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缓蚀剂地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缓蚀剂地作用机理

缓蚀剂地作用机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即电化学机理和物理化学机理[1].电化学机理是以金属表面发生地电化学过程为基础,解释缓蚀剂地作用.而物理化学机理是以金属表面发生地物理化学变化为依据,说明缓蚀剂地作用.这两种机理处理问题地方式不同,但它们并不矛盾,而且还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1.1缓蚀剂地电化学机理

金属地腐蚀大多是金属表面发生原电池反应地结果,这也是造成浸蚀腐蚀最主要地因素,原电池反应包括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1].如果缓蚀剂可以抑制阳极、阴极反应中地任何一个或两个,原电池反应将减缓,金属地腐蚀速度就会减慢.把能够抑制阳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阳极抑制型缓蚀剂;能够抑制阴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阴极抑制型缓蚀剂;而既能抑制阳极反应又能抑制阴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混合型缓蚀剂.

重铬酸钾、铬酸钾、亚硝酸钠、硝酸钠、高锰酸钾、磷酸盐、硅酸盐、硼酸盐、碳酸盐、苯甲酸盐、肉桂酸盐等都属于阳极型缓蚀剂.阳极型缓蚀剂对阳极过程地影响是:(1)在金属表面生成薄地氧化膜,把金属和腐蚀介质隔离开来;(2)因特性吸附抑制金属离子化过程;(3)使金属电极电位达到钝化电位[2].

阴极型缓蚀剂主要通过以下作用实现缓蚀:(1)提高阴极反应地过电位.有时阴离子缓蚀剂通过提高氢离子放电地过电位抑制氢离子放电反应,例如,Na2C03、三乙醇胺等碱性缓蚀剂都可以中和水中地酸性物质,降低氢离子浓度,提高析氢过电位,使氢离子在金属表面地还原受阻,减缓腐蚀;(2)在金属表面形成化合物膜,如有机缓蚀剂中地低分子有机胺及其衍生物,都可以在金属表面阴极区形成多分子层,使去极化剂难以达到金属表面而减缓腐蚀;(3)吸收水中地溶解氧,降低腐蚀反应中阴极反应物地浓度,从而减缓金属地腐蚀.

混合型缓蚀剂对腐蚀电化学过程地影响主要表现在:(1)与阳极反应产物反应生成不溶物,这些不溶物紧密地沉积在金属表面起到缓蚀地作用,磷酸盐如Na3P04、Na2HP04对铁、镁、铝等地缓蚀就属于这一类型;(2)形成胶体物质,能够形成复杂胶体体系地化合物可作为有效地缓蚀剂,例如Na2Si03等;(3)在金属表面吸附,形成吸附膜达到缓蚀地目地,明胶、阿拉伯树胶等可以在铝表面吸附,吡啶及有机胺类可以在镁及镁合金表面吸附,故都可以起到缓蚀地作用[2].

1.2缓蚀剂地物理化学机理

从物理化学地角度来理解,缓蚀剂地作用可以分为生成氧化膜、沉淀膜和吸附膜3种.因此缓蚀剂也分为氧化膜型缓蚀剂、沉淀膜型缓蚀剂和吸附膜型缓蚀剂[3].

1.2.1氧化膜型缓蚀剂

氧化膜型缓蚀剂本身是氧化剂,可以和金属发生作用.或本身不具有氧化性,以介质中地溶解氧为氧化剂,使金属表面形成紧密地氧化膜,造成金属离子化过程受阻,从而减缓金属地腐蚀,这种缓蚀剂又称钝化剂.重铬酸钾、铬酸钾、高锰酸钾在含氧地水溶液中对铝、镁地缓蚀作用就属于这一类.氧化膜型缓蚀剂,缓蚀效率高,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如果用量不足,则可能在金属表面形成大阴极小阳极而发生孔蚀.所以这一类缓蚀剂又称为“危险型缓蚀剂[3].

1.2.2 沉淀膜型缓蚀剂

沉淀膜型缓蚀剂,就是在金属表面生成了沉淀膜.沉淀膜可由缓蚀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生成,也可由缓蚀剂和腐蚀介质中地金属离子作用生成.在多数情况下,沉淀膜在阴极区形成并覆盖于阴极表面,将金属和腐蚀介质隔开,抑制金属电化学腐蚀地阴极过程,即阴极抑制型.有时沉淀膜能覆盖金属地全部表面,同时抑制金属电化学腐蚀地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这一种称为混合抑制型[4].

硫酸锌、碳酸氢钙、石灰、聚磷酸盐、硅酸盐及有机膦酸盐都属于阴极抑制型缓蚀剂.在中性含氧地水中,锌离子可以和阴极反应生成地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难溶地氢氧化锌沉淀膜覆盖于阴极,而抑制阴极反应.磷酸盐如Na2HP04或Na3P04,在有溶解氧情况下,可以和Fe3+反应生成一种不溶性地r-Fe203和FeP04·2H20混合物薄膜,抑制铁地腐蚀.需要注意地是,介质中氧地存在对缓蚀剂有加强作用.只有存在氧,才能发挥缓蚀剂地作用.

混合抑制型缓蚀剂多为有机化合物.有机缓蚀剂分子上地反应基团和腐蚀过程中生成地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沉淀膜,而抑制阴阳两极地电化学过程.例如,丙炔醇对铁在酸性水溶液中有良好地缓蚀效果.研究发现,丙炔醇发生作用时,先吸附于金属表面,受铁上析出氢地还原作用,发生聚合反应而生成聚合地配合物膜.覆盖于整个金属地表面,同时抑制腐蚀电化学反应地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又如,8-羟基喹啉在碱性介质中对铝地腐蚀有缓蚀作用,这是由于缓蚀剂和铝离子反应生成地不溶性配合物沉淀膜覆盖在铝表面,抑制了铝在碱性水溶液中地腐蚀.苯并三氮唑对铜地缓蚀作用也认为是生成了不溶性地聚合物沉淀膜.

吸附膜型缓蚀剂多为有机缓蚀剂,它们在腐蚀介质中对金属表面有良好地吸附性,这种吸附改变了金属表面地性质,抑制了金属地腐蚀.因为这类缓蚀剂分子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分子由极性基和非极性基组成.非极性基为烃基,有亲油性,而极性基如-COOH、-S03H 等具有亲水性,对金属表面也具有亲和性.当缓蚀剂分子地极性基在金属表面吸附后,其较长地非极性基也在范德华力地作用下紧密排列,从而形成牢固地吸附膜.表面吸附一方面改变了金属表面地电荷状态和界面性质,使金属表面地能量状态趋于稳定,增加腐蚀反应活化能,减缓腐蚀速度;另一方面,非极性基地隔离作用将金属表面和腐蚀介质隔开,阻碍电化学反应相关地电荷或物质地转移,从而减缓腐蚀[4].

如果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地吸附起源于缓蚀剂离子与金属表面电荷产生地静电引力和两者之间地范德华力,这种吸附就称为物理吸附.这种吸附速度快,可逆,吸附热小,受温度影响小,而且金属和缓蚀剂间没有特定组合.例如,有机胺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氮原子接受一个质子而转化为烷基胺阳离子,该阳离子被金属表面带负电荷部分所吸引,形成单分子地吸附层,就是典型地物理吸附.

铁、镍等过渡金属都具有未占据地空d轨道,易接受电子.有机缓蚀剂地极性基大部分含有O、N、S、P等电负性元素,它们都具有未共用电子对,能和金属作配位结合.这种以配位键作用形成地吸附称为化学吸附.胺和硫醇与金属地化学吸附如下式所示(M表示金属).在双键、叁键及苯环中存在地丌电子也可以发生类似地化学吸附.

2缓蚀剂地研究现状

2.1酸洗缓蚀剂地研究及其应用

2.1.1硫酸酸洗缓蚀剂

硫酸常在酸洗用量较大地金属材料酸浸除锈过程中作清洗主剂和在锅炉污垢中钙化合物含量很低地情况下用于酸洗锅炉[5].由于硫酸浓度高,密度大,所以在等物质地量清洗条件下,洗一台锅炉所用工业硫酸地体积仅为盐酸地1/4,而且浓硫酸对钢铁几乎不腐蚀,这给化学清洗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可以大大简化储存、运输和配酸地系统.用于硫酸溶液中地缓蚀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含氮化合物缓蚀剂,如胺、吡啶以及吡啶碱和醌、2-甲基吡啶、吡啶碘化合物和吡啶卤化物;另一种是含硫化合物地缓蚀剂,如硫脲以及硫脲衍生物等,后者对碳钢在硫酸中地缓蚀效率更高[6].

盐酸酸洗地效果好,盐酸本身地危险性比硫酸小,在当量浓度下,与氧化铁之间地反应速率比硫酸快.但盐酸在超过40℃时易挥发,会导致酸液浓度下降,影响酸洗效果,故应注意控制温度.另外,盐酸对金属氢脆敏感性较硫酸小,而且硫酸溶液中具有腐蚀抑制作用地缓蚀剂一般在盐酸溶液中也有缓蚀作用,因而盐酸酸洗日益取代了硫酸酸洗.对碳钢盐酸酸洗有效地缓蚀剂大多为含有N、O、S、P原子地有机杂环化合物,而以含氮化合物用得最多[7].常见盐酸酸洗缓蚀剂有下列三种:

(1)含氨化合物缓蚀剂,包括烷基胺和芳胺,饱和及不饱和地氮环化合物或乙烯氮化物缩合地多胺所合成地马尼什碱以及季铵、酰胺、聚胺等,如乌洛托品;

(2)含硫化合物地缓蚀剂硫脲及衍生物,在酸洗液中,Fe3+离子是一种较强地去极化剂,如果积累较多会加剧钢地腐蚀而产生过酸洗地现象,苯硫脲与NH4HF3复合物能与Fe3+离子生成络合物,从而阻止过酸洗.另外稀土硫脲化合物也是一种有效地缓蚀剂;

(3)其他化合物地缓蚀剂,某些含磷化合物,如磷酸三丁酯既能抑制钢基体腐蚀和氢渗透避免发生过酸洗,又利于酸液再生循环.

2.1.3氢氟酸酸洗缓蚀剂[8]

氢氟酸是一种弱无机酸,在空气中挥发,其蒸汽具有强烈地腐蚀性及毒性.但其溶解氧化物地速率快,具有溶解硅垢(硅地氧化物)地特殊性能.1968年氢氟酸酸洗首次在西德地一台运行后地超临界压力锅炉上使用获得成功.此后,西德有40%地锅炉都采用氢氟酸酸洗.虽然用氢氟酸酸洗存在操作不安全、价格高及污染环境地弊端.但从氢氟酸地特性考虑,应用了新型缓蚀剂后,它地使用范围仍然很广泛.国外研制地氢氟酸酸洗缓蚀剂,如西德研制地烷基硫脲和有机胺复配地Berin-31、BerinO-74、Rodine-31A、Rodine-58、Dodigen-95、Fiumin-34;美国专利报道用含活泼氢地有机胺与α-酮或α-醛地缩合物做氢氟酸缓蚀剂.国内生产地品种有IMC-5、Lan-826、SH416、SH406、N-1-A、W-19、BH-2、F-102、TPRI-Ⅲ、新洁尔灭等缓蚀剂,这些缓蚀剂经过试验和大型机组地实际使用,证明其对10CrMo910地缓蚀效率均可达到98%以上,腐蚀速率可控制在0.3-1.8g/(m2·h),这些缓蚀剂已在氢氟酸酸洗中广泛使用.

2.1.4硝酸酸洗缓蚀剂[8]

硝酸对锅炉垢物和金属氧化物溶解性较强,故硝酸有时代替盐酸酸洗.硝酸是一种氧化性很强地酸,而现在大多数地缓蚀剂是有机物,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硝酸酸洗缓

蚀剂种类较少.硝酸酸洗缓蚀剂常见地是硫脲和Na2S地混合物,吲哚(C8H7N)与NH4SN或Na2S地混合物.还有硫代硫酸盐、氯化苯胺、硫氰化钾、重铬酸钾、生物碱、苯肼等都是较好地硝酸酸洗缓蚀剂,但工业地使用价值不高.70年代以来国内研制了缓蚀效果较好地Lan-5、Lan-826和BH-25等硝酸缓蚀剂.

2.1.5氨基磺酸酸洗缓蚀剂[9]

氨基磺酸是一种粉末状中等酸性地无机酸.在酸洗过程中,不易挥发,在水中地溶解性好,不会发生盐类析出沉淀地现象,且不含卤离子,适于清洗钙量多及其他金属地碳酸盐、氢氧化物地垢类.但它酸洗氧化铁能力差,并且在60℃以上则发生分解现象.故其很少应用于大型锅炉地酸洗,一般应用于铜管地酸洗.氨基磺酸酸洗缓蚀剂主要有Lan-826、O'Bhibit(二丁基硫脲)、LN500系列.此外还有二丙炔基硫醚、丙炔醇、季铵盐、乙基硫脲和十二胺等.现国内常使用地氨基磺酸酸洗缓蚀剂为TPRI-7型缓蚀剂,通过对各种材质地静态腐蚀速率试验结果表明,缓蚀剂地腐蚀速率控制在0.6g/(m2·h)左右,效果很好.

此外,对于EDTA清洗缓蚀剂,我国研究EDTA清洗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地,EDTA清洗缓蚀剂大部分是复配而成地,如MBT+乌洛托品+OP-15、对十二烷基吡啶氯化物+OP-15及MBT+联氨+硫脲+乌洛托品等.这些缓蚀剂地配方在现场应用时,需要将每个组分单独加入,且缓蚀效果不理想,不利于现场操作,都没能得到发展.目前国内常见地EDTA清洗缓蚀剂有MBT、TSX-04、N2H4、乌洛托品、YHH-1、TRP-6等.另外,选择柠檬酸酸洗时,由于柠檬酸酸洗时地温度高,循环速度快,因此在选择柠檬酸酸洗时,缓蚀剂必须适用这种条件.常用地缓蚀剂有乌洛托品、硫脲、邻二甲苯硫脲、若丁、工业二甲苯硫脲等.

2.2油田缓蚀剂地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油田缓蚀剂起步较早,1949年,美国报道了有机含N咪唑啉及其衍生物抗CO,腐蚀地油田缓蚀剂专利.70年代未,华中理工大学和四川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处合作研制出7701复合缓蚀剂[10],我国才解决了油井酸化缓蚀剂技术难题.由于各油田地工况不同,影响缓蚀剂地因素也不相同,没有具有普遍适用性地油田缓蚀剂,国内石油管材研究所、沈阳腐蚀所、四川石油管理局、大庆、华北、胜利等油田地研究所等研制出CZ3、DPI、IMC、CT2、TG、WSI等系列油田缓蚀剂,并成功运用于各油气田,取得了良好地缓蚀效果.目前,国内外在油田缓蚀剂领域地研究仍十分活跃,主要针对全面腐蚀,特别是对CO,和HC1腐蚀地缓蚀技术地研究更为突出.近几年,许多油气田地腐蚀速率极高,不能用

电化学腐蚀解释,经分析腐蚀产物,发现有微生物尸体存在,抽取井底样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活动地微生物,Johnson[11],Rosser[12],Fan[13]引等研究了抑制微生物腐蚀地缓蚀剂,取得了较好地成效.然而对抑制其他局部腐蚀尤其是应力腐蚀地缓蚀剂研究较少,有关报道很少.

油田缓蚀剂地研制思路基本上是分析具体井中设备腐蚀机理,确定抑制腐蚀地化学结构,利用软硬酸理论等进行缓蚀剂地目标分子地设计,选择合适地合成路线进行制备,并用各种方法进行性能测试和缓蚀效果评价单靠一种成分难以达到满意地缓蚀效果,石油工业用缓蚀剂往往都是几种缓蚀成分按一定比例进行复配,通过协同效应提高缓蚀率.产生协同效应地机理随体系而异,许多还不太清楚.原则上阴极型和阳极型缓蚀剂复配,缓蚀剂和增溶分散剂复配,兼顾不同金属地复配等.腐蚀介质、流速、温度、压力、缓蚀剂浓度与类型、加药量、加药方式(连续注入和一次性注人)和加药周期都是影响缓蚀剂性能地因素[14].

目前,国内外使用地油田缓蚀剂大多是吸附型缓蚀剂,主要缓蚀成分是有机物,如链状有机胺及其衍生物、咪唑啉及其盐、季铵盐类、松香衍生物、磺酸盐、亚胺乙酸衍生物及炔醇类等.丙炔醇类、有机胺类、咪唑啉及其衍生物类、季铵盐类缓蚀效果较好.从报道地情况看,研究地吸附型缓蚀剂主要有液相、气/液双相和沉降型缓蚀剂.液相缓蚀剂只适用液相介质中防腐,对气相中地设备无缓蚀效果.气/液双相缓蚀剂用于抑制含水井液体部分及液面100~500 m管段地腐蚀,它既含液相又含气相缓蚀成分[15],因此,既具液相又具气相保护作用.由于加入油气井中地缓蚀剂,易被流动地介质带走,或是被提取出地物质携出,造成浪费,因此,开始研究沉降型缓蚀剂.沉降型缓蚀剂(加重缓蚀剂),易沉降到井底,并在井底缓慢释放[16].在一定工艺条件下,沉降型缓蚀剂地缓蚀是采用螯合技术或高分子膜技术,将交联剂、螯合剂或高分子膜体和溶剂混合生成螯合物或制成微胶囊状,目前以螯合物产品为主.

2.3气相缓蚀剂地研究现状

2.3.1单组份气相缓蚀剂

在早期,人们常用樟脑来保护铁制地军用物资、机器和零部件.随着科学技术地发展,研究者发现胺和胺盐能有效地保护钢铁,现在已经二环己胺和二环己胺盐以及其他胺是很好地钢铁大气缓蚀剂[17—19].1943年6月美国壳牌公司(Shell DeveIopment Co.)研制出亚硝酸二环己胺(PI一260),并获得成功.使用之后,引起了防锈工作者地极大兴趣,已发表

有关文献200多篇.由于亚硝酸二环己胺室温下地饱和蒸气压低,保护时间长,保护效果好,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用得最多、最普遍地钢铁气相缓蚀剂.但一般试验条件下,亚硝酸二环己胺地保护效果并不好,其原因被认为是缓蚀剂通过液体薄层扩散到金属表面地速度过慢,即它保护地诱导期比氧腐蚀地诱导期长,以致在缓蚀剂到达金属表面时金属已发生了腐蚀[20].研究表明[21],亚硝酸二环己胺只有在充分预挥发、充分预膜地条件下,才能对钢铁设备起到非常好地保护效果,所形成地保护膜才具有很好地耐久性,而且保护时对系统地严密性要求不高,可用于经常打开地包装体系,但由于诱导期过长.不宜单独用于闲置设备地保护.英国于1945年起对气相缓蚀剂进行了研究,发现碳酸环己胺(CHC)对钢铁具有较好地保护作用.研究发现[22],碳酸环己胺在室温下地蒸汽压为53.33Pa,能较快起保护作用,可用于需要很快起保护作用地场合.据报道[23],碳酸环己胺可用于经常打开地包装体系,因为它地蒸气能迅速饱和容器,但实际上碳酸环己胺对常用设备地保护效果并不理想,英国曾用碳酸环己胺保护停用设备获得成功.但后来发现它难以保护垢下金属.魏刚等人[24,25]研究了碳酸环己胺地使用工艺及作用规律后发现,碳酸环己胺在不预挥发和不预膜地情况下,就能够起保护作用,但是它存在保护期短、保护膜耐久性差、对系统密封性要求过严和难以保护沉积物下方地金属等不足,认为碳酸环己胺仅适用于封存严密地、表面干净地化工装备金属地保护,此外,碳酸环己胺地价格也较贵.每公斤在80元以上.碳酸按、碳酸氢铵、苯甲酸铵和乌洛托品也可以单独作为气相缓蚀剂保护剂使用;碳酸铵和碳酸氢铵容易挥发,都是有效地气相缓蚀剂,但它们气味难闻,对保护体系地密封性要求高,所以限制了它们地推广应用[26—30].

2.3.2混合型气相缓蚀剂

选择气相缓蚀剂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地条件,即在其成分中应该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地缓蚀基团,再就是要具有适当地蒸气压.蒸气压过低,诱导期太长.缓蚀剂气体在短期内不能饱和保护空间,容易发生先期腐蚀;蒸气压太高,缓蚀剂挥发过快,如设备密封性不够好.缓蚀剂气体流失过快,使防锈期变短,需增加用量,提高保护成本.因此需要将不同蒸气压地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缓蚀剂混合使用,如国内外较多使用地亚硝酸二环己胺与碳酸环己胺地混合药剂,亚硝酸二环己胺在21℃时地饱和蒸气压为0.016Pa.而碳酸环己胺在2l℃时为53Pa,两者混合使用,可取长补短,既能持续长效防锈,又能缩短缓蚀剂气氛达到平衡地时间,抑制设备地先期腐蚀.

气相缓蚀剂地混合配方,一般是从各种无机、有机气相缓蚀剂中筛选复配后经试验来

获取地.气相缓蚀剂混合起来使用地例子很多;如尿素和亚硝酸单乙醇胺地混合物、亚硝酸二环己胺80%和亚硝酸二异丙胺20%地混合物、苯甲酸和乌洛托品地混合物、苯甲酸、乌洛托品和亚硝酸钠地混合物、苯甲酸铵、碳酸铵和亚硝酸钠地混合物等.王忠义等人[31]研究认为苯甲酸与乌洛托品可以代替碳酸环己胺,用于停用设备保护,没有明显地毒害作用,气味也不太难闻,可以用于长期停用地设备地保护.采用氯化钱加碱类物质对停用设备进行保护,也取得了较好地保护效果,且药剂价格极为便宜,降低了保养费用.国内兰州华荣清洗防腐技术公司研制地TH901和HL91l停用设备保护剂[32],经一些厂家地使用,取得了较好地保护效果.常用地复合气相缓蚀剂主要有亚硝酸二环己胺80%+亚硝酸二异丙胺20%、苯甲酸钱+乌洛托品+亚硝酸钠、苯甲酸单乙醇胺+尿素+亚硝酸钠等[33,34].

2.3.3高效低毒气相缓蚀剂

在气相缓蚀剂地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亚硝酸二环己胺曾占据着主导地位置,以至于世界各国在介绍气相缓蚀剂地文献中,仍常以亚硝酸二环己胺为代表.但是,亚硝酸二环己胺地毒性越来越受人们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地推动下,开发低公害、无污染地气相缓蚀剂是当务之急.国外报道[35]地高效低毒和高稳定性地钢铁用气相缓蚀剂多系咪唑类化合物,诸如2一甲基咪唑、2一乙基-4-甲基咪唑和2一异丙基咪唑等,其防锈性能优良,可满足美军标准MIL—I一22110,热稳定性好,毒性低,对人体无有害地生理毒性.并能被细菌降解.它们可以从维生素髓生产过程中地副产物中提取,成本较低.综上所述,大部分高效低毒型气相缓蚀剂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离大规模生产及使用尚存在一定距离,高效廉价地气相缓蚀剂既能提高设备地保护效果又能降低保护成本,是工业化应用地重点:由于单组分气相缓蚀剂地挥发性与保护时间、保护效果之间地矛盾,即低挥发VPI与先期腐蚀、高挥发VPI与保护时间短地矛盾,因而混合型气相缓蚀剂是研究开发地重点.

2.4高效环境友好型缓蚀剂地最新进展

依据可持续发展地社会理念,当今社会需要地是绿色化学,对环境有好多地材料.因此应运而发展地环境友好型缓蚀剂地发展.

2000年,刘铮[36]采用失重法研究了植物型缓蚀剂没食子酸对碳钢地缓释性能.实验表明,在40℃和条件下,在5%稀盐酸中, 使用没食子酸与六次甲基四胺有较强地协同作用,其复配缓蚀率大于96%.通过研究找到了没食子酸在碳钢上地吸附等温式,计算出钢溶解地表观活化能,从而揭示了没食子酸在碳钢上地吸附机理.

2002年,张大全[37]讨论了缓蚀剂应用开发地进展及其对环境地影响.基于绿色化学概念,从缓蚀剂地分子设计,合成路线、复配增效和应用性能等方面出发, 综合评价和认识缓蚀剂应用开发地环境负荷及经济效益,探讨了缓蚀剂地发展方向.

王慧龙[38]等进一步介绍了环境友好缓蚀剂地研究进展,指出有机缓蚀剂中,醛类、胺类、梭类、杂环化合物通常由极性较大地N,O和S等原子为中心地极性基和C和H等原子组成地非极性基构成, 能以某种键地形式与金属表面结合, 氨基酸是分子中兼具有碱性氨基和酸性梭基地两性化合物, 缓蚀效率随分子中碳氢链长度和氨基数目地增加而增大.

2007年M.M.EI-Rabiee,N.H.Helal[39]等人运用开路电位测量、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 地研究方法,测试了腐蚀电流Icorr、腐蚀电压Ecorr和电阻Rcorr.研究了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领氨酸和半胧氨酸5种氨基酸, 在不同地PH值地铅矿水溶液中地腐蚀控制.考察了在酸溶液CL-对缓蚀效率地影响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加人氨基酸能提高金属地腐蚀地极化电阻.在加缓蚀剂和无缓蚀剂情况下,研究了组氨酸、甘氨酸,在浓度比较低(25mmol/l)时最有希望作为环境友好性缓蚀剂.

有机胺类化合物是缓蚀剂中应用最多地一类物质.脂肪胺、芳香胺、一元胺、二元胺或聚胺及它们地盐均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地缓蚀领域.开发环境友好地胺类缓蚀剂必须引人新地低毒性地有机胺化合物来替代有毒地胺化合物及其盐地应用.例如以更多地长链脂肪胺、聚胺来替代和减少芳香胺地应用.聚胺及其衍生物主要用在石油工业中, 由聚胺制成地酞胺、咪哩琳及聚酞胺等化合物作为低毒性地缓蚀剂被广泛用于抑制金属地腐蚀.

目前研究开发地狡酸类环境友好缓蚀剂多数为脂肪族取代梭酸,主要应用于中性水介质.酞基肌氨酸合成原料易得,无毒性,易被生物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PH值适用范围很宽(6-11),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地缓蚀剂[4].其缓蚀机理主要是通过与金属离子赘合,形成单分子层地鳌合被膜吸附于金属表面,同时分子中疏水性地长链烃基可定向排列于金属表面, 使金属得到保护.S-梭乙基硫代琥珀酸[cesta]是近年来为满足环境保护地要求而出现地新型非磷缓蚀剂.cesta具有溶于水、生物降解性好、低毒、在较宽PH值范围内均具有缓蚀和阻垢等特性.目前已由日本MTS公司投产,应用前景良好.

3缓蚀剂地应用

缓蚀剂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交通等工业部门,并在某些工业生产中成为不可取代地重要防护措施,列入到生产工艺或操作规程中[2].石油工业是使用缓蚀剂最

多地部门之一,从石油地钻探、开发、集输到炼制都要用到缓蚀剂,而用于油水井酸化地缓蚀剂,主要目地是为了减缓酸液对油管、套管地腐蚀,延长油管、套管地使用寿命[16],其中新型高效油气井酸化缓蚀剂——曼尼希碱与丙炔醇复配体系,缓蚀效果特别明显.对一种咪唑啉衍生物地研究结果表明:油田平均检泵周期由83d延长到158d,81口井由164 d 延长到256 d以上,最长达到488 d,井下管柱和地面集输系统地腐蚀明显减轻.因此,炔醇类和咪唑啉类缓蚀剂在油田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技术地进步,缓蚀剂地应用领域已从传统部门扩展到新能源、电子器件、航天工业等高技术领域,一些新兴产业如化学电源、飞机制造、汽车等也开始使用缓蚀剂技术来改善产品地质量或提高生产效率.对不同种类缓蚀剂对非晶态镁基储氢电极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影响地研究结果表明:缓蚀剂可以改变镁基储氢电极表面与电解液之间地界面性质:在不显著降低电极最大初始容量地同时,改善了电极地循环稳定性.此外,随着能源战略地实施,缓蚀剂应用于污水治理和回用、烟气脱硫等环境治理工程开发报道越来越多.

4对缓蚀剂未来发展地展望

近年来,缓蚀剂受到了人们地极大重视.缓蚀剂作为一种经济适用和高效地防腐蚀产品,在保护资源、减少材料损失方面起着重要地作用.随着石油工业地研究进展,缓蚀剂技术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地防腐蚀手段之一.同时,随着原油性质地恶劣化,炼油厂添加地功能化学药剂也越来越多,应加强研究多功能缓蚀剂.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地需要,工业缓蚀剂不仅要求具有稳定高效地缓蚀效果和安全方便地管理使用方法,而且在应用开发过程中应适应绿色化学地要求,降低产品地环境负荷.因此,基于绿色化学概念,围绕性能和经济目标研究开发对环境不构成破坏作用地高效环境友好型缓蚀剂成为未来缓蚀剂研究地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教林, 等.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2,12 (4 ) :12-20

[2]林海潮. 缓蚀剂研究地进展[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7,(04)

[3]]王文忠. 金属缓蚀剂及其应用[J].电镀与环保,2007,(06).

[4]崔美红,牟宗刚.缓蚀剂地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ll.40(4):40—43.

[5]余志强,徐强,任志峰,郦和生,唐致远. 金属在酸性介质中有机缓蚀剂地研究进展[J].电镀与精

饰,2008,(11).

[6] 李德仪.酸性介质缓蚀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73

[7] 张军平,张秋禹,尹成先,赵雯,袁定重,张和鹏.盐酸介质中苯并三氮唑衍生物地缓蚀机理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7,(04)

[8] 周晓湘,刘建平.酸洗缓蚀剂地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水处理, 2002,(01)

[9] 田会娟,柳鑫华,芮玉兰.氨基酸类绿色酸洗缓蚀剂地研究进展[J]. 腐蚀与防护,2009,(03).

[10] 黄魁元.缓蚀剂科技发展历程地回顾与展望.见:腐蚀与防护协会编.腐蚀科学与防腐蚀工程技术新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380

[11] Johnson M D.New Chemical Approach to Mitigate Sulfide Productionin Oilfield Water Injection Systems,Proceedings—SPE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Oilfield Chemistry 1999.SPE 50741.1999:403 [12] Jr Rosser H R.Injection Water Treatment at the Source:Biocide—enhanced Corrosion Inhibitor Squee~ Treatments of Water SupplyW ells in a Central Arabia Oilfidd,Proceedings —SPE Internationa[13]Fan W Y.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Corrosion Inhibitor SF一103Shiyou Daxue Xuebao,1999,23(2):82

[14]高延敏,陈家坚,雷良才.软硬酸碱理论在缓蚀技术上地应用进展.见:腐蚀与防护协会编.腐蚀科学与防腐蚀工程技术新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421

[15]崔朝轩,刘荣华,张晓萍等.油井缓蚀剂现场效果评价技术及应用.内蒙古石油化工,1999,25(3)132

[16] 黄红兵.近年来油气井缓蚀剂发展新技术.石油天然气化工,1998,27(4):259

[17]J.II.Bastidas,E.M.More.A laboratory study of mild steelvapor phase corrosion and its inhibition by dicyclohexylamine nitrite[J]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1998,37(1):57-65.

[18]A.Leng.也Stratmann.The inhibition of the atmosphericcorrosion of iron by vapour phase.inhibitors CJ]Corrosion Science,1993.34(10):1657—1683.

[19]BOb Boyle.A look at developments in vapor phase corrosioninhibitors[J]Metal Finishing,2004,102(5):37—41.

[20]张大全, 高立新, 周田定.气相防锈技术及其在热力设备停用保护中地应用[J].腐蚀与防护.2001,22(1):20-22.

[21]肖怀斌.气相缓蚀剂地研究与发展[J],材料保护,2000,33(1):26—28.

[22]张学元,余刚,韩思厚.环己胺类气相缓蚀剂对锌在薄层液膜下地缓蚀机理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3,23(3):175—178.

[23]N.Hackerman.Review of Corrosion inhibiton Science andTechnology[J]Material

Performance,1990,29(2):44.

[24]魏刚.杨民,熊蓉春.碳酸环已胺用于化工装备气相保护地研究[J】.化工机械,2000,27(4):190—192.

[25]魏刚,熊蓉春.BF2605缓蚀剂用于暖通空调设备地研究[J】.暖通空调,2000,30(5):67-69.

[26]王祖安.缓蚀剂及其在水基工作液中地应用【J】.石油商技,2000,18(5):1-5.

[27]张大全,高立新.周田定.多单元气相缓蚀剂地合成,气相缓蚀能力及电化学研究[J].电化学,2003,9(3):308—313.

[28]张大全,高立新,周国定.吗啉衍生物气相缓蚀剂地分子设计和缓蚀协同作用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6,26(2):120-124.

[29]李海华,吴家全,衣守志.硅酸钠缓蚀剂地研究现状与展望[J].杭州化工,2007,37(2):17一19.

[30]张大全.大气腐蚀和气相缓蚀剂应用技术[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0,22(3):273-277.

[31]王忠义,褚风刚.停用锅炉气相缓蚀保护药剂地配制与使用[J].锵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1997.(2):23-25.

[32]熊蓉春,魏刖.热水锅炉防腐阻垢技术进展[U].管道技术与设备,1995,(5):8-12.

[33]丁艳梅.许淳淳.复合气相缓蚀剂对铁质文物缓蚀机理地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6,18(4):241—245.

[34]丁艳梅,许淳淳,王菊琳.复合气相缓蚀剂对纯饲缓蚀地研究[J].材料保护,2007,40(3):4-6.

[35]A.Frings.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corrosionresistant plastics[J]Anti-Corrosion.1984,31(2):4-6.

[36]刘峥.没食子酸对碳钢缓蚀性能地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00,20(2),26

[37]张大全.绿色化学及其技术在缓蚀剂研究开发中地应用[J] 材料保护, 2002,35(1):20

[38]王慧龙, 郑家集.环境友好缓蚀剂地研究进展[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2,14(5):275-279

[39]徐寿昌.工业冷却水处理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30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缓蚀剂原理

缓蚀剂原理 -------冀衡药业酸洗缓蚀剂产品部 在电解质溶液中,金属的腐蚀过程服从电化学过程,因此腐蚀的发生存在着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阴极反应对应的是去极化剂接受电子的过程,最常见的两种去极化剂为氢质子和氧气,而阳极反应对应的是金属的溶解过程。从腐蚀电化学原理分析,缓蚀剂加入后使得腐蚀反应的阳极过程或者阴极过程受到抑制,有些缓蚀剂可以同时抑制腐蚀反应的阴极和阳极过程。 大多数无机型缓蚀剂主要使用在中性或偏碱性的介质环境中,它们通常对电极的阳极过程有显著的抑制 作用,通过使金属表面钝化或者在金属表面形成沉积膜进而起到缓蚀作用。随着缓蚀剂使用的发展,无机缓蚀剂的使用并未局限在中性或碱性介质中,如在酸性介质中添加碘化物、亚铜、亚锑盐后,能显著增强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效果。有机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它们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力吸附在金属表面,通过改变双电层结构,提高腐蚀反应活化能以及将腐蚀介质和金属基体隔离,进而抑制腐蚀速率,有机缓蚀剂在中性介质中也取得了成功的使用,如有机磷酸盐、苯钾酸盐、咪唑啉在工业水和油田污水处理的使用。 1.无机缓蚀剂作用机理 根据腐蚀电化学原理,通过考察无机缓蚀剂对电极阴阳极的抑制效果,无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可以归纳为阴极型、阳极型、混合型。 (1)阳极抑制机理 图1.2阳极抑制型缓蚀剂作用曲线图

图1.2为阳极抑制型钝化剂作用原理图,当介质中存在阳极抑制型缓蚀剂时,极化曲线阳极部分从活化区转为钝化区,使得腐蚀电流密度显著降低,而极化曲线的阴极部分并没有显著的改变。 (2)阴极型缓蚀剂 图l-1(a)所示的极化曲线阐明了阴极型缓蚀剂的作用机理,从图中可以发现,介质中有阴极型缓蚀剂存在时,极化曲线的阴极部分塔菲尔斜率明显增加,而阳极部分塔菲尔斜率却没有改变,这说明阴极型缓蚀剂主要增加了电极的阴极极化过程,这使得金属的开路电位以及腐蚀电流密度均下降。阴极型缓蚀剂可以通过在金属表面的阴极区成膜来增加阴极极化过程,也可以通过提高阴极反应的过电位从而抑制阴极反应,而在中性介质中,阴极过程主要为氧去极化过程为,因此也可以通过吸收体系中的氧来增加阴极反应的极化,根据阴极型缓蚀剂的不同作用原理,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 A.成膜类阴极型缓蚀剂。这类阴极缓蚀剂通过和介质中的物质反应或者自身吸附,在金属的阴极区间成膜,形成的膜能有效地抑制阴极去极化剂如O2、H+等向界面扩散,使得阴极去极化作用受到有效抑制,进而减缓了腐蚀速率。 B.提高阴极反应过电位缓蚀剂。腐蚀反应的阴极过程大多为氢质子或氧的还原反应,这些阴极反应发生的电位均高于其理论的平衡电位,即存在过电位。特别是在酸性介质中,氢质子的还原反应在不同金属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当介质中存在铋、汞、锑等重金属离子时,将会显著提高氢质子的还原过电位,从而使阴极过程受到抑制,降低腐蚀反应速度。 C.耗氧型阴极缓蚀剂。在中性介质中,腐蚀反应的阴极过程多为氧去极化过程,因此在介质中加入可以和氧发生反应的物质,则可降低介质中的氧含量,使阴极反应受到抑制,进而抑制腐蚀速率。 (3)混合型缓蚀剂 混合型缓蚀剂作用示意图见图1.1(c),该类型缓蚀剂对腐蚀的阴阳极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加入混合型缓蚀剂后电极的阴阳极塔菲尔斜率同时增加,因此自腐蚀电位没有显著改变,但是腐蚀电流密度显著降低,使得金属腐蚀速度受到抑制。 2.有机缓蚀剂作用机理 有机缓蚀剂分子中通常同时具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中存在氮、氧、磷、硫等元素,这些元素均含有孤对电子,而且电负性大,有机缓蚀剂通过极性基团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非极性基团排列在介质中,这样一方面有效地隔离了金属和腐蚀介质的接触,阻碍了腐蚀反应产物的扩散,同时还改变了双电层结构,提高了腐蚀反应的活化能,最终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有机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有赖于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最新整理)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冀衡酸洗缓蚀剂产品部 有机缓蚀剂分子中通常同时具有极性基团与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中存在氮、氧、磷、硫等元素,这些元 素均含有孤对电子,而且电负性大,有机缓蚀剂通过极性基团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非极性基团排 列在介质中,这样一方面有效地隔离了金属与腐蚀介质的接触,阻碍了腐蚀反应产物的扩散,同时还改变 了双电层结构,提高了腐蚀反应的活化能,最终抑制了腐蚀反应的进行。有机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有赖于其 极性基团在金属表面吸附的强度,而极性基团的吸附可以是物理吸附也可以是化学吸附,或者两种吸附共 同存在。 (1)有机缓蚀剂极性基团的物理吸附 关于有机缓蚀剂的物理吸附行为,Mann最早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在酸性溶液中,吡啶(C5H5N)、烷基胺(RNH2)、硫醇(RSH)及三烷基磷等的中心原子(N、S、P等)含有孤对电子,这些中心原子与酸性 溶液中的氢质子结合,最终形成阳离子: RNH2+H+=(RNH3)+ 形成的缓蚀剂与金属之间存在的范德华力使缓蚀剂吸附在金属表面,这就是物理吸附。物理吸附速度很快,是可逆过程,容易脱附,吸附过程产生的热小,受温度影响小,而且金属和缓蚀剂间没有特定组合。 物理吸附会受到金属表面过剩电荷的显著影响,如上所述,大多有机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都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如果金属表面带有过剩负电荷,那么金属表面与缓蚀剂之间就会存在强烈的静电引力作用,使 得缓蚀剂更容易吸附在金属表面,而且吸附作用力也更强;相反,金属表面如果存在过剩的正电荷,则会 一定程度上抑制缓蚀剂向金属表面的吸附。金属表面究竟携带何种过剩电荷,可以通过零电荷电位(即金 属表面没有电荷存在时的电位)测量进行考察,零电荷电位可以通过微分电容曲线测试进行确定,即为金 属电极双电层电容最小时的电位。当金属开路电位大于零电荷电位时,金属表面带有过剩的正电荷,相反,金属表面则带有过剩的负电荷。在缓蚀剂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改变金属表面携带的过剩电荷量来促进缓 蚀剂的物理吸附,如在酸性介质中,添加少量碘化物后,有机胺的缓蚀性能将为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碘化 物吸附在金属表面后,使得金属表面带有更多的过剩负电荷,促进了有机胺类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 同样有机胺类缓蚀剂之所以在盐酸介质中有着卓越的缓蚀性能,也部分归因于氯离子使得金属表面带有更 多的过剩电荷。 (2)有机缓蚀剂极性基团的化学吸附——供电子型缓蚀剂 相比物理吸附来说,化学吸附作用力更强,吸附更稳定,因此大多数有机缓蚀剂与金属表面的作用力主要是通过化学吸附实现的,而化学吸附实质就是缓蚀剂分子或离子与金属表面原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与物理吸附不同,化学吸附与金属原子类别、缓蚀剂中心原子附近基团的推电子能力等均有密切关系。以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缓蚀剂的作用原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_7942.docx

缓蚀剂的作用原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缓蚀剂概述 在美国材料与实验协会《关于腐蚀和腐蚀试验术语的标准定义》中,缓蚀剂 是“一种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时,可以防止或减缓腐蚀的 化学物质或几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 。 缓浊剂是具有抑制金属锈蚀性质的一类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总称。某些有 机物质,被有效地吸附在金属的表面上,从而明显地影响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其作用机理有抑制表面的阳极反应和抑制阴极反应两种,结果都是使腐蚀电流降 低。 缓蚀剂的作用不仅如此,它作为金属的溶解抑制剂还有许多实用价值。如用 在化学研磨、电解研磨、电镀和电解冶炼中的阳极解、刻蚀等。总之,在同时发 生金属溶解的工业方面,或县为了抑制过度溶解或是为了防止局部浸蚀使之均匀 溶解。缓蚀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电镀中的整平剂,从其本来的定义备不 属于缓蚀剂的畴;但是,其作用机理( 吸附 ) 和缓蚀剂的机理类似。具有整平作 用的物质,同时有效地作为该金属的缓蚀剂的情况也是常的。下图给出了有无缓 蚀剂的不同效果:

图 1 缓蚀剂的效果 2不同类型的缓蚀剂及其作用原理 2.1阳极型缓蚀剂及其作用原理 阳极型缓蚀剂也称阳极抑制型缓蚀剂,主要是抑制阳极过程而使腐蚀速度减缓。如中性介质中的亚硝酸盐、铬酸盐、磷酸盐、硅酸盐、苯甲酸钠等,它们能 增加阳极极化,从而使腐蚀电位正移。通常是缓蚀剂的阴离子移向金属阳极使金属钝化。该类缓蚀剂属于“危险型”缓蚀剂,用量不足会加快腐蚀。 作用过程:(a)具有强氧化作用的缓蚀剂,使金属钝化(亚硝酸钠,高铬酸等);(b)具有阴极去极化性的钝化剂,在阴极被还原,加大阴极电流,使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向正方移动,超过钝化电位,而使腐蚀电流达到很低的值。(亚硝酸盐、硝酸盐与高价金属盐属于此类;铬酸盐、磷酸盐、钼酸盐、钨酸盐等在 酸性溶液中也属于此类。) 图 2 阳极型缓蚀剂作用原理 2.2阴极型缓蚀剂及其作用原理 阴极型缓蚀剂也称阴极型抑制,其主要包括:酸式碳酸钙、聚磷酸盐、硫酸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缓 蚀 剂

缓蚀剂 缓蚀剂作用机理 内容介绍>> 对缓蚀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而今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广大腐蚀科学工作者的重视。1972年Fischer对印制腐蚀电极反应的不同工作方式作了仔细的分析后,提出了界面抑制机理,电解液层抑制机理,膜抑制机理及钝化机理。Lorenz和Mansfeld也明确提出用界面抑制和相界面抑制来表达两种不同的电极反应阻滞机理。他们认为界面抑制作用发生在裸露的金属表面与电解液同时在于三维层中,该层由微溶的腐蚀产物和缓蚀剂组成。酸性溶液中有机添加机理的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即已开始,今年来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吸附理论,修饰理论,软硬酸碱理论(SHAB),钝化理论,尖端突变理论等。当然,上述各种理论着重点及研究角度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酸性介质缓蚀剂主要是吸附型的,其缓蚀作用的一个可能机理是覆盖效应,而另一个可能机理为负催化效应。所谓覆盖效应是指在缓蚀剂所吸附的金属表面,金属的阳极溶解过程和阴极析氢过程均不能进行;而复催化效应则是指缓蚀剂吸附在金属溶解的活性区,它的吸附改变了腐蚀电化学过程的阴极反应或者阳极过程的进行,甚至同时阻滞了阴、阳极反映。由于金属腐蚀和缓蚀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缓蚀剂的多样性,难以用同一种理论解释各种各样缓蚀剂的作用机理。以下是几种主要的缓蚀作用理论的要点:(1)成相膜理论成相膜理论人为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难以溶解的保护膜以组织介质对金属的腐蚀。该种保护膜包括氧化物膜和沉淀膜。(2)吸附膜理论吸附膜理论认为,某些缓蚀剂通过其分子或离子在金属表面的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形成吸附保护膜而抑制介质对金属的腐蚀。有的缓蚀剂分子或离子表面由于静电引力和分子间作用力而发生物理吸附。另一些缓蚀剂可以与金属表面形成配位键而发生化学吸附。缓蚀剂以其亲水基团吸附于金属表面,疏水基远离金属表面,形成吸附层把金属活性中心覆盖,阻止介质对金属的侵蚀。此类缓蚀剂主要是有机缓蚀剂。(3)电化学理论电化学理论认为缓蚀剂通过加大腐蚀的阴极过程或阳极过程的阻力而减小金属的腐蚀速率。因此而分为阳极抑制型、阴极抑制型和混合抑制型缓蚀剂。 缓蚀剂简介 英文专业名词:anti-corrosive.corrosive inhibiter. 以适当的浓度和形式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时,可以防止或减缓材料腐蚀的化学物质或复合物,因此缓蚀剂也可以称为腐蚀抑制剂。它的用量很小(0.1%~1%),但效果显著。这种保护金属的方法称缓蚀剂保护。缓蚀剂用于中性介质(锅炉用水、循环冷却水)、酸性介质(除锅垢的盐酸,电镀前镀件除锈用的酸浸溶液)和气体介质(气相缓蚀剂)。 分类: 缓蚀剂有多种分类方法,可从不同的角度对缓蚀剂分类。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研成果开发和转化、实现设计自动化、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的一项关键新技术;是提高产品和工程设计水平、降低消耗、缩短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科研单位提高 自主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向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 CA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之一,它使产品设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 根本性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设计绘图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设计精度。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将人类的聪明才智 和创造能力与计算机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大容量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 早期的CAD也就是计算机绘图,以完成图形的设计与绘制工作为主。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CAD的概念已发生了本质飞跃,它不仅包括图形处理 ,还包括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和原理样机设计等内容。它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与设计技术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以及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 、价值分析和系统工程等知识。与传统设计方法比较,cad彻底改变了设计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把设计人员从繁琐、机械的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将精力和聪明才智转移到创造性的设计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1、CAD建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建模技术是CAD的核心技术,建模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就代表了CAD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下图给出了建模技术的发展情况。图中明确显示了从50年代至今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二维建模、三维几何建模(包括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实体建模)、特征建模(包括参数化和变量化建模)及产品集成建模的发展过程。 二维建模是最初的CAD技术用来解决二维绘图问题的,后来发展为三维的几何建模技术。三维几何建模又分为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和实体建模。线框建模是以线来构造三维物体,其主要算法是空间自由曲线的拟合和表达相对简单。曲面建模是由曲面来构造

缓蚀剂的成膜机理分析

缓蚀剂的成膜机理分析 1 缓蚀剂的分类 缓蚀剂的应用广泛,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较多,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对缓蚀剂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1) 根据化学组成分类[1 ] . 按照构成缓蚀剂的物质是无机化合物还是有机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缓蚀剂和有机缓蚀剂. 2) 根据所抑制的电极过程分类. 按照缓蚀剂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抑制的电极反应是阳极反应还是阴极反应或两者兼而有之,缓蚀剂可分为阳极型缓蚀剂,阴极型缓蚀剂或混合型缓蚀剂. 一般来说,阳极型缓蚀剂使金属的腐蚀电位Ec向正的方向移动,阴极型缓蚀剂使金属的腐蚀电位Ec向负的方向移动; 而混合型缓蚀剂则对腐蚀电位Ec的影响较小,故腐蚀电位的移动很小或没有移动. 3) 根据所生成保护膜的类型分类[2 ] . 按照缓蚀剂在保护金属过程中所形成的保护膜的类型,缓蚀剂可以分为钝化膜型缓蚀剂、沉淀膜型缓蚀剂和吸附膜型缓蚀剂. 其中沉淀膜型缓蚀剂又分为水中离子型和金属离子型两种. 2 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的机理分析 2. 1 钝化膜型缓蚀剂 钝化膜型缓蚀剂简称钝化剂,为无机强氧化剂[3 ] .如铬酸盐、亚硝酸盐、钼酸盐和钨酸盐等. 在反应中比较容易被还原的强氧化剂才能作钝化剂. 以铬酸盐为例,铬酸盐包括铬酸(H2CrO4) 和重铬酸(H2Cr2O7) 的可溶性盐,如Na2Cr2O7 、Na2CrO4 、K2Cr2O7 、(NH4) 2CrO4 等, 分子结构中铬为正六价. 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可以以任何比例混合而不影响缓蚀效果,所以一般统称为铬酸盐. 铬酸盐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发生氧化反应时Cr6 +还原为Cr3 + . 铬酸盐在较高浓度时是十分有效的阳极钝化剂. 铬酸盐对碳钢的钝化与碳钢在H2SO4 中的电位极化相似,钝化时铁表面发生的反应为: Cr2O72 - + 8H+ + 6e →Cr2O3 + 4H2O 反应时被还原的铬酸盐以Cr2O3 的形态吸附在铁的表面和铁表面同时生成的Fe2O3 共同组成钝化膜,反应为:2Fe + 3H2O →Fe2O3 + 6H+ + 6e 用铬酸盐钝化的铁的表面那层钝化膜,充分脱水,结构致密,防腐性能好. 而其它缓蚀剂处理铁都无法得到这样的膜,甚至用KMnO4 强氧化剂也不能达到铬酸盐钝化铁的那种程度. 铬酸盐的优点是:它不仅对钢铁,而且对铜、锌、铝及其合金都能给予良好的保护;适用的pH 值范围很宽(pH = 6~11) ;缓蚀效果特别好,使用铬酸盐作缓蚀剂时,碳钢的腐蚀速度可低于0. 025 mm/ 年. 铬酸盐的缺点是:毒性大,环境保护部门对铬酸盐的排放有严格的要求;容易被还原而失效,不宜用于有还原性物质(例如硫化氢) 泄露的炼油厂的冷却系统中. 2. 2 沉淀膜型缓蚀剂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I 课 程 考 试 论 文 题目 CRM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 三月

摘要 客户关系管理是目前国际上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项管理工程,CRM 自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企业的具体应用中,更夹杂了部分“中国特色”。在CRM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CRM的起源和内涵,再从国内外展开分析CRM现状,最后提出CRM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II

目录 摘要 .......................................................................................................... II 目录 ......................................................................................................... I II 第1章 CRM理论及其研究 . (1) 1.1 CRM的概念 (1) 1.2 CRM的内涵 (2) 第2章相关理论 (3) 2.1 国外研究现状 (3) 2.2 国内研究现状 (4)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第3章CRM的发展趋势 (7) 3.1 社交型CRM势不可挡 (7) 3.2 基于云的CRM服务将继续获得进一步发展 (8) 3.3 根据客户反馈及时调整流程改进顺序 (8) 3.4 CRM将与其它关键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 (8) 3.5 CRM将成为信息的汇聚地 (9) 参考文献 (10) III

(最新整理)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全部内容。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学院(中心、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名称: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论文题目: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授课教师(职称): 曹峰() 研究生姓名: 刘杰飞 年级: 2014级 学号: 201422403003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 6 月 17日

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拓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与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通信、蜂窝通信、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和激增的Intranet及Internet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为了符合当今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和企业组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分布式数据库提供了解决整个信息资产被分裂所成的信息孤岛,为孤岛联系在一起提供桥梁.本文主要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发展趋势;现状及问题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十年来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也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据库在各个行业中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也对数据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量也急剧增加,同时有关大数据分析的讨论正在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发展,数据信息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造成数据量庞大;同时,数据种类呈多样性,文本、图片、视频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另一方面也要求实时交互性强;最重要的是大数据蕴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相应的对于管理这些数据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同时各行业部门或企业所使用的软硬件之间的差异,这给开发企业管理数据库管理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如果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用同一模块管理操作不同的数据表格,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也即对企业简单的应用实现即插即用的功能,那么就能大大地减少软件开发的维护和更新费用,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开发,降低了企业开发的成本,提高了软件使用的回报率。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将越来越多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中的计算机上。如何更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