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历史古建筑名录

老河口历史古建筑名录
老河口历史古建筑名录

老河口历史古建筑名录

老河口地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扼川陕咽喉,控鄂西北及川、陕、豫水陆交通接壤孔道,为“四省物资集散地”。老河口是清代兴起的—座城市。

老河口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江便利的运输条件。当时,汉水上游陕西安康以下一千多里的山区土特产,莫不沿汉水航运至老河口集散,而下游湖北汉口等地的工业产品亦靠水运至此成交,老河口因此成为上下游货物的中转枢纽,并逐渐成为汉江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城镇。至清末民初,老河口已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繁盛的鄂西北“小汉口”。

据《湖北通志》及《襄阳府志》载:“(清)乾隆时己酉新集冲没逾半,迁于此,故渭之新镇”,新镇即今老河口市区。1937年置老河口镇,因处汉江故道而得名。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

据统计,老河口城区现存古建筑22处,主要有光化黉学、太平古街、天主教堂、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等,其中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襄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老河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位于老河口市区北京路中段66号。原为老河口杜姓民居。1939年秋,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移至老河口后被征用作为司令部驻地所用。该建筑一井三院,

前、中院为典型砖木结构北方民居,后院是由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建,作为召开战时会议的砖木结构仿欧式建筑。经过1987年、1996年的两次修缮,旧址现建筑面积为824平方米,占地总面积为2530平方米。复原了“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室”、“李将军书房、卧室”、“侍从室”、“接待室”、“调查室”、“机要室”、“作战室”等战时司令部设置。李宗仁移师老河口,率部活跃在鄂、豫、皖地区。先后与进犯日军进行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鄂北会战等著名战役,在老河口坚持抗战达6年之久,保卫了鄂北豫南大片国土。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古街:位于城区光化街道太平街社区。传因光绪年间在街道东西两端各建有一个太平池(用于消防)而得名。太平街东接两仪街,南邻乐盛街,西北衔沿江大道(汉江太平街码头)。形成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民国初年又陆续有增修。呈三角形分布,东西向长196米(宽6.6米),南北向长28米,占地面积21400平方米。鼎盛时,沿街南北两侧共有38家店行,房屋大都是三四进院落,多为硬山阁楼式转木穿枋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两侧置马头墙。主要有天生行、豫西盐行、鸿昌行、杂货行等清代建筑保存完好。现存建筑多为1-2进。系前店后宅两层阁楼式的建筑。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行(44号):位于太平街的中段南侧,座南朝北,砖木结构。原为五进四合院。现存前院,面阔五间,宽15.5(16.4)米,进深9.3米。邻街一面的木板门已毁,后改建成砖墙。南边为五间正厅,进深9米。金柱、檐柱较大,直径一般为40—45厘米,东西两侧各

有三间厢房,长9米,进深5米,单坡水,中间为一天井,青石条铺面,四周为二层阁楼,梁架保存较好,部分阁扇窗已毁。有6间正房,2间厢房。

豫西盐行(信孚行62-66号):位于太平街东端南侧,座南朝北,原有五进院院落,现存前三进院落,第三进院保存较好,前两进院保存较差。面阔三间,宽12.4米,进深5.9米,中间为一过厅,左右次间后檐阁扇窗门已毁,后接小天井,进深2.3米,小天井中间为一石砌门。门南接第二进院,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宽11.5米,单坡水,部分已毁,中为一天井。南接第三进院,为三间正房.进深7.6米,两坡水,其南边亦为三间正房,进深8米,两坡水,中间为过厅。过厅南边后檐墙中有一石砌门,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进深4米,单坡水,中间为天井,青石条铺面,四周为二层阁楼,保存较好,二楼檐柱下置雕花磉墩,南边檐廊上置卷棚,四周有木栏杆。

鸿昌行(31号):位于太平街西端路北,座北朝南,原为三进四合院。现存一二进院。梁架保存较好,面阔三间,宽10.3米,进深6.4米,邻街木铺板已毁,后改为砖墙,中间为过厅,后接天井,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厢房北接正房,进深8.7米,正房中间为过厅。北边为第二进院,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中间为天井,石条铺面。最北边为三间正厅,进深7米,二楼木板保存较好。

杂货行(海振邦杂货店):位于太平街的东端北侧,座北朝南,

二层欧式抬梁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宽7.5米,进深6米,拱形门,保存基本完整。

程华三杂寓(73号):位于太平街的东端北侧,建于民国时期。程华三曾任县民团支队长。面阔6.6米,进深32米,前有二层小楼,进深5.6米,临街开一圆形拱门,两侧有厢房(仓库和厨房)。保存较好。

光化黉学建筑群:位于城区光化街道老县城村。据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光化黉学”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年),至清光绪年已多次更修。占地面积约为49760平方米。原有建筑包括石牌坊、登云桥(状元桥)、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名宦乡贤祠、明伦堂、射圃厅等二十余处。其中大成殿、明伦堂等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布置,名宦乡贤祠、获文祠等置于东西两庑。现仅存南北相应的大成殿和明伦堂。为清代建筑,大殿正中大梁上墨题可以佐证。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36米,面积约24000平方米。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河口南街古建筑:位于城区光化街道。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秦川巷子和五福酱园等处。特别是五福酱园,具有非常典型的抗战时期建筑色彩,位于南街72-8号,属于1879年的建筑。座东朝西,为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意大利建筑风格,宽4.4米,长2.4米。该院落属于自然经济型民居,保存基本完整。1940年元月,朝鲜义勇队近20人在此居住达半年之久。惜由于年久失修,原本四层的建筑,现仅有两层,其中二楼毁损严重。

福民医院旧址:位于城区光化街胜利路市委大院内。原为福音

堂,由挪威人建于1917年。系用被白朗军打死的挪威人费兰德医生的赔款,由费未婚妻捐献所建。坐东朝西,通面阔28.6米、通进深16.5米,占地面积471.9米。单体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东西两面上下为檐廊,檐廊外各设17个拱形门。系北欧风格。共有房屋17间。抗日战争时期由福音堂改为“福民医院”,中美联合空军第三大队(飞虎队)、朝鲜义勇队第三分队等先后驻扎于此。现基本保持完好。

清真寺:位于城区两仪街。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占地八百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六百平方米,砖木结构,由大殿、二殿、水房、厢房和门楼组成。大殿可容纳二百多人。1941年,时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的白崇禧(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理事长)为老河口清真寺题词“兴教建国”,此匾现悬挂大殿正门上方。

宋长城遗址:位于老河口市袁冲乡牧场村境内。据明正德版《光化县志》记载,传南宋岳飞见此地“上接关陇、旁通巴蜀、界连邓淅、屏蔽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遂令部将修筑沿边防墙并营盘,派兵据险守之。这段墙形防御工事共有三尖山、严寨、禹家寨、大山寨和朱连山(河南)五座山头城堡,全长30多公里。其中朱连山应是整个宋长城的中心,海拨469.7米,现存有颇具规模的营房。兵寨依山傍石而建,残存有大小石房60余间,全部用块石、片石等砌筑而成,虽已是残垣断壁,但寨内的兵道、壕沟等军事设施仍清晰可见。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古建筑结构古建筑历史学习啦

古建筑结构_古建筑历史- 学习啦 大理沙溪古镇介绍相关信息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大理古镇有特色的客栈排名 磁器口古镇文化景点相关介绍 磁器口古镇建筑特色是什么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磁器口古镇建筑特色是什么呢?... 慈溪鸣鹤古镇的特点是什么 慈溪古镇景点介绍有什么特色 成都附近古镇有哪些景点介绍 大理沙溪古镇介绍相关信息 ...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 大理古镇有特色的客栈排名 ... 磁器口古镇文化景点相关介绍 ... 磁器口古镇建筑特色是什么

慈溪鸣鹤古镇的特点是什么 ... 慈溪古镇景点介绍有什么特色 ... 成都附近古镇有哪些景点介绍 ... 成都街子古镇哪个最有特色 ... 被遗忘的古镇文化都有哪些 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基 ... 安徽查济古镇之旅该怎么安排 ... 凤凰古镇旅游特色客栈推荐 ... 安徽泾县查济古镇详细介绍 ... 成都附近古镇排行榜具体情况 ... 广东四大古镇排名具体情况

古村古镇建筑群的特点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重要的人类财富。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基 ...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详细介绍 ... 成都黄龙溪古镇相关详细介绍 ... 安徽古镇有哪些相关景点介绍 ... 安徽古镇建筑特点都有哪些 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基 ... 安徽附近古镇排名具体情况 ... 高桥古镇介绍_在哪个省 ... 福建最美的十大古镇 ... 广西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古镇

大工16春《中国古建筑史》在线测试

大工16春《中国古建筑史》在线测试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现在保留下来长城,基本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2.“坛”一般用来祭祀哪种对象? A. 自然神 B. 佛教中的神 C. 道教中的神 D. 祖先 3.大明宫的基本形制和布局是: A. 前朝后寝,沿中轴线左右对称 B. 前朝后寝,沿中轴线上下对称 C. 前寝后朝,沿中轴线左右对称 D. 前寝后朝,沿中轴线上下对称 4.长城城墙上的券门的作用是: A. 便于守军出入城墙 B. 便于守军出入敌楼 C. 设在城墙两侧 D. 设在城墙外侧 5.下面哪种大殿不会出现在佛寺中? A. 吕祖殿

B. 大雄殿 C. 天王殿 D. 观音殿 6.北京城里,下面哪座建筑不是位于中轴线上? A. 正阳门 B. 太和殿 C. 天坛 D. 钟楼 7.关于山东曲阜孔庙,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是天下所有孔庙的本庙 B. 由春秋时期孔子故宅演化、发展而来 C. 曾经为配合县城的发展而迁址重建 D. 现存建筑多为清朝时期按照皇宫的形制重建的 8.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 A. 大明宫 B. 卢浮宫 C. 克里姆林宫 D. 白宫 9.下面哪座关城处于长城沿线? A. 嘉峪关 B. 剑门关 C. 雁门关 D. 山海关

10.关于北京城的修建历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北京城始建于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叫做“蓟” B. 金人建都北京后,称之为“中都” C. 蒙古人攻陷北京后,按照《周礼》的要求重建新城,称为“大都” D. 清军攻陷北京后,在城内大肆破坏,因此现在北京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多为清朝所建,明朝以前的几乎没有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30 分。) 1.中国古建筑的屋顶通常具有哪些特点? A. 屋顶为曲面型 B. 檐角上翘 C. 屋顶延伸于墙面之外 D. 多采用平顶 2.天坛中,是如何通过建筑的形制、布局和细节装饰来体现“天”的? A. 圜丘、祈年殿为圆形,四周有方形围墙,体现“天圆地方” B. 主要建筑以蓝色琉璃瓦覆顶,代表天的颜色 C. 丹陛桥南低北高,寓意步步高升、步入天庭 D. 圜丘天心石外有九重石板,象征“九重天” 3.下面哪个建筑手法并非太和殿独有? A. 重檐庑殿顶 B. 11个屋檐走兽 C. 面宽11间 D. 3层汉白玉台阶 4.长城的功能包括: A. 驻扎军队

高淳古建筑与历史名人

高淳老街系东西走向,从县城淳溪镇通贤街以东到江南圣地,全长345米,宽3-4米,街道两旁的店铺、民宅紧密相连,沿老街方向每隔五组建筑,中间留有一宽约1-2米的纵深小巷,巷口处建有“土地神楼”,内设香案,供奉神像,街面两边店铺前高后低,一般纵深分为五进,开间1-3间,总长约70-80米,每进分为上、下两层,高约7-9米,前进用来营业,中进为居室、客堂,后进作为货栈或作坊。 老街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每组建筑之间隔墙(山墙)及外墙用砖砌成,各组建筑内的中间隔墙及柱、屋架等均为木质材料,屋面铺瓦,临街店面敞开式店堂均采用木板扉门,扉门上方采用曲椽等木质材料,建有“占天不占地”的骑楼或轩廊,内部阁楼也都用木板、木柱等木结构建成。 吴门三士建祠堂 高淳吴氏宗祠位于县城中山大街东端,相传建于南宋年间,当时吴氏一门出了父子三进士,在家乡建祠,祭祀祖先。 父吴柔胜,字胜之,原籍安徽宣州,幼年家贫,后招赘为婿迁居高淳。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考中进士,初任浙江嘉兴教授,江西赣县县尉。嘉定初年,调任国子监正,讲习程?灏朱?熹理学,晚年改任秘阁修撰,死后朝廷谥正肃。有四子:长子源早逝,次子泳荫封迪功郎,三子渊、四子潜先后中进士。 吴渊,字道父,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死后赠少师。 吴潜,字毅夫,嘉定十年高中状元,初任太府少卿、建康?今南京知府,后任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淳祜十一年?121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右丞相。吴潜任内,兴水利、开药局、办学校、御倭寇,做了许多利国为民的好事。晚年因得罪右丞相贾似道,又因反对立赵基为皇太子而被理宗罢职,贬循州?今广东龙川,贾遂派心腹齐宗申暗中在吴府水井投毒,致使中毒,“潜预知死日,语人日: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已而果然,四鼓开霁,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时景定三年五月也。”?《宋史》卷418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吴氏宗祠毁于兵火。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当地吴氏后人捐银重建。祠堂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前后三进,中有天井,两侧厢房,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大门两边八字形罩墙,左右有抱鼓石。前井戏楼,名“观乐台”,上下两层砖木结构,造型别致、风格独特。台顶正中有三层八角形藻井,有拢音回转、产生共鸣的演唱效果,工匠还巧妙利用梁挑出部分,雕成一对展翅飞翔的凤凰。 中进享殿、后进祭堂,系典型徽派建筑风格,廊下方格屏风分别雕刻着“戏彩娱亲”、“鹿乳奉母”、“扇枕温衾”、“卧冰求鲤”等24孝图。木雕线条流畅、刀法精湛,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783567141.html,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王东涛.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同构现象解析. 《长安大学学报 《华中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0年4期.崔勇. [5].从“家”透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语文学刊》.2015年3期.孙永兰. [6].“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州建设》.2013年19期.安源. [7].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30期.陈阳. [8].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美学、艺术观. 《广东建筑装饰》.2007年2期.尚红燕. [9]."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四川建筑》.2000年z1期.刘艺. [10].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王东涛. 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通过传统民居沿革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被引次数:6 作者:刘传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作者:陈河苔原.汉语国际教育厦门大学2012(学位年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783567141.html, [3].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作者:黄蕾.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4].巴蜀古塔建筑特色研究.被引次数:12 作者:张墨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重庆大学2009(学位年度) [5].从建筑元素“门”看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作者:庹开明.设计艺术学湖北工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 [6].参差纵目琳琅宇,山亭水榭那徘徊——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审美.被引次数:16 作者:赵向东.建筑历史与理论天津大学2000(学位年度) [7].中国古代碑之设计.被引次数:4 作者:王文广.设计艺术学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 [8].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被引次数:16 作者:李玲.专门史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 [9]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辉.建筑历史与理论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1996(学位 年度) [10].中国古代象征性建筑语言符号的哲学文化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刘彩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学位年度) 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天人观及其现实价值. 赵祥.梁爽,2008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2]"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刘艺,2000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25届年会暨西南六省市(区)七方土木建筑 学会第18次学术会议 [3]古代建筑书籍翻译的特点及直译与意译互用. 赵速梅,2008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4]明靖江王陵的建制特色. 周彤莘.迟国东,2006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固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要紧组件名称,侧面简图 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 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此 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事实上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营造法式》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由此檐口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宋朝时称令栱)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挑檐 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栱。在三种栱中,较瓜栱短,较万栱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要紧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墀头墙的拔檐。 [编辑]例子

Gallarus Oratory, 一座位于爱尔兰的早期基督教教堂,采纳叠涩拱顶方法建筑。 8、平板枋(宋称普拍枋),是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有时会 被画上彩绘。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唐,至明清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额枋。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卷十七.工段营造录》也有记载这种建筑技术。 9、昂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专门的结构--斗栱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 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稳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仅作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栱之下。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有转化为镏金斗栱的做法,原先斜昂的结构作用已丧失殆尽,只起到装饰作用。 10、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在中国木建 筑中,横梁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屋檐,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柱础。另外,亦有其他较小的柱,不置于地基之上,而是置于梁架上,以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透过梁架结构,把重量传至主柱之上。例如脊瓜柱或蜀柱,是在梁架之上承托部分屋檐的重量。 11、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专门的结构--斗拱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置 于坐斗口内或跳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的上弯弓形木[1]。现存遗物以汉代为最早,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以及曲线和折线混合型,大致到了唐代才统一样式。宋代已有详细规定其用材制度。 按大小分为:瓜栱(短)、万栱(中长)、厢拱:长按所在位置分为:?正心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上 o正心瓜拱 o正心万拱 ?外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外 o外拽瓜拱、 o外拽万拱 o外拽厢拱 ?里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内 o里拽瓜拱 o里拽万拱 o里拽厢拱 ?卯口:拱正中与翘或昂相交处 ?升托:拱两端承托升子的部分 ?拱眼:卯口与升托之间下弯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783567141.html,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古代建筑论文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2、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 3、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4、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初探 5、中国古代建筑藻井装饰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6、画中楼阁——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古代建筑画 7、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 8、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9、中国古代建筑外观设计手法初探 10、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 11、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 12、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13、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 14、中国古代建筑朴素的绿色观念概说 15、透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16、传统人文思想与中国古代建筑 17、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 18、中国古代建筑中女性空间的演变及限定 19、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 20、中国古代建筑防风的经验与措施(二)

https://www.360docs.net/doc/783567141.html, 二、中国古代建筑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古代建筑的门饰与门神崇拜 2、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文化解读——以中国古代建筑门饰“铺首衔环”为例 3、中国古代建筑年代的鉴定(续完) 4、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意识 5、中国古代建筑美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6、中国古代建筑--木雕 7、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与分类 8、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动力新说(一)——论防潮与古代建筑形式的关系 9、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雕刻艺术 10、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雕塑的形式与功能分析 11、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 1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13、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及其文化意义 14、中国古代建筑门上铺首衔环装饰的起源 15、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6、论碳十四测年技术测定中国古代建筑建造年代的基本方法——以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年代研究为例 17、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8、斗拱的演变及中国古代建筑形式探微 19、“十二律”——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一个视角 20、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常识

古建常识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概述 中国古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即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结构方式,在这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构造方式、建筑风格诸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可谓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流光异彩。 木架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株、梁、檀、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 3.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多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中国古建筑有其完整的木构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主。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初步完备了,后经不断提高,产生一套完整比例和做法。此种木构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在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跟。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结构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木架构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檀条方向,在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框架。这种木框架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斗拱的应用。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迭装配而成的组合部件。斗拱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至汉朝,成组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拱形式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式样趋于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之基本尺度。后来匠师们将这种基本尺度逐步发展为更周密的模数制,就是宋《营造法式》所称的“材”。“材”分八等,而每等“材”又分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宽。根据建筑类型先定材的等级,然后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决定。至明清,模数制在大式建筑中变为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在小式建筑或无斗拱大式中以柱径为基本权衡单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其它节点上,而出檐深度越大,斗拱层数就越多。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因而以斗拱层数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二、明清建筑的主要形式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实物中,明、清建筑站着相当大的数量,它们是我国文物

古建筑之“木头的历史”

古建筑之“木头的历史” 古建筑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表述为:古代的一切建筑物。历史学家将1840年以前的建筑归属古建筑的范畴,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不因这一界限致使结构突然变化。事实上清末与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仍为建筑的主流,所以建筑史学上将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建筑也归为古建筑之列。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于根本目的相同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也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起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现存建筑所包容的结构特征与样式特征可以上溯到唐代,使人们对现存建筑状况有可能得到一个明晰的认识。但是唐代以前的建筑状况,只有通过考古资料得到证实。建筑构件的演化轨迹,也只有通过考古资料与现存建筑的结合得到证实。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为古建筑特征研究提供了详实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一、 1、材: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 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 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 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早 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古代建筑建筑文化的认识论文

古代建筑建筑文化的认 识论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 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对现在中国建筑的影响也是不可怀疑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很多的特点。由于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而且,当时的中国建筑都是以木质为主的。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渐渐的产生了古 代的建筑特色和文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由于在中国的古代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建筑体上,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在行态上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首先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的古代建筑文化是其一大特色。木构架有很多的优点。木构架建筑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另外,它的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因为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会倒而且屋也不会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的损害。最后,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 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 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 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明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 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 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 山节藻棁shān jié zǎo zhuō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 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丹楹刻桷dān yíng kè jué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古建筑的发展现状 光山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留于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县。近年来,光山县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宣传力度,目前,光山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处,省级传统村落6处。 一、光山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古建筑不仅是历史,也是文化,它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热衷于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历史建筑等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我是光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的队长,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村村组组。在“三普”时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时隔五年,再去时,有的也是面目全非,如马畈汪窑王震旧居周围历史建筑全部被拆;晏河乡向冲古村落被毁,取而代之的是新农村建设;泼陂河明清街两边村民旧房改造破坏历史街区的原貌;南向店乡老街因发展经济,大搞新城开发,老街已废弃。 二、光山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光山古建筑在保护、管理和利用上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 (一)保护意识不强,大量农村古建筑被拆除。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树立了新的价值理念,不再信仰上天的恩赐,更加注重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散落在农村的宗教建筑备

受冷落,年久失修导致建筑的破损,甚至坍塌。 (二)产权多样化也是导致农村古建筑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有的古建筑属个人所有,有的属集体所有,有的属国家所有,所有权的多样化使得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成为了一道难题。 (三)专业修复知识缺乏,农村古建筑很多沦为“古今结合”的建筑物。此类情况主要是经多年雨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屋面瓦片碎裂,漏雨开始侵蚀屋面结构,所有者用现代的修葺方法进行了修缮,灰色板瓦被替换为红色板瓦,虽然保护了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但却改变了古建筑的风格,古建筑原有的古朴味减色不少。 三、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认识,充分领悟保护古建筑的重大意义。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建筑的价值不仅是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价值也非常重要,它是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 (二)政F主导,把光山县古建筑保护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中都离不开规划和资金的问题,而政F可以通过协调,为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争取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通过新农村规划为古建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保证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科学统筹,吸引民间资本的加盟。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旅游开发”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农村古建筑的科学统筹就是要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强、完善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这里的统筹主要是针对文化资源的统筹,农村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精神价值是无形的,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 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 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中国古建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783567141.html, 中国古建筑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古建筑论文选题参考 1、中国古建筑防火保护探讨 2、论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点 3、中国古建筑的社会学含义 4、中国古建筑虚拟现实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5、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受力性能 6、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 7、中国古建筑审美特征 8、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 9、中国古建筑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10、侵华日军对中国古建筑的毁损 11、作为“场所”的中国古建筑 12、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初探 13、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14、中国古建筑夜景照明的特征、原则和设计要点 15、中国古建筑的力与美探析 16、中国古建“亭”的发展演变浅析 17、中国古建筑信息构成及价值初探 18、中国古建彩画 19、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 20、中国古建探微

https://www.360docs.net/doc/783567141.html, 二、中国古建筑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古建探微 2、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和构件的简述 3、略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 4、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 5、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中国古建筑与古城镇保护的三个阶段 7、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8、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 9、中国古建筑保护维修与弘扬发展 10、中国古建筑中的彩画文化内涵浅析 1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研究 12、中国古建筑灰土技术的演变 13、中国古建筑中的彩画艺术 14、论中国古建筑之系统及营造工程 15、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研究 16、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及象征性刍议 17、浅谈中国古建筑“礼制”的体现 18、中国古建筑的斗拱及其建筑模数价值分析 19、中国古建筑脊饰特征探析 20、中国古建筑的礼制思想 三、热门中国古建筑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浅谈古建筑防火

浅谈古建筑防火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古建筑被无情的大火吞噬,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遗憾,也成为文物保护、消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古建筑越来越受到火灾的威胁。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防止发生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是消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古建筑与火灾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就消防对古建筑保护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得保护之良策。 1、古建筑火灾原因分析 1.1雷击起火 古建筑物遭雷击,或因雷电起火被焚毁的事件不胜枚举。如文献记载,明朝时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三次遭雷击被焚。雷击引起古建筑起火,有两种情况:一是古建筑没有安装避雷设施而遭受雷击;二是古建筑虽然设有避雷设施,但避雷设施的保护范围没有达到要求,同样可能遭受雷击。 1.2长期干旱高温 导致古建筑特别是木制结构的建筑物或其间的堆积物自燃,引发火灾。 1.3生产用火 如寺院加工香、烛,不慎引起火灾。 2、古建筑火灾扑救难度 由于古建筑所处的位置、古建筑的结构、古建筑内置设施等多因素的限制,形成火灾扑救的障碍。一旦古建筑着火,火情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故其损失往往惨重。 (1)大部分古建筑采用纯木、砖木、土木建造,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

经过千百年的风干,极易燃烧。如果是寺院,其内悬挂的帐幔、字画等物,进一步加大了火灾荷载。如果是民居,其内家具、衣被等,也是易烧不易灭者。 (2)殿高堂阔,连片成群,没有有效的防火分隔,极易蔓延。一旦其中一个建筑失火,就会引起火烧连营。发生火灾时回廊就成为火灾蔓延通道。文化古村落,也是民居连片,一旦起火,也是连片遭殃。 (3)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米,无疑限制了常规消防车的通行,一旦发生火情,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大多数古建筑远离城市,道路崎岖,消防队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加上水源缺乏,一旦失火,难以扑救。而位于只有狭小通道的古建筑群落中某些建筑物起火,由于消防通道的阙如,消防车也是难能直临现场。 (4)由于建筑物自身,或其间的堆积物,或其间的电线与电气等因素导致起火,而起火因素多而不定,也会给扑救造成一定的难度。 3、“消”的对策和措施 要将消除隐患、扑灭火势落实到实处,还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购买必要的消防器材(消防水带、水枪、消防水泵等)并且能够使用,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古建筑发生火灾时,城市消防队一时难以到达,利用以上装备就会使古建筑单位具有消灭一般和初期火灾的能力,达到自救的效果。 (2)古建筑所在单位及消防队平时应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古建筑的位置、建筑形式、结构特点、重点部位、道路和水源等情况,要充分估计风力和风向可能对火势蔓延的影响,作好战前准备,制定灭火预案,并定期演练。 (3)在山区的古建筑发生火灾,如果危及森林的安全时,应在主要蔓延方向,对紧靠古建筑树木的树冠上射水保护,必要时可砍伐树木,开辟出防火隔

中国古建筑文化认识

中国古建筑文化认识 09建工张卫卫 66号 说起中国的古建筑,会是我们想起很多的名胜古迹。那些都是民 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看其宏伟与壮观我们不由得惊叹。同时也被其鬼斧神工及巧琢天工而塑造的气势磅礴之势而深深的吸引着。古建筑从构筑到装饰都有其深意。从宅院来说,不同的构造会使显示其地位 与身份的不同,它也可以突显一个家族的文化与信仰。诸如此说,古建筑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深探究的。 中国古建筑中有些大宅院不仅以院落为单位沿中轴线纵向延伸,而且向中轴线两侧水平延伸。当然这些建筑的风格是与地域的差别和历史文化分不开的。北京的古院落设计巧妙,工艺精良,建筑规模宏大,院中有院,院中套院,主次分明;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错落有致。 中国文化史上,起自先秦的儒家最重规矩,讲规矩就是论方圆,儒家文化观重人际论理规矩的主要特色,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中国古代建筑,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常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虽然说现在这种建筑文化早已过去了,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建筑文化的很好体现。就故宫和天坛而言,中轴的文化体现就跟为强烈,因为这都是天子活动的场所。除故宫和天坛外,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王家大院,整体是一个封闭式大院,宅院内整体平面为长方形,只有南端设有城堡的堡门,这是红门堡唯一的出口。进入堡内,有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街将堡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各部分均有三条东西小巷,将宅院分成了四排。南北一条主街和东西两条小巷,正好组成一个“王”字。而且据我所闻著名的乔家大院内部建筑构造隐见一个双“喜”字。这就涉及到了建筑文化的历史性和艺术性,这体现了古人的一种设计理念和欣赏观点。就中华建筑所体现的天人关系以及实体与空间关系来说,中国古建筑美是一种模糊美,就中化建筑空间意象的抽象意蕴而言,美在象征。现在的著名建筑“苏州博物馆”内的假山也是出于此理念,模糊美和象征。与此同时建筑构造美的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也充分体现。 欣赏中华古建筑空间意象美时,有一点常常会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建筑无论个体或群体,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中轴线平面布局。建筑中轴之美,是对“中国”观的一种文化认同。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的原初意义指的是建筑。也许知道CHINA表示瓷器但不知道中国的原本意义是什么。中国—“居天下之中者”。中指方位,国者,甲骨文为()像一个人持戈守卫着一个土地领域。国这个汉字繁体为“國”从口从或,口指四周围合的一个区域,或即域的本字。国是指四周以营造手段所营建的那个空间环境。 天坛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例很好的显示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就在现在的大型建筑中也在继续着,如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对比。其实“宇宙”一词在中国古意中指的也是建筑,宇指屋檐,宙指梁柱。 前面已说中国具有等级严格的儒家思想,所以故宫内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