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作用

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作用
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作用

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

目前很多事件最早都是在网络上曝光的,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对于事件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社会离不开新闻监督,更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氛围。网络媒体对于医疗行业的的监督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对于收取红包、索要回扣、滥用抗生素等医疗机构的灰暗面等报道,无疑对医德医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减少医患之间的误会,改善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医患矛盾是由多个因素引起的,而网络舆论的威力在逐渐显现,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地面对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 1. 对医疗机构和人员行为的监督与约束 众所周知 ,环境监视或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网络等大众媒体能把那些有悖于社会规范的行为公布于众 ,引起社会成员对其指责 ,形成一种社会力量 ,从而确保社会规范的实行。在中国逐渐迈向民主化、法治化社会的今天 ,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公开透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影响力 ,它是现代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加之卫生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 ,医疗卫生市场是卖方市场而非买方市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有些医疗服务单位存在功利行为 ,尤其是单纯以经济指标为杠杆的内部激励机制 ,使一些医院和医生对病人进行掠夺式诊疗。媒体对医生收取病人红包、开大处方、医药回扣等非法现象的大量报道与揭露 ,产生了巨大的网络舆论,而其带来的社会效应亦是显著的 ,客观上推动了卫生部门医德医风的建设。 以胡万林非法行医草菅人命案为例 ,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仗义执言、长达近一年穷追不舍的跟踪采访 ,不仅使“神医”胡万林原形毕露 ,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处,而所产生的网络舆论使那些为胡万林非法行医大开方便之门 ,提供种种保护的相关部门受到了公众的谴责。 2.增强了公众维护自己健康权利的意识 健康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是人权体系的基础。对公民健康权利的保护 ,既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 ,健康权的法律化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但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公民健康权的保护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一部分的原因便是公民的健康权利与维权意识淡薄 ,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和助长了部分医疗机构与医生的不法行为。网络舆论在发挥其监督功能的同时,也唤醒和增强了公众的维权意识。 3.让社会看到医务界的“阳光面” 正面的网络舆论能够弘扬先进典型 ,让社会看到医务界的“阳光面” ,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典时期,医患关系之所以“非常和谐”,除了医务人员无私奉献,与非典恶魔抗争外,与网络媒体全方位报道医务人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树立了“白衣天使”的形象,产生的正面的网络舆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插入“大医忠诚”视频

正面舆情

直面网络舆情,辅助科学决策 各位领导、同志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信息,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利益诉求。据统计,中国有两亿多网民,这些网民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我们也有由各级各层知识分子、教师、中学生等组成的庞大网民群体,他们在网络上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的关注,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颇有影响,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现就全县教育系统如何扎实开展网络舆情工作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意见。 一、科学认识网络舆情,直面网络舆情挑战 1、科学认识网络舆情彰显的强势和“双刃性”。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沟通性、交互性、及时性让网民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个人的看法和意见,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俨然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渐渐成为一种强势舆论,已经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对我们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也更加关注,他们借助论坛、贴吧、新闻等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看

法和观点。其中也不乏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工作开展和决策部署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不少像《贫困助学,放飞梦想》等这样的网络舆论正面宣传我们**教育,树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在全面推进我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的期望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在评优、晋级、评职等具体工作开展中,难免会出现不足,也难免会触动某些人个人利益,从而引发部分人的情绪。再加上极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歪曲、捏造事实,散布谣言,让不明真相的网民受到欺骗甚至参与其中,使得反映我县教育的部分网络舆情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一些是不尊重事实,片面理解、夸大其辞,还有极少一部分是故意歪曲、捏造事实,颠倒是非、混淆视听,这些都有损教育形象,不利于教育大局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宣传与引导,主导网络舆论,统一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激励全体教师立足三尺讲台,甘于奉献,勤育英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 2.正面网络舆情挑战,搭建畅通社情民意的网络平台。 网络舆情是了解民情、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惠及民生、帮助民富的重要渠道,是联系基层、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只有了解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知晓他们所愿所盼,

论网络舆论

哲学小论文 论网络舆论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以及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成为了民众关注社会娱乐问题的主要途径。网络给了一般民众自由发表言论,评价社会时事的平台。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尤其是现今流行的微博朋友圈中的热点话题讨论,参与的网民不可计量,话题更新度也是快的惊人。

事物没有完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利弊共存的,网络舆论的发展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影响,要用唯物辩证的科学认识方法来看待它。2014年人们对马航失联事件的关注,为不幸丧生的人哀吊,心手相连、祈福生命的微博被大量转发,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一话题虽然沉重悲痛,但是网友们的积极关注,对受害者家庭的抚慰给网络传达了积极的正能量。对于社会监督,网络有着多样化多途径的信息发布渠道,能够更广泛地收集各种腐败线索,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网络监督的队伍中来,对曝光事件的每一个评论或质疑,在网络这个公开的平台扩散,都会对潜在的腐败分子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间接地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通过网络被曝光的一些话题,获得广大民众的关注,从而成为社会重视的问题,这也是网络舆论带来的积极的变化。网络舆论是公民大众的建议,让领导能够听见下层人民的声音,推动社会的公正性。 但是在带来积极的变化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在网络这个信息爆炸的地方,一些对社会无多大用处的、无聊调侃的、色情暴力的信息也充斥互联网,以至于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网络舆论并不会一直按照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在网络平台上,太多人随心所欲,污言秽语的攻击人,被舆论指责伤害的人也不在少数。人们尽情宣泄对现状的不满,责任意识松动,觉得不用为自己的言语承担责任,失去了在生活中的自律能力。网络上更是有部分网民追求异端性、个人化,为了赢得大家的关注、点击,往往刻意去追求与众不同的东西,这种行为容易孽生异端,反大众性,对抗主流,偏离社会正常轨道。一些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1)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催生了新的舆情承载模式,在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引领者”。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网络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而掌握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现阶段正确引导网络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xx论坛上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成因背景等角度入手,对网络舆情演变发展规律作了一些探究。 一、网络舆情演变的几个阶段 1、刺激反应阶段。舆情的产生,往往源于外部事件的刺激,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则体现为民众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外界的刺激性因子作出反应,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热点事件、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反映当前社会道德困惑的焦点问题都有可能扮演着外界刺激因子的角色,相关热点事件一经发生或是经由媒体、网站论坛报道渲染,就有可能引发网民关注。 2、关注热议阶段。在网络热点雏形形成后,随着网民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情绪、意见的不断释放,大量与此相关联的信息得到补充和整合,从而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形成更深、更广的影响力。根据受关注程度的高低,这种“热况”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观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几种占主导性的意

见。到此为止,网络舆情才正式形成。 3、涨落沉寂阶段。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杠杆效应。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其蔓延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深,大有“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之势。一方面,由于所反映问题的普遍性,某一事件一经网络披露,网民们很容易表现出某种共鸣,将身边的或所听闻的同类事件发布到网上。以xx论坛为例,论坛网友对环境问题关注度颇高。从9月、10份发帖情况来看,xx论坛“关注xx”版块发表涉及环境问题的帖子211条,其中,提到废塑料问题的有69条。对9月7日至13日一周内18:00时段的“关注xx”首页帖子(普通主题)进行统计,在首页的30条主题中,涉及环境问题的分别是3条、4条、2条、3条、1条、3条、4条,每天首页上都会有环境类帖子出现,在各类帖子中居首。 另一方面,在网络交流中,由于缺乏形体语言的暗示,撇开事实不谈,人们很容易因为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这样或那样共

网络舆情专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网络舆情专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济南网拓广告公司CEO熊龙先生从事网络营销十余年,网络舆情研究5年多,凭着他独树一帜的见解、专业的水准以及极具个性的人格魅力,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创下了不小的影响力。对于网络舆情,熊经理可以说是山东网络舆情领军人物,从他专业的视角来看,舆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原来舆情可以转变成一种外在动力,话不多说,那就直奔主题,让熊经理带领我们走进网络舆情新世界! 网络舆情不是简单的删和堵,应该把引导放在首位。 记者:首先,熊经理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从业经历吧,让大家对你有更多的了解。 熊龙:我是03年从事网络营销这个行业的,像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干起,05年开始做网络广告,当年山东各地市的信息港广告主要就是我们那个团队在做,07年的时候团队的成员都希望我能够带着大家出去创业,但是我选择了对企业忠诚,09年不得不选择自己创业,于是成立了济南网拓广告有限公司,开始涉足网络舆情这个行业。 记者:你为07年没有带团队出来后悔吗? 熊龙:如果那个时候出来确实会少走不少弯路,但是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人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这都是人生的财富。 记者:说说网络舆情吧,首先熊经理解读一下什么是网络舆情? 熊龙:网络舆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或者自身利益的诉求,说到网络舆情,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词叫网络舆论,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当舆情集中爆发的时候就形成了舆论,舆情是无所谓真伪,但是网络舆情却有被操作的可能。现在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面对网络舆情还是用传统的堵和删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实际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传统的删和堵已经不能有效阻止网络舆情的传播,相反会进一步刺激网络舆情的发酵,所以网络舆情最好的方式是引导。 致力于做山东最专业的网络舆情服务商。 记者:说到网络舆情的引导,那就请熊经理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解析一下“引导”的真正含义。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特制定长安路街道办事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回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万坪”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机构设置 成立万坪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向用平同志任组长,镇长陈海春、党委副书记杜江河任副组长,镇直各单位、村(居)委会负责人为成员。 网络舆情管理职责:每天上网浏览“永顺县政府”网公众留言等州、县主流网站的论坛,关注网络舆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单位或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发贴或跟贴,在线引导网络舆情。负责涉及建设系统的网上相关信息收集、编制、报送等工作。

三、办理流程 1.受理留言。网络舆情管理员对永顺政府网公众留言板、永顺论坛、永顺新闻网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下载登记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送,并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 2.批办留言。对上报的内容进行审核,确定需回复的留言信息,以《网络舆情抄告单》形式,经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办理意见并批转相单位办理落实;对需要多个单位办理的进行协调,明确牵头领办单位。 3.办理回复。相关单位收到批办的《网络舆情抄告单》后,对网民留言所涉及的具体事项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置。回复办理情况及回复意见要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报送镇党委、政府。需紧急处理的网民留言,所涉单位在接到《网络舆情抄告单》后,2天内予以明确答复。 4.跟踪督办。镇党委、政府对批转出去的留言办理件进行跟踪,对未按时办理或不按有关规定办理的承办单位进行督办,确保问题按期办结。 5.审定回复。相关单位上报的书面回复意见,经相关领导审定后,由指定的网络舆情管理员将答复内容通过网民原留言的网站进行反馈。回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3日内,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不得超过5日。

引导网络舆情讲课稿

引导网络舆情讲课稿 引导络舆情讲课稿 以上,是不到三个月以来,在上的关于干部的热点问题,引发的关注度比较好,虽然我们的省市组织部门采取了应对,但仍然使民对我们干部工作中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质疑。对党的形象和干部队伍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这几个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同时,络已经成为舆论生产和发酵的平台,涉及干部负面的典型越来越多,造成了民先入为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特别是损害了这几年来,我们干部制度改革的成果,直接损害了党的形象。在座的各位都是县委书记,不仅要把所在的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抓好,还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还要必须认识络应对重要问题的紧迫性。及时有效应对上干部舆论,保证本地舆情不影响全国组织工作。因此,源朝同志要求,在这里,要把这一问题,严肃的讲一讲。提几点意见。 第一,要建立络舆情的检测、发现和反应机制。各位都是县委书记,要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高度关注涉及干部和干部络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络舆情检测、发现和反应机制。真正做到及时关注,及时发现,及

时报告,为及时快速处理络舆情赢得主动。源朝同志还特别强调,要安排专人负责。对重点的热门站和社区,特别是都市类的报刊站,要实行24小时的不间断检测。要及时检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有关干部问题的,要密切关注这类报纸对本地的有关事件的报道。对发现的负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把负面舆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防止扩散,报告当地的组织部门。 第二,要及时处置,有效引导、有效应对络舆情。各地要抢抓络舆情的最佳时机。对上反应的问题要迅速查核处理。对反应属实,确有问题的,要及时公布查核的结果,用于承担责任,实事求是的作出说明。对有误解和不明真像的,要通过组织记者采访,新闻发布会以及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作出正面的回答,主动的正确的引导。对错误观点和行径,要有理有据有节的进行批评和指导。对恶意损害党的形象的谣言,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驳斥。该封堵删除的要坚决封堵删除。决不能听之任之。 第三,要制定应对预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各地要在干部的任用和选拔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社会舆论。要精心研究主动策划,早做准备,制定相应的预案。要对民关注的事件,社会发展的态势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

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研究

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研究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网民的数量持续攀升,这使得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网络的作用下成为热点话题,产生网络舆论,进而广泛传播,可能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此种情况下,研究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的传播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本文将基于案例,分析热点话题的传播过程,进而研究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 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3亿,其中手机网络规模达到6.95亿,手机已然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越来越多网民能够随时随地运用网络来自由发表言论,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不可控制的特点,给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基于此,相关学者及业界人士对网络舆情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尤其是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及传播过程。本文笔者将基于相关学者及业界人士研究成果,对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予以分析,希望对于网络舆情有更为进一步的了解。 一、热点话题传播过程 网络舆情的产生必然是借助某件事情的发生,随着广大网民对事件的关注,此事件将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也会随之产生热点话题,网民参与其中,将会出现各种舆论。那么,热点话题是如何传播的呢?为了具体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在此借助案例来具体阐述。 案例:某幼儿园5岁女童十分钟被打几十个耳光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与谴责,使得此事件持续发酵,最终演变成社会热点话题。其实,此次虐童案件引爆,主要是突然上传到网络上的女童被虐打的视频被广泛的传播,很多网民看过视频,对当日16时到16时30分,老师幼师狂闪五岁幼童70多个耳光,还在屁股上踢了两脚的行为很是气愤,很快“人肉”涉事幼儿园及虐童者的一些信息,经过进一步了解,确定此类情况频频发生,而发生的原因仅是孩子犯了一点点小小的错误。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快速流传开来,加之教育部门的介入调查,使得此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正是因為此事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之相关的话题出现在网民的面前。在面临舆论的压力,及事件的恶劣性,当地公安局对涉事人员予以了惩治,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相关新闻媒体频道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报道。到此,虐童事件应当算是得到了圆满解决,但话题的热度并没有随之消减,因为广大网友对虐童者出发结果展开了热议。对此,教育局领导表态一定要正确对待此次事件,立即进驻该幼儿园,协助管理,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再加逮捕虐童者行动的实施,才真正让此话题的热度消减下来。 其实,从理论的角度来将,虐童事件作为一个网络热点话题,其传播过程符合热点话题传播规律,即:风暴初成——引爆点——进入公共视野——衍生子议题——司法介入——矛盾激化——出发结果热议——领导参与——实施法律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也促进了我国社会民主制度、宣传制度的发展,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来了影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但我们更要清楚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报道和传播的事件本身不够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而网络就成了这些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误导舆论走向。大多数网民面对此类消息,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大部分网民也很容易将个人情绪和倾向带入言论。此外,还产生了网络黑社会等利益群体利用网络操控舆论。 谣言四起误导网民 舆论并不总是积极、正确的,这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消极、错误的舆论如谣言、谬理等负向舆论同样是舆论的一种,在社会中存在,并起着消极、负向的作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 谣言在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景观,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例如2009年5月网民关注的杭州飙车案,人们质疑“70码”的同时也记住了散布“被告人胡斌是替身”的谣言的熊忠俊。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的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了公众舆论,扰乱了公共秩序,最后被依法行政拘留。再如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北京、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邢台四地陆续出现了当地将发生地震的谣言,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恐慌。谣言在网上传播往往具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政治类的谣言则更具煽动性和破坏性,大多数网民缺乏理智判断,无形中推动了负向舆论的扩大,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从2008年12月,由姜岩的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网络言论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受到广泛重视。“网络暴力第一案”是网民言论不理智乃至升级到现实中暴力行为导致的,凸显了部分网民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言论带有情绪性、非理性、偏激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阶段

5724《公共卫生管理》 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被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无分。) 1、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1) (1)社会卫生活动的宏观和微观管理规律(2)卫生行政和卫生事业管理活动(3)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总论和各论 (4)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2、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1) (1)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2)福利政策(3)公益事业(4)盈利为目的 3、“WHO”指(1) (1)世界卫生组织(2)世界医疗组织(3)世界经贸组织(4)世界健康组织 4、下列属于“卫生服务利用指标”的有:(1) (1)“两周每千人就诊人数”(2)“两周每千人患病人数”(3)“两周每千人患病日数”(4)“一周因病伤卧床人数” 5、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1) (1)5年(2)4年(3)1年(4)6年 6、ISO——9000是(1) (1)服务业合格的认证体系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2)指国际标准化组织(3)国际质量组织(4)国际卫生标准 7、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诞生的法规是:(1) (1)《疾病保险法》(2)《社会保障法案》(3)《医疗服务建议》(4)《健康保险法案》 8、我国卫生事业的宗旨是:(1) (1)为人民健康服务(2)以农村为重点(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 务(4)中西医并重

9、街道卫生院、工厂保健站属于城市三级预防保健服务的(4) (1)第三级机构(2)第二级机构(3)不属于三级预防保健服务机构(4)第一级机构 10、常用的社区卫生指标中“人口出生率”的计算公式是:(4) (1)(年出生活产数÷同年育龄妇女数)×100%(2)(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3)(年出生活产数×年均人口数)×100%(4)(年出生活产数÷年均人口数)×100% 11、我国药品管理法管理的对象是(4) (1)医疗单位(2)医疗行政机构(3)医务工作者(4)药品 12、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表明,我国卫生事业(1) (1)既具有福利性又具有公益性(2)以盈利为目的(3)具有投资回报性(4)是一种福利政策 13、常用的社区卫生指标中“一般生育率”的计算公式是(1) (1)(年出生活产数÷同年育龄妇女数)×100% (2)(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3)(年出生活产数×年均人口数)×100% (4)(年出生活产数÷年均人口数)×100% 14、颁布于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它是由(1) (1)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2)日本政府颁布的(3)美国政府颁布的(4)国际劳工组织颁布的 15、“ISO”是指(1) (1)国际标准化组织(2)国际社会组织(3)国际卫生组 织(4)国际质量体系 16、我国2003年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处理应急事件的方针是(1)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2)信息畅通、反应快捷(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依靠科学、责任明确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 网络舆论事件效应舆论监督理性发展 这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这网络的迅速发展壮大到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 的舆论等。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即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还具有自身拥有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开放性、难控性的特点。 二、随着网络舆论的普遍与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的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网络问政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地位。 (二)有限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化、公平化、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揭晓真相。 去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使得整个事件的情况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网民通过对铁道部的质疑,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满与看法。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一再做出承诺,要彻查此事。温总理也表达要还真相给大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网民的愤怒质疑情绪愈演愈烈,事故至少导致39人身亡,192人以上受伤。因此,中国铁道部已有几位高官因腐败被调查落马,而且发现同样的几个高铁项目也存在技术故障问题。通过这件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重视网络舆论,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压力之强大,同样通过这件事网民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也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

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629787.html, 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刘晨音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24期 【摘要】当今社会,以微博、微信、播客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时刻,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及速度,不断影响危机传播的力度和深度,使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依托自媒体作为发展演化的重要媒介。本文在阐释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内涵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阐释了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路径,并根据其发展阶段和演变规律提出应对和化解的对策。 【关键词】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对策 近年来各种网络危机事件频发,已有的安全有序的网络公共秩序受到威胁,并且遵循蝴蝶效应影响,极易因为一个小型危机事件的处理不当引发大型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只有对此深刻分析,才能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使政府与媒体能第一时间主导舆论动向,控制舆论发展方向,稳定民心,帮助网络舆论转危为机。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据考证,舆情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中的“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本文选择将舆情界定为“在特定时间内,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意见、情绪、态度的总和。”因为,网络舆情即“公众在网络空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形成的意见、情绪、态度的总和。” 2015年1月21日,因饰演《爱情公寓》中的“好男人”曾小贤一炮走红并在当红真人秀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吸粉无数的明星陈赫,疑似婚内出轨并与爱情长跑十三年的妻子许婧离婚之事迅速引爆网络,各种舆论势力在陈赫的微博留言下方针锋相对,其中一个微博名称为“软柿子jampasg”的网友在其微博下方留言:“退出跑男这个正能量的节目吧。”随后,陈赫回复:“好,对不起。”这名网友继续回复:“对不起没用。”正是该回复被微博网友迅速顶上热门评论,很快陈赫的微博粉丝开始对该网友进行侮辱、谩骂与人肉搜索,其中侮辱性的评论多达38万条,而后这名网友的家庭住址、家人情况、电话号码及很多私密信息都被公诸于网络,还有部分网友按照其他人曝光的信息找到该网友的家,对该网友当面辱骂。仅仅数日,这件陈赫离婚事件下的插曲便从发酵直至轰动社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实际上,这名被人肉搜索的“软柿子jampasg”的真正身份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三学生。同样,2016年8月14日凌晨,演员王宝强在个人微博中发表离婚声明,称其妻子马蓉与经纪人宋喆有婚外不正当性关系,所以决定离婚,该声明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引起网友群情激奋,在网络的隐匿性庇护下,数百万网友加入声讨事件中,与马蓉以及经纪人宋喆相关的各种图片、影音资料被曝光,网友的言论一边倒,痛骂马蓉“不守妇道”、“当世之潘金莲”。本为家务事的离婚事件却因网络被放大成为全民狂欢的一场盛宴,其社会影响力、波动力在近些年的网络危机事件中,可谓名列榜首、无出其右。还有“Facebook表情包大战”、“魏则西事件”、“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案”等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监测意义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监测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手段,移动网民大规模增长的同时,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舆论的主要阵地也逐渐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而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路网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在热门话题形成舆情后,其伴随的巨大舆论力量,已经达到了让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必要的监测,可以对这股力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社会民情及对其舆论的总和,而互联网舆情即是在互联网世界里,通过常用的互联网交流渠道,如论坛、微博、微信、贴吧等方式对日常社会民情发表观点及态度的一种网络形式。华中科技大学曾润喜博士曾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定义: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新时期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特点:“二易”和“三难”: 1、容易突发 网络舆情发生之前通常毫无征兆。一个很普通的网络事件,一旦被用户关注,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升级为网络热点事件。

2、容易产生互动 事件的发生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最后形成一个较大的交流圈,这个交流圈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引发共鸣,形成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民意”和“民声”。 3、难预测 在未实行实名制前,网民发表的言论很难受到控制。而且网民初始发表的各种观点以及言论,很难准确预测后期舆情发展的方向。 4、难控制 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观点和评论,表达快捷、信息多元化。缺少必要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所以对网络舆情的掌控很难用集束性的方式解决。 5、难确认 我国网民人数众多,为世界第一,而且人数仍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不是实名制登记,网民的基本身份信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即使是网上重点人员,也会经常改头换面,操纵网上舆论。 三、网络舆情监测的意义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政府和企业实施舆情监测,首要的意义就是提前发现舆情危机,及时处理危机公关。 1、对于有些网络舆论,有些舆情会对政府的形象产生影响,进行舆情监测,可以及时的了解事件的动态,对这些错误、失实的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政府实施舆情监测还可以掌握社会民意,通过了解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情绪、态度、看法以及意见和行为倾向,然后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决定。 2、对企业来说,有效地监测,第一时间了解,及时地处理企业在网络上的相关负面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利用企业舆情监测,第一时间最快速预警负面舆情,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的负面信息,保持企业的健康良好形象。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信息进行抓取和搜集,将信息分为正面、中性、负面。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企业产品动态、用户需求,然后企业做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总结: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舆情监测工作正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政府和企业实施舆情监测,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对网络上的敏感话题,舆情动态等信息及时掌握,同时对恶性行为加以有效控制,对网民加以理性引导,从而促使网络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没个家庭都会有网络方面的接触,因而网络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的迅速快捷等优势,再加上网上的匿名制和无规则性,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愈发强大。中国网民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而以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网络的发展使民众的舆论监督更直接、更有效。“华南虎”的造假案,“天价香烟”的腐败案,孙春龙网络上书案,以及“奥运火炬遭劫”全球华人网友的互动,网络无不以其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多元性,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促进了民众参与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但是凡事有利必定有弊,那么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的利弊在什么方面呢?两者之间需要怎样的协商以致可以达到平衡呢。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现今网络成为人们群众反映心声的一个良好平台,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对某一焦点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而当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两会召开期间,许多民众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呼声,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当然做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农民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事件,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应,赢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有利于政府注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网络舆论就相当于面对面,它可以解民疑,使政令更加畅通,可以减少腐败,加强民主,杜绝暗箱操作,使见不得阳光的行为无处藏身。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群策群力,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二网络舆论具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汇集各种优秀的思想舆论,推动社会的发展,由于网络的无限制性,因此,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也更为真实,并且网络的宽容性很高,可以对万千思想进行筛选组合,形成新的想法,可以极大的扩充人们的视野,达到思想的碰撞。网上议政带来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网络建立更加便捷通畅的沟通渠道,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舆论的发展壮大除了利以外呢,还存在的几大弊端:首先,由于它是匿名制,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没有追究责任的具体措施,因为很多人在网络上会无所顾忌的发表反共反人民的言论,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有少数人提供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混淆视听、经查纯属子虚乌有。这种缺乏自律意识,无视社会责任的轻率行为既浪费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又伤害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的声誉。有的与网友讨论不讲道理,乱扣帽子,用强势的言辞压人,甚至危言耸听,动辄对别人进行无理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都给网络的风气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网络和谐环境的建立,对于舆论的监督也没有起到推进作用。其次,缺乏网络监管易导致“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肉搜索,由于人肉搜索的不规范性,它已经把舆论跟司法混为了一谈,很多人肉搜索都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损失,特别是乱发虚假新闻进行打击报复的人给被害者带来了不小的创伤,,“人肉搜索引擎”导致的权利滥用、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而由此引发的网络混战和道德滑坡反而刺激了更多网民参与进来,当网络群体聚集一起,人肉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叠加膨胀,随时暗含着社会的隐患。这正是网络舆论不规范化的体现,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庞杂而缺乏客观性。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群体心理机制因缺乏有效地监管。最后网络“泛媒体”特性易造成新闻失真,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特征为网络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网络舆论监督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看成多人对多人的信息交流融合。网络媒介传播的多维性、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等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精心整理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催生了新的舆情承载模式,在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引领者”。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网络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而掌握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现阶段正确引导网络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xx 论坛上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网络1 2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几种占主导性的意见。到此为止,网络舆情才正式形成。 3、涨落沉寂阶段。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

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杠杆效应。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 xx” 9月7日至 页的条、4 2、新媒体反作用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具有“倒扇”效应。以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的路径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一一网友留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一一影响政府决策。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扇形辐射放大过程。而从近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看,网络媒体的主导作用不断得以强化,大大简化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诸多环节。

以xx论坛上某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为例:2011年11月6日,shiweisong123先后在“关注xx”、“法律咨询”、“小灵热线”版块发表了《医院草菅人命,婴儿胎死腹中!》的帖子,迅速引起论坛网友关注,其中在“关注xx”版块,该帖子在10日内,迅速得到了1282条回复。在网络上造成一定影响后,11月11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 3 如在 而在网上攻击政府,试图得到额外的经济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同情弱势群体,当弱势人群与强势部门发生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弱者,并在意见、观点的抒发过程中,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的信息相联系,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机制,使得某些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