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教学大纲

《康复心理学》教学大纲
《康复心理学》教学大纲

《康复心理学》教学大纲

Ⅰ、课程概况

Ⅱ、课程简介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康复心理学是针对残疾和慢性健康人群的治疗科学,也是最早应用于临床领域的专业心理学之一。康复心理学涉及社会心理学、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健康政策和慢性病心理学等,康复心理学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临床康复中。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康复心理学的学习,初步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康复心理健康技术和方法,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康复对象的一般心理问题。在临床康复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康复水平。

2.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运动学与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融入典型的临床病例教学,用幻灯片、录相、模型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理论教学:讲授式教学法LBL、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启发式教学法、自导式教学法、比较归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

实验教学:采用示范教学法、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案例导向型教学法CBL、模拟教学法。

3.教学保障:多媒体、模拟教学设备、各种运动康复实验设备。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

①选用教材: 《康复心理学》,李静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康复心理学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张伟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参考书目:

《医学心理学》(第6版),姚树桥,杨彦春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第13版),库恩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③教学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910461896.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7910461896.html,等等。

Ⅲ、课时分配安排

理论课

实验课

注: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

Ⅳ、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康复心理学概述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

(二)熟悉医学模式转变与康复心理学产生的关系,医学模式转变的三个时期;新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三)了解康复心理学发展简史,康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我国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展望,新型康复心理学治疗技术的运用,康复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

(一)康复心理学定义。

(二)康复心理学发展简史。

(三)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1.康复心理学研究对象

2.康复心理学研究内容

(1)研究心理行为与病残的关系

(2)开展临床咨询

(3)研究各种心理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

(4)康复心理评估

3.康复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测验法

(4)实验法

(5)运用系统理论建立心理系统

(四)康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展望

1.建立心理康复系统

2.研究运用各类康复心理治疗方法

3.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展心理康复

4.新型心理治疗技术的运用

5.专业人才培养

(六)康复心理学的挑战

1.康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进一步融合

2.康复心理学实践在多学科干预的强化

3.康复心理学本土化

4.新医改中康复心理学的地位需要加强

第二章康复患者的基本心理活动及基本干预理论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理实质、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意志的基本品质及培养的途径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掌握人本主义理论中需要的定义及需要的五个层次。掌握康复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熟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人格、气质、能力、性格、需要、动机等概念。熟悉感觉现象的种类、情绪、情感的种类和人格的特征。

(三)了解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含义、感觉对比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了解想像的种类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了解动机冲突的三种基本形式、气质和性格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一)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二)认识活动

1.感觉的概念、种类

2.知觉的概念、特征

3.记忆的概念、基本过程

4.思维的概念、分类

5.想像的概念、种类

(三)情感活动

1.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种类

(四)意志活动

(五)动机、需要和挫折

1.动机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动机冲突的基本类型

2.需要

3.挫折

(六)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1)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2)能力

(3)气质的类型及特征

(4)性格的类型和注意的品质

(七)康复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影响因素

(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理论

(九)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模型

第三章康复中的社会人际关系及支持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行为与角色特点,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和功能。

(二)熟悉残疾的定义与内容及职业行为的特点。

(三)了解文化因素在康复中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一)康复治疗师及其职业行为与角色特点

(二)残疾的定义与内容,残疾的职业行为

(三)残疾的社会支持和调整

1.社会支持的内涵

2.社会支持的功能

3.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4.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

(四)慢性疾病和残疾的家庭照顾

(五)康复文化

第四章常用康复心理评估方法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康复心理评估的概念、目的和方法;心理测验的定义;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心理测验的原则;功能状态评估的概念与内容;生活质量的概念与内容。

(二)熟悉神经心理评估的方法;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常用人格测量量表;常用病理心理评估量表。

(三)了解结构性脑影像技术和功能性脑影像技术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心理评估

1.概念

2.目的

3.方法

(二)心理测验

1.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2.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3.心理测验的类型及应用

(三)功能状态的评估

1.概念和内容

2.常用的评估工具

(四)生活质量的评估

1.概念和内容

2.生活质量的评定

3.常用量表

(五)神经心理评估

1.神经心理筛选测验

2.成套神经心理测验

(六)神经影像学检查

1.结构性脑影像技术

2.功能性脑影像技术

(七)常用人格测量量表

(八)常用病理心理评估量表

第五章康复心理干预方法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康复心理学在临床中运用的几种方法、对象;掌握创伤后物质依赖的概念、诊断标准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熟悉患者在康复中常见的情绪以及应对方法;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照料。

(三)认知及行为的辅助技术。

二、教学内容

(一)康复心理干预临床应用

1.功能性康复

2.创意治疗

3.心理治疗

4.心理教育

5.个案管理

(二)创伤后残疾酒精及相关物质滥用干预

1.创伤后物质依赖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2.创伤后物质依赖的治疗方法

(三)心理治疗干预

1.哀伤

2.抑郁症

3.焦虑症

4.否认

5.神经行为和认知障碍

6.人格障碍

7.物质使用障碍

8.家庭压力和负担

(四)认知及行为的辅助技术

(五)照料者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六章肢体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肢体功能障碍引起的心理障碍的心理康复方法。

(二)熟悉各种肢体功能障碍后会出现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三)了解正常人的心理特征。

二、教学内容

(一)各种肢体功能障碍后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脊髓损伤后的心理特征

2.截肢后的心理特征

3.脑卒中后的心理特征

4.脑外伤后的心理特征

(二)问题及需要

1.心理评估

2.神经心理障碍评估

(三)肢体功能障碍引起的心理障碍的心理康复方法

1.脊髓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2.截肢后心理康复方法

3.脑卒中、脑外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第七章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视觉障碍者的心理康复方法;听觉障碍者的心理康复方法;聋-盲双重感觉障碍者的心理康复方法。

(二)熟悉视觉障碍者的问题及需要;听觉障碍者的问题及需要;聋-盲双重感觉障碍者的问题及需要。

(三)了解视觉障碍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听觉障碍着的临床表现和特征;盲-聋双重感觉障碍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四)了解嗅觉障碍和味觉障碍的概念、病因、分类、治疗和康复。

二、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和特征

1.感觉器官概述

2.视觉障碍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3.听觉障碍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4.盲-聋双重感觉障碍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二)问题和需要

1.视觉障碍者的问题及需要

2.听觉障碍者的问题及需要

3.聋-盲双重感觉障碍者的问题及需要

(三)方法

1.视觉障碍者的心理康复

2.听觉障碍着的心理康复

3.聋-盲双重感觉障碍者的心理康复

(四)嗅觉和味觉障碍的心理康复

第八章心身疾病与重大应激的心理康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应激和心身疾病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康复方法。

(二)熟悉应激和心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三)了解国外应激和心身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科研成果。

二、教学内容

(一)应激相关障碍的心理康复

1.应激的基本概念

2.重大应激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1)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心理康复方法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心理康复方法

(3)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心理康复方法

(二)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

1.心身疾病的基本概念

2.几种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

(1)心血管疾病

(2)支气管哮喘

(3)消化性溃疡

(4)糖尿病

3.心身疾病的问题及需要

(1)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

(2)病前人格

(3)情绪变化

(4)心理应激和心力交瘁

(5)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

4.治疗和心理康复原则

(1)心理干预目标及心理干预手段

(2)心、身同治原则

(3)心身疾病的预防

(4)心身疾病防治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精神障碍的心理康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二)掌握精神障碍心理康复的程序。

(三)熟悉精神障碍心理康复的主要方法。

(四)熟悉常见精神障碍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五)了解家庭心理教育的概念及目的;熟悉家庭心理教育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精神分裂症

2.心境障碍

3.神经症性障碍

4.人格障碍

(二)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问题

1.自卑感

2.恐惧感

3.烦恼

4.消极悲观

5.懒得、依赖性强

(三)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康复主要方法

1.心理康复原则

2.心理康复程序

3.心理康复的方法

(四)家庭心理教育

1.概念、目的

2.基本原则

3.主要内容

第十章老年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老年病患者的心理康复的几个概念;老年人的定义;老年病患者的心理康复;老年痴呆者的心理康复。

(二)熟悉老年病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老年人的心理危机及影响因素。

(三)了解老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和特征

1.老年人的定义

2.老年期的生理特点

3.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4.老年人患病的临床特点

(二)老年人的心理危机及影响因素

1.生活事件

2.家庭因素的影响

3.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老年患者临床康复的心理评价问题

1.认知的评价

2.抑郁的评价

(四)老年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1.治疗关系

2.心理治疗

3.药物治疗

4.家庭支持

5.社会支持

(五)康复心理治疗师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1.疼痛

2.睡眠障碍

3.滥用药物

第十一章病残儿童的心理康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正常儿童和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残疾儿童心理适应的因素。

(二)掌握病残儿童心理问题的特殊治疗方法。

(三)熟悉临床常见病残儿童康复者的心理问题。

(四)了解病残儿童的心理康复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和特征

1.正常儿童的心理表现与特征

2.病残儿童的心理表现与特征

(1)病残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

(2)影响病残儿心理适应的因素

(二)问题及需要

1.临床常见病残儿童的心理问题

(1)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

(2)运动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

(3)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

(4)脑瘫儿童的心理问题

2.病残儿童心理康复需要

(三)方法

1.病残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

2.病残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一般治疗方法

(2)特殊治疗方法

3.病残儿童心理康复支持体系的建立

(1)家长支持--亲子关系

(2)社会支持

(3)教育支持

第十二章妇女的心理康复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残疾妇女的心理问题、残疾妇女心理康复的有效形式。

(二)熟悉残疾妇女心理康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妇女慢性健康问题及其康复方法。

(三)了解妇女心理、生理和社会学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和特征

1.妇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学特点

2.残疾妇女的心理问题

(1)孤独感

(2)强烈的自卑感

(3)负性情绪多,且反应强烈而不稳定

(4)性格特点

(5)性功能障碍和性心理问题

3.妇女慢性健康问题

(二)问题及需要

1.残疾妇女心理康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生活质量问题

(2)身体活动

(3)残疾妇女的性生活

(4)康复愿望的激发和维持

(5)残疾妇女的的心理康复需要专业保障

2.妇科肿瘤患者心理康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方法

1.残疾妇女心理康复的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

(2)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3)团体心理干预

(4)个体(包括家庭)辅导

(5)充分运用工疗站的工作疗法

2.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康复

(1)国外心理康复的模式

(2)心理康复举措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常用心理评估方法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的运用。

(二)学会运用成套神经心理测验了解脑损伤疾病患者的脑损害情况和

残存的功能。

二、实验内容

(一)汉密顿抑郁量表的评分、诊断。

(二)汉密顿焦虑量表的评分、诊断。

(三)成套神经心理测验的全面评估。

实验二访谈技法

一、实验目的要求

(一)掌握访谈技法,通过与患者的访谈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

二、实验内容

(一)分小组进行访谈技法训练。组内成员包括由学生扮演的患者、治疗师、观察员三个角色,进行自由式和结构式两种方法的访谈,并把访谈过程写成实验报告。

Ⅴ、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理论+实践。

成绩构成:期末考试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

理论课闭卷考试双向细目表

修订组长(签名):

修订组成员(签名):

审核组长(签名):

审核组成员(签名):日期: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7ru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仅供参考,非标准答案) 浸麦度:浸麦后大麦的含水率。 煮沸强度:指煮沸锅单位时间(h)蒸发麦汁水分的百分数。 原麦汁浓度:发酵前麦汁中含可溶性浸出物的质量分数。 无水浸出率:100g干麦芽中浸出物的克数。 浸出物:在一定糖化条件下所抽提的麦芽可溶性物质。 糊化:淀粉受热吸水膨胀,从细胞壁中释放,破坏晶状结构,并形成凝胶的过程 液化:淀粉长链在受热或淀粉酶的作用下,断裂成短链状,粘度迅速降低的过程。 糖化:指将麦芽和辅料中高分子贮藏物质及其分解产物通过麦芽中各种水解酶类作用,以及水和热力作用,使之分解并溶解于水的过程。 浸出糖化法:麦芽醪纯粹利用其酶的生化作用,用不断加热或冷却调节醪的温度,使之糖化完成。麦芽醪未经煮沸。用于制作上面发酵的啤酒。 煮出糖化法:麦芽醪利用酶的生化作用和热力的物理作用,使其有效成分分解和溶解,通过部分麦芽醪的热煮沸、并醪,使醪逐步梯级升温至糖化终了,用于全麦发酵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复式糖化法:糖化时先在糊化锅中对不发芽谷物进行预处理——糊化、液化(即对辅料进行酶分解和煮出),然后在糖化锅进行糖化的方法。用于添加非发芽谷物为辅料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蛋白质休止:利用麦芽中的内、外肽酶水解蛋白质形成多肽和氨基酸, 泡持性:通常,啤酒倒入干净的杯中即有泡沫升起,泡沫持久的程度即为泡持性。 挂杯:倒一杯酒,轻轻摇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均匀地转圈流动,停下来酒液回流,稍微等会儿,你就会看到摇晃酒杯的时候,酒液达到的最高的地方有一圈水迹略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的酒液,象一条条小河,这就是挂杯。 清蒸清碴:酒醅和碴子严格分开,不混杂。即原料清蒸、清碴发酵、清蒸流酒。 清蒸混碴:酒醅先蒸酒,后配粮混合发酵。 混蒸混碴:将酒醅与粮粉混合蒸馏,出甑后冷却、加曲,混合发酵。 粮糟:母糟配粮后称之粮糟 酒醅(母糟):指正在发酵或已经发酵好的材料。 喂饭法发酵:将酿酒原料分成几批,第一批先做成酒母,在培养成熟阶段,陆续分批加入新原料,起扩大培养、连续发酵的作用,使发酵继续进行。 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而采用其他方式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 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的新鲜啤酒。 干型酒:酒的含糖量<15g/L的酒,以葡萄糖计。 淋饭酒母:传统的自然培养法,用酒药通过淋饭酒制造的自然繁殖培养酵母菌,这种酒母为淋饭酒母。串蒸:食用酒精或白酒经香醅料层再次蒸馏生产白酒的工艺。 酒的分类。 发酵酒:以粮谷、水果、乳类等为原料,主要经酵母发酵等工艺制成的、酒精含量小于24%(V/V)的饮料酒。 蒸馏酒:以粮谷、薯类、水果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勾兑制成的、酒精度在18%~60%(V/V)的饮料酒。 配制酒: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在加工制成的、已改变其原酒基风味的饮料酒。 黄酒的分类。 1.按生产方法分类:

设计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汇总

设计心理学题库 1. 菲利德伦德尔在《论艺术和鉴赏》一书中说: “艺术是关于(心灵)的,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 2.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3. 设计心理学解决设计艺术领域各种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4. (现代)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正在进入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发展的时代。 5. 设计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它在(方法)论上是更加宽容的,但是必须有严谨 的科学态度。 6. 心理学不是对人类常识的描述,因为常识不是与人类(行为)相互一致的知识。 7. 设计心理学的艺术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对象)的性质上。 8. 设计心理学的人文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概念)的抽象上。 9. 布卢诺斯奇在《人类的升华》中写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独特是因为科学和艺术同样都是他的(精神)的可塑性表现” 10. 对麦克尔?怀特而言,(科学)就是探索、它提出问题,它是想象力的发挥,它是分析。 11. (达芬奇)被誉为第一位集合了科学与艺术大成的人物。 12. 在(艺术)的形象思维中,表现活动、概念活动和情感活动是一起进行的。 13. 艺术家普遍认为视觉事物是绝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 14. 科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再现艺术,描述和解释也只是将(经验)的大体轮 廓呈现出来。 15. 科学的创造:直观、表象--- 抽象概念--- (理论) 16. 艺术的创造:直观、表象--- 意象形态--- (形象) 17. 阿恩海姆认为,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18.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19.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功能。 20.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艺术史)角度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1. 设计是围绕着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 22. 德拉克山认为心理学学科的特别之处就是研究(心理),必定是自我反省式的。 23. 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因为它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 24. 在审美研究中,人们看画展的行走方式、停留时间和观看引起的身体姿势变化,都可以作为(行为)的变量,其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25. 心理学不仅是行为的科学,对人类意识体验的研究,也为了了解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知识。 26. 阿恩海姆不仅仅是纯粹使用实验科学方法,或行为的研究,而是大量采用(意识)体验的研究。 27. 心理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一个内部过程,无法通过任何技术手段直接观察和测量。 28. “人生是一场梦”这个课题,无法用科学心理学方法论证其真伪,只有通过(艺术)的表现方法来实现。 29. 阿恩海姆说:“不管承不承认,实际上他们(艺术家)至终都在运用心理学,不是家传的,便是其他人留传下来的”。 30. (哲学)是心理学的前身,古希腊人很早就有系统的对心理学的一些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 31. 心理学的真正起源源于正式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问题。 32. (现代)心理学强调理论应该有研究证据的支持,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哲学或普通感觉的

酿造酒工艺学教材(

PS:(1)、本word为pdf的无删改版 (2)、本word中红色加粗字为pdf上标了红色的要点以及老师上的最后一节课的考点。 (3)、祝大家考试成功 第一章啤酒 1、啤酒的定义: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添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是一种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的饮料酒 第二章原料 第一节、大麦 1、啤酒的四大原料:大麦:啤酒的灵魂;酒花:绿色的金子;酵母:酿酒小精灵;水:啤酒的血液。 2、大麦适合于酿酒:(1)大麦便于发芽,并产生大量的水解酶类(2).大麦种植遍及全球(3).大麦的化学成分适合酿造啤酒(4).大麦非人类食用主粮 3、大麦组成:胚、胚乳、谷皮。 4、大麦的化学成分。(1)淀粉:是大麦的主要贮藏物,存在于胚乳细胞壁内。(2)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β-葡聚糖分解完全与否是麦芽溶解好坏的标志。它的存在造成过滤困难,也是啤酒非生物混浊的成分之一。 (3)蛋白质。(4)多酚类物质:多存在于谷皮中,对发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啤酒具有涩味。浸麦过程可以加石灰、碱或甲醛将其部分浸出。易和蛋白通过共价键交联作用而沉淀析出。 5、啤酒酿造对大麦的质量要求 (1)感观 有光泽、新鲜稻草香味、皮薄、麦粒短胖、夹杂物少。 (2)物理检验 千粒重为30~40g,85%麦粒的麦粒腹径大于2.8mm,粉状粒为80%以上。 (3)化学检验 水分含量低于13%,蛋白质含量为9~12%,浸出物一般为72~80%。 6、大麦的贮藏 新收获的大麦水分高,有休眠期,发芽率低,需经一段后熟期才能食用,一般需6~8周,才能达到应有的发芽率。 提高大麦发芽率的方法: a.贮藏于1~5℃下,能促进大麦生理变化,缩短后熟期。 b.用80~170℃热空气处理大麦30~40s,能改善种皮透气性,促进发芽。 c.用高锰酸钾、甲醛或赤霉酸等浸麦可打破种子休眠期。 第二节、啤酒糖化的其他原料 一、啤酒生产中使用辅助原料的意义 1.降低啤酒生产成本 2.降低麦汁总氮,提高啤酒稳定性 3.调整麦汁组分,提高啤酒某些特性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2.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智力年龄(心理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4.激情具有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5.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这些需要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3)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1)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①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但应注意,高威信造成的态度变化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而减

少。③将沟通信息与人的原有态度的差异调整到适当的水平。③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①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给定结论。例如某些广告是向公众介绍产品,甚至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指出产品的某些不足,从而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信任感。②适当通过分散人们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③用各种特定惠待激发人们的认同。 (3)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 心理学部分 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B) A.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 B.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2.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4.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B)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5.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经济政治与社会 心得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体会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为适应我校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有幸接触《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拿到教材的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阅读与学习,因时间紧,我深知对教材体会还很显浅,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与同事指正。 我对教材的体会用五个“走进”来概括,即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走进历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要让学生体会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世界各国或民族的发展进程。曾经有人说过“说当今的时事,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应通过重温历史来让中专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如讲“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时,可以通过货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来让学生认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又如,要讲“人民当家作主”时,我想先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知道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可以看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要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时,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

放三十年》专题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走进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中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社会时事,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点与社会焦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既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关心变化莫测的世界,把书读“活”。如,要讲“个人所得税”时,可以结合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经过,将修正前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作比较,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更清晰。又如,要讲“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时,可以借助2011年3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中国少数商家哄抬盐价的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绝非只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秩序、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相关的大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再如,要讲“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我觉得应该带学生们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调查,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情况及人民政府如何为民办事、服务于民,走访相关窗口负责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公共形象、职能履行”的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世人所抛弃。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走进生活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是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康复心理学考试题目-(1)

康复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1、家庭心理康复: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心理治疗,治疗者通过与家庭全体 成员有目的的接触与交谈,促使家庭发生变化,并通过家庭成员影响患者,使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2、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概念,被认为是一种潜意识的心 理保护机制。 3、人格:原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角色 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后演变为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即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 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性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增高,持续性回避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多与应激事件及个体易感性有关。 5、性格: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 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彼此区别的主要 方面。 6、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 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7、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8、心理咨询:是指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 专业咨访关系,帮助合适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9、行为观察法:是指在完全自然或接近自然地条件下,对个体可观察的行为有 目的,有计划的记录观察。其目的是描述患者临床行为表现、评估心理活动、监测行为变化、提供康复依据。

1、简述记忆的加工过程? 答: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回忆) (1)识记: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初始环 节。 一、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1、无意识记是没有明确 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识记:2、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目的,需要意志努 力而形成的识记。 二、根据是否理解识记的内容,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识识记。1、机械识记是依 靠机械地重复进行的识记:2、意识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证明, 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意识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2)保持:是把知识经验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保持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保持也就没有记忆。 (3)再认和回忆:记忆好坏是通过再认和再现表现出来的。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 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的过 程。 2、简要叙述认知心理学派的心理康复理论与方法? 答:理论: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 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所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 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方法:认知心 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 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发,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 出结论。 3、简述性格的特性? 答:性格是非常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为4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1、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2、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3、对待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 征。主要有:1、感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2、记忆过程中的性格特征。3、想象过程中的性格特征。4、思维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 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有:1、情绪强度上的性格特征。2、情绪稳定性上的性格特征。3、情绪持续性上的性格特征。4、主导心境上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对自己行为自觉调控水平方面的特征。主要有:1、对行为目标的明确程度。2、在现实目标过程中的性格特征。3、在紧急情况下的性格特征。 4、简要叙述认知加工治疗?

酿造酒工艺学复习

酿造酒工艺学 1、下胶净化:就是在葡萄酒内添加一种有机或无机的不溶性成分,使它在酒液中产生的沉 淀物,浮游在葡萄酒中的大部分浮游物,包括有害的胶体在内一起固定在沉淀上,沉 到容器底部。 2、按隆丁区分:可把麦汁中的蛋白质分解物分为大分子区(A区),中分子区(B区),小 分子区(C区)三个区,这是按相对分子量大小来区分的。 3、啤酒中的异律草酮暴露在日光下,它和含硫氨基酸,硫化物作用,通过核黄素的光增感 作用,而引起一种不愉快的异臭味,称日光臭(日晒臭)。因此装瓶啤酒最好选用 棕色瓶。 4、粗粉和细粉按协定法糖化,它们的浸出率之间的差值称为粗细粉差,是衡量麦芽溶解度 的重要指标。 5、麦芽糖化力主要是指麦芽中a-淀粉酶与B -淀粉酶联合,使淀粉水解成还原糖的能力。 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维柯单位(WK和林德拉(L)单位。 6根据蛋白酶的活性,常在麦芽投料后,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蛋白质分解,一般不搅拌。称为蛋白休止。 7、苹果酸-乳酸发酵:在葡萄糖制作过程中,于发酵后期或贮存时期,苹果酸在乳酸细菌 作用下,被分解成乳酸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8、泡持性:啤酒泡沫所能维持的时间,成品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在国家标准中,规定测 试啤酒的泡持性采用“秒表法”,即人工目视泡沫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下从开 始到泡沫散去所持续的时间。这种受人因素,重复性较差。 简述题 1、啤酒酿造以大米作为辅料有何特点? 答:大米淀粉含量高(75%-82%,无水浸出率高达90%-94%无花色苷,含脂肪低,含有较多糖蛋白。 优点:用它作辅料,啤酒的色泽浅,口味纯净泡沫洁白细腻,泡沫性好。 缺点:(1)如高比例辅料,由于麦汁可溶性氮少,影响发酵度,如提高发酵温度,产生较多副产物。 (2)它结果紧密,糊化较困难,加水量需多要有较多麦芽或淀粉酶参与下,大米才能在常压下糖化、糊化。 2、葡萄作为酿酒原料,有何优点? 答:葡萄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用途很广的浆果植物。具有高产,结果早,适应性强,寿命长的特点。因此,世界栽种范围广,葡萄适宜酿酒有以下原因: (1)葡萄含的糖量,正是酵母最适作用范围; (2)葡萄皮上带有天然的葡萄酒酵母; (3)葡萄汁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足以满足酵母生长、繁殖; (4)葡萄汁酸度高,能抑制细菌生长,但其酸度仍在酵母最适生长范围; (5)由于葡萄汁糖度高,发酵得到的酒度也高。又由于酸度高,这都有利于酒的生物稳定性。 (6)葡萄有美丽的颜色,浓郁的香味,酿酒后,色、香、味俱佳。 3、改善啤酒泡沫的措施? 答:(1)从麦芽、酒花及糖化工艺采取措施,保证啤酒中蛋白质隆丁区分中A分区15% B

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心理学 2 、注意 3 、思维 4 、情绪情感 5 、气质 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野生儿的研究表明,()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A 环境 B 社会实践 C 遗传因素 D 个性 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映了思维的()。 A 概括性 B间接性 C 深刻性 D 独立性 3 、对刺激尽可能多地做出反应指的是发散思维的()。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4 、()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5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 明度 6 、望梅止渴属于()。 A 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7 、成功解决一道难题后产生的自豪、愉快感属于()。 A 理智感 B 美感 C 道德感 8 、司马光砸缸救人属于()。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理智感 9 、神经特性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黏液质 D 抑郁质 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3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 四、论述 1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0 分)。 2 、试述《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 15 分)。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2 科目:心理学适用年级: 2003 级本科考试时间: 2005 年 7 月试卷类型: B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心理学 2 、个性 3 、记忆 4 、情绪情感 5 、性格 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听到尖锐的声音会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 A 后效 B 适应 C联觉 D 对比 2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明度 3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状态。 A 焦虑 B 激情 C 紧张 D 心境 4 、触景生情属于()。 A 无意回忆 B 有意回忆 C 再认 D 追忆 5 、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A 流畅性 B变通性 C 独特性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

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康复心理学复习题汇编

康复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康复心理学:是研究康复领域中有关心理问题的学科,该学科将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应用于康复医学的各个领域, 主要研究病、伤、残者得心理现象及心理因素在残障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 2.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 3.感受性:我们把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注: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呈反比。) 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瞬时记忆:也成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的瞬间储存,储存时间约为0.25~2秒。 (注意:①信息储存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单位 ②梦是无意识想象的一个极端例子) 7、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9、基本情绪: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10、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11、激情:指一种强烈的、爆发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12、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13、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注意: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14、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需求。 15、动机:是指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16、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经常、稳定、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即处理事物的水平、 方式和方向。 17、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有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两层含义。) 18、应激:是个体“察觉”到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构成威胁时出现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能是 适应现象或者适应不良。 (注意:①应激源不仅包括客观刺激,同时也包括人的主观评价。 ②应激源的主要共同点是:超负荷、冲突和不可控性。) 19、畸形应激反应:是指因极其严重的心理或躯体应激因素而引起的短暂精神障碍。一般可维持数天,大多可完全消 失,最长一个月。(注意:临床上开始表现为茫然状态。) 20、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注意:诊断PTSD的一个重要指标创伤后的心身症状在一个月以上。 急性PTSD时应用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动眼脱敏和再加工EMDR属于一种生物反馈疗法。 防御机制的概念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21、应对:为个体为管理超出自身资源的需求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二、简答题 1、功能康复需要的层次? 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学习和劳动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 取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2、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主要包括病伤残者得心理功能障碍,慢性病患者的身心恢复及儿童、老人的某些心身问题。

《心理学》试题库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入学考试 (专科起点升本科) 《心理学》备考试题库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份,共60小题)。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小题)。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等,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双盲控制:在有些心理学研究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就是双盲控制,它有利于排除实验者的期望或偏好作用。 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2分),它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2分)。 4.创造性:创造性也称创造力,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分),其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1分)。

5.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6.感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道德感:道德感是一种人类所独有的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8.恐惧: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是在准备不足、而又不能处理和应付危险可怕事件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9.流体智力:是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2分),它主要表现在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2分)。 10.关键期: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及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关键期是儿童发展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展适当的教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1.技能:由一系列动作所组成。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练习获得的。 12.自陈量表法:自陈量表法又称自陈问卷,是测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2分)。自陈量表法是对拟测量的人格特征编制许多测验试题,让被试回答,从其答案来衡鉴这项特征(2分)。 1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14.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15.智商:智商又称IQ,即智力商数,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指标。 16.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 17.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有好坏之分,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18.气质: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气质无好坏之分,具有较多的先天性。 19.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效果与材料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的一种现象(2分),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更容易回忆(2分)。 20.反射:反射是指有机体的中枢神经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无论是简单还是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省颁)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

酿酒工艺学

酿酒工艺学 《酒的起源》 1: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 2: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 3: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即指原料经发酵后,不经蒸馏但经贮存等工序可直接饮用的酒。(如葡萄酒、黄酒、啤酒等。) 4:蒸馏酒:凡用水果、乳类、糖类、谷物等原料,经过酵母菌发酵后,蒸馏得到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再经过陈酿和调配,制成透明的、含酒精浓度大于20%(V/V)的酒精性饮料,称为“蒸馏酒”。 5:配制酒:指以蒸馏酒或酿造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或称基酒),利用允许的天然或人造的某些材料,经特定的工艺,增加呈色、呈香、呈味成分的酒。 6:50~55 度的白酒成为高度酒,40~49 度的白酒为降度酒,而39 度以下的白酒为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占40 %。 7: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现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它香型(董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等)。 8: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西班牙加泰隆人也许是第一次记载了蒸馏酒的人。 9: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这些成份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10:酒精可被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人体本身也能合成少量的酒精,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0.003%的酒精。血液中酒精浓度的致死剂量是0.7%。 11: 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麦芽汁的浓度,12:葡萄酒,又称为佐餐酒(Table wines)。 国际通用上葡萄酒规则: 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 先上新酒,后上陈酒; 先上淡酒,后上醇酒; 先上干酒,后上甜酒。 《酒曲》

心理学模拟试题(题库)

模拟试题 第一章绪论 1、以下哪一项能正确描述心理学的性质。( D) A心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B心理学是一门社会性科学 C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D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科学 2、实验室要控制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是(A )。 A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B自变量、实验变量、控制变量 C因变量、反应变量、无关变量 D反应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变量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冯特 B华生 C考夫卡 D弗洛伊德 4、精神分析理论是( B)提出的. A.斯金纳 B.弗洛伊德 C.马赛尼 D.罗杰斯 5、罗杰斯是(C )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A.认知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 人本主义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6、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是( B ) A.机能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二章感知觉 1、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 )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2、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称为知觉 (D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3、“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表明知觉具有( C ) A整体性B恒常性C选择性 D组织性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嗅觉的(A)特性。 A适应 B敏锐 C钝化 D分辨 5.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叫做知觉的(C)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6.人在知觉事物时,即使当部分刺激物在客观上存在缺陷或者不完整时,人也能依据知识经验全面地知觉它,在主观上弥补刺激物客观上的缺陷,这叫做知觉的(C)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7.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发生反应,而只是选择其中少数刺激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刺激作为知觉的背景,人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A)。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8.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做知觉的(D)。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9.身材偏胖的人穿深色衣服会看起来苗条些,这说的是(A)现象。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2017

附件: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写人:余墨林编写日期:2017年02月28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说明教学大纲适用的专业及学时数。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及参考书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动态。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度,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有实践教学要求的,应说明实践教学目的、要求、作业与实践报告、时间与学时分配等相关内容。单独开设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要单独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酒精工艺学复习题(材料详实)

酒精发酵工艺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到空格处) 1.酒精生产常用的淀粉质原料有玉米、甘薯、木薯等。 2. 酒精生产常用的谷物原料有玉米、高粱、大麦等。 3. 酒精生产常用的薯类原料有甘薯、木薯、马铃薯等。 4.木质纤维素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5.常用的原料粉碎方法有湿式粉碎、干式粉碎两种。 6.常用的原料除杂方法有筛选、风选、磁力除铁三种。 7.常用的原料输送方式有机械输送、气流输送、混合输送三种。 8. 酒精厂常用的粉碎设备是滚筒式粉碎机、锤式粉碎机。 9.酒精厂常用的输送机械有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器、斗式提升机三种。 10.玉米淀粉和甘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分别是(65~75)℃、(53~64)℃。 11.双酶法糖化工艺中使用的两种酶制剂是耐高温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 12.淀粉质原料连续糖化工艺分成混合前冷却糖化工艺、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二级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三种。 13. 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有甘油、杂醇油、琥珀酸等。 14.酒精发酵常污染的细菌有醋酸菌、乳酸菌、丁酸菌。 15.酒精蒸馏塔按作用原理可分为鼓泡塔、膜式塔。 16.从精馏塔提取杂醇油的方式可以是液相取油,也可以是气相取油。 17.酒精蒸馏塔按其塔板结构可分为泡罩塔、浮阀塔、筛板塔。 18.酒精的化学处理是提高酒精质量的一种辅助措施,常用的化学试剂是高锰酸钾、氢氧化钠。19.无水酒精的制备方法有氧化钙吸水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共沸法、分子筛法等。 20. 共沸法制备无水酒精常用的共沸剂是苯、环己烷。 21. 连续发酵可分为_全混(均相)连续发酵、梯级连续发酵两大类。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酒母培养罐和酒精发酵罐的构造是一样的。× 2. 酒化酶是参与淀粉水解和酒精发酵的各种酶和辅酶的总称。(×) 3. 薯干的果胶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甲醇含量较高。(√) 4. 减少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就能提高酒精生成量。(×) 5.采用高细胞密度酒精发酵时,必须定期向发酵罐中供应氧气。(√) 6.异戊醇在酒精中的挥发系数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始终大于1。(×) 7.只要酒精发酵正常,发酵醪中就不会有甘油生成。(×) 8. 玉米中蛋白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杂醇油含量较高。(×) 9. 甲醇不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而是由原料中的果胶质分解而来。(√) 10. 甲醇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