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受体

核受体
核受体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其成员众多,构成了一个大家族,可分为三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非类固醇激素受体和孤儿核受体。核受体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的功能障碍将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癌症、不育、肥胖、糖尿病。核受体能结合经药物设计而被修饰的小分子,从而调控相关疾病如癌、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它们是有希望的药物设计靶标。因此,寻找孤儿受体的配体和信号通路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1 核受体的结构

核受体有共同的结构,它的典型结构分为六个部分[1],即A、B、C、D、E和F区。N端(A/B区),高度可变,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1),A/B结构域的长度不一,由少于50至500多个氨基酸组成。核受体最保守的区域是C区,即DNA结合区(DBD),DBD区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2]:CX2CX13CX2C(锌指Ⅰ)和CX5CX9CX2C (锌指Ⅱ)。每个锌指结构由4个半胱氨酸和中心部位的一个锌离子螯合而成。在锌指Ⅰ的柄部有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称为P盒,它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在DNA结合区(C区)和配体结合区(E区)有一较短且不保守的结构称为绞链区(D区),主要是在C区和E区间起绞链作用,该区含有核定位信号肽(NLS)。核受体中最大的结构域是E区,即配体结合区(LBD),其序列高度保守,以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这个区含一个配体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2),在转录调节中非常重要。E区的二级结构是由12个α螺旋组成,核受体的激素结合区(hormone binding domain,HBD)在E区。有些核受体还包含一个F区,在E区的C端外,F区的序列高度可变,其结构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2 核受体的辅调节因子

2.1 核受体辅活化子

核受体辅活化子(coactivators)是由多种蛋白家族组成,如p300,P/CAF 和SRC等蛋白家族。它们结合到配体活化的核受体上从而增强核受体介导的转录。辅活化子中的LXXLL基序称为核受体盒(NR boxes),是与核受体的LBD 作用的共同基序。核受体辅活化子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多样性,大部分都具有促进转录的酶活性。例如一些辅活化子(p300/CBP、P/CAF)具有内在乙酰转移酶活性,可使组蛋白乙酰化,而组蛋白的乙酰化与转录的激活密切相关。

p300/CBP和P/CAF还可以使其它的转录相关因子(非组蛋白)发生乙酰化,从而调节这些蛋白的活性。在核受体转录激活中,核受体辅活化子发挥以下作用:①它作为一个桥梁因子,募集调节因子到结合DNA的核受体,如SRC蛋白能募集p300/CBP到结合DNA的核受体[3]。②它使核小体组蛋白和各种在激素靶基因的启动子处转录因子发生乙酰化,如p300/CBP和P/CAF,具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HAT)和乙酰转移酶因子活性[4]。③是DNA结合受体与基础转录结构之间的桥梁因子。这些在核受体、染色体重塑复合物以及在激素激活的启动子处的辅活化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基因的转录。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核受体辅活化子PNRC(proline-rich nuclear receptor coregulatory protein),它是以牛SF1作诱饵利用酵母双杂系统从人乳腺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得到的[56]。PNRC编码327个氨基酸,富含脯氨酸,分子量只有35 KD,比目前报道的大部分辅调节蛋白都小。经酵母双杂分析发现,PNRC的C端的23个氨基酸序列(278300aa)是与核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这一区域富含脯氨酸,包含一个SH3-结合基序“SDPPSPS”,基序中的两个保守的脯氨酸(P)是与核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与大多数辅调节子以核心序列LXXLL与核受体反应不同,PNRC是以SH3基序与核受体相互作用的。

2.2 核受体辅抑制子

目前的核受体辅抑制子主要有NcoR(nuclear receptor corepressor)[7]、SMRT(silencing mediator for retino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8]、RIP13(RXRinteracting protein 13)、TRAC(T3 receptorassociating cofactor)等。这些辅抑制子以配体非依赖的方式与一些核受体结合,如TR、RAR、RXR、VDR,也结合一些孤儿受体,如COUPTF、RevErbA、PPARγ、NcoR/SMRT能与一些结合拮抗剂的甾体激素受体反应,如ER、PR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这些因子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但NcoR本身并没有去乙酰化活性,它需再招募其它的辅调节蛋白形成复合物,如哺乳动物辅抑制子蛋白mSin3A、mSin3B,酵母中与哺乳动物有较高同源性的抑制子Sin3p,在酵母中Sin3p与转录抑制子RPD3相互作用抑制基因转录。最近,鉴定出了与酵母RPD3同源的人的转录抑制子HDACs。RPD3和HDACs都有内在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核受体在未结合配体时募集抑制子,主要是NcoR和SMRT。NcoR/SMRT与mSin3和HDACs构成复合物在未结合配体的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抑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mSin3核心复合物的分离纯化发现其中共有7种蛋白多肽,其中的一个多肽SAP30能与NcoR稳定结合,这提示SAP30是连接mSin3复合物和序列特异的转录抑制因子的桥梁因子。HDAC核心复合物也被分离纯化出来,其中的一些组分也存在于Sin3复合物中。因此,核受体辅抑制子复合物是一个包含了多种成分的复杂复合物。与辅活化子的LXXLL基序的作用方式相似,辅抑制子NcoR和SMRT的

LXXI/HIXXXI/L基序介导其与核受体之间的识别。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而雌激素受体(ER)被作为乳腺癌的标志物。乳腺癌中存在的ER主要是ERα,当正常乳腺组织变成致瘤物时,ERα的水平增加而ERβ水平降低。雌二醇(E2)通过ER调节生长、分化和生殖等生理过程,E2也影响其它组织,如骨胳、肝、脑和心血管系统。ER也作为手术后的预后指标,ER阳性的病人的手术效果较阴性的病人更好。ER已成为

乳腺癌治疗最有效的靶分子。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分子水平阐明ER的激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不同的试剂可阻断E2和ER的相互作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如他莫昔芬(Tamoxifen)和雷洛昔芬(Raloxifene)是E2的竞争性抑制剂[9]。纯化的抗雌激素有拮抗剂效应,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作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纳托(司)唑,能阻止雄烯二酮或睾酮向雌酮和雌二醇的转变。它是特异而有效的治疗乳腺癌的方法,相对于他莫昔芬,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小。ERβ存在于人结肠癌细胞HCT116、HCT8、DLD1、LoVo、HT29、Colo320、SW480、Colo205中。对人标本的研究发现,相对于ERβ,ERα在正常和癌变的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低,在正常结肠组织中ERβ位于核内,而在结肠癌组织则位于胞质[10]。因此,ERβ是结肠组织中主要表达的ER。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妇女的卵巢癌是ER阳性。正常卵巢中的主要ER是ERβ,ERβ主要位于卵泡细胞,而ERα主要位于膜和间质细胞。ERα是卵巢癌中的主要ER。对人正常和恶变的卵巢的研究发现,相于对正常卵巢,卵巢癌中ERα mRNA水平较ERβ水平增加。雄激素及其受体AR对雄性生殖系统,以及非生殖系统器官如前列腺的发育及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在前列腺,AR表达于分泌性上皮细胞并对雄激素作用起应答效应。AR在上皮细胞来源的前列腺癌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另外,一些研究发现,ERβ在前列腺中高表达[11]。ERβ可在正常和癌变的前列腺组织被检测到。ERβ选择性配体有望被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总之,核受体超家族作为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与相应配体及众多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核受体及其调控的代谢通路的紊乱也可导致肿瘤等许多病理过程。对于核受体的全面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诸如对于孤儿受体的研究,它们是否存在相应配体,辅抑制子是怎样结合到未结合配体的核受体上的,核受体与核受体,核受体与辅调节因子以及与DNA之间的复杂调控网络的调节机制如何,核受体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以及对于核受体的药理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目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

学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各种生物技术的应用,如转基因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等,有助于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核受体。

核受体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与配体结合后活化,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LXRα、LXRβ、PPARγ和FXR在糖、脂代谢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核受体共调节因子是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类蛋白,包括共激活因子和共抑制因子,它们通过在不同的条件下与核受体结合从而促进或者抑制核受体对基因转录的激活作用

核受体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NR)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其成员众多,构成了一个大家族,可分为三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非类固醇激素受体和孤儿核受体。核受体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的功能障碍将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癌症、不育、肥胖、糖尿病。核受体能结合经药物设计而被修饰的小分子,从而调控相关疾病如癌、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它们是有希望的药物设计靶标。因此,寻找孤儿受体的配体和信号通路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1 核受体的结构 核受体有共同的结构,它的典型结构分为六个部分[1],即A、B、C、D、E和F区。N端(A/B区),高度可变,包含至少一种本身有活性的配体非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1),A/B结构域的长度不一,由少于50至500多个氨基酸组成。核受体最保守的区域是C区,即DNA结合区(DBD),DBD区包含两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2]:CX2CX13CX2C(锌指Ⅰ)和CX5CX9CX2C (锌指Ⅱ)。每个锌指结构由4个半胱氨酸和中心部位的一个锌离子螯合而成。在锌指Ⅰ的柄部有三个不连续的氨基酸称为P盒,它决定了受体作用的特异性。在DNA结合区(C区)和配体结合区(E区)有一较短且不保守的结构称为绞链区(D区),主要是在C区和E区间起绞链作用,该区含有核定位信号肽(NLS)。核受体中最大的结构域是E区,即配体结合区(LBD),其序列高度保守,以充分保证选择型配体的识别。这个区含一个配体依赖性的转录激活域(AF2),在转录调节中非常重要。E区的二级结构是由12个α螺旋组成,核受体的激素结合区(hormone binding domain,HBD)在E区。有些核受体还包含一个F区,在E区的C端外,F区的序列高度可变,其结构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2 核受体的辅调节因子

受体——百度百科

受体——百度百科 2014-5-1 摘编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ligand)。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如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间黏合、胞吞等过程。 中文名受体外文名 receptor 药理学概念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存在位置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 功能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等 特征结合的特异性、高度的亲和力等 目录 1简介 2功能 3特征 4分类 5概括 6本质 7特性 8与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9药理 1简介 受体(receptor) 受体细胞 受体在药理学上是指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不同的受体有特异的结构和构型。 受体在细胞生物学中是一个很泛的概念,意指任何能够同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通讯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ligand)。在细胞通讯中受体通常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2功能 受体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 通常受体具有两个功能: 1、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配体,识别的表现在于两者结合。配体,是指这样一些信号物质,除了与受体结合外本身并无其他功能,它不能参加代谢产生有用产物,也不直接诱导任何细胞活性,更无酶的特点,它唯一的功能就是通知细胞在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信号或刺激因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分子识别过程,它靠氢键、离子键与范德华力的作用,随着两种分子空间结构互补程度增加,相互作用基团之间距离就会缩短,作用力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是特异结合的主要因素。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例如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核受体:概述和分类 摘要: 核受体超家族包括很多的转录因子,在多细胞生物体的发展和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核受体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自身绑定到染色体上,这使得他们成为基因转录的重要起始者。此外,核受体具有在瞄准启动子和协调整个基因转录过程而依序招募各种转录因子和共调节因子的能力,证实了他们的生物学意义,并刺激了这一领域内深入的研究和高层次的科学兴趣。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当今对于作为基因表达的主要调节者核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重点是介绍核受体介导的转录激活和抑制的分子机制,包括最近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关键词:核受体、转录、配体、LBD、DBD、结构域、辅助因子、共调节因子。 核受体属于大的转录因子超家族,涉及如控制胚胎发育、器官生理、细胞分化、稳态等重要的生理功能[1,2]。除了正常的生理,核受体涉及到许多病理过程,如癌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哮喘或激素抵抗综合征[3-5]。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这些转录调节的重要性是难以低估。 核受体是可溶性蛋白,可以绑定到特定的DNA调控元件(反应元件或RES),并在转录中作为细胞类型和特异性启动子的调节器。与其他转录因子相反,核受体的活性可以通过结合到相应的配体来调节,小的亲脂性分子能轻易地穿透生物膜。最近几年中确定的一些核受体不具有任何已知的配体,这些所谓的孤儿受体自从他们可能会导致新的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发现已吸引很多人相当大的兴趣。 在一般情况下,核受体作为均聚物和异源二聚体结合到REs上,并以倒置、外翻或直接重复排列,REs包含两个PuGGTCA核心序列的拷贝。许多启动子的转录被证明是依赖核受体的,并包含核受体RE。也有大量缺乏RE的启动子和其他基因的调控元件,通过DNA独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受体调节,这意味着核受体介导的多层次的转录调控。据认为,有一个三维的监管空间,其中的一个基因对应一种激素的响应是由指定的三个坐标的值:细胞内容物、生理方面和基因(反应元件)方面确定[5]。 核受体结构 DNA结合结构域 所有核受体组成一个超家族并根据他们的保守结构域进行了分类。DNA结合

核受体NR4A1功能及调控的研究进展_谷亚龙

·综述·核受体NR4A1功能及调控的研究进展 谷亚龙 张新东 金保方 【摘要】 核受体NR4A1是核受体NR4A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可通过对靶细胞基因转录的调 节,参与细胞的增殖、凋亡调控,在肿瘤发生、血管重塑以及类固醇合成等重要生命活动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用,其功能受到磷酸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多种途径的调控。本文就有关NR4A1的生物学 功能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NR4A1; 类固醇合成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nuclear receptor NR4A1Gu Yalong, Zhang Xindong, Jin Baofang. Institute of Andr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Jin Baofang, Email: hexiking@https://www.360docs.net/doc/785411617.html, 【Abstract】 NR4A1 is an important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belongs to NR4A family. NR4A1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numerous cellular responses by regulat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genes from target cells, including th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tumorigenesis, vascular remodeling and steroidogenic. The function of NR4A1 is regulated by phosphorylation and other interactions among protein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R4A1 i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was reviewed. 【Key words】 Cell proliferation; Apoptosis;NR4A1;Steroidogenic synthesis 细胞分化是细胞类型多样性的生理基础,此过程对于每一个有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必不可少。对于所有细胞来讲,其分化和功能受多种激素、信号分子和旁分泌因子的严密调控。这些信号经过传递与转化,引起某个基因组的应答,都需要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参与。明确这些因子并阐明它们的作用机制,对于我们理解所有组织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至关重要。NR4A1是NR4A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被归类为及早反应基因家族,其可以迅速但短暂地被一些刺激诱导表达,这些刺激包括化学因素:环磷酸腺苷、佛波醇酯、生长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等;物理因素:膜去极化、机械搅拌和磁场等。研究表明,NR4A1作为一种响应蛋白在信号传导的早期发挥作用[1]。接受信号刺激后的NR4A1分子构象发生改变,通过对靶基因调控区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发挥转录调控作用,参与细胞增殖、凋亡,肿瘤发生以及机体的免疫应激、能量代谢、类固醇合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08.0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7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302969);科技部国家基础规划“973”项目(2010CB530401)作者单位: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男科学研究所 通讯作者:金保方,Email: hexiking@https://www.360docs.net/doc/785411617.html, 成等生命活动,并受蛋白酶降解、磷酸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多种途径的调控。 NR4A1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包括:胸腺、肌肉、肺、肝、睾丸、卵巢、前列腺、肾上腺、甲状腺、垂体[2-4]。在这些组织中,NR4A1以多种形式参与细胞功能的调控。 一、NR4A1的结构特征 NR4A1由六个功能域组成保守的模体结构:一个氨基端长度可改变的转录激活域(AF-1),一个包含两个锌指结构的DNA结合域(DBD),一个构象可以改变的铰链区,一个包含二聚化位点的配体结合域(LBD),另一个配体依赖的转录激活域(AF-2),一个功能未知的可变羧基端结构域。不同核受体的AF-1在长度上和氨基酸的组成上呈现不同,此区域负责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转录活性。DBD包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由此来介导核受体与DNA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同很多其他的转录因子一样,NR4A1的DBD结构域以α螺旋的方式同位于目标DNA大沟中的识别元件结合,调控基因表达。在激素识别的特异性和生理反应的选择性方面,LBD的功能必不可少,它被认为是一个分子开关,其与特异性的配体结合改变了核受体的分子构象,使核受体具备转录活性。

核受体最新综述(包括LXR、RXR、FXR等)

1521-0081/65/2/710–778$25.00https://www.360docs.net/doc/785411617.html,/10.1124/pr.112.006833 P HARMACOLOGICAL R EVIEWS Pharmacol Rev65:710–778,April2013 Copyright?2013by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ASSOCIATE EDITOR:DIANNE M.PEREZ Nuclear Receptors and Their Selective Pharmacologic Modulators Thomas P.Burris,Laura A.Solt,Yongjun Wang,Christine Crumbley,Subhashis Banerjee,Kristine Griffett, Thomas Lundasen,Travis Hughes,and Douglas J.Kojetin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Jupiter,Florida Abstract (711) I.Introduction (711) A.Discovery of Nuclear Receptors (712) B.Ligand Regulation of Nuclear Receptor Function (713) C.Nuclear Receptor Modulators and Selective Modulators (716) II.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718) A.Estrogen Receptor Structure (718) B.Estrogen Receptor Function (719) C.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720) III.Vitamin D Receptor Modulators (725) A.Vitamin D Receptor Structure (725) B.Vitamin D Receptor Function (725) C.Vitamin D Receptor Modulators (728) IV.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Modulators (735) 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Structure (735) B.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Action (735) C.Selective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Modulators (737) V.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739) A.Androgen Receptor Structure (739) B.Androgen Receptor Function (740) C.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740) VI.Selectiv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Modulators (742) A.Glucocorticoid Receptor Structure (742) B.Glucocorticoid Receptor Action (743) C.Selectiv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Modulators (744) VII.Selectiv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 Modulators (748) A.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 Structure (748) B.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 Function (749) C.Selectiv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 Modulator (750) VIII.Liver X Receptor Modulators (754) A.Liver X Receptor Structure (754) B.Liver X Receptor Function (755) C.Selective Liver X Receptor Modulators (755) IX.Selective Progesterone Receptor Modulators (758) A.Progesterone Receptor Structure (758) B.Progesterone Receptor Function (759) C.Selective Progesterone Receptor Modulators (759) References (763)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Thomas P.Burris,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130Scripps Way2A1,Jupiter,FL33458.E-mail: tburris@https://www.360docs.net/doc/78541161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85411617.html,/10.1124/pr.112.006833. 710 by guest on September 15, 2014 https://www.360docs.net/doc/785411617.html, Downloaded fr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