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1001522002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学时:0.5(理论:0.5学时实验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熟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

【讲授要点】

重点:介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

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讲授内容】

第一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第三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

第二章:疾病概论学时:1.5学时(理论:1.5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

2、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讲授要点】

重点:健康、疾病、、脑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

难点: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讲授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概述

第三节:发病学概述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第二篇:普通病理学

第三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学时:3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1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

2、熟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3、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细胞组织和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

难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细胞凋亡的形态特点及与坏死细胞的鉴别

【讲授内容】

第一节: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肥大和增生。萎缩。化生

第二节: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变性的概念及常见变性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与常见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第三节:细胞的老化(自学)

第四章:损伤的修复学时: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再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创伤愈合的过程其影响因素。

3、了解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和组织的再生过程。

【讲授要点】

重点: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难点: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再生——再生的类型。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方式。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结构。肉芽组织的作用。瘢痕组织。

第三节: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皮肤的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第五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学时:5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原因和条件。栓塞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类型及病变。

2、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变。出血的类型和病变。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

3、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后果。出血的概念及出血的后果。梗死的后果。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脂肪栓塞及其它栓塞。

【讲授要点】

重点: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病理变化和肝肺淤血。血栓形成的概念及条件。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梗死的条件和病变特点。

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

【讲授内容】

第一节:充血——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的原因及后果。

第二节:出血——一出血的类型,病理变化,出血的后果。

第三节: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机制和形成过程,血栓的转归,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栓塞——栓塞、栓子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及其运行途径,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和其他类型栓塞的后果。

第五节:梗死——梗死的概念,梗死形成的条件,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六章:炎症学时: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渗出、炎症介质、炎细胞浸润、假膜性炎、脓肿、蜂窝织炎、炎性息肉、肉芽肿性炎、炎性假瘤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各类炎症的特点。

2、熟悉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的反应。假膜性炎、炎性假瘤的概念。

3、了解炎症的原因、结局。

【讲授要点】

重点: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及其病变特点。

难点:炎症介质的概念、血液成分的渗出

【讲授内容】

第一节:炎症的概述——炎症的概念、常见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第二节:急性炎症——渗出的主要过程、影响液体渗出的主要因素、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炎症介质、急性炎症的类型、急性炎症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急性炎症的结局。

第三节: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的一般概念、肉芽肿性炎。

第七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时:3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水肿、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

2、熟悉四种类型脱水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上述代谢障碍的防治及护理原则。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讲授要点】

重点:三类脱水的病因、特点、对机体影响的比较。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的比较。

难点: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

【讲授内容】

第一节:脱水——脱水的概念、三类脱水的概念、原因及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二节:水肿——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

第三节:钾代谢紊乱——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学时:2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代偿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引起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

3、了解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和护理原则。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临床类型。

【讲授要点】

重点:酸碱平衡状况的各项指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检测特点,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难点: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正常酸碱平衡

第二节: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九章:缺氧学时:5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4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及各种类型缺氧的概念、常见原因及其血氧变化特点。

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氧疗和氧中毒。

3、了解缺氧的常用血氧指标、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讲授要点】

重点:缺氧的概念,各类型缺氧的概念、主要特点、血氧变化特点,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缺氧对机体影响(组织细胞的变化)的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缺氧的概念及常用的血氧指标。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五节:缺氧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十章:发热学时:1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发热、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及发热机制的基本环节。

2、熟悉发热的分期及热代谢特点、热型、发热时机体代谢和机能变化。发热的处理原则。

3、了解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过热的概念。

【讲授要点】

重点:发热的概念,内生致热原的来源、产生和释放,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难点:内生性致热原的来源、产生和释放,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发热的概述。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三节:发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四节:发热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学时:1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DIC的概念,DIC时出血和休克的机制。

2、熟悉DIC的原因、诱因、发病机制,DIC时器官功能障碍、贫血的机制。

3、了解DIC的分期和分型,DIC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讲授要点】

重点:DIC的概念,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DIC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难点:DIC的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讲授内容】

第一节:DIC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

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第四节:DIC的分期和分类

第五节:DIC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十二章:休克学时:6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4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2、熟悉休克的原因和分类,休克时细胞功能代谢改变、细胞损害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

3、了解休克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讲授要点】

重点:休克的概念、分期和发病机制、器官功能障碍。

难点: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讲授内容】

第一节:休克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第三节: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器官功能障碍。

第四节:休克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三篇:系统病理学

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学时:7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及继发病变、冠心病的病变及后果。高血压病的病变及后果、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慢性心瓣膜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2、熟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风湿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及后果。恶性高血压的病变及后果。

【讲授要点】

重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风湿病的病理变化。

难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粥样斑块形成后的继发性改变、主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后果。

第二节:原发性高血压——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高血压类型、缓进型高血压各重要器官病理特点、急进型高血压的特点。

第三节:风湿病——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外的风湿病变。

第四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病理变化、结局与合并症。

第五节: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学时:7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

2、熟悉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支原体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硅沉着病的病变。

3、了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及各类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病变及发展。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区别。硅肺的发病机理及病变特点。

难点: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和结局,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的关系。硅肺的发病机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肺炎——肺炎的概述、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间质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概述、病理变化。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结局和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第三节:硅肺(矽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并发症。

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第十七章: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学时:7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肝硬化的病理变化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慢性胃炎、溃疡病、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变与合并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假小叶形成机理与病变特点。

【讲授内容】

第一节:慢性胃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合并症。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病因、发生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肝硬化——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肝硬变的形成过程、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后果及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坏死后性肝硬化的概念与病理变化。第十八章: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学时:5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肾盂肾炎的病因及感染途径。

3、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讲授要点】

重点: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肾小球疾病的分类。

第二节:肾盂肾炎——肾盂肾炎的概述、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第十九章: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时:8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病基本病变及肺结核的类型及病变特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膜炎、肠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和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肺外结核、肠外伤寒、常见性病的病变。

3、了解上述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发病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结核病发病机制。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神经系统症状形成原因。

【讲授内容】

第一节:结核病——概述、肺结核、血源性结核病、肺外结核病。

第二节:伤寒——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病因及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性传播性疾病——常见性传播疾病(淋病、尖锐湿疣、梅毒、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及病变特点。

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第六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因及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第七节: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病因及感染途径、基本病变及发病机制、各器官病变。第八节: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的病因及感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肠外阿米巴病。第二十章: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学时:8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和原因,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和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以及心力衰竭时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变化。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型,通气障碍和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机制,吸氧原则。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几个学说)。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功能代谢变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尿毒症的概念。

2.熟悉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因和分类。呼吸衰竭弥散障碍的机制,呼吸衰竭时酸碱平衡紊乱和呼吸系统的变化,肺性脑病,ARDS的概念、特点及发生机制。肝性脑病的原因、诱因及其分类。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经过与发病机理及尿毒症功能代谢变化。

3.了解心力衰竭时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和心室舒缩活动协调性障碍的机制,肝脏和消化系统、肾脏功能的改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心力衰竭的防治和护理原则。呼吸衰竭的防治与护理原则。肝性脑病的防治和护理原则。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防治和护理原则。

【讲授要点】

重点: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代偿反应,心力衰竭时呼吸功能的变化。呼吸衰竭的概念、主要代谢功能变化,呼吸衰竭患者给氧原则。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诱发因素。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概念,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及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难点: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氨对脑的毒性作用。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机制,肾性骨营养不良及相应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代偿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二节: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三节: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病因、类型、发病机制及诱因、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四节: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病因与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经过与表现、防治及

护理原则。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发展进程及其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尿毒症的概念、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四篇:肿瘤病理学

第二十一章:肿瘤概论学时:7 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前病变(疾病)、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癌与肉瘤的区别。

2、熟悉肿瘤的大体形态与基本组织结构、分类和命名原则,上皮组织来源、淋巴造血组织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临床特点。

3、了解肿瘤增生与非肿瘤增生的区别、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肿瘤的检查方法,间叶组织来源、神经组织来源、其他组织来源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临床特点。

【讲授要点】

重点: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上皮组织来源的常见肿瘤。

难点:肿瘤发生的机制、转移机制,癌与肉瘤的区别。

【讲授内容】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异型性。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七节:肿瘤对机体影响。

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九节: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节: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第十一节:常见肿瘤举例

第二十三章:各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学时:7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2、熟悉鼻咽癌、食管癌、大肠癌、子宫颈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3、了解膀胱癌、肾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讲授要点】

重点: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难点:各种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

【讲授内容】

第一节:鼻咽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二节:肺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三节:食管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四节:胃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五节:大肠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六节:原发性肝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七节:膀胱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八节:肾细胞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九节:子宫颈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第十节:乳腺癌——病因、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

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基础桥梁课程,显著特点是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原理必须理解应用。因此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点;课中积极参与,跟上进度;课后及时消化,参照每章后面的思考题,自觉归纳各章基本内容,进行复习消化。及时独立完成作业。

考核方式与要求:考核分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考核方式为闭卷或开卷。课程总分评定满分

为100分,其中20%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实验报告、期中考试成绩),70%为期末成绩(理论),10%为实验成绩(操作考核成绩)。

参考书目:

1、使用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二版)步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参考教材:《病理学》(第六版)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病理生理学》(第六版)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病理学》(第一版)马时荣主编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病理学》(第五版)和瑞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执笔人:马时荣潘晓燕审核人:严蕊琳

参编与讨论人员:林雪平柴荣奎谢永红汪静宇徐广涛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具有共性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 2.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身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生物、理化、营养、遗传、先天、免疫、心理和社会) 4.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完全恢复正常。 5.活检:是指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6.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7.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由于受到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 的过程。 8.机化: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 过程称为机化。 9.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10.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黑或黑褐色等特殊颜色改变。 11.肉芽组织: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12.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 蓄积。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14.梗死:动脉血流供应中断且不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15.栓塞:循环血液中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16.充血:广义的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含血量增多,包括充血和淤血。通常说的充血是指因动脉输 人血量过多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内含血量增多。 17.淤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授课对象:研究生总学时数:36学时 第一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 2.掌握受体异常的信号转导异常; 3.熟悉G蛋白异常在疾病中作用; 4.熟悉多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5.了解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6学时 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一、传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1.接受和转导(通过配体调节;通过G蛋白调节;通过可逆磷酸化调节)信号对靶蛋白的调节。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举例(通过刺激型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并引发cAMP-PKA通路;通过抑制型G蛋白(Gi),抑制AC活性,导致cAMP水平降低,导致与Gs相反的效应通过Gq蛋白,激活磷脂酶C(PLCβ),产生双信使DAG和IP3;G蛋白-其他磷脂酶途径激活MAPK家族成员的信号通路PI-3K-PKB通路离子通道途径) 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受体数量的调节受体亲和力的调节 第二节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一、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信号转导蛋白数量改变;信号转导蛋白功能改变—失活性突变和功能获得性突变);免疫学因素(受体抗体的产生原因和机制;抗受体抗体的类型—刺激型抗体和阻断型抗体);内环境因素。 二、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第三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一、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雄激素受体缺陷与雄激素抵抗征(男性假两性畸形;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延髓脊髓性肌萎缩);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 二、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生长激素过多) 三、多个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肿瘤(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受体的改变,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异常增多和突变使受体组成型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改变。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 2.高血压心肌肥厚(激活PLC-PKC通路;激活MAPK家族的信号通路;使细胞内Na+、Ca等阳离子浓度增高)。 3.炎症(导致炎细胞激活和放大的信号转道通路:LPS受体介导的激活炎细胞的信号转导—激活转录因子NF-KB;激活多种磷脂酶信号转导通路;激活MAPK 家族成员;TNFα受体和IL-1受体介导的炎细胞的信号转导。参与炎症反应的粘附分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信号转导与炎症的调控:抗炎因子的作用;受体水平的抑制物;糖皮质激素(GC)的抗炎作用)。 4.其他疾病。 第二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2.熟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3.掌握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机制和调控; 4.熟悉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6学时 第一节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周期与调控 1.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试题

Chap0: 绪论 1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D A. 病理反应 B. 病理表现 C. 病理障碍 D. 病理过程 E. 病理状态2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E A. 临床观察 B. 形态学观察 C. 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D.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E. 动物实验 3疾病概论主要论述C A.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B.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C.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D.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4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 A. 动物实验研究 B. 推理判断 C. 临床实验研究 D. 流行病学调查 E. 临床观察病人5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D A. 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B. 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C. 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 D.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E. 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 6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前身是E A. 细胞病理学 B. 器官病理学 C. 医学生理学 D. 疾病病理学 E. 实验病理学7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C A. 诊断疾病 B. 揭示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C. 揭示疾病本质,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D.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过程 E. 探索疾病治疗的手段 8病理生理学是E A. 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B. 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C. 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D. 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E. 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9病理生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E A. 19世纪前叶 B. 19世纪中叶 C. 20世纪中叶 D. 20世纪前叶 E. 19世纪后叶10病理生理学是研究C A.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B.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C.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E. 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七、五年制学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课程号:50300540(7年制)50301140(5年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联系医学基础和口腔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内容包括了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形成,包括了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组织发生和临床病理表现。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面广、内容深刻,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解领会能力。针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特点,和其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首先本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对牙齿的发生、组织特点以及颌面部组织的发生和组织特点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在每堂大课后均有同等学时的实验课程,通过大课多媒体系统和实验课显微图像互动教学系统相结合,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在大课讲授和实验课指导相辅中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随着教学设备和方法的改进,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科研适当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教师辅导、实验课和笔试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三、教学内容 口腔组织胚胎学 一牙釉质、牙骨质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釉质和牙骨质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 ②掌握釉质中有机物集中处的组织学现象 ③熟悉了解釉质的生活代谢及超微结构特征,了解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釉牙骨质界和釉牙本质界 2讲课内容: ①釉质和牙骨质的理化性质 ②牙釉质和牙骨质的组织结构及有机物集中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釉质的增龄变化、临床应用;牙骨质生物学特性及釉牙骨质界、釉牙本质 界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二牙本质、牙髓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本质和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前者的理化特性 ②掌握牙本质中钙化程度差异的组织学现象及反应性变化 ③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感觉、熟悉牙髓的增龄变化 2讲课内容: ①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②牙本质牙髓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反应性变化;牙本质钙化差异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核黄疸 2.原发综合征 3.裂体细胞 4.原位癌 5.缺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适应在形态上表现出 、 、 、 。 2.引起淤血的原因有 、 和 。 3.深部脓肿出现一个开口的排脓管道,称为 ;若出现2个开口且相通的排脓管道则称为 。 的计算公式为AG ,其正常值 。当该值大于 时,可诊断 。 5.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有 、 、 。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 、 。 7.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 、 、 。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 1.某男,60岁,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直径3cm 大小边缘隆起的溃疡,你认为确诊的方法是:

( ) A.细胞学检查 B.活体组织检查线钡餐检查 D.大便化验 E.胃液分析 2.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 ( ) A.脾、肾、肺 B.心、肝、肾 C.心、肺、脾 D.肝、肾、脾 E.肾、肺、脾 3.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 A.血栓吸收 B.血栓愈合 C.血栓再通 D.血栓软化 E.血栓机化 4.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 () A.变性、坏死、渗出 B.变性、渗出、增生 C.变性、渗出、再生 D.变质、渗出、增生 E.变质、渗出、化生 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痰的病变基础是: ( ) A.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B.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C.支气管壁瘢痕形成 D.软骨萎缩、钙化或骨化 E.杯状细胞、粘液腺体增生、肥大,浆液腺粘液化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34 学分: 2.0 理论课学时:20 实验课学时:14 适用对象: 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外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和其它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外科学总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外科学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加深认识,为学习其它临床医学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 手术学是研究外科手术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学科。外科手术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外科无菌观念,掌握外科手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外科学和其它与手术有关的课程及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科学总论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考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将板书、挂图、实验模型、幻灯和多媒体等各种方法手段运用到指定教材的讲授当中,使用启发式的教 学方法向学生传播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实习向学生传授外科无菌观念和基本技能,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使学生较全面地学好外科学,并通过考试来检测对外科无菌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手术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运用板书,幻灯、挂图及CAI 课件等多种方法,协助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材相关的章节进行讲解;实验是在动物实验室内结合电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在动物身体上练习各种外科手术的基本技能,熟悉各种外科手术器械及无菌术的应用,强化学生对手术学的感性认识,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熟悉各种消毒方法及加强外科基本技能的训练;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理论考试对手术学理论知识进行总体测试,通过实验考试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本学科重视实验教学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外科学总论 1、绪论 【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现代外科学的内容;外科学范畴的相对性。 【熟悉】欧美外科学发展的简史;传统医学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2任务答案001-005

病理学与病理生物学(原病理学)02任务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缺氧是由于( A )。 A. 向组织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 B. 吸入气中氧含量减少 C. 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 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E. 血液中氧容量降低 2. 乏氧性缺氧又称为( A )。 A. 低张性低氧血症 B. 等张性低氧血症 C. 缺血性缺氧 D. 淤血性缺氧 E. 低动力性缺氧 3. 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物质是( C )。 A. 硫酸盐 B. 尿素 C. 亚硝酸盐 D. 肌酐 E. 乳酸 4. 血液性缺氧时( D )。 A. 血氧容量正常、血氧含量降低 B. 血氧容量降低、血氧含量正常 C.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均正常 D.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均降低 E. 血氧容量增加、血氧含量降低 5. 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D )。 A. 心力衰竭 B. 呼吸衰竭 C. 室间隔缺损 D. 氰化物中毒 E. 慢性贫血 6. 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B )。 A. 心脏 B. 大脑 C. 肺 D. 肾 E. 胃肠道 7. 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 )。 A. 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 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 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 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 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8. 属于发热的是( E )。

D. 中暑 E. 伤寒 9. 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 A. 产EP细胞 B.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 骨骼肌 D. 皮肤血管 E. 汗腺 10. 属于内生致热原的是( D )。 A. 细菌 B. 病毒 C. 致热性类固醇 D. 肿瘤坏死因子 E. 螺旋体 11. 不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C )。 A. 细菌 B. 类固醇 C. cAMP D. 疟原虫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12. 不属于中枢发热介质的是( A )。 A. 干扰素 B. PGE C. cAmp D. 脂皮质蛋白-1 E. 精氨酸加压素AA 13. 炎症引起较大范围组织缺损,修复的主要方式是( A )。 A. 肉芽组织增生填补 B. 周围组织增生、肥大 C. 巨噬细胞增生 D. 缺损周围收缩 E. 缺损的原组织细胞分裂增生 14.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 B )。 A. 变性,坏死,增生 B. 变质,渗出,增生 C. 炎症介质的释放 D. 血管变化及渗出物形成 E. 局部物质代谢紊乱 15. 最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是( A )。 A. 白细胞渗出 B. 分解代谢亢进 C. 局部酸中毒 D. 分子浓度增高 E. 炎症介质形成 16. 关于纤维素渗出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 胸膜炎

病理学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 重要器官瘀血: (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

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 第三节血栓形成 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四种血栓的比较 类型形成条件主要成分形态特征 白色血栓 (pale ~)血流较快时,主要见于心瓣膜 血小板 白细胞 灰白、波浪状、质实、与瓣膜壁血 管相连

混合血栓 (mixed ~)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 内膜损伤处为起点 血小板 红细胞 粗糙、干燥、圆柱状、粘着、灰白、 与褐色相间 红色血栓 (red ~)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的静脉,静脉延 续性血栓尾部 红细胞 纤维蛋白 红、湿润、有弹性、但易干枯、脱 落 透明血栓 (hyalin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 纤维蛋白 血小板 镜下可辨 再通: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血栓收缩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 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2.体循环动脉栓塞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径较小的动脉分支的阻塞,但以脑、肾、脾、下肢等处最为常见,引起器官的梗死。 第四节梗死infarction 一、概念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三、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梗死灶的形态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肾的动脉呈锥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呈节段状;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呈地图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原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以上专业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正确思维方式,它的后继课程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学科课程,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为这些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或补充。该课程为2.5学分,计划学时为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讨论课学时6。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讨论课以典型病例为中心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题型多样化,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判断及病例分析等,占总成绩的100%。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

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52学时(理论)。四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疾病的区别。(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三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二)病理生理学内容: 1 疾病概论(总论); 2 基本病理过程;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专业代码077704或100104)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础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二)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坚实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病理诊断。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半年,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和临床实践)和撰写论文两年半。在职硕士研究生根据具体情况可相应延长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肿瘤分子病理研究与临床 (二)急性肺损伤发病及其内源性修复机制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二)学分要求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必修课≥70分计学分,选修课≥60分计学分。专业课学习时间由导师根据科研等工作统筹安排,第五学期末修完全部学分。 (三)必读著作和期刊 1.教材: (1)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病理学:周庚寅主编,科学出版社,英文版 (3)高级病理生理学:杨惠玲主编,科学出版社 (4)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金惠铭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

(5)组织病理学技术:李甘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修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所有研究生两选一。 2.著作与期刊: (1)中华外科病理学:武忠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病理学杂志:吴秉铨主编,中华医学会主办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理论部分)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但是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情况,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教学计划,病理生理学教学共安排87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8学时,实验课为29学时,主要以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口腔医学等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 第一章绪论 目的: 1.掌握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生理学进展 主要内容: 1.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应用正常人体的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再通过科学思维运到患病 的机体,从而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其性质为一门与基础医 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 的桥梁学科。 2.病理生理学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动物实验或复制实验动物模型、临床观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基本研究方法, 从群体和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研究结果, 为探讨疾病的病因,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3.病理生理学作为一独立新兴学科,随着整个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的,目前已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协会。病生 工作者在教学、科研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章疾病概论 目的: 1.掌握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熟悉疾病和健康的概念 4.了解疾病经过、转归和机体的衰老 主要内容:

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 (1)

1. 不属于淤血后果的是 A.水肿 B.出血 C.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D.上皮组织化生 E.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D 答案解释:淤血往往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缺氧,对人体不利,其对机体的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淤血发生的速度、程度、持续时间、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等因素。轻度、短时间的淤血,后果轻微,仅引起局部器官的功能降低、代谢减弱,且引起淤血的原因去除后,其功能、代谢可逐渐恢复正常。但长期淤血可引起: 1.淤血性水肿淤血使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加上缺氧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逸出,导致局部组织水肿,而影响相应器官的功能。 2.淤血性出血严重淤血缺氧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时,除液体外出外,红细胞也可漏出到血管外,形成淤血性出血。 3.组织损伤淤血导致局部缺氧以及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刺激,可引起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或坏死。 4.淤血性硬化长期慢性淤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以及网状纤维胶原化(网状纤维互相聚合形成胶原纤维),使器官逐渐变硬,称淤血性硬化,如长期慢性肝淤血引起的淤血性肝硬化。 得分:0 分(此题满分:2分) 2. 急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的主要成分是 A.心力衰竭细胞 B.纤维蛋白 C.嗜伊红色水肿液 D.中性粒细胞 E.黏液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C 答案解释:肺淤血由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观,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切面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观,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血液,肺泡间质水肿 得分:0 分(此题满分:2分) 3. 肺脏严重淤血时不出现改变是 A.合并感染 B.透明膜形成 C.肺泡出血

D.肺泡水肿 E.肺泡内含铁血黄素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B 答案解释:慢性肺淤血由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观,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切面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观,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血液,肺泡间质水肿,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其中可见红细胞,当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崩解释放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胞浆内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图3-1)。长期慢性肺淤血,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同时大量含铁血黄素在肺间质和肺泡腔中沉积,肺组织呈深褐色,称肺褐色硬化。临床上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得分:0 分(此题满分:2分) 4. 下列各项中属于白色血栓的是 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B.阻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血栓 C.阻塞肺动脉主干的血栓栓子 D.基底动脉的血栓 E.疣状血栓性心内膜炎的疣状赘生物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E 答案解释:白色血栓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腔、心瓣膜和动脉内。而静脉内的白色血栓往往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即血栓的头部。肉眼观,白色血栓呈灰白色小结节状或疣状,表面粗糙,质实,与心血管壁黏着紧密,不易脱落。镜下观,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的纤维蛋白构成,故又称为血小板血栓。 得分:2 分(此题满分:2分) 5. 心房纤颤时,左心房内的球形血栓是 A.混合血栓 B.白色血栓 C.红色血栓 D.透明血栓 E.延续性血栓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A 答案解释:混合血栓的定义 得分:0 分(此题满分:2分)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分配:计划学时 54;理论课学时 54 使用教材:病理生理学(第 6 版)主编:金惠铭王建枝,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时间 2004 年 5 月 教学方式:理论课讲授与实习相结合 考核方式:期末理论课考试占 100% 参考书目:《高级病理生理学》(第 1版),主编:杨惠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印刷时间: 1998 年《新编病理生理学》(第 1 版),主编:吴其夏,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印刷时间: 1999 年 二、教学要求: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需要应用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在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因此它和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各门基础理论学科有重要联系,而且作为一门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又有责任把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所以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才能学好和教好这门学科。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 目的要求 ] 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地位和内容。 3.了解学习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 教学内容 ] 1 学时 1.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 1)疾病概论:探讨疾病的普遍共性问题。 ( 2)基本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改变。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时的病理生理变化。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 课外作业及思考题 ] 1.什么是病理过程 2.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 3.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哪些4.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A1 交卷时间:2019-05-21 00:10:48 一、单选题 1.(4分)引起肺气肿的因素不包括(遗传性a1-抗胰蛋白酶缺乏) 2.(4分)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改变是(细胞浆的改变) 3.(4分)下列关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瓣膜赘生物牢固相连) 4.(4分)细菌性痢疾一般是何种性质的炎症(纤维素性炎) 5.(4分)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特点是(肝细胞亚大片坏死,伴结节状再生) 6.(4分)在大叶性肺炎中的哪一期可见铁锈色痰(红色肝样变期) 7.(4分)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主要细菌是(草绿色链球菌) 8.(4分)急性肾盂肾炎属于(化脓性炎) 9.(4分)心肌串联性增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肌前负荷长期过重) 10.(4分)休克I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11.(4分)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和纤维素) 12.(4分)高热患者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13.(4分)绒毛膜癌的病理特点是(肿瘤由合体细胞样和细胞滋养层样细胞构成) 14.(4分)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PaCO2增高使脑血管舒张和脑细胞内酸中毒) 15.(4分)液化性坏死常发生在(脑和胰) 16.(4分)细菌进入血中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之为(败血症) 17.(4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最易发生的缺氧(低张性缺氧) 18.(4分)以下关于发热的说法,错误的是(中暑不属于过热) 19.(4分)DIC时引起休克的机制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微血栓阻塞循环通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肌损伤而收缩力降低、血管扩张而外周阻力降低) 20.(4分)严重的胸腔积液可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 21.(4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胃粘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2.(4分)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定向游走) 23.(4分)下列哪一项不是端坐呼吸的发病机制(平卧时心指数增加) 24.(4分)肝性脑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三羧酸循环障碍) 25.(4分)关于玻璃样变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可发生于心肌细胞)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A2 交卷时间:2019-05-21 22:34:46 一、单选题 1.(4分)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 2.(4分)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 3.(4分)对风湿病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病变是(风湿小结) 4.(4分)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是(巨噬细胞) 5.(4分)以下对出血性梗死形成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先动脉阻塞,继而发生静脉淤血) 6.(4分)以下哪种不属于风湿病变(化脓性关节炎) 7.(4分)诊断肉瘤的主要依据是(恶性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并与间质分界不清) 8.(4分)DIC的主要特征是(凝血功能失常) 9.(4分)原位癌的主要特征是(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底膜仍完整)

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

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汪思应郑红邓松华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目录 一,概论┈┈┈┈┈┈┈┈┈┈┈┈┈┈┈┈┈┈┈┈┈┈┈┈┈┈1 二,病理生理实验基本操作方法┈┈┈┈┈┈┈┈┈┈┈┈┈┈┈┈2 三,实验性肺水肿┈┈┈┈┈┈┈┈┈┈┈┈┈┈┈┈┈┈┈┈┈┈3 四,兔小肠灌溉的水肿模型复制┈┈┈┈┈┈┈┈┈┈┈┈┈┈┈┈3 五,缺氧┈┈┈┈┈┈┈┈┈┈┈┈┈┈┈┈┈┈┈┈┈┈┈┈┈┈4 六,再吸入式缺氧┈┈┈┈┈┈┈┈┈┈┈┈┈┈┈┈┈┈┈┈┈┈5 七,钾代谢障碍┈┈┈┈┈┈┈┈┈┈┈┈┈┈┈┈┈┈┈┈┈┈┈5 八,失血性休克┈┈┈┈┈┈┈┈┈┈┈┈┈┈┈┈┈┈┈┈┈┈┈5 九,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6 十,急性左心衰竭┈┈┈┈┈┈┈┈┈┈┈┈┈┈┈┈┈┈┈┈┈┈7 十一,急性右心衰┈┈┈┈┈┈┈┈┈┈┈┈┈┈┈┈┈┈┈┈┈┈┈8 十二,病例讨论—肝性脑病┈┈┈┈┈┈┈┈┈┈┈┈┈┈┈┈┈┈┈8 十三,病例讨论—急性肾功能不全┈┈┈┈┈┈┈┈┈┈┈┈┈┈┈┈9 十四,病例讨论—MODS┈┈┈┈┈┈┈┈┈┈┈┈┈┈┈┈┈┈┈┈┈10 十五,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1 十六,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12

概论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之一。它在理论课程中主要介绍了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的机能代谢:①发生何种改变(即临床症状及体征);②为何发生改变(即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的机制);③这些改变的规律性及与疾病的关系;④预防和处理这些改变的机理(即疾病防治措施的原理)。因此,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科学。同时它又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方法有两种,即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的结果虽能直接应用于患者,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病理生理学主要采取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在动物身上复制各种疾病或病理过程,作为人类相应疾病的模型。实验者可控制或改变实验条件,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环节、发病机制等。还可用于疾病的实验性预防、治疗及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开发研究等。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有很多方法。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①从自然界中选择发病动物(如选择生长有肿瘤的鼠、狗等)作为疾病动物模型。但该动物模型个体间差异很大,且发病条件及病程等不易控制,已很少被直接采用。现主要用经人工选择培育的不同品系的发病动物如由Okamoto和Aoki选育成功的SHR 大鼠,其成年后100%发生高血压,常用作自发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我国天津医学院培育成功的津白-Ⅱ小鼠,成年后易发生乳腺癌等;②根据疾病发生原因来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如用二乙基亚硝胺、二甲基偶氮苯来复制大鼠肝癌动物模型;我室张载福教授用盲肠结扎穿孔法造成小鼠腹腔感染来复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动物模型;③根据疾病发生机制复制动物模型。如本指导中用大剂量快速输液提高家兔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以复制的实验性肺水肿模型,动脉控制性放血造成的失血性休克模型。④根据疾病的发生环节复制疾病的动物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与应激 一、填空题 1、病理学的三个层面:、、; (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 2、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在、、和处于完好状态。 3、亚健康的三类情况:、、和。 (身心轻度失调、潜临床状态、前临床状态) 4、关于遗传性因素与疾病,单基因决定的称为;多基因影响的称为。 5、疾病发展的四个期为、、 和。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 6、传统临床死亡判定的标志是:和 传统死亡的三个阶段:、 和。 7、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内分泌强烈兴奋的两条轴分别是: 和。

其分泌相应的激素是和。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糖皮质激素) 8、劣性应激最终导致机体内怀镜紊乱和疾病,Selye将其称之 为。并将其分为三个期:分别为:、 和。 (全身适应综合征; GAS可分为三个期: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9、常在重伤、大手术、重病等情况下出现的表现为胃粘膜糜烂、出血等主要病变,被称为。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A、理、化因素 B、生物因素C、遗传与先天因素 D、营养因素E、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与现代护理模式相适应的医学模式是: A、神灵医学模式 B、经验医学模式 C、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D、生物医学模式 E、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下列哪种疾病通常经历疾病的四个期较典型 A、自身免疫疾病B、慢性疾病C、恶性肿瘤D、传染病E、

身心疾病 4、关于死亡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传统的死亡概念对死亡的判断虽然保守但最可靠 B、通常将死亡分为3个阶段:①濒死期、②脑死亡期、③临床死亡期(呼吸和心跳停止) C、临床死亡期(呼吸和心跳停止)是死亡的不可逆阶段 D、脑死亡状态,如果有呼吸和心跳存在,某些患者经过及时正确地抢救,可望复苏成功 E、脑死亡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参考答案: 1、B 2、C 3、D 4、E X型题: 1、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包含下列哪些方面的完好状态: A、身体 B、心理 C、精神 D、社会交往 2、疾病表现的一系列异常生命活动包括: A、生理功能改变 B、代谢改变 C、形态结构改变 D、临床症状与体征 3、免疫因素致病原因可有: A、免疫功能低下与缺陷 B、超敏反应 C、变态反应 D、自身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