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考试)陈共-第六版

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考试)陈共-第六版
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考试)陈共-第六版

财政学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就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与劳务得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得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得活动对其她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得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就是有益得,也可能就是有害得,有益得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得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得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得活动所产生得影响不表现在她自身得成本与收益上,而就是会给其她得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与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就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得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得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得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她性:非排她性就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就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得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就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得行为,有这种行为得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得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就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得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得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得只能就是具有排它性得,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得可能,这就是在理性得前提下得,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与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就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得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得工商企业与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就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与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得价格与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与收费标准得确定.

财政支出得效率:财政支出得效率原则,就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得配置,促进经济效率得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就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得财力分配与所取得得社会实际效益之间得比例关系,基本内涵就是政府资源分配得比例性与政府资源运用得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她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与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与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得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就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得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得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就是指涉及社会与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得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得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就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与服务得活动得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

常政务活动所需得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得商品或服务得支出,它体现得就是政府得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就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与其她收益者得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与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得就是政府得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就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若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产额之间得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得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得比例

社会消费性支出:就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与服务所形成得支出,就是购买性支出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家执行其政治与社会职能得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就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得经费支出。国防费:国家用于国防建设与战争得专项经费。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就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得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得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得决定性作用,但并不就是说用于这方面得支出现在就是生产性得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得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得范围。

财政投资性支出:就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得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得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基础设施:就是指为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得物质工程设施,就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得公共服务系统。

BOT投资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就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得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得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得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得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得投融资,建造、经营与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得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得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财政投融资:就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得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就是民间得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得得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与事业得一种资金活动。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得、按照某种确定得规则就是实施得社会保障政策与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得一代人得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得一代人得养老金得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得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得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就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瞧,支付就是无偿得;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瞧,意味着实际收入得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得一种较为隐蔽得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就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得银行贷款利息给予得补贴。

税收支出:以特殊得法律条款规定得、给予特定类型得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

待遇而形成得收入损失或放弃得收入。这就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税收豁免:就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得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纳税扣除:就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得特殊支出,以一定得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换言之,纳税扣除就是指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得应课税所得额。

税收抵免: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得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优惠税率:指对于来自受惠国家或地区得进口商品所适用得关税率,较一般关税率为低,通常就是由于均属于同一国家集团得成员或者由于政治因素得考虑,而给予得优惠待遇。

延期纳税:指延缓一定时期后再缴纳税收。狭义得延期纳税专门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延期纳税规定进行得延期纳税;广义得延期纳税还包括纳税人按照国家其她规定可以达到延期纳税目得得财务安排与纳税计划。

盈亏相抵:指允许企业以某一年度得亏损,抵消以后年度得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得应纳税款

加速折旧:指按照税法规定准予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得办法,加快折旧速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得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财政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政府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通货膨胀收入。同时还可以分为经营性收入与非经营性收入。

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财政支出

政府收费:就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与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得政府收入。政府收费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得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与具有法律效力得规章而收取、提取与安排使用得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得各种财政性资金。

税收得强制性:指税收就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得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

税收得固定性:指税收就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得标准征收得,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与期限等,都就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得,有一个比较稳定得试用期间,就是一种固定得连续收入.

税收得无偿性: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与社会成员得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纳税人: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得单位与个人。纳税人可以就是自然人也可以就是法人。

课税对象:就是税法中规定得征税得目得物,就是国家据以征税得依据。通过规定课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这一问题。

课税标准:指得就是国家征税时得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得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累进税率:随税基得增加而按其级距提高得税率

起征点与免税额: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就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得起点数额.免税额就是指对税法规定得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得数额。商品课税: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得税类.

所得课税:就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得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得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与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就是大多数西方国家得主体税种.

财产课税:就是指以各类动产与不动产为课税对象得税收。

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就是指直接向个人或企业开征得税,包括对所得、劳动报酬与利润得征税。直接税与间接税相对应:间接税就是对商品与服务征收得,从而只就是间接地以公众为征税对象。间接税包括销售税,还有对财产、酒类、进口品与汽油等所征得税.

从量税与从价税:从量税(specific duty)就是按照商品得重量、数量、容量、长度与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得税收。从价税就是以课税对象得价值或价格形式为标准,按一定比例计算征收得各种税.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就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得.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得税.就是按照税收与价格得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得分类.价内税就是税金构成价格得组成部分

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指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得价格以转嫁税负得方式。

混转:就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得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税收得收入效应:就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得所得与改变了纳税人得相对所得状况。

税收得替代效应: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税收得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得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得低效或无效。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得税收就越多,;但税率得提高超过一定得限度时,企业得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得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得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①购买性支出所起得作用,就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得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得商品与劳务想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与劳务得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得生产与就业有直接得影响,对分配得影响就是直接得;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社会得生产与就业就是间接得。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得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得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得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得财政活动对政府得约束效益就是软得。

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得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财政分配得特点

①财政分配得主体就是国家。

②财政分配得对象就是社会总产品,主要就是剩余产品M。

③财政分配得目得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④财政分配得形式与一定得经济形态相联系

⑤财政分配得过程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收入来实现

3、税收得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指得就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违抗。它就是税收得前提,解决征之有保得问题

②无偿性:指得就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及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它就是税收得核心,解决征之有用得问题。

③固定性:指得就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得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得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得标准征税.它就是税收得限度,解决征之有限得问题。

税收得三个特征--“三性”,就是统一得整体,就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得共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就是税收,否则就不就是税收.

4、政府财政投资得特点与范围

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显著得特点:

①非政府投资就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得企业或个人从事得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她们得目标就是追求盈利,而且,她们得盈利就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得微观效益与微观成本计量得。也就就是说,追求微观上得盈利性,就是非政府投资得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得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与安排自己得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就是,政府投资建成得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得整体效益。

②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与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与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得建筑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与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就是无偿得,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与长期项目。

③企业囿于一行一业,不可能顾及非经济得社会效益.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就是很难优化得;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得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得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得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与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得产业与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得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得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遭遇“瓶颈”制约.

范围:

包括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主要就是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河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基本建设支出也分为生产性投资河非生产性投资两部分.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投资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得办公用房建设。

5、税负转嫁与归宿得一般规律

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得商品得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得商品得课税不易转嫁

③课税范围宽广得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得难以转嫁。

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得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得税较难转嫁

⑤从价课税得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得税负不容易转嫁

6、预算外资金得正负效应分析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增收节支得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②有利于保证专项事业得发展。

③把一些零星分散得收支放在预算外处理,不仅有利于这些事业得完成,而且也有

利于减轻国家预算安排得困难,减轻国家预算负担。

④预算外存在,可以说就是对集中得计划体制得修?补,它可调动地方、部门与企业组织预外收入得?积极性,从而为地方、部门与企业提供预外项目?得财力。

消极影响:

①预算外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松驰,使用不?尽合理,资金得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②一些地区、部门与单位把预算外过多用于基本建?设,造成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得不合理。

③有些部门与单位自行扩大预算外范围,使“三乱”?现象屡禁不止。使预外变成单位得“小金库”。

④地方把预算外视为地方得既得利益,这就是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得经济根源。这不利于国家得宏观调控。

7、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得要点

所谓分税制,就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得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得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建立规范化得中央预算对地方得转移支付制度。

①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互独立,自求平衡。

②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得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

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④预算调解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⑤各国得分级预算体制就是适应本国得政府经济制度与历史传统长期形成得.

8、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得区别

①汲水政策只借助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得减退,就是医治经济萧条得处方,而补偿政策就是一种全面得干预政策,它不仅在市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以应用于控制经济过渡繁荣;

②汲水政策得实现工具主要就是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得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

③汲水政策得公共投资不能就是超额得,而补偿政策得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

④汲水政策得调节对象就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得调节对象就是社会经济得有效需求。

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得必要性

①两者得作用机制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经济得分配,并对集中起来得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与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得形成.而银行只就是在国民收入分配财政再分配基础上得一种再分配。

②两者得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主要就是通过工资基金得管理与监督以及现金投放得控制,间接得影响个人得消费需求;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得作用,主要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得合理化,而银行得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与产品结构。

③两者在扩张与紧缩需求方面得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得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得就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扩张与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得传到才能产生。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得扩张与收缩起到扩张与紧缩需求得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银行得货币政策就是扩张与金所需求得“总门”.

正就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得作用,所以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

三、分析题

1、拉弗曲线得经济含义

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需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与经营者得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得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②取得同样多得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得税率,如图中得D点与E点,税收收入就是相等得,但D点得税收负担很轻。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与投资意愿,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得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③税率、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得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得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得宏观税负水平就是促进经济增长得一个重要条件.

2、征税会产生两种影响个人福利水平得效应。

①收入效应:税收会使纳税人得个人收入减少,在相对价格不变得情况下,降低纳税人得税后福利水平,这就就是税收得收入效应。

②替代效应: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得情况下,税收影响相对价格,使人们选择某种产品来替代另一种产品时产生对个人福利水平得影响,就产生了税收得替代效应。

四、论述题

1、财政得三大职能及其实现职能目标得机制与手段

财政得三大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与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①资源配置职能:就是指通过对现有得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得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得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得使用,获得最大得经济与社会效益。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得机制与手段: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得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得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得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得结构效率。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得规模核结构,保证国家得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与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与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得效率。

②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就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得国民收入,按一定得方式在政府、企业与居民个人之间得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得收入分配格局与存量得财产分配格局。收入分配得目标就是实现公平分配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得机制与手段:

a、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得界限与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金、补贴等,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得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平.

③稳定与发展职能:就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内容就是做到社会总供求得平衡,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财政实现稳定与发展职能得机制与手段:

a、经济稳定得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得大体平衡。

b、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得作用。

c、通过投资、补贴与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通信等公共设施得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得“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得兴起,加快产业结构得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得最优结合.

d、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得、社会得公共需求。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组合得效应分析

①松得财政政策与松得货币政策,即所谓得“双松”政策。

松得财政政策就是指通过减少税收与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得总需求;松得货币政策就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双松”政策得结果,必然使社会得总需求扩大,它可以刺激经济得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得分险。

②紧得财政政策与紧得货币政策,即所谓得“双紧”政策。

紧得财政政策就是指通过增加税收与缩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得总需求;紧得货币政策就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制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带来通货紧缩与经济停滞得后果。

③紧得财政政策与松得货币政策.

紧得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得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与通货膨胀;松得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得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得效应就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得同时,保持适度得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④松得财政政策与紧得货币政策.

松得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得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得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得效应就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得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得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瞧出,所谓松与紧,实际上就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得松与紧,也就就是银根得松与紧。凡就是使银根松动得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与利息率、扩大信贷规模等,都属于“松”得政策措施;凡就是抽紧银根得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规模等,都属于“紧”得政策措施。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用松得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得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用紧得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得增长.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完整word版)陈共《财政学》习题

《财政学》习题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 ) A.政府 B.市场 C.企业 D.国有企业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外部效应 D.免费搭车 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 ) A.产量增大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6.外部效应是指: ( ) 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上: () A.竞争性产品 B.垄断性产品 C.私人产品 D.公共产品 8.公共物品是指: ( )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 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9.混合物品是指: ( )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 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 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 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 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收益。 2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而第二个特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5什么是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目标啊。 6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7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8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9负荷定价: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10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11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2公共选择: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3直接民主决策: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就是直接民主决策。 14间接民主决策: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票进行公共决策,而是选民通过选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做出公共决策。 15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它是财政机关在系统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6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17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 18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适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或政治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重在回答问题,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规范分析:在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帕累托效率:不断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某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 产品组合效率:在一定社会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 交换效率:在一定社会产出水平的条件,如何将产品配置给个人,最理想 生产契约曲线:生产满足帕累托效率的标准的资源配置有无数种,如果将这些等产量线上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届形成了生产契约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转化曲线:把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表示的产量在图中标出形成的曲线救市生产可能性曲线 交换契约曲线:将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结而成的曲线 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公共选择:投票人(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投票悖论:简单投票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他的效用就会下降,则成为*** 中间投票人: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 竞争性: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种产品的权利,从而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一现象称为** 科斯定理: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使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这一定律被称为**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部门扩张趋势的预言和其成因被后来的经济学者称为** 社会保险:由中国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点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现收现付制:以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为指导的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原则相结合的收付方式 国有财产收入: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卖价款等收入,历史上把它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实现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得的收入 边际税率:应缴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的比 累进税率:将税基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将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总额税: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该与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 税收转嫁: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其他人的过程 前转:也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要素的购买者,即卖方向买方转嫁 后转:后传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财政学复习 陈共主编

财政学(陈共)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政府干预:虽然市场机制和一体化方式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外部性,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问题,还需要政府更多的积极干预。 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非排他性: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人以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分析题 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表现:(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2.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 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的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3.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分享 首次分享者:☆劈雳king★已被分享26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1、公共物品 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这种物品有两大特征:第一,非排他性;第二,非竞争性。前者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后者是指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成本—效益”分析 是指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转移性支出 是指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财政补贴 : 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即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一种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5、财政贴息 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6、税收支出 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依据作用的不同,税收支出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大类。 7、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即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扣除的实际价值通常越多。 8、税收抵免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的主要有两种:即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和国外税收抵免。根据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是否允许超过应纳税额,税收抵免划分为“有剩余的抵免”,即扣除数额不超过应纳税额和“没有剩余的抵免”,即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两类。 9、预算外资金 【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隐性支出: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者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 2.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3.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 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 4.生产效率: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5.交换效率:让给定数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要。 6.产品组合效率: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7.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8.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0.公共产品:公众共同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不具备或者内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 11.现收现付制:用本期的缴款来支付本期的支出,具有后代人的利益向前代人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12.完全基金制: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缴款来承担自己的福利支出,这种制度被称为完全基金制。 13.纳税人: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14负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 15.卖方税: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对销售方的征的税。 16.买方税:指在交易过程中对购买者的征税。 17.流转税: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18.所得税: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9.财产税:以财产为课税对象。 20.定额税率:用绝对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 20.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 21.累进税率:税率随着征税对象量的增加而上升的税率形式。 22.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3.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4.财产税:以纳税人拥有或取得的财产作为其征税对象并据以征税的一类税收。 25.收入效应:税收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纳税人的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税后福利水平。 26.总额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27.中性税收:只产生收入效应的税。 28.替代效应:指税收影响相对价格,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 29.扭曲性税收: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30.超额负担:由税收的替代效应引起的纳税人福利的减少。 31.矫正税:用于矫正市场缺陷的税收。 32.税收负担: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就是一种纯粹的损失,这种损失被称为税收负担。 33.直接负担是纳税人所纳税款不能转嫁与他人,而由自己承受的税收负担; 34.间接负担是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对非纳税人形成的税收负担。 35.前转嫁又称顺转嫁,是卖方通过提高所出售的产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买方的活动。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利益 3.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4.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一些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5.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活动,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 陷、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7.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及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分配过程。 8.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 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10.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故名赤字。 11.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12.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3.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 14.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15.公共选择:指人民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 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6.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 服务支出。 17.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 18.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19.BOT投资方式:它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 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 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20.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1.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 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2.税收: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及其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分配过程,是一种 特殊的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23.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纳税人通过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 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4.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或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5.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是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 26.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国家和政府的收支范围、方向和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 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27.国债负担率:只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它着眼于国债的存量,反映国债累积量相对于周年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关系。 28.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 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29.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 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30.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也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31.赤字政策:指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需求的增长。 32.结构性赤字:只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成为充分就业赤字。 33.周期性赤字: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产生和增减的赤字。 34..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和客克服市场缺陷,而是干预了正常的市场规则,降低了市场效率。 35..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负率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36.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37.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为纳税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