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一、规划期限和层次

1.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

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

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1. 城市性质

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

(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

(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

(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沈

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东北亚中心区位、工业经济发达、金融辐射力强、综合交通网络便捷、文化影响力大等优势,最具条件成为东北板块上的国家中心城市。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培育新增长极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机制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是面向东北亚、引领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需要。

2.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

一是拓展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并加强先进装备制造职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金融中心作用,强化商务会展、区域物流等服务功能;提升区域商贸中心职能;增强高端知识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新能力,发挥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聚集、辐射作用;提高国际综合门户地位,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多边经贸合作和国际交流,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优势。深化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沈阳的核心带动作用,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构建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推动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与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合力众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二)沈阳经济区建设

充分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深化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沈阳都市区,推动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与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1. 大沈阳都市区规划

在沈阳经济区范围内,以沈阳为核心,依托沈抚、沈本、沈辽鞍营、沈铁、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采取同城式、珠链式和区域组团式的布局模式建设新城、新市镇,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沈阳都市区新格局。

2. 交通一体化建设

加强机场、高铁车站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强化沈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带动区域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以沈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的建设,形成七条复合交通走廊,实现沈阳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打通沈阳至主要海港的出海通道,强化出海物流运输体系。

3. 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

从流域治理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统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污染源头治理、河流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农村环境治理三大工程,对辽河流域、大浑太流域进行集中治理,从根本上改善区域河流水质;推进三北防护林带等生态敏感区的共同治理,构筑区域大型绿色生态屏障。

五、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导人口、土地、产业等资源的合理布局,优化市域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

差距,实现城乡从“二元”到“一体”的统筹发展新格局。

(二)城镇空间布局与结构

辽河以北以生态保护为主,辽河以南以城镇发展为主。强化中心城区、新城及复合交通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形成“一城、六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沈山、沈大、沈抚、沈本、沈阜和沈铁(康法)六条城镇发展轴。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

1. 中心城区

重点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全面提升先进装备制造、金融中心、商务会展、区域物流、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新等功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多边经贸合作和国际交流,形成辐射、带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枢纽与中心。规划人口735万人,建设用地730平方公里。

2. 新城

加强区域内产业、人口和城市服务功能的集聚发展,成为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性区域中心。规划8个新城,总人口187万。

沈抚新城。是沈阳经济区同城化发展的先导突破区和示范区,是以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商务物流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滨水生态新城。规划用地规模45平方公里,人口40万。

沈北新城。是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通航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佟沟新城。是城市南部临空产业、会议展览和旅游休闲新城。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胡台新城。是以包装印刷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辽中(近海)新城。是区域性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新民新城。是沈阳西部以医药、食品、石化及纸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新城。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法库新城。是沈阳北部的新兴产业基地、区域中心市场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康平新城。是沈阳北部滨湖生态新城,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规划用地规模30平方公里,人口27万。

3. 新市镇

采取规模化发展策略,将新市镇建设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规模化产业。依托建制镇和涉农街道,规划建设10个新市镇,平均人口规模3-5万。包括大民屯、兴隆堡、清水台、兴隆台、茨榆坨、姚千户、前当堡、光辉、细河、沙河。

4. 一般镇

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加工制造、农业服务等产业,形成各自产业特色。规划一般镇人口规模达到1万人左右。依托建制镇及涉农街道,规划建设50个左右一般镇,包括红菱堡、陈相、王纲堡、永乐、白清寨、十里河、李相、大沟、马刚、黄家、祝家、望滨、石佛寺、九龙河、于家房、朱家房、冷子堡、刘二堡、满都户、杨士岗、四方台、长滩、肖寨门、养士堡、老大房、罗家房、大红旗、公主屯、兴隆、法哈牛、柳河沟、梁山、大柳屯、依牛堡子、包家屯、孟家、大孤家子、秀水河子、叶茂台、三面船、登仕堡子、柏家沟、丁家房、冯贝堡、北三家子、小城子、二牛所口、张强、方家屯、郝官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屯布局方面,结合城镇化建设,集聚发展规模大、基础好、潜力强的村庄;逐步撤并受自然生态及安全条件限制、规模小、布局分散的村庄。

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农业经济区建设步伐,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特色

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重新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对城镇与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和服务水平基本均等的要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结合中心城区和新城的空间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规划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改善供水水质,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村镇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四)规划区统筹规划

1. 城镇建设

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规划区内城镇建设包括中心城区,沈抚、沈北、佟沟3个新城,姚千户、清水台、兴隆台、光辉、沙河5个新市镇,石佛寺、望滨、财落、祝家、李相、白清寨、姚千户、十里河、大沟、红菱、永乐、黄家、马刚、王纲堡、九龙河等14个一般镇,总人口约830万,建设用地总规模820平方公里。

2.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东部山区及河流水域等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重点保护好棋盘山风景名胜区、怪坡风景区、白清寨及陨石山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资源。

棋盘山风景名胜区是以山林、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地域人文资源为特色,兼有游览、休闲度假、健康科技、文化娱乐多种功能的低山丘陵风景名胜区。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充分利用景区的自然和地域人文资源,提升服务功能品质,建设成为沈阳的绿肺和面向全国的休闲旅游胜地。

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划定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景区内结合村屯改造以风情小镇开发建设为主,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

六、中心城区规划

(一)空间结构

以“金廊、银带”为骨架,构建“一主、四副”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指城市主城,包括三环内用地及浑南新城。

“四副”是主城综合服务职能拓展和城市核心生产职能发展的主要区域,包括铁西产业新城、蒲河新城、浑河新城和永安新城。

加强主城及各副城间城市功能与交通组织的紧密联系和生态空间的隔离,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三环内相对集中发展,三环外采取分散组团式发展,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主城。是以东北金融中心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以金廊、银带为骨架,构筑大十字发展格局。

铁西产业新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是主城西部以装备制造、现代建筑为主导的综合性新城。

蒲河新城。是主城北部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新城,是以高新农业、光电信息产业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生态新区。

浑河新城。是主城西南部以商贸、会展、物流功能为主导的综合性新城。

永安新城。是主城西北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新城,是区域性物流商贸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

(二)公共中心

以金廊、银带为骨架,建立“市级中心、市级次中心、地区中心、片区中心”四级公共中心体系,形成梯度覆盖、便捷可达的“多中心”服务网络。

市级中心。是面向区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主要包括金廊、太原街地区、中街-小东路地区等区域。金廊重点发展金融、商贸、商务、文化、体育等功能。太原街及中街-小东路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商业,提升文化、旅游等服务功能。

市级次中心。是市级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结合副城和浑河沿线建设,规划道义、永安、张士、会展中心、新南站、曹仲、东塔、南塔、西塔9个市级次中心。

地区中心。结合地区发展,规划长江街、兴华街、长白、沙岭、丁香、望花、虎石台、苏家屯等多个地区中心。

片区中心。按照服务10-20万人口规模,设置片区生活服务中心。

(三)住房建设

调整居住用地布局,引导居住人口向副城转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居住质量与环境品质,形成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体系。规划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5平方米。

控制一环以内居住用地规模,加快二、三环间及副城的大型居住区建设。按照相对均衡的原则,围绕地铁沿线等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区域,优先布局保障性住房用地。

(四)公共设施用地

1. 行政办公用地

在浑南主城建设市级行政中心,老城区行政办公用地以局部调整和优化为主,原则上不再增加行政办公用地。

2. 商业金融用地

结合公共中心体系,浑北主城继续建设太原街、中街、金廊沿线、和平金融街、曹仲次中心、东塔次中心、南塔次中心、西塔次中心等重要城市商业中心区。副城重点规划建设南站商务区、会展中心次中心、道义次中心、张士次中心、永安次中心等商业中心区。合理控制预留地区及社区级商业设施用地。

3. 文化娱乐用地

结合浑河沿线、浑南新城中心等地区及方城、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加快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影剧院、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综合服务能力。

4. 体育用地

结合十二届全运会筹备工作,完善奥体中心周边现有的大型体育设施功能。结合地区发展,分散兴建新的体育场馆,具备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和国际综合运动会的能力。均衡布局区级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

5. 医疗卫生用地

继续完善浑北主城现有各级医疗保健设施,积极引导浑北主城内综合性医院在副城开设新院区,提高新发展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6. 科研教育用地

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引导驻沈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浑南新城、蒲河新城设置新校区、新院区,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的高教和科技园区。大力推动浑南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沈北职教城建设,做好规划控制和空间预留。

(五)工业布局

优化工业用地布局,继续推进主城内传统工业的搬迁改造,工业用地主要向副城集中,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西部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现代建筑产业;东部地区重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南部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北部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

(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连通整合,构建交通、市政、防灾、人防、商业等综合功能协调发展的地下空间网络,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向集约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地铁网络为骨架(线),以市级中心和次中心为重点地区(面),以地铁站、重要交通枢纽和地区中心为节点(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布局结构。

竖向分为3个层次,0至-15米为浅层,-15至-30米为中层,-30米以下为深层。近期重点开发利用浅层和中层空间,深层空间为远景开发预留。

七、综合交通规划

(一)规划目标

以“枢纽城市、公交城市、畅通城市”为目标,构建设施布局合理,客货运输有序,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立体化、快速化、系统化”城市交通新格局。

枢纽城市。重点建设桃仙空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构筑高速化和网络化的对外交通系统,构建服务沈阳经济区、辐射东北亚的综合型枢纽城市。

公交城市。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其它交通方式为补充的现代化公交城市,2020年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

畅通城市。加快建设快速路,全面改善干路节点,充分发挥支路微循环,逐步加密过河通道,构筑立体化的畅通城市。

(二)对外交通规划

桃仙空港。建设T3航站楼,新增第2条跑道,预留第3、4条跑道用地,将桃仙机场建成服务区域的国内骨干机场,远期构建为辐射东北亚的枢纽航空港。

高速铁路。重点建设哈大客专、京沈客专、沈丹客专,缩短沈阳与国内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

城际铁路及市郊铁路。规划7条城际铁路及市郊铁路连接周边各主要城市,并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无缝衔接,构建沈阳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

铁路枢纽。以“内客外货”为原则,形成“四客、两编、五货”的总体布局,完善沈阳铁路枢纽

整体功能。

公路网。形成“一环、两弦、七放射”的高速公路网,辐射全国大中城市。“一环”为绕城高速公路,“两弦”为辽宁中部环线和铁朝高速公路,“七放射”为沈康、沈哈、沈吉、沈丹、沈大、京沈、沈彰(沈阜)高速公路。另外,规划建设沈大高速公路和京沈高速公路连接线——辽茨高速公路,完善省内高速公路网络。

通过提升干线公路等级,加大支线密度,串联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四级节点。

(三)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网。提升老城区路网功能,完善新区路网结构,构建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组成的骨架清晰、密度合理的道路网系统。规划形成“两横、四环、十五射”高快速路系统,横线缓

解中心区交通压力,环线截流过境交通,射线联系中心区与外围新城。在现状路网基础上,通过打通断

头路、改善瓶颈节点,完善新区棋盘式路网结构,实现干道网的系统化和网络化。通过主城区综合整治,新城区增加密度,充分发挥支路微循环功能,实现对骨架路网的有效分流。通过逐步增加过河通道,有效实现城市南北缝合。

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由“四横、四纵、两折线、一弦线”共11条线组成,总长400公里。主城与各副城之间有两条以上的线路连接,通过两条折线构成环线。

常规公共交通。公交线网分为“快线、普线、支线”三个级别。快线公交承担大运量和中长距离出行,普线公交承担中短距离出行,支线公交弥补覆盖盲区,为地铁和快线公交接驳客流。以集约用地为原则,加快推进港湾站和公交场站的建设。

交通枢纽。建设四级交通枢纽体系,实现各类交通方式间的一体化换乘,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静态交通。实行区域差别化的停车管理政策,二环内控制供给,二环到三环间适度供给,三环以外宽松供给。鼓励建设停车换乘(P+R)系统,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逐步建立以配建为主、公共为辅、路边为补充的停车供应体系。

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有效宽度和连续性,增设行人过街安全设施,建设滨水生态绿道,营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展现城市品质。

新区交通规划。吸取老城区建设经验,在新区规划合理道路密度,优化道路断面设置,预留交通设施用地,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促进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好名城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重点内容的保护,彰显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功能和文化品质,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一)名城价值与特色

1. 历史文化名城价值

沈阳历史悠久,具有2300年的建城史,是清文化的发祥地,清前期都城和中、后期的陪都,是我国近代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前沿城市,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是体现东北地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城市。沈阳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2.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沈阳具有城、水、山交融的空间格局;以盛京城、满铁附属地为中心的拼贴式城市空间布局(其中,盛京城体现了“皇城居中,廓圆城方”的都城格局特色,满铁附属地体现了“方格网加放射路网”的近代西方城市空间格局);反映不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

(二)历史城区保护

历史城区由盛京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五个主要地区组成。其中盛京城、满铁附属地为两片重点保护的历史城区。

保护城址和周围的山川形胜,加强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重要视线通廊的控制与保护。

1. 盛京城历史城区保护“皇城居中,廓圆城方”的空间格局特色,保护皇城“井”字形道路格局和视线通廊,保护城墙和边墙遗址等能展示传统格局的文物古迹。严格控制皇城及其周围的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新建、改建的建筑要延续满清、民国建筑文化的特色,禁止大体量建筑的建设。

2. 满铁附属地历史城区保护方格网加放射路网的城市空间格局特色,保护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严格控制中山路地区的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新建、改建的建筑细部设计要与周围中西合璧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相协调。

3. 商埠地历史城区为盛京城和满铁附属地的过渡地区,是清末至民国期间沈阳对外开放交流的主要窗口,应保护好文物古迹和有民族特色的地区,体现沈阳民国时期东西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风貌。

4. 张作霖时期扩建区主要为东塔兵工工业区,是沈阳民族工业文化的主要承载空间之一。保护工业遗产及相对独立又联系方便的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模式。

5. 铁西工业区是日本殖民时期以及建国初期沈阳近现代工业区。规划保护方格网道路格局,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人居住区、工业遗产区加以保护,展示沈阳早期的工业文明。

(三)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保护

重点保护盛京皇城、中山路、铁西工人村、和睦路工人村等4片历史文化街区及北寺地区等历史风貌区。

(四)文保单位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2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7处,省级33处,市级86处。此外,不可移动文物19处。规划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及周围环境的整治。

(五)历史建筑

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按照文物进行保护的建筑物认定为历史建筑。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对200处文物资源线索进行深入研究,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种类型进行分级保护。

(六)工业遗产

沈阳是我国近现代先进重工业发展的重点城市。规划对具有代表性的厂房、机械设备等工业建筑物和辅助构筑物,办公楼、展览馆、文化宫等建筑遗产实施系统性保护,充分展现沈阳悠久独特的工业发展历史和文化。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112项,包括谭振山民间故事等9项国家级项目、沈阳“面人汤”等36项省级项目、初春枝满族民间剪纸等67项市级项目。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如新民市、法库县、回回营、西塔、北市等传统民族聚居区和民俗活动集中的特色文化街区,实行重点区域保

护。

九、生态建设规划与环境保护

(一)生态建设

1. 市域生态建设

整合自然山水等生态资源,完善市域生态建设。规划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从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三方面切实做好辽河的保护和治理工作。辽河北部区域重点做好环卧龙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同时加强柳绕地区、三北防护林、北部山区及其他辽河支流的生态建设。辽河南部区域处理好自然生态资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东部山区及浑河、蒲河、珍珠湖等水域的保护工作,形成“东山西水”的生态格局。

2.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城市结构性绿地为“三环、三带、四楔、南北绿廊”。“三环”是指环城水系、三环高速和四环快速路防护绿带。“三带”是指贯穿城市的浑河、蒲河及沈抚运河三条滨水生态带。“四楔”指从东北、西北、西南及东南四个方向由外延伸到城市内部的生态绿楔。绿楔内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和组团式、低密度的开发建设。“绿廊”是指依托河流、铁路、道路绿化带等开敞空间形成多个南北向通风廊道。

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和防护绿地布局,加强郊野公园及三环外各副城公园绿地的建设,提高居住区及重点区域的附属绿地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系统完整、功能完善的“网络状”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二)环境保护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市”和“环境建设样板城”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持续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1. 大气环境保护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 水环境治理

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30%;工业用水重复率超过90%。

3. 声环境保护

各类功能区稳定达到功能区环境噪声标准。

4. 固体废弃物控制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工业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处理率达到100%。

十、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一)土地资源

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引导建设用地合理布局。

积极实施“三旧”用地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挖掘供地潜力,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

(二)水资源

坚持“开源、节流与保护水源并重”的原则,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积极开辟新水源;加强污水处理,推广雨水收集和中水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先进的节水型城市,保障供水安全。

(三)能源

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进建筑节能和集中供热;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降低交通能耗;推进地源热泵、风力发电、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和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十一、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坚持城市发展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方针,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至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沈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供水工程规划

开源节流,优化水源结构,解决水源不足问题,实现对地下水开采的有效控制。通过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和辽西北供水工程,引入外部优质地表水源,作为城市主要水源;分期关停部分现状水质

较差的地下水水源,作为城市应急水源;充分利用中水等非常规水源。规划预留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和辽西北供水工程输水管线廊道。

中心城区规划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为560升/日。预测2020年用水量为414万吨/日。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新建水厂15座,共形成水厂30座,总供水规模为348万吨/日。另外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为65万吨/日。

(二)排水工程规划

按雨、污分流制规划和建设排水系统,既有的合流制地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区严格按分流制建设排水系统。加快污水系统建设,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局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污水回用率、污泥处理率和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划中心城区和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30%。加快雨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合理采用集蓄、渗透等技术进行雨水资源利用,减少雨水径流量。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污水量为320万吨/日。降雨重现期一般地区采用1-3年,重要地区采用3-5年。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形成19个污水分区,新建污水厂18座,共形成污水厂31座,总处理量达到304万吨/日。规划污泥处理厂1座,处理能力2000吨/日。规划新建雨水泵站21座,共形成雨水泵站67座。

(三)电力工程规划

以东北电网系统电源和本地电厂作为全市供电电源。系统电源分别从铁岭、本溪、锦州、辽阳、内蒙古等方向,通过8条高压输电走廊引入沈阳,规划形成辽中、沙岭、蒲河、沈东、盛京、沈南共6座500千伏变电所,接收系统电源并转供市内。规划建设沈西、浑南、沈北等7座电厂,提高本地电厂供电能力,满足用电需求。严格控制电力设施和高压走廊用地,保障供电安全。

中心城区规划电力负荷密度为9兆瓦/平方公里,2020年用电负荷为6489兆瓦,年用电量354亿千瓦时。

依托市域电网主干网架,完善中心城区供电网络。采用500千伏、220千伏、66千伏、10千伏、380/220伏共5级电压等级供电。三环内新建高压电力线路宜采用地埋敷设方式,现状高压电力架空线逐步改造为地埋电缆。依据用电需求,均衡布局电力设施。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形成500千伏变电所2座,220千伏变电所27座。

(四)通信工程规划

充分发挥沈阳市通信枢纽的作用,形成高速互联、汇聚东北、服务全国的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城乡全覆盖的通信网络,满足用户需求;规划建设综合电信管网,促进电信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光纤通信,提升通信传输速率,建设数字沈阳;加快邮政局、所建设,保障便民服务。

中心城区规划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6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0部/百人;规划邮政局、所平均服务半径不大于1.2公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规划2020年固定电话478万部。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新建电信核心局3座,共形成电信核心局14座;规划新建邮件处理中心3处,共形成邮件处理中心4处。

(五)供热工程规划

逐步淘汰小型燃煤锅炉房,规划建设大型热电厂和热源厂,形成以集中供热为主的供热格局;有条件地区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加大供热节能力度,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减少能源消耗。中

心城区形成大型热电厂供热为主,大型热源厂调峰的供热格局;对于新城,形成每个新城由1座大型热源厂供热,中型热源厂调峰的供热格局。

中心城区规划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综合热指标40瓦/平方米,规划2020年热负荷14600兆瓦。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新建热电厂5座,扩建热电厂1座,共形成13座热电厂。其中一环路范围内,不再增加新热源,并逐步取消燃煤热源,采取现状热网与外围热源联网方式,保障供热需求;浑南新城,采取外部热源集中供热方式,创建无烟区。

(六)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气源,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的气源格局。分别从秦皇岛方向引入陕京线天然气,大连方向引入大沈线天然气,阜新方向引入大唐国际天然气等主气源,并预留上述3条长输燃气管线廊道;规划新建佟沟、于洪、沈北、法库、康平5座燃气门站,确保气源的接收。规划新建高压外环燃气管网,提高燃气设施调峰储气能力。

中心城区规划人均综合用气指标为0.44立方米/人·日,2020年年用气量11.8亿立方米。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新建2座燃气门站,扩建大青、望花、八棵树3座燃气储配站,确保气源的接收和使用;完善燃气管网建设,形成高压管道输气、中压管道配气的燃气输配形式。

(七)环卫工程规划

强化垃圾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产量减量化、垃圾再生利用资源化。改进垃圾处理工艺,实现生活垃圾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向综合处理方式的转变。

全市共形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座,建筑垃圾处理设施4座,医疗废物处置中心1座,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1座。

十二、综合防灾规划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强化防洪、消防、人防、抗震等防抗系统间的全面协调,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1. 避难场所

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广场等设置中心、固定和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完善应急配建设施。规划中心城区人均防灾避难场地面积4平方米。

2. 疏散通道

保证疏散通道畅通,规划对外联系主干道为一级疏散通道,各重要的固定避难场所间主要道路为二级疏散通道。主城与副城间保证2条以上通道联系。

3. 防洪工程

中心城区段,浑河干流堤防按300和100年一遇洪水标准修建,蒲河堤防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修建。

4. 消防工程

采取均衡布局与重点防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一级普通消防站,二级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中心城区消防服务辖区面积不大于7平方公里。

5. 人防工程

沈阳是国家确定的一类人防重点城市。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加强防护工程体系和人口疏散体系建设。规划人均人防工程面积1平方米。

6. 抗震减灾

沈阳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城市抗震体系按7度设防建设,提高重要部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生命线工程等地震紧急处置能力和防灾性能。

2012.06.2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360docs.net/doc/787287347.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张家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中期成果 征求意见稿 (简缩本) 前言 受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承担《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编制工作。自2008年12月以来,规划组先后完成了旅游资源现场考察、市场调查(国内游客2000份问卷,国际游客200份问卷)、以及针对旅游及相关管理部门领导、企业管理者、社会知名人士等100余人的深度访谈等工作,于2009年8月初完成了规划的中期成果。中期成果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目标,以旅游地转型过渡的动力分析为起点,对张家界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发展战略与目标、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空间布局与开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下是中期成果核心理念与内容框架,现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以期能更好地编制完成规划,更有效地指导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 一、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与问题诊断 发展阶段与后续发展动力判断。张家界旅游发展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波动发展、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正处于转型过渡阶段,此阶段旅游发展的各种利益关系将重新洗牌,旅游景区竞争更加激烈,目的地品牌形象竞争与区域中心地位竞争成为旅游地竞争的关键。为张家界吸引力增加正效应的形象改造、企业及其产品创新推动的产业集群成长、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设以及城市功能增强等将成为加快张家界旅游转型过渡的关键动力。 张家界旅游发展主要成就。经过三十年的旅游发展,张家界已经初步培育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基本建成符合大众旅游市场需求的吸引物体系和传统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完善了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配套体系,累积了一套符合张家界市情的旅游发展经验,等等,这些将持续推动张家界旅游发展。 张家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旅游地转型过渡发展动力的需要,张家界旅游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仍显模糊。主要表现在对张家界资源价值内涵理解不清,营销卖点不明确;市场秩序混乱,知名度高,但美誉度不高;宣传口径不统一,系统宣传不足,宣传效率低;营销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来源: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作者:时间:2007/07/0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动迁管理,保证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需要,维护动迁人和被运迁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需拆除房屋和其它设施及搬迁、安置、补偿等动迁事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称市开发办)为本市动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动迁管理工作。 市城市建设动迁安置处(以下称动迁承办单位),为本市统一动迁的实施单位,负责对被动迁人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或承担房屋拆除、补偿、安置等任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动迁人是指依法取得动迁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的被动迁人,是指对被动迁房屋和其它设施具有合法产权证照或使用证照的单位或个人(以下分别称所有人和使用人)。 第二章动迁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因建设需要动迁,必须向市开发办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取得《动迁许可证》并按住宅本体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五预交动迁安置保证金后,方可进行动迁。工程竣工,动迁人履行与被动迁人签订的协议后,退回保证金。 房屋动迁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动迁人申请办理《动迁许可证》,应提交下列证件: (一)建设计划、投资指标、建设规划和用地审批文件。 (二)拆除房屋产权注销登记通知。 (三)包括动迁地段现状情况、安置地点、动迁期限、回迁时间等内容的动迁安置方案。 第七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均实行统一动迁,由动迁人委托动迁承办单位实施动迁。 经市开发办批准个别动迁的,动迁人按本办法规定可自行实施动迁。动迁人是个人的,不得自行实施动迁。 动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委托实施动迁。非建设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实施动迁。 第八条市开发办核发《动迁许可证》后,应向动迁范围内的被动迁人发布公告,公布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动迁范围、搬迁期限等,宣传有关动迁的法规、工作制度。 市开发办应监督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和被动迁人执行本办法,监督检查各项动迁活动,保护动迁人和被动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动迁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市开发办批准,不得在拟建地段进行动迁调查摸底。 (二)不得擅自改变已批准的拆迁范围和搬迁期限。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整理]张家界科技工业园总体规划

[整理]张家界科技工业园总体规划张家界科技工业园总体规划 (2008—2020) 文本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8.09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性质、规模与期限. 2 第三章总体布局. 3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4 第五章道路与交通规划. 7 第六章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9 第七章绿地与景观规划. 9 第八章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9 第九章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11 第十章环保环卫工程规划. 11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13 近期建设规划. 15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远景发展规划. 15 第十四章形象规划. 16 第十五章规划管理建议与实施措施. 16 第十六章附则. 17

第一章总则 第01条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以及湖南实施“湘西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张家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把张家界科技工业园打造成为具有明显优势的山区特色产业基地,树立张家界工业经济新形象,受张家界市规划管理局和张家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委托,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张家界科技工业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的编制。 第02条本规划范围涵盖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阳湖坪片区。 第03条本次规划控制区范围涉及永定区阳湖坪镇一家张、前社、联成、社溪、田家台、建新、屈家坊、集中、双溪、吴家嘴、沙湾、张家湾等12个村范围,总用地面积8.70平方公里。 第0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 4、《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张家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2003年编); 6、《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00年编); 7、《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年编); 8、《张家界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9、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张家界市政府各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 10 第05条指导思想 1、坚持科学发展观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牡丹江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张家界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

张家界市花卉苗木产业发 展规划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张家界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张政办函〔2008〕24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张有关单位: 《张家界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O八年十月十七日张家界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的意见》(张发〔2008〕8号)的有关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花卉苗木产业建设的现状、意义及有利条件 (一)产业建设的现状。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近几年来,花卉苗木企业(大户)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就业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市生产经营花卉苗木规模5亩以上的企业(户)有29家,面积5317亩,从业人员602人,现有总资产亿元。经营绿化大苗2052亩,树桩481亩,盆栽植物186亩,花卉386亩,草皮117亩,年可产各种花卉苗木261万株(盆),2007年实现总收入亿元。

(二)产业建设的意义及有利条件。花卉苗木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绿色环保产业。花卉苗木产业建设既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我市花卉苗木产业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解决城郊农民就业、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市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主要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得天独厚的种质植物资源。全市现有林业用地104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有林地面积791万亩,森林蓄积量1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境内有各种植物30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26种,省重点保护植物46种,其中有很多极具观赏性的植物。二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有效积温多,土壤较肥沃,适合植物生长发育。三是快捷便利的交通。火车可直达国内10多个省市区,飞机开通了20多条国内航线,常张高速、张桑、张清、张罗公路等贯通全市,便于花卉苗木走向市场和外来企业投资。四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适中,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五是较好的产业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市花卉苗木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初具雏形,部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为我市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经验。 二、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稳步、调整、提高、增效”的基本方针,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18页)_New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 18页)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务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规划和管理两部分。规划部分又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一般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这些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示、图例、风玫瑰、比例 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 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査考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 往往出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 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3、判断考题类型。一般考题类型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城 市交通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管理 法规等,判断好题型后再针对相应的概念对题目分析、解答。以往除城镇体 系规划规划外,全部是必考类型。 4、答题必须全面。例如题目要求“全面评析方案”,一般要叙述考题的优

点和问题两部分。如果是“提出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则首先找出问题,并记住一定针对每个问题都要说明解决方法,有的考生往往前几个问题的回答还满足要求,但到后来就忘记了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则不能得全分,因此一定要答全。 5、由于以往考试中答题原则是,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妨多答点,但必须保证试卷干净,条理清晰,回答准确,不要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以免造成思路混乱和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6、学会进行“考点”判断。注意不要被题目中的假象迷惑,影响对题目问题的判断。有些明显缺项往往不一定是考点,而有些题目中可能给出了许多数字,有的考生就认为应该在这些数字中找出问题,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相关联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大量实例分析、练习, 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提高对实务型试题的分析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

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四章遗产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2)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6) 第六章城市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七章一城两区协调发展规划 (20) 第八章中心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 (22) 第九章中心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27) 第十章中心城市公共设施规划 (29) 第十一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33) 第十二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34) 第十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7) 第十四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9) 第十五章市政工程规划 (43) 第十六章环境保护规划 (48) 第十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49) 第十八章旧城更新规划 (52) 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发展时序规划 (55) 第二十章武陵源城区总体规划 (57) 第二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建议 (61) 第二十二章附则 (62)

附表一:张家界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表 (63) 附表二张家界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表 (65) 附表三城镇发展用水需求预测表: (68) 附表四规划区空间管制因子表 (69) 附表五永定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一览表 (71) 附表六张家界市区规划主要公园一览表 (73) 附表七武陵源城区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78) 附录一: 《关于同意修改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湘建规[2008]84号 附录二: 《关于印发《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纲要评审会议纪要》的函》 ――湘建规[2008]156号 附录三: 《湖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关于《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纲要》的技术审查意见》 ――湘规专[2008]2号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2011年7月6日 目录 一、地理位置 (2) 二、城市概况 (3) 三、宏观经济 (5) 四、房地产市场状况 (10) 五、产品结构、部分楼盘简析 (15) 六、区域分析 (34) 七、竞争分析 (36) 八、目前牡丹江市房地产政策 (36) 九、综述 (36) 十、写字楼市场状况 (38) 十一、牡丹江市地热资源 (40)

一、地理位置 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东至俄罗斯远东、南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接壤、西与哈尔滨市相邻,地处长白山北部。

二、城市概况 全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79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市区人口94.2万。(一)行政区域划分 牡丹江市现有4个市辖区: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江南新区目前正在规划中。 牡丹江市行政区域划分表 行政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万) 简介 东安区334一八.5 位于牡丹江市东南部,老城区,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商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

(二)市政设施 牡丹江城市绿化、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齐全。市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2770 公顷,绿地率 45% 。

市区道路长度 744 公里,面积 807 万平方米,人均 10.3 平方米。位于市区东南7公里处的牡丹江机场为国家4C级机场。 (三)产业结构 牡丹江市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造纸、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制药、汽车配套、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是牡丹江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市级财政收入的70%左右。牡丹江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拥有夏威夷国际大酒店、金鼎国际大酒店等星级宾馆 46 家,大商集团、新玛特、波斯特、家乐福等大型商场70余家。 三、宏观经济 近年来,牡丹江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八.5%。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6—2010年GDP增长表(单位:亿元)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 一) 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 积 1355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 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13 年—— 2020 年 远期: 2021 年—— 2030 年 远景: 2050 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 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 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 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 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 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十二五” 环境保护规划 张家界市环境保护局武陵源分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录

武陵源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送审稿)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科学制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对保护武陵源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生态武陵源、和谐武陵源,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区环境保护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及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遗产保护的有关要求,运用新思路、新方法,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不断强化环境执法和环境监管,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改善,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创新机制,环保战略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当作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措施,落实保护责任。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从2006年开始,在全区全面推

行工作考核机制,把环境保护纳入了各单位年度目标管理和党政主要负责人环保实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环保四项制度得到了认真落实,十一五期间,我区已连续5年向区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了环境保护工作;区委、区政府先后多次研究环保工作,区人大、区政协多次组织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统一监管、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新机制已在我区建立,环保战略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加大投入,城市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了索溪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5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已全面启动,相继完成了立项、选址、征地、补偿等前期工作,项目报批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城区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全面完成,两个中转站已正式投入使用;城区三星以上的宾馆酒店按照环保要求对其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完善和改造,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城市污水管网接纳标准;餐饮油烟治理正在有序推进,在较大规模的酒店中,安装油烟净化装臵的达到60%左右。 三、齐抓共管,生态区建设成效卓著。从2005年开始,

牡丹江市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1 报告说明 (1) 1.1调查分析背景 (1) 1.2调查分析方法 (1) 2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2) 2.1市场现状 (2) 2.2牡丹江市旅游经济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分析 (7) 3 牡丹江市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3) 3.1人口学特征分析 (13) 3.2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15) 4 牡丹江市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 (18) 4.1质量评价 (18) 4.2开发建议 (20) 5 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的旅游感知分析 (23) 5.1旅游消费习惯分析 (23) 5.2东北旅游感知分析 (33) 6 牡丹江市居民旅游发展认知 (38) 6.1旅游发展认知 (38) 6.2旅游发展诉求 (41) 7 旅游市场定位与预测 (43) 7.1旅游市场定位 (43) 7.2旅游市场预测 (44)

1 报告说明 1.1调查分析背景 为科学编制《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新空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牡丹江旅游市场专项调研,围绕牡丹江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客源市场特征、旅游质量评价、客源地消费习惯、客源地居民对东北旅游感知、牡丹江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等分课题展开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力求为《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依据。 1.2调查分析方法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主要采用各地各级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其他调查课题调查方法均为问卷调查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专栏1-1 调查说明 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 旅游客源市场征、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2012年5月在牡丹江各主要景区景点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 新浪微博信息锁定牡丹江旅游者,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 1251份,其中有效问卷1150份, 占回收问卷的91.9%。

最新张家界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资料

张家界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与分析 区域概况 截至2013年,张家界市年末总人口170.9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51.24万人。常住人口中,按城乡分,城镇人口63.87万人,占比42.23%;乡村人口87.37万人,占比57.77%。年末张家界市城镇化率42.23%,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本次规划2020年人口规模为172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为181万人。 2030年的城镇化率为52.00%,2030年的城镇化率为65.00%。 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1. 加快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2.继续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工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城镇化的物质条件 4. 结合国家政策和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核心作用 5.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动城镇化进程 6. 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2030年末张家界市的市域城镇等级分为四级。其中,第一级:张家界中心城市(47.5万人)(其中武陵源区为2.5万)第二级:慈利县城(20.4万人)、桑植县城(10.7万人)第三级:江垭镇(4.0万人)、瑞塔铺镇(4.0万人)、沅古坪镇(3.0万人)、岩泊渡镇(3.0万人)、阳和乡(2.0万人)、陈家河镇(2.0万人)第四级:镇区人口1万人以下的一般城镇26个 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 城镇等级人口规模城镇数量 (个) 城镇名称及城镇人口数量(万人) 市域中心 (第一级城镇) 40万以上 1 张家界市区:47.5 市域次级中心(第二级城镇)10万到20万 2 零阳镇:20.4;澧源镇:10.7 中心城镇 (第三级城镇)1万到10万 6 江垭镇: 4.0;瑞塔铺镇:4.0; 沅古坪镇:2.8;岩泊渡镇:2.8; 阳和乡: 2.0;陈家河镇:2.0 一般城镇 (第四级城镇)1万及以下 26 教字垭镇:1.0;龙潭河镇: 1.0; 苗市镇: 1.0;溪口镇: 1.0; 利福塔镇:1.0;官地坪镇: 1.0; 通津铺镇:1.0;东岳观镇: 1.0; 杉木桥镇:1.0;后坪镇: 0.8; 尹家溪镇:0.8;新桥镇: 0.8; 凉水口镇:0.8;高桥镇: 0.8; 象市镇: 0.8;零溪镇: 0.8; 王家坪镇:0.8;广福桥镇: 0.8; 温塘镇: 0.7;大坪镇: 0.7; 中湖乡: 0.7;五道水镇: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