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辨识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辨识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辨识

系统模型的辨识与仿真

摘要:系统传递函数是系统模型的数学形式,广泛地应用于自动控制领域。通过已知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采样结果,利用矩阵运算与系统辩识技术,客观地求出了系统真实的传递函数并利用Matlab仿真对其进行了验证。经过大量的实践,该技术现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之中。

关键词:系统辨识;系统仿真;数字模型

Identification And Simulation Of System Model Abstract:The system transfer function is the mathematical form of system model,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automatic control. With the known input signal and output signal sampling results,the true transfer function of system is derived objectively by using matrix operations and system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and verified by means of Matlab simulation.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Keywords:system identification;system simulation;digital model

0 引言

系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系统是指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的集合。系统的数字模型则是用抽象的数学方程描述系统内部物理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系统的数字模型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的内在运动和系统的动态性能。对于一些简单的系统,可以通过基本定律如牛顿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建立数字模型,这种建模方法通常称之为“机理建模法”。而对于很多系统,由于系统的复杂性,难于写出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的数字模型,则必须利用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数据,通过系统辨识技术建立数字模型。因为数字模型是系统仿真的研究依据,所以数字模型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凡是需要通过实验数据确定数学模型和估计参数的场合都要利用辨识技术,辨识技术已经推广到工程和非工程的许多领域。

1理论基础

数字模型的基本形式多为传递函数形式,所谓传递函数是基于拉氏变换引入的描述线性定常系统或线性元件的输入一输出关系的一种最常用的函数。传递函数全面反映线性定常系统或线性元件的内在固有特性。假设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在输入信号x1t与输出信号x2t间的内在特性可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表示,在信号x1t与x2t的初始条件为零的条件下,通过拉氏变换则有式(1):

G s=X2s

X1S =b m s m+b m?1s m?1+?+b1s+b0

a n s+a n?1s+?+a1s+a0

(1)

在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式X2s与其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式X1S之比,称为该系统或元件的

传递函数,通常记为G s=X2s

X1S

离散系统的广泛应用形式是以数字计算机,特别是以微型数字计

算机为控制器的所谓数字控制系统。也就是说,数字控制系统是一

种以数字计算机为控制器去控制具有连续工作状态的被控对象的闭

环控制系统。因此,数字控制系统包括工作于离散状态下的数字计

算机和工作于连续状态下的被控对象两大部分。数字控制系统的方

框图如图1所示。

当然,在输入与输出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特殊傅里叶变化”的传递函数来仿真此过程,这个传递函数就可以认为是“离散系统

模型”。这里不妨设它为G F(z),对于客观存在的实际系统,此模型

存在通式,通式为式(2):

C z=G F(z)?R(z)=b0+b1z?1+b2z?2+?+b n z?n

1+a1z+a2z+?+a n z

(2)

这就是“基于离散系统模型的系统辨识技术”的基础模型,即将离

散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z变换,将差分信号转换化简单的代数方程,

使进一步的求解简单化。其中,G F(z)为“离散系统模型”,R(z)为

输入信号,C(z)为输出采样结果。

傅式变换的目的是求解时域信号的频域组成成分,将时域信号转换成频域信号,为进

一步分析,求出的即是传递函数。拉氏变换是傅氏的反变换,目的是为了快速求解常

系数微分方程。离散傅立叶变换为傅立叶变换的特殊形式,就是要分析的时域信号是

离散的。z变换就是对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转化为简单的代数方程,使求

解简单化。前两个针对连续的,后两个针对离散的。傅式是时频域变换,拉式是求解

方程。

2 理想系统验证

以经典模型为例,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度。数字控制系统方框图如下图2所示:

通过z变换,根据开环传递函数:

G s=1?e?T0s

s ?k

s(s+a)

(3)

求取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G z=z G(s)=1?z?1?z1

s ?k

s s+a

(4)

转化后有:

G z=k aT0 ?1+e?aT0z+1?e?aT0?aTe?aT0

a2z?1z?e?aT0

(5)

当R(z)为单位阶跃信号,参数a,k与T0取1时,可算得式(6),式(7):

C(z) R(z)=0.368z+0.264

z?z+0.632

(6)

C z=0.368z2+0.264z

z3?2z2+1.632z?0.632

(7)

由此可知,对于单位阶跃信号R(z),通过此系统后的采样输出为C(z)。

现在,仅依靠单位输入信号R(z)与采样输出信号C(z),应用“基于离散系统模型的系统辨识技术”方法,利用已有的程序,通过参数估计,不难求得:

C z=0.3680z2+0.2600z

z3?2.0002z2+1.6321z?0.6319 (8)

与原始模型高度吻合,在工业控制与仿真中可以应用。因此,此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且精准度较高。

3实际工程应用

此思想经过系统仿真和详细计算,取得了较为完整的数据,并将

它应用到某系列天线伺服系统中,实际控制分析结果和预期十分吻合,现将设计过程介绍如下。

3.1 结构分析

要研究面向对象控制,先要对对象体有较为完整的认识,针对某

型号单电机伺服天线,简化的数字控制系统基本模型如图3所示。

若将“ACU”部分看为一个整体,设传递函数为G1s;设“保持器”部分传递函数为G H(s);“PDU”视为反馈环节,设传递函数为H(s);“ADU”、“伺服电机”和“被控对象”与“电流环路”、“速度环路”归为一体,设传递函数为G0s。则系统方框图可简化为图4。

实际上,观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天线位置C,而是通过轴角编码器

处理过显示在ACU上的的数字信号C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

的控制对象并非是天线,而是轴角编码器上报给ACU的数字信号。当然,前期的测量与校验工作充分证实了在误差容许的范围之内,C与

C0在空间范围内等同,即,控制轴角编码器的数字信号等同于控制

天线的空间姿态。因此,在测试中可以将系统理想化为单位负反馈

系统,也就是认为PDU的传递函数H(s)为常量1。同时,为了方便测试,不给系统环路带来更多的微分、积分与惯性环节,在测算过程中,人为地将G1s作成单纯的比例调节器K。而由于z变换的需要,

G H(s)与G0s在变换中将归为一体,设变换后的传递函数为G(z),

系统方框图可进一步简化,如图5所示。

这样简化的优点是使复杂的系统具有了简单明了的传递结构,但

同时,非线性因素介入其中,为后期的参数估计带来不便。

3.2 采样

由于“基于离散系统模型的系统辨识技术”对数据的依赖性极高,因此,采样过程相对比较规范。首先,要定性采样,即要保证被测

模型间关系相对稳定。以方位采样为例:在对方位采样时,起始转角、转向、天线状态(如俯仰角度,使能状态)等要基本相同。其次,要定量采样,即通过改变比例系数K完成多状态采集。采样内容要覆

盖面广,必须包括欠阻尼、过阻尼过程。如天线条件允许,甚至可

以包括振荡过程(或阻尼系数善较小的)。丰富的采样数据可以展现

出模型的各个性能,揭示非线性状态,这样有利于模型的建立。最后,要符合概率统计的基础原理,即针对同一状态对此采样。因为

采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概率事件,大量的数据有利于揭示数据本质。

3.3数据处理

面对大量数据,要归一化处理。以顺时针转动,比例系数为0.3,2倍单位阶跃触发信号采样数据结果为

由此可见,各曲线基本吻合,趋势一致,这可以说明数据较为客

观真实且天线线性度较好,可以用于系统辨识。

3.4 系统辨识

基于离散系统模型的系统辨识技术利用已有的程序,通过参数估计,可以求得式(9):

G z=0.0208z2+0.3498z

(9)

(z?1.2712z+0.3651z?0.0919)(z?1)

3.5 综合处理

由于非线性因素的存在,还需将各组数据统一处理后需汇总统算,以求出最大的模型。经反复试验后可求出开环传递函数G(z),形式

为式(10):

G z=0.0330z+0.5697

(10)

z?1.2712z+0.3651z?0.0919

此传递函式广泛使用于采得的各组数据,且吻合度较高。分别以

比例系数为0.5,0.3,0.15三组数据为例。仿真结果对照图如图

7所示。

图7中黑色线为仿真结果,浅灰线为采样结果。模型客观地展示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同时对比曲线,可清晰地看到非线性所带来的偏差。

4结束语

模型优于实体,因为模型能够更深刻地反映实际系统的主要特征和运动规律,它是对实际系统更高层次的抽象,本身就是对实体认识的结果。就模型本身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被控对象主体机能的体现(如转动惯量、电磁特性等),因此它能为研究被控对象的特性提供依据(如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带宽、截止频率等)。同时,在调节控制方面,可依托模型实现仿真,完成最优PID调节甚至是最优信号控制。当然,非线性始终是理论模型的难题。但鉴于此方法是“基于离散系统模型的系统辨识技术”,滞后环节是可以通过运算式辨析于传递函数的。而如死区、迟滞等环节,因为它们同样通过采样数据作用于原始模型中,因而在系统辨识过程中,它们就显现出来了。虽然在综合处理中将其忽略,但在深度研究中也可以此为依据展开分析。

绝对的非线性是不存在的,可以利用分段函数或高阶传递函数逼近非线性环节,甚至可以利用函数来完成非线性环节的仿真。通过使用Matlab下Simulink非线性环节模块,结合现行模型,定能获得更逼真的仿真模型。

系统辨识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除了控制理论基础与数学能力外还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在进一步辩证的研究过程中才能完善此方法。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本学期我们开了一门新的课程——离散数学,这是一门艰深又充满挑战的课程,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步加深了对它的了解。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离散数学的定义及其在各学科领域的重要作用。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 matics)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离散数学也是计算机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算法设计与分析、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处理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抽象思维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将来参与创新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时代以微积分为代表的连续数学占主流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离散数学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地体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的诸领域,从科学计算到信息处理,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到计算机硬件,从人工智能到认知系统,无不与离散数学密切相关。 由于数字电子计算机是一个离散结构,它只能处理离散的或离散化了的数量关系,因此,无论计算机科学本身,还是与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研究领域,都面临着如何对离散结构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又如何将已用连续数量关系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离散化,从而可由计算机加以处理。 由此可见,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将一一陈述。 1 离散数学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应用 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管理系统向用户提供使用的数据库语言称为数据子语言,它是以关系代数或谓词逻辑中的方法表示。由于用这种数学的方法去表示,使得对这些语言的研究成为对关系代数或逻辑谓词的研究,优化语言的表示变成为对关系代数与谓词逻辑的化简问题。由于引入了数学表示方法,使得关系数据库具有比其它几种数据库较为优越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关系数据库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很有前途、很有希望的数据库。另外,离散数学中的笛卡儿积是一个纯数学理论,是研究关系数据库的一种重要方法,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为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关系数据模型建立在严格的集合代数的基础上,其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行和列组成的二维表来描述关系数据模型。在研究实体集中的域和域之间的可能关系、表结构的确定与设计、关系操作的数据查询和维护功能的实现、关系分解的无损连接性分析、连接依赖等问题都用到二元关系理论。 2 离散数学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 计算机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必须运用数据结构知识。对于问题中所处理的数据,必须首先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然后设计一个解此数学模型的算法,最后编出程序,进行测试、调整直至得到问题的最终解答。而寻求数学模型就是数据结构研究的内容。寻求数学模型的实质是分析问题,从中提取操作的对象,并找出这些操作对象之间含有的关系,然后用数学的语言加以描 述。数据结构中将操作对象间的关系分为四类: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或网状结构。

控制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数字模型 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 相同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研究自动控制系统 其内在共性运动规律。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 数学模型 的建立方法 一般应尽可能采用线性定常数学模型描述控制系统。 如果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微分方程,则称该系统为线性系统,若方程中的系数是常数,则称其为线性定常系统。线性系统的最重要特性是可以应用叠加原理,在动态研究中,如果系统在多个输入作用下的输出等于各输入单独作用下的输出和(可加性),而且当输入增大倍数时,输出相应增大同样倍数(均匀性),就满足叠加原理,因而系统可以看成线性系统。如果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则相应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其特性是不能应用叠加原理。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系统的性能。由数学模型求取系统性能指标的主要途径如图2—1所示。由图可见,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连续控制系统的主要数学工具。 电气的、 机械的、 液压的 气动的等 微(差)分方程 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研究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经典控制理论 频率特性(在频域中研究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状态空间表达式(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 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数学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图示型式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 列写出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实验法:对系统施加典型信号(脉冲、阶跃或正弦),记录系统的时间响应 曲线或频率响应曲线,从而获得系统的传递函数或频率特性。 图2-1 求取性能指标的主要途径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栏目责任编辑:贾薇薇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 陈敏,李泽军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2) 摘要:离散数学作为有利的数学工具,对计算机的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阐述了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的几个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分析了离散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指出了离散数学在从事计算机及相关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关键词: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O158,TP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1-0251-02 The Application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in Computer Science CHEN Min,LI Ze-j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lology,Hunan Insititute of Technology,Hengyang 421002,China) Abstract:Being a helpful mathematical tool,discrete mathematic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computer sci -enc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in different fields of computer science,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other subjects in computer specialty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discrete mathematics;data structure;decoding principle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引言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中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它是以研究离散性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地是有限个或可数个元素。由于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与其有关的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有关离散量的理论问题,需要用某些数学的工具做出描述和深化[1]。离散数学把计算机科学中所涉及到的研究离散量的数学综合在一起,进行较系统的、全面的论述,为研究计算机科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离散数学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大量地应用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人工智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以及信息管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数据加密等相关课程中[2-4]。它所提供的训练十分有益于学生概括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构造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于学生严谨、完整、规范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这些能力与态度是一切软、硬件计算机科学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为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后续课程、从事科研或工程技术工作以及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离散数学提供的营养滋补了计算机科学的众多领域,学好了离散数学就等于掌握了一把开启计算机科学之门不可缺少的钥匙。 2离散数学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 计算机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必须运用数据结构知识。对于问题中所处理的数据,必须首先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然后设计一个解此数学模型的算法,最后编出程序,进行测试、调整直至得到问题的最终解答。而寻求数学模型就是数据结构研究的内容。寻求数学模型的实质是分析问题,从中提取操作的对象,并找出这些操作对象之间含有的关系,然后用数学的语言加以描述。数据结构中将操作对象间的关系分为四类: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或网状结构。数据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存储结构以及基本运算操作。其中逻辑结构和基本运算操作来源于离散数学中的离散结构和算法思考。离散数学中的集合论、关系、图论、树四个章节就反映了数据结构中四大结构的知识。如集合由元素组成,元素可理解为世上的客观事物。关系是集合的元素之间都存在某种关系。例如雇员与其工资之间的关系。图论是有许多现代应用的古老题目。伟大的瑞士数学家列昂哈德·欧拉在18世纪引进了图论的基本思想,他利用图解决了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还可以用边上带权值的图来解决诸如寻找交通网络里两城市之间最短通路的问题[5]。而树反映对象之间的关系,如组织机构图、家族图、二进制编码都是以树作为模型来讨论。 3离散数学在数据库中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关系数据库已经成为数据库的主流,离散数学中的笛卡儿积是一个纯数学理论,是研究关系数据库的一种重要方法,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为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关系数据模型建立在严格的集合代数的基础上,其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行和列组成的二维表来描述关系数据模型。在研究实体集中的域和域之间的可能关系、表结构的确定与设计、关系操作的数据查询和维护功能的实现、关系分解的无损连接性分析、连接依赖等问题都用到二元关系理论[6]。 4离散数学在编译原理中的应用 编译程序是计算机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程序。一个典型的编译程序一般都含有八个部分: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程序、代码优化程序、目标代码生成程序、错误检查和处理程序、各种信息表格的管理程序[7]。离散数学里的计算模型章节里就讲了三种类型的计算模型:文法、有限状态机和图灵机。具体知识有语言和文法、带输出的有限状态机、不带输出的有限状态机、语言的识别、图灵机等。短语结构文法根据产生式类型来分类: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3型文法。以上这些收稿日期:2008-12-1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8第263号) ISSN 1009-3044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 Vol.5,No.1,January 2009,pp.251-252E-mail:kfyj@https://www.360docs.net/doc/791239587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912395875.html, Tel:+86-551-56909635690964251

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用MATLAB 创建各种控制系统模型。 2、掌握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增益模型以及连续系统模型与离散系统模型之间的转化,模型的简化。 二 相关理论 1传递函数描述 (1)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如下: ? 对线性定常系统,式中s 的系数均为常数,且a1不等于零,这时系统在MATLAB 中 可以方便地由分子和分母系数构成的两个向量唯一地确定出来,这两个向量分别用num 和den 表示。 num=[b1,b2,…,bm,bm+1] den=[a1,a2,…,an,an+1] 注意:它们都是按s 的降幂进行排列的。 tf ()函数可以表示传递函数模型:G=tf(num, den) 举例: num=[12,24,0,20];den=[2 4 6 2 2]; G=tf(num, den) (2)零极点增益模型 ? 零极点模型实际上是传递函数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原理是分别对原系统传递 函数的分子、分母进行分解因式处理,以获得系统的零点和极点的表示形式。 K 为系统增益,zi 为零点,pj 为极点 在MATLAB 中零极点增益模型用[z,p,K]矢量组表示。即: z=[z1,z2,…,zm] p=[p1,p2,...,pn] K=[k] zpk ()函数可以表示零极点增益模型:G=zpk(z,p,k) (3)部分分式展开 ? 控制系统常用到并联系统,这时就要对系统函数进行分解,使其表现为一些基本控 制单元的和的形式。 ? 函数[r,p,k]=residue(b,a)对两个多项式的比进行部分展开,以及把传函分解为微 分单元的形式。 ? 向量b 和a 是按s 的降幂排列的多项式系数。部分分式展开后,余数返回到向量r , 极点返回到列向量p ,常数项返回到k 。 ? [b,a]=residue(r,p,k)可以将部分分式转化为多项式比p(s)/q(s)。 11 211121......)()()(+-+-++++++++==n n n n m n m m a s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R s C s G ))...()(())...()(()(2121n m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K s G ------=22642202412)(23423++++++=s s s s s s s G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的: (1)建立动态模拟的概念,能编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能应用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4)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电路或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的求法,并对系统结构图进行变换。 (5)掌握信号流图的概念,会用梅逊公式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6)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典型环节及传递函数; (4)掌握系统结构图的建立、等效变换及其系统开环、闭环传递函数的求取,并对重要的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 下的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能够熟练的掌握; (5)掌握运用梅逊公式求闭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6)掌握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掌握从其它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求取系统传递函 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微分方程的编写;有源网络和无源网络求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法;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对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梅逊增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举典型例题说明微分方程建立的方法;求高阶系统响应;求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对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进行变换;求第K条前向通道特记式 的余子式 。 k 教学方法:讲授 本章学时:10学时 主要内容: 2.0 引言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 2.2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2.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4系统的结构图 2.5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

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 1. 状态空间描述法 状态空间描述离散系统使用ss 命令。 语法: G=ss(a,b,c,d,Ts) %由a 、b 、c 、d 参数获得状态方程模型 说明:Ts 为采样周期,为标量,当采样周期未指明可以用-1表示。 【例6.2】用状态空间法建立离散系统。 a=[-1.5 -0.5;1 0]; b=[1;0]; c=[0 0.5]; d=0; G=ss(a,b,c,d,0.1) %采样周期为0.1s a = x1 x2 x1 -1.5 -0.5 x2 1 0 b = u1 x1 1 x2 0 c = x1 x2 y1 0 0.5 d = u1 y1 0 Sampling time: 0.1 Discrete-time model. 2. 脉冲传递函数描述法 脉冲传递函数也可以用tf 命令实现。 语法: G=tf(num,den,Ts) %由分子分母得出脉冲传递函数 说明:Ts 为采样周期,为标量,当采样周期未指明可以用-1表示,自变量用'z'表示。 【例6.2续】创建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21120.5z 1.5z 10.5z 0.51.5z z 0.5z G(z)---+-=+-= 。 num1=[0.5 0];

den=[1 -1.5 0.5]; G1=tf(num1,den,-1) Transfer function: 0.5 z ----------------- z^2 - 1.5 z + 0.5 Sampling time: unspecified MATLAB中还可以用filt命令产生脉冲传递函数。 语法: G=filt(num,den,Ts) %由分子分母得出脉冲传递函数 说明:Ts为采样周期,当采样周期未指明Ts可以省略,也可以用-1表示,自变量用'z-1'表示。 【例6.2续】使用filt命令产生脉冲传递函数。 num2=[0 0.5]; G2=filt(num2,den) Transfer function: 0.5 z^-1 ----------------------- 1 - 1.5 z^-1 + 0.5 z^-2 Sampling time: unspecified 程序说明:用filt命令生成的脉冲传递函数的自变量不是z而是z-1,因此分子应改为“[0 0.5]”。 3. 零极点增益描述法 离散系统的零极点增益用zpk命令实现。 语法: G=zpk(z,p,k,Ts) %由零极点得出脉冲传递函数 【例6.2续】使用zpk命令产生零极点增益传递函数。 G3=zpk([0],[0.5 1],0.5,-1) Zero/pole/gain: 0.5 z ------------- (z-0.5) (z-1) Sampling time: unspecified 语法: G=ss(传递函数) %由传递函数转换获得 G=ss(零极点模型) %由零极点模型转换获得

环境系统数学模型复习进程

环境系统数学模型

环境系统数学模型 引自文献《环境评价》 1环境系统简化图: 图中,系统A的状态参数(变量)以节点x表示(例如污染物浓度),影响状态变量变化的系数以支叉α表示(例如水体弥散系数或化学动力学的速率常数等),这里,假设系统只有单一输入的扰动u和单一输出的结果y;真实的环境系统结构远较图中复杂。为简化问题,我们将环境系统简化成如上图所示。2模型建立的目的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从理论上说是帮助人们理解环境系统的复杂的行为,并且对系统过去发生的行为进行解释;运用模型预测环境影响,则是以环境系统过去行为的规律来推断未来。 3灰箱模型建立 ·适用范围:当人们对所研究的环境要素或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又不完全清楚,或对其中一部分比较了解而对其他部分不甚清楚时,可以应用该模型。此模型多用于预测开发性对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为主的影响。在灰箱模型中,状态变量和输出常常是随时间变化的。

·不失一般性,可以将(3.1)代表环境系统输出变量的动态过程,(3.2)代表离散地采集的系统状态及其输出的观察结果,在稳态下的输出结果以(3.3)表示。如下: (){}(),,;y t f x u t t αξ∨ =+ (3.1) (){}(),;k k k y t h x t t αη=+ (3.2) {},,y g x u α= (3.3) 式中 x ——状态变量的向量(如在一定体积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 u ——实测的对系统产生扰动的输入向量(如降雨量、排入水系的各种污染物等); α——模型系数向量(如弥散系数、有机物降解系数); ξ——状态变量、是动态随机变化的向量(系统的噪声,一般是不能确定性地观测到的); η——输出的观测误差向量(即测量噪声); t ——时间历程; k t ——第k 次观测的时间; y ∨ ——表示随着时间t 变化的输出向量y 4 灰箱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输出变量对模型的灵敏度系数'y s 定义为 'y y s α ?=? (4.1) 'y y s s y α = (4.2) 式中 α——模型的系数值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什么是系统的数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定量地表达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称工矿企业数学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数学模型进行大致的分类,例如:用来描述各变量间动态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动态模型,用来描述各变量间稳态关系有数学模型为静态模型;数学模型中各变量与几何位置无关的称为集中参数模型,反之与几何位置有关的称为分布参数模型;变量间关系表现为线性的称为线性模型,反之非线性模型;模型参数与时间有关的称为时变模型,与时间无关的称为时不变或定常模型;以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这种外部特征来描述系统特性的数学模型称为输入输出模型,而以系统部状态变量描述的数学模型称为状态空间模型;等等。 2-2 系统数学模型的获取有哪几种方法? 答获取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机理分析法和实验测试法。 机理分析法是通过对系统部机理的分析,根据一些基本的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规律而导出支配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这样得到的模型称为机理模型。 实验测试法是通过对实际系统的实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数据,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而获得系统的数学模型,这样得到的模型可称为实测模型或经验模型。 如果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通过机理分析的方法预先得到数学模型的结构或函数形式,然后对其中的某些参数用实验辨识的方法来确定,这样得到的数学模型可称为混合模型。这是介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的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 2-3 通过机理分析法建立对象微分方程数学模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主要步骤有: ⑴根据系统的控制方案和对象的特性,确定对象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一般来说,对象的输出变量为系统的被控变量,输入变量为作用于对象的操纵变量或干扰变量。 ⑵根据对象的工艺机理,进行合理的假设和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⑶根据对象的工艺机理,从基本的物理、化学等定律出了,列写描述对象运动规律的原始微分方程式(或方程式组)。 ⑷消去中间变量,推导出描述对象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 ⑸根据要求,对上述方程式进行增量化、线性化和无因次化的处理,最后得出无因次的、能够描述对象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增量之间关系的线性微分方程式(对于严重非线性的对象,可进行分段线性化处理或直接导出非线性微分方程式)。 2-4 试述传递函数的定义。如何由描述对象动态特性的微分方程式得到相应的传递函数?并写出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答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对象或环节的传递函数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对象或环节输出变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变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 如果已知系统、对象或环节的动态数学模型用下述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式来描述: 式中y 为输出变量, x为输入变量,表示y(t) 的n 阶导数,表示x(t) 的 m阶导数。对于一般实际的物理系统,。 假定初始条件为零,对上式的等号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得 式中Y(s)是y(t) 的拉氏变换, X(s)是x(t) 的拉氏变换,于是可得传递函数: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6.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为了研究离散系统的性能,需要建立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本节主要介绍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及其解法,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以及求开、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方法。 6.4.1 差分方程及其解法 1. 差分的概念 设连续函数为,其采样函数为,简记为,则一阶前向差分定义为 ()e t ()e kT ()e k ()(1)()e k e k e k Δ=+? (6-32) 二阶前向差分定义为 2()[()][(1)()](1)()(2)2(1)(e k e k e k e k e k e k e k e k e k ΔΔ=Δ=Δ+?=Δ+?Δ=+?++) 1? (6-33) n 阶前向差分定义为 1()(1)()n n n e k e k e n ?Δ=Δ+?Δ (6-34) 同理,一阶后向差分定义为 ()()(1)e k e k e k ?=?? (6-35) 二阶后向差分定义为 2()[()][()(1)]()(1)()2(1)(2) e k e k e k e k e k e k e k e k e k ?=??=???=????=??+? (6-36) n 阶后向差分定义为 11()()(1)n n n e k e k e n ???=???? (6-37) 2. 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 对连续系统而言,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微分方程来表示,即 **00d ()d ()d d i j n m i j i i j c t r t a b t t ===∑∑j (6-38) 式中,分别表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如果把离散序列,看成连续系统中,的采样结果,那么式(6-38)可以化为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 ()r t ()c t ()r k ()c k ()r t ()c t 设系统采样周期为T ,当T 足够小时,函数在()r t t kT =处的一阶导数近似为 ()[(1)]()r kT r k T r kT T ??≈& 可简写为 ()(1)()()r k r k r k r k T T ???≈=& (6-39) 同理,可以写出二阶导数

环境系统数学模型

环境系统数学模型引自文献《环境评价》1环境系统简化图: 图中,系统A的状态参数(变量)以节点x表示(例如污染物浓度),影响状态变量变化的系数以支叉a表示(例如水体弥散系数或化学动力学的速率常数等)这里,假设系统只有单一输入的扰动u和单一输出的结果y;真实的环境系统结构远较图中复杂。为简化问题,我们将环境系统简化成如上图所示。 2模型建立的目的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从理论上说是帮助人们理解环境系统的复杂的行为,并且对系统过去发生的行为进行解释;运用模型预测环境影响,则是以环境系统过去行为的规律来推断未来。 3灰箱模型建立 ?适用范围:当人们对所研究的环境要素或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又不完全清楚,或对其中一部分比较了解而对其他部分不甚清楚时,可以应用该模型。此模型多用于预测开发性对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为主的影响。在灰箱模型中,状态变量和输出常常是随时间变化的。 ?不失一般性,可以将(3.1)代表环境系统输出变量的动态过程,(3.2)代表离散地采集的系统状态及其输出的观察结果,在稳态下的输出结果以(3.3)表示。如下: y t = f ,x ,u 打t t (3.1) y t k 二h「x, :;t" t k (3.2) y = g :x,u,二(3.3) 式中x——状态变量的向量(如在一定体积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 u――实测的对系统产生扰动的输入向量(如降雨量、排入水系的各种污染物等); G ――模型系数向量(如弥散系数、有机物降解系数); ――状态变量、是动态随机变化的向量(系统的噪声,一般是不能确 定性地观测到的); ――输出的观测误差向量(即测量噪声); t ――时间历程;

离散数学建模

离散建模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二 O 一七年十二月

离散建模是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IT技术应用间的联系桥梁。也是学习离散数学的根本目的。 它有两部分内容组成: 1.离散建模概念与方法 2.离散建模应用实例 一.离散建模概念与方法 1.1离散建模概念 在客观世界中往往需要有许多问题等待人们去解决。而解决的方法很多,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将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域抽象成一种形式化的数学表示称数学模型,从而将对问题域的求解变成为对数学表示式的求解。而由于人们对数学的研究已有数千年历史,并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对数学求解的理论与方法,因此用这种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作用。而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是数学模型的建立,它称为数学建模,而当这种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有限集或可列集之上时,此种模型的建立称离散建模。 1.2.离散建模方法 (1)两个世界理论 在离散建模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离散世界。现实世界是问题域产生的世界,离散世界则是一种数学世界,它有三个特性:离散世界采用离散数学语言,该语言具有简洁性且表达力丰富。 离散世界所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符号,它是一种形式化符号体系。 离散世界中的环境简单,它在离散建模时设立,可以屏蔽大量无关信息对问题求解的干扰。 为求解问题须将问题域转换成离散模型,然后对离散模型求解,再逆向转换成现实世界中的解. (2)两个世界的转换 在离散建模方法中需要构作两种转换,即由现实世界到离散世界的转换以及由离散世界到现实世界的逆转换,而其中第一种转换尤为重要,这种转换我们一般即称之为离散建模。 下面对两种转换作介绍: 现实世界到离散世界的转换

(完整word版)离散数学建模

离散建模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二 O 一七年十二月

离散建模是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IT技术应用间的联系桥梁。也是学习离散数学的根本目的。 它有两部分内容组成: 1.离散建模概念与方法 2.离散建模应用实例 一.离散建模概念与方法 1.1离散建模概念 在客观世界中往往需要有许多问题等待人们去解决。而解决的方法很多,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将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域抽象成一种形式化的数学表示称数学模型,从而将对问题域的求解变成为对数学表示式的求解。而由于人们对数学的研究已有数千年历史,并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对数学求解的理论与方法,因此用这种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作用。而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是数学模型的建立,它称为数学建模,而当这种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有限集或可列集之上时,此种模型的建立称离散建模。 1.2.离散建模方法 (1)两个世界理论 在离散建模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离散世界。现实世界是问题域产生的世界,离散世界则是一种数学世界,它有三个特性:离散世界采用离散数学语言,该语言具有简洁性且表达力丰富。 离散世界所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符号,它是一种形式化符号体系。 离散世界中的环境简单,它在离散建模时设立,可以屏蔽大量无关信息对问题求解的干扰。 为求解问题须将问题域转换成离散模型,然后对离散模型求解,再逆向转换成现实世界中的解. (2)两个世界的转换 在离散建模方法中需要构作两种转换,即由现实世界到离散世界的转换以及由离散世界到现实世界的逆转换,而其中第一种转换尤为重要,这种转换我们一般即称之为离散建模。 下面对两种转换作介绍: 现实世界到离散世界的转换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232 6.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为研究离散系统的性能,需要建立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和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三种。本节主要介绍差分方程及其解法,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以及求开环脉冲传递函数和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方法。有关离散状态空表达式及其求解,将在第8章介绍。 6.4.1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及其解法 对于线性定常离散系统,k 时刻的输出)(k c ,不但与k 时刻的输入)(k r 有关,而且与k 时刻以前的输入 ), 2(), 1(--k r k r 有关,同时还与k 时刻以前的输出 ), 2(), 1(--k c k c 有关。这种关系 一般可以用n 阶后向差分方程来描述,即 ∑∑==-+ --=m j j n i i j k r b i k c a k c 0 1 )()()( (6-34) 式中,i a ,i =1,2,…,n 和j b ,j =0,1,…,m 为常系数,n m ≤。式(6-34)称为n 阶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也可以用n 阶前向差分方程来描述,即 ∑∑==-++ -+-=+m j j n i i j m k r b i n k c a n k c 0 1 )()()( (6-35) 工程上求解常系数差分方程通常采用迭代法和z 变换法。 1. 迭代法 若已知差分方程式(6-34)或式(6-35),并且给定输出序列的初值,则可以利用递推关系,在计算机上通过迭代一步一步地算出输出序列。 例6-10 已知二阶差分方程 )2(6)1(5)()(---+=k c k c k r k c 输入序列1)(=k r ,初始条件为1)1(,0)0(==c c , 试用迭代法求输出序列)(k c , ,5,4,3,2,1,0=k 。 解 根据初始条件及递推关系,得 0)0(=c 1)1(=c 6)0(6)1(5)2()2(=-+=c c r c 25)1(6)2(5)3()3(=-+=c c r c 90)2(6)3(5)4()4(=-+=c c r c 301)3(6)4(5)5()5(=-+=c c r c 2. z 变换法

离散数学定义必须背

命题逻辑 ?(论域)定义:论域是一个数学系统,记为D。它由三部分组成: ?(1)一个非空对象集合S,每个对象也称为个体; ?(2) 一个关于D的函数集合F; ?(3)一个关于D的关系集合R。 ?(逻辑连接词)定义 ?设n>0,称为{0,1}n到{0,1}的函数为n元函数,真值函数也称为联结词。 ?若n =0,则称为0元函数。 ?(命题合式公式)定义: R) A n ?结构:论域和解释称为结构。 ?语义:符号指称的对象。公式所指称对象。合式公式的语义是其对应的逻辑真值。 ?(合式公式语义)设S是联结词的集合是{?,∧,∨,⊕,→,?}。由S生成的合式公式Q在真值赋值v下的真值指派v(Q)定义如下: ?⑴v(0)=0, v(1)=1。 ?⑵若Q是命题变元p,则v(A)= pv。 ?⑶若Q1,Q2是合式公式 ?若Q= ?Q1,则v(Q)= ?v(Q1) ?若Q=Q1 ∧ Q2,则v(Q)=v(Q1)∧ v(Q2)

?若Q=Q1∨Q2,则v(Q)=v(Q1)∨v(Q2) ?若Q=Q1→ Q2,则v(Q)=v(Q1)→ v(Q2) ?若Q=Q1 ? Q2,则v(Q)=v(Q1)? v(Q2) ?若Q=Q1⊕ Q2,则v(Q)=v(Q1)⊕ v(Q2) ?(真值赋值)由S生成的公式Q在真值赋值v下的真值v(Q)定义如下:?⑴若Q是S中的0元联结词c,则v(Q)=c。 ?⑵若Q是命题变元p,则v(Q)= pv。 ?⑶若Q是FQ1…,Qn,其中n≥1,F是S中的n元联结词,Qi是公式,则v(Q)=v(FQ1…Qn)=Fv(Q1)…v(Qn)。 ?(可满足与有效)定义1.7 设Q是公式。 ?⑴如果真值赋值v使得v(Q)=1,则称v满足Q。 中 F。 A1 Bn ?(逻辑推论)定义: ?若真值赋值v满足公式集合Γ中的每个公式,则称v满足Γ。若有真值赋值满足Γ,则称Γ是可满足的,否则称Γ是不可满足的。 ?设Γ是公式的集合,A是公式。如果每个满足Γ的真值赋值都满足A,则称A 是Γ的逻辑推论,记为Γ|=A。若Γ|=A不成立,记为Γ|≠A。 谓词逻辑

离散数学建模

. .. . 离散建模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二 O 一七年十二月 .. ..范文 . .

离散建模是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IT技术应用间的联系桥梁。也是学习离散数学的根本目的。 它有两部分容组成: 1.离散建模概念与方法 2.离散建模应用实例 一.离散建模概念与方法 1.1离散建模概念 在客观世界中往往需要有许多问题等待人们去解决。而解决的方法很多,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将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域抽象成一种形式化的数学表示称数学模型,从而将对问题域的求解变成为对数学表示式的求解。而由于人们对数学的研究已有数千年历史,并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对数学求解的理论与方法,因此用这种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作用。而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是数学模型的建立,它称为数学建模,而当这种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有限集或可列集之上时,此种模型的建立称离散建模。 1.2.离散建模方法 (1)两个世界理论 在离散建模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离散世界。现实世界是问题域产生的世界,离散世界则是一种数学世界,它有三个特性:离散世界采用离散数学语言,该语言具有简洁性且表达力丰富。 离散世界所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符号,它是一种形式化符号体系。 离散世界中的环境简单,它在离散建模时设立,可以屏蔽大量无关信息对问题求解的干扰。 为求解问题须将问题域转换成离散模型,然后对离散模型求解,再逆向转换成现实世界中的解. (2)两个世界的转换 在离散建模方法中需要构作两种转换,即由现实世界到离散世界的转换以及由离散世界到现实世界的逆转换,而其中第一种转换尤为重要,这种转换我们一般即称之为离散建模。 下面对两种转换作介绍: 现实世界到离散世界的转换

离散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关系

离散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08-05T09:45:31.763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月上旬供稿作者:周庆平 [导读] 离散数学课程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周庆平(唐山师范学院,唐山 063000) 摘要:离散数学不但是数学中涉及面非常广的课程而且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大量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往往需首先转化成离散数学的问题。本文就离散数学与计算机专业课程进程中的相关问题做出自身的评判。 关键词:离散数学;离散建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04-02 0 引言 离散数学课程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但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及核心主干课,对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理论支持。计算机专业中这样重要的课程竟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不禁使人疑惑:离散数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更重要的是旨在“通过加强数学推理,组合分析,离散结构,算法构思与设计,构建模型等方面专门与反复的研究、训练及应用,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求解能力。” 由于数字电子计算机是一个离散结构,它只能处理离散的或离散化了的数量关系,因此,无论计算机科学本身,还是与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研究领域,都面临着如何对离散结构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又如何将已用连续数量关系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离散化,从而可由计算机加以处理 1 课程的目标定位 在长达三十余年的课程发展历史中,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特别是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中的目标定位,要改变离散数学目前的局面首先需从明确目标定位做起。 1.1 一般认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目标定位有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培养抽象的离散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为诸多后续课程提供支持。用于计算机领域的离散建模。大多数人怀疑用于计算机领域的离散建模。作为计算机学科工具,离散建模是离散数学区别高等数学的根本之处,是使离散数学成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原因之一,也是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紧密关联之处由此可看,明确这个目标定位是离散数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1.2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与研究的有力工具计算机专业人员通过离散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些能力的作用下使他们的应用、研究能力有所提高。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远不止如此。离散数学成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它与计算机学科直接的、紧密的关联,特别是它作为研究与应用计算机学科的工具,历史的发展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中,离散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产生前,图灵机理论对冯 #8226;诺依曼计算机的出现起到了理论先导作用;布尔代数作为工具对数字逻辑电路起到指导作用;自动机理论对编译系统开发的理论意义、谓词逻辑理论对程序正确性的证明以及软件自动化理论的产生都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此外,应用代数系统所开发的编码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数据通讯及计算机中,而应用关系代数对关系数据库的出现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离散数学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信息安全中均起到了直接的、指导性的作用。以上充分证明,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起着重要作用。 1.3 离散建模是离散数学应用于计算机学科的有效手段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较好的把握离散数学学习。离散数学与计算机学科发生关系,主要通过离散建模实现了从离散数学到计算机领域的应用。 首先,对计算机(或客观世界)中的某领域建立起一个抽象的形式化(离散)数学模型,称离散模型,而建立模型过程称离散建模。该领域的研究归结为对离散模型的研究。其次,用离散数学的方法对离散模型求解,由于离散模型具有强大的离散数学理论支撑,因此对它的求解比对领域的求解更为有效。最后,可将离散模型的形式化解语义化为某领域的具体结果。 这样,我们可以将对某领域的研究通过建立离散模型而归结为对离散模型的研究,最后可将其研究数学结果返回为领域中的语义结果从而最终实现问题求解的目的。 有关的研究例子有很多,如在数据库研究中建立的关系代数模型、在编译系统中建立的自动化模型、在数字逻辑电路中建立的布尔代数模型以及在数据通讯中建立的纠错码模型等。 下面以关系代数模型为例说明离散数学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对数据库领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采用的是图论模型从而形成了当时有名的层次数据库与网状数据库,它们对构作数据静态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在数据的动态结构要求与数据操作要求越加重要形势下,IBM公司F.F.Codd于1970年提出了数据库的关系代数模型。该模型用离散数学中的关系表示数据库中数据结构,用代数系统中的代数运算表示数据库中的动态结构与数据操作要求。这个离散模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数据库发展的需求,因而成为当时数据库中最为流行的模型,它称为关系模型。 2 数学建模与计算机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已从物理领域深入到经济、生态、环境、医学、人口和社会等更为复杂的非物理领域。今天,许多基础学科已从定性描绘走向定量分析,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数学在金融、经济、工程技术以及自然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的重要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从实际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然后用数字、图表、符号和公式把它表示出来,再经过数学与计算机的处理,得出供人们进行分析、决策、预报或者控制的定量结果。数学建模过程需要经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与检验、模型应用等几个步骤,在这些步骤中都伴随着计算机的使用。 计算机的产生正是数学建模的产物,20纪40年代,美国为了研究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计算工具来代替人工计算,计算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数学建模活动,计算机高速的运算能力,非常适合数学建模过程中的数值计算;它的大容量贮存能力以及网络通讯功能,使得数学建模过程中资料存贮、检索变得方便有效;它的多媒体化,使得数学建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