。

综合上述几种制备方法,可知,对于N/TiO2-M由于机械化学处理导致晶格应力破坏,在后续处理时容易形成氧空缺;N/TiO2-A由于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完全处于还原气氛中,所以形成氧空缺;对于N/TiO2-T,由于尿素分解的产物是NH3与CO2,NH3与TiO2发生作用形成掺杂,而CO2的C处于最高氧化态,不会导致形成氧空缺;N/TiO2-H则在形成Ti(OH)4沉淀过程中NH3直接参与形成N掺杂结构。

对上述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进行数学处理,得到其一阶导数光谱,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各个催化剂均在375nm附近处有强烈的吸收突跃,此为TiO2的特征吸收(锐钛矿TiO2,理论激发波长374nm)。而只有N/TiO2-T和N/TiO2-H观察到有显著的吸收红移,其吸收带边位于490nm处,最大吸收波长在560nm左右;N/TiO2-A和N/TiO2-M没有观察到有带边红移现象,是因为该两种催化剂存在较强的氧空位,而氧空位在500nm以上有显著吸收,正好与N掺杂的理论吸收(490nm

以下)非常接近,容易形成连续吸收光谱,无法从光谱结果进行分析。

经过N掺杂后,N/TiO2-T和N/TiO2-H发生了显著的吸收红移,且红移量与理论数值相符的较好。未掺杂N的锐钛矿TiO2其理论带隙为3.20eV,掺杂N以后形成杂质能级位于价带上0.75eV处[12],则理论的激发波长是:λ= N0hC/E,当E=3.20eV 时,理论激发波长为374nm;当E=2.45eV时,理论激发波长为490nm, 实验观察到N/TiO2-T和N/TiO2-H的激发波长在375nm和490nm附近处,前者是TiO2的特征吸收,后者是掺杂N的杂质能级吸收,实验结果与N杂质能级的计算结果符合很好,说明这两种催化剂的可见光激发机理是形成杂质能级。

为了进一步研究清楚可见光的激发机理,我们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情况下其吸收带隙的变化,实验考察了不同掺杂浓度的N/TiO2- T-500和N/TiO2-H-400样品的光谱,结果如图3-图6所示。

从图3可知,不同N掺杂浓度的N/TiO2-T-500催化剂在UV区(波长<380nm)和长波长可见区(波长>560nm)吸收并无显著差异,在380nm~560nm之间,掺杂量越大,吸收强度越大。在一阶导数光谱图中,可以看到,随掺杂浓度的增加,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带隙有微小的增加,从最低掺杂的约485nm左右增加到最大掺杂的500nm左右,说明掺杂浓度越大,吸收带隙的红移越强。实验结果说明,对于N杂质能级,其在N/TiO2内的能级大小是比较稳定的,受掺杂浓度的影响较小。

2.2 不同N掺杂浓度样品的UV-VIS-DRS

图5给出了不同N掺杂浓度的N/TiO2-H-400催化剂UV-VIS-DRS光谱,由图可知,于N/TiO2-T系列的催化剂类似,不同N掺杂浓度的N/TiO2-H-400催化剂在380nm~560nm之间,掺杂量越大,吸收强度越大。

在一阶导数光谱中,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带隙也是有很微小的增加,从最低掺杂的约485nm左右增加到最大掺杂的490nm左右。实验结果再次说明,对于N杂质能级,其能级位置相对比较稳定,掺杂N的浓度对其能级位置影响非常有限。比较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不同方法制备的N掺杂N/TiO2,其N能级位置位于O2p电子上约0.75eV处,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可以认为,N杂质能级的位置在N/TiO2内受掺杂浓度影响很小。

但是,Kitano等[22]报道的结果发现,采用射频磁溅射方法制备的TiO2和N-TiO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其吸收带是显著红移的,该催化剂掺杂浓度越高, 吸收带红移越大,当掺杂浓度(实际上是溅射时N2占的比例,即N2/(N2+ Ar))为2%,吸收带边约在440nm,而掺杂浓度增加到40%, 吸收带边约在540nm,红移增加了约100nm。这说明了N/TiO2轨道杂化能级的位置取决于N掺杂的量,Suda 等[23]也报道过类似的结果,作者采用激光脉冲沉积(PLD)的方法制备了高浓度N掺杂

催化剂,发现掺杂浓度越大,N/TiO2催化剂的吸收红移越显著,其光谱红移的大小取决于掺杂N的浓度。

的N原子1s电子结合能

2

图7给出了不同制备方法N/TiO2的N元素1s电子结合能的数据。由图可知,对于四种方法制备的N/TiO2,N1s电子都存在结合能在399eV左右的峰(398.4eV-399.7eV),该结合能对应的是填隙掺杂的N原子的1s电子结合能[24],是由于制备过程中引入的NH3化学吸附在TiO2的表面,热处理后N-H键通过N原子与Ti原子的作用填隙在TiO2晶格间。实际上,几种制备方法在制备的过程中,都存在游离的NH3,NH3与O-Ti-O键连接后热处理,N原子填入TiO2的晶格间隙。这几种方法基本的N掺杂机理是一致的,即NH3首先吸附在TiO2表面或与Ti(OH)4吸附,然后在热处理的条件下再与TiO2发生反应形成N掺杂的结构。

2.4 N/TiO

的Ti原子2p电子结合能

2

各种掺杂N 的TiO2催化剂的Ti 2p的电子结合能,见图8。与未掺杂的TiO2催化剂相比,所有N掺杂的TiO2的Ti 2p结合能都增加了,其2p 3/2增加在0.3eV-0.6eV之间,而2p 1/2增加在0.6eV-0.8eV之间。Chen等[24]发现,P25在掺杂N之前Ti 2p结合能为459.7eV而掺杂N后为458.8eV,降低了0.9eV;Wang等[25]则发现,纯TiO2的Ti 2p结

合能为458.6eV而掺杂N后为458.4eV,掺杂N降低了0.2 eV;Li等[26]发现纯TiO2的Ti 2p

结合能为458.4eV而掺杂N后为458.1eV,掺杂N降低了0.3 eV;Yang等[27]则发现N掺杂TiO2膜与未掺杂TiO2膜的Ti 2p结合能无明显差异,都是458.8eV。

但是,当N掺杂都是填隙掺杂方式存在,N原子以原子或N-H的形式存在于TiO2的晶格间隙,并与Ti原子形成非置换方式的化学键连。由于形成的是填隙N 掺杂方式,N原子需要由Ti给电子到N原子,结果是Ti和O原子的电子密度与TiO2相比减小了,Ti和O原子的电子结合能都是增加了。

的能带结构

2.5 N/TiO

2

根据前文的分析,N/TiO2的能级结构如下,掺杂的N在TiO2内形成杂质能级,其位置在TiO2价带上部0.75eV处;掺杂的N在TiO2内形成轨道杂化能级,其位置决定于掺杂N的浓度。图9给出了N掺杂锐钛矿型TiO2的能带结构示意图,(A)表示的是N形成杂质能级,该能级位于O 2p价带上0.75eV处,是孤立的能级,能级的位置基本不受掺杂浓度的影响,不同掺杂浓度其最长激发波长基本是固定值(对应波长为490nm);(B)表示的是N 2p形成局域态能级刚好位于O 2p能级的上方,掺杂浓度较大;(C)表示的是掺杂浓度大的情况,N 2p与O 2p形成杂化轨道能级, N 2p 与O 2p杂化后的能级比原来的O 2p能级高,杂化能级的位置决定于掺杂N原子的量,掺杂量越大,杂化轨道能级越高,N/TiO2的带隙越小,激发波长越长。

文献报道,无论是晶格取代(置换掺杂)还是晶格基质间隙N原子(填隙掺杂),当N掺杂浓度较低时,形成的掺杂属于杂质N,DFT计算也显示杂质的N在带隙形成局域态(localized states),晶格取代的N原子刚好在价带的上面(above),而间隙的N原子在带隙的更上部(higher),从这些局域态激发电子跃迁到导带是N掺杂TiO2光吸收带边向可见区红移的原因[28]。但是,当掺杂的浓度较大时(N/Ti原子比20%),N的2p轨道和O的2p轨道会发生杂化[19],杂化后N 2p轨道和O 2p轨道构成了TiO2价带的新的位置,其能级比纯TiO2的O 2p能级高。

可见光激发电子途径

2.6 N/TiO

2

为了进一步解释N掺杂TiO2的能级和掺杂机理,对其光催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图10是甲基橙在太阳光下N/TiO2的光催化脱色反应情况,同时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即比较了不加滤光片时甲基橙的脱色情况。实验结果可知,在太阳光源下,不加滤光片,3h左右可以完全脱色,而加滤光片,3h反应脱色约40%,同时发现TOC的

去除比脱色反应要慢的多。比较加滤光片与不加滤光片的反应速率,在相同的反应

时间内,前者是后者反应速率的约28%,说明将太阳光能中的很少的UV成分拦截(文献报道太阳光中UV仅仅占总能量的3-5%),其光催化效率即大幅度降低了,降低了70%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UV光下的光量子效率远远高于可见光的反应效率,可见光下光量子效率显著低于UV光下的现象已经有文献报道过[22,29-31]。

图10 SUN光下甲基橙的色度和TOC浓度变化

Fig.10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centration changed under SUN irradiations

(说明:催化剂为N/TiO2-T-500(2.4), 正方形实心(■)曲线是未加滤光片的实验)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了在可见光下,被激发的电子能够参与光催化反应的比较少,或者是可见光下激发的电子形成具有氧化能力的物种比较少,更多的电子还是没有能够参与甲基橙的氧化。说明电子没有形成氧化性的自由基等物质,而是与光生空穴复合了。对于本方法制备的N/TiO2 -T来说,由于其对可见光的利用是通过形成杂质能级来完成的,这样一个电子只有首先从TiO2的价带获得一个光子,跃迁到N杂质能级,激发到N杂质能级上的电子处于能量较高的状态,是不稳定状态,既可能释放能量重新回到TiO2的价带,也可能再次获得一个光子从杂质能级上跃迁到TiO2的导带。这样,可见光的激发效率显著降低了,电子的跃迁机理如图11所示。

由于被激发的电子在N杂质能级时是不稳定状态,将会有部分电子将能量释放而回到价带,所以可见光激发的光催化反应量子效率显著降低了。Irie等[16]发现在可见光下的光量子效率比UV光下低的多,他们认为,如果N 2p与O 2p 的能级产生了相互杂化,那么无论是可见光还是紫外光照射,TiO2-x N x光催化降解的量子产率应该是相同的,实际上可见光下的光量子效率比UV光下低的多,作者认为UV 既可以激发价带也可以激发窄带,而可见光仅可以激发窄带,这解释了在UV下的光量子效率比可见光下高的原因。Nakamura等[12]通过入射光电流效率IPCE的评价,也认为掺杂的氮物种(如NH x等)在价带上(O-2P)形成未填满的中间能级(N-2P),可见光从该中间

能级激发产生“空穴”,而紫外光从价带上(O-2P)激发产生空穴。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上述研究结论,即掺杂N的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掺杂浓度较低时)形成的是杂质能级,可见光从杂质能级上激发电子引起可见光的吸收和可见光催化活性,但是杂质能级形成的可见光催化效率是比较低的。

相反的,对于形成杂化能级的N掺杂TiO2,理论上讲其光电子的激发量子效率应该在UV和可见光下是相同或相近的,Kitano等[22]报道的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制备的N掺杂TiO2催化剂吸收带隙取决于掺杂浓度,掺杂的N与Ti2p形成轨道杂化能级,作者发现在360nm的UV下,吸收光电流转化率(APCE)为25.2%,而在420nm的可见光下,APCE为22.4%,两者十分接近。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对于轨道杂化能级,UV和可见光的光量子效率是相同或相近的;而对于杂质能级,UV 光源的光量子效率比可见光效率要高的多的事实,与本实验观察的结果相符合。

Lindgren等[32]和Torres等[33]人的工作进一步证实了Irie等[16]报道的可见光下的光量子效率比UV光下低的结论,作者认为,在N掺杂和未掺杂的TiO2导带内,电子的传递并无差别;而在N掺杂的TiO2内空穴的传递受到限制,所以带隙或(和)电极表面形成的N的能态在光电流诱导电荷载流子传输过程中扮演了复合中心的角色。Torres等[33]继续Lindgren等[32]的研究,作者认为掺杂的N原子刚好在价带的上面(above)形成能级,UV可以激发TiO2的价带(VB)电子跃迁到导带,而可见光只能激发位于价带上面的能级,两种情况下电子在导带内的传输是一样的,但是空穴的传输却显著不同。空穴在TiO2的价带(VB)内的传输速度远比在掺杂N形成的能态(很可能是局域态)要快,这解释了在UV光下光量子效率高的事实。

3 结论

四种掺杂的N/TiO2在可见光区域都有明显的吸收,其中N/TiO2-M和N/TiO2-A 光催化剂存在显著的Ti3+和表面氧缺陷,在500nm以上有显著吸收,而N/TiO2-H 和N/TiO2-T两个催化剂特征吸收在490nm以下左右,正好与N杂质能级的理论计算吸收带边吻合。掺杂的N在TiO2价带上面0.75eV形成杂质能级,该杂质能级为孤立的能级,说明N 2p并没有与O 2p发生轨道杂化。

XPS结果也证明,掺杂的N都在399.5eV附近存在能谱峰,是以晶格填隙的形式存在于TiO2内的N,与UV-VIS-DRS结论是一致的。

通过N杂质能级可以激发可见光,但是其光量子效率比UV光低的多,尽管其量子效率低,但是仍可以将有机物氧化矿化,显示出其利用太阳能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Asahi R, Morikawa T, Ohwaki T, Aoki, K. Taga, Y. Science[J], 2001, 293: 269-271

[2].Khan S U M, Al-Shahry M, Ingler Jr W B. Science[J], 2002, 297: 2243-2245

[3].In S, Orlov A, Berg R, Garcia F, Jimenez S P, Tikhov M S, Wright D S, Lambert R M. J. Am.

Chem. Soc. [J], 2007, 129, 13790-13791

[4].Livraghi S, Paganini M C, Giamello E,Selloni A, Valentin C D, and Pacchioni G. J. Am. Chem.

Soc, [J], 2006, 128: 15666-15671

[5].Zhao W, Ma W H, Chen C C, Zhao J C, Shuai Z G. J. Am. Chem. Soc. [J], 2004, 126: 4782-4783

[6].Yu J C, Yu J, Ho W . Chem. Mater. [J], 2002, 14 : 3808-3816

[7].Gopal N O, Lo H H, Ke S C. J. Am. Chem. Soc. [J], 2008, 130: 2760-2761

[8].Diwald O(a), Thompson T L, Goralski E G.,Walck S D, Yates Jr J T. J. Phys. Chem. B [J], 2004,

108: 52 -57

[9].Burda C, Lou Y B, Chen X B, Samia A C S, Stout J, and Gole J L. Nano Letters[J], 2003, 3:

1049-1051

[10].T ang Yu-chao(唐玉朝), Huang Xian-huai(黄显怀), Yu-Han-qing(俞汉青), et al. Progress in

Chemistry (化学进展) [J], 2007,19:225-233

[11].M rowetz M, Balcerski W, Colussi A J, Hoffmann M R. J. Phys. Chem. B[J], 2004, 108:

17269-17273

[12].N akamura R, Tanaka T, Nakato Y. J. Phys. Chem. B[J], 2004, 108, 10617-10620

[13].B ao Nan(包南), Sun Jian(孙剑), Zhang Feng(张峰), et al. Chin. J. Inorg. Chem., (无机化

学学报) [J], 2007, 23:101-108

[14].S un Xiu-yun(孙秀云), Li Xin(李欣), Duan Chuan-ling(段传玲), et al. Chin. J. Inorg. Chem.,

(无机化学学报) [J], 2007, 23:517-522

[15].X u Ling(徐凌), Tang Chao-qun(唐超群), Dai Lei(戴磊), et al. Acta Physica Sinica, (物理

学报) [J], 2007, 56(2): 1048-1053

[16].I rie H(a), Watanabe Y, and Hashimoto K. J. Phys. Chem. B[J], 2003, 107: 5483-5486

[17].V alentin,C.D., Pacchioni, J. M., Selloni, A.. Phys. Rev. B[J], 2004, 70:085116

[18].J ulius M M, Torbjorn L, Esteban A, Thomas F J, Jun L, Sten-Eric L, Claes-Goran G. J. Phys.

Chem. B[J], 2004, 108, 20193-20198

[19].L in Z S, Orlov A, Lambert R M, Payne M C. J. Phys. Chem. B[J], 2005, 109: 20948-20952

[20].H uang X H, Tang Y C, Hu C, Yu H Q, Chen C S.. J. Environ. Sci. [J], 2005,17: 562-565

[21].T ang Y C, Huang X H, Y u H Q, Hu C. Chin. J. Chem. Phys. [J], 2006, 19:355-361

[22].K itano M, Funatsu K, Matsuoka M, Ueshima M, Anpo M.J. Phys. Chem. B[J], 2006, 110,

25266-25272

[23].S uda Y, Kawasaki H, Ueda T, Ohshima T. Thin Solid Films[J], 2004, 453/454: 162-166

[24].C hen X B, Burda C. J. Phys. Chem. B[J], 2004, 108: 15446-15449

[25].W ang J W, Zhu W, Zhang Y Q, et al. J. Phys. Chem. C[J], 2007, 111: 1010-1014

[26].L i H X, Li J X, Huo Y N. J. Phys. Chem. B[J], 2006, 110, 1559-1565

[27].Y ang M C, Yang T S, Wong M S. Thin Solid Films[J], 2004, (469/470) 1-5

[28].V alentin C D, Pacchioni G, Selloni A, Livraghi S,and Giamello E. J. Phys. Chem. B[J], 2005,

109: 11414-11419

[29].Q ing Hao-li(秦好丽),Gu Guo-bang(古国榜),Liu Song(柳松), et al.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太阳能学报) [J], 2007,28:363-367

[30].C hu S Z, Inoue S, Wada K. Langmuir[J], 2005, 21: 8035-8041

[31].T achikawa T, Takai Y, Tojo S, Fujitsuka M, Irie H, Hashimoto K,and MajimaT. J. Phys. Chem.

B[J], 2006, 110: 13158-13165

[32].L indgren T, Mwabora J M, Avendano E,Jonsson J,Hoel A, Granqvist C G,and Lindquist S E. J.

Phys. Chem. B[J], 2003, 107: 5709-5716

[33].T orres G R, Lindgren T, Lu J,Granqvist C G,and Lindquist S E. J. Phys. Chem. B[J], 2004, 108:

5995-600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基本原理 前言: 1、紫外可见光谱利用的哪个波段的光? 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10-400 nm;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400-760 nm; 波长大于760 nm为红外光。波长在10-200 nm范围内的称为远紫外光,波长在200-400 nm的为近紫外光。而对于紫外可见光谱仪而言,人们一般利用近紫外光与可见光,一般测试范围为200-800 nm、 2、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可以做什么?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可用于研究固体样品的光吸收性能,催化剂表面过渡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的结构、氧化状态、配位状态、配位对称性等。 备注:这里不作详细展开,我们后面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漫反射就是什么? 当光束入射至粉末状的晶面层时,一部分光在表层各晶粒面产生镜面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另一部分光则折射入表层晶粒的内部,经部分吸收后射至内部晶粒界面,再发生反射、折射吸收。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由粉末表层朝各个方向反射出来,这种辐射称为漫反射光(diffuse reflection)。 4、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 对于紫外可见光谱而言,不论就是紫外可见吸收还就是紫外可见漫反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多为电子跃迁、 有机物的电子跃迁包括n-π,π-π跃迁等将放在紫外可见分光分度法中来介绍。 对于无机物而言:

a、在过渡金属离子-配位体体系中,一方就是电子给予体,另一方为电子接受体。在光激发下,发生电荷转移,电子吸收某能量光子从给予体转移到接受体,在紫外区产生吸收光谱。其中,电荷从金属(Metal)向配体(Ligand)进行转移,称为MLCT;反之,电荷从配体向金属转移,称为LMCT、 b、当过渡金属离子本身吸收光子激发发生内部d轨道内的跃迁(d-d)跃迁,引起配位场吸收带,需要能量较低,表现为在可见光区或近红外区的吸收光谱。 c、贵金属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贵金属可瞧作自由电子体系,由导带电子决定其光学与电学性质。在金属等离子体理论中,若等离子体内部受到某种电磁扰动而使其一些区域电荷密度不为零,就会产生静电回复力,使其电荷分布发生振荡,当电磁波的频率与等离子体振荡频率相同时,就会产生共振。这种共振,在宏观上就表现为金属纳米粒子对光的吸收。金属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就是决定金属纳米颗粒光学性质的重要因素。由于金属粒子内部等离子体共振激发或由于带间吸收,它们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谱带。 5、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的测试方法——积分球法 积分球又称为光通球,就是一个中空的完整球壳, 其典型功能就就是收集光。积分球内壁涂白色漫反射层(一般为MgO或者BaSO4),且球内壁各点漫反射均匀。光源S在球壁上任意一点B上产生的光照度就是由多次反射光产生的光照度叠加而成的。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紫外吸收光谱UV分析

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荧光光谱法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拉曼光谱法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 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 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气相色谱法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反气相色谱法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裂解气相色谱法PGC 分析原理: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瞬间裂解,可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碎片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谱图的指纹性或特征碎片峰,表征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几何构型凝胶色谱法GPC 分析原理:样品通过凝胶柱时,按分子的流体力学体积不同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热重法TG 分析原理:在控温环境中,样品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的重量分数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曲线陡降处为样品失重区,平台区为样品的热稳定区热差分析DTA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由于二者导热系数不同产生温差,记录温度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温差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记录维持温差为零时,所需能量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热量或其变化率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静态热―力分析TMA 分析原理:样品在恒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形变值随温度或时间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和力学状态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化合物结构鉴定剖析

化合物结构鉴定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作业

1.说明纳米Ru、Rh、Ir 等十种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 2.说明马尾紫、孔雀绿、多氯代酚、苏丹、peo-ppo-peo、pvp等十种有机物或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 解答如下: 1(1)、纳米ZnS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观察能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吸收峰位置变化可以考察能级的变化。由图5可知,硫化锌在200~340 nm波长范围内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 1(2)、NiFeAu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上图比较了相关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b是NiFeAu纳米粒子分散在正己烷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看出NiFeAu纳米粒子在约557nm有一个较宽的吸收峰.对比用同样方法合成的NiFe图a在所测试的范围内无特征的吸收峰可以判断多功能性NiFeAu纳米粒子具有源于Au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光学性质.与用同样方法合成的纳米Au粒径8nm在可见光区526nm有强的吸收峰相比图c NiFeAu纳米粒子的吸收峰形明显变宽并出现红移该观察说明除了粒径大小变化的因素Fe和Ni的存在影响了Au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也间接证明了NiFeAu纳米复合粒子的生成.Au的特征吸收峰的峰形和强度不同原因在于纳米粒子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根据纳米颗粒光学响应模型Mie理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是由入射光频率和金属纳米颗粒中的自由电子的集体发生共振时产生的而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共振条件对纳米颗粒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纳米粒子的组成结构尺寸形状电解质或者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特征吸收峰的强度和形状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一样. 1(3)、TiO 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完整版)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基本原理 前言: 1.紫外可见光谱利用的哪个波段的光? 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10-400 nm;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400-760 nm; 波长大于760 nm为红外光。波长在10-200 nm范围内的称为远紫外光,波长在200-400 nm的为近紫外光。而对于紫外可见光谱仪而言,人们一般利用近紫外光和可见光,一般测试范围为200-800 nm. 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可以做什么?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可用于研究固体样品的光吸收性能,催化剂表面过渡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的结构、氧化状态、配位状态、配位对称性等。 备注:这里不作详细展开,我们后面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漫反射是什么? 当光束入射至粉末状的晶面层时,一部分光在表层各晶粒面产生镜面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另一部分光则折射入表层晶粒的内部,经部分吸收后射至内部晶粒界面,再发生反射、折射吸收。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由粉末表层朝各个方向反射出来,这种辐射称为漫反射光(diffuse reflection)。 4.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 对于紫外可见光谱而言,不论是紫外可见吸收还是紫外可见漫反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多为电子跃迁. 有机物的电子跃迁包括n-π,π-π跃迁等将放在紫外可见分光分度法中来介绍。

对于无机物而言: a. 在过渡金属离子-配位体体系中,一方是电子给予体,另一方为电子接受体。在光激发下,发生电荷转移,电子吸收某能量光子从给予体转移到接受体,在紫外区产生吸收光谱。其中,电荷从金属(Metal)向配体(Ligand)进行转移,称为MLCT;反之,电荷从配体向金属转移,称为LMCT. b. 当过渡金属离子本身吸收光子激发发生内部d轨道内的跃迁(d-d)跃迁,引起配位场吸收带,需要能量较低,表现为在可见光区或近红外区的吸收光谱。 c. 贵金属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贵金属可看作自由电子体系,由导带电子决定其光学和电学性质。在金属等离子体理论中,若等离子体内部受到某种电磁扰动而使其一些区域电荷密度不为零,就会产生静电回复力,使其电荷分布发生振荡,当电磁波的频率和等离子体振荡频率相同时,就会产生共振。这种共振,在宏观上就表现为金属纳米粒子对光的吸收。金属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决定金属纳米颗粒光学性质的重要因素。由于金属粒子内部等离子体共振激发或由于带间吸收,它们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谱带。 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的测试方法——积分球法 积分球又称为光通球,是一个中空的完整球壳, 其典型功能就是收集光。积分球内壁涂白色漫反射层(一般为MgO或者BaSO4),且球内壁各点漫反射均匀。光源S在球壁上任意一点B上产生的光照度是由多次反射光产生的光照度叠加而成的。

基于紫外_可见光谱分析的水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第31卷,第4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 31,No 4,pp1074 1077 2011年4月 Spectro sco py and Spectr al Analysis A pril,2011 基于紫外 可见光谱分析的水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魏康林,温志渝*,武 新,张中卫,曾甜玲 重庆大学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微系统研究中心,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 摘 要 光谱分析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是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基于紫外 可见光谱分析的现代水质监测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并从在线监测和原位监测两个方面论述了该技术的主要研究现状与进展,指出了尚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基于集成化微型光谱仪的多参数水质监测微系统及水质监测微系统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对我国水资源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仪器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水质监测;光谱分析;微型光谱仪 中图分类号:T P2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4/j issn 1000 0593(2011)04 1074 04 收稿日期:2010 07 22,修订日期:2010 11 07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7DFC00040)和国家 863计划 项目(2007AA042101)资助 作者简介:魏康林,1976年生,重庆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e mail:zeyu anw ei@https://www.360docs.net/doc/7812516997.html, *通讯联系人 e mail:w zy@https://www.360docs.net/doc/7812516997.html,.en 引 言 基于光谱分析的水质监测技术是现代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传统的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 分析方法相比,光谱分析技术更具有操作简便、消耗试剂量小、重复性好、测量精度高和检测快速的优点,非常适合对环境水样的快速在线监测。目前该技术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子吸收光谱法以及高光谱遥感法,其中高光谱遥感法由于测量精度不高多数用于定性分析,而原子吸收光谱法精度虽高,但由于首先要把样品汽化,因而耗能较高,系统体积大,不适合广泛使用,比较而言,分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水质分析技术,其中紫外 可见光谱分析法可直接或间接地测定水中大多数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简单等优点,并可实现对多种水质参数的检测,在对饮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等水体的在线监测中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是国内外科研机构与主要分析仪表厂商竞相研发的现代水质监测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紫外 可见分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现代水质监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主要研究现状与进展,展望了该技术在多参数水质监测方面的发展趋势,并对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作了评述。 1 原 理 紫外 可见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来分析物质的成分、结构和浓度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是朗伯 比尔吸收定律(图1),即在一定的吸收光程下,物质的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见式(1)。 A =lg I I 0 =kbc (1) 式中:A 为吸光度;I 0为入射光强度;I 为透射光强度;k 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为L (mol cm)-1;b 为液层厚度(吸收光程),单位为cm ;c 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ol L -1。 Fig 1 Principle of spectrum measurement 在多组分共存的情况下,如各吸光组分的浓度均比较稀,可忽略相互之间的作用,这时体系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 分的吸光度之和如式(2)所示 A =A 1+A 2+A 3+ +A N (2)式中A 为溶液总的吸光度,A i 式第i 个组分的吸光度,依据 吸光度的加和性,可以进行多组分分析和多参数测量。不同化学物质各自不同的特征吸收光谱是对水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采集环境水样在紫外区或可见光区的全波段连续光谱,可以获得待测物质的特征

根据紫外可见光谱计算半导体能带Eg

根据紫外可见光谱计算半导体能带E g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根据紫外-可见光谱计算半导体能带Eg 光学吸收系数满足方程:α=(A/hν)(hν-Eg)1/2,其中A 是比例常数,hν是光子能量,Eg是ZnO的能隙。Eg可以通过画(αhν)2与hν的曲线,然后把线性部分延长到α=0得出。这些数据先用excel计算出来,再导入origin画出曲线图,然后做切线,切线与和横坐标的交点数值就是禁带宽度 在origin中做曲线的切线的话~那个切点是怎么确定的 下一个画切线的插件targent,它会自动画,切点选一个最陡峭的点 1.薄膜:需要的数据:薄膜厚度d,透过谱T%,并且还要知道半导体是直接还是间接型。首先需要求吸收系数(absorption coefficiency, a) a=-ln(T%)/d A α= d hv的计算在origin里进行,大概可以使用hv=1240/(wavelength(nm))得到 间接半导体:纵坐标为(ahv)^2,横坐标为hv 直接半导体:纵坐标为(ahv)^(1/2),横坐标为hv 最后,做出曲线的切线(这方面我是自己拉一条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就是Eg。 2.粉体:需要的数据:粉体的漫反射谱Rx。同样也需要换算成吸收系数,使用a=(1-Rx)2/2Rx (这个就是Kubelka-Munk Function)。其他的就是按照薄膜同样的方法进行了。 当然,这些方法都是近似的,其中还会存在粉体颗粒对光的散射,薄膜岛状结构对光的散射而对最后结果产生的误差,所以,在研究化学和材料方面可以作为一定知道的数据。 方法1: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测量中的吸光度与波长数据作图,利用截线法做出吸收波长阈值λg(nm), 利用公式 Eg=1240/λg (eV) 计算禁带宽度。 方法2:利用(Ahν)2 对 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也可利用(Ahν) 对 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前者为间接半导体禁带宽度值,后者为直 接半导体禁带宽度值。A (Absorbance) 即为紫外可见漫反射中的吸光度。 方法3:利用(αhν)2 对 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也可利用(αhν) 对 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前者为间接半导体禁带宽度值,后者为 直接半导体禁带宽度值。α (Absorption Coefficient ) 即为紫外可见漫反射中的吸收系数。α与A成正比。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水质监测技术是现代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与传统的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分析方法相比, 光谱分析技术更具有操作简便、消耗试剂量小、重复性好、测量精度高和检测快速的优点, 非常适合对环境水样的快速在线监测。目前该技术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子吸收光谱法以及高光谱遥感法, 其中高光谱遥感法由于测量精度不高多数用于定性分析, 而原子吸收光谱法精度虽高, 但由于首先要把样品汽化, 因而耗能较高, 系统体积大, 不适合广泛使用, 比较而言, 分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水质分析技术, 其中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可直接或间接地测定水中大多数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简单等优点, 并可实现对多种水质参数的检测, 在对饮用水、地表水、工业废水等水体的在线监测中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是国内外科研机构与主要分析仪表厂商竞相研发的现代水质监测技术。 1、UV-VIS分光光度计的发展情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分光光度计按其光路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光束仪器,这类仪器的优点是光效率高,结构简单和价格便宜,缺点是稳定性差,漂移较大。第二类是双光束仪器,这类仪器具有稳定性高、漂移小的优点,但结构复杂、价格较贵、效率较低。后来开发的一种分光束系统吸取了单光束仪器光效率高的优点,它使初始光束的小部分直接导向光强检测器,大部分经过样品,从而可使仪器信噪比高、反应快。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分析仪器领域的广泛应用,单光束、双光束UV-VIS分光光度计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单光束型分光光度计上可实现波长自动扫描的功能。在微机控制下,这种仪器(如国内的721型)还可实现光门开闭、调零、透过率与吸光度测定的自动化及部分校正仪器漂移的功能。在实验室常规分析、在线分析及流动注射分析中均有应用。双光束型仪器在计算机控制下,可以任意选择单光束、双光束或双、单光束模式进行扫描。如有些仪器可进行固定波长分析、全波长扫描和时间动力学测定等,在固定波长方式下,最多可同时测定12个波长,同时读取相应波长下的吸光度或透过率,并可同时乘以相应的计算因子在波长扫描方式下,可以在全波长范围内任意选择所需要的扫描波段,并可计算拾取的峰、谷、点、一至多阶导数、对数光密度、散射光校正、光谱的相加、减、相乘和净吸收值,可完成多次重复的扫描并将光谱图显示在同一屏幕上,根据需要对图形进行电子图形放大、自动标尺处理、峰形平滑处理,时间动力学测定方式适用于测定不同反应时间样品光密度或透过率的动态变化。双光束型仪器可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分析

1. 简述荧光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及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①荧光光谱法原理: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原子光谱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介于原子发射(AES)和原子吸收(AAS)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固态、液态样品在消化液中经过高温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分解等反应后样品转化为清亮液态,将含分析元素的酸性溶液在预还原剂的作用下,转化成特定价态,还原剂KBH4反应产生氢化物和氢气,在载气(氩气)的推动下氢化物和氢气被引入原子化器(石英炉)中并原子化。特定的基态原子(一般为蒸气状态)吸收合适的特定频率的辐射,其中部分受激发态原子在去激发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检测器测定原子发出的荧光而实现对元素测定的痕量分析方法。 ②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190-750nm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形成单键的σ电子、有形成双键的π电子、有未成键的孤对n电子。当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辐射能时,这些电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此时电子所占的轨道称为反键轨道而这种电子跃迁同内部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电子的跃迁有σ→σ*、n→σ*、π→π*和n→π*四种类型,各种跃迁类型所需要的能量依下列次序减小:σ→σ*>n→σ*>π→π*>n→π*。 当某种物质受到光的照射时,物质分子就会与光发生碰撞,其结果是光子的能量传递到了分子上。这样,处于稳定状态的基态分子就会跃迁到不稳定的高能态,即激发态: M(基态)+hv------M*(激发态) 由于物质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即能量上一量子化的。只有当入射光的能量(hv)与物质分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差相等时才能发生吸收:△E=E2-E1= hv=hc/λ 而不同的物质分子因其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即△E不同,故对光的吸收也不同。这就是对光的吸收作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性分析的依据: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做最大吸

漫反射光谱学

第13章 漫反射光谱学 José Torrent and Vidal Barrón, University of Córdoba, Spain 翻译:胡鹏翔 校对:姜兆霞 土壤各组分和入射光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土壤的外观。颜色和土壤外观的其他属性敏感地反应了土壤性质,各组分比例,颗粒大小,形态以及土壤矿物和有机质的空间结构。事实上,用土壤颜色来获得土壤性质信息,从而描述区分土壤类型的研究已有75年的历史。 1949年美国土壤勘测计划和1959年国际土壤学会应用Munsell符号建立了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方法(1949年,美国土壤勘测计划利用Munsell标记法建立了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方法,10年后,该方法被国际土壤学会采用。)。之后,土壤学家开始广泛利用Munsell土壤比色表。然而,由于各种心理学和物理学因素,视觉上对土壤颜色的估计很容易产生本质上的错误。因此,色度计和分光光度计作为准确和精确测量土壤颜色的方法,被科学家所广泛接受。与此同时,不同类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光照下土壤反射光谱的特性。 反射系数,即反射辐射通量(能量)和入射辐射通量(能量)之间的比值,是描述反射过程的基本参数(Wyszecki and Stiles, 1982)。一般来说,土壤在任何波长下的反射都由两部分组成:镜面反射(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不定向反射)。反射系数的野外测量通常在相对较大的面积上进行的(>10cm2)。因此,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土壤表面的总反射都有贡献,贡献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微地貌和其他属性,这些属性称为土壤的表面状态(Escadafal, 1989)。然而在实验室中,土壤反射系数的测量是在相对小的面积上进行(<10cm2),测量使用的土壤也经过了研磨过筛。此时,漫反射系数占主导地位,

根据紫外可见光谱计算半导体能带Eg

根据紫外-可见光谱计算半导体能带Eg 光学吸收系数满足方程:α=(A/hν)(hν-Eg)1/2,其中 A 是比例常数,hν是光子能量,Eg 是ZnO的能隙。Eg可以通过画(αhν)2与hν的曲线,然后把线性部分延长到α=0得出。这些数据先用excel计算出来,再导入origin画出曲线图,然后做切线,切线与和横坐标的交点数值就是禁带宽度 在origin中做曲线的切线的话~那个切点是怎么确定的 下一个画切线的插件targent,它会自动画,切点选一个最陡峭的点 1.薄膜:需要的数据:薄膜厚度d,透过谱T%,并且还要知道半导体是直接还是间接型。首先需要求吸收系数(absorption coefficiency, a) a=-ln(T%)/d A α= d hv的计算在origin里进行,大概可以使用hv=1240/(wavelength(nm))得到 间接半导体:纵坐标为(ahv)^2,横坐标为hv 直接半导体:纵坐标为(ahv)^(1/2),横坐标为hv 最后,做出曲线的切线(这方面我是自己拉一条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就是Eg。 2.粉体:需要的数据:粉体的漫反射谱Rx。同样也需要换算成吸收系数,使用a=(1-Rx)2/2Rx (这个就是Kubelka-Munk Function)。其他的就是按照薄膜同样的方法进行了。 当然,这些方法都是近似的,其中还会存在粉体颗粒对光的散射,薄膜岛状结构对光的散射而对最后结果产生的误差,所以,在研究化学和材料方面可以作为一定知道的数据。 方法1: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测量中的吸光度与波长数据作图,利用截线法做出吸收波长阈值λg(nm), 利用公式Eg=1240/λg (eV) 计算禁带宽度。 方法2:利用(Ahν)2 对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也可利用(Ahν) 对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前者为间接半导体禁带宽度值,后者为直 接半导体禁带宽度值。A (Absorbance) 即为紫外可见漫反射中的吸光度。 方法3:利用(αhν)2 对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也可利用(αhν) 对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前者为间接半导体禁带宽度值,后者为 直接半导体禁带宽度值。α(Absorption Coefficient ) 即为紫外可见漫反射中的吸收系数。α与A成正比。 方法4:利用[F(R∞)hν]2 对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也可利用 [F(R∞)hν] 对hν做图,利用直线部分外推至横坐标交点,即为禁带宽度值。前者为间接半导体禁带宽度

第三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习题及答案教学文案

第三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紫外吸收光谱研究的是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它还包括了(振动)和 (转动)能级跃迁。 2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平行单色光)对(均匀非散射性)溶液的测定 3 .在朗伯—比尔定律I/I o = 10-abc中, I o是入射光的强度, I是透射光的强度, a是吸光系数, b是光通过透明物的距离, 即吸收池的厚度, c是被测物的浓度, 则透射比T =_I/I o________, 百分透过率T% =_I/I o ×100%_____, 吸光度A与透射比T的关系为____-logT___。 4 .振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叫振动光谱,又叫红外光谱。 5紫外-可见光光谱中(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最大吸收波长。 二选择 1不需要选择的吸光度测量条件为(D) A入射光波长 B参比溶液 C吸收光读数范围 D测定温度 2某溶液的渗透率为30%,其吸光度为(A) A-lg0.3 B-lg7.0 C3-lg30 D-lg0.7 3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最大( A )。 A. CH 3CH 2 CH 3 B. CH 3 CH 2 OH C. CH 2=CHCH 2 CH=CH 2 D. CH 3 CH=CHCH=CHCH 3 4电磁辐射的微粒性表现在哪种性质上(B)。 A. 能量 B. 频率 C. 波长 D. 波数 5测量某样品,如何测量时吸收池透光面有污渍没有擦干净,对测量结果有何 影响(D)

A影响不确定 B无影响 C偏高 D偏低 三判断 1溶液的透射比越大,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越小(正确) 2在符合朗波比尔定律的范围内,有色物质的浓度增加,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则透光度减小(正确) 3分光光度法既可以用于单组份测定,也可以用于多组分测定。(正确) 4不同物质吸收光谱的形状以及波长都不同。(正确) 5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能量大小比较为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正确) 四名词解释 1吸光度A: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2透光率T:透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射比与透光率。 3生色团:凡能使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基团不论是否显现出颜色都称为发色团,主要是带双键的基团。 4长移--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深色效应-吸收峰强度增强的现象。 5跃迁:当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辐射时,就发生相应能级间的电子跃迁。 五简答 1什么是紫外可见光谱法? 答利用被测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可见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方法,叫紫外可见光谱法。 2如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发对有机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实用文档之紫外-可见光谱法优缺点

实用文档之"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的优点:" 1.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可直接取待测样品置于比色皿中,并且能对待测液体或溶液进行直接测定,检测成本低。 2.分析速度快,一般样品可在1-2 min内完成,比较适用于现场分析或快速分析。 3.检测过程中不破坏样品,可称为无损检测,并可对改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实验且重现性好。 4.检测范围广,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 5.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易实现在线分析及监测,适合于生产过程和恶劣环境下的样品分析。 6.电子光谱的强度较大,灵敏度高,一般可达4 10-—8 10-g/ml主要用于微量分析。 7.准确度较高,浓度测量相对误差仅有1%左右。 8.分辨率高,在定量分析上,不仅可以进行单一组分的测定,而且还可以对多种混合物同时进行测定。 9.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化学分析标样的基础上,因此分析的结果真实可靠。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的缺点: 1.紫外-可见光谱仪仅适用于微量分析,对于高浓度(一般是指浓度>0.01mol/L)物质,物质的吸光度和浓度之间的关系发生偏离,因此朗伯比尔定律不适用。 2.影响比尔定律偏离的因素较多,如非单色光,杂散光,噪声,化学因素等。且影响光学系统参数等外部或内部因素较多,误差难以很好的修正,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影响较大。 3. 不是原始方法,是一种间接测定物质浓度的方式,不能作为仲裁分析方法,检测结果不能做为国家认证依据。 4. 受各企业产品相对垄断的因素,仪器购买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性价比较低。 5. 需要大量代表性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建模,并建立相应化学体系复杂,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工作量大,并且对于显色剂的选择难度较大,已知文献中并无相关研究。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发展和应用 医学院宋宗辉20162016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概述 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分子内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法。分子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与其电子结构紧密相关。紫外光谱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紫外-可见以及近红外光谱区域的详细划分如下图所示。紫外-可见光区一般用波长(nm)表示。其研究对象大多在200-380 nm的近紫外光区和/或380-780 nm的可见光区有吸收。紫外-可见吸收测定的灵敏度取决于产生光吸收分子的摩尔吸光系数。该法仪器设备简单,应用十分广泛。如医院的常规化验中,95%的定量分析都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化学研究中,如平衡常数的测定、求算主-客体结合常数等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区域 1.1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1.1电子能级和跃迁 从化学键性质考虑,与有机物分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是: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共享的或称为非键的n电子。有机物分子内各种电子的能级高低次序下图所示,σ*>π*>n>π>σ。标有*者为反键电子。

电子能级及电子跃迁示意图 可见,σ→σ*跃迁所需能量最大,λmax<170 nm,位于远紫外区或真空紫外区。一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不能用来研究远紫外吸收光谱。如甲烷,λmax =125 nm。饱和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在远紫外区。 1.2生色团 π→π*所需能量较少,并且随双键共轭程度增加,所需能量降低。若两个以上的双键被单键隔开,则所呈现的吸收是所有双键吸收的叠加;若双键共轭,则吸收大大增强,波长红移,λmax和εmax均增加。如单个双键,一般λmax为150-200nm,乙烯的λmax = 185nm;而共轭双键如丁二烯λmax = 217nm,己三烯λmax = 258nm。 n→π*所需能量最低,在近紫外区,有时在可见区。但π→π*跃迁几率大,是强吸收带;而n→π*跃迁几率小,是弱吸收带,一般εmax<500。许多化合物既有π电子又有n 电子,在外来辐射作用下,既有π→π*又有n→π*跃迁。如-COOR基团,π→π*跃迁λmax=165 nm,εmax=4000;而n→π*跃迁λmax=205nm,εmax=50。π→π*和n→π*跃迁都要求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以提供π轨道。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引入饱和化合物中,使饱和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移入紫外-可见区。这类能产生紫外-可见吸收的官能团,如一个或几个不饱和键,C=C,C=O,N=N,N=O等称为生色团(chromophore)。某些生色团的吸收特性见下表。 某些生色团及相应化合物的吸收特性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第九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ltraviolet spectrometry,UV 第一节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UV 一、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formation of UV 1.概述 紫外吸收光谱: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 波长范围:100-800 nm (1) 远紫外光区:100-200nm (2) 近紫外光区:200-400nm (3)可见光区:400-800nm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带状光谱。 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E = E2 - E1 = hν 量子化;选择性吸收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λ max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 吸收曲线的讨论: 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④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A 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⑤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 e 、振动能量E v 、转动能量E r 即:E=E e+E v+E r ΔΕe>ΔΕv>ΔΕr 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讨论: (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Εr:0.005~0.050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Εv约为:0.05~1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五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概述 电子跃迁与分子吸收光谱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即: E=Ee+Ev+Er ΔΕe>ΔΕv>ΔΕr 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 电磁辐射(电磁波):以接近光速(真空中为光速)传播的能量;c =λν =ν/σ E = hν = h c /λ c :光速=2.998×1010cm·s; λ:波长;ν:频率;σ:波数;E :能量; h :普朗克常数=6.624×10-34J·s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E = E2 - E1 = h = h c /λ 电磁γ射线:5~140 pm X射线:10-3~10 nm 光学区:10~1000 μm 远紫外区:10~200 nm 近紫外区:200~380 nm 可见区:380~780 nm 近红外区:0.78~2.5μm 中红外区:2.5~50μm 远红外区:50~1000μm 微波:0.1 mm~1 m 无线电波:>1 m 幅射的波长分布无机络合物吸收带主要是由电荷转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而产生的。电荷转移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很大,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以建立这些络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应用: 1.定量分析: 有色物质→可见光区:340~800nm 对紫外线有吸收的无色物质→紫外光区:200~340nm 灵敏度ppm, 精密度RSD:0.5% 2.定性分析:提供某些分子的部分结构信息 例:苯的B带吸收(230~270nm间出现7个精细结构的峰)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而各种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一、电磁波与分子吸收光谱 1.1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电磁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具有衍射、干涉及偏振等现象,因此它具有波动性。 粒子性:电磁波由极小、密集的光量子(光子微粒)组成。电磁辐射的实质是光子的运动。电磁波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 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的明显程度与其波长有关:波长愈短,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波动特性愈明显。 1.2 电磁波谱 γ射线:具有最高能量的微粒。仅在核反应、高速粒子加速器、宇宙星体剧烈变化时产生 X-射线:具有软、硬之分。医学上所用的CT、X 透视仪均使用的软X 射线紫外光:包括远紫外(10~200nm)和近紫外(200~400nm)。远紫外能被空气中的氧吸收(臭氧层) 可见光(380 ~780 nm):复合光与单色光(激光) 红外光:分为近红外、红外和远红外三个区域。 微波:能使物质分子“翻转”-微波加热的原理;微波通信等 无线电波:射频、视频、短波、中波、长波 电磁波波长、频率的关系:λ=c / υ λ-波长(m);c-光速(3×10 8m·s-1);υ-频率(Hz) 1.3 电磁波的能量

光子作为一种物质微粒具有固有的能量: E=hυ=h· c /λ E-能量;h-普朗克常数;υ-频率(Hz) ;c-光速;λ-波长(m) 电磁波的能量: ◆显粒子性时,能量由光子能量的公式而定 ◆显波动性时,能量主要决定于电磁波振幅 1.4 分子的能级与能量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内部微观运动大致可分为三种,每一种微观运动都有许多种可能的状态,不同的状态具有不同的能量,对应不同的能级。分子内部的运动与对应的能量如下表所示。 分子内部的运动可分为价电子运动,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这些运动具有相应的能级。因此分子具有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分子的能量E等于这三种能级的能量之和: E=Ee+Ev+Er 分子的各能级之间示意图下图。

紫外光谱分析方法

第四章 紫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4-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一. 原因: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吸收 二.电子跃迁类型 与有机化合物有关的价电子有σ、π和n 电子,主要跃迁有: 1.N -V 跃迁:由基态跃迁至反键轨道:σ-σ*、π-π* 2.N -Q 跃迁:非键电子跃迁到反键轨道:n-σ*、n-π* 3.N -R 跃迁:σ电子激发到更高能级或电离 吸收波谱: σσ σππ π ---->>远紫外 紫外 可见光 配位场跃迁电荷转移跃迁 ****、频率 此外,与分光光度法有关的跃迁还有: 4.电荷转移跃迁,常见过渡金属与有机配位体(显色剂)之间电子转移跃迁,大多在可见光区,吸收强度大,往往用于定量分析。 5.配位场跃迁,d-d 或f-f 轨道在配位场作用下简并,轨道分裂,产生d-d (Ⅳ、V 周期)、f-f (La 系、Ar 系)跃迁。此吸收能量少,吸收强度较小,多在可见光区。 三.辐射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当一束平行光通过均匀的液体介质时,光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还有一部分被容器表面散射。

即I0=It(吸收光)+Ia(透射光)+Ir 若散射光Ir→0 则I0=It+Ia 1.透光率T=Ia/I0 T↑,吸收↓ 2.吸光度A=lg1/T=lgI0/Ia A↑,吸收↑ 3.朗伯-比尔定律 当入射光波长一定时(单色光),溶液吸光度A只与溶液中有色物质浓度和比色皿厚度有关,成正比,即 A∝LC => A=kLC 式中:k-比例常数-系吸系数 L-比色皿厚度 C-溶液浓度 当C为摩尔浓度,令k=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4.吸光度的加和性,若溶液中有m种成分,其在某一波长下吸光系数分别为ε1、ε2…εm,浓度分别为C1、C2…Cm 则 ∑ ε C 入 入 总 A= 对于同一种物质,波长不同时ε(或K)不相同。 四、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4-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一.吸收光谱表示方法(光谱图) 用A~λ或T%~λ作图称光谱图。 A T% λ() 或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摘要:分子内部的运动可分为价电子运动,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因此分子具有电子(价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分子的能量等于三者能量之和。分子从外界吸收能量之后,就能引起分子能级的跃迁,即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能级。分子吸收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即分子只吸收等于两个能级之差的能量。由于三种能级跃迁所需能量不同,所以需要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使他们跃迁,即在不同的光学区出现吸收谱带。由于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处于紫外及可见光区域(200-780nm),这种分子光谱称为电子光谱或紫外可见光谱。[1] 关键词:电子能级跃迁红移蓝移溶剂效应 一、形成原理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形成单键的σ电子、有形成双键的л电子、有未成键的孤对n电子。当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辐射能时,这些电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此时电子所占的轨道称为反键轨道,而这种电子跃迁同内部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电子的跃迁有σ→σ*、n→σ*、π→π*和n→π*四种类型,各种跃迁类型所需要的能量依下列次序减小:σ→σ*>n→σ*>π→π*>n→π*。一般来说,未成键孤对电子较易激发,成键电子中π电子较相应的σ电子具有 较高的能级,而反键电子却相反。因此简单分子中n→π*跃迁、配位场跃迁需 最小的能量,吸收带出现在长波段方向,n→σ*、π→π*及电荷迁移跃迁的吸收 带出现在较短波段,而σ→σ*跃迁则出现在远紫外区。 二、紫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当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氧、氮、卤素、硫等杂原子取代时,由于 这类原子中有n电子,n电子较σ键电子易于激发,使电子跃迁所需的能量减低,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深色移动或红移,此时产生n→σ* 跃迁。例如甲烷一般跃迁的范围在125~135nm(远紫外区),碘甲烷(CH3I)的 吸收峰则处在150~210(σ→σ*跃迁)及259nm(n→σ*)。这种能使吸收峰波 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团。 不饱和脂肪烃中有孤立双键的烯烃和共轭双键的烯烃,它们含有π键电子 吸收能量后产生π→π*跃迁。若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将使这一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可见区范围内,这种基团称为 生色团。生色团是含有π→π*或n→π*跃迁的基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