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气道手术术后气道并发症及处理

(仅供参考)气道手术术后气道并发症及处理
(仅供参考)气道手术术后气道并发症及处理

气道手术术后气道并发症及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陈莲华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吴军正

任何手术术中术后都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全麻诱导期、拔管期和麻醉后恢复阶段,常见的有恶心呕吐,气道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精神状态改变及术后疼痛等。气道手术最常见而且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并发症主要涉及到气道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与气道本身病变或解剖异常有关,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常见的气道并发症有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哮喘和气道梗阻等,小儿更多见,尤其易发生于术前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各种诱发气道梗阻的疾病时。

1.术前上呼吸道感染与术后气道并发症

术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各项肺功能指标都会减弱,尤以小儿为甚。主要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降低,粘膜纤毛的清洁能力降低,气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增加,这种异常可以持续4~6周。问题在于:此时期手术可能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如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尤其是气道内的手术;但如果手术延期,则不利于手术的正常安排,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便。

处理原则:如有发热(≥ 38.5℃)、咳嗽伴有脓痰、精神萎靡、肺部听诊有喘鸣音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6%等现象,手术应该推迟至少4周;如只是流清涕,而且手术可以在面罩或喉罩通气的方式下完成,如期手术则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非常重要,插管前用利多卡因液喷洒气道,达到足够麻醉深度下插管,静脉给予阿托品或胃长宁以减少气道分泌物等措施均有助于降低术后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2.术前气道梗阻与气道并发症

多数上气道梗阻是由于胸外气道疾患引起,少数为胸内气道狭窄所致,造成固定性梗阻和非固定性梗阻两种结果,前者气道横截面积不受呼吸的影响,后者气道横截面积随呼吸时气道壁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小儿和老年人,小儿气道梗阻的部位、原因及严重程度往往很难及时识别,而且小儿肺储备能力差,耐受缺氧时间短;老人常有合并慢性疾病或伴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一旦缺氧发生可

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存在气道梗阻的患者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和耳鼻喉科医师的密切配合非常重要。常见的诱发气道梗阻的病因见表14-1,表14-2。

表14-1: 急性上气道梗阻的常见病因

感染性:急性会厌炎、喉气管支气管炎、细菌性气管炎、扁桃腺脓肿、咽后壁脓肿

过敏性:过敏性神经源性水肿

喉痉挛:手术前后,由于麻醉深度不足

气道水肿:手术插管后、创伤性、吸入性、化学腐蚀性

气道异物:异物误吸

表14-2: 慢性上气道梗阻的常见病因(按解剖区域分类)头面部解剖畸形:Pierre Robin 综合症,小颌畸形综合症,颌面骨发育不全

综合症,颌面肿瘤,放疗后

鼻咽部:后鼻孔闭锁,舌肥大症,巨舌下垂综合症,扁桃腺肥大,鼾

症,肿瘤

喉区:喉软化,喉裂,喉蹼,环杓软骨脱位,肿瘤

声门区:声带麻痹,喉乳头状瘤,声带息肉,肿瘤

声门下区:声门下区狭窄(先天性、获得性),血管瘤,肉芽或疤痕组织气管与支气管:气管支气管软化或狭窄,异物,肿瘤或动脉压迫

临床上可根据喘鸣的音调及与呼吸的关系判断气道梗阻的部位:尖声调的喘鸣提示喉部以下的气道梗阻;低声调(类似于鼾症)则表明梗阻在喉部以上,如口咽部;音调可变化的喘鸣则可能气道梗阻在声门区。如喘鸣发生在吸气相,梗阻多为声门以上;持续性的吸气和呼气相喘鸣,梗阻常常在声门或声门以下。此外,一些特殊体征也可有助于判断阻塞的原因,如坐位、身体前倾、颈项前伸、大量口腔流液和吞咽困难提示可能是急性会厌炎或是咽喉部脓肿。

声门以上的疾患可用纤维喉镜诊断,声门以下则必须使用喉气管内镜检查。纤维喉镜检查成人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小儿也可以在安静或熟睡时进行,必要

时可给予咪唑安定或芬太尼镇静,而喉气管内镜检查则必须在全麻下进行。对于炎症和水肿引起的急性上气道梗阻,最初的处理是消旋肾上腺素雾化吸入,如症状无改善,可在全麻下行喉气管内镜检查确定梗阻部位和程度并决定是否应行气管插管;对于急性会厌炎导致的重度气道阻塞,则应避免喉气管内镜操作,尽早行气管插管,如插管失败则应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对于慢性严重气道梗阻,往往需多次手术,包括喉气管内镜检查、气管造口术、气道重建术等,每一次手术过程都需要有相应的麻醉技术相配合。

必须注意的是清醒时部分梗阻的气道在麻醉后可能转变为完全梗阻,甚至无法维持面罩正压通气,严重气道梗阻者在肿瘤摘除后,应警惕反应性呼吸暂停的可能,这是由于长时间缺氧导致CO2蓄积,使得呼吸中枢兴奋性阈值提高,一旦梗阻解除,中枢对相对较低的CO2刺激反应性降低而导致呼吸暂停,这种情况在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期间或术后拔管期尤其要注意。此外,负压性肺水肿也是一种发生于严重气道梗阻的并发症,这种肺水肿一般在急性上呼吸梗阻发生数分钟内或梗阻解除后发生,尽管很少见,但发病急,症状严重。呼吸道梗阻时患者用力吸气,胸腔负压可由正常时的-2~-5cmH2O升至-50cmH2O,使肺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和流入的血流量均增多,滤过面积和滤过系数增加,低氧血症引起肺血管收缩,使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也可诱发形成肺水肿。梗阻解除后,肺静脉回流增加,进一步加重肺水肿。特点为数分钟内突发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粉红色泡沫痰等,可采用气管插管,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必要时予速尿以减轻前负荷。一般经及时处理肺水肿均能消退,预后较好。

此外,气道手术后由于手术或麻醉的因素,在术前并不存在气道梗阻的病人也有可能发生术后气道梗阻,原因除喉痉挛、喉水肿外,还需考虑有否喉部神经损伤、颈部或喉部血肿压迫、咽部填塞物、牙托或血凝块等。

3.术中及术后并发喉痉挛

喉痉挛是最常见的气道并发症,尤其易发生于小儿咽喉、气道手术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拔管期,如:扁桃腺手术后发生率约为20%。这是一种由迷走神经介导的保护性反射,是由于喉部横纹肌突然的痉挛性收缩导致的双侧声带内收而声门紧闭。轻度喉痉挛可表现为轻微吸气性喘鸣,重度可造成完全性上气道梗阻。喉痉挛本身具有保护性意义可防止异物进入气管与支气管,但持续不解除的喉痉

挛可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负压性肺水肿,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喉痉挛大多在浅麻醉下发生,诱因包括气道分泌物、血液、误吸胃液、气道异物、气管插管等,在气管插管前气道内喷洒利多卡因液进行充分的表面麻醉是预防喉痉挛的有效措施,但必须在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时进行,在麻醉深度不足时喷洒液对气道的刺激反而可能诱发喉痉挛。气管拔管后喉痉挛最容易发生在由深麻醉状态转为清醒状态的病人,因此上气道手术病人应待清醒,避免立即拔管。

麻醉处理:首选措施是面罩纯氧正压辅助通气。一种手法是快速轻轻挤压气囊法,速度可达每分钟60次,使气流不停的冲击声带而致开放;另一种手法是缓慢挤压气囊法,速度每分钟10次左右,目的是延长吸气时间,迫使氧气流缓慢通过声带之间。不管何种方法,辅助吸气正压不应大于20cmH2O,以避免胃内积气而压迫肺脏,98%以上病人可以用上述方法解决。如麻醉深度不够,在面罩辅助通气的同时加深麻醉,静脉注射异丙酚1-3mg/kg或加大七氟醚吸入浓度。喉痉挛导致的低氧血症,可使病人发生暂时性呼吸性及代谢性酸中毒,而酸中毒有助于喉部肌肉张力缓解和改善喉痉挛。因此,采用正压辅助通气和加深麻醉,多数病人能够迅速解除喉痉挛,低氧血症也能在1-2分钟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如以上措施没有迅速起效,小剂量氯化琥珀胆碱(1-2mg/kg)静脉注射可快速解除喉痉挛,但在小儿有可能诱发心律减慢,可静脉注射阿托品对抗。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明确病因,必要时直接喉镜下去除病因。此外,也需要将喉痉挛与麻醉深度不够所致的呼吸肌僵硬或咳嗽憋气相鉴别。

4.术中及术后并发支气管痉挛或哮喘

支气管痉挛或哮喘是由于各种刺激诱发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持续性收缩所致,表现为呼气相哮鸣音及呼气相延长;在婴儿多与细支气管炎有关, 在儿童和成人多与哮喘病史有关;麻醉深度不足、气道分泌物、气道异物及气道内操作包括气管插管、喉气管内镜检查等均可以成为诱因。

麻醉处理:如术前肺部听诊有明显的哮鸣音,择期手术应延迟。患者应接受1-2周的吸入性支气管扩张药、吸入性激素或口服激素治疗;如症状轻微而手术必须进行,应在术前30分钟给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药作为预防性治疗。术中发生支气管痉挛的处理原则是:对于无气管插管的患者,实施面罩纯氧正压辅助通气,同时增加吸入麻醉药浓度或静脉注射异丙酚以尽快加深麻醉深度;如果以上

措施不能改善病人情况,则应静脉注射异丙酚和肌松剂,实施气管插管。对于有气管插管的患者,纯氧正压机械通气下提高吸入麻醉气体浓度以加深麻醉,并通过呼吸环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在严重病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1μg/kg或静脉给予激素将有助于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在拔管后或麻醉恢复室发生的支气管痉挛或哮喘,可在面罩纯氧通气的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不能维持正常的SpO2或伴有明显二氧化碳蓄积,应立即气管插管并做进一步处理。

预防和治疗支气管痉挛或哮喘的药物有:①β2受体兴奋性喷雾剂(沙丁胺醇、舒喘灵等),具有快速短效的扩张支气管功能;左旋沙丁胺醇喷雾剂是近几年开始使用的制剂,其作用与沙丁胺醇一样,优点是对心率影响小。②吸入性激素类,作用缓慢但持续时间长。③口服β2受体兴奋剂,扩张支气管效能可以持续12小时。④激素制剂:如口服氢化考地松龙及静脉注射甲基强地松龙等。⑤皮下注射的药物有硫酸叔丁喘宁及肾上腺素。⑥在严重病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1μg/kg)是最快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5.喉水肿

喉水肿是气道手术气管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儿。声门上水肿发生在会厌前壁及构状软骨与会厌皱壁的疏松结缔组织,会厌被肿胀组织推向后移位,吸气时阻塞声门导致严重的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杓状软骨后水肿发生在声带下方、杓状软骨后方的疏松结缔组织,限制了构状软骨的活动从而限制吸气时声带的外展;声门下水肿发生于声门下区域的粘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造成气道狭窄。小儿声门下环状软骨处是气道最狭窄部位,正常新生儿该处横截面积为14mm2以下,向内1mm的水肿厚度可使该处横截面积降至

5mm2(正常的35%),即使轻度水肿亦可能导致严重气道梗阻,而同等程度的水肿在成人不会造成明显气道梗阻。因此在小儿使用恰当管径的气管导管非常重要,气管与气管导管之间的漏气压正常应介于10~30cmH2O。

喉水肿的发生率与下列因素明显相关:①年龄小;②导管过粗;③插管损伤;④导管留置>1h;⑤留置气管导管时咳嗽;⑥术中变换头位。但是喉水肿发生与术前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并无明显相关。喉水肿一般表现为拔管6h内出现吸气性喘鸣,尤其应注意的是吸气性喘鸣减轻或消失可能并不是通气功能改善而是完全性上呼吸道梗阻的征象。

预防:以往八岁以下小儿多使用无气囊气管导管,插管后将听诊器放在环状软骨上方测试漏气压,正常值应在10~30cmHg范围内;低于10cmHg,则难以保证有效通气;大于30cmHg,则增加气道粘膜缺血的风险。现在的临床麻醉中在各个年龄段使用有气囊的导管越来越普遍,如插管后漏气压小于20cmHg,可缓慢向气囊内注入空气到漏气声刚好消失时停止。如在插管困难患者,麻醉诱导时经历了多次气管插管,术中应该给予地塞米松以减少术后气道水肿的程度。

处理:轻度喉水肿可吸入湿化加温的氧气;雾化吸入1:1000肾上腺素(0.5m1/kg,最多可达5m1),可以重复应用;地塞米松0.3~0.5mg/kg静注也有助于减轻水肿。如经过积极治疗,仍不能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不断蓄积,应使用小号的气管导管行气管插管,送入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

6.拔管时机与术后气道并发症

气道手术大多数术后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与拔管时机是否掌握恰当有关,尤其是小儿,因为小儿颏舌骨肌是开放咽部的主要肌群,全麻下该肌群活性受抑制,造成口咽部通畅度下降,而且小儿舌体占口咽部的比例较成人高,过早拔管可能导致气道梗阻。气道内手术刺激难免造成一定程度的气道水肿,在没有完全清醒的患者气道内残留的血液或分泌物无力咳出更加重气道梗阻的程度,因此气道手术术后拔管应等待保护性气道反射完全恢复、肌张力恢复满意、神志清醒后拔管。拔管时应注意:①拔管前准备好各种有效通气应急设备和做好重新插管的准备;

②小儿尽可能完全清醒后拔管;③避免咳嗽和过度吸痰对气道的刺激;④拔管时先抽掉气囊中的气体,手控通气确认有明显漏气提示无气道肿胀后才能拔管;⑤拔管前应用激素;⑥完成拔管前应保留所有应有的监测。

总结:气道手术术后若发生气道并发症可能会瞬间危及患者生命,麻醉师必须从术前气道评估、术中气道维护及术后复苏拔管各个阶段均充分估计气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这些考虑包括术前上呼吸道感染的控制、气道梗阻程度的评估、麻醉诱导和插管方式的正确选择、平稳而足够的麻醉深度、拔管时机及拔管方式的正确掌握等。

气道手术术后气道并发症及处理

气道手术术后气道并发症及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陈莲华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吴军正 任何手术术中术后都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全麻诱导期、拔管期和麻醉后恢复阶段,常见的有恶心呕吐,气道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精神状态改变及术后疼痛等。气道手术最常见而且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并发症主要涉及到气道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与气道本身病变或解剖异常有关,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常见的气道并发症有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哮喘和气道梗阻等,小儿更多见,尤其易发生于术前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各种诱发气道梗阻的疾病时。 1.术前上呼吸道感染与术后气道并发症 术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各项肺功能指标都会减弱,尤以小儿为甚。主要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降低,粘膜纤毛的清洁能力降低,气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增加,这种异常可以持续4~6周。问题在于:此时期手术可能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如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尤其是气道内的手术;但如果手术延期,则不利于手术的正常安排,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便。 处理原则:如有发热(≥ 38.5℃)、咳嗽伴有脓痰、精神萎靡、肺部听诊有喘鸣音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6%等现象,手术应该推迟至少4周;如只是流清涕,而且手术可以在面罩或喉罩通气的方式下完成,如期手术则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非常重要,插管前用利多卡因液喷洒气道,达到足够麻醉深度下插管,静脉给予阿托品或胃长宁以减少气道分泌物等措施均有助于降低术后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2.术前气道梗阻与气道并发症 多数上气道梗阻是由于胸外气道疾患引起,少数为胸内气道狭窄所致,造成固定性梗阻和非固定性梗阻两种结果,前者气道横截面积不受呼吸的影响,后者气道横截面积随呼吸时气道壁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小儿和老年人,小儿气道梗阻的部位、原因及严重程度往往很难及时识别,而且小儿肺储备能力差,耐受缺氧时间短;老人常有合并慢性疾病或伴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一旦缺氧发生可

最新围手术期试题

五年护士培训-----围手术期护理考试答案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32分 1.手术前常规禁食小时,禁饮小时,目的预防麻醉和手术引起呕吐而发生或。腹部手术及胃肠道手术后,术后禁食24~48小时, 2.手术区皮肤准备的目的是,包括和。小儿备皮可不必。 3.外科热一般不超过oC,于术后天逐渐恢复正常,属正常生理现象。 4.全麻未清醒病人应取体位,硬膜外麻醉病人应取体位。 5.骨与关节,肌腱手术者必须在手术前天开始备皮。术日 晨。 6.按手术期限分类,将手术分为手术、手术、手术。7.颅脑手术后体位是,开胸手术后体位是。 8.手术后常见肺部并发症为肺感染和肺不张。 9.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手术前护理,手术中护理,手术后护理。 10、皮肤准备应于手术前一日或当日进行,如皮肤准备时间超过24小时,应重新备皮。 11、一般急诊手术病人手术前立即禁食,禁饮,禁服泻药,禁灌肠,未明确诊断前禁用止痛剂,必要时胃肠减压、导尿、心理安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9.5分 1.备皮操作中下列哪项最应重视() A.向病人解释备皮目的B.注意保暖 C.以肥皂液清洗皮肤后,分区剃尽毛发 D.术中勿剃破皮肤E.乙醇消毒后以无菌巾覆盖包扎

2.下列有关备皮的叙述中哪项正确() A.额面手术应剃去眉毛B.小儿手术不必剃毛 C.骨科手术在术前3天剃毛D.阴囊部手术入院后即清洗局部,并剃毛E.四肢手术以切口为中心上下方各10cm 3.急诊手术病人术前准备应除外() A.常规备皮B.常规禁食禁饮C.常规灌肠D.常规麻醉前用药E.常规药物皮肤过敏试验 4.手术早晨病人出现下列哪项需延迟手术() A.神经紧张B.脉搏加快C.月经来潮D.夜间睡眠不佳E.青霉素皮试阳性 5.全身麻醉病人未清醒前,宜取 A.仰卧位B.去枕平卧,头侧向一侧C.侧卧位D.半坐卧位E.头低足高位 6.腹部手术后给半卧位的目的不包括() A.利于血液循环B.增加肺部通气 C.减轻腹壁张力D.防止膈下脓肿E.防止切口裂开7.术后外科热的特点哪项不对() A.是因术后伤口积液分解吸收所致B.一般发生在术后2~3天 C.体温约38°C D.需用抗生素治疗E.3天后可退热8.下列哪项不是防治腹胀的措施() A.肛管排气B.胃肠减压C.腹部热敷 D.肌肉注射新斯的明E.进食粗纤维 9.手术日清晨的准备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修订版)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目录 一、术后出血 二、术后切口感染 三、术后切口裂开 四、术后疼痛 五、术后急性胃扩张 六、术后肺不张及肺炎 七、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八、术后肺栓塞 九、术后尿潴留 十、术后腹腔感染 十一、术后肠梗阻

一、术后出血 (一)病因: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停止而使部分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分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术后1-2周内,化脓伤口深部突然出现血块或有鲜血涌出,或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结扎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凝血机制异常着,可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出血量根据伤口敷料渗血多少,引流管内出血量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完整版)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目录 一、术后出血 二、术后切口感染 三、术后切口裂开 四、术后疼痛 五、术后急性胃扩张 六、术后肺不张及肺炎 七、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八、术后肺栓塞 九、术后尿潴留 十、术后腹腔感染 十一、术后肠梗阻

一、术后出血 (一)病因: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停止而使部分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分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术后1-2周内,化脓伤口深部突然出现血块或有鲜血涌出,或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结扎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凝血机制异常着,可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出血量根据伤口敷料渗血多少,引流管内出血量

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

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 术后并发症的管理,是围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预防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一、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恰当的手术日。 1、对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在术前讨论中体现。 2、对病人及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方式、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并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3、适应手术后变化的锻炼:(1)练习床上大小便;(2)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排痰(深呼吸)的方法;(3)交代病人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良好的睡眠;(4)戒烟、戒酒。 4、胃肠道准备: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2)术前排空大便或灌肠;(3)胃肠道手术,术前1-2天始进流质;(4)结肠或直肠手术,术前服用肠道致菌药。 5、皮肤准备:(1)术前1日督促或协助病人剪指甲、理发、沐浴、更衣;(2)手术区皮肤准备:剃除或剪去毛发,清除皮肤污垢;备皮时间以术前两小时为宜,皮肤准备时间若超过24小时,应重新准备; 6、术前全面手术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合并症如肺炎、血糖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应全面评估,适当准备,以降低术中、术后风险。 二、手术后处理,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在医师的指导下,摆放适宜的术后体位:(1)颅脑手术:取15-30度的头高脚低斜坡卧位;(2)颈胸手术:多采用高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3)腹部手术:多采用低半坐卧位,以降低腹壁切口张力;(4)脊柱或臀部手术:常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 2、术者在术后3天内每天亲自查看病人1-2次,麻醉医师术后第2日访视病人,观察病情变化有记录,以预防并发症发生。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术后连续记录3天病程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4、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术后患者,应入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治疗,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_图文.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研讨会肺部并发症是胸外科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病人的康复,并可造成一定病死率。为了在胸外科临床进一步贯彻“快速康复”理念,提高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水平,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各地知名胸外科专家就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以下共识,供同道们参考。一、关于“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会上提出的:“围手术期肺保护”属于广义的肺保护范畴,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的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维护病人肺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这是快速康复胸外科的重要措施。二、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一)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常见的包括肺不张、肺水肿、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ARDS、呼吸衰竭、肺栓塞,基础慢性肺疾患加重等。(二)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胸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病人相关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两方面。前者包括吸烟、总体健康状况不良、病人术前基础肺部疾病、COPD、年龄、肥胖、长期卧床和糖尿病。后者包括手术部位、麻醉类型、麻醉药物的选择、麻醉侵入操作手术操作、手术时间、体液平衡和镇痛。三、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策略与措施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要从术前开始,并贯穿术中和术后。(一)术前评估1.认真询问病史术前应全面细致复习病史,了解疾病的诊治过程。尤其应注意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吸烟史、治疗史等情况。2.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体型与外貌,呼吸情况(频率、模式),胸部听诊,肺部叩诊和其他(如心脏听诊等)。3.术前肺功能评估肺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病变是否可逆、可预测手术的疗效和术后肺部并发症(表1)口],有助于选择胸部手术类型、手术范围(表2、3)[2]。开胸手术DOh10.37601cma.j.i缱1.1001-4497.2009.04.002?肺夕卜科?以及年龄>60岁、有肺部疾病、吸烟史的非开胸手术,需常规行肺功能检查。表1术前肺功能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性的相关性(孟4-s)指标中度危险高度危险F、,c(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的50%<15ml/kglEVl(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2L(1FEVl/FVC<预计值的70%(预计值的35%17邙25%.75%(最大呼气峰流速)<

肛肠疾病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痔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技巧 一、大便困难 大便困难是术后常见反应之一,多数发生在术后头几天内,有时可伴腹胀、腹痛、胸闷、纳呆等症状。 1.发生原因 (1)患者因惧大便时疼痛而不敢大便,从而造成干结,难以排便。 (2)术后少吃少活动,影响正常排便习惯。 (3)由于失血、高热、大汗、呕吐等导致津血亏损,肠液干燥。 (4)素有习惯性便秘。 (5)年迈气虚,中气及下元不足。 2.治疗 (1)由疼痛、少吃少活动及素有便秘习惯而引起的大便困难者,一般在2天内可不处理,2天后仍便秘者予以润肠缓泻药,如麻仁软胶囊。此 外,嘱患者多饮开水,多吃蔬菜,下床适当活动,鼓励排便信心。如 服药后2天仍无效者,可做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灌肠。 (2)习惯性便秘者,每晚和晨起于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由右向左)推拿20次,或灸足三里。 (3)津血亏耗肠液干燥引起的大便困难者,宜用养阴润燥通便之法,每晚服蜂蜜一匙,或鲜首乌30g煎汤代茶。 (4)年迈气虚,下元不足或寒冷阴结者,可用温通之法,内服半硫丸3g,一日2次,或肉苁蓉9g煎汤代茶。 二、腹泻 注意大便的次数、量、颜色、气味及其伴随症状等,及时做大便常规检查或培养。如系肠炎或痢疾者,应做肠道传染病处理。 1.发生原因 (1)因术后便秘,过服润肠攻下之剂,待干便排出后,肠蠕动亢进而致便泄。 (2)腹部受寒。 (3)饮食生冷或不洁。 (4)素有脾胃亏损,脾运不健。 (5)痢疾或肠炎。 2.治疗 (1)由于过服润肠攻下剂引起者,首当停服该类药物,如停药后仍便泄不已,可服山楂炭9g或焦建蛐9g包煎代茶,或参苓白术丸9g, 一日3次。如有热结旁流,燥屎嵌于肛门者,应用手指挖去干燥粪 块。 (2)由受寒而致泻者,如伴腹痛内服良附丸9g,或拔火罐疗法;如伴有腹胀胸闷着,内服藿香正气丸9g,一日2次。 (3)由饮食生冷不洁引起者,首当忌食此类食物,1天后仍有腹痛便泄,当以药物治疗,以参苓白术丸或黄连素。 (4)由脾肾亏损所致者,当按内科调治之,或针灸足三里(双)。 (5)痢疾或肠炎当请内科会诊,并做肠道传染病处理。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虽然外科技术已日致完善,大多数病手术后都可顺利康复,重返各自的岗位,但仍有少数病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从总体上可将术后并发症化为两大类:一类为一般性并发症,即各专科手术后共同的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出血和肺炎等;另一类为各特定手术的特殊并发症,如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肺叶切除术后的支气管胸膜瘘。前者将在本节内加以介绍,后者将在专科疾病讲解中进行重点讨论。 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术后大出血及弥漫性血管内出血、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切口并发症、泌尿系感染 一、手术后出血 (一)病因与病理: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停止而使部分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分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

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术后1-2周内,化脓伤口深部突然出现血块或有鲜血涌出,或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结扎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一旦发生术后出血,应立即输血,并同时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准备,如保守措施无效,应尽早手术探查并止血。再次止血后仍应严密观察,防止再度出血。 二、肺不张与肺炎 (一)病因与病理:手术后肺部并发症中以肺不张最常见,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吸烟的病人,常伴有慢性气管炎,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而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止痛药和镇静剂,又抑制了呼吸道的排痰功能。切口疼痛、术后胃肠胀气和长期卧床,使肺的扩张受到影响。过于粘稠的分泌物无力

围手术期处理

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 1. 围手术期处理概念、重要性。 2. 手术前准备的详细内容、手术耐受力判断。 3. 手术前针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脏病、肾脏病等疾病的特殊术前 准备。 4.手术后监测与处理的重要性。 5.手术后监测与处理的具体内容及原则。 熟悉内容: 1.“围手术期”一词的历史由来。 2.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与内容。 3. 急诊手术、择期手术及限期手术的概念及内容。 4.手术后一般监测项目、术后止痛的各类方法。 5.常用导管的应用。 6.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了解内容: 1.切开分类及拆除时间。 2.切开愈合的记录。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1.围手术期:即“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处理”。 2.围手术期处理:将术前处理、术中处理与术后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来认识和处理,其目的是使病人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最佳的手术治疗结果。 3.围手术期时间:从确定手术治疗住院时起,到此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时止。 4.沿革: (1)围手术期(penoperafive period)一词见于20世纪70年纪70年代国外文献中,其后国内逐渐有人使用。1981年第26版的Doland医学词典曾对该词加以解释,认为围手术期是“从病人因需住院做手术时起到出院为止的时限”。 (2)它不同于产科学围产期(perinatal period),它的含意较为明确,是指妊娠28周至分娩后1—4周。不同的外科疾病围手术期有不同的情况。 (3)“围手术期”一词的问世,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重视,并对围手术期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围手术期处理的范畴、围手术期的处理方药和新技术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二、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性 对于外科疾病的治疗,优良的手术操作固然重要;然而完善的手术期处理和满意的麻醉也是必不可少的。 1.围手术期处理考虑的是手术病人的整体因素,并将其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2.包括了病人的体质与精神状态的准备,手术方案的选择,术中发生困难与意外等特殊情况的对策,麻醉方法的选择,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等。 3.因此,对大多数的外科病人来说,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重要性并不亚于单纯的手术技巧。有了这些措施的保障,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 三、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与内容 (一)手术前处理 其目的是使病人和手术人员以最佳状态投入手术。手术前处理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并发症在综合导管室里,不管是经血管内操作还是非血管操作都有它的共性, 好多并发症的出现并非仅在心内科或外周的介入手术中,也并非局限在经血管或非血管介入手术中,有它的共性也就是常见性,这里仅将常见的并发症做一阐述。 一、血管夹层 (一)血管夹层:在影像上的表现 (1)注入对比剂时仅见内膜下的小的透明双轨,对比剂无残留,属于轻度夹层。 (2)双轨增大,无或仅有轻度对比剂残留,属小夹层对血流几乎无影响。 (3)成分离的帽状,持续对比剂残留。 (4)螺旋形充盈缺损。 (5)持续性充盈缺损。 (6)血流完全中断,属重度加层 (二)血管夹层形成的原因夹层是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内膜片,是导致血管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 (1)穿刺成功后植入导丝有阻力是导致穿刺点夹层的的关键。 (2)推送导管时,导丝不在导管的尖端先行,导管会损伤动脉内膜。(3)操作粗暴盲目推送导管。 (4)血管钙化较重,球囊导管没能逐级扩张,植入直径较大的支架。

(三)夹层的处理 (1)根据夹层出现的病种、位置采取不同的方法:下肢夹层的出现一般不需特殊的处理,可以用球囊扩展,必要时置入支架。 (2)冠状动脉夹层的出现,对于轻度的夹层甚至是螺旋型的夹层出现也可以尽快置入大小直径相等的支架。 (3)对于重度血流完全中断的夹层需紧急处理。 二、栓塞性并发症 (一)血管内介入治疗与血栓的关系 (1)导管室大部分手术在血管里操作; (2)导管在动脉里滞留易形成纤维蛋白包而出现栓塞; (3)术前抗凝血药物使用不到位; (4)导管材料在血管里操作致斑块脱落; (5)患者高凝状态、卧床、肢体制动、加压包扎、静脉曲张等。 (二)血栓形成的表现 1.肺栓塞临床表现肺栓塞临床表现胸闷憋气、胸痛,卒死。心电图: v1-v4 T 波改变或ST段异常;I导联S深、山出现Q波联合T波倒置等。2.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体温底下肢体感觉迟钝、肿 胀、肤色变深、足背动脉触及不到搏动等。 3.脑血管血栓塞形成的表现 脑血栓血栓塞形成的表现轻度时可出现不断地打哈欠,酸塞到比较大的血管时出现功能障碍、意识障碍。4.冠状动脉出现血栓时冠状动脉出现血栓时,血流变慢甚至无血流或无复流。

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培训教材

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培训教材 学习、培训内容: 1.术后出血术后出血可发生在手术切口、空腔脏器及体腔内。术后应仔细观察引流量、心率、血压,如患者烦躁、排除高热、心脏病等原因,心率持续增快、中心静脉压低于0.49KPa(5cmH2O),输血和足够的液体后,休克征象无好转,提示腹腔内出血。 预防和治疗:手术时严格止血,结扎牢靠,关腹前仔细检查止血,一旦确诊,需再次手术止血。 2.切口裂开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良,切口缝合技术有缺点,腹内压突然增高。通常发生于术后1周左右,表现为患者一次腹部用力时,自觉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大量淡红色.液体从切口流出。 预防和治疗:在良好麻醉、腹壁松弛的条件下缝合切口,加用减张缝合,及时处理腹胀,患者咳嗽时平卧,适当的腹部加压包扎,切口裂开一旦确诊,应立即上台重新缝合。3.切口感染指清洁切口和可能污染的切口并发感染。表现为术后3~4日,切口疼痛加重,或减轻后又加重,并伴有体温升高、脉率加快,及时处理腹胀,患者咳嗽时平卧,适当的腹部加压包扎,切口裂开一旦确诊,应立即上台重新缝

合。 预防和治疗: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手术操作轻柔仔细,严格止血,避免切口渗血,加强术前后处理,增进患者抗感染能力,已形成脓肿的应切开引流,待创面清洁时,可考虑二期缝合。. 4.应激性溃疡泛指患者在大手术和重病的应激情况下,特别是并发休克、感染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时,胃十二指肠粘膜所出现的糜烂及溃疡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预防和治疗:对于大手术或严重感染患者术前静脉应用抗酸药,如发生溃疡,除继续治疗病因、补充血容量、控制感染外,应放置胃管,冰盐水加凝血酶灌注,使用抗酸药、生长抑素等,必要时行胃镜检查或手术治疗。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创伤或静脉输液可造成静脉 壁损伤,卧床或制动使血流缓慢,手术创伤可引起反应性血液凝固性增高,高龄、肥胖、口服避孕药、髋关节或盆腔手术、恶性肿瘤及静脉曲张等患者,术后特别容易发病。 预防和治疗:预防应防止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卧床期间作踝关节伸屈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给予小剂量肝素。出现血栓后可采用溶栓和抗凝疗法,必要时手术取栓治疗。 指空气、脂肪或血栓等物质经由静脉途径至肺栓塞6. 右心,再进入肺动脉并使其部分或完全阻塞,从而引起呼吸和循环障碍的一种疾患,死亡率很高。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

围手术期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 围手术期的护理 一、围手术期概述 (一)概念 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护士从迎接病人进入外科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护士在围手术期的重要职责是在术前全面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采取措施使病人具备耐受手术的良好身心条件,术中确保病人安全和手术顺利实施;术后帮助病人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防止各种并发症和残障,实现早日全面康复的目的。 (二)手术分类 按手术的时限可分为择期手术,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按手术的目的分为诊断性手术、治疗性手术、估息性手术和美容手术。 二、围手术期护理 (一)手术前期病人评估及护理 1、手术前的护理重点 (1)评估并矫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生理和心理问题,帮助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和身体护理。 (2)向病人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卫生指导。 (3)帮助制定出院和生活形态改变的调适计划。 2、手术前期病人的评估 (1)一般资料;(2)既往史及健康状况:(3)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估;(4)询问亲属对手术的看法是否支持,关心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5)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实验检查结果及重要脏器功能。

3、手术前期病护理措施 (1)心理学准备:术前心理准备的意义是减轻焦虑;促进术后脉博和血压的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减少病人术后对止痛剂的需求,增加病人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心理护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视病人的情绪反应,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焦虑,感受或疑问,给予支持和疏导。 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夸大手术的危险性;不理解麻醉的过程;不知道疼痛的程度;对预后悲观、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未知”增强病人的控制感,进行术前教育,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心情平静会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安排病人参加娱乐活动都可以达到效果。 1 (2)环境准备:病房温度应保持在18?-20?,湿度50%-60%,减少陪护,对新入院的病人,护士要介绍病区环境。 (3)身体准备:帮助病人完善各种检查,护士向病人讲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帮助和督促病人接受检查,对于留取样本的血、尿、便化验检查,应向病人交代各种标本的采集要求。 (4)皮肤准备:清除皮肤上的微生物,减少感染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机会,皮肤准备一般在术前一天进行,病人清洁皮肤,修剪指(趾)甲,并备皮,备皮的范围需要大于预定的切口范围。备皮方法是剃除毛皮和清除皮肤污垢,尤其是脐部应用乙醚清拭。 1)颅脑手术备皮范围:头及前额。 2)口、唇部手术备皮范围:面唇、颈及上胸部 3)颈部手术备皮范围:上至下唇、下至乳头,两侧斜方肌。 4)锁骨部手术备皮范围:上至颈部上缘,下至上臂上1/3处和乳头上缘,前到健侧腋前线,后过患侧肩胛骨下缘。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目录 一、术后出血 二、术后切口感染 三、术后切口裂开 四、术后疼痛 五、术后急性胃扩张 六、术后肺不张及肺炎 七、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八、术后肺栓塞 九、术后尿潴留 十、术后腹腔感染 十一、术后肠梗阻

一、术后出血 (一)病因: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停止而使部分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分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术后1-2周内,化脓伤口深部突然出现血块或有鲜血涌出,或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结扎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凝血机制异常着,可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出血量根据伤口敷料渗血多少,引流管内出血量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轻度体温降低十分常见,这来源于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手术室的寒冷环境。通常将轻度低体温定义为核心温度34~36℃。低体温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1.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形成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体温调节反应80%由核心体温决定,许多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一,麻醉本身。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二,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差。核心向外周的热量转移即再分布幅度与其直接相关。 低核心温是热量由核心向外周再分布的结果。全麻后病人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热含量减少),而肢体温度却上升(热含量增加),这显然是体内热量再分布的结果。外周组织温度由病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血管舒缩状态决定。血管收缩会将代谢产热保留在核心室内,因此术中使血管舒张会加速降温。由于皮肤或核心温降低会引发体温调节防御反应,所以很难为非麻醉病人降温。儿童降温和复温均比成人快,因为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 2. 低体温并发症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术后寒颤、增加心脏事件、手术切口感染、延长麻醉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等。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核心体温降低1.3℃时病人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3倍。寒冷会使老年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1/3,这会增加心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寒颤使机体产热增加,是机体对低温的保护性反射。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正常时寒颤的阈值是35.7±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4±0.5℃。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一是因为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少寒颤。二是寒颤似乎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低氧本身反而会抑制寒颤。奈福泮(Nefopam)和可乐定具有预防和治疗寒颤的作用[1]。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仍可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了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的释放减少所致。低体温时标准凝血试验保持正常,如PT和APTT。因为这些试验通常在37℃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如果在病人实际体温下进行,那么凝血试验结果就会因为低体温而延长。 伤口感染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它会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低体温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各类手术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手术并发症是患者手术后发生的疾病或情况,如肺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败血症、休克/心脏骤停、吻合口漏、消化道出血/急性溃疡、手术后出血或血肿、手术后伤口裂开等。一般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为某些手术特有的并发症,如胃手术后的倾倒综合征、肺叶切除术后的支气管胸膜瘘等;另一类则为多数手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医疗安全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举措。所以,对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⑴术后出血预防措施:①手术时严格止血。关腹前确认无活动性出血点;②术中渗血较多时,必要时术后应用止血药物;③凝血机制异常者,可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⑵切口感染预防措施:①术前完善皮肤和肠道准备;②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严格止血,避免渗血、血肿;③加强术前、术后的处理,改善病人营养状态,增强抗感染能力;④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⑤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必要时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⑥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注意手卫生,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⑶切口裂开的预防措施:①术前、术后积极纠正病人的营养状况,特别是年老体弱、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②术后再突然增加腹压时,如:起床、用力大、小便、咳嗽、呕吐和胃肠胀气等情况发生时,注意按压切口,防止张力增大后切口裂开;③防止切口的局部张力过大,切口血肿和感染;④老年病人切口采用减张缝合法,术后腹部应用腹带适当包扎等,可减少切口裂开的机会。 ⑷肺不张预防措施:保持顺畅的呼吸运动:①术前锻炼深呼吸;②有吸烟嗜好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以减少气道内分泌物;③术前积极治疗原有的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④全麻手术结束前充分吸取气管内分泌物,术后取头侧位平卧,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的误吸;⑤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体味排痰或给予药物化痰,以利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⑥胸、腹带包扎松紧合适,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和绑扎;⑦注意口腔卫生;⑧注意保暖,防止肺部感染。 ⑷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术后指导患者尽量自主排尿,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量在1500m l/天以上。正确预防和治疗尿潴留是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关键。 ⑸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预防措施:①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卧床期间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②高位病人,下肢用弹性绷带或穿弹性袜以促进血液回流;③避免久坐;

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及注意事项

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及使用原则 围手术期出血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足以危及生命。除了手术无法彻底止血或止血不及时的原因外,机体凝血纤溶功能障碍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任一环节的作用增强或减弱,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容易造成血栓形成或出血的发生。因此,临床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情况和出血原因,及止血药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种类正确地选择止血药,并掌握合理的围手术期应用时机,才能收到理想的止血效果,而避免滥用止血药物,引起不良事件。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止血药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5大类,现将各药物的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1 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药物:该类药物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或者提高它们的活性,或能促进凝血因子从贮存部位释放,进而加速血液凝固,主要用于手术前、后的预防出血和止血。 1.1 血凝酶:血凝酶又称蛇凝血素酶或巴曲酶,其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3,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耦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于释放的血小板因子3引起,凝血激酶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而促进凝血过程。本品可用于治疗和防治多种原因的出血。血凝酶用于各类外科手术预防出血时应于手术前1h肌注或15min静注1kU。DIC导致的出血和有血栓或栓塞史的患者、妊娠初3个月妇女不应使用。缺乏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的出血患者宜在补充所缺成分的基础上应用。原发纤溶亢进的出血患者宜配合应用抗纤溶药物;新生儿的出血宜配合应用维生素K。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和凝血时间。本品虽无血栓形成风险,但仍应防止用

围手术期的呼吸生理变化和肺部常见并发症

?专题笔谈?围手术期的呼吸生理变化和肺部常见并发症 朱蕾1 樊嘉2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科(上海 200032);2肝外科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适应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大器官移植手术和老年人、有心肺疾病患者的手术显著增多,术后与呼吸有关的并发症也显著增多,并已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有关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维护措施日益重要。 一、手术后呼吸功能的变化 1.手术后肺功能是否存在永久性丧失及程度:主要见于肺部分切除术导致的肺容积丢失和各种胸部手术后胸膜粘连等导致的限制性肺功能减退。 从解剖、生理的角度而言,肺切除对肺功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效肺组织的丧失和剩余肺代偿性程度,肺容积的下降常低于切除的肺容积,通过呼吸频率(RR)的代偿性增快,通气量(V E)的下降更少。肺的代偿能力很大,切除少量肺组织对肺功能的影响有限。有文献报道,肺叶切除术后,肺活量(VC)与最大通气量(M VV)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3.1%(稍低于1/4)及16.8%(明显低于1/4)。肺组织的代偿能力与年龄有显著关系,年龄愈大,代偿功能愈差。 2.手术后肺功能的改善及其程度:肺功能改善主要见于:①消除感染病灶,主要见于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的切除术。由于切除了炎症或化脓性病灶的肺组织后,脓毒血症解除,机体一般状况改善,肺功能亦相应改善。②减少或解除病灶区动静脉分流(Q?s/Q?t),特别是在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切除术后。③减少死腔(V D),如毁损肺、肺萎缩及支气管扩张症等,均可增加V D,切除了这些肺组织,V D随之减少。④肺内占位性病灶的切除,如肺大疱切除术,肺减容术,巨大肿块切除术,张力性气胸或血胸引流、减压手术,胸膜剥脱术,脓胸切除术,均可解除对健康肺组织的压迫,改善肺功能。 3.手术后肺功能暂时性丧失程度及时间:手术前后麻醉剂、镇静剂、镇痛剂、局部创伤对呼吸中枢、呼吸肌、呼吸道纤毛运动、咳嗽反射的抑制作用;术后胸腹部固定带和伤口的疼痛对呼吸运动的限制作用;胸部手术对健康肺组织挤压或牵拉过度;手术后反应性胸膜炎对横膈活动的抑制作用;肺内分泌物等进入健侧肺,引起阻塞。上述情况一般在术后48h内最明显,72h后明显改善,1~2周恢复正常。因此,术后72h内是发生呼吸衰竭、分泌物堵塞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呼吸管理最重要,特别强调加强深呼吸锻炼,深呼吸的潮气量(V T)应达到VC的70%~80%,连续呼吸10~20次,至少6h后重复完成1遍;加强翻身拍背,对容易发生痰堵的患者应2~3h唤醒一次进行咳痰;对容易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应及早给予无创性机械通气。 4.开胸手术引起的生理紊乱:开胸破坏了胸壁风箱式运动的动力平衡,并使术侧肺处于开放性气胸状态。手术期间一系列物理和/或化学刺激,可通过神经受体干扰呼吸与循环。另外,吸气时健侧肺内压力低于大气压将导致术侧肺萎陷,纵隔移向健侧;呼气时健侧肺内压力高于大气压,纵隔被推向术侧,部分呼出气进入术侧肺内使之扩张,导致周期性纵隔摆动和反常呼吸,使肺泡通气量(V A)减少。气道阻塞或陷闭越严重,纵隔摆动与反常呼吸也越严重。剖胸引起术侧肺萎陷,导致V E减少,V?/Q?降低,Q?s/Q?t增加。严重的纵隔摆动可干扰回心血量。在呼吸紊乱产生缺氧和C O2潴留情况下,心肌应激性增加,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1.呼吸衰竭:一般在术后短时间内发生。主要与手术前肺功能、手术后可能保留的肺功能,特别是手术后肺功能暂时性的下降有关,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可加重呼吸衰竭。 (1)手术直接损伤:如上述,主要见于心胸、肺脏手术。根据临床观察,开胸手术开胸后即予关闭,术后VC、M VV均有明显减少,6周后才逐渐恢复,但多不能回复至术前水平。 腹部手术影响膈肌活动。手术创伤、麻醉、固定、疼痛可限制横膈升降幅度,降低V T;抑制咳嗽,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滞留等。按成人横膈面积270cm2计算,升降1cm的V T为270m L。在老年或慢性呼吸系疾患,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PD)、

外科学围手术期处理

外科学围手术期处理 第一章、围手术期处理 1、一般准备 手术分三类:急症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择期手术:病人术前1周供给热量、蛋白 防止术中误吸;小儿禁食(奶)4,8小时,质、维生素。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 禁水2,3小时。胃肠道手术者,术前1,2日开始进流质饮食。有幽门梗阻的病人,术前应洗胃。结肠或直肠手术者,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制菌剂,术前一天或当天清晨作清洁灌肠或结肠灌洗,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心衰者在心衰控制3,4周后手术。术前禁烟2周。 2、特殊准备 准备方法 呼?停止吸烟1,2周;呼吸道急性感染者,择期手术应推迟至治愈后1,2周。吸?鼓励病人深吸气和咳嗽,以增加肺通气量、排出痰液。 功?对急性呼吸道感染者,急症手术应加用抗生素;对慢阻肺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能?对经常哮喘者,口服地塞米松,以减轻支气管水肿。 障?对痰液稠厚者,应用雾化吸入。 碍 肝?术前检查肝功能,明确有无肝炎、肝硬化。 脏?小量多次输新鲜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疾?补充维生素K,增加凝血因子。 病 ?严重肝损害者,除非急症抢救,不宜施行择期手术。

糖?仅以饮食控制病情者,术前不需特殊准备:普通降糖药服至手术前一天晚,长效降尿糖药术前2,3天停药:平时用胰岛素者,手术日晨停用。 病 ?术前控制血糖在5.6,11.2 mmol/L.尿糖在,,,,,不必追求达正常水平。 ?纠正水电解质失调和酸中毒。 ?缩短术前禁食时间,避免酮症酸中毒。 ?术中按葡萄糖:胰岛素=5:1比例,静脉给予5%葡萄糖溶液。 (1)高血压病人血压在160/100mmHg以下时可以手术,术前不用降压药。 (2)心脏病手术耐受力最差的是急性心肌炎病人。急性心梗6个月内不行手术,心衰控制3-4周可以手术 3、切口分类与愈合 切口伤口 分I类:清洁切口清洁伤口:无菌伤口 类 ?类:可能污染切口可能污染伤口:手术时可能带污染的伤口 ?类:污染切口污染伤口:直接暴露于污染物的伤口 愈甲级:愈合优良,无不一期愈合:组织损伤小,创缘整齐,无感染,伤口愈合快,呈线性瘢痕愈合良反应。合。 乙级:愈合处有炎症,二期愈合:因伤口大,组织缺损多,创缘分离较远,污染严重,只能在控 但未化脓。制感染、坏死组织基本清除后,再生才能开始,愈合时间长、遗留明显瘢 丙级:切口已化脓,需痕延迟愈合:某些开放性伤口,观察48,72小时后无明显感染,再行缝合, 作切开引流。达到近似一期的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