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动画发展简史

加拿大动画发展简史
加拿大动画发展简史

加拿大动画发展简史(一)

加拿大动画发展起步较晚,由于毗邻美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相似的文化背景,在动画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受到美国动画文化的影响。但加拿大动画在其短暂的发展历程里,却以它独树一帜的具有实验精神的动画片,成为世界动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拿大的动画先驱们一直以先锋开拓者的角色,影响着整个世界动画领域。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标志

在世界动画以重视市场盈利与票房回收的商业运作氛围里。加拿大动画人却一直能坚持艺术原创,推出品味不凡、独具个人风格的动画艺术作品,令世人耳目一新,为加拿大赢得了艺术动画天堂的地位,也为动画电影培养了众多最优秀的人才。

1939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简称NFB)成立,该机构属加拿大官方组织, 当时正值二战期间,加拿大政府在邻居媒体强国——美国的刺激之下,希望电影局能为本国打造自己的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加拿大的文化以及其它种种面貌。第一任国家电影局长约翰·葛里逊(John Grierson,1898-1973)是英国苏格兰人,在出任第一任NFB局长前,已经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记录片工作者,这种成功的电影制作生涯,使他为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带来了不少优秀的电影工作者。

曼·麦克拉伦

1942年约翰·葛里逊邀请年仅27岁的苏格兰老乡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19 41-1987)来NFB主持动画电影部。诺曼·麦克拉伦这位最具天才的动画大师一生制作了近六十部动画短片,赢得147个国际动画大奖。他在NFB所创下的丰功伟绩,正是使世人举目仰望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第一大功臣。麦克拉伦1914年生于苏格兰,1933年他进入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学习室内设计课程,在校期间发起成立了电影社,并尝试在胶片上制作动画。1934年开始拍摄短片,1935年,他的一部短片在第二届格拉斯哥业余电影节上获一等奖。1936年,麦克拉伦送交了《摄影狂欢会》和《彩色鸡尾酒》两个作品给格拉斯哥非专业电影节,他对《摄影机的狂欢》寄予厚望,在这部短片中,他使用了各种非常有想象力的技法,创造出全新的效果。该片中所应用的动画技巧,引起了电影节的评审委员约翰·葛里逊的注意,葛里逊看到诺曼的一种实验性的手法,直接在底片上描绘,用“无拍摄动画”的前卫创作方式来做动画电影。但葛里逊认为《摄影机的狂欢》在技术方面很成熟,在艺术方面并没太多价值,反而是《彩色鸡尾酒》这部影片最后获奖。后来约翰·葛里逊邀请他加入大英邮政总局电影组的伦敦支部,1936年麦克拉伦开始在那里工作。1937年,葛里逊离开英国邮政总局电影机构后,麦克拉伦开始制作他的第一部专业动画片《爱在翼上》(Love on the Wing,1 938),之后麦克拉伦离开英国,去美国拍摄了几部动画短片,其中包括1939年制作的《星条旗》(Stars and Stripes,1939)。不久,约翰·葛里逊主持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以月薪四十美元,外加一张宿舍床位,请麦克拉伦来NFB负责成立动画电影部。NFB戏称这样的待

遇是“本世纪最划算的交易”,因为这位年轻的临时工(当时诺曼只有二十七岁)却一举将NFB动画电影抬上了世界顶尖的璀璨舞台。

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麦克拉伦除了大量邀请不同国家的动画家加入创作阵营外,他自己亦持续探索动画技法的表现,他的影片特色是不用摄影机,而是直接用手绘方式将形象画在胶片上,故有人称其作品为“纯粹电影”、“绝对电影”。麦克拉伦的抽象动画作品充分利用黑白留白的动态与声轨和图像间的紧密配合(在一秒左右的黑片中突然在其中一两格刮出某个图案,或者使用不按格框滚印颜料与图案,或在透明胶片上让直接着色的图案变成角色,表现出一段故事来)……

二战末期, 麦克拉伦为NFB创作了一系列优秀动画短片,其中包括《代表胜利的V字》(V f or Victory,1941)、《母鸡之舞》(Hen Hop,1942)、《美元的舞蹈》(Dollar Dance,19 43)、《闭嘴》(Keep Your Mouth Shut,1944)和《百灵鸟》(Alouette,1944),1948年,麦克拉伦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派遣到中国,在重庆开办动画讲习班,培训了14名动画艺术工作者,并拍摄了卫生科教片《怎么预防霍乱》等。他在中国逗留了近两年,为中国的动画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中国回到加拿大之后,因有感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麦克拉伦创作了宣传和平的动画片《邻居》(Neighbours,1952),影片以真人表演逐格拍摄,讲述两位邻居为争夺一朵鲜花而大打出手最后两败俱伤。片中人物动作和音乐制作等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艺术表现。因该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寓意,在195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

1957年制作的《椅子传说》(A Chairy Tale,1957)是一部非常实验性的动画影片,与传统动画片有很大区别。影片由真人表演加动画特技特作,一个人想坐在椅子上看书,但椅子不让他坐,两者之间展开了有趣的斗争,最终人和椅子达成理解,人舒适地坐在了椅子上。导演通过逐格拍摄赋予了椅子鲜活的生命,椅子的动作滑稽可爱,就像个淘气顽皮的孩子。

《镶嵌画》(Mosaic,1965)、《双人舞》(Pas de deux,1968)和《同步曲》(Sync hromy,1971)等作品充分体现了麦克拉伦对舞蹈观念的创作原理。麦克拉伦最后一部影片是《水仙》(Narcissus,1983),影片长22分钟,片中运用了许多他工作生涯中积累的动画技术,也再一次利用舞蹈,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由于只是爱自己而失去一切的故事。(待续)

加拿大动画发展简史(二)(2009-05-21 12:07:20)

20世纪7、80年代的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精英汇集、群星璀璨。其中一位女性导演的成就格外引人注目。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工作的20年间,她所创作的纯动画片(不包括纪录片、真人动画合拍影片以及为其他导演影片所加动画)不过5部,全部的片长加起来也只有1小时左右,但是几乎每一部短片都颇受好评,并且赢得多项大奖。她就是来自美国的动画家卡洛琳·丽芙。

1946年卡洛琳·丽芙(Caroline Leaf)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1968年卡洛琳·丽

卡洛琳·丽芙

芙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期间创造了一种用海滩白沙在玻璃灯箱上制造影像,并直接拍摄制作动画的方法。她的第一部影片《沙或彼得与狼》(Sand or Peter and the Wolf,1 969)就诞生于那一时期,这成为她事业的起点。毕业后在波士顿当过一段时间自由动画家。1972年,她应邀加入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从而开始了她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在19 74年到1979年间,丽芙创作出了一系列佳作,包括由爱斯基摩传说改编的《与鹅结婚的猫头鹰》(The owl who married a goose,1974);由蒙特利尔的犹太作家莫得盖·雷切勒小说改编、获得学院奖的短片《街》(The Street,1976);由弗朗兹·卡夫卡的小说改编、开始使丽芙受到美国电影研究所认可的《萨姆沙先生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 o f Mr. Samsa,1977);与导演弗露妮卡·索尔合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访问》(Intervie w,1979)。丽芙自己担当了所有这些影片的改编、导演、美术设计和动画师的工作,而且还往往负责影片的声音元素以及后期编辑,展示了全面的才能。这些短片为丽芙赢得了众多赞誉(仅《街》就赢得过16项国际奖项),同时也奠

《街》,卡洛琳·丽芙,1976

定了她在世界动画影坛的地位。

1981年开始,丽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纪录片的拍摄上,只是偶尔在其他导演的影片中加一些动画,或者制作一些真人与动画合拍的电影。1990年,丽芙进入了她动画片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她在这一年运用与之前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作出了《两姐妹》(Between Two

Sisters,1990)。在这部影片中,她改变了自己以前的动画作品一贯的色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更加成熟的卡洛琳·丽芙。

卡洛琳·丽芙1991年离开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重新作为一名自由动画家往返于欧洲和美国,制作一些商业动画短片,帮助一些年轻动画工作者成立的工作室,进行演讲或教学,同时担任过许多动画节的评委。1996年,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丽芙荣获了终生成就奖。她创作的动画短片其艺术魅力和影响力是深远的。

NFB创建之初,葛里逊局长立下了“鼓励原创性、强调个人风格的自由发挥,并维持小团队紧密协同的工作”的发展策略,用来对抗美式日益扩大生产规模的工业模式。其成功的关键,正是创作者的创作意志,不受任何干涉压抑,并从全局的力量配合支持。NFB动画电影带来的耀眼光环更是在加拿大世界动画史上留下辉煌记录。至目前为止,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电影部已经获得三千多个国际奖项,包括十余项奥斯卡奖,其中1989年获得的奥斯卡最高成就奖,就是为了表彰加拿大国家电影局50年来在电影艺术及技术上的不断开拓而颁发的。

曾几何时,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成为加拿大乃至全世界动画工作者向往的天堂。综观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动画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创办的宗旨。印度人,美国人,荷兰人,俄罗斯人,丹麦人,日本人,法国人,甚至爱斯基摩人都得到了平等发展的创作机会。因此,其动画片的一大主要特征就在于题材多来源于各国民间传说和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例如印度导演伊修·帕特(Ishu Patel)极具佛教色彩的《景深深》(Perspectrum,1975)、《来世》(Afterlife,1978)和《天堂》(Paradise,1984),荷兰导演科·候德曼(Co Hoedeman)根据爱斯基摩传说改编的动画系列片《猫头鹰与大乌鸦》(The Owl and the Raven: An Eskimo Legend,1973)等。别具一格的民族音乐、异国服装,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听感受与作品主题,不经意间反而成了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招牌菜。 NFB的管理者并没有狭隘地只坚持“弘扬加拿大民族文化”的指导思想,而是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允许各种文化、宗教背景的艺术家发挥自己的特长,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才能成为万众瞩目的动画圣地。

弗烈德瑞克·贝克

加拿大动画史上还有一位重要的功勋是弗烈德瑞克·贝克(Frederic Back),他1924年4月8日出生于德国萨尔省首府——萨尔布鲁根的一个亚尔萨斯家庭。年少时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巴黎,勒恩等地成长及求学,直到1948年入籍加拿大。1952年时加拿大广播公司(Canad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CBC)公司开始发展TV电视节目,贝克因其

绘画技巧而受邀加入 CBC,担任绘图师及艺术指导的工作。在此期间,贝克主要负责绘图方面的工作,闲暇时则发展他自己特有的玻璃彩绘技巧。直到1968年,CBC公司内部成立动画工作室,主持工作室的休伯特·提逊(Hubert Tison)邀请贝克加入,由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动画生涯!

70年代,他导了几部给儿童看的短片:第一部《魔咒》(Abracadabra,1970)(与 Graeme Ross共同执导),是关于一位小女孩如何从邪恶的魔法师手中拯救太阳的故事;第二部《圣火》(Iron, or the Conquest of Fire,1971),叙述一个人类和动物如何从电雷之神手中夺取火种的亚尔冈京族(北美印弟安人)传说;第三部《小鸟的创造》(The Creation of the Birds,1972)也是改写自一个土著传说,内容记叙如奇迹般变化的四季奇景;贝克在接下来的《幻想》(Illusion,1975)中谴责恶劣的都市开发--不仅破坏自然,更因消费主义的泛滥而导致过度的诱惑,最终结尾时以一个虚幻的盼望,但愿下一代能将我们带回远古时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游行》(Taratata,1976)描写一个游行队伍,和一位用爱在内心重新改造整个事件的小孩子的心情;《一无所有》(Nothing Everything nothing,1978)则主要审视自宇宙创生以来,人类对大自然充满着的矛盾情结。这部影片算是贝克动画生涯中第一阶段的最后一部作品。不论是作为艺术家、画家或是动画导演,贝克的表现总是让人惊叹,而作品中充满的人道关怀更使他成为这些领域的领导者。

1981年,他执导了《摇椅》(Crac,1981)这部歌颂加拿大魁北克省风俗传统的动画。片中以1850年一位居住在森林里的樵夫,为他婚礼制造的一把摇椅贯穿整部影片。这把摇椅历经了这位樵夫的后半生,在不断的损毁、修复中渡过了魁北克传统的乡村生活。逐渐的乡村被工业文明侵蚀,大楼林立,最后被一经群众抗议而由核电厂改建的美术馆守卫所拾得。当夜晚来临时,在艺术品的围绕下缓缓地逐渐唤醒它的记忆而与之共同起舞。这部影片的绘画风格深受欧洲画家(特别是莫奈和德加)及魁北克画风的影响。

《摇椅》,弗烈德瑞克·贝克,1981

而贝克的下一部动画作品《种树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tree,1987)是一部改编自尚·纪沃诺(Jean Giono)短文的30分钟影片。影片中的旁白采用的是完全未经修剪的原文。片中叙述一位独居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山滨海地区)的牧羊人布非耶( Elzear Bouf fier),他把本来一片荒芜的山地种上各种树木,并努力维护、保养林木,使这块原本连煤

炭工人都视为荒野的土地成为一片绿洲。在这部作品中,贝克竭尽心思以他最大的真诚绘制了每个画面。Normand Roger的音乐、Noiret的旁白和贝克的优美的绘画笔触引领众人经历一段美妙的心灵之旅——最初荒凉的山地,一位心怀谦卑、感激的牧羊人到最后心中充满著喜悦和希望。使这30分鐘的动画成为一部感人至深的抒情影片。

1993年贝克在CBC制作的最后一部短片《大河》 ( The Mighty River,1993)是一部关为圣罗仑斯河浪漫的动画纪录片,片中叙述百年来河流周围的动物和人们如何与其相处。这同样也是部优美的叙事诗。贝克关怀生态、怜悯万物的心境透过他笔下的人物故事而一览无遗。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探索电脑动画制作的国家之一。1974年,由彼特·福德斯(Peter Folds)导演的动画片《饥饿》(Hunger,1974)号称是世界上第一部纯电脑动画片,虽然它的内容空洞乏味,观众反映不知所云,但它在动画技术上的大胆创新,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在三维动画制作方面,加拿大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1996年由理查德·康戴(Richard Condie,1942-)导演的三维动画片《拉萨利》(La Salla,1996)没有明确的创意,人物造型奇丑无比,充满玩笑和幻想,其制作技术也显得很粗糙。但因为导演使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三维动画电脑技术,该片不仅获得199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提名,还获得了多项国际电影节动画大奖。2004年,NFB制片人克里斯·兰德雷斯(Chris Landreth,1961-)根据加拿大国宝级动画大师雷恩·拉金(Ryan Larkin,1943-2007)不同寻常的感情,心理历程制作了一部14分钟的3D短片《拯救大师雷恩》(Ryan,2004);雷恩·拉金是加拿大最有影响的动画艺术家之一,十九岁时加入NFB,他的代表作有《牧神的午后》(Syrinx,1964)、《步行》(Walking,1968) 曾获奥斯卡提名,《街头音乐》(Street Musique,1972)。老年的Ryan靠政府救济生活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有时在街头讨要零钱。影片透过几个造型奇异的3D角色,讲述了Ryan的故事。

《RYAN》,Chris Landreth,2004

整部动画没有用真人或运动捕捉,完全使用3D软件制作。独具匠心的创意以及让人震撼的奇异造型使这部短片获奖无数。(完)

中外动画史复习

第一章*动画雏形——西班牙境内的2.5万年前的阿尔达米拉洞窟壁画 *1888年、法国人艾米.雷诺制造出“光学影戏机”, *1892年,法国人艾米.雷诺在巴黎葛莱瓦蜡像馆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实验性动画。雷诺被认为是动画的创始人。 *1895年,卢米埃兄弟制造活动电影机,公映了他们的第一场电影。 *1914年,美国人埃尔.赫德发明了透明的赛璐珞胶片 *赛璐珞胶片: 赛璐珞胶片也称明片,是一种以醋酸纤维为原料的透明度很好的薄片,制作时将运动的物体和背景绘制在不同的胶片上,在专业的摄影台上叠加在一起进行拍摄。 第二章 *万氏兄弟: 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 *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使我国动画进入了有声时代。 *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亚洲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第三章 *1957年,中国第一家专业的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我国专门生产美术电影的制片厂,分设动画、木偶、剪纸三个制片部门,集编辑、作曲、摄影、录音、剪接、制片管理等业务于一体,一定时期内代表中国美术片在艺术、技术上的最高水平。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原因: 1、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 2、美术电影自身发展的需要 3、社会文化教育的需要 *1955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 *1956年,导演特伟在创作《骄傲的将军》一片中提出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学派的简称,即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熟于六十 年代,收获于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 *《骄傲的将军》民族化的表现手法 1、民族化的故事 2、民族化的情节 3、民族化的视觉形式 *1964年,中国风格的鸿篇巨制,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的成功经验 1、剧本改编 《大闹天宫》一片故事梗概出自《西游记》,动画片在保留原作叙事结构的基础

美国动画史

美国动画史·五个阶段 1.1907~1937 开创阶段 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这一时期的动画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钟左右,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制作比较简单粗糙。 *这个时期的动画先驱还有温莎·麦克凯(或译为:温瑟·麦凯)、派特·苏立文、弗莱舍兄弟等: ①麦克凯是美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恐龙》(《恐龙哥蒂》、《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等。 ②苏立文创作了美国动画片史第一个有个性魅力的动画人物“菲力斯猫”。 ③弗莱舍兄弟的作品有《蓓蒂·波普》、《大力水手》等 ④华特·迪斯尼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崛起,1928年他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 2.初步发展时期1937-1942年 ①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由动画画面组成的电影。迪斯尼王国自此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②1940年,迪斯尼推出第二部动画长片《木偶奇遇记》,首次拿下奥斯卡金像奖两项音乐大奖。之后又推出《小飞象》、《小鹿班比》。 【初步发展时期的特点】: ①角色:以动物为主,而且是柔体动物,没有关节的动物。角色的动画规律和米老鼠完全一样,从而遵循已经形成的全套迪斯尼经典动作规律。 ②背景设计:不如角色重要。 ③故事:往往改编自通话和寓言,或者没有情节,没有同时期好莱坞的戏剧结构。 3.黄金时期1950-1966年 这个时期,迪斯尼公司几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经典动画片,如《仙履奇缘》《爱丽斯梦游仙境》《小飞侠》《小姐与流氓》《睡美人》《101忠狗》《石中剑》,等等。其他的动画制作公司在迪斯尼公司的排挤之下纷纷关门停业,迪斯尼公司成为动画电影业的霸主。 1964年推出一部由真人及动画合演的电影《欢乐满人间》,一举获得奥斯卡十三项提名、五项得奖,成为迪斯尼影史上成就最高的电影。 【迪斯尼黄金时期的动画特点】: 题材:大多取自于童话 造型:仍以圆形和圆柱为主 结构:依然不太会是用戏剧结构 4.蛰伏时期: 1967~1988年 ①1966年12月15日,华特·迪斯尼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国动画业也进入萧条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电视动画逐渐发展起来,汉纳和芭芭拉是电视动画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了电视系列片《猫和老鼠》《辛普森一家》等。 ③20世纪70年代,迪斯尼仅推出四部动画片,《小熊维尼历险记》、《猫儿历险记》、《罗宾汉》、《救难小英雄》(1977,转型期的迪斯尼作品) ④20世纪80年代,作品有《狐狸与猎狗》(1981)、《黑神锅传奇》(1985,迪斯尼动

动画发展史论文

媒体1001班姓名:高晓燕学号:10313003 动画发展史论文 通过对动画发展历史的了解,更加具体清晰地明白了动画是怎样发展到如今的高度的。这个过程,无疑是从技术到艺术层层不断推进的。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后,是否也了解当今动画产业前景如何,中国动画所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问题呢?这对于我们这些新生代力量是个不可不思考的问题。 广为青少年甚至儿童所熟知的《喜洋洋和灰太狼》是近年来唯一一部盈利的动画片,而且是靠除动画本身外的产品盈利的。众所周知,这部动画片虽然起到了扭转局势的作用,但是,在技术上艺术上并无实质性的突破。 除此之外,中国近年还有拿得出手的精品动画片么?反正我没找出来。并不是我国动画产业前景不好,但是为何没有好的作品呢?我觉得不是技术的问题。中国并不缺乏技术人才,却在原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可见,如今的动画,已经不是紧靠技术说话的了。有着国际性思想深度的创作尤为重要。 目前,纵观国际动漫,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主的动漫发展大国,他们的动漫产业在国家经济产业构成中都占有相当比例,动漫产业是英国的支柱性产业,甚至在日本也是他本国第二大产业,美国的网络游戏业已经连续好几年超越好莱坞的电影业成为该国的最大娱乐业,而这些国家都是以原创动漫的开发为主的产业方式,而且走过来漫长的历史,相比之下我国的动漫产业才刚刚起步,国内的动漫数字娱乐,自主研发的能力弱,原创能力比较低,基本以引进加工代理运营为主。 尽管有些省份动漫基地大力的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而市场却怎么也火不起来,动漫影视和网络游戏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青年,还是比较单一,但是他们也是中国动漫教育学研的后背力量,并且他们从接受动漫时就受日本,韩国等国家动漫开始时的作品,民族性文化的重熏,从而对本土文化缺少了解,使中国的动漫缺少传统的传承。 在国内现阶段原创动漫作品的数量,不仅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无法满足播出的要求,有些所谓的原创变为一种简单的模仿,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画面质感等方面都有比较多的“崇日”“崇美”“模韩”等现象。 创新性人才,无疑是动画产业一个重要的支柱。虽然,如今的众多高校已经规划产生了动漫有关的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却往往走了专攻技术的道路。这样断送了多少以创作为主的人才。的确,现实中,技术往往比艺术更稳定的可以混口饭吃。这也是许多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专业技术的原因。当然,技术是创作的基础,但是我们对创作的要求要远远超过对技术的要求才对。 关于创作的力不从心,我觉得是中国的创作者对本国的文化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刻,更不用说抓住特色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于我们这些公民来说却无法普及。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是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制约的。 曾被国际评论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构成了自成一家的中国学派"的中国动画,时下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像《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神笔马良》等一批开山之作以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金色的海螺》(剪纸)《小蝌蚪找妈妈》(水墨)《聪慧的鸭子》(折纸)等动画运用不同的制作手法让动画表现艺术更加多样化.直到70年代涌现了动画电视片,

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论“各国动漫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学院: 专业: 姓名:陈默 学号:

目录 一、摘要---------------------------------------------------3 二、关键词------------------------------------------------3 三、正文----------------------------------------------------3 3.1动漫史的起源与发展--------------------------3 3.2美国动漫发展史--------------------------------4 3.3日本动漫发展史--------------------------------7 3.4中国动漫发展史--------------------------------9 四、结束语-------------------------------------------------11 五、参考文献----------------------------------------------12

一、摘要: 动漫以日本及美国为最高水平,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完成心中的想象向其他人传播的目的,而且日本和美国的动 漫事业已经发展到跟电影同样的程度,甚至已经分了级别对 应各种年龄段。动漫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来了解下 动漫史的起源与发展。 二、关键词:动漫史、起源、发展、影响 三、正文: 3.1动漫史的起源和发展 (1)朦胧意识时期——野牛图 ·旧石器时代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 ·约2000年前埃及墙饰 ·人类不断追求的执着和探索的梦想 (2)思想形成时期——幻盘、走马盘 ·19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 ·1832年发明幻盘,将系列动作按顺序排列 ·1834年发明西洋镜,娱乐玩具 ·1892年发明实用镜,可放映15分钟 (3)技术探索时期——光学影戏机 ·1877年,雷诺将诡盘与幻灯相结合,研制出“光学影戏机” ·为电影、电视上放映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最早放映动画片的人,作品有《丑角和它的狗》、《一

中国动画发展史

中国动画发展史 中国美术电影始于二十年代初,“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长片《铁扇公主》。由于无人投资于1942年后中断了。四十年代初,钱家骏等在重庆也摄制动画短片《农家乐》,但也未获发展。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在东北解放区兴山镇先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和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难能可贵,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1949年专门摄制美术片的机构-美术片组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漫画家特伟和画家靳夕为主要领导人。1950年迁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随着人员的不断扩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伟任厂长,从建组时十几人发展到二百多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参加这一工作。从此,美术电影就以上海为基地,迅速繁荣发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动画片《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在技术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梦》,是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术,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也获得成功。从此,美术片进入了彩色片时期。 建厂以后到“十年动乱”前(1957-1966)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在国内外声誉鹊起。周恩来总理生前指出:美术电影部门在中国电影事业中,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比较优秀的部门。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第一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辟了发展剪纸片艺术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影片因此获得极大成功。它们以优美的画面和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令人耳目一新,是动画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的成就在国内外引人瞩目。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于电影银幕,有丰富的想象力。造型艺术和动画技巧都达到很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生动的情节,恢宏的场景,表现了中国傣族地区的美丽神话,影片的精湛技巧,标志着木偶片艺术的成熟。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发挥了镂刻艺术的特色,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得绚丽多彩。《黄金梦》是一部漫画风格的动画片,以粗犷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一群贪得无厌的富豪,又是一种新的形式。此外,《小鲤鱼跳龙门》、《谁唱得最好》、《济公斗蟋蟀》、《大奖章》、《人参娃娃》、《没头脑和不高兴》、《等明天》、《冰上遇险》、《红军桥》、《半夜鸡叫》、《草原英雄

中国动画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国动画的发展阶段 大家知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动画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所谓动画,中国早期将之称为美术片,实际上现在国际通称为动画片,英文称为animation,它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产业,是动漫产业中较大的一部分,概括的说,它是指围绕着动画这个价值中心,由各个产业部门本身以及产业部门的各个经济活动形成的经济领域。从查阅各种相关资料看,中国动画的发展经历了6个时期。从1922~至今已有87年的发展历史。 1.1 萌芽和探索时期(1922~1945)。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1.2 稳定发展时期(1946-195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1.3 第一个繁荣时期(1957-1965)。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新片种不断问世:1958年,第一

二维动画的发展史

第一节二维动画的发展史 一,动画的定义 1.动画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 动画是“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的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的正式称谓,其对应的学术名称就是“animation”。动画是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支。 2.Animation 英文中对动画的正式称谓,指的是“通过逐格拍摄的方法拍摄一系列图画、物体或电脑影像来制造人工运动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作品” 3.美术片 中国应对于“animation”的称谓。根据现代的观点,“美术片”是对动画的一种误解与误用,片面强调了“画”而轻视了“动”。动画不是“会动的画”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美术”只是动画片的组成因素之一。 广义的动漫概念——动画和漫画两种艺术载体的总称 动画 原自二战前的日本,日本将线条描绘的漫画作品称为“动画”。 通俗的说,动画是一种活动的画面艺术形象 本质是:一种手段,其核心是“赋予生命”的技巧,也代称以这种技巧制作的某些产品。 动画片 主要是一种叙事艺术形态,是电影电视的一种类型。动画片拍摄的对象本身不是真人真事,而是艺术家用相关的艺术手段设计制作出来的假定性形象。 漫画 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述生活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手法,来达到尖锐的讽刺的效果。 动画和漫画是一种相容的关系,甚至是密不可分的。 正因为当代的动画和漫画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市场广阔的动漫产业链,所以一般所说的“动漫”往往就是指这种整合起来的所有载体。 二、动画的科学原理

日本动漫发展史论文

日本动漫发展史 何谓动画?卡通?或许各位已发现了这个问题,若你认为动画就是卡通的话,那你对动画观念的正确度可能不到六十分。首先便让我们先分辨一下动画和卡通。卡通(Cartoon)是在美国发明的。刚开始的确没有人分什麽卡通和动画。然而到了现在,卡通乃指观众年龄层次较低的卡通。而动画(Animation)乃指观众年龄层次较高甚至於一般社会大众之「卡通」,如美国的《蝙蝠侠》 和匈牙利的《英雄时代》,以及日本的《七龙珠》和《灌篮高手》等。提到动画,大家便会想到日本,下面就是介绍日本动画的发展过程。 日本动画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其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战前草创期 战前草创期--由1917年日本开始有动画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这段 时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期则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为此类。但是这也造成了战斗、爆炸画技的进步,这也是今日日本动画最引以为傲的技术。 二、战后探索期 战后探索期--由日本战败到1947年为止。日本战败后,有些人鉴于战争的教训,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这种题材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颇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尝试不同的动画题材。所以这个时期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级的题材,应有尽有。像1968年《太阳王子大冒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成为后来高水准动画的基础。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像1970年《无敌铁金刚》就是一部典型的烂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剧情很差,这带给了日本动画不良的影响。 三、题材确定期 题材确定其(第一次动画热爆发)--自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为止。这个时期日本动画界经过探索期,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所以我们不予置评。《宇宙战舰》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超级剧情片,由松本零士负责脚本及人物(Character Design)。该片在电视上播出后,造成“松本零士旋风”。后来并有《冱屺宇宙战舰》,《永远的大和号》及《宇宙战舰完结篇》等三部电影,寿命长达十年。在该片后,松本零士另有《银河铁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欢迎的作品。继松本零士后,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说改编成《机动战士》在1979年开始上演,由于剧情结构复杂而严密,受到动画迷热烈的支持。该片后来的三部电影非常卖座。但自些以后,动画热逐渐消退,动画界进入间歇期。 四、画技突破期 画技突破期(第二次动画热爆发)--自1982年《超时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为止,该时期由于人们追求视觉享受成为风潮,因此动画画技力求突破。此时期之画技突破有《超时空要塞》创新的视点快速移动效果,造成极佳的动感;《风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细写实的背景:《机动战士Z》和《机动战士ZZ》的强调反光,明暗对比等,皆对后来的动画贡献很大。由于题 材已确定,加上画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现。如1982到1984年的《超时空要塞》;1984年《风之谷》;1985、1986年《机动战士Z GUNDAM》及《GUNDAM

俄罗斯动画简史

俄罗斯动画简史 俄罗斯动画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1912~1929年是俄罗斯动画电影的萌芽阶段。1907年,当“逐格拍摄法”出现后,俄国摄影师、画家兼导演斯塔列维奇便开始独自从事动画创作的探索和实验,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他于1912年创作的《美丽的柳卡尼达》《摄影师的报复》等一系列作品,是俄罗斯也是世界动画电影艺术史上最初的艺术立体动画片。1917年,在列宁领导下,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画家梅尔库洛夫摄制完成了影片《星际旅行》,标志着苏联动画片摄制已开始初具规模。 1930~1939年是苏联动画发展史中的“黑白”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动画职业在苏联逐渐固定下来。1936年,按苏联政府的决定,成立苏联动画制片厂。但由于受到当时的形式主义浪潮、“宣传鼓动片”理论以及苏联电影事业负责人的主观干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苏联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只是在数量上得到了发展,而在质量上却发生了停滞甚至后退。其中,乔尔波于1933年拍摄的《大都市交响曲》、伊伏斯登三兄弟1 934年摄制的《拉赫马尼诺夫的前奏曲》,就是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同一时期,一批新锐的动画片导演不断掌握现实主义方法,也创作出一些内容和造型处理出色的、以政治题材为主的优秀动画作品,包括:伊凡.伊万诺夫一万诺改编自马雅可夫斯基同名诗作而来的《黑与白> (1932),霍达塔耶夫执导的影片<小风琴》(1933),等等。而普图什科于1935年拍摄的大型木偶片《新格列弗游记》,则标志着立体动画片的发展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40~1959年是苏联动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许多才华横溢的动画家都投入战争宣传片的制作。战争摧毁了美国等动画大国对动画片商业发行管道的垄断,好莱坞动画业逐渐走向衰落。而此时的苏联动画电影业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动画家们在这一时期推出具有讽刺性的反法西斯电影标语动画片,及时地配合反法西斯战争。战后,苏联动画电影导演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对本国和其他国家及民族优秀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童话、寓言等题材进行编创,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如勃龙姆堡兄弟的《费加·扎伊采夫》(1948)、阿玛尔里克和波尔科夫尼科夫的《七色花》(1948)、切哈诺夫斯基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1950)、《青蛙公主》(1954)、阿达曼诺夫的<冰雪女王>(1957)等,都是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佳作。苏联动画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和继承民间艺术与古典文学的进步传统也在这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那些影片的思想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创作者的构思和艺术手法上。苏联动画艺术大师伊凡·伊万诺夫一万诺的著名作品《长着驼峰的小马》是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代表作,它成为苏联动画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标志性作品。在社

影视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影视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动画产生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纵观其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探索 阶段、行业形成阶段、行业发展阶段和行业成熟几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 虽然中国早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类动画艺术——皮影戏和走马灯,即动画艺术的雏形,但是动画片的真正形成,是在欧美经过艰辛探索逐渐发展起来的。 16世纪,西方首次出现了一种如同火柴盒大小的手翻书 (F1ipBook),这种书的每一页都画着有些细微动作差异的图画,用拇指快速翻动书页时,画幅中的图画就活动了起来。当时这种能使图画“活动”的书,引起了许多艺术家、物理学家的注意。是什么原因使快速翻动的书本,像变魔法似的出现有生命“活动”的奇迹呢?此后,许多人对运动、时间、距离等画面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研究。这个时期,也就是人们有意识研究“动画’’效果的萌芽时期。当时的人们还不曾想到,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是在为未来一项伟大的艺术发明揭开层层面纱。 从以下为研究动画而发明的装置的演变,反映了人们早期探索动 画的过程:

1.光影动画的出现 17世纪,一位名叫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kircher)的法国传教士发明了一种被称为“魔术幻灯”(MagicLantern)的装置,其原理是使画 面图样以光影的形式投射在墙上。这一产生光影图像的发明,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随后魔术幻灯得到多次改良。17世 纪末,一位名叫约翰尼斯.赞(JohannesZahn)的人,在“魔术幻灯” 基础上,进行突破性改造,将许多玻璃画片放在能够旋转的盘上,在光照下转动的玻璃图样依次投射在墙上,墙上的图样就“活”了起来。这是人造影像首次以转动原理成为光影活动画面的记录,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光影动画。 到了18世纪末,“魔术幻灯”风行欧洲,在许多音乐厅、杂耍 戏院演出,以说故事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一时期,中国的影灯技术——皮影戏也被引入并盛行于欧洲,以它的精致和风趣性,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2.视觉暂留现象的破解与运用 随着连续分解动作画面,在快速闪现时产生类似生命“活动”现象的疑问,被英国科学家们破解。1824年彼得.罗热(PeteRogQt)出

美国动漫史

第一节美国动漫史 美国第一部动画片出现于1907年,至2002年为止,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1907~1937年是开创阶段。 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这一时期的动画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钟左右,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制作比较简单粗糙。这个时期的动画先驱还有温莎·麦克凯、弗莱舍兄弟,沃尔特·迪斯尼等。麦克凯是美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恐龙》《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等,1911年,麦克凯作出生平的第一部动画片,内容取名为“小尼莫”漫画中人物逗趣动作。他虽然不是动画的发明人但是却是第一个注意到动画动画的艺术潜能的人,也是第一个最早对动画艺术性和商业化进行建设性探索的出色动画艺术家1914年,他创造了真人与动画合成的影片《恐龙》和第一部以动画形式表现的《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都代表出当时动画最高艺术水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益。 弗莱舍兄弟的作品有<蓓蒂·波普〉<大力水手>(1933年由Fleischer Studios拍成卡通电影短片,交由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发行,风靡全球。Fleischer Studios拍了108集,1942年改由派拉蒙自己的动画部门Famous Studios自行拍摄,至1957年停止,拍了126集。)等。沃尔特·迪斯尼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崛起,1928年他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 1937~1949年是美国动画片的初步发展时期。 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片史上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 米老鼠和唐老鸭的诞生,给华特?迪士尼带来了极大的成功。迪斯尼成了名人,邀请迪士尼参加的宴会一个接着一个,他本应该好好享受自己的成功,可是他对这些并不看重,在他的心里,正酝酿着一个更加野心勃勃的计划。 那时,动画片一直被看作是电影界的“小儿科”,其长度大多在8分钟左右,只能作为故事片前面的加映,不能做为专场演出,这是迪士尼所不能甘心的。 “难道拍摄动画长片是不可能的吗?难道我们永远满足于米老鼠和唐老鸭吗?我倒要试一试,一定要拍出一部动画故事片来!”迪士尼对他的弟弟罗伊说道。 大家都认为迪士尼疯了,在一片反对声中,迪士尼开始了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的拍摄工作。 在《白雪公主》的拍摄过程中,除了技术问题外,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动画片的拍摄成本非常高,由于迪士尼不惜花钱也要保证质量,所以,影片的拍摄成本直线上升,50万美元的预算很快就被突破了,接下去是第二个、第三个50万美元也被投了进去,而影片的最后完工仍然是遥遥无期。 制片厂的钱早就花光了,迪士尼就请自己的弟弟罗伊向美洲银行贷款,美洲银行的一位叫约瑟夫·罗森堡的董事是一位米老鼠迷,迪士尼所需要的巨额贷款就是通过他得到的。已经有人在背地里称罗森堡是大傻瓜了。罗森堡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他决定向好莱坞的电影界人士请教:“请告诉我,动画片《白雪公主》能成功吗?我是否有必要继续提供贷款?” 面对迪士尼不断地要求贷款,罗森堡感到惊恐,他要求在进一步发放银行贷款前,要先看一看制片厂已经拍摄好的胶片,于是迪士尼剪辑好一盘胶片以后,为罗森堡安排了一次非公开的放映。放映结束时,非常激动的罗森堡立即同意取消对动画片《白雪公主》贷款的限制,并对华特?迪士尼说:“这部影片会使你赚大钱的。”

欧美动漫发展史

欧美动漫发展史 开创 1907~1937年是开创阶段。1907年,第一部动画片《一张滑稽面 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这个时期的动画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钟左右,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制作比较简单粗糙。这个时期的动画先驱还有温莎·麦克凯、派 特·苏立文、弗莱舍兄弟等。麦克凯是美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奠基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恐龙》〈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等。苏立文刨作了 美国动画片史第一个有个性魅力的动画人物“菲力斯猫”。弗莱舍兄 弟的作品有等。华特·迪斯尼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崛起,1928年他 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 初步发展 1937~1949年是美国动画片的初步发展时期。1937年,迪斯尼公 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这在美国动画片是个史无前 例的创举,继而推出《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动画 长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迪斯尼公司停止了动画长片的拍摄, 直到40年代末期才恢复过来。查克·琼斯创作的动画短片如《兔八哥》《戴飞鸭》等在战争期间也非常受欢迎。 第一次繁荣 1950—1966年是美国动画片第一次繁荣时期。这个时期,迪斯尼 公司几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经典动画片,如《仙履奇缘》《爱丽斯梦游 仙境》《小姐与流氓》《睡美人》,等等。其他的动画制作公司在迪 斯尼公司的排挤之下纷纷关门停业,迪斯尼公司成为动画电影业的霸主。 蛰伏

1967~1988年是美国动画的蛰伏时期。1966年12月15日,伟大的华特·迪斯尼因肺癌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国动画业也进入萧条时期。此时,电视动画逐渐发展起来 猫和老鼠 ,汉纳和芭芭拉是电视动画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了电视系列片《猫和老鼠》《辛普森一家》等。整个70年代,只有数部动画片,质量也平平。80年代初,老一代的动画家都到了退休的年纪,迪斯尼公司努力培养新人,处于新旧结合时期,拍出了颇有争议的动画电影,如《黑神锅传奇》等。80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开始尝试着利用电脑制作动画,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电脑动画制作了伦敦钟楼的场面。同时,公司任用了专业的企业经理人麦克·艾斯纳接管了公司。 又一次繁荣 1989年是美国动画又一次繁荣时期。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鱼》,获得了极大成功,标志着美国动画片又一次进入繁荣时期,一直持续至2002年。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创造了票房奇迹的《狮子王》、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以及能够乱真的《恐龙》,等等。20世纪90年代末期,各个大制片公司纷纷涉足动画界,使这个时期的美国动画异彩纷呈。 据《美国动画大百科全书》(杰夫‘伦伯格著,切克马克出版社,1999年,第2版)统计,自1911至1998年,美国共生产动画片2286部。 动画家主要有:温莎.麦克凯,代表作品有《恐龙》(1914)、《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1918);弗莱舍兄弟,代表作品有《小丑柯柯》(20世纪20年代)、《大力水手》(20世纪30年代)、《蓓蒂·波普》(20世纪40年代);华。特.迪斯尼,代表作品有《米老鼠》(1928)、《唐老鸭》 (1934)和《白雪公主》(1937)、《小飞象》(1941)、《睡美人》(1959)、《幻想曲2000》等41部经典动画片;汉

浅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浅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分析 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摘要:中国动画产业方兴未艾,但是真正的动画产业链仍未形成,国家虽然在中国动画产业中投入了许多,但中国动画产业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以下就我愚见来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动画的现状以及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建议。 一、中国动画发展历程 ●起步(1926~1949) 1926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了一部叫《大闹画室》的动画短片,由此,中国艺术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动画。上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又制作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篇《铁扇公主》,这说明中国在动画产业的起步是相当早的。 东北解放后,政府接管了当时的满洲电影制片厂,也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可以说这是新中国美术电影的一个开始,中国动画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 ●发展(1950~1980)与断层(1966~1976) 1950年后,中国动画进入了发展阶段,当时的中国动画产业的龙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共摄制美术片428部,占全国美术片产量的80%以上)创作了如《东郭先生》(1955)、《骄傲的将军》(1956)《小蝌蚪找妈妈》(1960)、《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但在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动画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打击,10年内没有任何作品诞生,出现了断层期。直到1979年《阿凡提》的问世,才结束了中国动画产业长久的沉默。 中国动画的发展阶段,也是整个中国动画发展历程中最纯真的一个阶段,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中国动画制作人们追求质量,不计较成本,不考虑盈利,运用动画、木偶、剪影等技术,一集一完结,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国产动画。 ●踟蹰(1980~2004) 1979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开始引进外国动画。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铁臂阿童木》; 1986年,引进《花仙子》; 1992年,引进《圣斗士星矢》; 1996年,引进《灌篮高手》; 2001年,引进《EV A》。 八九十年代是外国动画盛行的时期,笔者认为外国动画盛行的原因有: 1.传统与市场化的较量: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动画电影制作者习惯慢工出细活, 一集一完结,完全抵不过国外已经市场化的按季度生产上百集的势头。以《魔方大厦》为例,9集的动画用了4年来制作,而日本按照季度,一般每季度生产13集动画。显然,中国动画供不应求,观众们在等待周期当然更多的会接触国外动画。 2.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较量: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1980年后的作品有《九色鹿》 (1981)、《天书奇谭》(1983)、《葫芦兄弟》(1986)、《十二生肖》(1993~1995)等,大多是以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为故事蓝本。而当时进口的如《铁臂阿童木》(1980),设定是未来世界;《圣斗士星矢》(1992),以希腊神话为蓝本,架空世界观;《灌篮高手》(1996),描绘热血的青春校园生活。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但看得多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于是会更倾向于看不同于中国世界观的动画作品。 虽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此后逐渐没落,但她在中国动画制造业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奉献式的,50多年来,《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大耳朵图图》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动画制作的发展历史

早期动画表现方式 人类最早对运动因素的形象表达,可以推溯到石器时代。1962年,法国考古学家普度欧马(Prudho~eau)找到一组约2、3万年前用笔或石块绘制于岩壁上的动物形象,其中有画着8条腿的野猪,用于表示奔跑的动作。 在古埃及墓画、古希腊瓶画中,也都出现过类似动作分解图的形象。在缺少动画播放技术的年代,这些“动画形象”只能在静止媒介上起一种动作提示的作用。 1824年,人们对于图画在眼睛里产生逼真运动形象的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英国人皮特?马克?罗杰特(PeterMarkRogct)发现,人眼在观察运动景物的过程中,景物会有一个短暂的停留,即“视像暂留”原理。如果把一组表现运动细小差别的图像,在同一位置进行快速、连续性地显示,在人们的眼里就会是完全逼真的动作形象。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结合机械、光电技术而被发明出来的。 1832年,一种被称为幻透镜的设备,实现了简单的动画播放效果。这是最早把连续图画表现为动画的机器。幻透镜的工作方法,是把一些能够表现出动作差别的手绘小图画,放到一种能够旋转的圆盘上。转动圆盘,就能透过一个细缝来观看盘中按顺序快速显示的图画,这些图画组成的形象就在眼中逼真地活动起来。 1834年,英图人威廉?乔治发明了西洋镜。它也是一种通过光学装置来观看动画形象的机器。它的图画不是画在转盘上,而是画在转筒壁上,使观看效果更好。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细缝来观看依次出现的画面,在人眼中产生“活动图画”的印象。 无论是幻透镜还是西洋镜,动画画面都是采用手工描绘的方式。从动画形象的制作规模来看,没有形成固定的动画形象团队。绘制这些活动图画的人,可能平时还以绘制肖像或给书籍画插画作为谋生手段。这些动画形象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还是用画笔把颜料画在纸一样的材料上,与画一幅普通的画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画面小一点、数量多几张。 制作动画的传统工具和方法 动画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工具、方法和技术,现代的基于数字技术的动画制作方法和技术是在传统工具和方法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虽然使用计算机工具来制作和观看动画,但它与早期西洋镜、胶片动画片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西洋镜较早被应用到商业活动中,是因为其制作成本很低,更容易制造和携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城镇,也经常能够看到这种机器。它可以摆在街头用于付费观看,一次只能供一个人使用。1892年,约瑟夫.普拉多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动画放映装置。1906年,美国漫画家詹姆士.斯图尔特.布莱克顿(James stuartBtackion)制作了历史上的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上的幽默相》。布莱克顿把三千张图画逐一拍摄到连续的胶片中,制成电影并公开发行。这些图画,都是使用粉笔在黑板上绘制出来的。 机械和光电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电影放映方式的发展。高亮的放映灯使胶片上的形象可以投射在距离很远、面积很大的银幕上,让很多人同时观看。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出现了电影院,人们可以通过购票的方式,获得观看一部影片的权利。电影院也为动画片创作提供了商业展示环境。画好的图画可以一幅一幅用胶片拍下来,用电影放映机在电影院里播放。 一些动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20年代,画卡通广告出身的美国人沃特?迪斯尼创办了迪斯尼动画公司,把动画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商业化运营。以迪斯尼公司为代表影院动画片,制作成本高、投入大、制作周期长,费用甚至高达几千万美元。在大型的动画片制作项目中,每个工序都需要由专门人员来进行,比如描图人员只负责描图,不一定参与形象设计。迪斯尼公司一度拥有2000名手工绘画人员。强大的制作能力使得以米老鼠为代表的动画形象在全世界传播。 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影视、动画作品能够传播到千家万户。动画片出现多达几十集的连续剧。一部商业动画电影,每秒钟需要24幅画面。为了加快制作速度,一些电视动画片则采用一

中国动漫的发展史

中国动漫的发展史 1. 中国动画建国前--早期探索期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嘉综(万籁鸣)、万嘉淇(万古蟾)、万嘉结(万超尘)和万嘉坤(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制作,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2. 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等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1958年,拍摄了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大白菜》。新的动画形式加入,中国动画事业也到达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内,我国的动画发展还是领先于日本的,虽然日本1963就有了《铁臂阿童木》这样的长篇动画,但我国有大型动画《大闹天宫》,并不输于日本。而且中国的传统艺术应用到动画中来,是日本完全无法比的。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的代价之一就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个可能也是当时为什么不制作长篇动画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所以动画主要还是在电影院播放,所以这个时候的动画还没有长篇的连续剧。 3.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到1977年) 说到中国历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文革时期,中国动画业明显的受到了影响。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4. 中国改革开放后--缓慢发展期(1978年至1998年) 改革开放,中国动画终于又迈开了沉重的步伐,但是,文革带来的滞后却是无法改变。这一段时期,中国动画的发展不再有了建国初的强劲气魄,虽然动画产量又开始回复,每年还是有许多动画制作出来,但是,当年的开创精神已经不复。这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不再探索新的动画形式,现在见到的,也就是建国时候的那几种传统艺术动画了;其二,可能是因为成本太高,水墨动画几乎不再做了,20年中只做出来一部;其三,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没有在动画的取材方面做出突破;其四,文革时期,中国许多动画人才流失了,而改革开放初期,又不能马上找到这方面的人才等等。当然,这段时期的精品还是有的,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6-1987年制作的《葫芦兄弟》、1984--1987年的《黑猫警长》、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厦》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动画。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动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太过幼稚化了。中国人心中“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东西”的观念始终没有抛开,造成这些动画即使是初中生来看,都会觉得不太适合。9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一些国外动画片,其中特别要提到的就是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圣斗士星矢》在国内播放后,引起了一阵斗士热,给中国人看到了日本动画的一点点轮廓。其后,又有世界上的各种精品动画引进,中国动画界开始了反思,这直接导致了之后的探索与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