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211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211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211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的操作流程

该模式呈现的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都能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语文即享受语文。简化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什么。同样,也会给教师更多的自主调控,自检反思的空间,使她们明白自己在教什么。

“211教学模式”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20分钟进行精读课文,用10分钟进行拓展阅读,用10分钟进行课堂练笔(该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精读课文(学习课文部分20分钟)

1、检查预习。有检查的预习才会有实效。

关于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有的在课堂上检查,也有的放在上课之前)。课前预习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语的意思,掌握生字的正确写法,能用简练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就能解决。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示标自学。要求:

(1)学习目标要少而精。要学会取舍。“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如果四十分钟走的都是“直线”,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无获。成功的语文课堂,既要避免把课堂上胖,追求“主线简明”;又决不把课堂上瘦,力求“细节饱满”。在研读教材时,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篇课文的精彩处太多,值得挖掘的点也太多。可时间有限,到底应该抓什

么呢?面对如此矛盾,我们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取舍后的教学目标似乎教给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要明白只有学会有选择的放弃,才能追求到深刻的简单。正如辩证法中的观点: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择要而教”是保证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那么该取什么?舍什么呢?取的是课文中最有特点的语文能力训练点和语言文字训练点,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舍弃那些只是基于课文内容理解的、学生初读就能了解的,或课文中不具有代表性的“泥沙”样的语文训练点,费时但不能给学生留下痕迹的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语文形式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居于既是基础又是核心的地位;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面手法、篇章结构等)。

(2)目标要有明确的指令性,即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目标要求,给学生以明确的指令,如:是默读还是轻声读?是圈还是画……要写明。让学生不仅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

(3)学生自学时间要保证。这是有效学习的关键。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整理归纳的时机,把自主学习落在实处。

(4)交给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方法,教师可在巡视中完成。如教给学生学会静心读书;用“圈重点词句,写批注”的方法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的方法等,让学生会学习。

(应有合作学习,目前合学习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合作流于形式,所以暂时没有采用)

3、交流点拨。

对文本的教学要有实质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上,而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恰恰就出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往往又转到了串讲串问上,甚至常常节外生枝,出现一些脱离了本堂课教学目标和

任务的多余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精”上出了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前功尽弃。因此,要十分重视这一环节,这是最体现教师教学功力的一环,也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高效的关键一环。

第一,点拨的目的性强。要做到胸中有数,即想让学生掌握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要有数,要围绕着目的来点拨。如有的围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方法点拨;有的围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点拨;有的围绕学习品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点拨;有的围绕特殊句式的认识与运用点拨等等。

如在学习《梅花魂》中,在13自然段的精读中,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浓浓的爱国情,主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特点以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师点拨学生抓住四个“愈”字来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在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悟梅花的坚强不屈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顶天立地,让物和人的共同之处自然印在他们的心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既清晰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第二,点拨评价要及时到位。这是能否把你的学生引向思维深处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细心听取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评价学生的正误得失,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帮助学生收获学习成果。

第三,要坚持以读为本,读悟交融。读是载体,是平台。点拨要与“读”“悟”紧密结合,通过读来感悟,通过点拨加深感悟,在反复的、不同层次的朗朗读书声中,其中的营养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脱离了读的“悟”,就变成了空泛的说教,那不是学语文。

第四,点拨不是牵制。教师不要在学生交流时不断地打断学生的话,不断地按自己的思路引学生,这样做不但对学生没有启发,反而牵制了学生的思维,打碎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维的深该,更没有了语言的发展。

第二环节:拓展阅读(10分钟)

语文教学拓展阅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本模式

的初衷也正是要让课外阅读挤进我们常规的四十分钟课堂,提高课内的阅读量。

那么,如何选取拓展阅读的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呢?

一是在拓展文章的选择上,做到独具匠心:

(一)紧扣单元主题选。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2课《金色的草地》,拓展了童趣文章《吹泡泡》;《孔子拜师》拓展了《杨万里拜师》;《美丽的小兴安岭》学完后,拓展了《美丽的长白山》等,通过阅读主题相近的文章,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内心,受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教育;

(二)选体裁相同的。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后,拓展了另一篇游记文章《梅雨潭》;《赵州桥》学习后,拓展了另一篇说明文《卢沟桥的狮子》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领会该体裁文章的特点。

(三)选写作手法相同的。即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或者表达方式,选取在表达上手法一致的文章,强化这一写作方法的教学,实现写法上的突破。如学习《白杨》一课拓展了《宋庆龄故居的香樟树》,因为它们都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桂花雨》一课我们拓展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因为它们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古诗的学习,我们也会拓展相应的古诗,诗歌的学习也会为学生们拓展现代儿童诗歌中的精选

另外,也有的是根据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扫清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让文本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而选的等。

……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选择,都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首先,文章内容要适合学生,能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其次文章的语言、表达等都要是精品,值得学生们来阅读。

二是对于拓展文章的处理上,要求:

1、以教师少引领、少讲解,学生多阅读、多体会为主要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角度吸收营养,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阅读。

2、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要适度进行。区别于课外的阅读就在于课堂有教师必要的引导学习,学生的收获会更大。既有对学生不认识字词的指导教学,也有对学生不理解词句的引导解释与运用,也有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等,更有对在课文“精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特点或句式等的深刻感悟与巩固。

3、坚持“一分钟积累财富”。优美的句段、词语,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一分钟积累,天天积累,不仅丰富他们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小学生思维能力弱,说话不清楚,但记东西快,模仿力强。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坚信,通过读、背,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更能把书本上的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较快地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轻松了,学生却动起来了。由于没有过多的“任务”,学生读得轻松而有兴致,从而很好地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第三环节:随堂练笔。(10分钟)

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双翼,阅读必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奏效。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既有阅读也有作文,但是阅读和作文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是脱节的,即阅读的东西并不直接为作文服务、作文的内容也与阅读没有关系。本来的“彩凤双飞翼”变成了“南辕与北辙”,这种语文教学上的长期失误令人遗憾。但是“211课堂模式”却可以将作文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让阅读为作文服务,通过写作为阅读助威。

随堂练笔的方式:

(一)仿写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一是仿写范句。如在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把练笔落在排比句上。《桂林山水》一课,依照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写写云、海、秋天的果园等等;《记金华的双龙洞》请孩子们用上“时而……时而……时而”继续练习排比句的写法;《四月的天山》则让孩子们用“像……像……像”来练写。如此,孩子

们对排比句的印象深刻,对其表达的功效也深深领悟,练写时也“下笔如有神”。这样,通过仿写范句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二是仿写范段。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翠鸟》一课的第二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切莫放过。

三是仿写作方法。如《梅花魂》一课,重点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以“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作为小练笔的训练点,让学生深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四是仿写篇章。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可以提纲的形式练习,课堂时间有限。

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引出“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接着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了我爱绿叶的原因。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表达作者的愿望。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我爱荷花》《我爱兰草》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二)迁移式。即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以致用迁移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都有反映;从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

一是变换文体练习写。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所见》等),以及现代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

二是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如《地震中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读后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因此,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是根据文意续写。有许多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凡卡》的结尾,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是凡卡的未来。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三)积累摘抄式。有些文本语言优美,用词精妙,积累摘抄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借用语言写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已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就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随堂练笔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从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的。如刚开始的练笔和有些难度的练笔,以填空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提示在不同程度上给学生以引导,让他们写起来更有章可循,如学习《翠鸟》一课,为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按顺序描写小动物的外形,在为学生们提供不同的图片后,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按

教学流程图及其绘制说课讲解

教学流程图及其绘制 盐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洪国娟 一、教学流程图的概念: 1、流程图。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为取得预期效果,事先必须做好计划,并采用图的形式将活动内容、进程、结构排列出来,使实践活动有所遵循,收到预期效果。流程图是线性的动态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全部进程的时间、内容。 2、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顾名思义是关于教学过程的流程图,它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蓝图,是教学设计方案的组成部分和图示。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将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内容、结构、层次用图形固定下来,依此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图称为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也称教学活动流程图、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流程图要反映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教学结构,是时间和空间的展示。 教学流程图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目前很多教学研究、评比活动要求附流程图。 二、教学流程图的特点: 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教案)相比,教学流程图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地显示整个课堂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重; 2.简洁地呈现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3.较好地反映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层次性等。 教学过程流程图是浓缩了的教学过程,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三、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的作用。 (1)教学作用:与教案有相同作用,可以用于教学。因为,图所表示的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在流程图上展现。图中每一环节都具有必要的逻辑联系,能准确反映教学的内容、方法、媒体使用。 (2)科研作用。可以为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提供材料,也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依据。通过图上所展示的内容,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施教方案是否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3)美感作用。好的教学流程图可以给人以美感,规则的图形、或方或圆,图内准确的文字将教学环节、内容、策略、媒体应用等,表述得清楚明白,使人对教学活动一目了然。创作设计教学流程图,为教师的艺术潜质开辟了一片施展才华的天地,每节课、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创作。

教学流程图模板

教学流程图

Period 1教案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掌握关于房间和房间中各种物品的名称 学会用使用功能句表述事物的具体位置 教学重点Furniture: table, bed, dresser, bookcase, sofa, drawer, chair, desk Proposition: under, on, behind, next to, between Daily appliance: alarm clock, CD, video cassette, television 1) Where is the baseball? It’s in the backpack. 2) Where is my computer game? It’s under the bed. 3) Where are your books? They’re on the chair. Step 1 游戏

A) 请同学根据老师的指令变换自己的位置。如老师说, You are next to the front door now.所有的学生将跟着老师的思路开始进入本单元的主题。 B) 让学生回忆在刚才的游戏中, 我们到底使用了哪些关于方位的介词, 并再一次明确这些方位介词的具体意思和用法。A.要求学生根据事物的真实位置使用一些方位介词表示出事物的准确位置。B.给学生一些例句, 引导她们总结出方位介词一般情况下在句中的位置。 Step 2 描述我们的教室 A) 同学们经过观察, 告诉大家教室里分别有哪些事物, 如黑板、电视、书、文具、图片等。 B) 分别说出她们在教室中的具体位置。将两人分为一组, 或将四人归为一组, 相互寻味对方物品的摆放位置。能够给学生规定出一些事物, 就教室中事物的位置进行对话, 也可进行讨论。以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的方位表述方式。 C) 课堂练习, 连词成句。 Step 3 听录音磁带, 并在图中标出她们正确的位置

教学模式流程图(方框图):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英语(北师大版)第六册 课题: Unit8 Mocky is late 作者:王国香密云县第六小学

教育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积极的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扩大教学容量,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背景分析: 北师大版第六册Unit8 Mocky is late的话题是关于时间的表达法。从整个单元来看,主要学习时间的表达法:整点时间和非整点时间,以及某个时间该干什么这一句型的学习(It’s time to/ for…)。考虑到学生对于本课出现的数词都已学过,单词少这一特点,我把第一课时的内容定为句型教学为主。又出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身处边远山区,基础较差这一特点,在此课时,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热身——复习导入——学习新句型——阅读——巩固新知,这几环节来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活动,并通过自制或利用本套教材的教学课件来优化教学结构,发展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的主要媒体是电脑课件,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课件创设情景,引出所学新句型。在学习句型后运用课件呈现故事和思考的问题,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都是采用教学课件来进行的。 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和认读time, late, fix and broken这些情景词。会用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one o’clock.\ It’s one thirty. ” It’s time to …; It’s time for…来寻问时间,并能简单描述某个时间该做什么…能初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听懂会说及认读本节课的单词,能用英语询问和回答时间,并理解和简单描述故事内容。 (3)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每个教学情景学习句型理解句意,同时通过小组活动、想一想和听力的练习使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会本节课的句型,并能运用到交际语言之中。 (4)情感态度:通过各种活动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体验获得知识,获得成就感,同时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守时”。

1342任务驱动教学法--操作流程图

“1342”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流程图学生活动学习流程教师活动

使用说明: 1、本教学法及流程仅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绝不是推行或要求。 2、本教学法及流程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教师、学生、学材的三维统一立体互动,所以又可以称为“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法(张局长原创)。 3、实施时要领会本质:学习目标是灵魂 学习流程是主线 师生活动是支撑 任务驱动是措施 4、参考者要根据自己学校、任教学科、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情,内化设计出自己的三维互动教学流程,而不是拿来主义。

导学案设计框架参考 【学习目标】:(此处只应体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而隐性的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应蕴于师生的课堂实施当中,需依靠教师的有效调控来实现)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没有必要在学案体现) 【课前预学】:(设置预习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要求,根据不同内容,有时也可以 没有此项) 【课堂导学】:(此环节为导学案核心)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强调学习目标) 一、预学反馈(依预习任务难度确定交流形式和时间,无预习者跳过该环节) 二、学习探索(把学习主题科学分解为几个具体学习任务) 活动一:(此处明确第一个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布置学习具体任务,明确学习素材、时间,注明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时间) 展示交流:(此处为教师现场调控,可预留空白) 拓展提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 (此处可预留位置,准备书写结论) 活动二:(同活动一) …… 三、总结升华:(可预留空白) 四、达标反馈:(如条件允许,应坚持进行达标检测,这是保证新课改既要能力又要成绩的重要环节) 【理解运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经典、适量,以分层为宜) 说明: 1、导学案设计框架中括号内的楷体字部分不必体现在真正的导学案中,这是对教师设计 和使用导学案的提示内容。 2、参考使用本框架时要依据本校本学科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切莫一刀切,全盘套用。

教学设计及流程图

七年级上册 Module 6 Unit 1 Where does it live? 单位:寿光市圣城街道一中作者:马爱华 一、设计思想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同时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做到了以下三点:一、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和多媒体,使用大量的有关动物的英语视频、图片,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帮助学生简化知识。二、整堂课设置了多个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这些环节,能听懂有关动物的小篇幅听力。这也是对个人评价的一种方式。三、使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气氛高涨,竞争激烈,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并且培养听、说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Where does it live?是初一英语上册(外研社)Module 6 A Trip to the zoo. Unit 1的内容。本课属于听说课。它以动物为话题,以一般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的提问为引线,引出Where does it live?Does the bear eat meat? Does the tiger eat bamboo? No, it doesn’t.等句子,也就是本模块的主要语法。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动物的基本词汇,听懂介绍动物的句子和对话。难点是掌握一般现在时的单数第三人称的疑问句的用法。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不少有关动物的单词。对一般现在时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完本课后学生应该对一般现在时的单数第三人称的一般现在时的提问有些了解。但是,受母语的影响,汉语的动词和时态在表达时没有多少变化,但英语不同。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要切实掌握一

教学思路及流程图

《梯形的面积》教学思路及流程图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是1、通过学生操作拼图,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问题。2、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梯形面积公式,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3、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4、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不断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的难点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的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在导入部分以旧引新,导入新课。学生先回答学过的的平面图形,然后回答其对应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教师单击梯形,出现“?”,由此导入新课。从而帮助学生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件的探究新知部分设计了用分割法和拼接法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这部分是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才使用),扩大了学生思维范围。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观念;公式的推导演变,则让学生感到逻辑推理的神奇力量,体验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美妙感觉(即数学美)。最后教师小结后出示例题使学习的新知识就用到实践中。 强化练习部分,设计了两个练习,有层次、有坡度、有趣味,能使学生加强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并能逐步提高运用已学知识的灵活性。 这一课件,把学生领进了一个充满数学美的境地,鲜明的色彩,规律的线条,巧妙的转化,产生了一种完美的视学效应,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复习引入→认识图形(五种)→面积计算公式→返回 新课内容→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分割法、拼接法(动画演示→推导步骤)→公式→返回 巩固练习→例题→习题一(一般梯形→直角梯形)→习题二(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综合习题→返回 退出

高效课堂模式流程图及诠释

高效课堂模式流程图及 诠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兴化学校“352”高效课堂模式流程图及诠释 学预习——课内对学群学——课后勤学巩固。“五环”指导课展评——预习反馈——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达标测评。“双评”指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学生对组员的评价。 “352”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充分,“课中”积极互动,“课后”温故知新。 一、课前 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出重在“导”、核心在“学”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 学生:按照导学案中“学案”要求进行独学(结构化预习),完成学案部分,将疑惑汇总给小组长。 二、课中 (一)导课展标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引导学生咀嚼目标。在学生自学时,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

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摸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集中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但当时不纠正,立即调整引导解疑设计,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材内容,试做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练习。通过独立思考,找出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教师:观察了解与指导各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对子帮扶,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及学生中去,细心观察、认真听取、准确了解信息,及时进行指导点拨。同时,也要及时发现有独特、新颖见解的学生,并给与鼓励。 学生:通过“对学、群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学”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组内群学统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通过“精讲、点拨、激励、唤醒、鼓励”等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学生:按照展示“六字诀”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组内展示(小展示),或组间展示(大展示)。展示要突出“三性”,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四)达标检测 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重点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测题。其次,在测评过程中巡视、观察、个别指导做到“三关注”——关注A类学生(优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关注B类学生(中等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率,关注C类学生(潜能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再次,对各组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恰当评价,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再次进行引导点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