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情感

苏轼的情感
苏轼的情感

苏轼的情感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了!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侍妾叫王朝云,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

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至少要背会的50首宋词

宋词既书风花雪月,亦歌壮志豪情。 它是浮在线装书页上的一弯残月,即使你掩合书卷,也会在你心里洒下一片温柔的凄冷...... 它是放在雨后泥土上的一株芭蕉,即使你置若罔闻,也会感受到声声叹息隔窗点滴到天明......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约20000首词。说到宋词,几乎人人都能背上一些,可是宋词近2万首,多少人能全背下来…… 下面这50首。你得会背哟~ -01-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02-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 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03-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04-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05-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梁衡=来世便嫁苏东坡

来生嫁给xx xx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样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文人有如宇宙的尘埃,你明明知道他们是存在的,可你想捕捉他们时,他们却又从你的身边倏忽而逝。只有才子,才能倾一生之能量在浩瀚历史中燃烧瞬间,留下一道耀眼的星光;而大才子是可以比恒星的,始终光照天宇,明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然而,在这些才子乃至大才子中,人品、才气堪与苏轼比肩者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都说女人最容易被文字所打动,五千年来,真正用文字打动我心弦的惟有苏轼一人而已。才子佳人的婚姻,历来是婚姻的至高境界,那么,我要认真地,虔诚地,刻苦地……修炼今生,也许上帝受了感动,可怜我的一片苦心,让我转世投胎为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满足我千年等一回的愿望——嫁给苏轼。虽然他曾经有过三任妻子(姬妾尚不算在内),虽然他的妻子的寿命都不长,然而,我仍然愿意把生命浓缩成一束烛光,辉映在他的指间心上。哪怕只有十一年(他的女人总是跟十一这个数字紧密相关)。哪怕为此,历尽千年的情劫。 纵览古今,如苏轼般真性情者实乃凤毛麟角,这一点,从他对待妻子的情谊上可见一斑。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侯在爱妻身旁。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作为女人,得其中一个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牵梦绕,王弗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吧。何况此时的苏轼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轼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了。苏轼并没有因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咏物词的常见手法 提到词,人们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发议论感慨。咏物词亦如是,上片描写、状物,下片议论感慨抒情。其实这种写法不错,但终究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思路和写法,易流于单调老套,读多了便觉乏味。故印象中按这种写法的精品似乎不多。现代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能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很适合做例子。 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这在过去讨论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时已经提到过。咏物词亦然。上面说的那种写法其实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设一比喻,大致相当于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取法于中耳。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已经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高度,后人难再逾越。我个人以为,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南宋,而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咏物,故下面讲一些我在读宋人咏物词时就手法结构方面的感受。 一、循环往复法: 宋词至周邦彦,其手法已颇繁复,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家之先河。继之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终于将长调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而颇能代表这一切的,就是咏物词。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 咏物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二、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于咏物词中特别常见。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苏轼的水龙吟《扬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

高中议论文范文:苏轼—婉约词永远的绝唱

摘要: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苏轼,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他的豪放词,以《水调歌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最为精绝,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然而,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的数量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较多的却是清丽、雅致的婉约词。如果说东坡的豪放词如江奔腾壮伟震撼人心,那他的婉约词则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在苏轼之前,词被公认为“艳词”,而苏轼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上不拘泥于音律,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首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在《水龙吟》一词中,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那“点点离人泪”随风飘散,仿佛使我看到了在杨花丛中,一位幽怨的女子掩帕拭泪,低低叹息……可见苏轼卓绝的功力和才情。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代表作是他在徐州任上写的《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蓠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炒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是多么温馨恬然的田园风光!这又一次拓展了婉约词题材,使宋词走出了花间小径,融入生活,有了清新气息和活泼生机。纵观苏轼的婉约词,他的真挚执着,他的沉郁深刻,他的多情多思展露无疑。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情熔铸出了深远的词境,直观地透露出专属于他的智慧、自由和乐观,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在我不断的探询和欣赏中,我发现以婉约豪放来判定一位词人,特别是一位空前伟大的词人,似乎有些牵强。我想苏轼也无心写豪放或是婉约,都是信手拈来,随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的样式多样化,情感也是多样化的,他只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并善于表达这种美好的人罢了。浮华落尽,平淡归真,让我们携一壶香茗,在下午两三点的阳光下,品味茶的芳香,感受词人的本色,走进东坡那至真至朴的内心世界。

《全宋词》周颉小传补正-8页精选文档

《全宋词》周颉小传补正 周颉,南宋知名士大夫文人,《宋史》无传。《全宋词》曰:“颉字元吉,长兴人。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曾以朝奉郎知德安府。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右司郎中。十四年(一一八七),湖北转运判官。又曾官两浙提刑。” 然此传过于简略,传主生平事迹颇多遗漏,兹考证、补充如次。 1.约生于徽宗宣和五年后。 参见下“至迟绍熙三年(1192)已致仕”条考证。宋时官员致仕年龄一般不超过70,自1192年上推70年,可知其生年不得早于徽宗宣和五年(1123),至晚亦不当超出此后三年,否则其中进士时,年龄即不满20矣。未冠而登第,虽非绝无可能,然究属特例,极难得也。 2.号适庵。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34《诗?江东集四?寄题周元吉左司山居三咏》其三《适庵》曰:“莫道莼鲈不近名,尽谈鹏?`未忘情。醉中赌得苕溪月,醒后还输茂苑莺。岂但二豪俱不见,向来三杰亦何成?有人来问适庵趣,便是公荣也一觥。”其前卷有《壬子正月四日后圃行散》篇。“壬子”即光宗绍熙三年(1192)。《适庵》篇殆作于同年而稍后,其时周颉已退居乡里,“适庵”盖其晚年自号也。 3.绍兴十五年中进士后至乾道间,尝为州郡教授之类学官。 周颉《谢除提刑表》曰:“臣才非可用,性本至昏。且质直以无文,惟介僻而自守。舍去泮宫之闲冷,不辞蜀道之艰难。” 所谓“舍去泮宫之闲冷,不辞蜀道之艰难”,盖自叙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中进士后,

尝为府、州、军学教授之类学官;至孝宗乾道末,自州郡学官应辟西上,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云。 4.乾道八年,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 陆游《跋?西印章二》曰:“绍熙庚戌正月十九日夜,阅故书得此。追思在山南时,已二十年。同幕惟周元吉、阎才元、章德茂、张季长及余五人尚亡恙尔。拊卷累欷。放翁题。” “绍熙庚戌”即光宗?B熙元年(1190),上推20年即孝宗乾道七年(1171)。“山南”,此指兴元府,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唐时曾属山南道,故称。“同幕”之“幕”,指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陆游在南郑王炎幕府,始于乾道八年(1172)三月,终于同年十一月,实在绍熙元年之前19年。言“二十年”者,或属误记,或举成数耳。 又,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乾道五年)七月己巳,王公明为枢使入蜀……八年九月,王公明召,十月癸亥离司。” “公明”,王炎字。“司”,谓四川宣抚使司。 据此二条史料,知周颉曾为幕僚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上限即乾道五年(1169)七月,下限则乾道八年十月。其间年份可考定者,唯乾道八年。证据即陆游上跋。又,杨万里《诚斋集》卷23《诗?朝天集五?寄题周元吉湖北漕司志功堂》曰:“周郎昨赞元戎幕,夜眺秦川登剑阁。函关不用一丸泥,谈笑生风扫河洛。” 陆游《和周元吉右司过弊居追怀南郑相从之作》诗曰:“梁益东西六十州,大行台出北防秋。阅兵金鼓震河渭,纵猎狐兔平山丘。露布捷书天上去,军咨祭酒幄中谋。” 皆指其此段经历而言者。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苏轼生平介绍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哪里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

有关苏轼的美文

有关苏轼的美文 1、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苏轼,永垂不朽。 2、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Ξ 周 晴 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43(2000)04-0043-02 咏物,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方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它以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艺术风格,复杂、有趣的多重意象,为文学之园提供了一种美的形式。 自然美的形象往往是单向性的,但在咏物词中,它却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趣味盎然。咏物词不仅能对自然美进行精工细刻,而且能巧妙地把社会美揉进自然美之中,把人类的情感、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使自然物发生种种变化,使鸟虫花木皆具灵性,春风秋月亦通人情。这样本无感情可言的自然物就变成了可近、可亲、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了。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科学原理的演绎,而是个人的主观联想的产物。 词人表现自然物的美,是多层次的。在词中,物象的审美结构并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旨趣,它只是情感传达的中介形式,起着传递与再创造功能。二者的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语的加入;二是与人物的相思相爱相关的“以物拟人”。 情语的加入在两宋咏物词中是非常宽泛的,它涉及到咏物词的方方面面,表现最多的当属花卉草木,禽鸟鱼虫。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中有“寻郎”、 “离人泪”等情语;其《定风波?红梅》中有“好睡”、 “冰脸”等情意;史达祖的《双双燕》从成双作对的燕子“栖香正稳”带出“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的闺怨;王琪咏柳词《望江南》有“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的怨情。这些情语的加入,是词人心态的转变,即由纯闲适的审美状态向情感召唤的转变。 其次是“以物拟人”,咏物即咏人,或词面写物,词底写人;或物与人交融写去。比如苏轼在惠州的《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 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借梅来赞颂其侍妾朝云的。据《词苑丛谈》引《冷离夜话》云:“朝云者姓王氏,钱塘名妓也。苏子瞻宦钱唐,绝爱幸之,纳为侍妾。朝云初不识字,既事子瞻遂学书,粗有楷法,又学佛,亦通大义。子瞻贬惠州,家妓多散去,独朝云依岭外,子瞻甚怜之,赠之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未几,朝云病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葬惠州栖禅寺松下。子瞻作咏梅《西江月》以悼之云:……。”词中用“玉骨”、 “冰肌”、 “芳丛”、绿毛么凤”、 “唇红”、“高情”等写梅花,同时也是喻指朝云梅花般的端丽、莹洁,“高情”二句着重写梅花亦是写朝云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深切爱恋。黑格尔在谈到抒情诗的审美观照时说过:“诗却只是使人体会到事物内心的观照和观感,尽管它对实在的外表形状也须加以艺术处理。从诗创作这种一般方式来看,在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即使在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中也是如此……”(黑格尔《美学》第三卷)。黑格尔所谓“精神活动的主体性”,是主体“我”的情感、理知、想象、感知等审美心理要素,所谓“实在的外表形状”则是指客体“物”。作为抒情诗的咏物词,其审美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我国古代词论家也有明确的识见:刘熙载说:“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艺概》卷四)词中有“我”在,物象、景观不单是客观描写,而“我”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肯定了主体性艺术创造的必要性。故词人往往通过写物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如姜夔不少咏梅、咏柳之作,题为咏物,但并不着 第19卷 第4期2000年7月 曲 靖 师 专 学 报 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C O LLEGE V ol.19 N o.4 July2000 Ξ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山东曲阜 273165)

全宋词 99个高频词汇

全宋词99个高频词汇 你羡慕那些出口就会吟诗的文人吗?现在可以不用再羡慕他们了!因为一位网友“yixuan”闲来无事,把《全宋词》拿出来“捣鼓”,算出了其中的99个高频词汇。熟记这些高频词,你就可以随心所欲进行创作了!你还可以用“无序”的数字来创造一首“美妙绝伦”的宋词,圆周率也可以哦! 结果(排在第一的是无效字符,这跟数据源有关): Word Freq 1# 14852# 东风13823# 何处12304# 人间1202 5 风流857 6 归去812 7 春风802 8 西风779 9 归来77110 江南76511 相思75312 梅花732 13 千里67614 回首65615 明月65116 多少648 17 如今64218 阑干63019 年年61320 万里590 21 一笑58222 黄昏55023 当年54224 天涯537 25 相逢52826 芳草52727 尊前51628 一枝512 29 风雨50530 流水47231 依旧47232 风吹471 3 风月4613 4 多情4573 5 故人4513 6 当时450 37 无人44538 斜阳43839 不知43040 不见429 41 深处42242 时节40343 平生39844 凄凉398 45 春色39446 匆匆38347 功名38348 一点378 49 无限37750 今日36951 天上36852 杨柳362 53 西湖35654 桃花35455 扁舟35356 消息351 57 憔悴34458 何事33959 芙蓉33860 神仙334 61 一片33462 桃李33363 人生33264 十分331 65 心事32966 黄花32867 一声32568 佳人324 69 长安32170 东君31971 断肠31672 而今315 73 鸳鸯31474 为谁31375 十年31076 去年309 77 少年30878 海棠30779 寂寞30680 无情306 81 不是30582 时候30483 肠断30384 富贵303 85 蓬莱30386 昨夜30387 行人30288 今夜301 89 谁知30090 不似29991 江上29892 悠悠296 93 几度29594 青山29595 何时29496 天气293 97 惟有29398 一曲29199 月明291100 往事290 不知各位看官看到上面这些既熟悉又悠远的话语又将作何感想?或许,她们就是我们千百年来的精神寄托吧。 贴出短句句频 "到如今",50"君知否",46"谁知道",30"功名事",28 "须信道",28"最好是",27"人间世",26"从今去",26 "凝伫",25"归去",24"不如归去",23"知否",23 "谁信道",23"倚阑干",21"到而今",21"又还是",21 "归去来兮",21"人不见",20"当此际",20"记当年",19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 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 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一、开创了一种人格化的咏物词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

我所知道的苏轼

我所知道的苏轼 承认自己对古诗古词研究不深,读过的诗词也不算多,但我却喜欢一种感觉,当自己读到一句词的同时心中会掀起和作者相同心绪的感动,涌起一种超越年代的共鸣时,我会抑制不住的大笑、或痛哭或无言以对的静默。我从不把自己当做了解大千的志士,只是偶然之间我对自己的见解所给予的动力。有时所谓的共鸣是错误的,它可能是我对这句诗片面的理解罢了,但我却能从这样的“交流”中,感到我的快乐,也是我对知识的一个小小的升华吧。 如果要说到我认识的苏轼,就要谈到他的宋词和他可谓大起大落的人生路。无奈我做为后辈只是对苏轼的赞赏和油然而生的崇敬。这些,都是真话,却不能写到全面。 苏轼以天生键笔一枝,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初读他的诗,让我想到有人赞美美国画家弗里德里科.丘奇的一句话“他的作品,有一种超然的精神和史诗般的宏伟气魄。”这句赞美用来形容苏轼的词也一样适合。纵然是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热景物的娴淡,也有不同于婉约的洒脱和豁达。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记得小学六年级时读过这首词,感动不已,却只记得是写旧地重游的回忆,其它一概不知。如今,翻箱倒柜找出这首词,却有另一种思绪在萌生。“已约年年为此会”,也许在去年、前年的今日,早已许下的诺言,要来此地寻春,为共同找寻一株绯红的桃花或是吐青的柳枝来弥补上往日毫无新意的日子。可今年今日的春风一样红了桃花,绿了林木,可是谁能阻止生命的结束和世事的变迁呢?没有人。就是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没有这首词,我在想,我该如何面对人去事散的自然之痛。旧地也好,友人也罢,都是往日生活的记忆,触景当然生情,纵然回忆有些模糊,却也分明记在心头啊!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苏轼的领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会表现出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故人不用赋”,既然无人知晓生命的奥秘,世事的发生,那干脆就不再留恋,不再悲哀,只要活好现在就行了,且要放宽胸怀,平安、宁静的生活就好了,这便是苏轼的理解。我才发现,和他的思想相比,我就只有眼前的心思,仿佛只是微观的一瞬间罢了。还有一句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明他有满腹的惆怅,却又无可奈何,还表现了自己向上奋斗的精神。这让我有些不安,这难道是自我安慰吗?想想看,孤身一人的境地,或许只有自己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要振作才能不被惆怅和寂寞包围啊! 苏轼对俗世人生的理解,自嘲的解围无不更彰显了他的独树一帜和后人无法理解的超脱与平和. 对于激烈的政治斗争,我认识的苏轼,一直都是激昂且冷静的。他的一生中起伏不定的社会给他的精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创,但苏轼的思想却一刻不停的为祖国的安危思索着,他进退自如,在屡次被贬中,他乐观而宽慰,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拥抱大千世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他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它总能求得孤寂中个人心灵的平静;在时而得到重任,苏轼更显示了一代词宗的宽襟伟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正因为他坚定执着,才拥有了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国家的激昂奋斗心。 当然,正是这些动荡,使苏轼的词更多了一份洒脱和爽朗,少了一些拘谨和严密,在跌宕起伏的豪放与慷慨中,抒发了自己的情绪。 我眼中的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解脱的人,当不幸来临时,他总能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就像流水,只是短暂痛苦,不会永远在不幸中度过,不愿意用外界的压力来痛苦自己。更多的时候,他会在压力中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也就是我所理解的“自我安慰”。这也确实是一种少有的生活态度啊。 我想,谁都无法理解这个宠辱不惊的老人时而庸扰,时而洒脱、时而悲怆、时而自凉的词句。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让苏轼和他的宋词,永远都散发着最独特的魅力。

《全宋词》网络在线阅读

《全宋词》网络在线阅读《全宋词》 辛弃疾(627) 苏轼(349) 刘辰翁(341) 吴文英(340) 赵长卿(338) 张炎(296) 贺铸(282) 刘克庄(263) 晏几道(258) 吴潜(256) 朱敦儒(246) 欧阳修(235) 柳永(212) 陈允平(207) 毛滂(203) 李曾伯(202) 张孝祥(200) 韩氵虎(197) 魏了翁(189) 黄庭坚(188) 王之道(188) 张元干(185) 周邦彦(185) 曹勋(182) 杨无咎(177) 向子(177) 蔡伸(175) 晁补之(167) 张先(165) 赵彦端(158) 程垓(157) 周紫芝(156) 石孝友(154) 赵师侠(153) 周密(149) 史浩(146) 秦观(145) 陆游(144) 晁元礼(139) 晏殊(138) 吕渭老(134)

葛长庚(131) 郭应祥(129) 洪适(122) 张抡(122) 陈著(122) 仇远(118) 史达祖(112) 范成大(109) 高观国(108) 曾觌(104) 叶梦得(103) 袁去华(99) 卢祖皋(96) 黄机(96) 侯寘(95) 李之仪(95) 方千里(93) 蒋捷(92) 杨泽民(92) 沈瀛(89) 吕胜己(89) 姜夔(87) 张(85) 杜安世(84) 葛胜仲(83) 李弥逊(82) 韩元吉(82) 丘{宗山} (80) 方岳(78) 王质(76) 陈亮(74) 王千秋(73) 刘过(71) 陈三聘(71) 姚述尧(70) 管鉴(68) 汪莘(68) 赵以夫(68) 陈德武(64) 卢炳(64) 曹冠(63) 谢逸(62) 张继先(56) 陈克(55)

论苏轼的咏物词

论苏轼的咏物词 11涉外1班20111001121 卢文静摘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其中的咏物词颇具特色。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咏物词虽不始于苏轼却盛于苏轼,苏轼的咏物之作达三十余首,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亦颇高。本文将对苏轼的咏物词进行大略的艺术分析。 关键词:苏轼,咏物词,艺术分析。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且咏物的题材涉猎广泛,极具代表。咏物词的托物言志在苏轼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咏物词中多次借梅荷、榴花、孤雁、月光等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性格。苏轼的词风少见词的艳科俗流,其旷达风格及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苏轼的咏物词明丽雅致,可以说并非豪放词风。“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其词作《蝶恋花》中的上阙,残红,青杏,燕子,人家,这些意象更近乎于婉约词风。“枝上柳绵”二句广为传诵的佳句。王世贞《花草蒙拾》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公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蝶恋花》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景中有情,喜愁交错。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墙里佳丽,创造了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下阙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者不知而无情,思者多情而不能传情,因而陷入更深的惆怅烦恼之中。作者在这微妙的心理刻画中,给人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联想。其缠绵婉约的情思、少年男女之间的淡淡情愁说不尽、道不明,这其中的感情自然不是豪放词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亦忌直露。苏轼的咏物词有些不直接描写所咏之物,

苏轼生平简介教学提纲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