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教师事例

全国模范教师事例
全国模范教师事例

篇一:《全国优秀教师事迹介绍》

全国优秀教师事迹介绍(2008-08-17 11:49:23)标签教育全国优秀教师事迹介绍王守奇瑶山杂谈分类教育随想

一生钟情栽桃李

——记优秀教师霍懋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她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塑造灵魂者要先做到心灵美,这是真、善、美的先决条件。霍懋征正是凭着这份真挚的爱,在语文教学中,总是首先进入角色,把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自己富有情感的讲述加以渲染,伴以扣人心弦的启智提问,适时辅以直观教具等教学方法传导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深思与共鸣,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形象的感染、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学生们在她的语文课上,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学会了珍爱与憎恨。

霍懋征总是细心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有所前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能天天有所进步。小学阶段的学生富于想像,喜欢新奇,喜欢多变,喜欢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霍懋征就不顾劳碌,尽己之所能,经常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学生,锻炼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她从教的几十年中,不管多调皮的学生,只要进入霍懋征的班,都会很快转变过来。她所教的班级经常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有的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中队。

霍懋征认为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以身作则。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因而,她非常注意规范自己的每一言行,任一举止。每次上课之前,她总要先将头发理齐,衣服理好,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教学几十年,她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了气,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待自己冷静下来再解决。她说“教师向学生发火,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对学生要严格,但不是严厉。”

一朵默默守望太阳的云

——记优秀教师邹有云

教学点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是个不通车、不通电,谁也不愿去的“三不”地带。可是,这里有太阳山、雷头山和杨家山三个自然村,住着几十户人家。这里的孩子们想读书。邹有云赶到领导家,急切地恳求“让我到太阳山任教吧”。就这样,离开了距太阳山8里的小家,邹有云毅然走进了太阳山。村民们惊讶地问“你真是到太阳山来教书的?”邹有云点点头。

在太阳山,邹有云一人一校,既是老师,又是管理员,既像保姆,又是炊事员,还是维

修工。小学的教师,大都只需教一个课程,而他却要教4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尽管邹有云精心组织复式教学,可每天拖着本来就瘦弱的身子,疲惫地奔波,万一累倒了,那40多个孩子可怎么办啊?

思来想去,他说服当过代课老师的妻子周泽香来帮助自己打点学校事务,照顾学生饮食,并兼任部分课程。

从此,邹有云和他的妻子开始了这样的生活清晨不到5点起床,夫妻俩人挑水、喂猪、洗衣、做饭、料理好两位老人。7点多钟带着本村的几个孩子一同上路,翻过三个山头,走将近一个小时的路赶到学校。上午教学,中午首先给20多名学生热饭,接着自己做饭,然

后抓住点滴时间批改作业、备课,有时也拿把镰刀钻入山林中打些柴背回学校备用。下午教学,傍晚4点半放学。到家后,他要抓紧时间忙田里或地里的活儿,直到天黑。农忙季节,他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利用月夜忙着做耕田、耙田、拔秧、插秧或割稻等农活的。

去年上半年,邹有云母亲病重,瘫痪在床。有几个月的时间,他只得利用中午的时间从学校往返跑两趟家。由于劳累过度,去年4月1日晚上9点多钟,在上厕所的路上,他突然感到头晕,一下子栽倒在地,昏迷过去。过了半晌,他才苏醒过来,用手一摸,看见满手是血,这才知道自己摔倒时把左眼梢磕破了一个大口子。

为了太阳山明天的太阳,邹有云就是这样兢兢业业、甘于清贫、无私奉献30年。

娃娃没书念我来教

——记私立舟河小学唯一的教师

位于四川省开江县沙坝乡的舟河小学,成为聂绍英的私立学校,纯属偶然。1997年因为附近水库扩容,村民逐渐外迁,学生锐减,从1997年以前的200人左右下降到不足20人。后来,公办教师也调走了。作为公办村小的舟河小学,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但留下来的学生仍然要上学。若到附近村小就读,翻山越岭,至少要走七八里路。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根本无力接送他们上学。于是,一些学生家长将孩子送到聂绍英家里。望着学生及其家长企盼的眼神,聂绍英心软了“学校垮了,我来办!娃娃没书念,我来教!”

把舟河小学维持下去,从此成为聂绍英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舟河小学背靠大山,三方环水,学生上学放学只能靠船。为了保证学生按时上学,聂绍英征得丈夫同意,花了2000多元钱,请工匠造了一条木船,专门用来接送学生。每天早上7点,“哗——哗——”,聂绍英在桨声中出发接学生,下午5点开始送学生,多年来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由于路途遥远,学生们中午基本上不回家,附近又无饭馆,很多学生就不吃午饭。聂绍英看在眼中,疼在心里,主动让学生在她家搭伙。为了全班学生的那顿午饭,聂绍英放学后,要到2公里外的地方担水。挑一担水要用近20分钟,遇到下雨路滑苦不堪言。等学生吃完饭,就快到下午上课的时间。此时,吃苦耐劳的聂绍英浑身觉得酸累。

考虑到库区村民的经济困难,私立舟河小学的学杂费比规定标准还低20元,聂绍英贴钱贴米拼命撑起了学校。为了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聂绍英的丈夫承包耕地,发展种养业,帮舟河小学渡过经济难关。他们家每年养殖业收入在5000元以上,但大部分都用在了学校的开支上。

很多人说聂绍英傻,但更多的人却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了她。聂绍英说“知识改变命运。我曾经想过放弃舟河小学,但一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渴盼知识的眼睛,我又改变了主意。”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选择留下来

——记优秀教师盘振玉

两旁是教室和办公室,中间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厨房兼食堂,厨具一尘不染,橱柜上的蔬菜水灵灵的,刚刚灌满开水的两个热水瓶,还在冒着热气。柜子上放着一个药箱,旁边码放着晒干的金银花、鱼腥草、车前草等十几味草药,地上一个大茶壶里,是浸了中草药的凉茶。楼上,是两间寝室,铺盖整整齐齐,靠墙一边挂着一溜洗净晾着的衣裤,墙边摆放着一溜小桶小盆。

这是一所学校,也是一个温馨的家。

9月1日,笔者来到郴州市苏仙区五马垅村小学,被眼前这一幅宁静的画面所感染,更

让我们感动的则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今年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的盘振玉。

五马垅村位于海拔1300米的大山深处,离乡政府30多公里,2000年才修了条简易公路,2002年才通了电,至今未通班车。16岁就走上讲台的盘振玉,主动放弃下山工作的机会,在这座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大山里一干就是22年,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瑶山的孩子。当地瑶胞亲切地称她为瑶山“圣女”!

“盘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学校就是我们的家!”

五马垅小学仅有9名学生,最大的10岁,最小的还不到5岁,分别在小学一、四两个年级和幼儿班。恰逢开学第一天,盘老师正在采用复式教学给学生上课,她时而用汉语普通话、时而用瑶家语,有条不紊地在几个年级间穿插讲课,与学生展开讨论。

这学期,9名学生中有6名在学校寄宿,其他3名学生每天也在这里吃中餐。对这一切,盘老师早已习以为常了,22年来她都是这么过来的,与她同吃同住的,最多时有十几个。她白天除了上课,还要为学生做饭、洗衣裳,晚上除了备课、批改作业,还要为学生盖被子,招呼学生起来大小便……

10岁的黄秋红已经在这里上了四年学,她感动地说,在学校寄宿,盘老师从来不收一分钱,学生只带米来,最多还带一点咸菜、干菜,平时盘老师还自己种菜、养鸡,为学生改善生活。记者问她想不想家,她挠挠脑袋认真地回答“盘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学校就是我们

的家呢!”“盘老师还是校医呢!”记者惊奇不已。学生黄义松说,盘老师经常给他们看病,有次他拉肚子,盘老师用土方子给他贴肚脐,熬土药给他喝,吃饭也给他单煮稀的,一天还给他换洗几条裤子,几天下来就好了。

22年了,盘振玉就像母亲一样精心呵护着这些瑶山里的孩子。瑶胞重情义,“圣女”之称,逐渐在瑶山传开了。

“不管多难,盘老师都教育我们学好知识,改变瑶山。”

今年23岁的盘振芬,曾是盘老师的学生,几年前从湖北宜昌卫校毕业后取得了执业证,现在跟当医生的丈夫一起开了家诊所。记者在盘振玉抽屉里看到了她写给老师的信

“许多回忆都慢慢淡忘了,唯独您的教诲终生难忘,刀砍不去,火烧不掉。您总是教育我们学好本领,走出大山,报效祖国,而您自己却20年如一日固守大山,我知道,您是为让我们新一代瑶胞过上一种崭新生活,才牺牲了这一切……”

看到学生们走出大山后的一封封来信,盘振玉总是十分欣慰。她说,不管多难,我也要让孩子们学好知识,改变瑶山,走出瑶山。

前些年,瑶山里很穷,学校更穷,买粉笔的钱都很紧张,更无钱买教具。盘振玉就自己动手做。为上好自然课,她上山采集了数百种生物标本;学校没有室外活动场地,她利用课余、假日带领村民把教室旁的土堆和乱石挑走,开辟了一个60多平米的简易操坪;如今操场里的升旗杆、跳高架,教学仪器柜里的计数器等不少教具,都是由她和丈夫一起制成的。五马垅的孩子上学比外面孩子要难得多,他们从小说瑶话,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入校首先要过语言关。盘振玉坚持用双语教学,在学前班和一年级,她先用瑶家话讲课,再“翻译”成普通话。从二年级起就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而且要求学生回家以后也推广普通话。可想而知,她比一般教师要多下多少功夫。

全村四个组64户居民散住在十几个山头,组与组之间隔着大山,近的十几里,远的二三十里。因此过去很多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为了不让瑶山孩子辍学,盘振玉就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有一回,不到20岁的盘老师凌晨两点才到家,开门的父亲简直不相信眼前衣襟和裤腿都被露水打湿的女儿,竟摸黑在野兽和毒蛇出没的山路上跋涉了五六个小时。近10年来,五马垅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学生巩固率都达到了100%,盘老师为此流了多少汗、付出了多少心血,瑶胞们个个心里一清二楚。

盘振玉对瑶家孩子充满了感情,对“三残”孩子更是如此。20多年里,她先后收留了3名残疾学生。今年19岁的黄成方是个聋哑人,现在到外地打工去了。他的父母说,黄成方能有今天,全靠盘振玉。黄成方5岁入学时,盘振玉专门到他家里观察了两天,看他和父母家人是怎样交流的,看他思维和生活中有些什么特点。然后又找人学了简单的哑语。这样,黄成方到学校只两天,师生俩便可以进行简单的手语交流。几年间,黄成方进步很快,离开五马垅时已经能写信了。

当地干部作了一个调查,五马垅村64户236人,有167人是盘振玉的学生,有13人先后考上了大中专学校,22年来五马垅小学教学成绩在全乡一直名列前茅。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选择留下来。”

1982年7月,16岁的盘振玉初中毕业,她想要读高中考大学,可是五马垅小学原来的老师离开条件艰苦的山村走了,外面的老师不愿来,眼看村里的孩子就要失学,这时,担任村支书的父亲对她说“你现在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了,你来当老师吧!”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父亲的一句话,会让她在条件如此艰苦的瑶山里干上22年。

其实,盘振玉完全有机会离开大山。

那是1986年,新婚燕尔的盘振玉得到消息,丈夫黄由富调到了乡变电所工作,乡里决定将她安排到乡变电所旁的和平小学。可安排上山人选时,却怎么也落实不了,学区只好决定轮流上山,让年轻人每人上去干一年。盘振玉知道这个情况后,难受极了,思量再三,她决定放弃下山。她找到乡领导说“我个人下山事小,办好学校,让山里孩子学好知识事大。山下的老师爬不惯山,没有适合的人,就还是让我留在山上吧!”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1987年冬,丈夫黄由富也辞掉了乡里的工作,从乡干部成了一名村里的护林员。

对此,盘振玉讲出了大实话“我当然也想过下山,孩子出生后,特别是1989年暑假从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的时候,这种念头更是强烈。”她说,在县里读书期间看了城里的小学,条件那么好,真是把人羡慕死了。丈夫把她的心思看透了,说“你那么喜欢城里小学,就想办法调到城里来算了!”回到家里,她真给父亲谈起了这事。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女崽,当初我动员你去小学教书,想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前途。我们祖居瑶山,受了多少苦我最清楚。我想的是五马垅全瑶山都不受苦,想的是我们瑶胞子女个个都有文化、有前途。改变瑶山面貌得靠我们自己呀!”

父亲的话让盘振玉再也没动过下山的念头。后面经历的一些事,让她越来越坚定了扎根瑶山的决心———

1998年,区里调整学校布局。当时他们村有五马垅、梨树坪两所村小,本来都属撤并之列。区里考虑合并到乡中心小学后,学生上学要走五六十里,确实不便,便决定留下一所,将梨树坪小学并入五马垅小学,办复式初小。开始乡里担心群众思想工作不好做,没想到各个组村民的意见就是一条只要留下盘振玉当教师,学校怎么办都行。

听到这话,盘振玉流泪了。她说“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选择留下来。”

南部大山的脊梁

——记全国优秀教师王守奇

四川农村日报消息岛屿上的“鸭棚子”学校。1982年,国家在南部县建了升钟水库后,王守奇所在的双峰乡就从大山变成了岛屿。20多年来,就是这片山水见证了王守奇传奇的办学故事。

1971年,14岁的王守奇初中毕业后回乡当了村干部,历任村上的团支书、副大队长和临近

4个队的政治辅导员。1983年,村小学的老民办教师王居正患脑溢血在一个夜晚撒手而去,留下一群乱了套的孩子。王守奇临危受命,当起了代课教师。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多年,一代人

的明天扛在了他脊梁上。

王守奇代课不到一年,库区开始屯水,学校淹没了,学生们分住在各个岛上,怎么办?王守奇很快想出了办法:同时租用几户人家的祠堂,(谁都不愿长出租)开设起了被村民们笑称为“鸭棚子”的流动学校。天气好时,一周换个岛屿;风向多变,上课地点就天天变换。哪种风向到哪个岛子更安全,明天怎么走才更近,每天下午课后务必通知学生,王守奇为此费尽心思。

每天一早,他扛上自制的小黑板,摇着自制的木船绕周围岛屿一圈,载上等待在各码头的学生到“鸭棚子”上课。中午在村民家把学生自带的米煮成大锅饭,租金由王守奇出。晚上再将学生一一送回家。20多年里,王守奇划断了10多根船桨。

为学生花钱出力,王守奇从无怨言,流动5年了,没有一个固定的学校却让他心头难过。家庭全寄宿制学校1989年,王守奇捐出自己的积蓄和砖瓦,并发动村民捐款捐物、投工投料,建起几间简陋的土坯房。新建学校离王守奇的家不到50米,王守奇和妻子商量好,“24个家住本岛的学生除外,其他的10多个学生全部住在我家里。”自已一家4口,挤在一间屋里。然而不久,教室成了危房,课堂也搬进了他的家。学生每周末从家中带些粮食、菜、柴草来,饭菜统一由他妻子帮着做。

村民们说:王老师在“家庭全寄宿制学校”中既当老师,又做父亲。每天夜里,他要起来为学生盖被子;下雨了,还得为孩子们送便桶。

王居正去世后,妻子改嫁,留下3个孩子,王守奇常年资助他们。老大王娟觉得太拖累老师,不愿上学了。王守奇说:“你爸爸是民办老师,我也是民办老师,你爸爸走了,我就是你们的爸爸……”

王居荣连续几学期的学费都是王守奇为他代垫。这学期,开学一个多星期了,不见居荣到校,王守奇划船到了他家。居荣一见老师就哭了,他病床上的父亲说:“这些年老拖累你,实在是过意不去。今年,我的孩子就别再读了。”王守奇说:“把孩子耽误了可是一辈子的事啊!”走时,他把小居荣给带走了。

冯孝英,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现在已经上到六年级,6年的学杂费全是王守奇代交的。当时王守奇每月工资140元,却常年承担着几个孤儿的学费、生活费。

每学期开学前,王守奇都要一个岛一个岛转,动员更多的孩子上学。曾经有人要帮王守奇算算,这些年到底为学生花费了多少钱,算了半天,没算出来……

终于有了“象样”的学校让学生在正规教室好好上课,为这个梦想,王守奇穷尽心思。1989年,他在报上看见美籍华人陈金浩的“燃灯计划”———资助中国的贫困山区修校办学。他马上给陈金浩写了信,一个月没有回音,他就再写,两个月后,他又写……一年后,1990年4月,陈金浩居然找到双峰乡龙马镇来,两双手久久地握在一起。

“燃灯计划”拨款两万元,想建三个学校,落实到王守奇手中的只有8000元。钱不够也要建,王守奇带领村民到剑阁境内备石料,和学生家长一起运条石。在载运最后几百块条石时,突然船中一股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铁皮船急剧下沉,坐在船头的王守奇急忙跳入水中,船转眼间沉没在身后。

腊月的库水冰冷刺骨,王守奇拼命游到岸边脱掉棉衣裤后,又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把船上的人救了上来。后来,在闻讯赶来的百多个乡民的帮助下,才把剩下的宝贝条石连同沉船一起拉了上来。

两个多月后,学校竣工,取名“燃灯三小”。暑假时,王守奇和妻子又背了十几天土,把山梁的斜坡填平,建了个近200平方米的操场,操场边种上树,现在已是一片绿荫。王守奇笑道:“这样更像个学校了”。

下半辈子还当老师有了新校,王守奇忙得欣慰了,清晨4点起来,打豆浆,煮稀饭,炒蔬菜。6点叫醒孩子们吃饭,然后开始早读......

今年,王守奇上的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复式班。他虽然长期一人教二至三个年级复式班,

篇二:《全国模范教师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模范教师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xx,1957年从xx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数学学院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至1998年任xx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至2000年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是第七、八、

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拓扑学家、成果卓著

xx院士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拓扑学方面。1962年他开始研究不动点理论,这是关于方程的解的一种一般理论。

1964年,他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包括李群)的n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人们把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像nielsen数、reidemeister迹一样,姜群、姜空间成为了不动点理论中的常用术语。1978年以后继续研究,主要在低维拓扑学与不动点理论的交叉领域,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地解决了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这一成果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称道。他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并且关注低维的动力系统的研究。1983年美国数学会出版了他的专著《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这本书代表了当时不动点理论研究的最新水平。

xx院士在不动点理论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多所大学、研究所邀请

他去讲学。1988年春,他主持了天津国际不动点会议,并主编该会议的论文集。1990年夏,他被特邀为夏威夷国际拓扑会议的主要演讲人之一。2004年分别在加拿大举行的尼尔森理论会议和大阪举行的kook国际论坛上作大会报告,同年在上海举行的杨武之论坛上做了特邀报告。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流形及其映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他还是1992年美国数学会暑期讲习会不动点理论专题组的组织者之一。xx卓越的工作多次受到嘉奖。1982年与198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8年获陈省身数学奖,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华罗庚数学奖,2009年获国华杰出学者奖。

二、教学名师、德高望重

xx院士已在xx大学执教五十余载,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授课。他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始终强调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尽管兼职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负担的研究工作也很重,但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