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综述)

1 前言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坏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是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类型,全球均有分布,但我国是HBV 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全世界约有3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中国就有约1.2亿人,中国作为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占全球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总携带率的近50%,60%的人受过HBV的感染[1]。在临床上H BV 不仅可引起人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成为无症HBsAg携带者,还可以引起细胞转化或诱发肝癌。HBV 携带者中50%~ 70%病毒复制活跃,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硬化发生率为2% ~ 20 %,20% ~ 23%代偿性肝硬化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发展成肝癌的占6% ~ 15%[2]。乙型肝炎作为一种流行久远、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防治便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乙型肝炎病毒及乙型肝炎的检测、治疗与预防做一综述。

2 乙型肝炎病毒

2.1 HBV的发现

1908—1944年期间,许多学者通过对“志愿者”的研究,确定肝炎最可能的病原是病毒。1947年,MacCallom正式称血清性肝炎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1963年,美国医生Blumberg首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新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直至1968年才确定这种抗原与血清型肝炎密切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性抗原(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1970年,DS 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乙肝病毒(HBV)颗粒,即Dane颗粒(Dane particle)。1974年,Summers等利用限制酶切技术,对HBV基因组做了详细的限制酶谱分析。同时Robinson和Breeman阐明了病毒的分子结构。1978年以来,利用DNA重组技术对HBV的主要亚型克隆成功。1982年了解了嗜肝DNA病复制毒复制需要经过其独特的核糖核酸(RNA)中间体。至此,HBV的基因结构、编码蛋白、合成途径及其装配分泌等问题均己基本阐明。1983年将HBV以及与其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相似的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及鸭肝炎病毒(DHV)同归为嗜肝DNA病毒科[3]。

2.2 乙型肝炎病毒特征

嗜肝DNA病毒完整的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40~49 nm(禽嗜肝DNA病毒为45~65 nm),它由囊膜和核衣壳组成。HBV的外膜为脂蛋白结构,约含25%脂质和75%糖蛋白,后者的

主要成分为HBsAg。在电镜下,HBV可呈现3种不同的形态结构。①大球形颗粒结构:又称Dane颗粒,是一种完整的球形HBV颗粒,直径42 nm,含有双层衣壳;②小球形结构:为HBV患者血清中最常见的颗粒,不含核酸及多聚酶,为组装Dane颗粒时游离到血液中的过剩HBsAg;③管形颗粒:为排列成串的小球形颗粒,直径在50~70 nm间[4][5]。

HBV具有明显的嗜肝性,HBcAg、HBsAg分别在胞核及胞浆中合成后,在胞浆中组装成完整的HBV颗粒,最后释放入血。其他细胞如胆管上皮细胞、肝脏上皮细胞、精子、外周血单个核细PBMC,细胞及皮肤、胰、肾等组织中均可检测到HBV标志物。完整的HBV 颗粒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等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60℃中可耐受4 h,37℃可存活7天。但100℃加热10 min、0.5%过氧乙酸、0.3%漂白粉、0.2%新洁尔灭可杀灭。

乙肝病毒(HBV)的基因组DNA结构很独特,是一环状的部分双螺旋结构,长约3.2 kb。其中的2/3为双螺旋结构,1/3为单链,这就是说,DNA中的2条链不等长。长链的5'端与3'端无共价连接,而是与一种蛋白质共价相连。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感染人类最小的双链DNA病毒。为了能在细胞内独立复制,病毒在很小的基因组中尽量容纳大量的遗传信息。因而HBV的基因组结构显得特别精密浓缩,充分利用其遗传物质[6]。

2.3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HBV进入血液中并迅速到达肝组织。正常情况下,网状内皮细胞可把HBV清除。但如果病毒量超过机体的清除能力,或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HBV可在肝组织及其他肝外组织中定居、复制。一般认为是免疫因素,特别是细胞免疫应答,可能是HBV导致免疫病理损伤的关键。

HBsAg对肝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但HBsAg、HBcAg的过度表达、聚集则可导致明显的细胞损伤,也与HBV感染的慢性化、重症化等相关。HBV感染肝细胞引起肝细胞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之并诱发自身免疫损伤,其中肝细胞特异性蛋白(LsP)在肝细胞的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乙型肝炎

3.1 乙型肝炎的检测

HBV的抗原有3种: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由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所以HBV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考察有重要作用,是与其他肝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现今国内开展的乙肝血清检测项目主要有:HBsAg与抗-HBs,

HBeAg与抗-HBe,抗HBc与抗HBelgM,PHgA9(多聚白蛋白受体),HBV-DNA,DNA-P,HBsAg抗HBslgM免疫复合物Dane颗粒。其中最常可开展的是前三项即两对半[7]。人们常称的“大三阳”为HBsAg+、HBeAg+、抗-HBC+,“小三阳”为HBsAg+、抗-HBe+、抗-HBc+。一般认为,乙肝“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病情好转的标志。

多种检测方法都曾被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如:免疫扩散、对流免疫电泳( CIEP )、补体结合(CF)、间接血凝( PHA)、反向间接血凝( RPHA )、免疫粘附血凝( I AHA )、免疫电镜( IEM )、免疫荧光、放射免疫( RI A)、酶免疫( EI A )等[8]。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检测方法是酶联免疫微板法( ELISA)。

3.2 乙型肝炎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类和类核苷(酸)类物2大类,其中已获我国SFDA批准的有普通干扰素α、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另有外免疫反应调节剂胸腺肽α1。干扰素类的优点是疗程相对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疗效相对持久,耐药变异较少;其缺点是需要注射给药,不良反应较明显,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核苷(酸)类似物的优点是口服给药,抑制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其缺点是疗程相对不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等。胸腺肽α1的特点是停药后仍有一定的“后效应”,不良反应很少,因而耐受性良好,但其直接抗病毒作用不够强大。同一类药物也各有特点。例如,拉米夫定价格较低,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较强而快,直接毒副作用很少,但其最大缺点是耐药发生率高;阿德福韦酯的优点为对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病毒株仍然有效,其自身的耐药发生晚而发生率低,但其抗病毒的强度和速度稍低,而且剂量较大时有一定肾毒性;恩替卡韦的优点为抗病毒作用强大而迅速,初治病人耐药发生率很低,但是其价格较高,对耐拉米夫定的病毒株敏感性下降因而需要增加剂量等[9]。

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根本措施和唯一方法,但是目前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还不够满意,还存在着一定的困境,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0]:1、乙肝病毒为泛嗜性病毒,常在细胞内寄生与复制,抗病毒药物在细胞内不能达到有效的浓度,影响了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同时,抗病毒药物较易清除血中的乙肝病毒,但组织细胞中的乙肝病毒则不易被清除,成为复发的重要原因;

2、乙肝病毒共价环状脱氧核糖核酸(cccDNA)存在于肝细胞核中,极为稳定,目前各种抗病毒药物对它均没有直接抑制作用,只能对其作用部位与环节进行抑制(如血中DNA) ,若一

旦停药,cccDNA可作为病毒复制模版,重新转录复制,乙肝病毒死灰复燃,造成病情难愈;

3、乙肝病毒易变异,发生耐药等不利于治疗的情况;

4、HBV-DNA 可与宿主细胞染色体DNA整合,整合后的乙肝病毒不易被清除。

3.3 乙型肝炎的预防

乙肝的传染源是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HBV携带者,急、慢性乙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以及乙肝肝硬化和HCC患者,其中以慢性患者和HBV携带者最为重要。血液中HBV含量最高,然而,其他体液或分泌液,如精液等,也都具有一定感染性。乙肝潜伏期长,平均120(45-160)d。急性患者在潜伏期的最后两周或发病前数周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不论在活动期或间隙期均含有HBV。大约40%-50%乙肝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液中含有HBV,尤其是e抗原(HBeAg)阳性的携带者,其血液或组织具有传染性。

HBV可因皮肤和黏膜暴露于受感染的血液和其他体液(如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而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11]。

实践证明,接种乙肝疫苗是唯一有效而安全的预防乙型肝炎的措施,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乙肝疫苗已从传统的血源疫苗发展到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的核酸疫苗,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乙肝基因工程疫苗[12]。

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提倡所有新生儿自费接种乙肝疫苗;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家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但需支付接种费用;2005年6月1日起所有国家计划免疫疫苗的预防接种实现免费[13]。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以来,我国乙肝控制已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HBV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我国自1992年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以来,无论血源性疫苗还是基因重组疫苗的预防接种均已取得显著的成效。2002年我国“营养状况调查”表明,≥3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39.47%,3~12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8.55%[14]。1992和2006年我国开展了两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HBs Ag携带率明显下降,预防效果显著。

4 小结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我国是HBV 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乙型肝炎感染、发病后很容易转为慢性乙肝,而现在用于治疗慢性乙肝

的药物主要是抑制HBV或者缓解患者的肝脏疾病,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因而很难治愈。所以,在改进治疗方法的同时,预防也十分重要。这需要我们了解乙肝病毒及乙肝的特性,尽可能避免接触传染源,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其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常晓依,兰喜,白银梅,柳纪省.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6-11.

[2]刘勇,张莹.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2月第27卷第3期:236-238.

[3]苏成豪编.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03.

[4]潘玲.用RPHA与ELISA检测牛血清中的类HBsAg物质[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4(3):11-12.

[5]佘锐萍,郑志伟.屠宰猪血清及肝脏中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8,20(增刊):160-161.

[6]常晓依,兰喜,白银梅,柳纪省.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6-11.

[7]姚孝友,陈明栋.乙肝血清学标志的意义(综述).职业与健康,1998年4月第14卷第2期:6-7.

[8]周渝蓉,杨梅.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新进展[ 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 ,19( 4 ) :325- 327.

[9]贾继东,王贵强.《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治疗.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年第18卷第4期:200-203.

[10]袁伟东.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困境.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年3月第12卷第2期:142-143.

[11]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年12月第32卷第12期:1199-1203.

[12]郝玉兰,钱淑凤,郑翠玲.乙肝疫苗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2008年第35卷第10期:98-100.

[13]崔富强,龚晓红,陈园生,等.中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及新生儿以外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可行性分析.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 ,14 (6) :553-558.

[14]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贺雄,陈丽娟,王骏,林长缨,白呼群,严俊,崔钢,于竞进.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9月第26卷第9期:655-658.

精选-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标准操作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 测定标准操作程序 编写者:宿金涛 日期:2012年3月1日 一. 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这条带是HBsAg抗体-HBsAg-HBs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带都会出现在指控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sAb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表面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sAg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sAg-HBsAb-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e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e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e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e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eAg抗体-HBeAg-HBe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eAg抗体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b,HBcAb检测试剂才有竞争抑制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中国乙肝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现状

Medical Diagnosis 医学诊断, 2014, 4, 21-2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702685.html,/journal/md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702685.html,/10.12677/md.2014.42004 Present Status of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 in China Zhiwei Sui1*#, Linglei Ran2*, Ling Zhang1, Wen Chen2, Jing Wang1, Boqiang Fu1, Jiayuan Wang2 1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Beijing 2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suizhw@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702685.html, Received: Apr. 27th, 2014; revised: May 26th, 2014; accepted: Jun. 3rd,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70268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hina has a high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PC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HBV nucleic acid biomarke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nitoring of hepatitis B viru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commercial HBV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s in the Chinese market,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kit for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HBV nucleic acid de-tection methods, present statu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BV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users and developers. Keywords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 中国乙肝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现状 隋志伟1*#,冉令磊2*,张玲1,陈文2,王晶1,傅博强1,王佳媛2 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 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Email: #suizhw@https://www.360docs.net/doc/7818702685.html, 收稿日期:2014年4月27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26日;录用日期:2014年6月3日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对比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 对比 作者:龙青文,何建军,马家驹,何秀琳,肖金平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关键词]酶联;血清乳胶;定性分析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e 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在许多方面如诊断乙肝判断愈后、筛选献血员、乙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判断人群对乙型肝炎的免疫水平,对食品、保育及饮水管理行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故选择一种特异、敏感、稳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五项指标显得尤为重要。现将56例检测者血清同时用酶联免疫法和血清乳胶层析法对比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56例受检者中,男29例,女27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岁;来自健康体检人群15例,其中13例检测具有阳性结果,2例各项指标均为阴性、另41例为门诊检查结果有阳性的患者,均系血清标本。

1.2 方法酶联免疫法用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诊断试剂盒,由上海华泰生物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48人份,批号20040503,按说明书操作。乙肝两对半血清/血浆乳胶层析法检测试剂板由ACONLaboratories.Inc.SanDiegoCA92121USA提供,批号200407029,按说明书操作。 1.3 质量控制酶联免疫法每项检测项目均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每空加入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各1滴,并设有空白对照1孔。乳胶层析法各项检删项目均设质控区(C)。 1.4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酶联免疫法是根据颜色的变化,作定性分析。此法HBsAg、HBsAb、HBeAg呈黄色为阳性反应,无色为阴性反应,阳性对照为黄色,阴性对照为无色。HBeAb、HBcAb无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阳性对照为无色,阴性对照为黄色。乳胶层析法HBsAG、HBsAb、HBeAg在测试区内(T)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则是阳性结果,不出现红色条带则为阴性。HBeAb、HBcAb结果则相反,强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没有红色条带,弱阳性标本测试区内(T)将有一条非常弱的红色条带,阴性标本测试区(T)将会出现明显的红色条带。无论相应的待测物质是否存在于标本中,质控区(C)都会出现红色条带。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对比分析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

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应用核酸检测的效果评价

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应用核酸检测的效果评价 目的对核酸检测在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中心血站采集到的51280份血液标本进行筛查,经酶聯免疫吸附试验证实均为阴性,然后采取核酸检测,在检测完成后对其检测阳性标本进行验证。结果阳性检出率为21.20/万,确认阳性率为16.31/万;乙型肝炎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漏诊率为12.23/万;经核算筛查及确定14份标本均为阳性,HBsAg筛查则均为阴性。结论核酸检验在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检验灵敏度比较高,更是缩短了窗口期,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标签:核酸检测;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 目前我国检测技术越来越成熟,因此极大的降低因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1]。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窗口期比较长,再加上病毒感染有窗口期等,因此在输血时仍存在风险[2]。此次研究针对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应用核酸检验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中心血站采集到的51280份血液标本进行筛查,24521份标本需要进行核酸检验。 1.2 方法 1.2.1 标本 将采集到的血样放置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真空试管(5 mL)中保存好,共三个。将试管放在冰箱中保存,将冰箱的温度维持在0~6℃,在24 h内将血浆分离开,然后Ⅰ号不带分离胶的试管进行血清学筛查,Ⅱ号带分离胶的无酶、无热源试管进行核酸检验,而Ⅲ号试管则继续在冰箱中进行保存。 1.2.2 使用仪器和试剂 酶联免疫试剂为HBsAg、抗-HCV、抗-HIV、HIV抗原/抗体;核酸检验试剂为罗氏诊断试剂。HBV、HCV、HIV核酸联合检测试剂。使用的仪器为AT plus2&FAME24/20,STAR标本混样设备,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 1.2.3 核酸检验 采取混样方式进行,每个一级混样池均有六个标准,将其视为内对照。混合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摘要 [摘要]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乙肝发病的最常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 亿人感染乙肝病毒,35 000万人慢性感染,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乙肝。为了防治乙肝,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用于乙肝免疫。这大大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宫内感染和免疫失败的存在,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了解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与免疫失败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宫内感染和乙肝的垂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即对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和免疫失败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宫内感染机制; 免疫预防;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文献综述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s 2 billion peopl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350 million people with chronic infection, about 600 thousand people die ever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immunoglobulin are now us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This greatly reduces the infection rate of hepatitis B, but also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t because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immune failure, these two methods can not completely block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mune failur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实验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实验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一、目的 掌握ELISA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EI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HBs。并采用HBs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测标本,同时加入HBsAg-HRP,进行孵育,当标本中存有抗-HBs 时,该抗-HBs与包被的HBsAg结合并与酶结合形成酶结合物HBsAg-抗-HBs-HBsAg-HRP复合物,洗去反应物,加入显色剂后,将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当标本中没有抗-HBs时,加入底物后没有或只有很轻微颜色变化。 三、试剂与器材 1.试剂 酶结合物、抗-HBs阳性对照,浓缩洗涤液、显色剂A、显色剂B、终止液(2mol/L H2SO4)、7号待测样品、8号待测样品 2.器材 预包被反应板(9孔)、封板胶条、移液枪、摇床 四、操作步骤 1.取7号待测样品分别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同样取8号待测样品分别 填装到4孔中,每孔50μL。剩余一孔装填50μL抗-HBs阳性对照。 2.加酶结合物,每孔50μL,并充分混匀,贴上标签纸,置于37℃孵育30min。 3.手工洗板:弃去孔中液体,在吸水纸上拍干,用洗涤液350μL灌注每孔, 静置5-10秒,弃去孔内洗涤液拍干,如此反复五次。 4.加显色剂:先加显色剂A,每孔50μL;再加显色剂B,每孔50μL;充分混 匀,放置37℃避光孵育15,min。 5.终止反应: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混匀。

6.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出7、8号待测样品皆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是阳性对照组再加入显色剂A、B后立即显现蓝色,再加入终止液后立即显现黄色。表明7、8号待测样品皆无抗-HBs。 而反应显色原因为底物过氧化氢脲溶液和TMB,在HRP酶的作用下,产生蓝色的阳离子根;加入终止液后,一方面,硫酸破坏了HRP酶的活性,使酶的催化功能丧失,另一方面,pH降低,即可使蓝色的阳离子根转变为黄色的联苯醌。但本实验并未用上酶标仪,故测定联苯醌的消光系数也无法进行。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吴淑秋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约5%的世界人口现行慢性感染,在我国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和多发病之一,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性传播及母婴传播,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病因。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为10%左右,乙型肝炎其传染性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已经成为现在最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更新。到目前为止,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主要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 现将乙型肝炎病毒几种检测技术作一综述。 1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主要包括常规电镜法(electron micros-copy, EM)和免疫电镜法(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y,IEM)。 1.1 常规电镜法1970年英国学者Dane等在电镜下发现了完整HBV颗粒即Danes颗粒[2],R De V os等随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18例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发现了直径约25 nm的核心抗原(HBcAg)颗粒[3]。常规电镜法的优点是标本用量小、制样速度快、观察比较直观,不过因其观察灵敏度较低而要求病毒在标本中大量存在,所以本检测技术在观察HBV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1.2免疫电镜法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和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定位的一种方法学。Takashi等[4]对96例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发现在肝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存在HBcAg和HBeAg。胡莲美等[5]在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发现直径约22 nm的球形HBsAg,以及少量直径约42 nm的Danes颗粒。免疫电镜法较常规电镜法的敏感性高,从而可增加HBV的检出率,但该检测技术的样本制备过程较复杂,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2 免疫学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胶体金法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英文名称:Diagnostic Kit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olloidal Gold) 【包装规格】 条型:25人份/盒(1人份/袋×25袋)、50人份/盒(1人份/袋×50袋)、100人份/盒(1人份/袋×100袋)、 100人份/盒(25人份/筒×4筒)。 卡型:20人份/盒(1人份/袋×20袋)、40人份/盒(1人份/袋×40袋)。 【预期用途】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样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本产品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疾病,该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伴随乙肝 病毒感染出现在血液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标志。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是该病的主要检测方法之一。【检测原理】 本试剂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免疫层析胶体金技术检测样本中的乙肝表面抗原。试剂在检测线(T线)包被有HBsAg-1抗体,质控线(C线)包被有羊抗鼠IgG,在胶体金垫上含有胶体金标记的HBsAg-2抗体。检测时,若为阳性样本,样本中的HBsAg先与胶体金垫上的抗体反应,形成抗原-金标抗体复合物,在NC膜上层析至检测线时,会与包被HBsAg-1抗体形成抗体-抗原-金标抗体复合物,并在检测线位置显示出色带。若样本中无HBsAg,则不能形成复合物,T线位置上不出现色带。C线在检测样本时均应出现色带,否则试验无效。本试剂具有使用简便,稳定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主要组成成份】 检测条/卡:在检测线包被有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1(小鼠来源),质控线包被有羊抗小鼠IgG抗体,在胶体金垫上含有胶体金标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2(小鼠来源);滴管:仅适用于卡型;干燥剂。 不同批号试剂中各组份不能互换。需要用户自备计时器,如钟表等。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4-30℃干燥阴凉避光保存,有效期20个月。打开内包装后检测试剂会因吸湿失效,需在30分钟内使用。 【样本要求】 1. 可用于检测血清/血浆样本。

乙型肝炎DNA测序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二年四月

目录 一、前言 (1) 二、范围 (2) 三、注册申报要求 (4) (一)综述资料 (4) (二)产品说明书 (4) (三)拟定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 (10) (四)注册检测 (10) (五)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 (10) (六)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13) (七)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14) (八)参考值(范围)确定资料 (22) (九)稳定性研究资料 (22) (十)临床试验研究 (23) 四、名词解释 (28) 五、参考文献: (29)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技术指 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乙型肝炎病毒(以下简称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增加本指导原则不包含的研究内容,可自行补充。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病,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本文叙述乙肝病毒的四大特性、传播途径、防治。 关键词:乙肝病毒特性传播途径防治 Abstract: Hepatitis B by hepatitis B virus (HBV) caused mainly by the liver inflammation and can lead to multiple organ damage in a disease mainly affects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can be converted to a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the liver or liver cancer.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worldwide disease, is the most widely popular in our country, the most serious dangers of a disease. The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with no fixed term, year-round disease, but mostly distributed.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showed a rising trend. This paper describe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tis B virus, transmiss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s: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一、乙肝病毒的四大特性 (1).嗜肝性。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随着血流进入肝脏,通过肝细胞膜上的乙肝病毒受体直接与肝细胞膜结合,先脱去外壳,其核心进入胞浆;然后脱去核壳,其病毒基因进入吒扣胞核内复制(即相当于繁殖)。治疗药物必须是小分子才能进入细胞内,而且还要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 (2).泛嗜性。 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发现乙肝病毒可以感染淋巴细胞不能达到的组织,如周围血单核细胞、脾;骨髓、淋巴结、小肠、胰腺、肾上腺、睾丸、卵巢等。一般人认为将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手术切除,换一个无乙肝感染的正常的肝全好些。其实不然,近年肝移置术后结果提示,在没有采取任何预防乙肝预防措施的前提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的再感染率高达90%。采取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呋定联合抗病毒措施,可使其再感染率降低至30%。可见患者体内其他组织潜伏病毒,是术后肝脏再感染的来源。 (3) .变异性。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 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电镜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 S1)和前S2抗原(Pre S2)。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是HBV 在肝细胞内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不含病毒的DNA及多聚酶,无感染性。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在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长链是负链,约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是长链长度的50%~100%。HBVDNA负链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称为S,C,P,X区。其中S区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C区中有2个启动子,分别编码HBeAg和PreC蛋白和含HBcAg的C蛋白(衣壳蛋白)。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的75%以上(与其他区重叠),编码DNA多聚酶(含反转录酶和RNA酶H 活性)。X区编码含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HBxAg)。RreS2和PreS1为病毒的主要吸附蛋白,可与肝细胞病毒受体结合。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长链的裂口亦位于此区。 3.培养特性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目前采用的是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使这些细胞株可分泌HBsAg、HBcAg、HBeAg和Dane颗粒。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研究。 4.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加热10分钟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常用于HBV的消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乙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其血清都有传染性。HBV携带者因无症状而不易被察觉,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大。 2.传播途径HB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中:①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极微量带HBV大球型颗粒的血经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②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HBV 也可通过哺乳传播。③性传播及亲切接触传播:从HBV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检出HBV,HBsAg阳性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表明HBV可以经性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HB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乙肝病毒核酸定量检测临床价值

乙肝病毒核酸定量测定的临床价值 贾中华1谢爱国2陈素花3 1,2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3江西省高安市灰埠中心卫生院 [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6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中的HBV-DNA,同时检测血清免疫标志物和ALT.结果:326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标本中HBV-DNA定量高于103拷贝/ml血清有213例,阳性率为65.34%(213/326),ALT异常率为37.42%(122/326). 113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V-DNA定量低于103拷贝/ml 标本中小三阳67例,占59.29%(67/113), HBsAg、抗-HBc阳性31例,占24.73%(31/113),其它15例,占13.27%(15/113).ALT异常率6.19%.结论: HBV-DNA检测低于检测线下限并不代表体内HBV-DNA已被完全清除,结合其它血清学免疫指标和生化学指标更能客观反映体内HBV病毒状态,正确判断预后和治疗.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酸(HBV-DNA);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FQ-P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2006年8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326例,年龄3-80岁, 平均25.80岁.男性231例,女性95例. 1.2方法 1.2.1 HBV-DNA检测采用杭州博日公司的line-gene检测分析系统进行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试剂盒采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步骤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分别设阴性质控品,阳性质控品,空白对照以及阳性定量质控标准品梯度.检测结果>103拷贝/ml判断为阳性,否则为低于检测线下限. 1.2.2 HBV血清学免疫标志物检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抗-HBs,HBeAg, 抗-HBe,抗-HBc共5个项目.采用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的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测定步骤参照说明书. 分别设阴性,阳性,空白对照,用酶标仪读数,样品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 2.1判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1.2.3 ALT检测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正常值<40U/L. 1.2.4 资料统计采用excel 2000 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326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标本中HBV-DNA定量高于103拷贝/ml血清有213例,阳性 率为65.34%(213/326),ALT异常率为37.42%(122/326). 113例乙肝表面抗原阳、 HBV-DNA定量低于103拷贝/ml标本中小三阳67例,占59.29%(67/113), HBsAg、抗-HBc阳性31例,占24.73%(31/113),其它15例,占13.27%(15/113).ALT异常率6.19%. 2.2 HBV-DNA定量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2.3 HBV-DNA定量与ALT异常率比较见表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ELISA) 1原理: 在微孔板上预包被被纯化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配以酶标记抗体(HbsAb-HRP)及TMB等其它试剂,采用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 2试剂: 2.1试剂名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2.2试剂生产厂家: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2.3包装规格:96Test/Kit 2.4试剂盒组成:HbsAb预包被微孔板(包被HbsAb),HbsAg酶标抗体(含HRP标记HbsAb), HbsAg阳性对照(含基因工程HbsAg),HbsAg阴性对照(正常人血清),HbsAg样品稀释液(含BSA缓冲液),浓缩洗涤液(PBS-T缓冲液),底物A(含H2O2),底物B(含TMB),终止液(含H2 SO4),封板膜,自封袋,说明书。 2.5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避光保存,有效12个月。 3样本采集: 取静脉血3-4ml于干净容器中分离出血清或血浆标本,如不及时测定可臵于4℃冰箱保存,如长期保存需臵于-15至-20℃冻存,并避免样本反复冻融。高脂血、高胆红素及溶血样本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建议不使用。 4所需仪器 4.1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4.2新鲜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4.3酶标仪(单波长450nm或双波长450nm/630nm) 4.4微量移液器 4.5 37℃恒温箱或水浴箱

4.6洗板机或洗瓶 5检验方法 5.1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从盒中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微孔板板开封后,余者即时以自封袋封存。 5.2配液:浓缩洗涤液配臵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去离子水按1:19稀释后使用。 5.3编号:取所需数量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 5.4稀释:每孔加入20ul样品稀释液。 5.5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100ul阴、阳性对照血清或待测样本。 5.6温育:臵37℃温育60min。 5.7加酶: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抗体50ul。 5.8温育:臵37℃温育30min。 5.9洗涤: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后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s的浸泡时间)。 5.10显色: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ul,轻拍混匀,37℃暗臵30min。 5.11终止:每孔加入终止液50ul,混匀。 5.12测定:用酶标仪单波长450nm或双波长450nm/630nm测定各孔OD 值(用单波长测定时,需用空白对照调零),并记录结果。 6结果判定与分析 临界值(C.O.)的计算:临界值=阴性对照孔OD平均值*2.1;阴性对照OD均值小于0.05时以0.05计算。 结果判定:样本OD值S/C.O.>=1者为HbsAg阳性样本OD值S/C.O.<1者为HbsAg阴性 阴性对照均值>0.1或阳性对照均值<0.4时,实验无效,应重新试验。 7质量控制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GB15990—1995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操作规程》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 试剂盒(PCR-荧光法)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核酸检测试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原理 2.1 汇集:吸取8份(或以下)样品到指定的汇集管。 2.2提取:病毒核酸提取的方法为磁珠法。试剂盒提供之内对照(IC)为不具感染性的假病毒,在进行样品核酸提取前加入样品中,监控提取、扩增和分析的全过程。标本经裂解液处理后会将病毒外鞘膜破坏,蛋白质变形,使病毒裂解释放出病毒基因组核酸。加入表面包被有二氧化硅的磁珠颗粒,在高盐环境下带负电荷的核酸吸附到带正电荷的的磁珠颗粒表面。洗液可以洗去未结合的物质,如变性的蛋白、细胞碎片、PCR抑制物等并降低盐浓度。纯化的病毒在特定的环境下从磁珠颗粒表面洗脱下来成为扩增的模板。 2.3扩增:采用PCR扩增TaqMan荧光探针标定技术同时对HBV(DNA)、HCV(RNA)、 HIV(RNA)进行检测。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HCVRNA、HIVRNA反转录成cDNA,再与HBVDNA一同通过TaqDNA聚合酶的作用扩增病毒核酸的保守区域,TaqDNA聚合酶5`—3`外切酶活性切割反应系统中带荧光标记的TaqMan探针,随着PCR的进行,荧光信号不断积累。通过PCR仪的检测血液标本达到和超过荧光阈值的信号给出样品的阴阳性结果。

选择性PCR扩增:采用UNG-dUTP抗污染系统。在PCR扩增系统中采用UTP代替TTP,产生大量U-DNA片段。UNG酶特异识别U-DNA片段中含UTP的位点并进行切割,U-DNA 被降解后不能作为再次扩增的模板,系统选择性的扩增天然的核酸分子,从而防止了PCR扩增产物的污染。 2.4 质量控制原理 为监控实验进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在每次检测过程依靠阳性、阴性质控品以及内标进行监测。 2.4.1阴性质控品监控系统性假阳性,如果阴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实验存在假阳性的风险,因此实验中的阳性结果需复查。 2.4.2低浓度阳性质控品监控系统假阴性,如果低浓度阳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阴性,说明实验存在假阴性或灵敏度下降的风险,因此实验中的阴性结果均需复测。 2.4.3内对照分为DNA内对照和RNA内对照,是每个反应管中的阳性质控,用于监控单个反应管中DNA与RNA的假阴性风险,如果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其DNA 内对照与RNA内对照结果必须为阳性,否则提示该标本的扩增受到抑制,该阴性 检测结果有假阴性风险,需要复测。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核酸实验室采用核酸技术进行的HBV、HCV、HIV三项单管混样检测。 4.职责 4.1 授权的检验人员负责试验操作、结果判读,作好相关记录,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4.2 授权的监督人员负责监督该规程执行。 5.原始样品系统 血浆 6.材料与设备 6.1 消耗品 6.1.1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苏州华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6.1.2 96孔深孔板 6.1.3 1.5ml离心管(手工实验用)和2mlAxgen离心管(用于配置PCR反应液); 6.1.4 5ml汇集管; 6.1.5 96孔扩增板或八连管; 6.1.6 带滤芯并经灭菌处理的Tip头; 6.1.7 自封袋; 6.1.8 磁棒套管; 6.1.9留样板和封膜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模板 1.目的 采用PCR技术、实时荧光探针技术,用于临床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定量检测,或用于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和抗病毒药物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2.范围 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定量检测(PCR-荧光探针法)。 3. 职责 3.1 操作人员:负责标本制备检测、仪器操作、报告发送。 3.2 专业组组长:负责本组耗材的请购,监督本组标本检测、仪器操作、报告发送、质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 3.3 实验室主任:负责监督和指导实验室各方面工作。 4. 原理 采用荧光PCR技术,以HBV基因组中相对保守区为靶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在样品核酸纯化之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对HBV DNA进行扩增,并检测荧光信号,仪器软件系统自动绘制出实时扩增曲线,根据阈循环值(CT)实现对未知样品的检测。另外,本试剂盒带有内标物质,用于对核酸提取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减少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5. 样品要求 5.1 适用样品类型:血清或血浆。 5.2 样品采集: 5.2.1 血清 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ml,注入无菌的真空采血管中(未加抗凝剂),室温(22-25℃)放置30-60min血标本可自发完全凝集析出血清,或直接使用水平离心机,1500rpm离心5min,吸取上层血清,转移至1.5ml灭菌离心管。 5.2.2血浆 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ml,注入含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立即轻轻颠倒混匀5-10次,使抗凝剂与静脉血充分混匀,5-10min后分离血浆于无菌的1.5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