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右民系。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

年四月十一日)逝世,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汉族江右民系。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1]

陆九渊(1139-1193),南宋金溪县人,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

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和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

(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

(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1]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2]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

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有《小山词》传世。

刘衡(1776-1841),字蕴声,一字讱堂,号廉舫。江西南丰人。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

道。清代学者。

嘉庆元年(1796)副榜贡生,充官学教习。十八年后,分发广东,署四会知县,团练壮丁,连村自保。后署博罗知县,补新兴县知县。丁艰。服阕,铨选四川垫江县,调梁山、巴县知县,修水利,散衙役,练地主武装,为总督所赏识。七年升锦州知州,八年擢保宁知府,九年调成都,后擢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未几病,遂乞归。数年始卒。

始以知县候铨家居时,其祖若父训谓:“今最亲民,亦易厉民。”因日夕与之究古循吏为民实政。故喜寻绎律义,所在以廉能著称。刘衡为官公正,循声卓著,川民呼“刘青天”。博罗、垫江、梁山、巴县皆请祀名宦祠。学务经世,经史百氏无不通,尤嗜寻绎义律,究论古循吏为民实政。著有《庸吏庸言》、《读律心得》、《蜀僚问答》、《六九轩算书》、《纂学备考》等。后之服官者咸奉为圭臬焉。《清史稿》卷四七八有传。

其子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孙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为清末文学家。

刘体重(1770-1842),字子厚,号梅坪,又号青溪,清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人。宦

居抚州,政绩卓著。

乾隆三十五年出生。其父刘诚,因孝敬何太夫人而闻名。他博通五经,数十年教授乡里,堪称楷模,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刘体重小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性格爽朗,声音宏亮,议论风发,常使座中听众赞叹折服。读书用功,成绩优异。15岁应童子试,一举夺魁,考取第一名秀才。16岁补弟子员。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举人。嘉庆辛酉(1801)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湖南试用,先后任石门、新化、衡阳、临武、衡山、湘阳等县知县。继往江西之九江、袁州、饶州、南昌等府任同知。又补袁州府同知,再升南康临江府知府。道光四年(1823)授广信府知府,吉安府知府。道光十二年(1831)以督催民久未完被降级,此年经大吏保举又委任抚州府知府。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调任河北道管理修浚河事。离抚时,民众夹道送行。十九年(1839),擢升江西按察使。二十年再擢升湖北布政使。

刘体重为官四十余年,其间东奔西颠、南迁北调十余处,但他不管到了那里,都以爱民养士为已任。他在抚州当知府时,巡视所属各县,问民疾苦,对有德行的士民给予奖励;对贪赃枉法,不遵职守的属吏革职查办;对包揽诉讼的师爷和属员,严加痛斥惩处。他将36宗大案公布于众,下令各县将案犯、人证押解到府候审。审讯前,他对案情均要事先调查研究,理清脉络;审讯中,允许案犯、人证进行辩解,使案犯心悦诚服,即便受到笞责也自惭形秽。旁听的百姓,对判决结果无不叹服。

道光十二、十三年,抚州连遭水旱灾害,庄稼损毁,灾民困苦。刘体重到任后,率先捐出俸银,并号召乡绅富户捐出谷物二万石,建立义仓,用以赈济,减轻灾患,抚州百姓欢呼说:“这是刘公义仓啊!”。又捐钱在邻乡购得禾苗,分发给农户,秋后获得丰收,深得抚郡士民拥戴。

刘体重每到一地,尤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他在江西之南康、广信、吉安、抚州,湖北之武昌,都建有精美的校舍,以供学子读书。从政之余亲临府学讲课,对生童总是以礼相待,谆谆教诲,一扫师生对立情绪。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乡试,兴鲁书院6名考生录取4名,声名渐起。此外,他还创建义塾一所,吸收家境贫困的童生入学。

刘体重虽身居高位,生活却十分俭朴,自贱至贵,从不奢侈。待人宽厚,乐善好施,但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注重对子孙的培养教育。并训以做人做官的道理。他的儿子刘煦,考取功名,后来做了道台。

刘体重二十二年(1842)四月因病请假归里,十二月卒于赵城家中,享年74岁。同治

二年(1863),经抚州等地奏请,刘体重被列为“循吏”载入清国史。

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江西新城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官工

部侍郎。清代书法家。

少年时,与胞兄希祖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解元(乡试第一名),五十八年中探花(进士一甲第三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左右春坊赞善、庶子,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副总裁、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武英殿副总裁官、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其间,还充任过云南、贵州,江南乡试副考官和顺天乡试主考官、殿试读卷官,四川、山西、江南学政,到浙、闽主持审理刑狱等。历任户、礼、工、吏、刑部侍郎(副部长),世称“五部侍郎”。嘉庆二十五年(1820)病故。

陈希增“工为文,娴掌故,有治事才”。督理学政时,对下属、士子,严格要求,严禁舞弊,惩恶导善,奖励才干。因此,“士畏其严而仍乐其宽”。在工部、户部任职时,对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审查,都十分谨慎。担任侍郎后,虽位居二品,仍虚怀若谷,使部属得以人尽其言。任国史馆副总裁时,将本朝大臣之政绩,誊录副本,时时览阅作为自己的借鉴。还将编入《四库书目》中江西籍人士的著作集成册,予以珍藏。

陈希增出身名门望族,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曾孙。民国《江西通志》记载:“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兄陈希祖(1767-1820,一作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作玉芳),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御史。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子陈孚恩(1802-1866,字子鹤,号少默,别号紫藿),历任六部侍郎、五部尚书,官至军机处章京(宰相)。

李宗瀚(1769-1831),字北溟,一字公博,号春湖。为李宜民长孙,李秉礼长子,过

继给叔父李秉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寄籍广西桂林。官至工部侍郎。清中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宗瀚生于乾隆三十四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五十八年(1793)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嘉庆二年(1797)充武英殿纂修,次年大考二等,擢詹事,补左赞善,充国史馆协修,四年充实录馆纂修,五年为福建典试。十年转侍读学士,督学湖南,晋太仆寺卿,后入都授宗人府府丞。十九年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典武会试正考官。在任期间,秉公办案,提携有识之士。咸丰年间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魏源就曾得到他的赏识、推荐和帮助。

李宗瀚在朝为官期间,陆续经历了养父母、生母弃世之痛,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生父李秉礼已至暮年,晚景凄凉,李宗瀚为之建湖西庄,以使其颐养天年,并向朝庭乞归依祖母居,潜心钻研诗词书法,不几年祖母亦丧。道光八年(1828),李宗瀚赴京就任工部待郎、浙江典试、浙江学政。道光十一年(1831),六十三岁时,父李秉礼殁于桂林,李宗瀚扶病奔走,卒于衢州舟次。

李宗瀚生性纯厚,待人诚实,对待生父、养父一样至诚至孝。对同僚以诚待人,从不诿过于人。他博涉群书,喜好金石文字,以文名受知于嘉道两朝。朝廷制作多出其手。曾建楼

于桂林榕湖南岸以收藏金石书画,题名“柘园”。在家闲居时,潜心钻研诗词书法。善诗词,崇尚韩愈。

李宗瀚中岁以养亲居林下十年,书法尤为世重。其书法远宗王羲之,近学虞世南,以行、楷见长,篆书传世甚少。其书不以外形取媚于人,而致力于学识和修养的内在功力,表现为外形冲淡平和,而内含清刚之气,平矜释躁,雅步雍华,被人称为当朝“继张照、王澍而三”。曾国藩评价道:“偶思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作二语云:…时贤一石二水?。一石谓刘石庵(墉),二水谓李春湖、程春海也”。近人马宗霍更称之为“书品之深,并世无偶。”李宗瀚曾摹刻孔庙碑和化度寺碑于石二本,为世人所珍惜,世称“李本”。其传世书迹行书《长安杂诗轴》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并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四)》。其所藏《孟法师碑》、《庙堂碑》、《信行禅师碑》、《善才诗碑》被称为“临川四宝”。

李宗瀚认为“盛名不可居”,不愿以诗文名世,编集时尽量删减。著有《静娱室偶成稿》2卷、《杉湖酬唱诗略》2卷。

其家世贵盛,在广西享有“临川李氏”盛名。李宗瀚是李家经由科举正途入仕,光耀门楣的一个重要人物。祖父李宜民(1704-1798),清代著名盐商,乐善好施,扶贫助学。父亲李秉礼(1748-1830),官刑部江苏司郎中,清代诗人,以诗画著称于时。

李氏家族在桂林诗、书、画界都有一定的名气:李宜民擅长书法;子辈中,李秉礼善作诗,李秉钺善书画,较拿手的是篆书、隶书、山水画;李秉铨以画墨兰闻名;李秉绶擅画,尤以画兰竹最有名;第三代中李宗瀚的书法是李家的一绝,李宗涵、李宗溎、李慧在书画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因此,史书称“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其中尤以李秉礼、李宗瀚、李秉绶成就突出,最具影响,并称“诗书画三绝”。

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一字实思。江西新城(今黎川)钟贤人。陈道之孙。

清代文学家、教育家。官至礼部侍郎。

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十五年,年六十八岁。少年时代从学于舅父鲁九皋,成年后又师从姚鼐、翁方纲。他虚心好学,出言有识,颇受姚、翁器重。与陈希曾、陈希祖同为鲁九皋得意门生。嘉庆五年(1800)中举,六年(1801)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提升为司业。历任中允侍讲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代理户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曾任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纂修总纂,文颖馆《明鉴》总纂,乡会试同考官,河南、江南乡试正考官,福建、浙江学政,壬辰科(1832)会试复试阅卷大臣,武会试总裁等职。为道光皇帝所器重,曾被钦命为“文魁”。在方苞以后的桐城派文人中,陈用光是最为官运亨通的一个。

陈用光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在浙时,劾罢奸佞,以儒学规训学子。在江南乡试中,他认真选拔人才,上元(今南京)籍考生梅曾亮、管同皆为其所选拔。此后,他们互为知友,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赋诗撰文,均为桐城派得意门生。陈用光不愿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的邀约,总是借口推辞谢绝。对贫寒之士,则慷慨赠与周济,还曾为老师鲁九皋、姚鼐设置祭田,被称为荣师爱才的典范。居官30余年而家无余财。

陈用光工古文,学于舅父鲁九皋,兼有姚鼐、翁方纲之长,“理道宽博朴雅”,文笔浑厚精深,为当时文人所推服。为学宗汉儒而不背程朱。桐城派后起之秀管同、梅曾亮等多出其门。作诗始学于蒋士铨,后效姚鼐方法。为宣南诗社成员。系林则徐密友,曾与林则徐相和诗,林《云左山房诗钞》卷五有《题陈石士侍郎用光韬步竹图遗照》诗。

一生著述甚多,传之于世的有《太乙舟文集》8卷,《衲被录》等。其中《太乙舟文集》8卷,影响较大。该集为梅曾亮编次,于道光十六年(1835)刊刻出版。还有《诗集》12

卷及《衲被录》等。《春秋属辞会议》一书尚未完成,即病卒。《清史稿》有传。

陈用光出身名门望族。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是其祖父。民国《江西通志》记载:“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父守治。均系进士。曾捐巨资修建南城盱江书院与本县黎川书院。

陈希祖(1767-1820,一作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

作玉芳。江西新城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官御史。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

少年时,与胞弟希增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人,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殿试第七名,被任为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后改调吏部,补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其性恬淡,虚心好学。为官期间仍埋头书卷和用心著述。对古文诗艺、天文、算法、水利皆洞悉其理,尤精书法,誉满京师,而书名独盛。书法张即之,兼得董其昌晚年神髓,与当时著名书法家张照(得天)、刘墉(文清)鼎足。顾莼为其《云在轩诗集》所作序称:“玉方书名独盛,四方来者多方求得片纸只字为荣。”包世臣曰:“陈希祖习董书,形神皆肖,人称之为华亭后身。”

著有《云在轩稿》,今未见。有墨宝传世。卒年五十六(一作五十四)。

陈希祖出身名门望族,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曾孙。民国《江西通志》记载:“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弟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官工部侍郎。清代书法家。

吴嵩梁(1766-1834),字子山,号兰雪,晚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江

西东乡新田(今属红光垦殖场)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清代江西最杰出的诗人。有“诗佛”之誉。

生于乾隆三十一年。吴居澳之子。少孤贫,有异才,以鬻文养母。15岁以文名于乡,为金溪杨頀所识,结为忘年交。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南巡时,吴嵩梁应召赴金陵应试,时年不到20岁,诗稿已有数百首。嘉庆五年(1800)举人,授国子监博士,旋改内阁中书。道光十年(1830)擢贵州黔西知州,时年已65岁,上任次年在黔西东山开元寺修建阳明书院,有惠政。因事得罪上司,转为长寨厅(今长顺县)同知。后曾两任乡试同考官。卒于道光十四年,年六十九岁。

中举前曾从蒋士铨学诗法,以杜甫为宗,兼及唐宋各家之要,诗名渐起,又浪迹名山大川。弱冠入都,与当时名流交游酬唱,王昶和北平的翁方纲、满州的法式善法式善、钱塘的吴锡麒吴锡麒等并相推重。琉球陪臣子弟在清国子监读书时,也曾受过吴嵩梁的教诲,回去后将其诗作广为传诵,以后来大陆者均以得到他的诗为荣。曾先后主讲兴鲁、白鹿洞、鹅湖等书院。在鹅湖时,注重言教与身教结合,告诫生徒要“贵实学”,忌“一暴十寒”,曾主持清理书院学田、店租,修成《鹅湖书田志》4卷。于白鹿洞任课之余,喜游胜景,撰有《庐山纪游诗集》。

嵩梁才华横溢,与乾嘉间优秀诗人黄景仁齐名,并称为“一时之二杰”。是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诗人。诗名远播海外:日本商人重金购买其诗扇;朝鲜吏曹判书金鲁敬得其所

著诗,以梅花一龛供奉之,称为“诗佛”(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梅龛诗佛》:“ 西江吴兰雪中翰嵩梁,工诗,高丽使臣得其所著诗,称为诗佛,而筑一龕以供之,种万梅树云。”)。《晚晴簃诗汇》称其诗“纵横排再,议论藻采足以佐之”。江西诗人自蒋士铨(“四子”之一)后二十余年,其与临川乐钧为后继起者。体沿六朝而规格则似唐之温(庭筠)、李(商隐),其清婉处又与元(稹)、白(居易)为近,而下匹吴伟业。袁枚以才自负,亦心折其诗,以“清绝”、“超妙”、“天籁”之语赞其诗作,有人还刺绣他的诗流传于世。在清道光年间的内阁中书舍人中,吴嵩梁的诗与龚自珍的才、魏源的学、宗稷的文章、端木国湖的经术,被称为“薇垣五名士”。

著有《香苏山馆全集》57卷,其中《近体诗古体诗》28卷、《词》1卷、《文集》2卷、《石溪舫诗话》2卷、《听香馆丛录》6卷、《鹅湖书田志》4卷、《新田十忆图咏》4卷、《表忠录》、《东乡风土记》、《粤游日记》、《庐山记游图咏》、《武夷记游图咏》、《莲花博士图咏》、《拜梅图咏》、《秦淮春泛图咏》、《香苏草堂图咏》、《鹤听诗图咏》各1卷。

吴嵩梁不但能诗,亦工文、词、书、画,但为诗名所掩。书学苏、米,画从汪梅鼎学写兰,出笔即秀逸。《清史列传》行于世。其女吴萱、妹素云、妻蒋徽都是当时有名的女画家。小女儿吴芸华是个诗人。可谓一门风雅。

乐钧(1766-1814),原名官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临川长宁

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嘉庆十九年,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

乐钧与吴嵩梁同为翁方纲弟子,能继诗家蒋士铨之后,并负盛名。各体诗文均可谓清代大家,“才华渊懿,执骚坛牛耳几十年,大江南北知名人罔不心折”。曾燠官扬州,乐钧曾寓其馆中,颇得曾赏识,谓其所长不惟诗,诸体之文,靡不绮丽。其骈文与张惠言、李兆洛等并称“后八家”,被录入《后八家四六文选》。其诗,张维屏以为“江西诗家,蒋苕生(士铨)后,乐莲裳、吴兰雪(嵩梁)”;杨希闵则称其“才气稍逊兰雪、茗孙(汤显祖裔孙汤储燔),而真意流露,秀韵天成,则反胜之”,是继蒋士铨、吴嵩梁之后江西诗坛的佼佼者,尝赋《绿春诗》二十章,又续赋三十章,盛行于时。亦工词,早学柳永、周邦彦,后则“郁勃如寒泉奔进,冷峻而奇峭”。其词与蒋士铨、勒方奇、文廷式被称为“江西四大家”,词作被选入《清名家词》。其笔记小说《耳食录》,可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媲美,记录了众多人世间的奇闻趣事、神仙鬼怪的秘迹幽踪,并掺以街谈巷语,“胸情所寄,笔妙咸鞍,虽古作者无多让焉”(吴嵩梁《耳食录序》),时人竞相传抄。

著有《青芝山馆诗集》22卷,《断水词》3卷,骈体文2卷,《耳食录》初编12卷,续编8卷。另有《楠善词赋稿》散佚。其散文《罗台山轶事》、《广俭不至说》曾入中学课本。

谢廷恩(1765-1841),字德清,又字拜赓,崇仁县十三都段溪村(今河上乡谢家村)

人。清代抚州富绅。

少时家甚贫,只涉读过《论语》,即帮助双亲从事农活劳动。16岁始习书算,尔后从事商业活动。他以贩运崇仁特产苎麻为主,销往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在经商中,作风正派,

诚信无欺。一次,有人结付货款多给了六百金,他发现后即予归还,深得同行好评,乐意与其交往。不到20年,拥资逾万,成为当地巨富。

他乐善好施,在家祠内设仓储谷,用以周济贫困的亲戚故旧;对受灾县民,则从外地购谷赈救。嘉庆二十年(1815),他于县城独力营建义仓,并捐谷1.06万担,以备贷放。二十四年,又捐银二千两,倡建育婴堂,以养弃婴及孤儿。获议叙巡检加三级的奖励。

谢廷恩读书不多,却乐于资助贫困学子。按例诸生入学时,需备贽见礼物,方可拜师受业。贫寒子弟,苦于筹措。谢廷恩捐钱四千贯贷给商家,约定每三年交息千贯,由学官取其息作贫寒学子的贽见礼。新生入学,复试前要交“卷结费”,谢廷恩约志同道合人士结为“芹香社”,合资帮助解决贫穷学生的费用。

县治有黄洲桥,跨南北两城。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大水冲毁该桥,限于财力,知县筹资架设浮桥,后又改设渡船,行人多有不便,交通事故难免。谢廷恩看到此景,决心捐资重建此桥,并计划该桥全部采用石砌。有人说需耗银10万两。他说:“只要利民,即使家财耗尽,也在所不惜。”邀集地方士绅长老,于道光十六年七月初七日动工兴建,历时四年,耗银6万余两,一座新石拱桥建成。知县王楷建议该桥改名为“谢公桥”,谢廷恩逊谢力言不可,仍名“黄洲桥”(今崇仁解放大桥)。

谢廷恩为人厚道,洁身自好。郡守、县令多愿与其结交,他说:“我守分为良民,就很满足了,结交官府,非所愿。”

人。

工文词,善兵法。咸淳年间,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人,白鹭洲书院创始人,南宋爱国丞相)荐于朝廷,为为朝议郎。贾似道逐万里,目为同党,遂弃官不仕。隐居故里,从事诗歌创作,其中以抒亡国之恨者为多。

著有《蕙山愁吟》,不传。清曾燠《江西诗征》辑存其诗,五律如《屡庸军马后相过》、《番阳道中》、《兵火后野望》等,多乱世之感。七绝如《子规》、《春夜》,七律如《元宵》等,沉郁悲凉,多亡国之痛。《全宋诗》卷三六○六录其诗28首。《江西诗征》收录其诗作《山居杂兴》、《兵火后野望》等20首。事见《江西诗征》卷二三。

祝徽(1568-1634),字文柔,号怀复。临川南栎村(今抚州市钟岭祝家村)人。与汤显

祖、邱兆麟、帅机齐名,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与邱兆麟、帅机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官至山东道临监察御史。

祝徽是祝氏第十一代子孙,自幼苦读,博闻强记,但科场失意,,连考十次未中。大器晚成。传祝徽弟子曾栋曾将老师荐贤于皇帝,皇帝见祝徽布衣青衫,而弟子曾栋则蟒袍加身,即兴出一对联:“龙袍凤袍布袍”。祝徽听了黯然失色,沉默不语。曾栋连忙应对:“我先生沉默已是绝对……时也命也运也”。皇帝笑曰:“弟子如此杰出,先生果非凡人!”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54岁才中举,次年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第六十四名进士。官授行人司行人,掌管传旨、册封等事。不久调任山东道御史。天启七年,改任山西巡按御史。

崇祯官年(1628),思宗召对,祝徽首次应召进京。先后两次上疏,奏请“起废进贤,缓刑勤政,开垦进田,整顿军备”,均切中时弊,深得思宗赏识。崇祯二年改任浙江巡按御史。

巡督盐税时,深入察访,为百姓排忧解难,将五年一次的审编壮丁,丈量盐田改为一年一次,并规定一律到县办理,税银由盐户直接交到官府,严禁下面官吏敲诈勒索,两浙之民得以免除苛政之苦,其德政万民称颂,有口皆碑。崇祯四年(1631),他看见边境告警,军费浩繁,毅然上疏将自己历年所积俸银八千两,随盐税上解,以佐朝廷军需。其忠心为国,受到朝野赞扬。崇祯七年(1634)病故。

祝徽一生风仪自励,步入仕途前,以教为生,所教学生曾栋、游玉廷等都比他早十多年考中进土,成为达官贵人,而他一家八口,生活困难,却安贫乐道,自珍自爱,从不要求救济。显贵以后,仍朴实谦恭,平易近人,每遇亲朋故友来访,常亲为斟酒。

祝徽为文与书法,均劲骨奇姿,独成一家。著有《四书十言》、《壁经》、《十日言余集》、《伏日言馀集》、《在手篇》等传世。

陈际泰(1567-1641),字大士,明临川鹏田陈坊村人。明末古文家。“临川四大才子”

之一。

其父仪生,号西园,流寓于福建汀州武平,教书为业,陈际泰生于该地。他幼年家贫如洗,无法与其他幼童一样进学读书,只好借邻居小孩的书,偷偷躲在一边自学。8岁时,得到表兄一本破烂《书经》,刻苦自学,揣摩其意,慢慢通晓其义。10岁时,在外公家药笼中找到一本《诗经》,便日夜攻读。父亲要他下田劳动,他将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诵背不止。14岁时,代父教蒙馆,先后向济川、钟美政、郝庶野等人学习写文章。20岁时,认识了邱一敬,两人诗书相传,互相切磋。陈际泰家境贫寒,常受当地恶少欺凌,不久便返故乡临川。回乡后,结识了章世纯、罗万藻、艾南英,四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豫章社”。一起倡导时文,致力写作,以时文著称,被誉为“临川四大才子”、“江西四家”。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散文风格多样,有一定艺术价值。

临川四大才子:明末,临川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某年,

有一知府到抚州上任,欲过文昌桥进城,只见四个汉子袒胸露腹横卧桥上挡道,身旁放有一只陈旧的箩,装着几株艾叶。知府知道是“陈、罗、章、艾”四位才子出对子考他,随即吩咐衙役叫才子们报出上联来。四个才子一听要上联,立刻随口吟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原来这“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抚州方言“文昌”与“文章”谐音的特点,暗指他们身下躺着的文昌桥。四才子坦腹仰面朝天,阳光晒着他们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桥上晒文章”的绝妙构意。知府一听是这么一个绝对,憋得目瞪口呆怎

么也无法对出下联,于是吩咐衙役打轿原路退回。黄昏时候,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黄昏渡”三个篆体大字。知府询问摆渡人,摆渡人指着对岸前后两个村子说:“前村名前黄昏,后村名后黄昏,故而此渡名…黄昏渡?。”知府一听这话,猛然受到启发,终于想好一句下联,立即传令打轿进城。谁知轿子回到文昌桥,四位才子叫一书僮送来一个纸卷。知府拆开纸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知府这时才知陈、罗、章、艾四个才子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山东地域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一) (一)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自然地理特征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泰山自古至今声名显赫。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从《十三经》到《二十五史》,多处可见对于泰山的记录和描述。它是一座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赋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喻体。 1.泰山概貌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东侧、山东省中部,横亘于泰安、济南两市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1391米。据载,在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在这个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中的一部分,高高地耸立于海平面之上。距今1亿年左右,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泰山的雏形。直到新生代中期(距今3000万年左右),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又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日的景貌。据考古发现,从40万年前到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泰山文化区域曾活动着沂源猿人、新泰智人,两者分别代表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原始先民依次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一系列灿烂辉煌的文化。 泰山摩崖刻石泰山有着丰富多姿的名胜古迹。古老而年轻的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胜迹众多的岱阳又称泰前,是泰山风景名胜荟萃之地,除岱庙外,还有登山东路、登山西路、环山路、徂徕山等景区。今存寺庙20座,碑碣639块,摩崖刻石634处。天人合一的岱顶,位于泰山

之巅,面积0.6平方公里。由此可跨天门,游天街,望天阙,渡仙桥,逛琼阁,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雨凇雾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奇观。岱顶现存庙宇5座,碑碣22块,摩崖刻石246块。风光秀美的岱阴,位于泰山主峰以北,包括后石坞、谷山玉泉寺、桃花峪、娄敬洞山、五峰山、昆瑞山、灵岩等景区。其群山连绵,旷远清幽,奇峰怪岩,洞坞藏秀,有寺庙6座、碑碣640块、摩崖刻石599处。 2.泰山风尚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它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都采取种种仪式,表达对泰山的景仰与膜拜,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泰山文化”现象。 泰山崇拜。泰山因其“大”成为古代人最早推崇它的原因之一,人们崇拜泰山,是希冀这座“大”山给人带来力量,驱除灾害,求得幸福。人们在对“大”的膜拜中逐渐发现,太阳有着更神秘的力量。因此,太阳崇拜成为泰山崇拜中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方与太阳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太阳就被称做“东乌”、“东君”。东方成了尊贵的方位。例如“五行”说中,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苍,所以“东方曰苍天”;在“八卦”中,东方为“震”,“震为长男”;在“四时”中,东方为“春”,春乃四季之首;在“五常”中,东方为“仁”,仁是天地大德;在“五帝”中,东方是“青帝”,青帝是至高的天神……这种出于原始思维的东方崇拜,使地处中原之东的高大泰山有了更加神圣的力量。《文献通考》中即记述“岱宗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所宗也”。泰山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力、自然之神的敬畏与依靠,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形态。 泰山封禅。帝王封禅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皇帝梦寐以求的。在帝王封禅史上,除了武则天以女皇的

盐城市2018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盐城市2018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付梓.(zǐ)悫.直(qiào)巷.道(hàng)纨绔.(kù) B.守拙.(zhuó)忖.度(cǔn )龟.裂(jūn )恫.吓(dòng) C.龃.龉(jǔ)神只.(qí)对峙.(zhì)攻讦.(jié) D.攥.握(zhuàn)炽.热(chì)嫉.恨(jí)蕴藉.(jiè)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按步就班不可思议姹紫嫣红黯然失色 B. 雷霆万钧出类拔萃融汇贯通相形见绌 C. 四季常青心无旁鹜理屈辞穷鬼鬼祟祟 D.病入膏肓察言观色迷离惝恍疾言厉色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 ..的一组是 A. 礼尚.往来(崇尚)沸反盈.天(充满)功败垂.成(已经) B. 明日黄花 ..(菊花)不欺.暗室(昧心)天真无邪.(不正当) C. 长治.久安(太平)沉沦之渐.(沾染)厥.功甚伟(其、他的) D. 举一反.三(类推)不即.不离(接近)尤不可觏.(遇见)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是诗人,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外国的诗人,何尝不然 A. 特别而那么而也 B. 尤其就那么但也 C. 特别而所以而又 D. 尤其都所以但又 5.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 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B.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达成高度的共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以造福子孙后代。 C.作为名人,频繁亮相在聚光灯下的生活让素来沉浸在自己文字中的莫言颇为痛苦,不 堪其忧,想重回到书桌写好作品。 D.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二季”活动。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能合成,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不全)

2018年贵州省铜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清楚地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卷Ⅰ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卷II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5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I(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 .偻(gōu) 脊.梁(jí) 倔.强(jué) 叱咤.风云(zhà) B.押解.(jiě) 撺.掇(cuān) 亢.奋(kàng )舐.犊情深(shì) C.恸.哭(tóng) 憔.悴(qiáo)肖.像(xiào) 纵横捭.阖(bǎi) D.刹.那(chà) 缜.密(zhěn) 殷.红(yīn) 怏怏.不乐(yà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荟萃抉择锋芒必露急流勇退 B.羁绊祷告铤而走险语无伦次 C.谒见沉湎坚如磐石再接再励 D.伶仃痊愈自怨自艾留连忘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进行分类辅导,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 B.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 C.在生活工作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D.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 ....,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铜仁市交通的曰益发达,铜仁人民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B.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江西民俗文化

09013123 卢长军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 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2 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 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 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

泰山的历史文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7913132948.html,/question/3833233.html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https://www.360docs.net/doc/7913132948.html,/taishan/lishiwenhua/ 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近代于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 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登泰山封禅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AC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之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祷,南宋《道门定制》卷二《申东

浅谈江西文化

浅谈江西文化 历史学类151班王芸清 学号:5000415016 一、江西概况 1.地理位置 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简称赣(gàn),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江南地带,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主要河流赣江而得简称(赣)。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 2.组成 江西辖11设区市:南昌(江西省省、城市)、九江(江港口城市)、赣州(江西南门、世界钨都)、饶(旅游胜优秀旅游城市)、宜春(赣西城市)、景德镇(世界瓷都)、抚州(才乡)、吉安(革命圣)、新余(钢城)、鹰潭(道都)、萍乡(江南煤都),省会南昌市。3.人口与面积 人口4456.75万 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4.文化简况 古时江西属移民之地,故方言较多,有赣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徽语和官话。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徐稚、陶渊明、綦毋潜、来鹄、林士弘、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

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缙、汪大渊、宋应星、魏良辅、汤显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蒋士铨、魏禧、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黄秋园、欧阳竟无、古龙、袁隆平、李安、刘颁、刘敞等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二、文化总览 文化,赣文化泛指赣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赣 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赣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 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赣文化。 总体看,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 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诸多子系统。 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1.赣地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

最新泰山旅游文化分析精选

泰山旅游文化分析 姓名:周彤班级:机设1305 学号:1310140504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书法文化以及石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被誉为中国的“国山”。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一,泰山的历史文化 泰山,从一座山,到自然山,文化山,精神山!这是世界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它东临海,西靠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点区域。泰山文化深厚,其古建筑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气势磅礴的泰山,与长城,长江,黄河齐肩!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到“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帝王封禅祭拜天地,祈福苍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的神山。 泰山以先秦72位祖先君王,秦统一以来12位皇帝举行泰山封禅

祭拜大典,以历朝有百代帝王各种级别参拜!实为国之首山。随着帝王封禅,全国各地遍建东岳庙,泰山宫,泰山寺庙,东岳祠,奶奶庙,泰山奶奶庙,碧霞祠庙。泰山渐渐被神化,称“东岳大帝泰山神”! 道教五行学说:泰山统管人间官职升降与人间生死! 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二,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是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不乏精华所在。在泰山看古代建筑,岱庙当然是必去的,从岱庙出北门后,徒步攀登,王母池、孔子登临处、十八盘、南天门、碧霞祠……均堪称杰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为著名佛教庙宇,泰山之北的齐长城更是世界之最。 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建筑

下列是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属于两汉时期的是()。.doc

其中属于两汉时期的是哪几个 下列是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属于两汉时期的是()。 ①老子; ②屈原; ③华佗; ④孔子; ⑤李斯; ⑥孙武; ⑦张衡; ⑧董仲舒

A . ①⑤⑦ B . ②⑥⑧ C . ③⑦⑧ D . ③④⑤ 参考答案C 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XXX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XXX、XXX、XXX、XXX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XXX西XXX(今XXXXXX市石桥镇)人,XXX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XXX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XXX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XXX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XXX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

大丰名人袁文彬—方强

大丰名人袁文彬——方强 他是一个文人才子,更是一位革命斗士。68年前,他的壮烈牺牲,让当时远在西南重庆的周恩来、郭沫若心情沉重,为之叹息。 这位文人斗士名叫方强。以他名字命名的方强镇,是大丰市惟一一个烈士乡镇。 提起方强烈士,当地人多半都知道,有的还会告诉你,“方强的原名其实叫袁文彬”。 历史需要还原,英雄的气节需要被呼唤,被传承。7月31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方强镇,试图寻找到能真切回忆起烈士当年精神风貌的人,还原出烈士离世前最激荡人心的瞬间,好让在盐阜地区洒下一腔热血的英魂,为更多的盐城人所熟知,所景仰。 “袁文彬是个人才” 袁文彬亦名袁持中、袁志远,1901年出生于上海青浦,与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故居只相隔一条小河。他投身过“五卅”运动,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袁文彬四处奔走呼吁,宣传抗日。由于文艺和组织才能突出,他担任郭沫若直接组织成立的战地服务团第一团团长。“战地服务团共有男女团员50人左右,是一群在上海读书的爱国青年。他们在淞沪一线开展宣传、募捐和伤员救护等工作,在

当时产生过较大反响。”收集并整理袁文彬烈士事迹的大丰党校老干部江秉均回忆。 “袁文彬还与许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等打过交道,比如夏衍、柳亚子、潘汉年等。他才艺广泛,精通德语,会写文章,还擅长文艺演出,当时多部宣传短剧都由他亲自出演。”江秉均谈起袁文彬,也觉得这是一位“了不得”的人才。 1938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促进下,国民党恢复了军委政治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袁文彬参加“三厅”工作,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指示下,率领战地宣传队到江西、皖南一带进行宣传活动。1940年冬天,按照党的指示,他又来到苏北盐阜地区开展革命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袁文彬改名方强,带着民运工作队到盐城二区伍佑东部的斗龙港北岸(今大丰市境的方强、三龙等乡镇一带),深入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展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还建立人民武装,打日寇、锄汉奸。1941年7月,日军疯狂“扫荡”盐阜地区,再次占领盐城。为了便于领导敌后斗争,上级决定将老盐城县划为盐城、盐东(今大丰市境的三龙、方强一带属盐东县管辖)、建阳三个县。10月间,成立盐东行署,方强任行署主任,筹备成立盐东县人民政府。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盟诸侯,一匡天下;沿泰山分水岭建千里长城以为防线。 泰山,由于地处祖国东方,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卦为震,星宿为苍龙,所以泰山被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万物发育之所,成为天的象征,神的化身。于

名人文化的传承讲解学习

名人文化的传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历史名人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是一座城市文化命脉和集体 记忆的一部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他们可以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个性进而确立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历史名人文化,可以打造独特文化名片,进而形成特质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发掘、保护、利用历史名人文化是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掘地域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加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名人文化在地方历史人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点是具有地缘性,进而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虽然有的名人史实时代久远,但由于与我们同居一地,容易被人感化,近现代的名人,甚至还沾亲带故,更容易被人接受。开展名人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本地历史名人有意识的大力宣传和弘扬,形成并显示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渗透、浸润和普及的教化作用,有效地将传统的伦理道德精髓植入到市民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之中,使他们自觉地接受熏陶,尤其是要教育、激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人,延续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使本地的历史文脉传承有序,长盛不衰。但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之中对于名人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很多问题:1、对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可持续利用的多种资源中,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是高层次的、永久性 的资源,是悠久厚重历史最直接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具有很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应积极开发、宣传并利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致使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主流中。如表现为在图书馆、广场、公园、出入城路口等地方很难看到历史名人雕像和对应的古文物;历史名人文化的相关知识没有纳入全市、全省宣传教育范畴,丰富的、具有特质的人文资源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作为支柱产业去做大做强等。2、从事历史名人文化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匮乏

江苏历史名人

南京(2人) A曹雪芹(清):文学家,著《红楼梦》 林散之(近代):书法家,近代草圣 苏州(25)A孙武(春秋):军事家,著《孙子兵法》 A伍子胥(战国):军事家 陆绩(汉):天文学家,著《混天图》 张旭(唐):书法家,草圣 韦应物(唐):诗人,并称王孟韦柳,著《韦苏州集》 张籍(唐):诗人,著《张文昌集》 陆龟蒙(唐):文学家 范仲淹(宋):学者,诗人,政治家,著《范文正公集》 范成大(宋):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 沈括(宋):文学家,科学家 黄公望(元):画家,元四家之一 陆机(晋):文赋家 顾恺之(晋):画家,著《画论》 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著《九章算术》 柳如是(明):文化名人,文学家,著《柳如是诗》 沈周(明):画家,明四大家之一 祝枝山(明):画家,吴中四才子之一 唐寅(明):画家,吴中四才子之一 文征明(明):画家,吴中四才子之一 仇英(明):画家,与文征名齐名 冯梦龙(明):文学家,著《春秋衡库》 归有光(明):散文家,著《归震川先生集》 A顾炎武(明):思想家,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启蒙者 曾朴(清):文学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作者叶圣陶(近代):文学家 柳亚子(近代):文学家 无锡(6人)刘半农(近代):文学家,五四文学先驱之一 A徐悲鸿(近代):画家, 荣毅仁(近代):政治家,近代民族工业开拓者之一 刘天华(近代):音乐家,近代民族音乐开拓者之一 钱钟书(近代):文学家,国学大师 薛福成(近代):思想家,外交家 常州(4人)瞿秋白(近代):革命先驱 刘海栗(近代):画家 华罗庚(近代):数学家 李公仆(近代):革命烈士 镇江(4人)刘义庆(晋):文学家,著《世说新语》 刘勰(南朝):文学家,著《文心雕龙》 萧统(南朝):文学家著《文论》 刘鹗(清):文学家,著《老残游记》6fQ超级大本营军事

泰山文化

论泰山旅游文化(从泰山文化到泰山旅游) 摘要: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泰山旅游经济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泰山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泰山文化不仅是泰安与山东的重要旅游资源,也是整个国家和全世界的重要旅游资源. 关键词: 泰山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文明之根,东方文化的宝库,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北大美学教授杨辛. 泰山素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又以“天下名山第一”独占鳌头。五岳之中,论海拔,泰山不是最高的,论景色,泰山不是最美的,但它为什么名气最大?是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所放射出的特殊魅力。 在帝王巡守和封禅泰山的过程中,泰山作为一个自然实体而存在,巡守和封禅的主要目的是对天、对地的告祭,泰山是告祭的场所。从传说时代就在泰山上举行封禅这种典章制度上最隆重的大典,到宋代之后的帝王致祭泰山,从泰山作为人间帝王与上天沟通的场所,到对泰山封王、封帝,兼封其妻子儿女,在长达数千年的巡守和封禅仪礼的举行过程中,泰山也因为它的特殊位置而完成了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在封禅大典中,泰山的地位便凸显出来。封禅与巡守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是山岳祭祀礼仪中最隆重的盛典。封禅的方式是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其次,封禅的目的是“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报群神之功”。《史记·封禅书》记载,在秦以前有72个帝王曾行封禅之事,不过,司马迁自己也只提到12个帝王,而且还多语焉不详,叙述模糊。也有学者认为,所说72 帝只是约数,极言其多。自秦以来,正史所载,秦汉唐宋诸朝均有帝王亲临泰山封禅。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遣官员代祭,

高考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打印版

高考历史文化名人作文素材集锦 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忆李白》 1.有人说,他是一个酒鬼,终日与酒共眠;有人说,他是一个侠客,执剑行走千岳;有人说,他是一个诗人,惊天地泣鬼神;有人说,他是一个仙人,被贬谪人间。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宏大豪放的不朽精神;他成了一座丰碑,一座永远耸立不倒的丰碑。 2.他自由,豪爽,不受名利与富贵的羁绊;他逍遥自在,四处行走,仿佛世间的种种纷争与摩擦都和他无关;他只关心他的朋友,他的诗,他的酒。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诗仙。 3.一星升起,他灿烂的是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评价: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虽然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沧桑,我仍能清晰地体察到李白当年的痛苦与挣扎。为了一生的追求与梦想,也许他想到过妥协,毕竟生命是短暂的啊,而侧身长安天子身旁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千载难逢的机遇。繁华沉寂的深夜里,仗剑醉酒的李白让目光投向月明星稀的杳深的苍穹。此时,惊惧的飓风横扫着痛苦与挣扎:怎能让如此短暂高贵的生命,沉溺在庸俗中、禁锢在牢笼里!我李白怎能当一个摇尾乞怜的弄臣!长安的街道幻化为捆人的绳索,长安的宫殿已成牢狱。于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中,终于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叛徒。李白用自己傲岸独立的人格,为后来的知识阶层树起了一个虽然险恶却藏着无限人生乐趣、通向无限风光的大境界的路标。杜甫 “在你的眼光里,我看见盛唐的光辉,一闪即逝。在你的茅屋里,我听到怒吼的秋风,冰冷刺耳。在你的诗句里,我读到铮铮白骨,呐喊千秋。在你的草堂上空,我看见总有一只孤雁,成为太阳的影子,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裹满了沧桑。而你,只用一滴眼泪,便把家园,淋湿。” 1.有这么一个人,天涯流转,四处漂泊。有这么一个人,穷途潦倒,贫病交迫。这个人,把诗当做一生的事业;这个人,把一生的遭遇都写成诗;而他那波折多难的一生,正是历史沉吟悲痛的一页。他的诗,是时代的实录,历史的见证。我们因此称他的诗作是“诗史”,也尊他为“诗圣”。他就是--杜甫。杜甫一生东奔西跑,颠沛流离。但是他心中有爱,笔下有詩,他的真实人生虽然愁苦不堪,他的文学生命却光芒万丈。 2..他自己穿单衣,睡茅屋,却还关怀天下的寒士,他用他最低沉的声音,喊出了最有力量的呼唤。他用他的笔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他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后代,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 曹雪芹 1.为了一个梦他忍饥挨寒孜孜不倦;为了一个梦他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一部《红楼梦》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一部《红楼梦》映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雨沧桑。“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他创造了文学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2.正是他用一部小说为世人描绘一个民族最细腻动人的至美情感,并发展成了一门不朽的学问——红学。 评价: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悭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学贵博而能专,因为各种知识是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的,掌握的知识越广,就越能左右逢源,豁然

盐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目

盐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目(一) 一、二年级段 中国部分(15本) 1.《小猪唏哩呼噜》(小布头丛书)孙幼军著 2.《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周锐著 3.《小老虎历险记》汤素兰著 4.《亲爱的笨笨猪》杨红樱著 5.《吃黑夜的大象》白冰著 6.《小巴掌童话百篇》张秋生著 7.《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梅子涵著 8.《泡泡儿去旅行》(小布老虎丛书)薛涛著 9.《三毛流浪记》张乐平著 10.《小脚丫图画书系列》张美妮编 11.《八点猴和狐狸皮裤》张彦平著 12.《365 夜儿歌》许海琼编 13.《人参娃娃》高玮、陈婷婷著14.《弟子规》李毓秀著 15.《三字经》王应麟著 外国部分(15本) 16.《爱心企鹅》(绘本)德]克里斯蒂安·贝尔格著 17.《逃家小兔》(绘本) [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著 18.《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 [加拿大]菲比·吉尔曼著 19.《我会把你治好的》(绘本) [德]雅诺什著 20.《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英]山姆·麦克布雷尼著 21.《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著 22.《格林童话》[德]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著 23.《伊索寓言》[古希腊]伊索著

24.《爱丽丝漫游奇境》[英]刘易斯·卡罗尔著 25.《列那狐传奇故事》[法]季诺著 26.《大战火星人》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 27.《小人国大人国》[英]江奈生·斯威夫特著 28.《洋葱头历险记》[意大利]贾尼·罗大里著 29.《鹅妈妈的故事》[法]贝洛著 30.《木偶奇遇记》[意大利]科洛迪著 三、四年级段 中国部分(20本) 1.《皮皮鲁传》《鲁西西传》郑渊洁著 2.《乌丢丢的奇遇》金波著 3.《怪老头儿》孙幼军著 4.《大林和小林》张天冀著 5.《高士其科普童话》高士其著 6.《管家琪幽默童话系列》管家琪著 7.《中国古今寓言》穆劼著 8.《金波儿童诗选》金波著 9.《草房子》曹文轩著 10.《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秦文君著 11.《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杨红樱著 12.《男生熊小雄和女生蒙小萌》孙卫卫著 13.《我要做好孩子》黄蓓佳著 14.《西游记》吴承恩著 15.《科幻故事大世界-天外来客》金涛著 16.《中国民间故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7.《中外名人故事》光明日报出版社18.《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著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教师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 真题及答案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教师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真题 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 A、咨询活动 B、家长学校 C、开放日制度 D、电话联系 【答案】C 2、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答案】C 3、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苏格拉底 C、赫尔巴特 D、埃拉斯莫斯 【答案】A 4、以分班、分组为测验根本目的的是()。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成就测验 D、标准测验 【答案】A

5、儿童能够理解和使用较复杂的复合词,本质上是()的表现。 A、发音器官成熟 B、词汇量增加 C、形象思维发展 D、逻辑思维发展 【答案】D 6、以下正确的表述是()。 A、幼儿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B、幼儿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词 C、实词在4~5岁增长最快 D、形容词在3岁增长最迅速 【答案】C 7、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答案】C 8、移情法第一阶段运用的基本训练技术是()。 A、情绪追忆和情境表演 B、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和情绪追忆 D、认知提示和情感换位 【答案】B 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着手,坚持正面教育,这体现了()。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10、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是指()。 A、文化传递

东乡历史名迹

东乡历史名迹 王安石故里上池里阳村 王安石故里上池村位于抚州市东乡县,距离县中心25公里,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现存有5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 B1 X8 v4 j0 V 世宦祠为上池典型古代建筑代表作,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自古英豪软卓识。祖德可以师,学问可以传,至今乡里仰遗风。”这是悬挂在上池村“世宦祠”内的一幅赞颂王荆公的对联。正大门还有一副对联是“政治抗三代之隆,差让伊皋伊旦。文章驾百家而上,殊超韩柳欧苏。”横联:“俎祀光华”。旧时在上池村“世宦祠”祠堂里面,四壁挂了很多题赞上池村王氏先辈丰功伟业的名人字画、木匾等。至今“世宦祠”还流传有多幅赞颂王荆公的对联。 “世宦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宗祠,极其雄伟,砖、木、石结构,用料精良,宗祠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宗祠坐北朝南,三厅三开间,面宽12.2米,进深30.4米,高6米,占地面积366平方米,正大门石匾阴刻“世宦祠”三楷书,两侧大门上匾阴刻“登科”和“及第”字样,笔锋舒展,笔力遒劲,是难得一见的古代书法。三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墩(欲称三门六墩)。前厅进深7.65米,中厅进深12.3米,后厅进深6.9米,呈后高前低势,中设两天井,封火山墙,为典型的明代建筑。 以前世宦祠的夹墙内藏有王安石画像,每年的正月初一在祠堂内挂出,供村民祭拜。同时,还有历代名家的画亦同时挂出展览。宋朝画家画的十八骏马图,一马一图,栩栩如生。还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赠与王安石后裔的砚台,砚台呈绿色,长23厘米,宽14.55厘米,重8.25公斤,两侧刻有2条龙,侧有一条盘龙,上方正中刻有“御赐之宝”四字,十分珍贵。砚底有米芾自刻铭文,如今此砚和夹墙里取出的一些画像均藏于东乡县博物馆内。 上池村旧时一直成立有文会(即科甲举子,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每年正月初三日,学子们都雅集在世宦祠内,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遗像瞻仰朝拜,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俗称“尊学校”。这种仪式,也是到解放后才停. 上池村建有很多公共建筑。有众多祠堂,如王氏大宗祠、安上公祠二栋,一栋为祠堂,一栋供族人娱乐,有戏台和看台,台柱上写有一副对联:装几个忠臣义士人间冷暖尽知,唱一声阳春白雪天地万物皆空,以及睿二公祠(现存)、南池公祠、世宦祠。村中还有一栋两层楼的书院,上、中、下三进,天井立中堂两旁,共有28间房屋,周边另有附属房。书院内有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令狐采学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庄严神圣,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 朝拜的对象,历代皇帝多以封禅泰山为最高荣誉。山中的 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 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 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 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的神圣载体。 关键词:泰山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 泰山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能天之势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根据近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泰山周围自远古时是繁衍的中心地带之一。沂源奥陶纪石灰岩洞穴遗址内,有旧石器晚期的少女臼齿其特征较北京猿人进步,故称“智人牙齿”。泰山南麓大汶口遗址和北麓的龙山城子崖遗址均属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研究母系氏族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和产

生、国家的兴起、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百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相当于炎黄时期,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则相当于尧舜禹时期。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颛顼等4人出生于泰山周围,7个建都于泰山周围,所以王国维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大之虚在陈(今河南淮阳),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今河南偃师)。”自伏羲至炎帝、黄帝、颛顼等华族均发祥于泰山。黄帝生于曲阜燕北的寿丘,活动于泰山周围,《韩非子?十过篇》载,黄帝曾令鬼神于泰山之上。《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曾于泰山之上接受女兵法;黄帝战胜蚩尤后曾为“泰山之稽”。 近几年对城子崖遗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验证了部分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和夏商周上古三代城址的发掘,证实了《吴越春秋》所载尧舜时期的”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是比较可靠的。东夷人高大无比善射弓、后异射日、蚩尤首先将铜兵器用于战争、少昊之子把弓用于战争传说,均在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因此,泰山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三皇五帝活动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禹的祖先是黄帝和颛顼,泰山东侧的蒙山,又名东泰山,是夏族的发祥地,一直被三代祭祀。商代的“相土之东都”建在泰山脚下。周天子封长子伯禽于泰山之阳建立了鲁国,封贵戚姜太公到泰山之阴建立了齐国。春秋战国时,齐桓公在泰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