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第六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一 幼儿躯体与骨骼肌肉系统的生长
二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三 健康和安全问题
----------------------------------------
一 幼儿躯体与骨骼肌肉系统的生长
幼儿躯体的生长:幼儿的身体看上去比例更为匀称;幼儿生长的速度相对减缓.
骨骼肌肉系统的生长:幼儿肌肉组织的发育相当快;幼儿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幼儿的骨骼系统也在迅速发育,骨骼的发展表现在骨骺的生长与牙齿的生长上.
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发育曲线
二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大脑结构的继续发展
脑重继续增加:个人脑重量的增长到幼儿期基本完成.
神经纤维继续增长;髓鞘化逐步接近完成:6岁末几乎所有的皮层传导通路都已经髓鞘化.
整个大脑皮质已经相当成熟:脑电波表明脑结构趋向成熟;大脑皮质各区均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皮质成熟的顺序是:枕(视觉)---颞(听觉)---顶(体觉)----额(运动语言区).
大脑机能的发展
大脑神经过程的不断增强
第二信号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展
O-T-P-F线路
三 健康和安全问题
遗传因素的影响
营养
情绪健康
疾病和意外伤害-
----------------------------------------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发展
一 游戏的理论
二 游戏的特征
三 游戏的分类
四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五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
一 游戏的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
霍尔的“复演说”
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
彪勒的“机能快乐说”与拉扎鲁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
格罗斯的 “生活准备说”
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
当代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认知动力说
桑戴克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
二 游戏的特征
我国传统上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游戏是人们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人们的一种自愿和自由的活动.
游戏是人们的一种假想活动.
游戏具有社会性.
另一种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行为.
游戏是不受外部强加规则束缚的行为.
游戏是要求参加者积极参与的行为.
-------------------------------------
三 游戏的分类
从认知角度分类(皮亚杰):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结构性游戏
规则游戏
从游戏社会性角

度分类(帕腾):
无目的活动
单独游戏
旁观行为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协同游戏
我国幼儿园游戏分类:
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规则性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
从游戏目的性分类(林崇德):
创造性游戏
教学性游戏
活动性游戏
------------------------------------
四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游戏与幼儿生理发展
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游戏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游戏与儿童社会化
游戏促进性别社会化
游戏促进情感社会化
游戏促进道德社会化
游戏促进幼儿更好地接受社会文化
游戏与幼儿认知发展
游戏促进语言发展
游戏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促进智力发展
游戏与人格发展
游戏有利于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志的培养
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
五 儿童游戏的发展
从游戏的内容看:
游戏主题逐渐扩大.
游戏情节逐渐复杂.
从游戏的形式看:
从不能分配角色到自行分配角色.
从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长.
从个人游戏逐渐发展到合作游戏.
---------------------------------
第三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 幼儿感知的发展
二 幼儿注意的发展
三 幼儿记忆的发展
四 幼儿思维的发展
五 幼儿想像的发展
--------------------------
一 幼儿感知的发展
幼儿感觉的发展
各种感觉更加完善:视敏度不断提高;视觉的随意性增长;辨色能力增强;听觉感受性进一步发展;触摸觉与运动觉的细致性和准确性也有所增强.
各种感觉在认识事物中的地位的变化:视觉和听觉在各种感觉的发展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都进一步发展.
时间知觉的发展:幼儿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但常常需要和具体生活活动相联系;对时序的概念明显地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4、5岁幼儿还常常分不清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幼儿期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较低.
形状知觉的发展
大小知觉的发展
方格等探查4-6岁儿童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结论
--------------------------------------------
二 幼儿注意的发展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随意性在发展.
幼儿无意注意已经相当发达,鲜明、生动、直观、形象、活动、多变的事物以及与他们的经验有关、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
幼儿期,儿童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但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
注意的稳定性增加,范

围扩大.
注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意策略的运用.如在院子里找丢失物品的实验.
-----------------------------
三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保持时间延长 ——再认与再现都随着年龄而增长.
记忆容量增加——记忆广度增加,记忆范围扩大.
记忆的随意性有所发展——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记忆内容的变化——幼儿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记忆策略与元记忆的发展——幼儿自发使用记忆策略有困难,如果将记忆任务和他们本身的需要联系起来,他们也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策略.幼儿元记忆水平较低.
 学前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变化
记忆策略举例
--------------------------------
四 幼儿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前运思阶段
幼儿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
幼儿思维概念、判断与推理的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前运思阶段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成就——出现了符号功能或象征功能.儿童动作内化在其中具有重要意义.

前运算阶段的两个亚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产生标志是儿童符号功能的出现. 符号功能发展的五个领域:延迟模仿、假扮游戏、绘画或描绘式的表象、心理表象、言语回忆.3岁时双重表征能力还是相当薄弱.推理方面的缺陷:经常表现出泛灵论;最大缺陷是自我中心性.
直觉思维阶段(4-7岁):此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性降低,并且能根据尺寸形状和颜色等知觉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事物最显著的知觉特征为基础.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
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的局限性——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可逆性、现象学因果性和不能解决分类任务.
近年来关于前运算思维的研究
自我中心的新证据
从另一个角度看儿童的因果推理
前运算期儿童能达到守恒吗
-------------------------------------
小结:皮亚杰认为,与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学前儿童更具有直觉性、自我中心性和缺乏逻辑性,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很显然皮亚杰低估了学前儿童的能力,他们并不像皮亚杰设想的那样自我中心化和缺乏逻辑性,他们能对简单问题和他们熟悉的概念进行逻辑推理.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前运算时期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不能设想他人的观点,经常认为与自己位置不同的其他儿童看到的景色与自己不同.
皮亚杰液体守恒实验
皮亚杰数目守恒实验
皮亚杰长度守恒实验
皮亚杰固体守恒实验
皮亚杰容积守恒实


---------------------------------
幼儿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
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具体形象性
表面性
绝对性
自我中心性
拟人性
经验性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幼儿概念、判断与推理的发展
幼儿概念的掌握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通过实例获得概念;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判断能力的发展
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
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判断根据客观化
判断论据明确化
推理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些推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抽象概括性差;逻辑性差.
学前儿童的归纳推理
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
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五 幼儿想像的发展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
幼儿有意想象的萌芽、发展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发展的时期
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
想象脱离现实
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
第四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 语音的发展
二 词汇的发展
三 句子的发展
四 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 言语概括功能的发展
六 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
---------------------------------
一 语音的发展
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3-4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音.
我国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数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在zh、ch、sh、z、c、s、l等音.
语音意识的发生
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
能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

二 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扩大
4-5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积极词汇不断增长.
词类范围扩大
儿童先掌握的是实词,然后是虚词.
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
从部分的、个别的语义向掌握全面的语义特征发展.
从一个词的单义向多义发展.

三 句子的发展
句子结构的发展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语法意识的出现
幼儿对句义的理解
事件可能性策略
词序策略
非语言策略

四 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语言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
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讲述逻辑性逐渐提高.
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五 言语概括功能的发展
有了言语的参加,幼儿能够不是被动地认识世

界,而有了自觉的能动的分析综合能力.
言语概括作用使知觉的恒常性有所提高.
言语的概括功能,还可以改变对复合刺激物感知中刺激物强度的主次地位.

六 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
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
自言自语的特征:自言自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征(出声),又有内部语言的特性(不是用来交流,只说给自己听,进行自我调节).
自言自语的形式
游戏言语
问题言语
-------------------------------------------
第五节 幼儿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一 幼儿情绪的发展
二 幼儿意志的发展
一 幼儿情绪的发展
--------------------------------
情绪理解的发展
幼儿对别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是有限的.
移情的发展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
影响幼儿移情发展的因素: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水平;个人经验;家长的教养方式.
自我意识情绪发展
自我意识情绪有两类:对自我的肯定与对自我的否定.
幼儿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往往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
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的社会化
幼儿已能使用各种策略来调控自己的情绪.
成人要帮助幼儿发展主动调控情绪的能力.
------------------------------
二 幼儿意志的发展
幼儿意志的特点:
幼儿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幼儿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影响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因素
幼儿自控行为发生的条件:个体自制力、克制的动机强度、克制所引起的紧张程度.
影响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因素:家庭抚育实践、认知因素、自我概念等.
幼儿意志的培养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发展幼儿的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
发展独立性.
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
幼儿抗拒引诱、延迟满足的策略的发展
-----------------------------------
第六节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 幼儿道德基础的形成
三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四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五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
--------------------------------------------
一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每个独特的个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镜像自我:该观点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人对其反应所决定的.
自我意识及其结构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及其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知: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

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 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紧密相联,有两类:一是对自我的肯定,二是对自我的否定.在自我体验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自尊.
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的画家
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自我再认——“点红测验”
自我命名
早期对内心世界的理解
幼儿自我概念的特点
非常具体
自我概念常常和自己拥有的物品连在一起
幼儿开始认识到个人的独特性
-------------------------------------------
儿童心理理论
什么是儿童心理理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理解能力. 儿童的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理论”.
早期对内心世界的理解:获得心理理论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反应了其目标和意图.2-3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不知道的一些事他们知道;他们的想法别人不能完全发现.但他们对信念和推论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还是很初步的.实际上可称之为愿望理论家.
信念—愿望心理理论:出现在3-4岁的心理理论,儿童认识到信念和愿望都能导致行为,人们甚至会根据自己错误信念行动.
意外地点任务的图解

4-5岁的儿童表现出信念和愿望的心理理论
3岁的儿童会说在抽屉里找;4-5岁的儿童会说在橱柜里找.
4-5岁的儿童知道:人们的信念可能有错误,但无论对错它都会影响人们对行为的理解.
3-4岁之间,儿童对心理世界的知识极大丰富,并能清晰地区分私人自我和展现在他人面前的公众自我.
-----------------------------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只从某个方面或局部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最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两岁左右出现自我意识情绪.三岁自我意识情绪有更多的表现.
自我情绪体验分为两类: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否定.
幼儿自尊的发展.
三岁左右产生自尊的萌芽.
4-7岁儿童处于自我膨胀阶段.
社会因素对自尊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同伴影响及学校教育.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的

行为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不稳定或短暂的.
幼儿抗拒引诱、延迟满足策略的发展
影响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因素:家庭抚育实践、认知因素、自我概念等.
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发展幼儿的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
发展独立性.
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
-----------------------------------------
二 幼儿道德基础的形成(一)
什么是道德?发展心理学家怎样看待道德?
认知成分
情绪或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

幼儿道德的发生发展:几乎所有的理论家都同意道德意识或道德良知在幼儿期产生;并且所有理论家都认为道德发展是道德原则内化的结果,内化是道德成熟的关键.但不同的理论家强调道德功能的不同方面.
精神分析理论家的观点——强调道德情感
社会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关注道德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家的观点——强调道德认知
---------------------------------------
幼儿道德基础的形成(二)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
幼儿更多地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作出道德判断.
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幼儿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也是幼儿处于皮亚杰所称的道德他律阶段.--
---------------------------------
三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
重要概念:亲社会行为
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论
社会生物学观点
心理分析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加最显著.书分果子实验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生活环境
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移情
---------------------------
攻击性行为(一)
反社会行为也称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重要概念:攻击性行为
攻击的分类
敌意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
个人推动的攻击与社会推动的攻击
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
反应性攻击与主动型攻击
攻击行为发展的理论
生态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
攻击性行为(二)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

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频率上,看4岁儿童最多;从具体表现上看,从身体攻击到言语的攻击;从攻击性质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影响因素:
父母的惩罚
大众传播媒介
强化
挫折
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与训练:
移情训练
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善用精神奖励,口头表扬亲社会行为-

--------------------------------
想一想
想一想:儿童会出于保护自己对他人的攻击作出报复性的回应,对此成人应该是制止还是鼓励?
四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化
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性别 性别角色
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化的发展
性别认同的发展
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影响性别行为发展的因素
生物学因素:荷尔蒙的影响;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社会因素:家庭、教师、朋友、电视以及儿童读物都是使儿童学会区分性别以及采取社会所接受的性别角色行为的社会化因子.
心理的双性化

不同性别(从生物学角度)
性别角色行为
心理的双性化
双性化:一种性别角色倾向:个体的人格中同时融合了许多男性化与女性化特征.
贝姆根据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人格的两个独立维度的观点,对性别角色倾向进行分类,有四种类型.
--------------------------
五 幼儿同伴交往
幼儿交往的特点
同伴交往密切、频繁而持久
早期的友谊关系不稳定
同伴交往对于心理发展的意义
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归属、爱和尊重)
提供社会交往的参照框架
提供进行社会学习的机会
获得同伴的情感支持
--------------------------------------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一)
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幼儿游戏的特点.
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幼儿的主要认知成就是什么?这一阶段认知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幼儿时期思维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简述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简述幼儿想象的特点.
幼儿期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二)
什么叫儿童心理理论?代表性的研究是什么?
简述幼儿自我概念的特点.
简述幼儿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概念解释: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概念解释:性别角色\性别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性别化
幼儿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的橡皮泥球,当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

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了.试以发展心理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三)
成人与孩子的对话,成人:天为什么会黑?孩子:因为我要睡觉了.试分析说明这个孩子思维的特点.
老师给小班不朋友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问孩子:孔融为什么把大梨让给别人吃?不少孩子回答:因为他小,吃不完.请你对孩子的反应作简单分析.
在有些情境中,儿童会出于保护自己对他人的攻击作出报复性的回应.对此成人应该是制止还是鼓励?如果你认为这种报复性的回应也是一种攻击,是不可取的,那么你能否提出其他的一些替代性反应或怎样进行干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