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油脂制备煤泥捕收剂的研究_李琼

废弃油脂制备煤泥捕收剂的研究_李琼
废弃油脂制备煤泥捕收剂的研究_李琼

铁矿可浮性和浮选捕收剂及其进展

铁矿可浮性和浮选捕收剂及其进展 罗良飞陈雯李文风 (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 410012) 摘要本文对具有工业价值的铁矿物的可浮选性及其浮选工艺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铁矿浮选捕收剂近年来研究进展,提出了铁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捕收剂可浮性浮选铁矿进展 Iron Floatability and Advance in Flotation Collector Luo Liangfei ChenWen Li Wenfeng (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g and Metallurgy,Changsha,410012)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floatability of industrial value iron ore and its technology. And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ron ore flotation collector and propos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ron ore flotation collector. Key words collector, floatability, floatation, iron, advance 1 引言 随着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现代高炉对铁精矿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即铁精品位要求越来越高,杂质含量要求越来越低。因此,铁矿选矿过程中浮选工艺显得越来越变得重要。自鞍山钢铁公司东鞍山烧结厂于1958年开始采用浮选分选铁矿石以来,我国氧化铁矿石选矿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的支持下,鞍山式磁、赤铁矿选矿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长沙矿冶研究院张泾生教授开创并成功应用于鞍钢调军台选矿厂的弱磁—强磁—阴离子反浮选工艺流程已成为此类矿石的经典流程,在我国大中型铁矿山选矿厂如鞍钢齐大山选矿厂、调军台选矿厂、弓长岭选矿厂、太钢尖山铁矿、唐钢司家营铁矿、安钢舞阳铁矿广泛推广应用。 2 铁矿物可浮性及浮选工艺 2.1铁矿物的可浮性 有工业价值的铁矿石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磁铁矿矿石、赤铁矿及假像赤铁矿矿石、褐铁矿矿石、含钛磁铁矿矿石、菱铁矿矿石[1]。 (1)磁铁矿的可浮性。磁铁矿的天然可浮性比赤铁矿差,浮选速度也比赤铁矿小。因此,通常采用反浮选工艺对脉石矿物进行浮选来提高铁品位,降低杂质含量。正浮选工艺应用相对少。 (2)赤铁矿的可浮性。赤铁矿的可浮性较好,极易被脂肪酸类捕收剂浮选,因此,可以采用抑制脉石矿罗良飞,男,高级工程师,luolfcs@https://www.360docs.net/doc/7817520422.html,

浮选捕收剂的分类及应用

教学题目:浮选捕收剂的分类及应用 Title: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llectors 目录 1、目的和意义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2、捕收剂结构与分类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llectors 3、阴离子捕收剂Anionic collectors 4、阳离子捕收剂Cationic collectors 5、非离子性捕收剂Non-ionizing collectors 1、目的意义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 目的和意义: Without reagents there would be no flotation, and without flotation the mining industry, as we know it today, would not exist [By SRDJAN M.BULATOVIC]. 因此,学习和掌握浮选药剂的分类和应用非常重要,是学习浮选乃至选矿的基础,而浮选捕收剂又是浮选药剂中最重要的一种。 (2) 学习要求: 熟练掌握浮选捕收剂的分类方法和每一类捕收剂的浮选性能;掌握捕收剂适用的矿物类型;了解常用捕收剂的合成方法。 (3) 重难点: 同一类捕收剂结构、性质的异同点(尤其硫化矿捕收剂);捕收剂极性基按照结构的细分:中心核原子、亲固原子和连接原子。 (4) 参考书籍: ①浮选剂作用原理及应用[M].王淀佐,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②浮选药剂的化学原理[M].朱建光,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螯合捕收剂在浮选中的应用

综 述 螯合捕收剂在浮选中的应用 刘文刚 魏德洲 周东琴 朱一民 贾春云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6) 摘 要 近年来,螯合捕收剂的发展取得了飞速进步,一些研究及实践的资料证明,螯合捕收剂的浮选性能与它们的螯合特性密切相关。本文从配位原子、捕收性能、捕收机理、药剂组合使用、工业应用等方面,总结了近十年来螯合捕收剂的研发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螯合捕收剂 配位原子 药剂组合使用 工业应用 在浮选药剂发展过程中,第一代混合捕收油早已过时,第二代离子型水溶性捕收力强的浮选药剂(如黄药、黑药等)已经历了70余年,越来越无法满足目前世界范围内日渐贫、细、杂矿石的浮选分离要求。近年来,人们都把注意力转向第三代非离子型高选择性浮选剂上,特别是螯合捕收剂更以其卓越的选择性深受人们关注〔1〕。因为金属螯合物比普通的离子型和共价型金属盐更稳定,长期以来将螯合剂当作选择性更好的捕收剂,并且,它们似乎可以代替常规的捕收剂,从已知的分析化学中的分离金属方法也可以看出这一点〔2,3〕。 螯合捕收剂必须至少有两个原子同时与同一个金属原子配位,这些原子通常是O、N和S。配位物质提供的这些给予体原子称为“配位体”。如果单个配位体分子或离子不只有一个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便使其自身围绕中心原子弯曲成螯状,形成复杂的环状结构,称为“螯合物”。根据配位体在带正电的金属离子周围配位区域内的配位数目是三、四、五、六,将其相应地称作三元环、四元环、五元环和六元环〔4〕。 螯合类捕收剂有供电子原子(如硫、氮和氧、有时也包括磷)组成的碱性官能团或酸性官能团,碱性官能团是含有能与金属阳离子反应的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其中重要的有:-N H2(胺)、-N H(亚氨基)、-N=(无环或杂环叔氮)、=O(羰基)、-O-(酯或醚)、-N=OH(肟)、-OH(脂肪醇)、-S-(硫醚)、-PR2(取代膦基)等;酸性基团丢失一个质子而与金属原子配位,主要有-COOH(羧酸)、-SO3H(磺酸)、-PO(OH)2(磷酸)、-OH(烯醇和酚基)、=N -OH(肟)或-SH(硫醇和硫酚)。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螯合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形成的螯合物必须具有很小的溶度积,而且能使矿物表面具有足够的疏水性〔5〕。 1 结构明晰的螯合捕收剂 111 O-O型螯合捕收剂 中南大学蒋玉仁等〔6〕开发合成了一种新型廉价螯合捕收剂COBA,并研究了它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的捕收活性、结构-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OBA对一水硬铝石的捕收能力强,而对高岭石的捕收能力弱,具有比水杨羟肟酸更好的选择性,其性能差异主要是由极性基结构差异即电负性、拓扑连接指数、断面尺寸和疏水性所引起的。研究者认为,COBA对一水硬铝石的捕收机理,主要是极性基中羧基-COOH的O原子、羟肟基-C(O) N HOH中>C=O的O原子和-N HOH的O原子通过化学成键与矿物表面原子形成了两环螯合物。 王明细、蒋玉仁等〔7〕用COBA与油酸钠混合捕收剂对黑钨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在捕收剂用量为3?10-5mol/L时,黑钨矿的回收率能达到90%;增加捕收剂用量至5?10-5mol/L时,黑钨矿的回收率为9911%;单用油酸钠时,药剂用量达8?10-5 mol/L时,回收率才达到90%。可见添加COBA可明显减少捕收剂用量,说明COBA对黑钨矿有很好的捕收性能。 CF捕收剂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的研究工作者用CF法浮选柿竹园黑白钨矿使用的药剂,其主要成分是N-亚硝基-N-苯胲铵盐。它除了对柿竹园粗、细粒黑白钨矿具有较强的捕收能力外,对萤石和方解石也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柿竹园黑白钨矿浮选生产中,并已建成100t/a的药剂生产基地〔8〕。

城市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处理技术的研究

城市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处理技术的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餐厨废弃物的量也在逐渐攀升,其中多数餐厨垃圾未实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食物安全隐患,其中最为严重问题是餐厨废弃物中的油脂。针对餐厨的废弃物,特别对餐厨废气物中的油脂实施无害和资源处理已经成为了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处理技术 餐厨垃圾中包含着大量的食用油脂,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泔水,主要指饭店、边关等餐饮行业中抛弃的包含着油脂的潲水,其中的主要成分为粮食、蔬菜、动植物油和动物骨刺等,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淀粉、蛋白质、脂类以及无机盐等,同时也包含了少量的微量元素,含水量在70%左右。餐厨垃圾的随便处理会对城市容貌和城市居民造成不良影响。[1]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餐厨垃圾的产量在不断增加,泔水量也急速增长,由于其对环境和整个社会造成了污染越来越严重,因而需要实施必要的处理和管理,合理规范处理餐厨垃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责任。 1餐厨垃圾中的油脂

多数的生产工艺对餐饮废弃物在处理前后都会出现固 态的泔水粉和含油废水,因此对泔 水中的油脂进行处理不但包含了对泔水粉中的油脂处理,同时还包含了对废水油脂中的处理。泔水粉中粗蛋白占到了其含量的20%,其中富含着大量的钙磷矿物质;[2]我国的泔水粉中的粗蛋白含量更加丰富,但是粗脂肪含量同国外比较水平稍低。餐饮废弃物在处理前后的废水油脂中的浮油含量一般在350mg/L~600mg/L,远超过了污水综合排放中 的标准10mg/L。 2泔水粉中的油脂处理方法介绍 物料中的油脂可以很好的溶解在某些有机溶剂中,比如轻汽油、二氯甲烷、乙醇等。针 针对这一特性,在处理中可以先选定某种溶剂对含油的物料实行浸泡和喷洒,实现油物料中油脂的提取,下面就两种油脂的萃取方式进行简单介绍: 2.1己烷萃取法 工业己烷有着良好的溶解油脂能力,同时还有着易气化的特点,化学性质较为稳定。自20实际40年代来便成为油脂提取中的首选物质。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己烷萃取法被广泛应用和深入改进。郭明勋在2005年对溶解的性质、设备 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等对己烷溶剂的浸出法提油进行了探索,希望可以实现己烷萃取法应用在骨胶脱脂中。根据相关报道,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8页word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知识 1.表面张力 把液体表面任意单位长度的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单位为N?m-1。 2.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将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把能在水溶液中分子发生缔合且形成胶束等缔合体,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同时还具有润湿﹑乳化﹑起泡﹑洗涤等作用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3.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能明显地改变两相间的界面张力或液体(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具有润湿﹑起泡﹑乳化﹑洗涤等性能。 就结构而言,表面活性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一端是长链非极性基团,能溶于油而不溶于水,亦即所谓的疏水基团或憎水基,这种憎水基一般都是长链的碳氢化合物,有时也为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磷﹑有机锡链等。另一端则是水溶性的基团,即亲水基团或亲水基。亲水基团必须有足够的亲水性,以保证整个表面活性剂能溶于水,并有必要的溶解度。由于表面活性剂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因而它们至少能溶于液相中的某一相。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既亲水又亲油的性质称为两亲性。 4.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的两亲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一般是由长链的碳氢构成,如直链烷基C8~C20,支链烷基C8~C20,烷基苯基(烷基碳原子数为8~16)等。疏水基团的差别主要是在碳氢链的结构变化上,差别较小,而亲水基团的种类则较多,所以表面活性剂的性质除与疏水基团的大小﹑形状有关外,主要还与亲水基团有关。亲水基团的结构变化较疏水基团大,因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般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这种分类是以亲水基团是否是离子型为主,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其他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5.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特性 ①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具有亲油基和亲水基,为两亲分子。水是强极性液体,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时,根据极性相似相引﹑极性相异相斥原理,其亲水基与水相引而溶于水,其亲油基与水相斥而离开水,结果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吸附在两相界面上,使两相间的界面张力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在界面上吸附越多,界面张力降低越大。 ②吸附膜的一些性质 ●吸附膜的表面压力: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吸附形成吸附膜,如在界面上放置一无摩擦可移动浮片,以 浮片沿溶液面推动吸附质膜,膜对浮片产生一压力,此压力称为表面压力。 ●表面黏度:与表面压力一样,表面黏度是由不溶性分子膜表现出的一种性质。以细金属丝悬吊一白金环, 令其平面接触水槽的水表面,旋转白金环,白金环受水的黏度阻碍,振幅逐渐衰减,据此可测定表面黏度,方法是:先在纯水表面进行实验,测出振幅衰减,然后测定形成表面膜后的衰减,从两者的差值求出表面膜的黏度。 表面黏度与表面膜的牢固度密切有关 由于吸附膜有表面压力和黏度,它必定具有弹性。吸附膜的表面压力越大,黏度越高,其弹性模量就越大。表面吸附膜的弹性模量在稳泡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③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的稀溶液服从理想溶液所遵循的规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量随溶液浓度增高而增多,当浓度达到或超过某值后,吸附量不再增加,这些过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内是杂乱无章

抗氧剂协同作用机理

抗氧剂的协同作用 聚合物稳定化助剂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甚至同一类型、不同品种的抗氧剂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协同或对抗作用。汽巴精化(Ciba—Geigy)公司开发的Irganox B系列复合型抗氧剂的研究表明,抗氧剂之间复配得当,不仅可以提高产品性能,增强抗氧效果,还可降低成本;但如果搭配不当,不但起不到抗氧作用,可能还会加速聚合物的老化。受阻酚类抗氧剂以其抗氧效果好、热稳定性高、低毒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但抗氧剂复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抗氧效果的好坏。因此,研究抗氧剂复配时的作用机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世界各大抗氧剂的生产厂商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发复合型抗氧剂,而熟知各种抗氧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对抗氧剂新品种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1 受阻酚类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聚合物材料在高温加工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氧原子的袭击会使其发生氧化降解。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聚合物的A动氧化过程是一系列A由基反应过程。反应初期的主要产物是由氢过氧化物在适当条件下分解成活性自由基,该自由基又与大分子烃或氧反应生成新的自由基,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使氧化反应按自由基链式历程进行。 在聚合物中添加抗氧剂,就是为了捕捉链反应阶段形成的自由基R.和R00 .,使它们不致引起有破坏作用的链式反应;抗氧剂还能够分解氢过氧化物RO0H,使其生成稳定的非活性产物。按作用机理,抗氧剂可分为主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主抗氧剂能够与自由基R.,ROO .反应,中断活性链的增长。辅助抗氧剂能够抑制、延缓引发过程中自由基的生成,分解氢过氧化物,钝化残存于聚合物中的金属离子[1]。 作为主抗氧剂的受阻酚类抗氧剂是一类在苯环上羟基(~OH)的一侧或两侧有取代基的化合物。由于一OH受到空间障碍,H原子容易从分子上脱落下来,与过氧化自由基(ROO .)、烷氧自由基(RO.)、羟自由基(.OH)等结合使之失去活性,从而使热氧老化的链反应终止,这种机理即为链终止供体机理[2]。 在聚合物老化过程中,如果可以有效地捕获过氧化自由基,就可以终止该氧化过程。但生成过氧化自由基的反应速率极快,所以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自由基捕获剂便会失效。在受阻酚类抗氧剂存在的情况下,1个过氧化自由基(R00 7)将从聚合物(RH)上夺取1个质子,打断这一系列自由基反应,这是自动氧化的控制步骤。当加入受阻酚抗氧剂时,它比那些聚合物更易提供质子,即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反应形成酚氧自由基,这使聚合物相对稳定,不会进一步发生氧化。 除此之外,受阻酚还可以进行一些捕捉碳自由基的反应。如上式的2,4,6一自由基可以生成二聚物,而这种二聚物又可与过氧化自由基反应使其失去活性,自身则变成稳定的醌分子[2]。由于每个受阻酚可以捕捉至少2个自由基,故其抗老化的效果较好。

浮选捕收剂吸收性能研究

材料科学 化工之友 2007.NO.13 浮选用捕收剂是一种能选择性地吸附在煤粉表面并使其疏水性提高的有机物质,主要作用是在煤粉—水界面上,通过提高煤粉的疏水性,使煤粉能够更牢固地附着于气泡而上浮,增加煤粉的可浮性。但是捕收剂在煤表面的吸附规律至今仍处于积累数据、探索机理的阶段。长期以来,引用各种气液界面的等温吸附公式来从事这方面探讨,应用最多的是Langmuir公式和Fveundich等温吸附公式,虽然有些实验事实与这2个公式相符,但仍有一定局限。因此寻求捕收剂在煤表面的吸附规律,对捕收剂在煤表面的等温吸附技术模拟还需进一步研究。 1 建立捕收剂在煤表面等温吸附的技术模拟 在煤表面的吸附机理可以用界面化学两阶段的吸附模型来概括。第1阶段时个别的表面活性分子或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和/或范德华引力(包括氢键)与固体表面直接作用被吸附。到一定浓度以上,吸附进入第2阶段。这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分子或离子与已吸附的表面活性分子或离子通过碳氢键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形成表面胶团(或称做半胶团)使吸附急剧上升。此时,第1阶段中吸附的单体形成表面胶团的活性中心。 第一阶段:吸附位(煤)+单体(捕收剂)→吸附单体 第二阶段:吸附单体+(n—1)单体→表面胶团 2 捕收剂在煤表面等温吸附技术模拟的研讨 2.1 染料—浮选剂络合物形成法测定捕收剂在煤表面等温吸附量(1)测定原理 煤在浮选药剂中对药剂吸附量的测定,按照测定方法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对吸附在矿物表面的药剂量和组成作直接测定;间接法是用已知浓度和体积的药剂溶液作用后,测定残余溶液的浓度,再计算出吸附量。本实验即采用间接法测量。利用捕收剂与有机染料在一定的溶剂中形成有色络合物,此络合物的消光值与捕收剂的浓度成比例关系,因而可作比色或分光光度测定。 (2)捕收剂在煤表面等温吸附量的测定 煤的最大吸附量为每2.7g煤吸附0.02ml煤油,准确称取待测煤样50g,加水制成煤浆液,用微型注射器吸取不同体积的煤油分别加入煤浆液中,搅拌后静置2d,待吸附达平衡后离心分离,将滤液(含未被吸附的煤油)加染料染色,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再参加吸光度的标准曲线,由被测液吸光度可查得其浓度,即残余液中煤油的浓度,用溶液中总的煤油量减去残余液中煤油的量,再除以煤的质量,即可求出每克煤吸附煤油的量(见表1)。计算公式为: 吸附量=[加入煤油的体积—残余液中煤油的体积]/煤的质量2.2 该技术模拟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某选煤厂采用跳汰粗选、重介质旋流器精选,原煤经水力分级旋流器分级去粗后直接浮选工艺,设计能力1.8Mt/a,2004年实际生产能力达到2.4Mt,入选原煤为主焦煤,主要产品为10级冶炼精煤,浮选捕收剂原一直采用的是190#溶剂油。 (1)工业性试验 根据该捕收剂技术模拟试验,在现场针对该厂实际入选原煤应用不同捕收剂进行等温吸附模拟,根据其在煤粒表面等温吸附量及选择性不同,对DI-1新型合成捕收剂和原捕收剂190#溶剂油分别进行大量等温吸附技术模拟试验及效果分析,并对原捕收剂和DI-1合成捕收剂进行大量工业性试验的基础上,发现采用DI - 1合成捕收剂时各项指标均好于原190#溶剂油捕收剂(见表3),认为该厂采用DI-1新型合成捕收剂进行煤泥浮选效果最佳。这就更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技术模拟的可行性。 (2)捕收剂效益分析 浮选捕收剂吸收性能研究 刘维林 (七煤(集团)公司龙湖选煤厂) 摘 要:煤炭洗选加工是提高煤炭综合利用价值的有效途径,煤炭分选本身如浮选煤需要研究捕收剂、起泡剂、促进剂等浮选药剂性能,以降低精煤灰分、提高精煤产率、改善浮选效果。而在浮选原矿中加入浮选捕收剂可改善煤粉表面疏水性,促进捕收剂在煤炭表面的吸附,可见吸附是其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 关键词:煤炭 浮选捕收剂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0862(2007)07(a)-0042-02表1 捕收剂在煤表面等温吸附量表2 DI-1合成捕收剂和轻柴油工业性试验结果统计表(起泡剂为杂醇) FRIEND OF CHEMICAL INDUSTRY 42

新型赤铁矿反浮选脱硅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性能研究

立志当早,存高远 新型赤铁矿反浮选脱硅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性能研究 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随着矿山的延伸开采,矿石品位逐年降低,难选程度逐 年加大。对难选贫矿来说,仅靠传统的磁选工艺难以达到冶炼的要求,于是浮选 在铁矿选矿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浮选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浮选药剂的正确选择。国内铁矿浮选药剂的开发研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浮选 药剂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多种新型高效浮选药剂已经成功的在工业上应用。但铁矿反浮选药剂的研制开发,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阴离子捕收剂操作条件相 对较为复杂、阳离子捕收剂浮选效率偏低等,所以加强新型高效赤铁矿反浮选药剂的研制对提高我国铁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赤铁矿 反浮选脱硅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新型赤铁矿反浮选脱硅捕收剂(N-十二烷基乙二胺和N-十二烷基-1,3-丙二胺),并通过单矿物试验、人工混合矿分选试验和实际矿石分选试验对其捕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对浮选药剂的 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接触角测定、动电位分析、XPS 测试以及红外光谱分析对其捕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1)以脂肪胺和丙烯腈为原料,在无催化剂条件下,通过加成和还原胺化反应合成了N-十二烷基-1,3-丙二胺 固体;以溴代十二烷和乙二胺为原料,以乙醇为有机溶剂,通过卤代烷氨解法合成 了N-十二烷基乙二胺固体,并通过红外光谱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熔点测 定以及元素分析对合成的两种固体进行了表征。(2)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N-十二烷基-1,3-丙二胺和N-十二烷基乙二胺对赤铁矿和石英的浮选性能,并与 传统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的浮选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N-十二烷基-1,3-丙二胺用量为50.0mg/L、pH=10.08 时,石英回收率达到最大值,为 98.39%;在N-十二烷基乙二胺用量为41.7 mg/L、pH=6.6 时,石英回收率达到最大值,为98.10%。然而,两种捕收剂对赤铁矿的捕收能力均比较差,用N-十二烷基

表面活性剂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 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明显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改变物系的界面状态,能够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及分散等一系列作用,从而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的一类物质。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按离子类型和亲水基的结构) 离子类型:a.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 表面活性剂) 亲水基:羧酸盐型、磺酸酯盐型、磷酸酯盐型、胺盐型、季铵盐、鎓盐型、多羧基型、聚氧乙烯型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 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被称为表面活性,这类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表面活性物质,其在浓度极低时能明显降低溶液表面 张力的物质。 表面活性如何表征? 假如ψ。是水或溶剂的表面张力,ψ为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溶液的表面张力,则表面(界面)张力降低值π可表现为π5ψ。2ψ,在稀水溶液中可以用表面张力降低值与溶液浓度的比值π/c来衡量溶质的表面活性。当物质的浓度c很小时,ψ-c略成直线,每增加一个–CH2,π/c增加为原来的3倍。 表面活性剂的两大性质是什么?如何解释? 两大性质:降低表面张力和胶束的形成 降低表面张力:是由亲水、亲油基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性质,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液体表面,用表面自由能低的分子覆盖了表面自由能高的溶剂分子,因此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 胶束的形成:达到吸附饱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再增加,其分子会在溶液内部采取另一种排列方式,即形成胶束。 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及其测定方法? 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写为cmc)。 测量依据:表面张力、电导率等性质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上述性质发生突变的浓度。

浮选硫化矿常用的捕收剂种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浮选硫化矿常用的捕收剂种类 浮选硫化矿常用的捕收剂主要有: 1.黄药类包括黄药和黄药酯。1)黄药(黄原酸盐)。其结构式: 学名为烃基二硫代碳酸盐,通式是ROCSSMe,其中R 为烃基,Me 为碱金属离子。R 为乙基、丁基等,则相应地称为乙基黄药、丁基黄药等。黄药为淡黄色粉剂,含杂质时顔色变深,比重为1.3~1.7。有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黄药的捕收能力与分子中非极性基的烃链长度、异构有关。2)黄药酯,通式为ROCSSRˊ。常用的有:乙基腈酯、丁黄腈酯等。常用来做铜、铅、钼等硫化矿捕收剂。 2.硫氮类常用乙基氮、丁硫氮、硫氮酯等。乙硫氮分子式为(C2H5)2NCSSNa,它是白色粉剂,工业上常因含少量黄药呈淡黄色,易溶于水,在酸性介质中易分解。它对黄铜矿、方铅矿有较强的捕收能力,对黄铁矿捕收能力弱。硫氮酯的通式为RNCSSRˊ。常用的二乙基硫氮腈酯是棕褐色油状液体,难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有起泡性能。 3.硫胺酯即硫逐氨基甲酸酯,属非离子型捕收剂,微溶于水,琥珀色油状液体。它是硫化矿浮选时有良好选择性的捕收剂,对黄铜矿、辉铜矿有较强的捕收作用,不捕黄铁矿。 4. 黑药类即二烃基二硫代磷酸盐,通式为: R2O2PSSMe 黑药具有起泡性,捕收及不及黄药,但选择性较黄药好,而且在酸性介质中不易分解,性质稳定。 1)25 号黑药,即甲酚黑药(C2H4CH8O)2PSSH。常温下,甲酚黑药为黑色或暗绿色粘稠液体,比重约为1.2,有硫化氢臭味,微溶于水,有起泡性,对 皮肤有腐蚀作用,与氧气接触易氧化而失效。2)丁铵黑药,即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铵,分子式为(C4H9O)2PSSNH4。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潮解后变黑,有起泡性,适于金、铜、锌等硫化矿的浮选。3)胺黑药,通式为(RNH)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比较复杂。BHA和BHT等酚型抗氧化剂可能与油脂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结合,中断自动氧化反应链,阻止氧化。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因其本身易被氧化,因而可保护食品免受氧化。另一些抗氧化剂可能抑制或破坏氧化酶的活性,借以防止氧化反应进行。研究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并合理使用抗氧化剂不仅可延长食品的贮存期,给生产者、经销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给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商品。 关键词:抗氧化剂作用机理自由基现状前景展望 食品的变质,除了受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外,还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食品氧化不仅会使油脂或含油脂食品氧化酸败(哈败),还会引起食品发生退色、褐变、维生素破坏,从而使食品腐败变质,降低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氧化酸败严重时甚至产生有毒物质,危及人体健康。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在食品的加工和储运环节中,除采取低温、避光、隔绝氧气以及充氮密封包装等物理的方法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安全性高、效果大的食品抗氧化剂以防止食品发生氧化变质。 1 食品抗氧化剂的定义 食品抗氧化剂是指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食品储藏期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有很多,但可用于食品的抗氧化剂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效果; ②本身及分解产物都无毒无害;③稳定性好,与食品可以共存,对食品的感官性质(包括色、香、味等)没有影响;④使用方便,价格便宜。[1] 2 食品抗氧化剂的分类 目前,对食品抗氧化剂的分类,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和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植酸等)。按溶解性可分为油溶性、水活性和兼溶性三类。油溶性抗氧化剂有BHA、BHT等;水溶性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茶多酚等;兼溶性抗氧化剂有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等。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自由基吸收剂、金属离子螯合剂、氧清除剂、过氧化物分解剂、酶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或单线态氧淬灭剂等。[2] 3 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由于抗氧化剂种类较多,抗氧化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抗氧化剂可以提供氢原子来阻断食品油脂自动氧化的连锁反应,从而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二是抗氧化剂自身被氧化,消耗食品内部和环境中的氧气从而使食品不被氧化; 三是抗氧化剂通过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来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四是将能催化及引起氧化反应的物质封闭,如络合能催化氧化反应的金属离子等。[3]

赤铁矿反浮选捕收剂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赤铁矿反浮选捕收剂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摘要:综述了近年来铁矿石反浮选阳离子捕收剂理论研究、铁矿石反浮选新型阳离子捕收剂研究以及铁矿石阳离子反浮选工艺研究的进展,介绍了铁矿石阳离子反浮选技术的工业应用现状。认为随着阳离子捕收剂合成工艺及反浮选工艺的日趋成熟,阳离子反浮选技术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难选铁矿石的处理。 关键词:赤铁矿;反浮选;阳离子捕收剂;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优质铁矿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低品位、微细粒嵌布复杂难选铁矿石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单一重选或单一磁选工艺已很难适应日益恶化的矿石性质,磁选、重选与反浮选相结合的联合工艺在铁矿石的处理方面占据越来越主要的地位。其中反浮选技术就是有效的选矿分选方法之一,特别是降低铁精矿中微细粒嵌布的有害杂质如:磷、硫的含量,反浮选具有其他的物理选矿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对铁矿石选别的研究及实践,铁矿石的反浮选技术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现如今铁矿反浮选技术是铁精矿提质降杂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而反浮选技术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浮选药剂的研究与运用,本研究将对反浮选捕收药剂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和探讨。 1 铁矿石反浮选捕收剂 由于铁矿石脉石主要为硅酸盐类,所以铁矿反浮选所用捕收剂最终归结为硅酸盐类矿物的捕收剂。目前硅酸盐类矿物所用捕收剂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阴离子捕收剂和阳离子捕收剂[2]。 1.1反浮选阳离子捕收剂 当捕收剂在水中解离后,疏水基为阳离子的称为阳离子捕收剂。阳离子捕收剂主要有胺类和胺类衍生物以及铵盐类化合物,起捕收作用的疏水性离子是阳离子(RNH3+)。据报道,有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了胺类药剂在石英表面的作用,指出RNH3+与石英主要是通过3种离子键合力而发生作用:H(RNH3+)-O(SiO2),N(RNH2)-SiO2及N(RNH2)-H(Si-OH-),这种键合力大约是水分子二聚物中氢键(H-O-H-O-)作用力的一半。由于N-H…O 的稳定性比N…H-O 键稳定性差,胺类与石英的键合形式主要作用。用于浮选硅质矿物,具有和矿物作用时间短、分选效果好的特点。在硅酸盐矿物的浮选中主要用脂肪胺类的捕收剂。是≡SiO-H…N+H3R。在某些情况下胺分子起捕收作用。用于浮选硅质矿物,具有和矿物作用时间短、分选效果好的特点。在硅酸盐矿物的浮选中主要用脂肪胺类的捕收剂。 阳离子捕收剂反浮选的技术优势: (1)药剂制度单一简单。阳离子反浮选技术采用单一药剂-胺类捕收剂,药剂制度简单,浮选温度较低,适宜现场使用。 (2)操作简单可靠。阳离子反浮选工艺药剂种类少,浮选过程更易于操作,调整变化快,对工艺流程适应性强。 (3)与重选、磁选等工艺联合后效果更好。阳离子反浮选工艺与重选、磁选等工艺联合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剂具有湿润、乳化、去污、分散等作用,主要是因为: 1、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 纯液体的表面张力在恒温下是定值,而溶液的表面张力则随溶液的组成不同而不同。通过实验人们发现,各种物质的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稍有上升,无机盐(氯化钠、硫酸钠)及多羟基有机物(蔗糖、甘露醇) 2、逐渐降低,低分子极性有机物(醇、醛、酮、脂、醚等) 3、低浓度时,显著降低,后变化不大(含有8个碳以上的碳氢链的羧酸盐、磺酸盐等) 通常把2、3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而把第1类物质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而第3类称为表面活性剂,即加入少量即能大幅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而随着浓度继续增大表面张力降低不再明显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主要是由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它具有两性基团:亲水性基团和亲脂性基团,它能显著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增加污染物特别是憎水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相的溶解性。 2、表面活性剂能形成胶束 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其单体急剧 聚集,形成球状、棒状或层状的“胶束”,该浓 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胶束是由水溶性基团包裹 憎水性基团核心构成的集合体,当胶束溶液达 到热力学稳定时可以形成微乳溶液。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憎水性有机物有进 入与它极性相同胶束内部的趋势,因此将表面 活性剂达到或超过CMC时,污染物分配进入 胶束核心,大量胶束的形成,增加了污染物的溶解性,同时NAPLs从含水层介质上大量解析,溶解于表面活性剂胶束内,表面活性剂对NAPLs溶解性增加的程度可以由胶束——水分配系数和摩尔增溶比(MSR)来表示。

浮选捕收剂(教案)

浮选捕收剂的分类及应用 目录 1、目的和意义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2、捕收剂结构与分类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llectors 3、阴离子捕收剂Anionic collectors 4、阳离子捕收剂Cationic collectors 5、非离子性捕收剂Non-ionizing collectors 1、目的意义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 目的和意义: Without reagents there would be no flotation, and without flotation the mining industry, as we know it today, would not exist [By SRDJAN M.BULATOVIC]. 因此,学习和掌握浮选药剂的分类和应用非常重要,是学习浮选乃至选矿的基础,而浮选捕收剂又是浮选药剂中最重要的一种。 (2) 学习要求: 熟练掌握浮选捕收剂的分类方法和每一类捕收剂的浮选性能;掌握捕收剂适用的矿物类型;了解常用捕收剂的合成方法。 (3) 重难点: 同一类捕收剂结构、性质的异同点(尤其硫化矿捕收剂);捕收剂极性基按照结构的细分:中心核原子、亲固原子和连接原子。 (4) 参考书籍: ①浮选剂作用原理及应用[M].王淀佐,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②浮选药剂的化学原理[M].朱建光,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③Handbook of Flotation Reagents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 Flotation of Sulfide Ores [M].Srdjian B.bulatovic, Ele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 Books

浮选金红石用的捕收剂和调整剂

综述 浮选金红石用的捕收剂和调整剂 朱建光 (中南大学资源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本文介绍了浮选金红石用的捕收剂和调整剂。在捕收剂部分介绍了脂肪酸、美狄兰、苄基胂酸、苯乙烯膦酸、烷胺二甲膦酸、烷基磷酸氢酯、烷基羟肟酸和水杨羟肟酸等对金红石的捕收性能;在调整剂部分,介绍了硝酸铅、六偏磷钠、羧甲基纤维素(CM C)、氟硅酸钠、硫酸铝和糊精等的活化或抑制性能。简略说明捕收剂和调整剂的作用机理,并略加述评。关键词金红石浮选捕收剂活化剂抑制剂 前言 我国拥有丰富的钛资源,主要是钛铁矿和金红石,目前我国共发现金红石矿床59处112,其中大型矿床13个,中型矿床11个,小型矿床35个,探明总储量1亿t以上。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可能还要增加,尽管各地矿石性质有些差异,但它们之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人122通过7个金红石矿石工艺特性的分析,认为这7个矿床的金红石矿石有下述共同特点。 品位低,一般含T iO22%~4%左右,伴生有钛铁矿,钛赤铁矿、赤铁矿、磁铁矿等磁性矿物,这些磁性矿物的密度均大于412g/cm3与金红石密度412 ~413g/cm3相近,脉石矿物含有角闪石、绿泥石、石榴石、磷灰石、榍石、云母和长石等。 嵌布粒度细,且与其它矿物嵌布关系复杂,含有硫(主要是黄铁矿)和磷(磷灰石)等矿物。由于一些脉石矿物比金红石易泥化,选矿时产生大量矿泥,金红石中一般以类质同象存在的Fe、Si和Ca等杂质难以除去,因此对金红石矿石进行选矿富集时,宜视矿石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流程,本文只讨论用浮选法处理金红石矿石时所用的捕收剂和调整剂。 1捕收剂 金红石的捕收剂有:羧酸类及其皂。不饱和脂肪酸132有油酸和亚油酸。饱和脂肪酸有月桂酸(皂)和氧化石蜡皂等。膦酸类捕收剂有苯乙烯膦酸和烷胺二甲双膦酸等。胂酸类捕收剂有苄基胂酸。羟肟酸类捕收剂有C7-9羟肟酸(NM-50),水杨羟肟酸等。下面择重要者介绍。 1.1脂肪酸作捕收剂 户鼎金红石矿石中的金红石粒度细,矿石易碎,难选,含金红石2.07%。主要脉石密度(g/cm3)为方解石2.91,绿泥石2.74、石英2.68、白云石2.91、蛇纹石2.62、云母3.12、金红石4.23、铁矿物5112。因此用重选法以离心机抛弃一部分细粒脉石矿物和矿泥,再用磁选除去磁铁矿,使金红石得到富集,富集后的金红石矿石由于嵌布粒度细,采用脂肪酸作捕收剂,Na2Co3作pH调整剂,CM C作抑制剂,松醇油作起泡剂,通过一粗一扫丢尾矿,粗精矿经三次精选,精?尾矿和扫精混合返回粗选,精ò和精ó尾矿顺序返回的浮选流程得到浮选精矿,再用盐酸和氢氟酸酸清洗浮选精矿,得到含87.0% T iO2,回收率49.4%的钛精矿142。 油漆厂的微细粒度料含TiO242.1%和SiO22817%。先用重选法(如旋流器)除去含石英轻的部分,重部分得到富集,含T iO254.8%和SiO22219%。取600g重部分于2L浮选槽中,加水调浆,加EDTA015kg/t,NaF015kg/t,用硫酸调pH至2.5~3,加油酸6kg/t,调浆后粗选,丢尾矿;将粗精矿加油酸015kg/t,调浆精选。得到含T iO277.3%,回收率5311%的精矿152。 本文作者认为下述两点值得使用脂肪酸作捕收剂时参考:动植物油脂肪酸除椰子油脂肪酸外,多为十八碳脂肪酸,在十八碳脂肪酸中,不饱和的比饱和的效果要好,因不饱和的十八碳酸熔点比饱和的低,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在叶面肥中的应用 由于作物叶片最外侧的蜡质层具有疏水性,不利于喷施液在叶表的铺展与附着,喷施液难以润湿叶面;且蜡质层一般非常粗糙,而且分布不均匀,致使喷施液于叶片界面的接触角进一步增大,导致喷施液在叶面上形成易滚落的水珠,喷施液对叶面的润湿性更差,而喷施液在作物叶面的润湿是养分向叶片内部渗透的重要前提,可见,叶面蜡质层是影响叶面养分吸收的关键因素之一,极大地影响了叶面施肥的效果,因此必须克服蜡质层造成的施肥的障碍,减少喷施液于作物叶片之间的界面接触角,使喷施液在叶面上得以铺展、润湿,才可以提高养分的吸收率及叶面施肥的效果。 人们在进行叶面施肥的研究中,发现在喷施液内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后可以明显改变喷施液的表面性质,降低喷施液的表面张力,增加喷施液在叶面的润湿作用;另外,表面活性剂还具有保湿、黏着、助渗的作用,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养分的叶面吸收效果。正因如此,表面活性剂成为叶面肥中不可缺的重要组分之一。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原理 一、概述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其应用单位几乎涵盖了精细化工的所有领域,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工、农业各个领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自19世纪发现磺化油的表面活性以后,人们已经成功研制出大量的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物质的生产。最初是以动、植物油脂作原料制肥皂。目前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繁多,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常见种类有吐温-20、吐温-40、吐温-80、土耳其黄油、山梨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曲拉通等。除了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外,还有用为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生产无毒、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随着对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深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大多数表面活性剂用于纤维工业,其次就是洗涤工业。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表面活性剂在农业生产上液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农工业中对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主要是作为农药的助剂,种类有渗透剂、黏着剂、分散湿润剂、展着剂和增效剂等,它的作用是可使农药稀释液稳定,溶液雾滴小,药业能均匀地与叶面接触,增加吸附,减少药业被雨水冲刷,延长药液在叶面的湿润时间,增加叶面对药液的吸收。对充分发挥农药效果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作为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的助剂,之所以能够提高药效和养分的活性,其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增加溶液与叶表皮的亲和力,从而增加吸收量;②提高溶液中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促进有效成分的叶面吸收和在植物体内的运输;③起叶面湿润作用,延长溶液在叶面的附着时间,房主液滴迅速干燥,从而延长叶面吸收时间;④改变叶表面的结构,表面活性剂与植物叶表皮作用,引起植物叶片的生理生化变化,促进溶液中有效成分进入植物体内而发挥作用。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叶面润湿作用,目前表面活性剂已成为农药、叶面施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提高农药的药效和养分的叶面吸收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已经成为农药和叶面肥研制与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但是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对不同药肥液的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在使用前必须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以选择和利用适当的表面活性剂,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作用原理 (一)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特性 表面活性剂是指一类在低浓度下即可明显地降低水和其他液体系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

硫化铜浮选捕收剂

硫化铜浮选捕收剂 一、捕收剂 凡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矿物表面,使矿物表面疏水的有机物质,称为捕收剂。可以作为捕收剂的有机化合物很多,实践中常用的如黄药,油酸,煤油等。 硫化矿浮选常用的捕收剂有: 1、黄药 黄药为烃基二硫代碳酸盐(ROCSSMe),式中R为非极性的烃基,Me为碱金属离子(通常为Na+或K+)。在水中解离ROCSSMe = ROCSS-—+ Me+ 黄药在常温下是固体的黄色粉末,带有刺激性臭味,有毒。黄药在水中解离出阴离子,具有捕收作用。黄药性质不稳定,易吸水潮解,遇热更加速其分解。易溶于水、丙酮与醇中。 常用的有乙基黄药(CH3CH2OCSSMe)及丁基黄药(CH3CH2CH2CH2OCSSMe)。黄药是硫化矿物(如: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等)最常用的捕收剂。 矿浆经过黄药处理,硫化矿物表面即与黄药的极性基发生作用,而非极性基朝端朝外起疏水作用。硫化矿物表面由于吸附了黄药,其疏水性大大增强,与弥散矿浆中的气泡附着,借气泡浮力上浮至矿浆表面,将其收集为泡沫产品,即得精矿;而未与气泡附着的脉石矿物留在矿浆内,从而达到分选的目的。 2、黑药 黑药是仅次于黄药、应用较广的硫化矿物捕收剂。生产的黑药有加酚黑药和丁基铵黑药两种。由于黑药具有起泡性能,使用时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为25~100克/ 吨。 二、起泡剂 为了产生浮选所必需的大量而稳定的气泡,必须向浮选矿浆中添加起泡剂。起泡剂一般是异极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在其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如:羟基OH—,胺基NH2—,羧基COOH—, 羰基C=O等。在分子的另一端是非极性基烃基R—。就其结构而言,与异极性捕收剂十分相似。由于起泡剂分子中结构的不对称性,在有起泡剂的矿浆中充入大量空气后,起泡剂分子会优先的吸附在气水界面上。疏水的非极性基力图离开水中移至水面,而亲水的极性基部分,则力图进入水中。这两种趋势的大小,取决于分子中极性基(如亲水的羟基OH—)与非极性基(如疏水的烃基R—)强弱的对比。如:非极性基的成分大,则分子移至水面的趋势大于进入水中的趋势,因而减少了增加单位表面所需做的功,从而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物质在表面层中自发的富集现象,叫吸附现象。由于起泡剂分子在水气界面上这种取向吸附作用,降低了水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使水中弥散气泡变得坚韧与稳定。形成了两相(气水两相)稳定泡沫。在矿浆中形成的气泡的表面附有大量疏水矿粒。这种附有矿粒的气泡,叫三相泡沫。在三相泡沫中,矿粒成为气泡兼并的障碍物,同时又能阻止气泡间水层的流动,避免气泡的直接接触。故三相泡沫的稳定性,较未矿化的两相泡沫要高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