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绝尘日本航空复合材料发展之路

一骑绝尘日本航空复合材料发展之路
一骑绝尘日本航空复合材料发展之路

一骑绝尘日本航空复合材料发展之路

赵宋南

波音787飞机的前段主舱段是日本生产的。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让该机机身变得更加轻盈。

复合材料自20世纪70年代就以其轻质、抗疲劳、耐腐蚀、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形等优点,与铝合金、钛合金并肩,成为航空三大主干材料。复合材料既可以像金属材料那样不易变形,同时又像弹性材料那样不易产生疲劳裂纹,在航空航天产业上的应用前景十分巨大。

据统计,日本东丽公司、三菱人造丝公司和东邦公司垄断并左右着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总销售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73%。在世界复合材料市场,日本是绝对头牌。国家战略的支持日本于1959年首先发明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工业化生产。70年代中期,日本又推出了以碳纤维为增强相的先进复合材料(增强相是用于提高基体材料性能的物质)。

日本在复合材料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其战后70年逐渐积累起来的,确切而言,离不开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持。

二战后经济复兴阶段刚刚结束,日本就在1956年设立了科技厅,加强政府对全国科技工作的领导。在1959年成立了“科学技

术会议”这样一个最高层次的咨询机构,由其来通盘考虑制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政策。1995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阐述振兴科技对日本提升其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其国民的福利水平,乃至推动全球的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随后日本政府又据此制定了为期5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并由此将政府对科研开发的投入比前5年增加了15%以上。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进一步白热化,于是日本政府在新的科技发展5年计划中,又将科研开发投资猛增了41%。2001年初,作为行政改革的—个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会议”便被“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所取代,其成员增至14人,包括2000年诺贝尔奖获奖者白川英树教授。

日本科技厅非常重视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在2000年3月发表过《有关我国科研开发水平的调查》报告。报告涉及生命科学、信息通信技术、环境科技、物质和材料科学、能源科技、制造技术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并得出结论:日本仅在能源科技領域的投入超过美国和欧洲,在那些尖端科技领域(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科研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报告指出:在物质及材料科学领域,日本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以及所注册的专利并不比美欧逊色,这些领域的科研开发主要是由企业主导,基础科研以及科研设施也很出色,水平略高于美欧。但美国和欧洲将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推进,这是日

本必须关注的。由于材料与基础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需要企业和科研部门很好地配合。

日本于1959年首先发明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并于60年代初进入工业化生产;70 年代中期又发明了以碳纤维为增强相的先进复合材料。从“平成零战”F-2讲起

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自1973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基础研究,其中包括气动外形、复合材料、高机动性、先进火控技术、机载计算机、惯性导航、隐身技术和综合电子战系统等。从1981年起,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为了迎接未来工业的发展,开始了为期8年的“未来工业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高性能复合材料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含了聚合物基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及汽轮机工业中的应用规划。日本雄心勃勃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喷气战机F-2,正好给了这项计划很好的实践机会。为了获取美国的支持,日本同意在美国F-16C战斗机的基础上设计F-2,并作为利益交换,把当时只有日本掌握的复合材料整体机翼共固化制造技术(也即一体化成型)转让给美国。

复合材料需要经历高温固化成型及冷却。材料要热胀冷缩,基体树脂也有化学反应造成的收缩效应,复合材料与成型所用模具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室温条件下,复合材料成型的形状与预期的状态可能不太一样,这就是构件的固化变形。固化变形不仅增加了制造和装配的成本,也降低了结构强度

和使用寿命。一些大型整体结构和非对称结构部件如果出现固化变形问题,整架飞机都会受影响。防止出现固化变形,当时通行的解决方法有两种:工艺模拟试验和计算机模拟试验。

日本选择的方法是工艺模拟试验,对结构件的固化工艺规范和所用模具型面进行反复的调整和修正,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是以经验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为基础的,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模具的材质至关重要,应不易变形。常规模具材质一般为铝合金、钢合金,而日本在开发F-2机翼整体成型模具时采用了殷钢(铁镍合金,其中镍含量36%)及镍基合金,成本虽然要比通常合金钢高5倍左右,但是热膨胀系数小、使用寿命高。把模具做好,也就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模具寿命提升,产品成品率高,能节省大量工料,而且避免了返工,反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其实,日本所应用的纤维和树脂材料并不比美国同类产品有优势,而是依靠高素质的生产人员和严格系统的工艺流程,并通过严格的技术检验手段,使一体化复合材料机翼的成品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美国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复合材料部件废品率约为2%-3%,而日本只有0.4%。然而,工艺是层窗户纸,很难保密。洛马在得到日本转交的工艺文件和模具设计方法之后,很快掌握要领,并且仅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将日本这个先行者远远抛在后面,后将有关技术应用于F-35战机上。

日本F-2战斗机具备一体化成型的复材机翼,作为利益交换,相关技术让渡给美国洛马公司。波音飞机上的日本复材

一架波音777飞机上有300万个零部件,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900多家供应商,日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都有参与。实际上这3家公司与波音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YS-11的后继机YX项目中就已经有了合作。1973年4月,日本与波音公司就YX签订了合作备忘录,1978年9月22日签订正式合同,日本得到15%的份额,与意大利相同。这15%的日本所承担的份额又进行了二次分配:三菱重工为40%,川崎重工40%,富士重工为20%,这一配额基本上反映了以上厂家在日本航空工业中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没有干预国内三家厂商如何分配工作份额。相反,具体的工作分配都是由波音公司做出决定的。日本最希望得到飞机操纵面部件的制造经验,因为操纵面需要采用复合材料,对日本来说很有吸引力,但波音公司却坚持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意大利人。最终,富士重工得到了小部分的复合材料部件生产任务。虽然YX项目胎死腹中,但是三菱重工与川崎重工从波音的技术转让中获得了金属弯曲成型技术,富士重工获得了复合材料加工技术。

波音777X签约现场。东丽株式会社代表董事社长日觉昭广(左)与波音首席技术官兼工程、运营与技术高级副总裁约翰· 特雷西

在波音777项目上,波音公司与三菱、川崎和富士重工签订了风险分担伙伴协议。日本方面组成“日本飞机发展公司”,承担777结构工作的20%。三菱重工承担后部机身和客舱门。川崎重

工承担中部机身、后部气密舱舱壁板、主翼部件加强筋以及货舱门。富士重工承担中央翼、翼身整流罩和主起落架门。

通过F-2与波音777的生产研制,日本航空航天工业发展出全球最佳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后来又深度参与波音787梦想客机的制造。三菱重工负责787的中翼段,川崎重工负责主起落架舱、前机身、主起落架舱和固定机翼后緣,富士重工承担了中央翼盒的生产。

日本东丽公司为美国生产波音777X、787的复合材料部件,合同价值高达86亿美元。日本航空复合材料的未来

日本是碳纤维生产大国。日本经济产业省曾预测2020年世界市场规模将达到12.5万吨,并计划在2030年的航空航天市场斩获3万亿日元。碳纤维主要生产企业是东丽公司、东邦人造丝公司、三菱人造丝公司。这其中,东丽公司产能是全球最大的,而且产品质量也最好,产品线包括大丝束、小丝束、高强度、高模量系列,尤其高强度T系列和高模量M系列,连产品牌号都是其他厂家竞相对标的对象。

日本东丽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开始发展碳纤维时候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东丽公司本来是个生产传统纺织面料纤维的生产商,包括腈纶,也就是PAN原丝。1963年,日本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近藤昭男宣布PAN是最合适生产碳纤维的前驱体,搞定了PAN基碳纤维的制造工艺,其产品强度是黏胶基碳纤维的3倍。之后近藤昭男发表论文并申请专利,授权日本3家公司生

产:东邦、旭化成和东洋人造丝株式会社(东丽前身)。那个时候,纺织工业的腈纶出口市场—直在萎缩,碳纤维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东丽利用在腈纶研究中的技术优势,在1971年建成了一个小型试验工厂,利用近藤昭男的技术试制碳纤维。年底,名为T300的碳纤维诞生了。东丽的研究吸引了美国公司的注意力。1970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与东丽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联合碳化物公司获得东丽的原丝技术,东丽公司获得联合碳化物公司的碳化技术。联合碳化物公司也放弃了自己生产原丝,转而开始代理东丽的碳纤维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结果T300成为美国最畅销的碳纤维。

当然,东丽公司的成功不是偶然,一方面是跟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的研发有关,另一方面看准了趋势,利用体育休闲用品市场的崛起作为支点,一跃成长为世界最大碳纤维生产商。在东丽公司投资碳纤维的那个年代,碳纤维在大众的思维中还是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级货。在建筑加固、体育休闲、汽车、风电领域的应用,很多人压根想都没想到。日本东丽起初生产碳纤维,无非是给自己的腈纶纤维找一条出路,想要进入美国军工市场,就必须要跟美国本土企业联合,所以东丽才会选择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合作。不过市场的变化很有意思,1972年,一位美国企业家发现使用碳纤维球杆可以将高尔夫球击出更远的距离,至少比铁杆多击出30码,这引起了东丽的兴趣。既然当时欧洲和美国的碳纤维厂商已经将航空领域市场占领,东丽干脆另辟蹊径,转

而开发体育用品领域,碳纤维制造的网球拍、滑雪杆和其他体育用品。当时最主要的体育用品生产商韩国和中国台湾成为日本碳纤维的下游客户。体育休闲领域虽然不是什么高端市场,但是用量比较大,而且需求稳定。东丽借助给体育休闲领域提供碳纤维的时机,将自己碳纤维质量稳定眭做到了极致,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大碳纤维生产商。

1975年,东丽的碳纤维成功应用在波音737的次承力部件生产中,标志着东丽与波音这两家公司超长合作期的开始。上世纪80年代,东丽公司获得了欧洲空客公司的认可,1987年,东丽的T300获准在空客A320主承力部件中应用。1990年,一种新的高强、高模碳纤维预浸料在波音777飞机的主承力部件上获得应用。

波音787主舱段构造及制造现场。现代复合材料已经引发了航空制造业的革命,因此有“一代材料,一代飞机”的说法。

航空用品要求复合材料结构中的空隙率低于1%。近年来,东丽公司开发了牌号为3940的热固性树脂。这种树脂实现了对树脂的分子构造和固化反应的精确控制,有效压缩了分子链之间的空隙,提高了分子网络的致密程度,实际上从分子层面提升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2014年3月,日本东丽公司曾宣布成功研制了第三代碳纤维T1100G,是目前强度最高的碳纤维。3940号树脂理论上可与T1100G碳纤维相结合,产生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T1100G/3940。这种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减

轻部件20%的重量,在航空器机翼、机身、发动机等结构和部件上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7年3月7日,东丽公司针对航空航天市场需求,推出新一代碳纤维预浸料。所谓预浸料,其实就是复合材料的半成品,是保证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2017年7月19日,东丽公司宣布,将美国的分公司完成设备升级,到2020年,生产500-1000吨T1100G碳纤维。

东丽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纤维制造商,通过强化技术力量来提高质量和价格竞争力,实现了碳纤维及其预浸料在航空领域的压倒性应用。除东丽公司外,日本三菱人造丝公司有年产4700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能力。东邦公司拥有年产5600吨的生产能力。日本这3家公司碳纤维的总销售份额约占全球碳纤维市场的73%,垄断并左右着全球市场。

日本科研系统非常重视生产工艺上的进步,科研单位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1年的时间进行论证,而用10年的时间来开发一种新工艺,一旦确定了基本技术目标后就绝不动摇地实施。这是日本能在战后迅速发展的—个重要因素。

日本东邦公司也是復合材料的重要生产商。保时捷GT3CupII 汽车的碳纤维车体就是该公司生产的。

科研是要花钱的,在高科技领域更是如此。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但,增加了投入就一定能提高产出吗?很难说。迄今为止,日本政府的投入很多,在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和科研环境改

革方面,仍然不遗余力。日本人认为,过去多年来日本重视应用科学,轻视基础科学,所擅长的是将其他国家所获得的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商品,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创技术。在上世纪末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日本商品洪水般涌向全球每一个角落,一时间似乎形成了“日本模式”。但在进入信息社会以后,那种靠应用技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成为各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唯一途径。因此,日本政府的立国方针也与时俱进,从昔日“出口立国”及时调整为“技术立国”,进而调整到目前的“科技创造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

日本的“创造”,含义相当于我国的“创新”。日本把“创造”作为立国方针,从战略上重视基础科学,立意很高,其做法同样值得我们深思。责任编辑:吴佩新Tips

复合材料的模量与韧性

一般地讲,施加一个外力,弹性材料会发生形状的改变,也就是弹性形变。在形变阶段,材料所受应力和应变的比例系数就称为弹性模量。弹性模量可用于衡量复合材料受力后的变形情况,模量数值越大代表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变形越小,越接近金属材料。

韧性是指材料在断裂前所能吸收的能量与体积的比值。复合材料的韧性越大,代表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弹性越好,在受冲击时不易折断。

复合材料高模量与高韧性共存,既像金属材料那般不易变形,同时又不易像金属那样产生裂纹。这两个特征,使得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产业上的应用前景十分巨大。

[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概况

[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概况 08-11-23 作者:编辑:校方人员 一、简史 中国航空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在原来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50年代初,中国航空工业迅速建设起一批骨干工厂,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的过渡,一举跨入制造喷气飞机的世界行列,并尝试自行设计飞机。60年代起,中国航空工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飞机品种和产量不断增长,原材料和配套产品也基本立足国内,并成立了航空研究院以及一批专业设计所和研究所,航空工业的布局从沿海转向内地。1978年以后,在国家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航空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初见成效。 中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了航空工业局、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和航空航天工业部等形式之后,于1993年6月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AVIC),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根据九届全国人大确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9年7月,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简称中航一集团 AVIC I)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简称中航二集团 AVICⅡ)。 二、现状 经过40多年建设,中国航空工业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科研、生产、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的高科技产业之一。 中国航空工业目前基本是在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这两个特大型集团的基础上,由航空企业、航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近年出现少数的小型的航空制造和维修业,分别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地方公司或合资公司。 中航一集团所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53家;科研院所30个;从事航空外贸、物资供销、科技与产品开发等专业公司与事业单位20个;从业人员24万人,资产总额349亿元。中航二集团拥有企业事业单位81个;其中工业企业56个;科研院所3个;其他企事业单位22个;总人数21万人;所有者权益126亿元。中国有航空高等院校现有7所,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另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和一大批技工学校。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和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三大航空服务保障集团于2002年10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

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

日本航空工业发展史 1. 日本航空工业发展简史 日本航空工业创建于1910年。1931年,年产飞机不足400架。1941年年产飞机4800架,1944年达到年产飞机2.8万多架、发动机4万台的规模。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航空工业水平仅次于美、苏、德、英,居世界第5位。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禁止从事航空工业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原有的航空工业企业纷纷转产非航空民用产品,航空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解除了对日本飞机的生产禁令,将占领的314个航空工厂以及包括飞机、武器研究所在内的850个旧军需工厂和机场归还给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停滞了7年之久的日本航空工业开始重建。最初只是为美军修理受损飞机和生产简单的装备,后从美国获得了大量转让的技术以及改型、检修和合作生产定单,从修理走向制造。通过与美国航空工业企业结盟,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积累了具有广泛竞争意义的技术,为日本航空工业界甚至整个工业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50年的发展,“寓军于民”的日本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或联合设计制造,形成了规模不大,但比较完整的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工业体系。据统计,2001年度日本航空航天工业(按24家统计企业计)从业人员为22818人(见表1),同比减少1266人,即5.3%;设备投资738亿日元(6.85亿美元),同比增加140亿日元,即23.4%;销售额为1.1844万亿日元(109.9亿美元),同比减少227亿日元,即1.9%,人均销售额为5191万日元(48.17万美元);24家统计企业的税前利润为402亿日元,同比增加97亿日元,销售额利润率(税前)从上年的2.5%增加到3.4%;总资金周转率为0.7次,与母体企业相同;总资金利润率(税前利润)为2.5%,高于母体企业的1.3%。 表1日本航空航天工业从业人员(单位:万人) 年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从业人员 2.92 2.90 2.93 2.73 2.65 2.52 2.43 2.45 2.41 2.28 *2.41万人和2.28万人分别为2000和2001年度值 表2日本航空工业产值(单位:百万日元) 年度航空部分 飞机发动机相关设备总计 1990454,310155,458206,752816,520 1991491,567169,435195,617856,619 1992513,279175,418177,923866,622 1993517,100183,392164,470864,962 1994496,924177,045152,340826,464 1995491,625150,634148,403790,662 1996539,101172,755157,366869,222 1997583,068202,907165,635951,673 1998609,704232,198162,9891004,882 1999588,842240,621153,824983,287 2000669,381225,144145,6261040,151 2001617,415253,854153,9751025,244 2002624,098243,832138,0031005,933 *2000、2001、2002年度均为速报值 2. 结构 2.1 产业结构 (1)日本航空工业在日本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日本航空工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和军方都十分重视它的发展。1970年,

东华携手商飞,培养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人才

东华携手商飞,培养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人才 日前,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劳斌一行,赴东华大学对“纺织之光” 2017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师奖、学生奖及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进行回访考察。在东华大学,张翠竹一行与东华大学有关领导、获奖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座谈。本刊记者还对2017 年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完成人孙宝忠教授进行了采访。 成果名称: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 ―一种突出知识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成果完成人:孙宝忠、韩哲宇、黄朝阳、余木火、潘利剑、孙泽玉、魏毅、朱姝、刘夏慧 成果完成单位:东华大学 2017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由于 跨学科、跨专业和突出工程能力的特点,其发展对研究 者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对人才知识储备自动升级的要求也大大提高。

所获奖项:“纺织之光” 为了适应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发展需求,东华大学于2012 年批文成立二级机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东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商飞落户上海后,协同创新中心在与东华大学教务处、中国商飞等多次沟通后,决定在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更好地为商飞和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服务。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引进商飞工程师指导学生实践及组队参加科创杯赛,改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四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拔尖人才选拔、教学体系,同时培养了一支教学队伍,并开始逐步建立教材体系。该项目荣获“纺织之光” 2017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理论结合实际,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验班立足复合材料专业学科发展的实际,引入了纺织、材料、机械和化工等专业,结合中国商飞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的需求,充分探索出一种突出知识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该项目完成人孙宝忠介绍道,该实验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体系,组建了多学科、高水平、宽领域的教学队伍,并通

1纵观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1纵观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试阐述对我国航空工业未来发展的设想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于清政府(即1910年)。从1910年到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动乱和战争时期,这时期所有的原材料,机载成品和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外国进口,更没有与之相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师,维修人员也很缺乏。根本没有独立的航空工业,更谈不上航空科研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重视和发展航空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成功研制生产了上万架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60多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飞机发动机航空电子军械设备,仪表等专业设计研究机构,建立了空气动力,强度,自动控制,材料,工艺,试飞和计算技术等专业研究试验机构。我国航空工业科研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试验设备日臻完善,已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的风洞试验设施,飞机全机静力试验室,发动机高空试车台,飞行试验实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设备。 在发展航空工业的道路上,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也几经变化。从最初设立的二机部四局、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直到后来的航空航天部。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销,分别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决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军工总公司的基础上,分立组建十大军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由于航空工业体系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我国在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等各种类型的机种都迅猛向世界各类先进机种靠近,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军用机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的雅克-18飞机生产初级教练机,到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歼教1。它的研制成功对培养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人员积累自行研制飞机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诞生,这是一种高亚声速歼灭机,使我国的航空工业和空军进入喷气时代。歼6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歼7和歼8等在其基础上不断更新改进和提高。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轰5、轰6、水轰5、飞豹等轰炸机,枭龙FC-1型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使我国飞机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种类上也不断增多,这也说明我国航空工业不但在技术上不断更新和创新,在研制飞机种类上也不放松,两者齐头并进。 民用飞机运5飞机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之后“北京”一号、运7、运8等不断更新。直升机如直5、直8、直9、直11、“延安”2号、“701”型等种类多样。虽然现在我国现在还不能自主生产大型的载人客机,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拥有自主研发的大型空客。我国航空工业从最开始的标志性研制和研发,到现在在经济上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已经体现出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力。 我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的技术到逐步赶超西方先进的航空工业技术。在这个漫长的困难的时间里,我国的航空工业技术人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奉献了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今,世界航空航天业快速发展,传统航空航天大国都在拟定新的发展规划,积极扶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新兴国家也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2008-11-25 中国复合材料在线[收藏该文章] 材料的水平决定着一个领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航空、航天、空天三大领域都 对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材料科技制约着宇航事业的发展。 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其结构简单,机动、可靠、易于维护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武器系统及航 天领域。而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情况是衡量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 一。在固体发动机研制及生产中尽量使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目标, 目前已拓展到液体动力领域。科技发达国家在新材料研制中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做到了需求牵引带动材料技术发展,同时材料技术创新又推动了发动机水平提高的良性发展。 目前,航天动力领域先进复合材料技术总的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多功能、高可靠及低成本。 作为我国固体动力技术领域专业材料研究所,四十三所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各类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及成型技术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研究水平,突破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 机用复合材料壳体和喷管等部件研制生产中大量的应用基础技术和工艺技术难关,为我国的 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牵引我国相关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总体水平的 提高。建所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通讯卫星东方红二号远地点发动机,气象卫星风云二号 远地点发动机,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复合材料部件的研制及生产任务。目前,四十三所正在 研制多种航天动力先进复合材料部件,研制和生产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逃逸系统发动机部件。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国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1结构复合材料 国外发动机壳体材料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主要方向是采用炭纤维缠绕壳体,使发动机质量比有较大提高。如美国“侏儒”小型地地洲际弹道导弹三级发动机(SICBM-1 、-2、- 3 )燃烧室壳体由IM-7炭纤维/HBRF-55A 环氧树脂缠绕制作,IM-7炭纤维拉伸强度为 5 300MPa , HBRF-55A 环氧树脂拉伸强度为84.6MPa,壳体容器特性系数(PV/Wc )>3 9KM ;美国的潜射导弹“三叉戟II (D5 )”第一级采用炭纤维壳体,质量比达0.944,壳 体特性系数43KM,其性能较凯芙拉/环氧提高30% 国外炭纤维的开发自八十年代以来,品种、性能有了较大幅度改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①性能不断提高,七、八十年代主要以3000MPa的炭纤维为主,九十年代初普遍使用 的IM7、IM8纤维强度达到5300MPa,九十年代末T1000纤维强度达到7000MPa,并已开始工程应用;②品种不断增多,以东丽公司为例,1983年产的炭纤维品种只有4种,至U 1995 年炭纤维品种达21种之多。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炭纤维满足了不同的需要,为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芳纶纤维是芳族有机纤维的总称,典型的有美国的Kevlar、俄罗斯的APMOC,均已在多 个型号上得到应用,如前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俄罗斯的APMOC纤维生产及其应 用技术相当成熟,APMOC纤维强度比Kevlar高38%、模量高20%,纤维强度转化率已达到75%以上。PBO纤维是美国空军1970年开始作为飞机结构材料而着手研究的产品,具有刚

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应用

复合材料在飞机航空中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姓名:郭远 摘要 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用量和应用部位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复合材料构件的整体成型、共固化技术不断进展,复杂曲面构件不断扩大应用;复合材料的数字化设计,设计、制造一体化,以及基于三维模型铺层展开的专用设计/制造软件等技术的开发是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的基本技术保障. 复合材料在飞机航空中的应用与发展 复合材料大量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和汽车工业,特别是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飞机尤为值得注意。不久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只能在军用飞机用作主结构,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先进复合材料已开始在民航客机止也应用作主结构,如机身、机翼等。 一.飞机结构用复合材料的优势 现今新一代飞机的发展目标是“轻质化、长寿命、高可靠、高效能、高隐身、低成本”。而复合材料正具备了上面的几个条件,成为实现新一代飞机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可设计、抗疲劳、易于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等优点,因此,继铝、钛、钢之后迅速发展成为四大飞机结构材料之一。 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上的应用首先带来的是显着的减重效益,复合材料尤其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其密度仅为cm3左右,如等量代替铝合金,理论上可有42%的减重效果。 近年来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积累,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上应用效益绝不仅仅是减重,而且给设计带来创新舞台,通过合理设计,还可提供诸如抗疲劳、抗振、耐腐蚀、耐久性和吸透波等其它传统材料无法实现的优异功能特性,可极大地提高其使用效能,降低维护成本,增加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尤其与铝合金等传统材料相比,可明显减少使用维护要求,降低寿命周期成本,特别是当飞机进入老龄化阶段后效果更明显,据说B787较之B767机体维修成本会降低30%,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复合材料的大量应用。同时,大部分复合材料飞机构件可以整体成型,大幅度减少零件数目,减少紧固件数目,减轻结构质量,降低连接和装配成本,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总成本,如F/A-18E/F零件数减少42%,减重158kg。复合材料整体成型技术还可消除缝隙、台阶和紧固件,无疑对提高军机的隐身性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二.飞机结构用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 先进复合材料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问世,即首先用于飞行器结构上。30多年来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上应用走过了一条由小到大、由次到主、由局部到整体、由结构到功能、由军机应用扩展到民机应用的发展道路。 1.复合材料在军用飞机上的发展过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已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成功研制生产了上万架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也几经变化。 从最初设立的二机部四局、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直到后来的航空航天部。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销,分别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决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军工总公司的基础上,分立组建十大军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两大航空工业集团自1999年7月1日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使集团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下,两大集团组建以来,经济规模成倍增长,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民用飞机和非航空产品研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但是,随着中国飞机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以及大飞机战略的实施,现行的航空工业体制已经有些不大适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说,中国的飞机研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加快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必须集中航空工业所有的科研和制造资源,而现在的两大航空集团都是独立法人,互不隶属,资源相对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资源,而且还会产生重复建设的问题。 中航二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两大航空集团分别与国内外航空企业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合并后,这些项目都可以统筹安排。两大航空集团在中国商飞公司的股份,以及在天津的空中客车飞机总装线项目的投资,合并后也将合二为一,增强了新公司的话语权。

航空复合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1)

航空复合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航空复合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碳纤复合材料最大的优点是轻质、高强,航空航天高端应用是其主要发展方向,用碳纤复合材料制造飞机的结构件,同铝合金相比,减重效果可达20-40%,体现出巨大的节能效益。 该航空复合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10580.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957.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22%;流动资金2622.2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4.78%。 达产年营业收入22100.00万元,总成本费用17586.14万元,税金及附加196.99万元,利润总额4513.86万元,利税总额5333.45万元,税后净利润3385.3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948.0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2.66%,投资利税率50.41%,投资回报率32.00%,全部投资回收期4.63年,提供就业职位418个。 坚持“三同时”原则,项目承办单位承办的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设项目有关消防、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规范,积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确保各种有害物达标排放,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

航空复合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航空航天先进复合材料

航空航天先进复合材料现状 2014-08-10 Lb23742 摘要:回顾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史;综述了先进复合材料工业上通常使用环氧树脂的品种、性能和特性;复合材料使用的增强纤维;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用树脂基复合材料;用于固体发动机壳体的树脂基体;用于固体发动机喷管的耐热树脂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用韧性环氧树脂基体;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防弹结构复合材料;先进战斗机用复合材料;树脂基体;航天器用外热防护涂层材料;飞机结构受力构件用的高性能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其它应用;民用大飞机复合材料;国产大飞机的软肋还是技术问题;复合材料之惑。 关键词:树脂基体;复合材料;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结构复合材料 0 前言 复合材料与金属、高聚物、陶瓷并称为四大材料。今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复合材料工业水平,已成为衡量其科技与经济实力的标志之一。先进复合材料是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源泉。到2020年,只有复合材料才有潜力获得20-25%的性能提升。 环氧树脂是优良的反应固化型性树脂。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领域中,环氧树脂大显身手。它与高性能纤维:PAN基碳纤维、芳纶纤维、聚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S或E玻璃纤维复合,便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基体材料和结构材料,广泛运用在电子电力、航天航空、运动器材、建筑补强、压力管雄、化工防腐等六个领域。本文重点论述航空航天先进树脂基体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现状及中国的技术软肋问题 1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史 树脂基复合材料(Resin Matrix Composite)也称纤维增强塑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是技术比较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是用短切的或连续纤维及其织物增强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基体,经复合而成。以玻璃纤维作为增强相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产业,在我国不科学地俗称为玻璃钢。 树脂基复合材料于1932年在美国出现,1940年以手糊成型制成了玻璃纤维增强聚酯的军用飞机的雷达罩,其后不久,美国莱特空军发展中心设计制造了一架以玻璃纤维增强树脂为机身和机翼的飞机,并于1944年3月在莱特-帕特空军基地试飞成功。1946年纤维缠绕成型技术在美国出现,为纤维缠绕压力容器的制造提供了技术贮备。1949年研究成功玻璃纤维预混料并制出了表面光洁,尺寸、形状准确的复合材料模压件。1950年真空袋和压力袋成型工艺研究成功,并制成直升飞机的螺旋桨。60年代在美国利用纤维缠绕技术,制造出北极星、土星等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为航天技术开辟了轻质高强结构的最佳途径。在此期间,玻璃纤维-聚酯树脂喷射成型技术得到了应用,使手糊工艺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大为提高。1961年片状模塑料(Sheet Molding Compound, 简称SMC)在法国问世,利用这种技术可制出大幅面表面光洁,尺寸、形状稳定的制品,如汽车、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成型

[摘要] 针对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成型中使用到的可剥布的定义分类、来源供应、评价方法、控制与选用等做了系统的介绍。分析了各类可剥布的应用与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用于制备胶接表面的干、湿2种可剥布的评价指标,对民用航空制造企业对于可剥布的选用程序和控制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可剥布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supply, evaluation methods, quality control and selection of peel ply in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f civil aviation composi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is analyzed.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d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ndex of both dry and wet peel ply , which are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joint surface. The collection instructions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of peel ply are explained for civil avi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detail. Keywords: Civil aviation Composite material Peel ply DOI:10.16080/j.issn1671-833x.2015.19.088 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当今航空、航天、体育、能源、船舶等各领域普遍采用的高性能材料之一。在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可剥布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材料,可以用于形成复合材料的胶接表面,也可以用作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的导气层、导胶层等,不同种类的可剥布其性能与评价方法不同。鉴于军事保密和技术水平限制,国内军用航空器制造商选用的复合材料基本都是国产材料,包括预浸料、胶膜和可剥布等;而国内民用航空材料目前依靠进口。国产材料的表观质量和性能稳定性都明显不如进口材料。就可剥布而言,国内可剥布的生产企业较少,且大多侧重于风电、船舶领域,目前还没有类似湿可剥布的产品。本文将就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成型用的可剥布的定义、分类、供应、评价以及选用做简要的介绍。1?可剥布的定义与分类 1.1 可剥布的定义 在各类文献资料中,对于可剥布的称呼不尽相同,大部分国外的文献将可剥布称为“Peel ply”,也有少部分生产商将表面带有脱模剂的可剥布划分到“Release Fibric”一类。由于将可剥布从成型后的制件表面去除时的状态,国内有些生产商也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扒皮布”,也有些文献中将其称为“可去除的保护层”,无论如何称呼,可剥布指的是“为保持制件表面清洁完整,而置于待胶接表面的织物层”[1]。 1.2 可剥布的分类 可剥布分类方法较多,通常可以按照用途、材质或使用温度进行划分。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剥布大致可以分为用于胶接前表面处理的和用于表面保护2类;在用于胶接的可剥布中,按照表面是否被树脂浸润,还可以分为干态和湿态。按材质的不同,可剥布可分为聚酯、尼龙和玻璃布3类;而按照使用温度还可以分为低温、中温、高温和超高温4种类型。 (1)按用途分类。 按照用途将可剥布分为2类,第一类用于复合材料胶接表面的胶接前处理,这类可剥布的主要作用是使表面变得粗糙并具有化学活性[2],增加胶接的强度。目前这类用于胶接的可剥布主要向“干可剥布”和“湿可剥布”2个发展方向。 干可剥布表面不含有其他涂层或杂质,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胶接面带来任何污染。相较于湿可剥布,它的优点是无储存期限和温度的限制,质量轻,便于贮存和运输;缺点是在从制件表面移除后会带走表面的一层树脂,容易引起制件表面贫胶,严重时可能引起表面纤维的裸露甚至剥离。目前,国内航空企业主要使用干可剥布。 湿可剥布表面浸润有一层树脂,与干可剥布相比,湿可剥布最大的优点是避免了制件表层树脂的损失,并且可粘结工装,避免滑移。固化后易于剥离,可以节约生产的工时和成本。但此类可剥布使用时必须与制件的基材树脂体系相匹配,因此单一种类的可剥布不具备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成型用可剥布评价与选用*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election of Peel Ply in Fa brication Process of Civil Aviation Composites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王 旭 陈璐圆 陈 萍 顾灵聪 * 企业创新专项科研课题:复合材料成型用工艺材料的评价方法。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的成就与发展 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已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

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浅述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浅述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萌芽 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我们的先辈在很早以前就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赵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例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 近代发展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

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现代发展 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 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设计要求比较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要求的比较 复合材料是指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能保留原有组分材料的主要特色,又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互相补充并彼此关联与协同,从而获得原组分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 复合化是当代材料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大量采用高性能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的重要方向。航空航天追求性能第一的特点,使其成为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的率先实验和转化的战场,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和需求推动了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而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又促进了航空航天的进步。先进复合材料继铝、钢、钛之后,迅速发展成四大结构材料之一,其用量成为航空航天结构的先进性标志之一。将先进复合材料用于航空航天结构上可相应减重20%~30%,这是其他先进技术很难达到的效果。美国NASA的Langley 研究中心在航空航天用先进复合材料发展报告中指出,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亚音速运输机获得51%的减重(相对于起飞重量)效益,其中,气动设计与优化技术减重4·6%,复合材料机翼机身和气动剪裁技术减重24·3%,发动机系统和热结构设计减重13.1%,先进导航与飞行控制系统减重9%,说明了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减重最明显。这不仅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增加装备的机动性,还可以提高其抗疲劳、耐腐蚀性能。 由于航天与航空的使用环境和应用范围存在区别,因而造成复合

材料在航空飞行器与航天飞行器上使用的设计要求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由于任务目标和使用环境差异,飞机结构的要求不能直接作为空间飞行器的结构设计要求。空间飞行器的飞行环境和承受的载荷很特殊,并且几乎没有可能再去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结构或在其任务条件下验证其结构的性能。因此,空间飞行器复合结构设计必须比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更加稳定可靠。虽然如此,飞机行业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面的经验仍然可以为航天器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航空和航天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要求具体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呢? 第一点是两者的生成规模差别很大。航空产品通常进行大规模生产,不仅整机生产数量多,而且因为需要维修等等,这样更换损坏的零件同样数量巨大;而航天产品则大多生产较少。因此在结构设计时,航空产品对结构设计时需要对加工工艺等配套设施进行细致的考虑,以达到成本、周期。效益的均衡,而航天结构设计则大多不需要考虑。同时生产数量的差异也使后续的设计工作产生了很大不同。 第二点是初始设计要求。飞机工业需要通过测试数量庞大的样本总结设计出一套模块建立的方法。但航天器的生产数量很有限,因此用于航空专业的样本采集到模块建立的方法,要想应用于航天器,从成本和进度的角度来看,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点是强度要求。在航空和航天器中,对于强度的要求二者是一致的,但因工作环境不同存在一定的区别。航空和航天器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林德春潘鼎高健陈尚开 (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东华大学)(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公司) 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与其它高性能纤维相比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特别是在2000℃以上高温惰性环境中,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此外,其还兼具其他多种得天独厚的优良性能:低密度、高升华热、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高震动衰减性、低热膨胀系数、导电导热性、电磁屏蔽性,纺织加工性均优良等。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也同样具有其它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被应用于军事及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光辉业绩,尤为世人所瞩目。 可以明显看出,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的用量有大幅度增加,2006年比2001年增长约40%,2008年增长约76%,2010年和2001年相比增长超过100%。 本文将介绍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新进展。 1 航空领域应用的新进展 T300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已经在飞行器上广泛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目前应用较多的 为拉伸强度达到5.5GPa,断裂应变高出T300 碳纤维的30%的高强度中模量碳纤维T800H 纤维。 (1)军品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生产武器装备的重要材料。在战斗机和直升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战机主结构、次结构件和战机特殊部位的特种功能部件。国外将碳纤维/环氧和碳纤维/双马复合材料应用在战机机身、主翼、垂尾翼、平尾翼及蒙皮等部位,起到了明显的减重作用,大大提高了抗疲劳、耐腐蚀等性能,数据显示采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前机身段,可比金属结构减轻质量31.5%,减少零件61.5%,减少紧固件61.3%;复合材料垂直安定面可减轻质量32.24%。用军机战术技术性能的重要指标——结构重量系数来衡量,国外第四代军机的结构重量系数已达到27~28%。未来以F-22为目标的背景机复合材料用量比例需求为35%左右,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成为主体材料。国外一些轻型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已实现了结构的复合材料化。目前主要使用的是T300级和T700级小丝束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 美国在歼击机和战斗机上大量使用复合材料:F-22的结构重量系数为27.8%,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已达到25%以上,军用直升机用量达到50%以上。八十年代初美国生产的单人

复合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技术讲座(三)》结课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2016年10月09日

复合材料在航空中的应用 前言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复合材料,复合材料[1] 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复合材料市场快速增长,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增长较快。2003~2008年间中国年均增速为15%,印度为9.5%,而欧洲和北美年均增幅仅为4%。 一.复合材料的简介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微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复合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至今沿用的稻草或麦秸增强粘土和已使用上百年的钢筋混凝土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20世纪40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从此出现了复合材料这一名称。50年代以后,陆续发展了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70年代出现了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能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属基体复合,构成各具特色的复合材料。 二.在航空中常用的复合材料 60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所用材料的需要,先后研制和生产了以高性能纤维(如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等)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大于 4×10厘米(cm),比模量大于4×10cm。为了与第一代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相区别,将这种复合材料称为先进复合材料。按基体材料不同,先进复合材料分为树脂基、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其使用温度分别达250~350℃、350~1200℃和1200℃以上。先进复合材料除作为结构材料外,还可用作功能材料,如梯度复合材料(材料的化学和结晶学组成、结构、空隙等在空间连续梯变的功能复合材料)、机敏复合材料(具有感觉、处理和执行功能,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复合材料)、仿生复合材料、隐身复合材料等。 目前航空航天领域应用较广的复合材料航空主要包括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1.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有玻璃/酚醛、高硅氧/酚醛、石英/酚醛、碳/酚醛、涤纶/酚醛材料和以不同树脂为基体的低密度烧蚀材料。其中玻璃/酚醛、高硅氧/酚醛和石英/酚醛材料属于碳化--熔化型烧蚀村料,适用于中等焓值和中等热流密度的工作环境再入飞行器和中等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防热材料;碳/酚醛材料属于碳化--升华型烧蚀材料,适用于能发挥升华效应的较高焓值和较高热流密度的工作环境,可用于更远距离再入飞行器和高性能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等;涤纶/酚醛材料和低密度烧蚀材料适用于高焓、低热流和较长时间再入的航天飞行器如返回式卫星和飞船等。树脂基介电--防热材料有高硅氧/聚四氟乙烯材料,它属于升华--熔化型烧蚀材料,烧蚀过程中不生成碳,具有良好的透波性能,烧蚀性能与高硅氧/酚醛相匹配,用作航天器天线窗口材料。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高性能纤维为增强体、高性能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钢、铝合金结构材料相比,它的密度约为钢的1/5,铝合金的1/2,且比强度与比模量远高于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