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

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
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

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

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

2014年高考已经结束了,不知道同学们考的怎么样呢?很多同学一定迫不及待的在找寻真题答案了吧,语文小编给大家整理编辑了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以便大家学习参考。

叶廷芳

废墟这两个字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同胞的心目中还只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一个被人厌弃的场所,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天灾后变成的荒凉地方”;《辞海》的解释也是简单的一句:”受到破坏后变成的荒芜的地方。”连个主语都没有:是什么遭受破坏?是一块稻田,还是一条水渠,抑或一片树林?这些东西遭受破坏的结果只能叫荒地。诚然,按照中国文化去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须知欧洲自近代以来“废墟”这个语词的含义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被赋予了文化和美学的内涵,变成了学术概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随着人的自我意识在“神”面前的觉醒和对古代伟大哲学思想的发掘和发扬,使这样一种宏伟的追求成为了可能。这使得文艺复兴成为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时代氛围里,人们对前人伟大创造的历史证物,哪怕只是一方残垣断壁,一堆碎石瓦砾,也刮目相看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其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欧洲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发展,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反应,尤其在德国浪漫派那里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们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但这无损这件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她依然与无头胜利女神以及蒙娜丽莎一起成为卢浮宫三件镇馆之宝,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也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把废墟当荒地,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当年拆毁宏伟的古都城墙毫不痛惜,今天又以重修的行为破坏伟大的长城废墟,修了一段又一段,孜孜不倦,还自以为荣。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一种幼稚性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除旧布新”、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欧洲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4个德国人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啊”的一声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两对夫妇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直到我喊“吃不消了”为止。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

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再联系“文革”中种种破坏文物的行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我们这个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就算是一个教授、学者甚至文物专家,也可能表现出“有知识而没有文化”;他们迄今仍没有从“断臂维纳斯”那里受到应有的启悟,甚至有的资深教授竟然说:“我认为圆明园遗址不是文物,是文化!”这一匪夷所思的观点说明,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他那里还是“0”!

最近有人提出要重修圆明园,对此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解析】

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谈“废墟”这个词的内涵在西方的历史演变,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参见原文第一部分最后一句。第二部分从六个角度分析“废墟”为何是美的,重点在最后两段联系我国现状对缺乏“废墟美”意识的对历史文物“除旧布新”等行为的批判。第三部分指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也有大量历史文物废墟。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必须与国际接轨,保护废墟并欣赏废墟。

根据以上分析,本题不是开放性题型,提出重修圆明园,只能回答反对,并结合原文给出的论证逐条回答。

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暂未提供,请持续关注。

这篇“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废墟之美》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2014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明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笑靥(yè)盥(guán)洗粗犷(guǎng)暮(mǜ)然回首 B. 书箧(qiè)装帧(zhēn)碑帖(tiè)博闻强识(zhì) C. 敷(fú)粉脂(zhi)肪烙(lào)印刀耕火种(zhòng) D. 采撷(jié)竹笋(sǔn)咋(zé)舌拈(niān)轻怕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俸禄切磋投桃报李一笑泯恩仇 B.发轫枢纽并行不悖久旱逢甘霖 C.花哨原委如雷贯耳时事造英雄 D.调剂伸张促不及防真人不露相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润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润多姿多彩顽固框定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张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 自1993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60 周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已达到145.6 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 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 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 万公里、在建规模 1.2 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 随着国家信用体制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 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在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正如俗语所说,眼睛

2017年高考真题(北京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刚” B.告罄:“罄”读作qìng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意思是“路”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7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摩擦力供认不悔对称(chèn)穷源朔(shuò)流 B.一拉罐转弯抹角隽(jùn)永令人发(fà)指 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tāo)扰一气呵(hē)成 D.化装品整齐划一倾轧(zhà)囤(tún)积居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3. 下列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 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也是唯一的一次。 C. 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 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期中的代表作。 B.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将强的批判现实的净胜。 C. 《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

湖北省2014年最新高考语文 古诗文背诵篇目汇编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汇编 【说明】 日前,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14年高考考纲。据专家介绍,湖北省今年高考命题难度保持稳定,但将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更注重考查学生三大素养、四大能力,即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学习与创新素养,及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判断与推理的能力、结果的阐释与交流能力,“新课改推进得好、素质教育实施得好的学校,学生将在高考中占据优势。” 语文的考点和命题思路都稍有调整,具体如下: ●“名著阅读”地位提升,由以前隶属于“文学常识”,到今年二者并列。 ●古诗词考查中,《鱼我所欲也》《使至塞上》《水调歌头》走了,《观沧海》《行路难》《破阵子》来了。 ●《孟子》列入今年考试范围,并增加《谈美》作为备选内容。 本背诵篇目是根据《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列入2014年度考试范围的篇目汇编的。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3、《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绝密★启用前 北京市2014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运用(共23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1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4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古人类遗址,2011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始迁建。建成后的新馆,面积是旧馆的8倍。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北京人”右手持木棍,肩上扛着一头猎物,身体直立着行走, ① 地还原了“北京人”狩猎归来的场景。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 ② 。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追溯.(shu ò) “为”字的笔顺是: B .追溯.(s ù) “为”字的笔顺是: C .追溯.(s ù) “为”字的笔顺是: D .追溯.(shu ò) “为”字的笔顺是: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 .①栩栩如生 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 B .①巧妙绝伦 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 C .①巧妙绝伦 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 D .①栩栩如生 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 2.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谜,就常常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的一项是(2分) ( ) A .上下平行,左右勾连。(打一字) 谜底:互 B .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打一字) 谜底:日 C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打一字) 谜底:高 D .有女全姓姚,有手能肩挑,有足蹦蹦跳,有木桃花俏。(打一字) 谜底:兆 3.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下列各组成语,全都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一项是(2分) ( ) A .温故知新 杞人忧天 毛遂自荐 B .门庭若市 舍生取义 刻舟求剑 C .守株待兔 完璧归赵 豁然开朗 D .闻鸡起舞 破釜沉舟 三顾茅庐 4.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 是(2分) ( ) 去老范一千年,后___先___,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 .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 .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 .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 .忧 乐 八百里大湖 5.学校举办“海洋,我们的家园”主题活动,这次活动增强了同学们认识海洋、了解海权、关注海防的意识,激发了同学们投身祖国海洋事业的热情。校刊记者向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了祖国的海洋事业,你将来愿意做一个海洋资源的勘探者呢,还是当一名保卫祖国海疆的战士?”下列回答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 A .只要能为祖国海洋事业做贡献,无论当海军战士还是做勘探者,我都愿意。 B .我愿意当一名海军战士,驾驶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 C .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准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D .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将来能当一名海洋资源的勘探者,是我的理想。 6.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理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出了桃花开过杏花开,杏花开过梨花开,百花相继开放的景象。 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理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景象。 C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理解:“厚障壁”表明“我”与中年闰土由于长期不见面,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误会,关系越来越疏远。 D .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理解:把“希望”比作“路”,表明只要始终不渝地去探索、实践,希望就会出现在眼前,就会迎来新的生活。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效 ------------------------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 撰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秋稔(rěn)冬祥意蕴..齿颊留香.楹B(yíng)联...撰写 C.言简意赅(g āi)..D .镌锒锒上口(jùn)刻...D 【试题答案】【试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解析】镌(juān)刻,琅琅上口。.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春来微风缕缕.春回爆竹声声C D C 【试题答案】【试题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对联等考点的理解。.【试题解析】“万户”“千家”词性与“冬尽”不匹配,排除A、B项;比较C、D,C项在内容上能够照应“过年”,词性、结构、平仄也合适; D“缕缕”平仄与上联的“点点”不匹配,故选C为佳.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写内涵吟咏 B.题签内涵涵泳 D .题签.题写C 蕴涵涵泳蕴涵吟咏 A 【试题答案】【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运用 E级。“内【试题解析】“题写”指书写,“题签”多指为书籍、卷册封面题写标签。“蕴涵”指包含,只能作动词。题中应用名词。涵”多指内在涵养,可做名词, 。“吟咏”指咏唱,声调有抑扬的念,“涵泳”指深入领会,语境强调“咏唱”.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4 B.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A .上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 脱这种困境 ..?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学科网法是,首先联系词

2010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寥廓(liáo)百舸(kě)浪遏(è)方遒(qiú) B.油腻(nì)罗绮(qǐ)寂寞(jì)斑斓(lán) C.媛女(yuán)坍圮(dān)倩影(qiàn)袅娜(nuó) D.蓊蓊郁郁(wěng)佝偻(lǚ)长篙(hāo)宁谧(m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云彩神采飞扬诚恳开垦土地B.暄响寒暄客套窗扉敞开心扉 C.炫耀耀武扬威慰藉声名狼藉D.忧郁犹豫不决清凉青山绿水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______的容光。 ②月亮_____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③如果青蛙耐不住_____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A.庄严渐渐寂寞B.威严渐渐冷清 C.庄严逐渐冷清D.威严逐渐寂寞 4、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对的一项是: ( ) A、贰于楚(从属二主)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动词) B、亡郑以陪邻(陪伴,动词)晋军函陵(驻军,动词) C、若不阙秦(缺少,同“缺”,动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动词) D、行李之往来(出门带的衣物等东西,名词)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动词) 5、下列各组中每句均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朝济而夕设版焉 B、三年释其政将免者以告无不餔也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C、徐公来,孰视之期年之后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D、少益耆食祝曰:“必勿使反”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阙秦以利晋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B、《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历史。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取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劝说秦穆公撤兵而解救了郑国;邹忌是战国时的齐国人,触龙是战国时的赵国人,他们都善于言辞,擅长讽谏。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7-9题 (一)(二) 轻轻的我走了,悲哀的 正如我轻轻的来;种族

2014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 )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 āi ),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 )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 )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秋稔.(rěn )冬祥 意蕴. B .楹.(yíng )联 齿颊..留香 C .言简意赅. (g āi ) 撰.写 D .镌. (jùn )刻 锒锒.. 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万户栖柳依依 B .千家喜气洋洋 C .春回爆竹声声 D .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题写 内涵 吟咏 B .题签 内涵 涵泳 C .题写 蕴涵 涵泳 D .题签 蕴涵 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 .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 .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 .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 。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 .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Word版-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 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绝密★ 启用前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明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笑靥(yè)盥(guán)洗粗犷(guǎng)暮(mǜ)然回首 B. 书箧(qiè)装帧(zhēn)碑帖(tiè)博闻强识(zhì) C. 敷(fú)粉脂(zhi)肪烙(lào)印刀耕火种(zhòng) D. 采撷(jié)竹笋(sǔn)咋(zé)舌拈(niān)轻怕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俸禄切磋投桃报李一笑泯恩仇 B.发轫枢纽并行不悖久旱逢甘霖 C.花哨原委如雷贯耳时事造英雄 D.调剂伸张促不及防真人不露相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润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润多姿多彩顽固框定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张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 自1993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

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微写作满分例文

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微写作满分例文 一、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2.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二、满分例文 三字经,师兄传。话不多,要记住。学语文,重基础。抓字词,是关键。明字形,析意思。字与字,拼成词。词和词,造成句。话说明,靠句子。文显明,靠内容。多读书,多看报。莫封闭,莫冷漠。闻大事,看新闻。品社会,感人生。学语文,还需记。继传统,呈未来。会对联,赏古诗。懂实词,知虚词。语文简,多生活。从生活,学语文。 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你是最温柔的蓝色一颗。刺绣店里挂满了刺绣,你是最鲜艳的一幅。我翻遍字典想为你吟一首短诗,可是你只是最深沉的片语。我走过了无数纷繁的夜晚,也终究无法为你织颜。你给了我最飞扬的笑脸,最明快的歌喉,却也交予我最沉重的责任,最富庶的思想。你是我的18岁。天空像水一般透明,世界被温暖的雾的声响包围。我会一路吱吱喳喳,我会像小鸟一样去热爱生命,热爱你! 奠十八岁 十八岁是一场苦难,太多的欢笑,伴着泪水涟涟。 十八岁是一次灾难,灵感迫切地迸发,却炸得我躯体皮开肉绽。 我小心地将你度完,犹如葬花,将你掩埋。千万别再来找我,从此你我都平安。 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望着对街的商铺,张大爷的两条狗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洗衣店老板的姑娘上初中了,长得没小时候好看;湘菜馆来来回回开张关张好几次;画材店的老板娘生孩子了。仔细想想,时间过去好几年了,我也十八岁了。在感叹身边事物不断变化的同时,我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我的十八岁像早晨的阳光一样明媚灿烂。 我认为,“家长送考现象并无不妥,”反而十分合适。在高考这个重要的日子,考生大都有些担忧与紧张,有家长在旁,可以缓解压力,给考生支持。同时,家长阅历明显多于我们,可以防止赶考途中发生意外。况且,考生高考,家长难道毫不担忧?前来送考也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放心。所以,我的父母今日也来送考。 今天父母并为送我来考场。我认为家长送考会平添考生的紧张心情。首先,送我们到考场的家长,哪个不是白发满头?看着他们的白发,心中便会想自己考不好怎么办,加大我们的紧张情绪。再有考场外面人员复杂,车流量大,人多,再加上家长来临会增加考场外人员,使得人群过大,不便考生出场。所以我认为家长送考不好。

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24分. 1.(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

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和答案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2017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刚” B.告罄.:“罄”读作qìng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意思是“路”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打印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

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