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基性岩脉时空分布与形成机理(娄峰,马浩明,刘延勇等,《地学前缘》2011.1)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基性岩脉时空分布与形成机理(娄峰,马浩明,刘延勇等,《地学前缘》2011.1)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基性岩脉时空分布与形成机理(娄峰,马浩明,刘延勇等,《地学前缘》2011.1)

第18卷第1期2011年1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h S cien ce Frontiers (Ch 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8No.1Jan.2011

收稿日期:2010-11-16;修回日期:2010-12-01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20070558033)

作者简介:娄 峰(1979)),男,博士研究生,岩矿专业。E -mail:lfo773@https://www.360docs.net/doc/7817364594.html,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基性岩脉时空分布与形成机理娄 峰1, 马浩明2, 刘延勇3, 李宏卫1, 杨燕娜1, 陈耀均

4

1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21广东省地震局,广东广州510070

31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440

41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广东佛山528000Lo u Feng 1, M a H aom ing 2, Liu Yanyong 3, Li H ongw ei 1, Yang Yanna 1, Chen Yaojun 411De par tme nt of Ear th S cience s,Su n Yat -S en Univ ersity ,G uangz hou 510275,China

21Earthquake A dministra tion of Guang d ong P rov ince ,G uangz h ou 510070,China

31G uang zh ou I nstitute of G eological S ur v ey ,Guang z hou 510440,China

41F oshan G eological Bur eau of G uang dong P rov ince ,Foshan 528000,China

Lou Feng,Ma Haoming,Liu Yanyong,et al.Tim e -space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Mesozoic m afic dikes in Southeast C 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1,18(1):015-023

Abstract:M af ic dikes ar e found fo rm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o f the M esozoic in So utheast China.Ag es of the

dikes show a spatia l var iation as that of the M eso zo ic gr anites o f this ar ea,i.e.becoming yo unger from inland

to co asta l reg io n,but the activ ity -fastigia o f mafic dikes and g ranites are no t sy nchro no us,and that of the for -

mer occurred relativ ely behind.M afic dikes usually occurr ed limited in tensional cr acks developed w ithin gr an -

ite bodies,seldom to per for ate into the fractures in the co untr y rocks o f g ranit e bodies.T he mafic dikes gener -

ally occur red w ithin the cor respo nding mafic volcanic belt that w as located on the west o f the intermediated -acid

erupt ion belt o f the same time,indicating that the mafic magma of er uptio n and intr usio n should hav e been de -

riv ed fr om the same so ur ce,i.e.,t he botto m pa rt of the crust al mag ma layer or the mantle melt layer.Both

reducing scales o f the intermediated -acid eruptio n and the seawa rd mig r ation of mafic erupt ion and intrusion

belts after the L ate Jur assic sugg est decreasing cr ustal temper ature of this ar ea in the L ate M esozoic.

Key words:mafic dikes;gr anite;crustal melting layer ;mag ma erupt ion belts

摘 要:中国东南部发育的基性岩脉见于中生代各个时期,其年龄从内陆至沿海逐渐变新,与区内花岗岩年龄

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两者活动高峰期不重合。基性岩脉主要发育于花岗岩体内部的拉裂带,鲜见穿过花岗

岩上方或周围的沉积变质盖层。中生代各时期的基性岩脉与相应时期的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岩浆活动具有清

晰的分带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基性岩脉与同期基性火山岩应是同源不同相的产物,而中酸性喷发的岩

浆与基性喷发(侵入)的岩浆,则可能分别来自壳内熔融层和壳下(地幔)熔融层或壳内岩浆层的上部和下

部。中酸性与基性岩浆活动的/错峰0现象和基性岩脉带的/迁移0现象,均与本区中生代陆壳系统的内能变化有关。

关键词:基性岩脉;花岗岩;壳内熔融层;岩浆喷发带

中图分类号:P 5881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11)01-0015-09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该

区出露面积达240000km2的花岗岩和相关火山岩[1]。Chen和Grapes曾对该区花岗岩带/迁移0现象及其机理作过系统阐述,并证实与中生代花岗岩同期的火山岩浆活动具有东部以中酸性为主、西部以基性为主的/双峰式0特征[1-2]。然而,该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除了花岗岩和火山岩外,尚有众多基性岩脉。有关这类基性岩脉的成因,目前多认为与地幔岩浆的底侵或地幔上隆等作用有关[3-7],标志大陆的拉张或伸展[6-13]。至于岩浆的来源,则多认为是底侵玄武岩浆与陆源酸性岩浆混合的结果[14-15]。笔者认为,既然基性岩脉与花岗岩及各类喷出岩的形成发生在同一空间(中国东南部)和同一时间(中生代),它们之间应存在相互关联的形成机制。基于这一认识,笔者统计了中生代基性岩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岩脉的野外研究,对岩脉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新的解释。

1基性岩脉的时空分布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构造运动,形成了NNE-SSW方向构造带[16]及相应的花岗岩带和火山岩带。伴随着构造变形自海向陆的减弱,花岗岩的出露也逐渐减少至消失,同时岩体的年龄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变新。对于上述现象及其形成机理,文献[2,16]中已有详细论述。

除了花岗岩和火山岩,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尚产生了众多的基性岩脉。已知这类岩脉的空间分布西至湘西)桂东北,东(南)至闽、浙、粤沿海及湄洲岛、南鹿岛、东极岛、普陀岛、海南岛等岛屿[4,14,17]。近年来,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已经发现的基性岩脉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和同位素测年[18-25]。图1是已获得的基性岩脉同位素年龄分布图。从中可见,侏罗纪及前侏罗纪基性岩脉主要分布于湘中南)桂东北地区;白垩纪的基性岩脉主要分布湖北崇阳)湖南醴陵)广西合浦一线以东,而新生代的岩脉则主要分布于浙江金华)江西安远)广东茂名一线以东的沿海地区(图1)。

中生代基性岩脉形成年龄的空间变化,与文献[2]所阐明的本区中生代花岗岩年龄的空间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即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变新,暗示两者之间极有可能存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2基性岩脉产出的地质特征

华南中生代基性岩脉的种类繁多,包括辉绿岩、辉绿玢岩、角闪辉绿玢岩、辉长辉绿岩、橄榄辉绿玢岩、辉长岩、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闪辉长岩、堆晶辉长岩、煌斑岩、云煌斑岩、闪斜煌斑岩、云斜煌斑岩、辉石安山玢岩、拉辉煌斑岩等,此外尚有少量中性岩类岩脉[5,17-22,24,26-27]。

据现有资料,基性岩脉的产出与花岗岩体有密切的空间联系,即绝大部分岩脉是产于花岗岩体内部,沉积岩中甚为鲜见。图2A是粤北、贵东岩体东部(下庄矿田)地质略图,展示了该区已知的基性岩脉群的分布。岩脉群总体北西西走向,与岩体长轴的延伸方向大体平行。每个岩脉群(带)由数条到十多条的岩脉组成,空间分布上基本局限在花岗岩体内部。岩脉多沿花岗岩中的张性破碎带或拉裂带充填,脉壁粗糙并常呈锯齿状。脉体内常包裹众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花岗岩岩片或岩块(图2A1)。这一现象在其他岩体中也甚为常见[15,34-35],图2B中的照片摄于海南岛三亚附近的公路旁,可见晚期的基性岩脉沿中生代花岗岩中的拉裂带贯入,并将带内的花岗岩岩片或岩块包裹。由相互连结的岩脉组成/网线0、互不相连的花岗岩片或岩块组成/网眼0而构成的网络状构造,在剖面上显得甚为醒目(图2B)。

3基性岩脉与岩浆喷发活动的关系

伴随着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中国东南部,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在印支)燕山期出现了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最终形成了浙闽粤沿海的中酸性火山岩带[2]。据Chen和Grapes(2007)的研究,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山活动具有明显的/双峰式0特征,且中酸性与基性岩浆喷发在平面上具有清晰的分带规律,即东部主要为酸性、中酸性(流纹质或安山-流纹质),向西出现基性或中基性(玄武质或安山-玄武质)喷发,再向西则喷发活动消失(无喷发区)[2]。

尽管火山活动贯穿中生代各个时期,但大规模的活动主要出现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图3的喷发活动分带来自Chen和Grapes(2007)[2]。如果将图1所示的侏罗纪(及前侏罗纪)的基性岩脉置于该图,即可发现基性岩脉主要分布于上述基性喷发

图3晚侏罗世火山活动带及侏罗纪基性岩脉分布图

(据文献[2])

Fig13The acid-intermediated an d mafic eruptions in the Late Jurass ic with relation to distribu tion of mafic veins formed in Jurass ic and Pre-Jur ass ic tim es

1)中酸性喷发;2)基性喷发;3)基性岩脉;4)火山岩浆性质分带界线。

带的内部,尤其是喷发活动区的西侧(图3)。

图4A是早白垩世的喷发活动分带与相应基性岩脉分布图。相对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中酸性喷发带明显收窄,而且被基性岩浆活动带分割为两个部分,其中东部中酸性喷发带分布于杭州)南宁一线以东的沿海地区,西带则呈孤岛状,出现于闽西)赣东地区(图4A)。从该图中尚可见到,东部的中酸性喷发带内同样出现了诸多的基性岩脉,但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该带的中酸性喷发活动主要发生在125M a之前,而基性岩浆活动则主要发生于125M a之后(图4B)。换言之,该带的中酸性与中基性岩浆活动虽然发生在同一空间上,但两者在时间上却不重叠,即中酸性岩浆活动在先,基性岩浆活动在后。

中生代的中酸性岩浆活动至晚白垩世显然已经是强弩之末,这一时期的花岗岩仅以小岩株或岩脉的形式出现于沿海地区[2]。与此相应,晚白垩世中酸性喷发活动主要发生于广东沿海地区,北部及北东部的广东地区,包括浙江、福建、江西及湘东和桂东等地,此时均有强烈的基性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图5)。

中国东南部迄今为止未发现证据确凿的新生代花岗岩。沿海地区晚白垩世零星的中酸性岩浆喷发活动至新生代业已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基性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新生代的基性岩浆活动总体也有东部(包括大陆架和南海海盆)以喷发活动为主,西部(陆区)以侵入活动为主的分带特征(图6)。

综上所述,本区中生代中酸性与基性岩浆喷发活动,具有明显/东酸西基0分带现象,说明两者均受控于同一过程[2]。中生代不同时期的基性岩脉,主要分布于相应时期的基性喷发带内部。基性喷发岩与基性脉岩形影相随的关系,表明两者应为同时异相产物。

4基性岩脉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讨论

前已述及,华南中生代基性岩脉的种类繁多,包

图6新近纪火山岩与基性岩脉分布图

Fig16M ap show ing distribution of the T ertiary volcanic rocks and mafic dikes

图例及说明同图3。

括辉绿岩、角闪辉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辉绿玢岩、辉长岩、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闪辉长岩、煌斑岩、云煌斑岩、闪斜煌斑岩、云斜煌斑岩、辉石安山玢岩、拉辉煌斑岩等,此外尚有少量中性岩类岩脉。据目前的研究,基性岩脉的岩浆多数可能来自地幔[4,18,26,36-37],但不排除有部分来自壳内岩浆层中、下部的可能性,因为在壳内岩浆层形成阶段产生的富铁镁残余熔渣,固结阶段先结晶的暗色矿物,均会在重力作用下向岩浆层下方运移,从而导致岩浆层分异成上部偏酸性(流纹质)、下部偏中基性(安山-玄武质)的综合岩浆层[39]。事实上,众多中生代基性岩脉的成分,与直接来自地幔的大洋玄武岩的成分相去甚远[34-35,39]。

图7是基于基性岩浆来自地幔熔融层的假设之上的喷发分带模型。如果陆壳内部存在岩浆层,不论平面规模有多大的断裂,向下只能切割到壳内岩浆层的顶部。故一旦条件许可,首先喷出的应是壳内岩浆层顶部的中酸性岩浆。由于本区处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壳温度场的变化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故地温等温面总体向大陆内部倾斜,而由地温等温面控制的中生代各期重熔岩浆层的上界面(重熔界面,以M I表示)也必向大陆内部倾斜[2],由此可合理解释中生代中酸性喷发活动东强西弱的现象[40]。

壳内岩浆层向西尖灭,使西部规模较大的断裂有可能向下切割到地幔熔融层顶部,引起壳下熔融层的基性岩浆向上入侵,或溢出地表形成玄武岩,或半途固结形成基性岩脉。此为西部基性喷发带和基性岩脉带产生的原因。

晚侏罗世之后,中国东南部的地壳温度总体波动下降,与燕山晚期熔融事件相应的重熔界面位置逐次降低[2],即壳内岩浆层的分布范围逐次减小(图7)。上述过程在平面上的反映是,晚侏罗世后中酸性喷发带的范围不断萎缩到全部消失,相应基性岩浆活动带逐渐向东/迁移0(图3~6)。

如果基性岩浆来自重熔岩浆层(房)底部而不是来自地幔熔融层,产生的平面分带效应也是一样的,因为壳内岩浆层的固结自上而下。只有该岩浆层上部的酸性-中酸性岩浆固结之后,断裂才能向下延伸,壳内岩浆层下部或底部的基性、中基性岩浆,才能沿断裂向上侵入或喷出。图4B所示的早、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先酸性后基性的现象,证明上述假设

图7中国东南部中酸性及基性岩浆喷发(侵入)分带和迁移现象的解释模型

(据文献[2],略有改动)

Fig17A model for z on ation an d migration of the M esozoic magma eruption and mafic intru sion b elts in Southeas t Chin

a

图8中国东南部中生代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曲线

与基性岩脉同位素年龄曲线的比较

(据文献[2])

Fig18Statistic curves of isotopic ages of both th e M esozoic

granite and the m afic dikes in S E C hina,indicating activity

of the basic magma lagged behind the granitic

A)基性岩脉形成时间滞后于花岗岩,其中1)花岗岩同位素年

龄曲线1;2)壳内温度背景曲线;3)基性岩脉同位素年龄曲线o。B)全区基性岩脉同位素年龄统计方柱图。

存在的可能甚高。进一步的证据来自花岗岩同位素年龄统计曲线与基性岩脉同位素年龄统计曲线的比较研究。从图8可见,同位素年龄反映的中国东南部中生代花岗岩的两个活动高峰期分别处于160 Ma和140M a附近,而基性岩脉年龄曲线的两个峰值则分别处于110M a和90M a附近,表明两者的活动具有错峰特征,即后者活动明显滞后(图8)。由此说明壳内岩浆层固结到一定程度后,基性岩浆的活动才得以逐渐增强。5结论

(1)基性岩脉主要发育于花岗岩体内部的张性破碎带或拉裂带内,鲜见发育于沉积-变质地层中,暗示了花岗岩与基性岩脉应存在成因上的联系。

(2)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基性岩脉的形成年龄,具有与该区中生代花岗岩年龄相同的空间变化特征,即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变新;时间上,基性岩脉活动与花岗岩活动存在错峰现象,前者的活动高峰期明显滞后。

(3)中生代中酸性与基性岩浆喷发活动具有/东酸西基0分带现象。酸性和基性两种岩浆,可以被解释为分别来自壳内和壳下(地幔)熔融层,也可以被解释为分别来自壳内花岗质岩浆层的上部和下部;基性岩脉主要分布于相应时期的基性喷发带内部,表明基性火山岩和基性岩脉应是同源异相的产物。

(4)壳内岩浆层上部中酸性岩浆的固结,是其下部或下方的基性岩浆向上入侵或喷溢的前提,因为只有固结了的岩浆层才能允许断裂向下延伸,深部(不论是壳内岩浆层底部或地幔岩浆层)的岩浆才有向上入侵或喷出的通道。中酸性喷发带的萎缩和基性喷发(侵入)带的向东迁移,均指示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的壳内岩浆层自晚侏罗世后逐渐固结至最终消失。

本文是在陈国能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陈国能.花岗岩成因与成矿理论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

展,1998,13(2):140-144.

[2]Chen G N,Grapes R.Granite Genesis:In-situ M elting and

Crustal Evolution[M].Dordrecht,Netherland:Springer,2007.

[3]Zhou X M,Li W X.Origin of Late M 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S outh eastern China:Implication s for lithosphere su bduction

and un derplating of mafic magmas[J].Tectonophysics,

2000,326(3/4):269-287.

[4]谢桂青,胡瑞忠,贾大成.赣西北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

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化学,2002,31(4):329-337.

[5]范蔚茗,王岳军,郭锋.湘赣地区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

岩石圈伸展[J].地学前缘,2003,10(3):159-169.

[6]齐有强,胡瑞忠,刘燊,等.赣杭构造带中西段中生代基性

脉岩地球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

38(5):784-794.

[7]曹建劲,胡瑞忠,谢桂青,等.广东沿海地区基性岩脉地球

化学及成因[J].岩石学报,2009,25(4):985-1000.

[8]Li X H.Cr etaceous magmatism and lith os pheric exten sion in

S outh east C hina[J].J 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0,

18:293-305.

[9]H ooper R,Bailey D G,M ocarley H G A.T ertiary calc-alk-

lin e magm atism as sociated w ith lith ospheric extens ion in th e

Pacific Northw est[J].J ournal of Geoph ysical Resear ch,

1995,100(10):303-319.

[10]H asse K M,M uhe R,Stoffers P.M agmatis m during exten-

sion of the lith osphere:Geoch emical cons trains from lavas of

the S hab an Deep,northern Red Sea[J].Chem ical Geology,

2000,166(3/4):225-239.

[11]Hall H C,Fahrig W F.M afic dyke sw arms(IDC1)[J].Geo-

logical As sociation of Canada S pecial Paper,1987,34:1-

503.

[12]徐文雄,王树忠,黄国龙,等.诸广岩体南部基性岩脉的地

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1(2):67-76.

[13]沈晓明,张海祥,张伯友.华南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

与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关系初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32(1):11-19.

[14]谢昕,徐夕生,邹海波,等.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大规模岩

浆作用序幕:J2早期玄武岩[J].中国科学:D辑,2005,35

(7):587-605.

[15]卢成忠,杨树锋,顾明光,等.浙江次坞地区晋宁晚期双峰

式岩浆杂岩带的地球化学特征:Rodin ia超大陆裂解的岩石

学记录[J].岩石学报,2009,25(1):67-76.

[16]舒良树,周新民.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J].地质论

评,2002,48(3):249-260.

[17]徐夕生,谢昕.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与壳幔

作用[J].高校地质学报,2005,11(3):318-334.

[18]李献华,胡瑞忠,饶冰.粤北白垩纪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

球化学[J].地球化学,1997,26(2):4-31.

[19]陈荣,周金城.福建同安角闪辉长岩的矿物化学、40Ar-39Ar

年龄及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1,47(6):602-607. [20]王志洪,卢华复.福建沿海堆晶辉长岩的S m-Nd年龄及意义

[J].地质论评,1999,45(4):408-411.

[21]邢光福,杨祝良,孙强辉,等.广东梅州早侏罗世层状基性-

超基性岩体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20(3):

172-175.

[22]余达淦,叶发旺,王勇.江西广丰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火山-

侵入杂岩活动序列确认及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25(3):271-276.

[23]陈道公,张剑波.福建龙海明溪两区玄武质火山岩钾氩年龄

和Nd、S r、Pb同位素研究岩石学报[J].岩石学报,1992,8

(4):324-331.

[24]张贵山,温汉捷,胡瑞忠.闽东南基性岩脉成因及动力学背

景研究:Sr-Nd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2007,

23(4):793-804.

[25]章邦桐,陈培荣,孔兴功.赣南临江盆地余田群双峰式火山

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J].中国地质,2002,29(4):351-

354.

[26]王学成,饶冰.粤北贵东岩体内基性岩脉的成因研究[J].南

京大学学报,1989,25(1):120-135.

[27]朱捌,凌洪飞,沈渭洲,等.粤北下庄矿田晚白垩世辉绿玢

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论评,2008,54

(1):27-36.

[28]陈培荣,孔兴功,王银喜,等.赣南燕山早期双峰式火山-侵

入杂岩的Rb-Sr同位素定年及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

1999,5(4):378-383.

[29]陈培荣,孔兴功,倪琦生,等.赣南燕山早期双峰式火山岩

的厘定和意义[J].地质论评,1999,45(增刊):734-741. [30]许美辉.福建省永定地区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构造环

境[J].福建地质,1992,2:115-125.

[31]邢光福,杨祝良,孙强辉,等.广东梅州早侏罗世层状基性-

超基性岩体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20(3):

172-175.

[32]赵振华,包志伟,张伯友.湘南中生代玄武岩类地球化学特

征[J].中国科学:D辑,1998,28(增刊):7-14.

[33]朱勤文,王方正,路凤香,等.湘南中新生代玄武岩岩石学

特征[J].现代地质,1996,10(4):461-469.

[34]刘延勇.广东下庄矿田破裂构造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D].

广州:中山大学,2008.

[35]马浩明.粤东上磜复式岩体和边缘混合岩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C].广州:中山大学,2006.

[36]贾大成,胡瑞忠,谢桂青.湘东北中生代基性岩脉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2002,30(3):

33-39.

[37]胡瑞忠,毕献武,苏文超,等.华南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

与铀成矿关系[J].地学前缘,2004,11(1):153-160. [38]陈国能,曹建劲,张珂.原地重熔与元素地球化学场[M].北

京:地质出版社,1996.[39]邹和平.试谈南海海盆地壳属性问题:由南海海盆及其邻区

玄武岩的比较研究进行讨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

17(4):293-303.

[40]王晶,陈国能,Grapes R,等.壳内岩浆层演化的盆地效应:

以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盆地为例[J].地学前缘,2011,18(1):

24-31.

5地学前缘6网上查询和浏览方法

方法一:

(1)登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站,网址为http:M w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7364594.html,

(2)点击首页右侧/特色网站0栏目下方的/地大(北京)期刊网0选项

(3)选择5地学前缘6下方的=进入>按钮,进入5地学前缘6办公自动化平台查阅摘要和全文

方法二:

(1)登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站,网址为http:M w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7364594.html,

(2)点击首页上部=数字图书>按钮

(3)在中文资源下部点击5地学前缘6进入办公自动化平台查阅摘要和全文

方法三:

(1)登录中国地质图书馆网站,网址为http:M w ww.cg l.or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7364594.html,

(2)光标移到首页中部=期刊>y免费资源(含开放获取)y5地学前缘6办公自动化平台查阅摘要和全文方法四:

(1)登录中国地学期刊网站,网址为http:M w ww.g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7364594.html,

(2)点击首页左上部5地学前缘6进入办公自动化平台查阅摘要和全文

方法五:

(1)登录北京大学网站,网址为http:M w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7364594.html,

(2)点击首页上部科学研究中的学术期刊

(3)点击网页中部的5地学前缘6进入办公自动化平台查阅摘要和全文

方法六:

(1)登录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网址为http:M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7364594.html,

(2)点击首页上部的=科研外事>按钮

(3)在网页左下方=学术期刊>中点击5地学前缘6(主站)或5地学前缘6查阅摘要和全文

阅读全文需要安装A cro bat Reader(PDF)软件

7.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学案

第七章第5节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1.感受牛顿力学在高速世界与事实的矛盾,知道牛顿力学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的运动。知道相对论、量子论有助于人类认识高速、微观领域。 2.知道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知道长度相对性和时间间隔相对性的表达式。 3.了解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知道科学真理是相对的,未知世界必将在人类不懈的探索中被揭开更多的谜底。 【课前预习】 一、相对论时空观 1.爱因斯坦两个假设: (1)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的形式都是_________的; (2)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大小都是_________的。 2.时间延缓效应:如果相当于地面以v运动的惯性参考系上的人观察到与其一起运动的物体完成某个动作的时间间隔为Δτ,地面上的人观察到该物体在同一地点完成这个动作的时间间隔为Δt, 则Δt=____________。由于1?(v c )2<1,所以总有Δt>Δτ,此种情况称为时间延缓效应。 3.长度收缩效应:如果与杆相对静止的人测得杆长是l0,沿着杆的方向,以v相对杆运动的人 测得杆长是l,则l=_________。由于1?(v c )2<1,所以总有l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史纲要补充资料(大事年表,唯物史观,刘招成最爱的毛蒋斗)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1842《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3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1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1-1864太平天国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60-1894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以物质层面为主,代表: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口号:“自强”,“求富” 1864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894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中国近代史的拐点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5《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俄、法、德干涉还“辽”) 1895康有为公车上书 1890八国联军侵华 1891年《辛丑条约》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1-1911 清末新政 1905-8-20,中国同盟会成立,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提出三民主义。1911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溥仪退位,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被推翻 同年,中华民国成立,成立临时政府 同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的法典 同年3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1916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不久后死亡,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917 (乱入)俄国十月革命 1919 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7-2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共成立。 1922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当前任务 与国民党合作,参加共产国际 1923 中共三大 1924 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5 中共四大 1925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同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1925-1927大革命(国民革命) 1926北伐战争爆发 1927反共政变;汪精卫发动“分共”会议(武汉);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中共五大;8月,八七会议,毛泽东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8.1南昌起义;9月,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根据地 1928中共六大 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建立;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9.18,九一八事件爆发 1934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世界工业文明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

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 ——世界近代史(14世纪-20世纪初) 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时空整合 Ⅰ.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历程 一、工业文明的含义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这些特征可视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文明的内容 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②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 ③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 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三个阶段: ①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②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 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三、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14-16世纪末,向工业文明迈进。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1.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复习资料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超级强悍) 第一章 一、选择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的是封建制度已经衰落。 6、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7、世界历史开始进行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9、清政府与美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望夏条约。 10、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英法联军。 11、近代中国,曾统治台湾半个世纪的国家是日本。 12、从中国攫取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最大的国家是俄国。 13、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14、首先规定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 15、清朝外务部的前身是总理衙门。 16、英国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长达40余年。 17、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来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18、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是资本 输出。 19、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规定税制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20、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1、在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22、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为帝国主义制造侵 略有理 的舆论。 2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2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强迫中国成为其附属国。 2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6、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7、黄海海战中英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的管带邓世昌所指挥的军舰是致远号。 28、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清朝将领是冯子材。 29、中法战争期间,击退法舰保卫台湾的将领是刘铭传。 30、粉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 3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魏源。 32、从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一系列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最根本的原因是 中国社会制度腐败。

中国历史时间轴.

中国历史的时间轴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1 2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年表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 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 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 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1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 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 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 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 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整理版)

中国近代史时间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平军北伐。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0年5月23日江苏巡抚薛焕与英、美、法等国勾结组织配有洋枪、洋炮的清军武装部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该武装称“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流预。 1862年,清政府授称“常胜军”,由英国军官戈登统领。 1864年,在昆山解散。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必修+选修1)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4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哲学中的时空观

物理与哲学时空观 摘要:关于时空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前辈所注意,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康德、普里戈金、佛家、《周易》等,中外各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有同也有异。但是,都可以称之为“哲学”的时空观,与现物理学所阐述的“经典时空观”或“相对论时空观”大不同。哲学的博大精深,注定了“哲学中的时空观”会更神秘神奇,更能吸引眼球,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无限遐想,随着对时空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对物理学的时空也有新的理解和猜测。 关键词:哲学、物理、时空观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普遍重视,但对哲学,重视程度明显不比对于科学技术。在科学理论上,时间与空间观念大致可分为两种:牛顿的经典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但是在哲学体系中,时空观念就有很多很复杂的学说。 1.物理时空观 1.1 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 一个明显的概念是一个数轴,然而一维空间不是数轴。可以是一条在二维平面上的曲线,只要我们在这条线上找个原点,确定一下量度,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维空间,身在这个空间上的东西不会察觉到这条曲线其实是处于一个二维空间中。同理,这条曲线可以处于更多维空间,而身在其中的人却一无所知。而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可能和那条线遭遇相同,我们对自己所于三维空间深信不疑,但有可能这个三维空间可能扭曲在更多维的空间中,我们能否能理解那个更多维的空间呢? 经典力学时空观指引下的牛顿力学理论有局限性,它只能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对于微观世界和高速运动的物体则无能为力。微观粒子遵从量子力学规律,高速运动遵从相对论力学规律,它是以相对论的时空观为指导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想本质上是同科学已经显现出来的规律和总趋势相一致的(1)。相对论力学具有更广泛的实际意义,它把经典力学作为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一种特例包括在内,所以相对论力学与经典力学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矛

中国近代史纲要-30

中国近代史纲要-30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5,分数:70.00) 1.1935年一二·九运动提出的口号主要有 (分数:2.00)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反对华北自治运动√ C.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掌握。1935年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北平学生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在此基础上,北平地下党组织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我党领导的全国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因此备选项BCD 为正确答案。而备选项A是五四运动的口号。 2.1935年瓦窑堡会议主要内容和意义有 (分数:2.00) A.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 B.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D.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的掌握。1935年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准备,因此备选项ABCD为正确答案。 3.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我党把“工农共和国”的口号先后改为 (分数:2.00) A.人民共和国√ B.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 C.民主共和国√ D.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的掌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把“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来又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主张。因此,备选项A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4.1936年我党对蒋介石政策发生转变,其主要表现是 (分数:2.00) A.放弃了反蒋抗日口号√ B.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 C.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D.一切斗争,否认联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的掌握。1936年5月党中央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1936年9月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因此备选项ABC为正确答案。而备选项D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明的错误主张。 5.参加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共代表团成员有 (分数:2.00)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秦邦宪√ D.叶剑英√

中国通史时间轴

中国通史时间轴 尧舜禹时期行禅让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公园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汉朝察举制实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 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北宋初年宋太祖吧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有抽点各 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史设通判负责监 督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 中央掌控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缘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中书省设立,替代三省 1380 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清雍正王时军机处设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 顶峰 1839.6 虎门销烟 1840-1842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 惯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1842 《南京条约》签订: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玩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无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 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签订:允许外国公式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使出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 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有力、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上传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19c80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 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894-1895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 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 地免受内地税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 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 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 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得程度大大加深 了。 1900八国联军侵华 1901《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5.4 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亿广水和盐水 做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 毁北京至大沽的拍太,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承办 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畏惧六部之上 巨额赔款家伙总了中国人民负担,是中国 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使馆界”成为列强策 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列强通过外交途径 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此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经典力学与时空观

第五章经典力学与物理学的革命 第一节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经典力学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物理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2、了解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对当时自然科学、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对经典力学建立作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把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展现为历史的过程,即科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求索的,并将科学家的成果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承接,科学的发展也一样. 2、通过收集和交流具体实例来分析说明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就某一观点或结论收集例证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查阅、对比、举例、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善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锻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途径. 2、使学生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体会经典力学在人类认识自然以及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经典力学的概念,研究范围。 2、经典力学渗透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 1.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 对经典力学发展历程的了解建议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可以课前将学生分小组,布置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查找经典力学发展史,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内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经典力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线索,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提炼和分析: (1)领会力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原因. 一是生产需要的推动,由于生产实践为力学研究提出了许多问题,促使许多科学家投身于地上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 二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是因为力学研究的对象最简单,它抛开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只把它作为一个有质量的实体来看待,研究物体间的作用及在这一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四是有一系列科学家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重要的科学基础,特别是:(1)伽利略发现了惯性定律和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②“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所发现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产生的最重要的前提.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解答:(1)近代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3.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其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及其意义: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纲领。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建立圣库制度,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些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们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不可能实现。 6. “洋务运动”(性质、时间、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了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失败。 7. 什么是“戊戌维新”的意义? 解答: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