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论文

犯罪心理学论文
犯罪心理学论文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比较有冲击力,当初选课也是有一点小私心的,不仅仅是因为想学习,还因为想了解一点和学习了两年的心理学不太一样的东西,更现实的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面目,毕竟,两年多来学到的东西都是远远凌驾于实际生活之上的实验研究和数据报表,理论的东西对于学习专业知识来说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时刻都能解决问题的。另外,退补选之前的听课效果很好,也很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这篇论文就当是谈谈一学期的听课感受,总的来说,是真的有领悟到一点有用的东西的,也不枉费老师一学期的辛苦讲授。

人听闻犯罪两个字,第一时间想到的最多的肯定就是人命案,其次才是作奸犯科之类的事情。我想从一部电影说起。

《沉默的羔羊》中,面对令人毛骨悚然的连环杀人案的背后,真正揭示的真相可能就是呐喊。“呐喊”这个词,我想了好久,一直不确定用还是不用。女主人公从小时候目睹的羊羔在宰杀前的惊恐尖叫到不断追寻女受害者的残害真相,都是从沉默中挣扎逃脱的经历,她一直在不断的想要让自己真正面对现实,面对残酷的现实命运,但她逃不过沉默。我在想,她有一颗很矛盾的心,很年轻,掉在迷雾团团的现实生活中,怎么也

理不清头绪,她越发着急,就越想要探个究竟,不仅仅是好胜心,更像是苟延残喘的挣扎。不仅是她,就连开导她的汉尼拔博士,他自己也离不开这样的迷雾,匆匆的出了囚笼,在自由中追随自己的迷雾团。谁说人命就重要了?在杀人者的眼里,不过一口气在哪一分钟出罢了,他们玩弄别人的生命于鼓掌之间,肯定不是不知道性命的重要,是因为他们更清楚生命的价值,才会这样伤害别人。生命美好,但却这样的不经摧残,简简单单的就萎了的花一样。

不论是谁,肯定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会走上一条不归路的,汉尼拔也好,野牛比尔也好,亦或者是为弱者愤懑并不断追寻的女主人公,在他们的心性成型之前,多多少少都经历了一些事,这些事在他们心中种下种子,在没有正确恰当合适的理解接受之前,这些种子慢慢地和他们的身心化为一体,不分彼此,正可谓人性难寻。站在法律的分水岭上,真正难看清人性的扬抑善恶,更何况不仅仅是法律,还有情理之分,宗教环境等等诸多因素,不正说是很多事情“于情不于理,于理不于情”,哪就有个能干净利落不受一点旁的影响的,这世上,只要你存在,就没有什么能匆匆来又匆匆去的。

经历的过往,尤其是早年的记忆,总是能长久影响人的。女主人公小时候看到听到的那种惊恐的嘶鸣;野牛比尔小时候受到母亲的影响;汉尼拔更是受到影响复杂,这些经历都在很

大程度上主导的他们以后的行为和想法。还有就是环境,环境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成分,不论是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案件,环境都起到慢性催化剂的作用。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个人心里的想法,想要的是什么。人所以犯罪,就是不清楚自己的真实状态,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我是这样感觉的。倘若一个人能时常静下心想想自己是谁,能干什么,想要什么,过去怎样,现在怎样,将来想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不会贪得无厌,财迷心窍。正确看待拥有与现实,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尊重自己的每一份付出,哪还有时间和心思考虑歪门邪道的勾当。现在的社会发展迅猛,基本上能想到的没有办不到的,面对大千世界花花绿绿的诱惑,第一件要把握的就是自己的本心,一旦迷失方向,就很难前进。世上人很多,环境也很广阔,犯罪的终究是少数人,所以一个人心里的想法和相关的经历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

犯罪的人都是不择手段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除了单靠蛮力解决问题而犯罪的人,凡是引得起人们分析思考的犯罪行为,我觉得这样的人都不简单,只可惜才能用错了方向和地方,要是能有人引导,有效的利用这些人的聪明才智五分之一,众多的犯罪人员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资源库。那中国的发展还能更快,那时候他们就不是什么拖社会主义后腿的遗憾了。

还是说犯罪的心理,真正犯罪的心理千奇百怪。老师上课

的时候有说过男性杀人犯通常图财害命,杀害的大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而女犯通常杀害的都是认识的人,为情也好为财也好,下手的对象一般都是身边相识的熟人。无业游民的伤害对象一般是妇女儿童,因为没有抵抗的能力,比较容易得手,也有绑架富人的,再就是以公共集体设施为作案对象,偷取一定的东西变卖以为己用。有钱又有势人犯罪,大多为了名誉和更多的财务,大都和政治经济有一定的挂钩,也有因为生活不检点自讨苦吃的。青少年和大学生犯罪,多是心性不稳定,一时冲动酿成大错,再有就是贪图小便宜,追求不现实的东西。精神病犯罪情况太复杂。有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人有不得已的原因犯罪,有的人为了别人的安全故意犯罪,有人只图享受过程而犯罪,犯罪的原因理由数不胜数。但是不论什么理由,只要触碰法律的门规门戒,就是犯罪,从此生命受到自由的限制,精神和身体也不完全属于自己,背上犯人的名号真的不是件好事。记得课堂上老师有讲到有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共四人都进了监狱,不得已将他们分开在不同的监狱,这真的称得上是犯罪之家了。兄弟几人肯定都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也有受到儿子们的挑唆。这里就是环境的重要性了,尤其是一个人成长关键时期的环境,注定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自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古人也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那在现在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这个问题更是不能忽视的了。中国有古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说孩子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

为人父母的。有的人生来是爷爷奶奶照顾,所受的影响就是来自监护人了。年纪轻轻却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件,不乏家庭出现破裂的。父母关系不和,离异会给孩子带来创伤;将就不离异的,也因为整日的争吵打架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所以身为父母的,首先没有能力做好自己,肯定不能给一个成长的生命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生了孩子却没有能力培养,终于还是社会的负担。除了父母的引导,接下来就要数学校的责任重大了,学校教书育人,总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事实上,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为了考试和大学,虽说老师也会星星点点的提到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是终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校园犯罪的事情也不是没有的,又为了异性同学争风吃醋发生命案的;有和同学关系不和发生命案的;有和老师关系不和发生命案的、、、、、、所以学校的责任也是不容忽视的。再有就是社会的影响力,太宽泛的不说,就单说互联网的作用,真正互联网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多少人因为网络发扬光大成为人上人,马云,比尔盖茨等等现货的实例无人不识,但同时也有人因为它罪行连连,甚至丢掉自己的性命。

话说回来,一个人不应有太多的欲望,克制住自己,静下来仔细地想想生活,多学习多思考,生命本来就是追求自由的,何苦作践自己白白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虚度时光。把握自己,在有限中追寻无限,适当降低自己的幸福点,快乐与幸福也并

不难得的。

爱情心理学论文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 ——学会爱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帅懿芯 2011年11月27日

贵第2页 恋爱心理学课程心得报告 摘要 爱情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根据许多健康中心的调查结果,最让大学生心醉与神往的爱情,同时也是大学生最大的“烦恼源”。大学生在校期间,怎样正确对待爱情,怎样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学习的关系,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及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爱情信任忠诚把握

目录 一、对自己的剖析 (一)我心目中的她 (二)我的性格 (三)我的爱情观 1.什么是爱 2.怎么去爱 二、案例分析 (一)我的恋爱经历 (二)自我分析 (三)我的分享 三、建议和意见 (一)优点 (二)不足 四、参考文献 )

一、对自己的剖析 (一)我心目中的她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管我们有没有谈过恋爱,每个人对自己的另一半都有自己的一个大致期望。我认为,每个人从懵懂开始,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印象,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的补充和完整,而人们就似乎把对方拿来与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作对比,确定是不是自己一直要找的那个人。 在我的心中,我的另一半不一定要长相怎么样,长相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气质,太漂亮的让人担心。我不想因为这些而给自己的爱情带来没必要的争吵。对于我的她,要在陌生人面前很高傲,有上位者的气质,在我的面前很放肆,很霸道,在小事上蛮不讲理,耍赖,调皮都行,但不能任性过度。 (二)我的性格 我是一个从小生活在群体中的孩子,叛逆,张狂。不会在意别人感受的疯癫,个人认为在朋友面前就是要没有半点做作的大笑,可以肆意妄为。很明显,我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有着很多幻想,在家庭和自己编织的空中楼阁中,没心没肺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也是一个自卑的孩子,用大笑来掩饰自己的过错。总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时值青春期的我,一直是同龄人眼中的疯狂少年,由于固有的那种叛逆,在压迫中不相信友情,不相信爱情,把那种所谓的兄弟感情看得很重,在青春的那些年岁里,放弃了梦想,放纵了自我,常常出入酒吧,网吧,KTV,和一群所谓的非主流群体鬼魂,抽烟、酗酒、逃课、打架、泡夜店、耍女人,自己的责任就是逃避责任。敢爱不敢恨,自我但不自私,比较极端,有着童话的幻想。 (三)我的爱情观 1.什么是爱 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生理因素上上说,就是一种从懵懂到成熟过程中,对异性的从动和好感,从心理方面上说,就是男女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倾慕。弗洛姆给爱情下的定义独树一帜,他认为爱情既是一种体验,又是一种行动,在他的著作中,爱情不仅仅是激情和情感,还是一种行动,只有一个人用行动证明他对所爱的人理解,关心,尊重,并怀有责任感时,爱情关系才得以建立,没有理解,关心,尊重和责任感,就谈不

浅析犯罪心理学问题论文

浅析犯罪心理学问题论文 摘要:如何在发挥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价值的同时,增强其在揭露、惩治、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应用价值,增强犯罪心理学教学的实用性、实战性和操作性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 课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探讨了应用案例教学所带来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展望 犯罪心理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 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犯罪人的行为、动机、犯罪人格的形 成以及不同类型犯罪人和不同阶段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犯罪心理学又是一门或然学科,即是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也不是对不同情境下的同一个人永远的 应验。增强犯罪心理学教学的实用性、实战性和操作性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纯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成为一种必然。 案例教学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是指通过具体情境、事件的描述、解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当前在国内,由于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由于 案例教学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局限性,国内的案例教学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运用于法学、医学、商业领域的教学。下面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就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如何选择案例,选择什么案例,对案例教学具有决定 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教学大纲为根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和运用各种 能为学生理解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会到设计和选用案例应认真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体现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紧密结合犯罪心理 学教材,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不能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其次,要体现典型性。要选用能够反应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教学内容,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在讲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时,着重让学生对马加爵杀人事件与当地以在校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抢劫案的成因、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而在讲解女性犯罪心理分析时,则使用了女性犯罪警示录里两则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再其

犯罪心理学论文

浅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李政彤,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 ) 摘要: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 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暴力型犯罪是指以强暴手 段侵害他人人身和公民财产等权利的行为。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文章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 暴力犯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 他们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这些处于花季年龄的少年,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使其远离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社会因素,法制宣传......... 前言: 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诸多便捷之外更使得犯罪的手段及类型愈加多样化,各国犯罪人年龄也逐年降低。未成年人犯罪 ,特别是暴力犯罪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毒瘤”。尽管我国公安机关近几年实施各种预防手段,打击未成年人犯罪,但效果甚微。 正文: 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为医疗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当今社会医疗保健体系完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 于是,人的生理发育自然早于从前。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与触手可及的大量信息之间产生矛盾。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爱冲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他人的教唆和蛊惑,或是模仿,学习接触到的不良知识,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特别是暴力犯罪。 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手段来说 ,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 ,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 ,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 ,例如网络犯罪等。 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 ,不断向着严重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大致如下 :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在 随 社

爱情心理学

引言:爱情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追求爱情时的价值判断和内在标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爱情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并作出适当的调节,从而使我们更好的领悟爱情这门艺术的真谛,打造幸福的人生。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掌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会使爱情甜蜜、美满。所以我选修了《爱情心理学》这门课 本论文就11月4日,<<非诚勿扰>>之韩国专场,可以说,非诚勿扰已经渐渐地走向世界,可不是吗?孟非都说了,现在就只差非洲没去过,争取以后还能举办一个非洲专场。 出场的二十四味女嘉宾,她们打扮都很漂亮,怎么说呢?都是为了吸引异性嘛。男性可是视觉动物,一般漂亮的女生都十分吸引其眼球。其实这些女孩不仅年轻貌美,而且多才多艺,比如十九号女嘉宾的那支舞,跳得实在太美了。

在场的各位可谓是惊叫连连啊。这些女嘉宾有韩国的,有中国的。总而言之,这些女嘉宾,一是貌美,二是优秀。接下来就是男嘉宾出场了。 一号男嘉宾,林宰焕。凭借帅气的外表,已经迷倒了在场的所有女嘉宾。在爱之初体验中全部留灯,不容易啊,谁说男生是视觉动物,女生也是的。当然这也不是完全成为留灯的理由,男嘉宾有才啊,这样多才多艺的帅小伙,谁不喜欢呢!男嘉宾会中英两种语言,当然还有韩语。他自己在说,韩国男人一定要会喝酒,不会喝酒是不能学习,干事业的,他们认为酒后方可吐真言。拉近感情,更好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在韩国,男人一般要喝到夜里两三点。 还是因为汉语方面的不足,很多时候男嘉宾想表达的一些东西,但都因为语言掌握有限,有的无法表达,有的表达错误。总之觉得,老外在讲中文的舞台上,在语言方面可是吃了大亏。真是这样,女生呢,她们是听觉动物,喜欢听男孩的甜言蜜语,自己便陶醉其中。男嘉宾歌唱得不错。在第二个VCR中,说得很好。中国男人较韩国而言比较会照顾家,替妻子分担家务。可是在韩国,女生没有什么地位,韩国男人在未得到自己心爱的另一半的时候会全心全意的呵护她,爱她。可是结婚以后,自己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不管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可我们就发现他身上有这种自我批判意识,敢说自己的不是。在未来夫妻生活的岁月里,男人就得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犯罪是指做出违反法律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及其应用,学会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来看待、分析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用生动、直白的语言列举出各种典型案例,不避讳使用专业的敏感词汇,这对于我们详细理解、分析案例十分有帮助。 在老师所分析过的案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学校园的抢劫案件。一对情侣夜晚在校园的小树林里约会,遭遇四名歹徒抢劫,之后双双被杀害。当时的案发地点实在校内,并非没有机会呼救逃跑,但是二人却惨遭杀害,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歹徒实施抢劫的过程中二人没有采取恰当的应对办法,比如过度惊慌,强烈反抗,又或者是呼救方式不当,导致歹徒起了杀心将其杀害。试想一下,歹徒有四人之多,很有可能是因为作案经验不足才结伴进行抢劫,对于这种情况两位同学应该保持冷静,用语言战术来试探歹徒的目的,尽量不要激怒对方,如果歹徒只是求财,那就自觉地将钱财交出以确保生命安全,如果有呼救的条件和机会一定要把握好,迅速想好对策并作出反应,根据实际情况使自己脱离危险。相信如果两位同学当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这场悲剧的发生就能够避免。 针对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勇敢、机智地保护自己和他人。例如,女生应尽量避免独自在夜晚行走或到偏僻的地方,在路上遇见陌生人应该提高警觉,如果有人前来搭讪应该果断回避并且尽快到人多的地方以寻求帮助或保护。万一遇到比较危急的情况,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 学习啦【心理健康论文】编辑:坚烘 爱情是人生最美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延续新的生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篇一 《关于爱情心理研究的探讨》 摘要:从上世纪70世代形开始,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我国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本文拟从爱情的概念、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测量、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其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爱情的概念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念基础出发,对爱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Wstson认为爱情是由一种性带感引发的天生的情感。Freud认为,对性结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当这种欲望被限制的时候,作为对这种挫折的补偿,人们对就会将其他人理想化并坠入爱河。Frommn认为爱是一种工具,用来减少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Rubin 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指向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Swenson)认为爱情就是行动,例赠送礼物、共同活动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认为爱情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被回报时引起的反应。Skolnick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这些定义有的关注的是爱情的起源,有的关注爱情的功能,有的则关注对爱情的描述。总之,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

犯罪心理学相关论文

犯罪心理学相关论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整个 社会秩序的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 注和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最本源的解决方法和研究途径——青少年的犯罪心 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校园环境 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一般指14—2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这个定义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 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我国刑法对不满18岁的青少年犯罪做了相应较轻的刑事处罚的规定。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 青少年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其犯罪的一个重要成因。家庭环境不利用于青 少年的情况:父母忙于工作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沟通,或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闹,甚 至离婚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溺爱孩子,容易使孩子 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就容易偏激;奉行棍棒政策,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放任孩子,易使孩子 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沾染不良习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校园环境 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老师、同学、朋友,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成熟起到重要作用,老师在从教过程中体罚学生、不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很多老师不 喜欢、排斥、甚至责骂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久而久之,会给一些学生心目中蒙上一层 影阴,随着不断积聚这种不被重视,被忽视和被排挤的情绪后,引发犯罪的导火索。 三模仿他人 青少年阶段好奇心理非常强烈,喜欢模仿,但心智不够成熟,对法律了解不多,对自 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在模仿时并不能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由于好奇心 的驱使激起想尝试的愿望。一旦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行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与 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青春期叛逆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原因,进行犯罪 预测、预防和控制,其狭义和广义之争并不妨碍这一目的的实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目的和学科话语霸权的影响。文章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的狭义说和广义说进行考证,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仍应足于狭义说,并兼顾广义说。 关键词:犯罪;犯罪心理;学科建设;话语霸权;历史 一、问题、思路和观点犯罪心理学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尽人意。 这个现象与不同学者在关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上的 分歧密切相关。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狭义说认为 ,在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的今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应该有它特定的研究领域 ,不应将所有与犯罪 有关的心理学问题都囊括进去 ,如果这样 ,犯罪心理学将是 一个内容庞杂而又无法构成统一体的学科 ,其基础理论的发 展将会因此受到阻碍 ,故犯罪心理学只能以犯罪主体的心理 为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其他主体的心理活动不应做为研究对象 ,只能在法制心理学的框架内加以研究。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①持广义观点的学者认为 ,如果犯罪心理学研究采用狭义观 点 ,就无法以更宽的视野来了解犯罪人与刑事司法部门互动 的情况 ,从而无法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因 此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还应包括与犯罪主体有关的办案人心理、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 ②我们知道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它必须具有独立的研究

有关犯罪心理学论文

学习犯罪心理学之感想 政法学院09(2)班 皮亚静 09060224 我是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本人非常喜欢心理学这门课程,但是由于我们的专业课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所以选择这一门对我专业算是有所帮助的课程。 都说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想法。但是人的心理也很奇怪。可能会有一千种的行为方式来达到同一种行为的结果。所以,对于为达到同一种行为结果的心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很好的掌握了犯罪人的心理,对于破案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我所学习的所有课程中,最喜欢的是刑法学。所以,也愿意去研究这些犯罪人的心理。我觉得钻研心理学得人都非常的了不起。他们能通过一些非常细微的事情或者线索发现很不平常的事情。喜欢看港片的一些办案的电视剧,比如最近特别火的《法证先锋》。其实不论是上课还是看电视剧都是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的。比如有一次上新犯罪学时,老师提到斯德哥尔摩症时,问我们有没有听说过。就只有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听说过,老师问我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我说《谈判专家》里有看到过。哈哈,虽然老师有点无语,但是我觉得只要是得到些知识,从什么样的途径中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犯罪心理学。还是觉得不过瘾。感觉课程太少了。只是学了些特别表面的东西。和我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我以为会是那种可以教会我们怎样去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怎么看透一个犯罪人,怎么突破一个犯罪人的心理防线,怎么从一些犯罪现场看出犯罪人的心理。好吧,我承认我有点贪心了。而且这些东西也不是一两节课说得清楚的。所以还是有点点的小失望。我有认识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他曾经在和我交谈的过程中说出很多我没说出的事情,就像是和我多年的好友,知道我的所有过往一样了解。我很吃惊,他说他是学习心理的,他能从我说出的一些事情以及说出这些话时的一些言行举止看出来我曾经可能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我很佩服,很羡慕那样,但同时也觉得很恐怖啊。好像完全的被看透了一样。就像一个透明人。更加加重了我对心理学的研究。有幸上课犯罪心理学的课,很满足。 我想有些东西,课堂上所传授的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是真的感兴趣的话,还是要靠自己课外的去观察去学习。我想,这个学期的课程虽然结束了,但这并不代表学习犯罪心理学的结束。相反,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开始。 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导致犯罪率的不断攀升,而且越来越趋于青少年化。所以研究犯嘴人的心理是真的越来越有必要了。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体系仍然是学历教育,不是素质教育。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法律的意识和素养也是普遍的淡漠。所以学习这门课程还是非常必要的,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可以保护身边的人不是么。 在这里还是要摘抄一些东西。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一、加强对犯罪高发人群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主要是对亲少年和有过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加强工作,防止其形成和再次形成犯罪心理;二、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

犯罪心理学及常识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我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也有学者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著,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82回复1楼2007-02-26 14:37举报| 我也说一句 小镇之月光 半推半倒9少年犯罪心理学第一讲(2003/9/25) 犯罪心理学范畴 狭义: 犯罪行为性质及心理历程 犯罪人之个人特质,环境与情境互动

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 (2)

探究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长时间的高峰期,这是建国以来少有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犯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和家庭。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冒险挑战心理和寻求刺激的心理 青少年具有敢于冒险和创新、崇尚个人自主权利价值和尊严等心理特征,在社会约束逐渐弱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以谋求自我发展作为行动的指导。但青少年往往把握不好自我发展的"度",为了张扬个性,他们热衷于当今时代最热门的领域发出挑战,醉心于别人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敢于挑战网络上的任何禁区,他们把入侵网络系统和破坏网络当成一种智力游戏,而且是游戏的最高境界,借此来表现自我,炫耀自我。1988年11月2日,美国少年莫斯里为展示自己的"蠕虫"病毒而在网络上试验,导致6000多台计算机(其中包括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一些军事基地和主要大学的计算机)同时感染上病毒而被迫停机,造成因特网不能正常运行。还有一部分青少年非法侵入网络信息系统,主要是由于他们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把侵入网络信息系统看作是一件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事情,从中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需要。 . 2.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存在着一定的需要。而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们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定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以求得到社会、他人的肯定和认同。 青少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及其他条件的限制,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得到满足。而互连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等,在网上,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在我国,目前网络犯罪青少年基本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大多本来在校成绩差或沉迷网络后成绩变差。于是,他们感觉学习压力大,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加之家长、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瞧不起,他们便产生一种做人的失败感。为了摆脱"弱者"的地位,他们便在网络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以此获得网络同行者的“尊重”。从而,心理上获得一种"强者"的满足感、愉悦感。 3.孤僻心理

爱情心理学:第一课时教案2.0

科目心理健康课年级高一班级选修班时间2014年4月3日课题 Love actrually is all aroud——浅谈爱 情心理学(第一课时) 任课老师谭丹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传播科学的爱情知识,了解爱情心理的规律,帮助学生进行相应心理调试,促进文化学习;树立积极的爱情观; (2)培养学生对正确爱情观的认识,避免不正确观念的形成或发展; (3)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勇敢面对并做出合适选择最后勇于负责; (4)使学生能系统、科学地了解爱情心理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伪科学或不良爱情信息对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交互方式进行教学; (2)以课堂讲授提问方式为主,并辅以学生活动。 3.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因素理论; (2)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等方面对爱情定义的解释; (3)了解《红楼梦》、《伯牙绝弦》、《梁祝》这三个故事。 教 学 重 点 和 难点 重点: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因素理论 难点:现代科学对爱情定义的解释以及爱情三因素理论的概念。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 1. 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爱情观,引导学生的情感正确发展。 2. 教学内容 (1)课堂导入: 老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一堂非常有趣的心理课。首先跟同学们分享一段来自我非常喜欢的电影的视频。” 播放英国圣诞贺片《真爱至上》,片段没有具体的情节,主要介绍了爱无处不在,虽然有时并不那么高贵,但它总是在那儿,夫妻子女朋友,都有爱存在,这段短片的内容非常励志而且正能量。 【板书:画一个箭头三角形】短片播放结束后,提问:

实 施 教学 过程设计 老师:“同学们看完视频后,了解到爱是无处不在的,那么,视频中提到了几种爱,分别是哪几种呢?” 学生如果回答出来了,予以表扬,如果没人举手,就自己给出答案:六种;父子,母女,夫妻,男朋友,女朋友,老朋友。(约3-6分钟)(2)进入主题: 老师:“既然爱无处不在,那么对于“爱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呢,老师要跟同学们探讨的就是心理学中十分有趣的一门分支学科——爱情心理学。”然后介绍本堂课的大致内容。 老师:“这堂课呢,老师想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介绍爱情在生物学家的眼中是什么样的;第二是爱情在心理学家的眼中是什么样的;第三是从心理学方面出发,我们可以把爱情分为几种?”(1分钟) (3)知识点讲解: 老师:“生物学家和进化论者认为: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现今科学解析爱是一种生物程序,有关爱的行为都是由进化的力量主导,通过激素起作用,所有疯狂的行为只为了把基因传递给后代。对人类来说,爱是伴随荷尔蒙的分泌产生的情感。” 介绍当爱情来临时,人类的神经中枢分泌的一些激素和介质。(2分钟)(4)提问: 老师:“听了科学家们对爱的研究,大家有什么看法?” 如果没有同学举手就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这么看来,爱情好像只是一种为了传递基因的行为,感觉完全没有文学影视作品中的那么美好了,我相信,有很多同学对于这点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去查阅这方面更加详细的解释。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吧。”(约3-4分钟)(5)讲解知识点:播放一段视频关于斯腾伯格的。 老师:“迄今为止,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重理论,同时他也提出了最为经典的爱情三因素理论,我们接下来就会讲到它。爱情三元论对于爱情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学习爱情心理学课程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这套理论,可见有多么经典和重要。” 解释三元论分别有哪三元:亲密,激情,承诺,并详细说明如果在一

犯罪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青少年阶段,历来都是一个犯罪率高发的年龄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引发犯罪行为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客观因素以外,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揭示青少年犯罪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预防与矫正青少年犯罪是我写这篇论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团伙犯罪 案例:2004年9月,开平4名16岁少年存在着“未满18岁作案,就不会被判刑”的心态,铤而走险,回原就读中学用暴力殴打、搜身、恐吓等手段,对男宿舍15名男生实施抢劫,抢得人民币111元,全部用于吃喝玩乐,最终触犯法律被判刑。开平市人民法院分别判处4名少年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1000元。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有关法律中有“青少年”这一称呼,但对其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按心理学关于年龄的划分,青少年包括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又称青年初期)、青年中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和青年晚期(十八九岁至二十五岁左右)。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即从少年期到青年中期,又称青春期,也是通常所指的少年,即未成年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以受外界环境诱因的影响,内心摇摆不定、动荡不安、矛盾重重,所以这一时期,特别是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又被称为“第二断乳期”、危险期、困惑期。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犯罪报道中出现“十五六岁现象”和“十七岁现象”。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还有就是十七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心理过程诸因素乃至心理与客观现实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矛盾。本案例中,开平四个青少年正因为存在着认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法律意识薄弱,才导致他们以身试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见,小风4人采取暴力殴打、搜身、恐吓等手段向15名学生“要钱”的行为已构成了抢劫罪,犯罪时他们全部都已满14周岁,应负刑事责任,只是在量刑的时候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外,作为学校,对仍处于义务教育年龄的少年,由于怕其“难教”、“不听话”而影响整体成绩,随便将其开除或者劝其退学,他们的做法是直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的。 从犯罪的形式来看,这宗案例的是属于团伙犯罪,产生团伙犯罪的原因有:一、社会原因。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黑社会团体,团伙势力对青少年的拉拢,长期处于浑浊的环境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内学生的身上或多或少沾染上不良的风气,这是无可避免的。二、文化原因。我国传统封建色彩的帮派文化根深蒂固,“讲义气”、“讲哥们”、崇尚暴力、追求高消费的享乐观等犯罪亚文化为滋生不良团伙提供了文化氛围,也成了他们犯罪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三、心理原因。团伙犯罪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普遍具有合群交往的需要和归属的意识。当他们志趣相投,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容易结成团伙,产生不良需求。在实施犯罪活动中,产生责任扩散和共同分担的心理,使他们情绪相互感染,行为相互支持,从而强化了他们的犯罪心理。 二、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的分析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犯罪心理学课程期末结课论文

犯罪心理学课程期末结课 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犯罪心理学》课程期末结课论文 ——童年经历对变态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软件工程142班_142874_邢文静犯罪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什么导致人犯罪,也研究人犯罪后的反应,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及预防犯罪等。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犯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变化的规律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 通过这一期课程的学习,关于犯罪心理学,泛泛而谈不如取其一点,所以这里我选择的论题是:童年经历对变态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首先,我想以一部经典美剧中的人物作为案例分析说明。 《嗜血法医》(Dexter,又名嗜血判官),改编自杰夫·林赛的小说《暗夜噩梦戴克斯特》,该剧讲述的是主角Dexter·Morgan白天以迈阿密警局法医身份为掩护,黑夜降临时追捕罪犯的故事。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主角有二。 首先是主角Dexter·Morgan,Dex很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母亲被恶徒用电锯分尸,他和他的哥哥被关在母亲死去的集装箱里,被警察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两英寸的鲜血里泡了两天。Harry·Morgan是发现他们的警察之一,他收养了年幼的Dex并将他抚养成人。长大后的Dex对幼时的遭遇完全没有记忆,但却不断地表现出对血的渴望。Harry知道后引导Dex的嗜血本性,教导他如何成为一个谨慎,细心高效率的杀手,教导他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