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和文化寻根

传统节日和文化寻根
传统节日和文化寻根

传统节日和文化寻根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的诗歌: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元宵节的诗词: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清明:【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的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冷暖空气经常在此地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纷纷细雨,寂寥萦怀,来来往往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群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容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逝者已去,生者痛断肝肠,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酒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凝固成了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

遐思……

端午节诗选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乙卯重五诗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月的团圆唤起亲人的团圆,中秋的月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奔突于旅途,去享受团圆和美的天伦之乐。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重阳节

补充中国其它传统节日: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花朝节:

四、评节日

这么多的节日,对中国人的意义用一个字来概括是?

1、期待,因为过节是让人很期待的,期盼节日的到来,可以休息玩耍

2、好,因为他们都有意义,春节是除旧迎新,是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希望,清明是怀念亲人,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节的登高。

3、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很美的,视觉上的美:春节的中国红,清明的烟雨弥蒙,端午节色彩绚丽的龙舟,中秋节的皓月,重阳节的聚会插满头,七夕节的浪漫,都画在人们心目中。味觉上的美: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让人回味无穷。

4、根,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根,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超越了政治和地域的界限,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如对亲情和对团聚的歌颂和渴望。世界华人华侨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总是自发组织起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他们是把传统节日当作一个寄托民族情感、体验民族认同感的机会。海外华人也希望把这种传统带给自己的子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有人说:民族文化的完整是一个国家在抵挡侵略、分裂时的强有力武器,而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工具。

5、和:

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按照二十四节令来安排生活和农事的中国人,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都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精神延续。它提醒我们季节的转换、强调人在天地

之间的位置。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的完美的时刻作为自己的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把完满、和美作为一种境界,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传统节日唤起亲人的团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奔突于旅途,去享受团圆和美的天伦之乐,也把它作为一种团圆团聚,凝聚亲情的契机。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亲情、友情,团结社会能量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这些传统节日,给我们最根本的感觉就是“和”,就是亲情,就是凝聚,这些东西应该发扬光大。

人与世界的和谐: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超越了政治和地域的界限,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情感。它已经融入了所有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练习

1:将下列四个语句组成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只有到了元宵这一晚,可以不分男女一同玩乐,大家赏灯。

(2)到了近代,男女之防,日渐“开禁”,这也许就是元宵在近代受到冷落的原因了。(3)因为古代的所谓“闺秀”,平日是不许踏出“闺门”的(宋代礼教最严,尤其如此)。(4)元宵是古代百姓喜爱的节日,尤其受妇女欢迎。

A.(1)(2)(4)(3)

B.(4)(3)(1)(2)

C.(3))(4)(2)(1)

D.(2)(1)(3)(4)

2: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问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学们都很熟悉这首诗吧?你知道诗中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吗?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活动?你还知道有关这个节日的哪些风俗活动?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周末,爸爸、妈妈准备了不少的极品,要带小明去祭祖。小明极力反对,认为爸妈的举动很迷信,父子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请阅读下列相关的资料链接,谈谈你怎样看待清明祭祖活动。

点评:这是一道说话题,是很多同学真实生活的再现,他们有话可说,也一定有话要说,试题是开放,其答案也应该是开放的。

4.(2008?福建高考)明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5、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从下面几个节日中任选两个,用一句话表现它们的特点。

例如: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

植树节:

端午节:

中秋节: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2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创造,对我国广大农民开展农事活动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著名作家吴伯萧的散文《早》中有这样两句话:“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如果读者没有相应的节气知识,阅读时就难以产生审美愉悦。可如今节气在人们心目中已经非常淡化,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来命题是引导考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的途径之一。

【创新示例】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反映着自然的季节变化,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脉动。请你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意蕴恰切,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每则不要超过20个字。

例如:大暑——热烈的极致,蝉歌如雨。

(1)

(2)

7、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这表明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某校举办了“推介中华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活动。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介绍这一传统节日,并描述节日的情景或气氛。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不超过70字。

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后面的题。

【本报消息】巴黎时间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

韩国的端午祭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唯一的相同点是都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韩国申遗成功值得我们思考,他们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注入了现代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从去年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令国人反思。

(1)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以内)

(2)在对待文化遗产上,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9、在国际民俗交流会上,有关单位要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请你任选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结合民俗特色,为该节日写一段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得体,主题鲜明,构思新颖。(不超过30字)

1. B

2.重阳;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簪菊花

3.略

4“开场白”就是在报告之前、演戏演出之前、说正事之前、发表意见之前,先来一番与本次开会、演戏、正事、意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话。如下乡文艺演出,报幕员或领导先要介绍这次演出的单位、活动的意义等,这就是开场白。这里是正式节目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调节气氛、渲染观众情绪的话。这道题主要考查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下的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写好主题性开场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切合主题。本次活动或演出的主题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写作内容才能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内容集中,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道题中活动的主题为“端午节晚会”,主持人的开场白就要围绕“端午节晚会”展开。提到端午节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与之相关的屈原、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等。

(2)要有现场感。开场白台词能够自成一体,或渲染气氛,或调节情绪,或引人入胜,或循循善诱,在情景现场能给观(听)众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让他们心潮起伏,激情彭湃,有迫不及待听下去、看下去的欲望。

(3)要锤炼语言。为能有效地吸引读者兴趣,语言上要注意简洁、生动,有感染力。可考虑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能够生动、形象、准确地表情达意。

【答案示例】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二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5重阳节:柱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清明节,举伞踏青,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粒粒粽香,.①清明节:纷纷清明时节雨,点点滴滴落心头。逝者的生命在我们的心中续延,我们的思念如同细雨绵绵。

②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龙舟竞发千帆舞,汨罗江畔吊屈原

③植树节:种下绿色的希望,创造幸福的未来。树木树人,百年大计。

④中秋节:月亮圆月饼圆,年年岁岁盼团圆。菊花香桂花香,时时刻刻望故乡。

5【赏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