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徐州市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徐州市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徐州市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归类物质(或元素)

A常见碱纯碱、烧碱、熟石灰

B常见合金生铁、铜绿、硬铝

C常见干燥剂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

D人体中常见微量元素碘、锌、硒、钙等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

B、在一种金属中加热融合了其他的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合金;生铁是铁的合金、硬铝是铝合金;铜绿是铜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 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都有很强的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D、碘、锌、硒是人体中常见微量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选C

2.氧烛是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如下图)。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分解时吸收热量为QkJ·g-1)、金属粉末(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和少量催化剂组成。某兴趣小组拟自制氧烛,火帽为确定每100g氯酸钠需要添加金属粉末的质量[m(金属)],查得下表数据:

金属铁铝镁

燃烧放出热量/(KJ?g-1) 4.7331.0224.7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金属)只能采用不同比例的金属和氯酸钠在空气中实验获得

B.m(金属)只能通过氯酸钠分解吸收热量与金属燃烧放出热量进行理论药块计算确定

C.m(金属)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将减小产氧量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小

【答案】C

【解析】

A、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B、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C、该装置应是利用金属燃烧放出热量,供氯酸钠分解,分解产生的氧气又供给金属燃烧,所以金属的质量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过度消耗氯酸钠分解产生的氧气,正确;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大。故选C。

3.下列曲线正确的是

A.向盐酸中加水

B.浓H2SO4加入水中

C.煅烧CaCO3

D.O2在水中的溶解性

【答案】C

【解析】A. 向盐酸中加水,溶液的酸性变弱,pH变大但始终成酸性,pH始终小于7

B. 浓H2SO4加入水中,溶解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然后慢慢冷却至室温,所以最终溶液的温度能恢复到原温;

C. 煅烧CaCO3,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固体,因此固体减少,反应结束时固体的质量为生石灰的质量,大于零;

D. O2在水中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4.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

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D.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

【答案】B

【解析】A. 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所以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改变; B.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6:28=4:7;C.由图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D.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两种。选B

5.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A.表示KMnO4加热制O2生成的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B.表示CO还原CuO的实验中,试管内固体质量与时间关系图

C.表示向Ca(NO3)2(含少量 HCl)溶液中滴加K2CO3溶液,沉淀量与K2CO3的加入量的关系图D.表示向足量的稀HCl中加入少量Fe,溶液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A、因为MnO2是生成物,所以质量是由0逐渐增加的;

B、试管内固体质量的变化就是CuO→Cu的质量变化;

C、滴加滴加K2CO3溶液,首先和盐酸反应,然后和Ca(NO3)2反应;

D、溶液质量的变化就是HCl→FeCl2的质量变化。

解:A、因为MnO2生成物,所以开始反应时质量为0,所以图象起点错误,故A错误;B、发生的反应为CuO+CO=Cu+CO2,固体的质量由CuO→Cu,质量减少,而图象是固体质量增加,曲线走向错误,故B错误;

C、滴加滴加K2CO3溶液,首先要和盐酸反应,K2CO3+2HCl=2KCl+CO2↑+H2O,直到盐酸完全反应再和Ca(NO3)2反应,这段时间没有沉淀生成,起点错误,所以图象C错误;

D、发生的反应为Fe+2HCl=FeCl2+H2↑,分析发现溶液质量的变化就是2HCl→FeCl2的质量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可知质量增加,所以D正确。

故选D

6.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A. 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两者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B. 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反应完;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生成氢气多。C.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应逐渐减小;D. 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通常粉末状时,药品和盐酸接触更充分,反应较快;当块状石灰石反应时,速率较慢;但过氧化氢质量相同时,生成物的质量相同。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7.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②④⑤①③B.⑤④②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

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或者,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或

②⑤④①③

故选D.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注意除杂的最后不能再有其他杂质,过滤要放在所有沉淀步骤的最后.

8.童童同学将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固体全部消失,为了避免该废液排放造成污染,他又向废液中加入20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的质量为20g,加稀硫酸时所消耗的氧化铜质量是()

A.8g B.10g C.12g D.14g

【答案】B

【解析】

【分析】

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从

CuSO4+Fe=FeSO4+Cu,可以看出铁转化出铜,这是一个使固体质量增加的过程,而题目明确的说明过滤后的固体质量与投入的铁粉质量相同,这只能说明氧化铜被溶解后,硫酸仍然有剩余,剩余的硫酸继续消耗铁粉,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前一步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利用这一等量关系,计算所加入氧化铜的质量;

【详解】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2442

CuO+H SO CuSO+H O

8098160

m x y

80 98

m x

80

= 160m y

x=98

80

m

y=2m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c;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d,

44Fe +CuSO FeSO +Cu 561606464-56=82m a

═固体质量增加

1602=8m a a =0.1m

24

42Fe +H SO FeSO +H 5698

98100g 14%-80

b

m ↑

?═

56=

9898100g 14%-80

b m ?

b =8-0.7m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a =b

0.1m =8-0.7m 解得m =10g , 答: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10g 。 故选B 。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置换出来。

9.现有一包由5.6g 铁、7.2g 镁、1.0g 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一定量的CuCl 2溶液中。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 .26. 2g B .26.6g C .26. 0g D .25. 8g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铁强于铜,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镁完全反应后,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碳和氯化铜不反应。 【详解】

设7.2g 镁和氯化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x

Mg+CuCl=MgCl+Cu

22

2464

7.2g x

2464

=

7.2g x

x=19.2g

若铁没有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5.6g=25.8g

设5.6g铁和硝酸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y

Fe+CuCl=FeCl+Cu

22

5664

5.6g y

5664

=

5.6g y

y=6.4g

若铁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6.4g=26.6g

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因此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或等于25.8g,小于26.6g。

故选B。

【点睛】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为碳、铜和铁,镁完全反应,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目的;

B铜的活动性比铁弱,不能与硫酸亚铁,不能达到除杂目的;C、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

液与稀盐酸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过滤后溶液中只有氯化钙一种溶质,能达到除杂目的;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

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答案】D

【解析】

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如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其中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但是反应物中没氧气;

B.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

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D.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选D

12.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 B.碳酸镁消耗的氯化氢少

C.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答案】C

【解析】设碳酸镁和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4g,

MgCO3 +2HCl ==CaCl2+ CO2↑ + H2O

84 73 44

84g x y

84/84g=73/x x=73g

84/84g=44/y y=44g

NaHCO3+HCl====NaCl+H20+CO2↑

84 73 44

84g m n

84/84g=73/m m=73g

84/84g=44/n n=44g

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选C

13.某合金2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

A.Zn和Fe B.Zn和Cu C.Cu和Au D.Mg和Al

【答案】D

【解析】

铜、金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不可能是Cu和Au混合物;设生成0.2g氢气需要锌、铁、镁、铝的质量分别为x、y、m、n,计算如下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2

x 0.2g

65/x=2/0.2g

x=6.5g

Fe+H2SO4=FeSO4+H2↑

56 2

y 0.2g

56/y=2/0.2g

y=5.6g

Mg+H2SO4= Mg SO4+H2↑

24 2

m 0.2g

24/m=2/0.2g

m=2.4g

2Al + 3H2SO4 = Al 2(SO4)3 + 3H2↑

54 6

m 0.2

54/m=6/0.2g

m=1.8g

由以上结算结果可知可能是镁、铝的混合物,选D

14.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其中错误的操作顺序是()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④②⑤①③B.⑤④②①③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①③

【答案】A

【解析】

要先除硫酸根离子,然后再除钙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过滤就行了,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15.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的值为 4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3

【答案】D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64g+5g+8g+23g-32g-16g=52g,故A错误;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27g﹣24g)/1=1:3,故正确,故选D。

点睛: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化学式计算碳、氢、氧元素的质量,和反应反应前氧元素的质量或可燃物的质量比较,来判断可燃物的组成元素

16.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鉴别物质实验方法

A.过氧化氢和蒸馏水分别加入MnO2,看是否有气泡

B.镁和锌分别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

C、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D.活性炭和氧化铜分别投入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生成氧气而出现气泡,蒸馏水中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锌和镁加入稀盐酸中都会出现气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燃着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可以鉴别,故C 正确;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投入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红棕色会褪

去,氧化铜不具有该性质,可以鉴别,故D正确,

答案选B。

1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由图可知,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不说明温度时,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30g+100g) ×100%<30%;

C. 由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小,所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当温度变化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会有较大的改变,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D.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C。

18.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溶解时放热,而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和氯化钙,方案1和方案2都合理,不符合题意;

B、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根据除杂原则方案1是正确的,方案2不正确,因为盐酸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符合题意;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用点燃的方法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点燃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加入适量的盐酸是错误的叙述,盐酸能与氧化钙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某铁粉样品中可能混有C粉、CuO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将该样品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铁粉,铁粉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将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并有残余固体。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样品中一定含有CuO粉末,可能含有C粉

②样品中一定含有C粉和CuO粉末

③残余固体的质量与样品中CuO的质量相同

④滤渣中一定含有C粉和Cu

⑤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可能含有CuSO4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难度较大,既要分析样品和滤渣成、滤液成分,还要分析样品质量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一定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又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由前分析可知滤液中含有硫酸不含硫酸铜,可知样品中的铜元素全部转化成了滤渣中的单质铜,铜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从实验现象判定滤液成分和滤渣成分,认进而确认样品成分,最后判断样品中氧化铜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滤液成分分析: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滤渣和样品成分分析: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可能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即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

样品中氧化铜和参与固体质量分析:在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氧化铜优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才能和铁反应;当铁和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同时存在时,铁优先和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然后才能和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由此可知样品中氧化铜全部转化为铜存在于滤渣中,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

2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

C.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物质

【答案】B

【解析】A、不知道溶液的状态,故t2℃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是否相等,错误;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故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正确;C、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错误;D、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表明在该温度下50g水中溶解了10g的甲物质,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某化学探究小组为了测定该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组内一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固定装置略去);

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纯碱样品的质量;实验前、后装置(包括氢氧化钠固体)的总质量.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了保证纯碱样品中的碳酸钠完全反应,其操作是.

(2)B装置的作用是;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补充D装置(简要叙述或画出装置示意图).

(交流与表达)

(4)有同学认为图2所示实验装置会造成测得纯碱的纯度偏低,原因是.

(5)为了克服图2装置的不足,有同学提出,还应增加图1装置与A装置连接(A装置中原双孔橡胶塞换成三孔橡胶塞),在反应前、后用图1装置分两次缓缓鼓入足量空气.

①反应前,断开B、C装置之间的连接,用图1装置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②反应后,用图1装置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③在A装置中的反应发生时,开关R处于关闭状态,其原因是.

(数据处理)

(6)称得的纯碱样品质量为10.8g,实验前、后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75.2g和79.6g,纯碱的纯度为%(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反思与评价)

(7)能否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理由是.

(8)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能减少测定的误差,原因是①反应生成的CO2尽可能被C装置吸收;②.

【答案】(1)Na2CO3+H2SO4═Na2SO4+H2O+CO2↑;逐滴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2)除去水蒸气;2NaOH+CO2═Na2CO3+H20;(3)装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4)AB 装置中残留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未被C中的氢氧化钠吸收;(5)①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AB装置中原有的空气;②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残留在AB装置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③避免图1装置吸收反应产生的部分二氧化碳气体;(6)98.1%;(7)稀盐酸会发出氯化氢气体,被C装置吸收,影响实验测定;

(8)避免AB装置中原来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对实验的干扰.

【解析】

【分析】

【详解】

(1)反应物是Na2CO3和H2SO4生成物是Na2SO4、H2O和CO2用观察法配平,二氧化碳后面标上上升符号;因为该反应有气泡产生,没有气泡产生了,说明反应完了;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主要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C装置中反应的反应物是NaOH和CO2生成物是Na2CO3和H20,用观察法配平;

(3)D装置是防止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造成误差,所以用装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就能达到目的;

(4)反应结束后在AB装置中会残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未被C中的氢氧化钠吸收,导致二氧化碳质量减少,结果会偏小;

(5)①鼓入的空气经过了氢氧化钠,已经把空气中二氧化碳除去,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AB装置中原有的空气,由于原有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②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残留在AB装置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

③如果不处于关闭状态,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进入图1被图1中氢氧化钠吸收;

(6)C装置质量的增加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79.6g﹣

75.2g=4.4g,设要生成

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质量为X则:

23242422 Na CO+H SO=Na SO+H O+CO

10644

x 4.4g

10644

=

x 4.4g

X=10.6g,纯碱的纯度为10.6g

10.8g

×100%=98.1%;

(7)稀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被C装置吸收,影响实验测定;

(8)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有:反应生成的CO2尽可能被C装置吸收;避免AB装置中原来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对实验的干扰.

22.勇往直前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活动。同学们的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收集证据1)(1)甲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组实验并不能充分证明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是因为他们在加入稀盐酸前忘记了滴入②________。取用氢氧化钙时“用药匙的柄把一端挑一点”的目的是③________。

(继续实验)为妥善处理实验后所得到的废液,同学们将试管内的溶液A、B混入同一废液缸中,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红褐色沉淀,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无色滤液中的离子组成产生了兴趣,进行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除Cl_外,废液缸中还含有哪几种离子?

(猜想与假设)小冰:H+、Ca2+、Fe3+小城:Ca2+、OH_小美:(2)________________

上述猜想中,小冰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不需验证,理由是(3)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得出结论,同学们设计了下图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4)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

(总结与归纳)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可以归纳出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是与(5)_______(填物质类别)反应,同时还可归纳出:分析反应后溶液的离子组成时,除了有时可以依据溶液的

颜色外,更多时候是根据两种废液混合后产生的(6)______________来推知某些离子的有无。

【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 无色酚酞溶液节约药品防止因Ca(OH)2微溶于水对后续实验现象造成影响 Ca2+废液缸内已经生成Fe(OH)3沉淀,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与之不共存的H+滤液为无色,而含有Fe3+的溶液为黄色,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Fe3+小城酸、(某些)盐(溶液)、指示剂(明显的)实验现象

【解析】

【收集证据1】(1)甲组实验中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乙组实验并不能充分证明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是因为他们在加入稀盐酸前忘记了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取用氢氧化钙时“用药匙的柄把一端挑一点”的目的是节约药品防止因Ca(OH)2微溶于水对后续实验现象造成影响;【猜想与假设】小冰:H+、Ca2+、Fe3+;小城:Ca2+、OH-;小美:(2) Ca2+;上述猜想中,小冰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不需验证,理由是废液缸内已经生成

Fe(OH)3沉淀,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与之不共存的H+滤液为无色,而含有Fe3+的溶液为黄色,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Fe3+;【设计实验】为得出结论,同学们设计了下图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小城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因为硫酸铜中的铜离子会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总结与归纳】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可以归纳出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是与酸、(某些)盐(溶液)、指示剂反应,同时还可归纳出:分析反应后溶液的离子组成时,除了有时可以依据溶液的颜色外,更多时候是根据两种废液混合后产生的(明显的)实验现象来推知某些离子的有无。

23.如图A~F是实验室制备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利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利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____端通入(填“b”或“c”),用C装置代替B 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CO2的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2个集气瓶收集)

比较项目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CO2气体生成和从水面逸出的速因为①_________,所

收集方法可行性分析率远大于其溶解和与水反应的速率,

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

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

集。

收集过程分析

用排水法收集CO2,集满现象是:

②_____

“验满”分析:因气体无

色,故集满与否较难确

定.即便用燃着木条移

近容器口火焰熄灭,也

难以证明空气完全排尽

向收集到CO2的集气瓶

内倒入等体积适量澄清

石灰水,并振荡

先浑浊后变澄清所需时间较短

先浑浊后变澄清所需时

间较长

由上述实验可得结论与排空气法相比,排水法的优点是:③____________

(5)查阅资料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Cu,在常温下虽然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可以与无色硝酸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u + 4HNO3(浓)=Cu(NO3)2+ 2NO2↑+2H2O。

反应生成的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可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弹簧夹,将干燥管放入带有水的烧杯中,若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浓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硝酸与铜片接触,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弹簧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实验完成后,须用足量NaOH溶液将气体吸收,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槽 2KClO32KCl + 3O2↑ CaCO3+2HCl==CaCl2+H2O+CO2↑ b 可控制反应

的速率、剧烈程度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内无气体(气泡从瓶外冒出等)

干燥管内液面低于烧杯内液面(或干燥管内液面不上升)用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更纯净,现象更明显干燥管内出现红棕色气体,干燥管内液面下降,反应停止除去二氧化氮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

试题分析:(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水槽;(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 + 3O2 ↑,(3)实验室利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

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利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气体要长近短出,故气体应从b端通入,用C装置代替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其主要优点是控制反应的速率、剧烈程度;(4)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是密度比空气大,用排水法收集CO2,集满现象是集气瓶内无气体(气泡从瓶外冒出等);与排空气法相比,排水法的优点是用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更纯净,现象更明显;(5)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弹簧夹,将干燥管放入带有水的烧杯中,若观察到干燥管内液面低于烧杯内液面(或干燥管内液面不上升),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②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浓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硝酸与铜片接触,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弹簧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是:干燥管内出现红棕色气体,干燥管内液面下降,反应停止;③上述实验完成后,须用足量NaOH溶液将气体吸收,其目的是除去二氧化氮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考点:气体的制取和净化

24.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课上,同学们把一瓶CO2气体(排空气法收集,并已验满)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有的小组没有观察到水压入瓶中,有的小组观察到少量水压入瓶中。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现象,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按教材的说法“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CO2”,水槽中的水足够把集气瓶中的CO2气体全部溶解,为什么集气瓶中的水面不上升或上升很少呢?

(作出猜想)1.排空气法收集到的CO2气体可能不纯。

2、。

3、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各收集2瓶CO2,重复图B实验,在不

同时间测得压入的水量占集气瓶容积的百分数,数据见表1。(已知: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表1 24小时内CO2溶解情况

实验室制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得出结论)

课堂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预期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实验反思)

该实验引发了同学们对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纯度及CO2收集方法的思考。

(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纯度。

小组同学用容积为 150mL 的集气瓶,装入部分水,留一定量的空气,用CO2排出这些水。用此法收集到占空气体积分数不同的CO2气体,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熄灭。试验不同浓度的CO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情况,实验结果见表 2。

表2 占空气体积分数不同的CO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情况

上表中X的值为。

(2)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所需时间对照

小组同学分4组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分别收集1瓶(集气瓶容积相同)CO2气体,记录所需时间,如表3所示。

表3 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1瓶气体所需时间对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