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基础知识

乳腺癌基础知识
乳腺癌基础知识

乳腺癌

编辑词条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快速导航

?关系表

中文名乳腺癌

英文名breast carcinoma 别称乳瘤

多发群里女性

?1疾病介绍

?2发病原因

?3疾病症状

?4自我诊断

?5早期症状

?6中期症状

?7晚期症状

?8并发症

?9临床诊断

?10疾病治疗

?11饮食注意

?12疾病预防

1疾病介绍

乳腺癌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

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致使细胞增生失控。由于癌细胞的生物行为发生了改变,呈现出无序、无限制的恶性增生。它的组织学表现形式是大量的幼稚化的癌细胞无限增殖和无序状地拥挤成团,挤压并侵蚀破坏周围的正常组织,破坏乳房的正常组织结构。

乳腺细胞发生突变后便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连接松散,癌细胞很容易脱落游离,随血液或淋巴液等播散全身,形成早期的远端转移,给乳腺癌的临床治愈增加了很大困难。全身重要脏器的转移如肺转移、脑转移、骨转移等都将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因此乳腺癌是严重危及人体生命的恶性肿瘤。[1]

2发病原因

乳腺癌的病因一:

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是乳腺癌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

乳腺癌的病因二:

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如果其母亲在绝经前曾患双侧乳癌的妇女,自身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一般妇女的9倍,而且乳腺癌病人的第二代出现乳腺癌的平均年龄约比一般人提早10年左右。姐妹当中有患乳癌的女性,危险性为常人的3倍。需要强调的是,乳腺癌并不是直接遗传,而是一种“癌症素质”的遗传,乳腺癌病人的亲属并非一定患乳腺癌,只是比一般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要大。

乳腺癌的病因三:

婚育。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虽婚而不育或第一胎在30岁以后亦为不利因素,但未婚者发生乳癌的危险为婚者的2倍。专家认为,生育对乳腺有保护作用,但仅指在30岁以前有足月产者。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哺乳对乳腺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主要是对绝经前的妇女。

乳腺癌的病因四:

电离辐射。乳腺是对电离辐射致癌活性较敏感的组织。年轻时为乳腺有丝分裂活动阶段,对电离辐射致癌效应最敏感,而电离辐射的效应有累加性,多次小剂量暴露与一次大剂量暴露的危险程度相同,具有剂量-效应关系。

乳腺癌的病因五: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人均消化脂肪量有较强的相关。有些公司职员高收入造成高生活水准,形成不科学的、不健康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习惯,结果导致乳腺癌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乳腺癌的病因六: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女性白领坐多动少,缺乏锻炼,接触阳光少。大多职业女性由于工作关系,长时间紧箍着乳罩,难得给乳腺“松绑”;还有些职业女性迫于工作的压力或追求事业的成功,过着单身贵族或丁克族生活,不成家,不要孩子。

3疾病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肿块

乳腺癌肿块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约

90%的患者是以该症状前来就诊的。随着肿瘤知识的普及,防癌普查的开展,这一比例或许还会增加。若乳腺出现肿块,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了解。

(1)、部位:乳腺以乳头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将乳腺分为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及中央(乳晕部)5个区。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见,其次是内上。内下、外下较少见。

(2)、数目:乳腺癌以单侧乳腺的单发肿块为多见,单侧多发肿块及原发双侧乳腺癌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一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第二个原发癌肿的机会将增多。

(3)、大小:早期乳腺癌的肿块一般较小,有时与小叶增生或一些良性病变不易区分。但即使很小的肿块有时也会累及乳腺悬韧带,而引起局部皮肤的凹陷或乳头回缩等症状,较易早期发现。以往因医疗保健水平较差,来就诊时,肿块往往较大。现今,随着乳腺自我检查的普及和普查工作的开展,临床上早期乳腺癌有所增多。

(4)、形态和边界:乳腺癌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状,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感。但需注意的是,肿块越小,上述症状越不明显,而且少数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润较轻,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光滑、活动、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不易区别。

(5)、硬度:乳腺癌肿块质地较硬,但富于细胞的髓样癌可稍软,个别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头状癌。少数肿块周围,有较多脂肪组织包裹触诊时有柔韧感。

(6)、活动度:肿块较小时,活动度较大,但这种活动是肿块与其周围组织一起活动,纤维腺瘤活动度不同。若肿瘤侵犯胸大肌筋膜,则活动度减弱;肿瘤进一部累及胸大肌,则活动消失。让患者双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缩,可见两侧乳腺明显不对称。晚期乳腺癌可侵及胸壁,则完全固定,肿瘤周围淋巴结受侵,皮肤水肿可以呈橘皮状,称“桔皮症”,肿瘤周围皮下出现结节称“卫星结节”。

在乳腺良性肿瘤中,表现为乳腺肿块的也不少见,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纤维腺瘤。该病以年轻女性多见,40岁以上发病率低。肿瘤常为实性、质韧、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触摸有滑动感,一般无皮肤粘连,亦不引起乳头回缩。导管内乳头状瘤,肿块常很小,不易扪及。稍大者可在乳晕周围扪及小结节,临床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乳腺小叶增生很少形成清晰的肿块,而以局部乳腺组织增厚为主,质地较韧,无包膜感,在月经来潮前常有胀痛。

有些仅表现为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并无明显肿块,无清楚边界,大多数被诊断为“乳腺增生”。但仔细检查增厚区较局限,同时伴有少许皮肤粘连时应引起注意,可以作乳房摄片。

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虽可见于多种乳腺疾病,但疼痛并不是乳腺肿瘤的常见症状,不论良性或恶性乳腺肿瘤通常总是无痛的。有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出现乳腺疼痛并伴有腺体增厚者,乳腺癌检出率将增高。当然,肿瘤伴有炎症时可以有胀痛或压痛。晚期肿瘤若侵及神经或腋淋巴结肿大压迫或侵犯臂丛神经时可有肩部胀痛。

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头溢液主要见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头溢液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乳腺导管泌液。通常所说的即指后者。乳头溢液可因多种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较易为患者注意,是临床上约10%的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乳腺疾病的症状中,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

乳腺癌(1)、乳头溢液按其物理性状可分为:血性、血清样、浆液性、水样、脓性、乳汁样等。其中浆液性、水样和乳汁样溢液较为常见,血性溢液只占溢液病例的10%。病变位于大导管时,溢液多呈血性;位于较小导管时,可为淡血性或浆液性;如血液在导管内停留过久,可呈暗褐色;导管内有炎症合并感染时,可混有脓汁,液化坏死组织可呈水样、乳汁样或棕色液;乳腺导管扩张症液体常为浆液性。血性溢液大多由良性病变引起,有少数乳腺癌亦可呈血性。生理性乳头溢液多为双侧性,其溢液常呈乳汁样或水样。

(2)、乳头溢液的病因主要分为:乳外因素和乳内因素。

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头溢液,但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仅1%。溢液常为单管性,性状可以多种多样,如血性,浆液性,水样或无色。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者或形态属导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见,如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等均可以有乳头溢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人认为乳腺癌甚少伴发乳头溢液,而且即使出现溢液都几乎在出现肿块之后或同时出现,不伴肿块者甚少考虑为癌。但近来研究表明,乳头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较早期的临床表现,而且在未形成明显肿块之前即可单独存在。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较多发生乳头溢液的疾病,占全部乳头溢液病变的首位,其中又以乳晕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年龄分布在18~80岁不等,主要30~50岁多见。肿瘤直径0.3~3.0cm不等,平均1.0cm,大于3.0cm常为恶性可能。溢液性质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其他少见。一般认为发生于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为单发,甚少癌变,而中小导管者则常为多发,可见癌变。两者为同类病变,只是发生部位、生长过程不同而已。

囊性增生病虽非钟瘤,但是乳腺组织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多见于40岁左右,绝经后少见。其中,囊肿、乳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三种病理改变是其溢液的基础。性质多为浆液性,本病合并溢液只占5%。

乳头改变

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有时整个乳房抬高,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头异常改变,通常表现为乳头糜烂或乳头回缩。

(1)、乳头糜烂:有一种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现,常伴瘙痒,约2/3患者可伴有乳晕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肿块。起始,只有乳头脱屑或乳头小裂隙。乳头脱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并结痂,揭去痂皮可见鲜红糜烂面,经久不愈。当整个乳头受累后,可进一部侵及周围组织,随着病变的进展,乳头可因之而整个消失。部分患者也可先出现乳腺肿块,尔后出现乳头病变。

(2)、乳头回缩:当肿瘤侵及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此而缩短,牵拉乳头,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缩入乳晕后方。此时,患侧乳头常较健侧高。可能出现在早期乳腺癌,但有时也是晚期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长部位。当肿瘤在乳头下或附近时,早期即可出现;若肿瘤位于乳腺深部组织中,距乳头较远时,出现这一体征通常已是晚期。当然,乳头回缩,凹陷并非均是恶

性病变,部分可因先天发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症引起,此时,乳头可用手指牵出,非固定。

皮肤改变

乳腺肿瘤引起皮肤的改变,与肿瘤的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皮肤粘连:乳腺位于深浅两筋膜之间,浅筋膜的浅层与皮肤相连,深层附于胸大肌浅面。浅筋膜在乳腺组织内形成小叶间隔,即乳房悬韧带。当肿瘤侵及这些韧带时,可使之收缩,变短,牵拉皮肤形成凹陷,状如酒窝,故称“酒窝症”。当肿瘤较小时,可引起极轻微的皮肤粘连,不易察觉。此时,需在较好的采光条件下,轻托患乳,使其表面张力增大,在移动乳房时多可见肿瘤表面皮肤有轻微牵拉、凹陷等现象。如有此症状者应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肿瘤很少有此症状。

乳腺癌(2)、皮肤浅表静脉曲张:肿瘤体积较

大或生长较快时,可使其表面皮肤变得菲薄,其下浅表血管,静脉常可曲张。在液晶热图和红外线扫描时更为清晰,常见于乳腺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肿瘤也常有浅表静脉曲张。

(3)、皮肤发红:急、慢性乳腺炎时,乳腺皮肤可有红肿。但在乳腺癌中,主要见于炎性乳腺癌。由于其皮下淋巴管全为癌栓所占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此时皮肤颜色淡红到深红,开始比较局限,不久扩展至大部分乳房皮肤,同时伴皮肤水肿、增厚、皮肤温度升高等。

(4)、皮肤水肿:由于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肿瘤细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区被肿瘤细胞浸润,使乳腺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管内淋巴液积聚,皮肤变厚,毛囊口扩大、深陷而显示“橘皮样改变”(医学上叫做“橘皮症”)。在肥胖,下垂的乳房常见其外下方有轻度皮肤水肿,如双侧对称,乃因局部循环障碍所致;如为单侧,则要慎重,提防癌瘤可能。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肤引起溃疡,若合并细菌感染,气味难闻。癌细胞若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可在主病灶的周围皮肤形成散在的硬质结节,即“皮肤卫星结节”。

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如果侵犯、压迫腋静脉常可使同侧上肢水肿;如侵及臂丛神经时引起肩部酸痛。检查腋窝淋巴结时,应使患侧上肢尽量放松,这样才可扪及腋顶。若能触及肿大淋巴结尚需注意淋巴结的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及其表面情况,以和炎症、结核相鉴别。

如果乳房内未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第一症状而来就诊的比较少,当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是转移癌时,除仔细检查其淋巴引流区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肿瘤。若病理提示是转移性腺癌,要注意“隐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时,多未能发现乳房病灶,钼靶摄片或许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行激素受体测定,若阳性,即使各项检查都未能发现乳房内病灶,仍然要考虑乳腺来源的肿瘤。

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乳晕异常

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皮肤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4自我诊断

乳腺癌自检的最佳时间是在月经结束一周后,因为月经前或经期由于乳腺生理性充血,腺泡增生和腺管扩张等组织变化,使乳腺组织肥厚,影响检查效果。如果月经周期不规则,最好在每月的同一时间进行自检。

1、视查

直立镜前脱去上衣,在明亮的光线下,面对镜子对两侧乳房进行视诊,比较双侧乳房是否对称,注意外形有无大小和异常变化。其异常体征主要包括:乳头溢腋、乳头回缩、皮肤皱缩、酒窝征、皮肤脱屑及乳房轮廓外型有异常变化。

2、触查

自我诊断举起左侧上肢,用右手三指(食指,中

指,无名指)指腹缓慢稳定、仔细地触摸乳房方法,在左乳房作顺或逆向前逐渐移动检查,从乳房外围起至少三圈,直至乳头。也可采用上下或放射状方向检查,但应注意不要遗漏任何部位。同时一并检查腋下淋巴结有无肿大。最后,用拇指和食指间轻挤压乳头观察有无乳头排液。如发现有混浊的,微黄色或血性溢液,应立即就医。

检查右侧乳房方法同上。

3、平卧检查

平卧检查时,待检测上肢举过头放于枕上或用折叠的毛巾垫于待检测肩下。这种位置目的使乳房平坦,易于检查,其方法与触查相同。

乳腺癌发现越早,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每月一次的乳房自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做进一步专业检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2]

5早期症状

1、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虽然在乳房部尚未能够触摸到明确的肿块,但常有局部不适感,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有时会感到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不适,甚至牵及该侧的上臂。

2、早期乳房内可触及蚕豆大小的肿块,较硬,可活动。一般无明显疼痛,少数有阵发性隐痛、钝痛或刺痛。

3、乳腺外形改变:可见肿块处皮肤隆起,有的局部皮肤呈橘皮状,甚至水肿、变色、湿疹样改变等。

4、乳头近中央伴有乳头回缩。乳房皮肤有轻度的凹陷(医学上叫做“酒窝症”),乳头糜烂、乳头不对称,或乳房的皮肤有增厚变粗、毛孔增大现象(医学上叫做“橘皮症”)。

5、乳头溢液:对溢液呈血性、浆液血性时应特别注意作进一步检查。

6、区域淋巴结肿大,以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多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已属晚期。

6中期症状

1、橘皮征:当乳腺癌患者处于中晚期时,很容易造成乳房表面凹陷,就如同橘皮一样。同时也不排除有炎性乳腺癌的可能,甚至还会累及到全部乳腺。

2、乳腺疼痛:乳腺疼痛并不是乳腺肿瘤的常见症状,一般早期的乳腺癌,有的是以疼痛为唯一症状,在侧卧时会加重。据调查,绝经后的女性出现乳腺疼痛且伴有腺体增厚者,乳腺癌检出率将增高。这是乳腺癌中晚期症状之一。

3、酒窝征:由于乳房深浅部肿瘤侵犯悬韧带,于是导致其失去弹性、挛缩,从而牵拉皮肤造成局部凹陷,形成酒窝状。不过也不是所有酒窝状的患者都是乳腺癌,若乳房出现慢性炎症,也会造成皮肤凹陷。

4、乳头、乳晕发生改变也是乳腺癌中晚期症状之一。

5、乳腺癌到中晚期时会迅速发展,随即就会侵及到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最为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

6、当乳房肿块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隆起于皮肤表面,同时伴有或不伴有皮肤表面色素沉着。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多数患者已经对乳腺癌中晚期症状有了一些了解。希望患者朋友们在清楚了自己的病情之后,尽早做决定到相关的大医院做治疗。

7晚期症状

乳腺癌的晚期症状一:肿块

乳腺癌乳内肿块是乳腺癌晚期症状最主要的表现,一般发生在乳腺的外上部。尤其对成年妇女乳内肿块应引起高度重视。乳腺癌多为单个,极少可见同一乳房内多个病灶。肿块形态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质地偏硬。癌性肿块在早期限于乳腺实质内,尚可推动,但又不似良性肿瘤那样有较大活动度,一旦侵犯筋膜或皮肤,肿块就不能推动,病期亦属较晚。

其次乳腺癌起源于腺管上皮,原位癌难以发现。0.5cm左右的肿块处于大乳房较深处就难以发现,1cm以上肿块,容易发现。还有一种少见的乳腺癌为隐匿性乳癌,其乳内肿块不能发现,晚期时已出现腋下转移。

乳腺癌的晚期症状二、疼痛

绝大多数乳腺癌早期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但到了乳腺癌晚期,疼痛比较明显,而且多为阵发性刺痛、隐痛。

乳腺癌晚期症状三、乳头溢液

乳头液可以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非妊娠哺乳期的乳头溢液发生率约为3%~8%,溢液可以是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也可呈水样、血样、浆液样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亦不一样,一般晚期患者溢液比较严重,这时可以对乳头溢液应进行涂片细胞学检查以明确。当然乳腺癌多数伴有乳腺肿块。单纯以乳头溢液为症状者少见。

乳腺癌晚期症状四、乳房皮肤改变

乳腺癌皮肤改变与肿块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肿块小,部位深,皮肤多无变化,肿块大,部位浅,较早与皮肤粘连,使皮肤呈现凹陷。若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皮肤水肿,形成橘皮样变,属晚期表现。

乳腺癌的晚期症状五、乳头改变

当乳头附近有癌肿存在,乳头常被上牵,故双侧乳头高低不一。乳头内陷是乳房中心区癌肿的重要体征,乳头难以用手指牵出,乳头处于固定回缩状态。湿疹样癌则见乳头呈糜烂状,常有痂皮;病变区与皮肤分界十分清楚,病变区与皮肤分界十分清楚,病变皮肤较厚。尤其是乳腺癌晚期患者,这些现象更是明显和严重。

乳腺癌晚期症状六、乳房外形变化

正常乳房外形呈自然弧形,乳腺癌晚期则弧形发生严重异常。

8并发症

一、乳腺癌患者少数在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乳头溢液。乳腺癌肿块生长速度比较迅速。乳房可有“桔皮样”改变,肿瘤表面皮肤凹陷,乳头偏向肿瘤所在的方向,乳头内陷等。而到乳腺癌晚期通过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可以并发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二、乳腺癌患者到中晚期可出现“肿瘤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食欲不振既是恶病质的原因,又是恶病质的临床表现。可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生命危险。

三、乳腺癌后期可出现淋巴转移,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而且肿大的淋巴结数目不断增多,互相粘连成团,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对侧腋窝淋巴转移。乳腺癌后期还可以出现远处转移,乳腺癌会转移到肺部,出现胸痛、胸水、气促等症状。脊椎转移可以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等,肝转移可以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乳腺癌的并发症多数是癌症中晚期出现,患者身体状况比较差,疾病比较严重。需要积极控制癌细胞的扩散。

9临床诊断

病史询问:肿块常是乳腺癌病人首发症状,须问明出现的时间、部位、大小、生长快慢,是否疼痛,乳头糜烂、溢液的时间、性质,腋窝有无肿块。

检查方法

一、乳腺钼靶摄片

乳腺钼靶摄片是一种无创伤的方法。采用Siemens-ElemaAB 型乳腺X 线机, 操作简便易行, 其乳腺平片图像清晰,层次丰富, 信息量大, 对普查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早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活组织病理检查方法

肿块切除:将乳房中肿块或可疑组织的整个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切取活检:从肿块或可疑组织中切取部分组织进行检查。

细针穿刺:用一根很细的针从肿块、可疑组织或积液中抽取一些组织、细胞检查。其他,如乳头溢液者可做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部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

三、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测定

乳房肿瘤切除后,测定肿瘤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水平,如果受体水平较高,说明该肿瘤对内分泌治疗如三苯氧胺等较敏感、有效。

四、超声显像

超声显像属无损伤性,1一般B超的作为乳腺增生检查的首先检查方式,简单、准确,可反复使用。

五、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

乳腺导管内视镜可直视下观察到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观察到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并对病变导管准确定位给手术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伴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尤其在钼靶X线检查未见钙化灶的导管内癌患者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等。

10疾病治疗

乳腺癌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的诊断、分期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达到控制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手术、放疗均属于局部治疗。化学治疗是一种应用抗癌药物抑制癌细胞分裂,破坏癌细胞的治疗方法,简称化疗。内分泌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去除内分泌腺体的方法来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减少内分泌激素的分泌量,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与化疗药物相比,是具有多环节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肿瘤治疗药。中医治疗肿瘤强调调节与平衡的原则,恢复和增强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疗肿瘤的目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均属于全身治疗。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兼顾病人的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对早、中期乳腺癌患者争取治愈,对晚期患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乳腺癌的外科手术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乳腺手术有保留乳房手术(保乳手术)和全乳房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手术有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只切除前哨淋巴结,经检测前哨淋巴结转移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也有人称之为保腋窝手术。保乳手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目前还做不到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能进行保乳手术。对不适合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还需要切除乳房,医生可以采用整形外科技术重建乳房。乳房重建可采用自体组织重建,也可采用假体重建。可以在切除肿瘤手术的同时进行乳房重建,也可在治疗结束后,各项复查结果正常时进行重建。进行乳房重建不会影响乳腺癌的整体治疗。

11饮食注意

乳腺癌病人饮食原则:

1、强调均衡营养,注重扶正补虚

乳腺癌病人“内虚”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虚而致癌,因癌而致虚,虚中夹实,以虚为本。食疗的目的是保证乳腺癌病人有足够的营养补充,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病人的康复,应以扶正补虚为总原则。故《内经》说: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在扶正补虚的总则指导下,对乳腺癌病人的食疗应做到营养化、多样化、均衡化。正如《内经》所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失之偏颇,则有害无益。

2、熟悉性味归属,强调辨证施食

乳腺癌与其他疾病一样,病人都有阴阳偏胜、寒热虚实之不同。食物也有寒热温凉、辛甘苦酸咸四气五味之别。热证宜寒凉,寒证宜温热;五味入口,各有所归,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苦入心,酸入肝。辛味温散,如生姜、葱白;甘味和缓,如山药、芡实、饴糖;淡味渗利,如冬瓜、薏苡仁;酸味收涩,如乌梅、山楂;咸味软坚,如海藻、昆布、牡蛎等。

3、选择抗癌食品,力求有针对性

药食同源,部分食品兼具食疗抗癌作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民间用其配丁香、柿蒂治疗食管癌、乳腺癌、肝癌等,实验已证实其对致癌病毒引起的小鼠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如大蒜、豆制品、绿茶等,也都是抗癌良药。另外,根据《美国流行病学期刊》最新发现,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中年妇女,尤其是早期发现乳腺癌后,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些今幸人参皂苷RH2,对防治和康复很有益。

【宜】

1、宜多吃具有抗乳腺癌作用的食物,如海马、鲎、眼镜蛇肉、抹香鲸油、蟾蜍肉、蟹、赤、文蛤、牡蛎、玳瑁肉、海带、芦笋、石花菜。

2、宜多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止复发的食物,包括桑椹、猕猴桃、芦笋、南瓜、薏米、菜豆、山药、香菇、虾皮、蟹、青鱼、对虾、蛇。

3、肿胀宜吃薏米、丝瓜、赤豆、芋艿、葡萄、荔枝、荸荠、鲫鱼、塘虱、鲛鱼、泥鳅、黄颡鱼、田螺。

4、胀痛、乳头回缩宜吃茴香、葱花、虾、海龙、抹香油鲸、橘饼、柚子、鲎

【忌】

1、忌烟、酒、咖啡、可可。

2、忌辛椒、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4、忌公鸡等发物。

12疾病预防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还没有确切的预防乳腺癌的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

4、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5、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6、不长期过量饮酒。

7、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药物性预防。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负责开展了三苯氧胺与雷洛昔芬等药物预防乳腺癌的探索性研究。

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掌握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养成定期乳腺自查习惯,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防患于未然。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结果;结论应重视对一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尤其是年轻和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随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及时、积极、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转移性乳腺癌综合治疗预后 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乳腺癌的早期 诊断率逐年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由于乳腺癌治疗技术及药物治疗的进展,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逐渐延长。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43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总数的1.37%。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例。第一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第一癌”指肿块较大的一侧)确诊时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3.7±11.3)岁。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发病时间间隔6一13年,平均(9.5±4.5)年。第一癌绝经前4例,绝经后2例;第二癌绝经前5例,绝经

后1例。12例患者均已婚已育。均无恶性肿瘤及乳腺癌家族史。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4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2例一侧为iia期,一侧为i期, 2例为iv期; 2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2例分期均为ii期,第二癌一例为iia期,一例为iib期。 1.3 手术方式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 l例未行手术治疗给予解救化疗, 2例同时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双侧保乳改良根治术。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均行根治术;第二癌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异时性乳腺癌在第一癌术后行卵巢切除去势术。 1.4 辅助治疗本组1例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予ptf 方案密集化疗4周期,术后继续pdf方案4周期。4例患者术后均予以静脉化疗,1例行解救化疗。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腋下淋巴结受累情况及复发情况予以caf、tef,bp,pf及pdf 方案化疗。 2 结果 本组6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皮瓣坏死、臂丛神经损伤、上肢水肿等并发症。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19年。2例死亡,1例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在第二癌术后16月死亡;l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术

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协作组(CBCSG)临床试验

CBCSG临床试验 CBCSG 001系列研究 在CBCSG诸多研究中,仅CBCSG 001系列研究是有关外科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同时也是入组病例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研究组在国内外率先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整个流程进行了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在SLNB验证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对乳腺癌SLNB适应证、安全性、术前淋巴显像、SLN术中病理与细胞学诊断、SLN术中分子诊断及SLNB替代腋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远期疗效进行了研究。这些多中心系列研究入组病例超过了3000例,对SLN阴性者免行ALND。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98.2%、94.2%,腋淋巴结阴性者可通过SLNB避免ALND,SLNB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CBCSG 002研究 对于绝经前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抑制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能否较单用他莫昔芬提高疗效?目前国际上尚无相关循证医学证据。CBCSG 002研究为随机开放性研究,针对绝经前HR阳性、淋巴结阳性或癌肿≥4 cm的早期乳腺癌,比较了雌激素受体调变剂(SERM)辅助治疗2~3年后,换用戈舍瑞林联合阿那曲唑治疗3~2年或继续应用他莫昔芬直至5年的疗效。研究自2008年7月开始入组,截止2011年9月共入组了84例患者。考虑CBCSG 002试验入组缓慢,研究组近期将讨论是否应关闭该多中心试验。 CBCSG 003研究 由于国情的限制,我国相当一部分临床肿瘤医生和全科医生习惯用铂类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因此CBCSG 003研究探索紫杉类与铂类及卡培他滨联合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临床意义的原创性临床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率和患者耐受性,次要目的是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目前研究完成入组120例患者,并得出了TX(多西他赛+卡培他滨)与TP(多西他赛+顺铂)方案等效的初步结果,两组的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基本相同,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无显著差异。CBCSG 003研究结果提示,通过进一步的Ⅲ期临床研究,有望将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写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 CBCSG 004研究 如何早期、准确预测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为众多患者和肿瘤医生所关注。FDA已批准了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用于晚期乳腺癌疗效的预测,但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靶向治疗疗效和非靶病灶的预测以及CTC在不同治疗阶段的预测价值等。 CBCSG 005研究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 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9 1%、70 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 5%和14 7%,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单管引流+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引流;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乳腺癌是女性乳房常见的肿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历来是外科临床的一个难题。我院普外科2006年7月—2006年10月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的传统

“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①试验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的患者共19人,均为女性,年龄31~68岁,平均(49 6±7 8)岁,体重45~70kg,平均(53 7±8 9)kg,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方式比较,均无差异(P>0 05)。 1.2方法 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的患者在缝皮前自术区外下至腋窝顶部及术区内下至内上方胸骨旁各置橡皮引流管一根,沿途多剪几个侧孔,缝合皮肤后吸成负压,创面于腋窝、锁骨下区分别用柔软纱布填充,最后纱布垫敷盖伤口,胸带适度包扎,无须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固定,术后引流管接中心负压吸收,持续负压吸引5~7d,压力-300~-500mmHg,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的患者在缝皮前只于腋窝处旋转引流管1根,皮瓣及切口用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术后引流管接引流袋,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 2结果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既往发展历程,从引进并学习NCCN指南,推广规范化治疗,到参与St.Gallen共识,随后开展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循环肿瘤细胞应用,推动智能决策的研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指南;中国乳腺癌历程走过了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发展之路。 一、NCCN指南:学习国际指南、普及规范诊疗 临床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1],医疗行为对指南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NCCN是由28个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联盟,致力于患者护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在提高和促进癌症护理质量的过程中,NCCN认识到创建适合患者、临床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决策者使用的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性。基于此,NCCN在1996年推出了首部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共涵盖八个瘤种。NCCN指南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括肿瘤筛查和预防、治疗、支持性护理和特定人群的四大类近80部指南,对不同阶段和类别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具有直接的临床指导意义。 2006年由孙燕院士牵头,NCCN指南中文版(cNCCN指南)工作启动,江泽飞教授负责乳腺癌部分的讨论和执笔。cNCCN乳腺癌指南在学习原版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注意采用"推荐'建议""考虑"等区分不同级别的证据[2]。首部cNCCN乳腺癌指南中,还提出了中国专家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建议,使指南兼具国际

标准和中国特色。2007—2011年,cNCCN乳腺癌指南在保留原版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吸收中国特色内容,逐年更新。 2007年指南中提出,年龄<35岁的年轻患者复发和再发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时应充分知情;同时补充了中国开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检测应参考的标准和指南。 2008年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指导辅助化疗的依据(2B类证据)。考虑到该检测在国内尚未普及,c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可选手段,不做推荐;同时考虑到中国实情,尤其是中国临床研究开展尚不普及,对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如仅有骨或软组织转移,或仅有无症状的内脏转移,建议考虑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进行1次内分泌治疗。 2009年cNCCN乳腺癌指南中删除了9周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方案,同时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纳入注脚。 2010年纳入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并提出了"中国专家根据危险度推荐化疗方案的原则"。 2011年删除了艾日布林、地诺单抗等在中国不可及的治疗药物,同时考虑到药物毒性,删除了EC×8周期辅助化疗方案(表1)。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指对于未发现远处转移的初治乳腺癌患者,在计划中的 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系统性化疗[1-2]。新辅助化疗 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各类临床 试验和新的治疗理念不断涌现,其治疗模式也从曾经单一的化疗,转变为当前 基于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随着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充实,各种治疗理念和临床 实践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优化患者 的治疗策略并改善治疗结局仍存在争议。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和理念,中国乳 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组就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HER2联合化疗中,新辅助治疗目的及适应证、手术治疗规范、新辅助治疗前后的评估规范以及新辅助治疗方 案和策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争议内容,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讨,联合发布《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更好地指导中国临床 医师进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1、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和适应证 专家组首先明确了在当前临床实践过程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应该从实际的临 床需求出发,以治疗的目的为导向,主要包括:① 将不可手术的乳腺癌降期为可手术乳腺癌;② 将不可保乳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乳的乳腺癌;③ 获得体内 药物敏感性的相关信息,从而指导后续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美国国立 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提及的新辅助治疗潜在目的还包括将不可保腋窝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腋窝,中国专 家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前哨淋巴结评估假阴性率高、长 期安全性数据不足等风险,并不常规推荐将对已经证实转移的区域淋巴结进行 降期保腋窝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目的[3-4]。 当前在不同的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新辅助治疗适应证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异[1-2,5-6],在明确新辅助治疗目的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专家认同在临床实践中应 以上述3点治疗目的为导向行新辅助治疗,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并非所有需要行 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都推荐行新辅助化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专家组就不同肿瘤负荷以及乳腺癌亚型的患者是 否优选新辅助治疗进行了逐一讨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淋巴结状态、分子分 型等)的情况下,当肿瘤负荷较大时,中国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优选新辅助治疗,83%的专家推荐浸润性病灶大于5 cm的乳腺癌患者优选新辅助治疗,而其他单 一病理学因素(如肿块大于3 cm或淋巴结阳性)并不能作为优选新辅助治疗的依据。 多数专家(63%)认可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是预后替代的研究终点,对患者采用预期pCR率高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7-8]。在新辅助后辅助治疗方面,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 试验提出,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如未达到pCR,可通过强化辅助治疗来改善预后[9-10]。在临床实践中,能否基于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而对所有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新辅助治疗尚存在争议。专家组强调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试验是辅助阶段临床试验,仅提示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pCR的患者可采用辅助阶段强化治疗的策略,

超声在乳腺癌中的临床诊断与分析研究

超声在乳腺癌中的临床诊断与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本文重在探讨超声检测对乳腺的检测价值,尤其在恶性肿瘤的诊断方面。资料与方法:本文采用2010~2014年乳腺恶性肿瘤患者30例,女性28例,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50.3岁;所xuan病例中男性2例,年龄63―66岁,平均年龄64.2岁。医学实践 中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在医学研究中采用仪器Alilent―Sonos45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 频率7.5MI-Iz。检测方法:让患者取常规平卧位或侧卧位。检测中长轴以乳头为中心,以放 射状连续扫查。结果:乳腺恶性肿瘤的分布:30例患者中单侧病变者27例,双侧病变者1例。其中左乳病变18例,右乳病变14例,乳头下有病变。 【关键词】超声诊断;乳腺癌检查;诊断研究 1.乳腺癌的表现及危害 乳腺癌对女性身体有着非常大的危害,医学上界定为是从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恶性肿瘤中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前几位。乳腺癌 的发病部位通常发于外上象限,其次发生在乳晕区,内上象限。乳腺癌身体危害非常大,但 是在临床表现上却不容易被发现,乳腺癌在发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最初的表现通常是在一 侧的乳房有无痛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多为单发,在肿块处皮肤有凹陷、并且皮肤的颜色 有所改变,一般呈现出呈橘皮式颜色、同时会有乳头凹陷的情况,在肿块存在的乳房同侧的 腋窝下存在有淋巴结,乳腺癌的晚期会有更大的危害,如通过体内的血循环会有所转移,侵 犯身体的肝、肺、骨骼,而且预后差。 临床数据表明,乳腺癌呈现出年龄趋向年轻化的的趋势,这对广大妇女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不但直接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也对下一代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乳腺癌的预 防和科学诊断和治疗工作,尤其是作为乳腺癌的及时诊断是治疗核心问题。结合已有的研究 和临床医学实践,对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出如下重要的特点:(1)在形态上呈不规则形状,在周边上不清,凸凹不平;(2)在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关系上,没有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3)在回声方面,回声没有规律、不规则,表现为内回声不均匀或呈低回声或回声粗 糙等症状;(4)检查中会发现后方有声衰减。以上四点是超声对乳腺癌诊断中概括出的重 要特征。 2.研究所采用的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病理分类:浸润性导管癌17例(56.7%);浸润性小叶癌5 例(16.7%);单纯癌1例(3.3%);导管内乳头状瘤并导管内癌3例(10%);髓样癌 2例(6.7%);间质肉瘤1例(3.3%);浸润性小叶癌合并灶性导管癌1例(3.3%)。 3.临床分析 临床医学实践表明,乳腺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边缘:粗糙回声增强,呈强回声晕占74.2%。边缘尚清,似有包膜,见侧方声影占25.8%。(2)内部回声:15 /30例呈实性非均质性回声,14/30例表现均匀的实质性回声,3/30例超声显示囊实混合型。2/30超声显示囊肿样回声。其中1例湿疹样癌仅表现乳晕皮肤表面局限性增厚。(3) 后方衰减仅占21.8%。(4)纵径横径比值大于1,占88.4%。通过对本组30例乳腺恶性 肿瘤观察,a.发病年龄及分布:年龄多见于40岁女性,男女比2:28。乳腺恶性肿瘤好发部位:在外上象限多见,第二发病部位为内上象限次之,再次为外下象限,内下象限少见。b. 病理分类: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发病率依次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单纯癌、 导管内乳头状瘤并导管内癌、髓样癌、其他类型癌较少见。乳腺恶性肿瘤病理的改变与癌组 织浸润及周围纤维反应增生有关。 4.研究结论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乳腺癌的易感因素(高危因素); (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 (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 (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 (5)患乳腺增生病者; (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 (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 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 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 【体格检查】 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 皮样”改变; 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 2.B型超声检查; 3.近红外线扫描; 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 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 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瘤、脂肪坏死结节和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诊断应注意临床分期。 1.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1)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腺组织内,直径<3cm,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2)第二期:癌瘤直径<5cm,尚能活动,与覆盖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 动的淋巴结; (3)第三期:癌瘤直径>5cm,与覆盖皮肤有广泛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 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能推动; (4)第四期:癌瘤广泛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成块且已固定,或 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常伴有远处转移。 2.乳腺癌TNM分期法: T O :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侵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5cm; 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研究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10-24T11:44:20.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作者:文斌1 姜海亮2 [导读] 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均是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 (1什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什邡 618400) (2什邡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四川什邡 618400) 【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以新辅助化疗治疗后肿瘤控制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住院部于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新辅助化疗,对治疗后肿瘤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有效率达到83.3%,其中2期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1.7%,3期为72.3%;骨髓抑制发生率47.6%,胃肠道反应为33.3%,其他症状(脱发、无食欲、身体乏力)发生率21.4%,化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乳腺癌患者临床行新辅助化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缩小病灶,为后期保乳术治疗提供基础,从而提高乳房保留率、病灶切除率。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011-02 Clinical research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Method 42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ed from July 2012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as applied.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condition and adverse event rate was recorded. Result After th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was 83.3%. During the process,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for stage 2 of patients was 91.7%;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for stage 3 of patients was 72.3%; the incidence rate of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 and other clinical symptoms (alopecia, loss of appetite, weakness ) was 47.6%, 33.3% and 21.4%; during the chemotherapy, there were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h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ease progress and lessen the lesions. It will provide the clinical basis in the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to improve the breast-conserving rate and resection rate of clinical lesions. 【Key words】Breast cancer;Neoadjuvant chemotherapy;Clinical effect 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均是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有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总发生率的8%左右,此病近几年由于女性生活、工作压力增加,饮食习惯改变、环境等因素导致发病率上升[1]。目前乳腺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病灶,但会严重破坏患者乳房外观,同时手术切除病灶只适用于疾病早期患者,对于晚期者由于病灶扩散范围较大,切除难度较大,且预后不理想。故临床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控制肿瘤变大、扩散,提高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又能保持患者乳房外观,对患者损害小的治疗方式。有学者提出通过可对乳腺癌患者临床进行新辅助化疗,其能有效消灭转移灶,促使肿瘤缩小,避免病情发展,降低肿瘤分期,从而提高患者保乳率[2]。本文观察因此如何提高乳腺癌治疗效果、增加、避免疾病复发,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本次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42例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控制情况,具体情况见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住院部于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乳腺癌患者,肿瘤分期:2期24例、3期18例,肿瘤直径2.4~5.7cm,平均大小(3.8±0.6)cm,年龄最下者26岁,最大者59岁,平均年龄(47.3±5.1)岁,病理分型:浸润性小叶癌9例、浸润性乳头状癌1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27例、小叶原位癌2例。本次所有患者均给予新辅助化疗,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符合临床乳腺癌诊断标准[3],发现一个以上可测量肿瘤病灶,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卡氏评分(KPS)80分以上,年龄在18~70之间,患者对化疗药物无用药禁忌,经检查未发现乳腺癌远处转移合并严重活动性感染(如HIV感染),可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经检查患者乳腺癌肿瘤大小在2cm以下,生存期在4个月以下,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接受过化疗、放疗、激素药物等治疗,患者处于哺乳、妊娠或备孕时期,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经血常规、心电图、CT全身骨显像等检查有化疗禁忌症,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乳腺癌,且符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指征,给予辅助化疗治疗,患者于第一天用药吡柔比星(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983,产品规格10mg,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00mg/m2,给药方式静脉滴注,第一天静脉滴注紫杉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715,产品规格:5ml:30mg,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175mg/m2,第2、8天氟尿嘧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995,产品规格:10ml:0.25g,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0mg/m2,给药方式静脉滴注,第2、8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196,产品规格:0.5g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剂量为500mg/m2。同时所有患者在进行化疗前半小时静脉滴注西米替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688,产品规格:0.4g,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0.4g,口服用药苯海拉明(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5021449,产品规格:25mg,赤峰万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0mg,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均行保肝、护胃等治疗,每3周重复,共治疗4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后肿瘤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实体瘤疗效标准[3],完全缓解(CR):治疗后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治疗后肿瘤病灶缩小原来的50%以上,并持续1个月以上;稳定(SD):治疗后肿瘤病灶缩小不超过50%或增大不超过25%;进展(PD):治疗后肿瘤病灶增大超过原来的25%或出现新病灶。 2.结果 2.1 乳腺癌控制情况统计 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有效率达到83.3%,其中2期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1.7%,3期为72.3%,具体情况见表1。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要点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 要点 1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⑴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⑵老年人乳腺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指南认为老年人是否停止筛查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各种合并症情况。如果合并症多,预期寿命有限,则不需要进行乳腺癌筛查。因此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考虑机会性筛查。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内外侧斜(MLO)位。 ⑶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线筛查对5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线对40岁以下及致密乳腺诊断准确性欠佳。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 线检查。 ⑸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女性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目前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在乳腺X线检查基础上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较之单独应用乳腺X线检查有更高的筛查敏感度,尤其是针对乳腺X线筛查提示致密型乳腺(c型或d型),因此乳腺超声检查可推荐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有效补充。 1.3.3 乳腺临床体检 在经济欠发达、设备条件有限及女性对疾病认知度较不充分的地区仍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1.3.4 乳腺自我检查 ⑴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⑵由于可以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女性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选择月经来潮后7~14 d 进行。

乳腺癌基本知识问卷调查表

乳腺癌基本知识问卷调查表 2010-10-21 04:27:00 来源: 《东南快报》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1.乳腺癌是女性的专利,是吗?_____ A.是 B.不是,男性也有 C.不清楚 2.乳腺癌的好发年龄为_____ A.20~40岁 B.30~40岁 C.40~60岁 3.乳腺癌会有哪些临床症状/体征?_____ A.乳房无痛性的单发肿块 B.疼痛 C.皮肤隆起 D.乳头回缩 E.乳头溢乳 F.腋窝淋巴结的肿大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4.乳腺癌多发于什么部位?(乳腺以乳头为中心,做一个十字交叉)__ A.内上象限 B.外上象限 C.内下象限 D.外下象限 E.中央乳晕部 F.不清楚 5.乳腺癌和乳腺纤维瘤的概念相同吗?_____ A.相同 B.不相同 C.不清楚 6.早期发现的乳腺癌(未转移),最佳的治疗方法是?_____ A.手术 B.化疗 C.放疗 D.内分泌治疗 E.免疫疗法 F.中医治疗 G.不清楚 7.你知道吗,Ⅰ期的乳腺癌(没有血道和淋巴道转移的)治愈率可达多少?__ A.40% B.55% C.70% D.85%以上 E.不清楚 8.乳腺癌的并发症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_____ A.早期 B.中晚期 C.不清楚 9.乳腺癌主要会有哪些并发症?(可多选)_____ A.恶病质综合征(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症状) B.同侧淋巴结不断肿大 C.肺部出现胸痛、胸水、气促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10.您知道正确自查乳房的方法吗?_____ A.知道 B.不知道 11.乳房自查的最佳时间是在?_____ A.下一次月经来前的4-7天 B.月经的第4天开始 C.月经后的4-7天 D.不清楚 12.哪些检查项目可检出乳腺癌?_____________(可多选) A.X线钼靶 B.B超 C.活组织病检 D.CT E.核磁共振 F.细胞穿刺 G.其中可以确诊是良恶性的检查是:_____________ 13.一般多长时间应该进行一次乳腺的拍片检查?_____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半年 D.一年 E.两年 14.您在进行体检时会不会特别做一下女性乳腺的检查?_____ A.会 B.不会 C.根据收费和自己的经济状况酌情考虑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胡夕春 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ABC是乳腺癌

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乳腺病专科的建立是另一重要举措,我国最早的乳腺癌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多学科合作和乳腺病专科的成立在乳腺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ABC患者的治疗,多学科合作尚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转移部位(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的综合治疗还亟待加强。本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针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和转移性乳腺癌(MBC)或Ⅳ期乳腺癌均适用,而另一些建议则仅适用于MBC。 1、ABC管理复杂,多学科参与非常重要(包括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妇科、心理肿瘤学家、社会工作者、护士和姑息治疗专家)。 2、患者一旦被诊断为ABC,个性化提供适当的心理关怀、支持治疗和症状相关的干预作为常规。 3、确诊为ABC后,同患者讨论未来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与患者沟通ABC虽然通常很难治愈,但合理的治疗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患者可长期带瘤生存。谈话时应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文化差异,并尽可能提供文字信息。 4、选择治疗决定时,应平衡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考虑患者意愿,尽可能鼓励患者与其亲属一同商讨治疗决定,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乳腺健康知识讲座终审稿)

乳腺健康知识讲座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乳腺健康知识讲座 乳腺甲状腺科程双玉 2013.3.8 乳腺癌的简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全球每年新发病例120万,死亡50万。平均每9位美国女性一生中,其中有1人要罹患乳腺癌。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比农村及内陆地区发病率高,而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乳腺癌发病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十年来,城市和农村分别上升38%及39%,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女性疾病之一。 常见的诱发原因 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其他乳房疾病。 4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口服避孕药。 9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饮酒。 11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1.无痛性肿块:乳房的无痛性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 2.乳头溢液:溢液可以是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可以呈水样、血样、浆液性或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 3.乳头和乳晕异常: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有时整个乳房抬高,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乳头糜烂也是乳腺癌的典型症状。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皮肤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4.扩散及发展: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在临床能发现肿块前,肿瘤的隐匿阶段平均为12年(6~20年)。肿瘤一旦发生,其发展可通过以下方式:局部扩展、淋巴道播散、血行播散。 5.乳腺癌如不经治疗,或者给药无效,会逐渐侵犯以下一些区域:淋巴腺、骨、肺、肝、脑、胸膜腔、心包渗液、高血钙、脊髓受压。 临床表现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 姜燕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术后对218例乳腺癌手术病人及早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179例病人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32例可以生活自理,总有效率为96.8%。[结论]手术后及早对患侧上肢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肢体尽早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锻炼;方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根治术对病人患侧上肢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常常导致患肢功能活动受限,肩部僵硬,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规范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促进肢体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我们自2007年6月起对乳腺癌手术后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5月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共218例,均为女性,年龄30~74岁,平均50.6岁;左侧乳腺癌123例,右侧乳腺癌95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13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1例。 2 方法 2.1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当被确诊为乳腺癌后,病人对形体改变常表现出焦虑、忧虑、沮丧等不良情绪,担心切除一侧乳房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务,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情绪,以文明、普通、大众化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与病人交流,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配合医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使之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2.2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 2.2.1 术后病人取平卧位6小时,将患侧上肢屈臂过肩内收位,腋下垫纱垫,胸帯加压包扎。将枕头置于患侧肩下、胸壁及上臂下,其支持作用。6小时后病人可取半卧位或半坐位,保持肩关节处于内收位制动3天,避免外展上臂。 2.2.2 一般在术后第一、二天即可开始做前臂、肘关节屈伸运动及掌握的动作,如伸屈手指、翻转手掌、握拳、屈腕和屈肘等动作。每天约5—6次。 2.2.3 术后第三、四天患侧上肢前臂做前后、左右、上下摆动,但不宜长时间下垂。每天约3—5次。 2.2.4 术后第五天,解除胸带包扎后,可用健侧手托起患侧肘部慢慢向前上方抬举,使之超过头部,尽可能伸直。每天2—4次。 2.2.5 术后第六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顺着墙渐渐向上滑行,逐渐提高,俗称爬墙或爬杆,每天3—4次。 2.2.6 术后第七至十天,使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做梳头动作,先同侧,再逐渐至对侧,以摸到对侧耳廓为止。每天3—4次。 2.2.7 手术第十天左右拆线,可根据体力、伤口愈合情况,以肩关节为轴心用患肢逐渐做上肢抬举、旋转、外展等各种运动。注意幅度不宜过大,需循序渐进。每天3—4次。 2.2.8 术后第13~14天练习患侧手掌至颈后,开始时低头位,逐渐达到抬头挺胸,即患肢内收、外展、内施、外施、向前抬高伸展,逐渐上举等活动。 2.2.9 术后第15~30天行吊环运动,经上肢抬高上举,肘关节伸直并以肩关节为中心做前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乳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位癌:癌组织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的乳腺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DCLS:(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导管原位癌 LCIS:(lobul acarcinoma in situ) 小叶原位癌 ER:(estrogen receptor)雌激素受体 PR:(progestin receptor)孕激素受体 HER-2/C-erbB-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四、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乳腺癌诊断流程

图2乳腺癌治疗流程 五、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 1 原发肿瘤(T) 原发肿瘤的分期定义,不管是临床还是病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肿瘤的大小有体检得到的,可用T1、T2或T3来表示。如果是由其他测量方法,如乳腺X线摄片或病理学测量得到的,那么可用到T1的亚分类。肿瘤大小应精确到0.1 cm。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 (DCIS),导管原位癌 Tis (LCIS),小叶原位癌 Tis (Paget’s),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T1 肿瘤最大直径≤2 cm T1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1 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 cm, 但≤0.5 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 cm, 但≤1 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cm, 但≤2 cm T2 肿瘤最大径大>2cm, 但≤5 cm T3 肿瘤最大径>5 cm T4 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及胸壁或皮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