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多样的天气》教案附教学反思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多样的天气》教案附教学反思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多样的天气》教案附教学反思

《多样的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多 变的天气》第四页至第七页。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对天气变化和天气预报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围绕多样的天气变 化这一主题,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 1 从生活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生 活中人们是怎样描述天气变化的,并努力用自己的词语或诗歌来描述天气,从而 对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天气现象瞬息万变的奇妙。活动 2“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帮助学生调查思考生活中人们是怎样了解和预 测天气变化的,比较不同时代人们获得天气变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从中体验到 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科学在线” 则使学生进一步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天气变化预测的内容越来越 丰富,方法也越来越科学、准确。b5E2RGbCAP 教学目标: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常用途径。 2、能用文学和科学的术语描述天气的变化。 3、能够自己设计符号来表达天气情况,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4、 愿意关注、 收集和天气变化相关的信息, 意识到天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 影响。 教学难点: 能用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要素来科学地表示天气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课件,天气符号设计表,天气情况观察表。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天气的谚语或能预报天气的现象以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1、师:清晨起来,打开窗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自己的心情好不好? 生自由发言。 2、提问:回忆一下,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天气? 学生自由交流遇到的天气情况。 3、出示各种天气的配乐图片,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引出研究课题。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熟悉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和各种天气图片,调动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探究话题。由学生用自己的或引用别人的语言描述 天气情况, 可以了解学生对描述天气情况的已有认识, 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p1EanqFDPw
【评析】教师先让大家欣赏熟悉的天气图片和看配乐图片,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导入课题。让学生先领略天气的美丽与神奇,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 然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新 知欲望。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目标。DXDiTa9E3d

二、了解天气,学习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 1、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多种多样的天气现象。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常用哪些词汇来描述这多样的天气?把自己想到的 有关天气的词语和诗歌与大家交流一下。RTCrpUDGiT 2、小组活动:讨论、交流、汇报。 3、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自己喜欢的天气。 4、交流、评比:看谁的描绘更形象、恰当、生动。 【设计意图】:欣赏与动手相结合,科学与语文、艺术的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掌 握与了解更综合化,更系统化。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直观看课件,使学生进行对天气知识的掌握。 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热情。遵循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 学习的主体”的课程理念。5PCzVD7HxA 三、 科学描述天气的状况和变化。 1、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预报天气的途径,并适时补充说明。 2、 提问:天气一般从哪些方面来预报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师板书。 3、 汇报资料,了解在有天气预报以前,人们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 4、 交流资料后讨论比较:用谚语来预报天气的变化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说 一说现在的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消息的?jLBHrnAILg 5、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发布今天的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更详细地知道了有关天气的知识,并且利 用谚语及现代天气消息获取方式的比较,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 生活的改变。利用发布天气预报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 习,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xHAQX74J0X 【评析】教师让学生利用谚语来预报天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 了学生探究、创新、大胆尝试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体验 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与分析天气、与分析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重要性, 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科学的魅力价值。让学生通过谚语表达天气情况,学生 很感兴趣,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LDAYtRyKfE 四、 认识常见天气符号并尝试自己设计。 1、 谈话:天气情况各种各样,变化无常。用文字写起来太麻烦,能不能用 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呢? 2、 发放表格,分组设计符号,师适当指导。 3、 学生上台汇报,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 同学们设计的天气符号各有特色,想不想看一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是什么样的?和自己的比较比较。 学生观看课件,和自己的作比较。 5、 小结:只要能说明天气,天气符号越简洁越好。 6、 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天气符号,渗透可以用多种形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的 教学理念,将学生的设计符号和电视上的作比较,旨在让学生知道天气符号没有 规定的样式,本着让大家看懂,越简洁越好的原则最好。Zzz6ZB2Ltk

【评析】让学生设计天气符号,用多种形式记录天气情况,教师精心的设计,使 学生利用符号来描述天气现象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记录天气用符号表示,既简 单又明显,还有科学的魅力。dvzfvkwMI1 五、巩固总结,课外延伸。 7、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8、 发放表格,设计作业:从古到今,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关心着周围的天气。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用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并预报给大 家,看谁是一名最好的天气预报员。rqyn14ZNXI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评析】:科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时间和教材上,让学生在平时的生 活中积极主动去思考, 去探究科学知识。 并用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EmxvxOtOco 总评:本教案的设计,教师利用搜集的图片资料和欣赏图片,提出天气与生 活有着密切关系,为本课探究活动确定了方向。SixE2yXPq5 本课的设计,对教材处理很好,重点难点突出,探出了教材的深意。 1 、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 的动力之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于一体,把 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加以组合。这形式多样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 生尽快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 习动机。利用课件更形象地了解天气信息的获取。6ewMyirQFL 2、 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象《多样的天气》这样的课型,很容易把它上成资料介绍、生

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因此,需要我们在上这类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需要 教师自己开发些活动。这课的设计,让学生设计天气符号、和用谚语表示天气情 况,这两个活动很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经历科学过程,体验科学的魅力。拥 有“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的合作意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设计中得到 了充分地体现。kavU42VRUs 3、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兴趣。 用知识的力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与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思维扩展,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天气现象产生极大的 兴趣,乐于研究、勇于探索、使学生对如何进行观察、记录、思考、研究有一个 正确科学的感知。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与分析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 例重要性。y6v3ALoS89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16——2017第二学期) 科 学 教 案 四(1)班陈磊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瞧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您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与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就是正电荷或都就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与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全册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电脑美术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电脑美术教案及 反思 第17课电脑美术 (设计?应用)(电脑绘画) 本课的要点是在电脑上,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中笔刷工具的功能,学会利用笔刷工具的不同设置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的操作方法,绘制有趣的装饰画。 2.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Windows画图程序中笔刷工具的功能,学会利用笔刷工具的不同设置进行绘画创作。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设计制作成功的喜悦。 学习要求 ?用笔刷工具进行电脑绘画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有序进入电脑教室,安排好每位学生的座位及使用的电脑,并开机。老师检查每台电脑的开机情况,遇到电脑故障及时调整学生座位。 二、引导阶段

1、复习、启发 师:上学期,我们在电脑美术课上学习过运用“画图”程序进行电脑绘画,同学们学会了许多电脑绘画工具的用法,画出了非常漂亮的画。许多同学还在课后自学了许多绘画技巧和绘画工具的用法,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A、你还记得哪些绘画工具?学会了哪些绘画技巧?(绘画工具:画笔、颜料桶、橡皮擦、喷枪、放大镜等,绘画技巧:复制粘贴、反色、裁剪、移动图形等) B、你最喜欢用什么绘画工具?为什么?能不能用你喜欢的工具或绘画技巧在电脑上操作演示给大家看? (请3-5位学生到教师机上操作演示,同时通过网络广播演示给全体学生看。) 2、老师归纳: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演示很好,掌声给予鼓励!电脑绘画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很多,只有多练习、多动脑才会掌握更多的电脑绘画方法和技巧,才能画出更多更好的的电脑美术作品。” 3、欣赏图案,复习“复制、粘贴”。 课件出示上面图案:“这张画你喜欢吗?你知不知道怎么画出来的?谁到教师主机上演示给大家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3凸透镜成像 1.4光与颜色 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2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3声音的传播 2.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1电和我们的生活 3.2手电筒的秘密 3.3串联与并联 3.4安全用电 4.1电磁铁的性质 4.2电磁铁的磁力 4.3电磁铁的极性 4.4电磁铁的应用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详解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2013年2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 99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 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

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 2 / 99 强。可以说: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已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较好运用。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常有耗时低效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本学科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凑热闹而没能深入研究。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采用单元考核、常规积分、小组互评的评价方法。 本学期打算学习网上其他科学老师的好的评价方法。采用积分晋级制,开学初就将积分表张贴于实验室墙上,对于学生带好材料、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各种各样的岩石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4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本班学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优秀生学得轻松,还是老师的好帮手,中等生能积极学习,后进生总给人感觉是扶不起的阿斗!总而言之,我应该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写特点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

9.自然之道 一、教案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案重难点: 教案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案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四、教案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谈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青岛的海底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龟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1 / 67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 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自主质疑(二)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入文感本,悟(三体)深验本部分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学2 / 67 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35229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备课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师:熊维中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 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 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初步 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4个小正方体;

搭成的一个简单图形的形状 [教学时间] 3月6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难点:学会并熟练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完成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一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获得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表象,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掌握左、右、前、后、上、下的知识,并有了二维的空间观念。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正方体、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电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1-1 骨骼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 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 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 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4.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和反思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 l、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人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你在图上发现三角形了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请学生在不同物体上描出两个三角形。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生:房顶、红领巾、 标志牌、画出的圣诞树的形状、自行车身上…… 3.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三角形的意义: 1、画一画。看起来三角形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同学们对三角形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用信封当中的纸) 2、展示、总结三角形的概念。 师:这是刚才同学们画的,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对不对(选大小角度不同的三角形展示,教师巡视中如有画错的,请同学帮忙指正。如果没有,教师出示两个画错的-----------边与边搭过或没搭上的,请同学帮忙指正)师:错在哪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了,你能是着为三角形下个定义吗?谁能帮他完善?(区分组成和围成的区别。你有什么想法没有?两种说法都可以吗?为什么你说围成而不说组成?你能画出一个是三条线段组成而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吗?有没有组成一个三角形,那是因为它没有围起来对不对?组成的图形有很多很多(用纸画)。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学生可能说的不严密,教师指着画错的三角形启发更正,如果还不行,教师:我们看数学家是怎样为三角形下定义的)师板书三角形的定义。 3、找出三角形的特征(边、角和顶点)。教师指正收上来的角度、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这些角度、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高)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下面我们比比谁的力气大。师:请我们班的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一个大男生,一个小女生)每人一个图形,师:分别是什么图形?你们两个同时拉动两个框架,看谁能在不损坏框架的基础上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使它很容易的变形。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年级:四年级 任课教师:___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分析

第一单元电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及反思 (2)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及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