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人道主义

论医学人道主义
论医学人道主义

论医学人道主义

——医患关系

自有医疗活动出现以来,医患关系就一直存在。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石的信托关系。患者求医,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医方的希望和信任,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给医方,托医方去诊治。而医方的特殊职业性质和职业信誉,要求其必须接受患者的托付,并以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尽可能地实现患者的希望和托付,这也是医方的义务和责任。

医方与患方原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疾病,有着共同的目标——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因此,医患关系本应是最和谐的关系。然而,这几年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不断,伤医杀医案件屡屡被推至风口浪尖,这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医疗单位着重追求经济利益;个别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医德缺失又或缺乏沟通技能。患方对医学了解胜少,期望过高,认为医学无所不能,将医疗行为看成一般消费行为,一旦医疗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满腹牢骚,借故闹事,殴打医务人员。卫生投入不足,以药养医;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患纠纷调解机制不畅等。媒体专业评价缺失,医患关系报导片面失真。医患矛盾迫使医生采取防御性医疗:大撒网式检查、回避高危患者使本来淡化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一些医院对医患冲突缺乏防患意识,一味忍让,更为了息事宁人不分责任不依法律一赔了之,从而使医闹愈

演愈烈。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作为医学生,首先应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医德素养,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医生也应善待患者,为患者利益着想。患者也应具备一定的病德,不能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无理取闹,恶性伤医。媒体方面也应有极高的职业道德,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信口雌黄,误导大众。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生待遇,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经济基础。就目前频发的恶性医闹、伤医事件,应当严惩,尊重医生,尊重生命,给医生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医患创造一个和谐的关系,才是医闹困境的解决途径,我们都没有义务为恶性医闹买单。否则,医生将不敢有所作为,最终受害的也将是患者。

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

论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 引言 “干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因此,其在国际法中就被引申为:一国为了将某种行为或者结果施加给另一个国家,而对该国内外事务所进行的强行或者是专断的干涉,也可称为干预。这种干涉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对被干涉国管理其国内外事务的一种控制,在性质上就是对被干涉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外交独立的侵犯和破坏。人道主义干涉往往变成为一种披着人道主义外衣的霸权主义。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道主义干涉呢?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定义 比较权威的国际法辞书给人道主义干涉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① 分析这个定义可知,首先从形式上人道主义干涉是一种使用武力的行为,且仅限于使用武力而不包括其它诸如经济制裁、外交或者是舆论等形式;其次,人道主义干涉针对的是一国国民的生命和自由,是基本人权被侵犯,其目的是防范可能发生的非人道事件,或者是阻止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的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因此其针对的客体内容是公民的生命和自由;第三,从干涉的主体上看,必须是发生侵犯基本人权事件的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所实施的行为,如果本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制止或者有意愿请求该干涉国的援助则不构成人道主义干涉。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假使该干涉国并非本国所申请提供援助的国家,而对其进行了武力干涉是否构成人道主义干涉?我认为答案应是肯定的,这就涉及到第四点,从主观状态上,必须是这一干涉违背了被干涉国的意愿,即排除了申请援助的情形。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干涉是介入别国事务,严格说来,意味着强制性介入,并迫使别国进行违背意愿的事情”。②另外,对于干涉主体问题,理论 ①马克思·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 三辑“使用武力、战争、中立、和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吴昊:《两难的困境: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北大法律周刊》1998年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 郑军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2) 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3)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3) (二)联合国体制下集体人道主义涉 (3) 三、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上面临的困境 (4)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面临的困境 (4) (二)人道主义干涉在集体安全体制下的困境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的21世纪,人道主义干涉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不同的国家,因其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诉求、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以不同的态度来审视和对待人道主义干涉。20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干涉,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由联合国授权的、合法的人道主义干涉,符合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单方面的人道主义干涉,反映出国际社会中人权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间的一种紧张、冲突关系。本文从揭示人道主义内涵入手,简要回顾了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历史,概括了不同形式人道主义干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就人道主义干涉进行理论思考与现

实分析。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单方面干涉;集体干涉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bstract In the glob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of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fferent countr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s bound to different attitudes to examine and treat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which has two forms: one is author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legitimat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ommon value pursuit; one is the unilater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reflect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ational sovereignty of a tension, conflic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m, a brief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istor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on this basis, it carries on the ponder and the analysis theor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Unilateral intervention;collective intervention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人道主义”从拉丁文 humanists 一词中引申出来,是指具有人道精神,促使个人最大限度发展的制度。人道思想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公元 15世纪,“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逐渐形成,从最初的文学艺术方面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目前,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干涉”争议颇大,多数学者认为:“人道主义干涉”,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人道,当他国不愿或者无力保护其国民的生命安全或者给与其人民极不人道的待遇,其严重程度超出了人类正义与理性的标准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的强制性介入。 《奥本法国际法》对“人道主义干涉”做了如下阐述:“一般都同意依据国家的属人与属地的最高权力,国家有权自由决定对对国民的待遇。但是,很大一部分的意见却支持另一种见解,认为这种自由决定权是有限度的,而如果犯有对本国人民施行残暴或迫害的罪行,以致否定他们的基本人权并且震骇人类良知,那么,为人道而进行的干涉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威辞典《国际公法百科全书》将“人道主义干涉”定义为:“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 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人道主义干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当一国国内发生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他国为遏制此行为的发生或蔓延而采取的武装干涉行动,此行动未经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授权,也未得到被干涉国的事先同意,此种干涉也被称之为单方、未授权“人道主义干涉”;另外一种是在出现大规模侵犯人权的前提下,为了“人道主义”目的,由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强制实施或者由其授权而进行的集体干涉行为。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1、东帝汶事件 1975年,当葡萄牙政府决定撤出东帝汶时,印度尼西亚以制止暴力活动,恢复法律秩序 为理由,武装干涉东帝汶,并在东帝汶犯下强奸、屠杀等大规模严重侵犯人权的暴行。1999

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概论第十三章器官移植伦理

第十三章器官移植伦理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的是器官移植的主要伦理问题;受体、供体、胎儿器官移植的伦理分析;器官移植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伦理背景;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器官移植的作用和价值 什么是器官移植呢?有人做了一个比喻:人的身体如同一架注满了油的机器,各种器官像机器零件一样相互配合,使机体能够正常运转,当机器零件磨损严重时,人们就用新的配件取代它,机器又可以重新运转,甚至还可以把机器上所有的零件更新一遍。几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幢憬着有朝一日能够随心所欲地更换体内受损的器官,就像给汽车更换一个磨损的零件一样方便。科学家们正在为此而努力。人体器官移植间题已经成为医学高科技发展的象征。一、器官移植的概念(一)器官移植的概念 器官移植是指通过手术等方法,用健康的器官置换功能衰竭甚至丧失的器官,以治疗严重疾病、恢复生理功能、挽救病人生命的一项高新医学技术。提供器官的一方称为供体,接受器官的一方称为受体。 (二)器官移植的类型 器官移植的类型,按照器官的供体和受体的不同,分为如下几类:原位移植,自体移植;同种移植异位移植.器官移植异体移植,异种移植。 1 .同种移植 同一物种内个体内部或个体之间的移植,是临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 2 .自体移植 这是将自身组织或器官从一个部位移植到另一部位,如烧伤后植皮。因为自身组织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可终生存活。3 .异体移植 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组织或器官的移植。比如说,甲的心脏出现了功能衰竭,正好此时乙死亡了,但是心脏还在跳动,按照有些国家实行的脑死亡标淮,就可以把乙的心脏取下来,移植给甲,这就叫做异体移植。 4 .异种移植 指不同种属间的移植。不同的物种之间以前人们认为是不可以进行移植的,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进步,不同的物种之间也可以进行器官移植。如现在从技术上已经可以把动物器官移植到人的身上,但伦理上还有争议。 二、器官移植的历史与现状 人类移植器官和组织的想法古已有之,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就曾描述过这样的契合体,例如,狮头羊身蛇尾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契合体,后来成为建筑物上的装饰。在中国,相传有卢、赵两人得了怪病去找名医扁鹊医治,扁鹊先给他们喝了麻沸汤,使之失去知觉,然后剖腹将两个人的心胜互换移植。之后,再灌服一种神奇的药物,卢、赵两人随即苏醒,病愈分别回到对方家中。然而,使这种幻想变成现实的却是20 世纪的事情。19 世纪末,人们开始进行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但由于外科技术方面的问题,移植实验屡遭失败。1902 年,法国人卡雷尔( Carre 川突破了这个技术瓶颈,他发明了血管的三线缝合法。“三线缝合法”的血管吻合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器官移植中血供重建的技术问题,成为器官移植大厦的第一块基石。在血管修补和重建技术产生后,各种器官移植的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是我国圣贤的典范,以下是我整理的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影响深远,本文从君子之道、孝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论语》君子孝道交友修养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它不仅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在讲做人之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他提出要正名,恢复天下正常秩序,而正名的关键在正人,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因此《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正人”,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一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的贤者,二是道德高尚的人。了解君子内涵,对于我们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是君子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子曰:“仁者,爱人。”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对人有爱心,能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孔子把仁爱看作君子一生的追求,君子要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为此,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不过,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

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博爱。 “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所谓“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对待“利”时,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但更注重的是,在获取物质利益时,要“见利思义”,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礼”是君子衡量言行举止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君子言行举止要特别符合礼仪规范,“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为人诚恳,尊重他人,懂得谦让,这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立足社会。相反如果行为处事不遵礼制,就会带来危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那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二孝道 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语》一书中“孝”字出现了19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学习文化知识要从做人开始。 孝道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此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爹娘,简单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就跟养狗养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

人道主义

从《双城记》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摘要: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59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双城记》。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揭露封建贵族欺压劳苦百姓的丑恶罪行和法国人民在贵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和反抗压迫的斗争。当时的英国正值阶级矛盾尖锐危机四伏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法国发革命的描写以此来达到警戒世人目的,希望不要发生像法国大革命如此之类的事件。文章通过对主人公马奈特医生和卡顿等人爱的描写与得发日太太残忍、暴力的丑陋形象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以此突出革命的非正义性,表达出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观念。爱是文章的核心,通过对爱的描写,来宣扬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文中为我们创作了几个典型人物,从这几个人物的思想侧面体现出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关键词:人道主义,狄更斯,革命,仁爱 Abstract: British reality writers Charles Dickens in 1859 created the famous novel "A Tale of Two Cities." Novels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as the background, exposing the feudal aristocracy oppress the working people of hideous crimes and the French people in the nobility of assets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exploitation of the tragic life and the just struggle against oppression. At that time, the United Kingdom when the class contradictions acute crisis period, the writer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to alert the worl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that should not happen like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at such incidents. Through the main character Dr. Manette and Mr.carton, who described the love and the Madame Defarge, ugly image of the violence described in sharp contrast to highlight the injustice of the revolution, the expression of a Dickens Humanitarian concepts. Love is the core of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to promote a kind of freedom, equality, fraternity spirit. In a few of our creative Typical Characters, several figures from the ideological aspect of a humanitarian Dickens. Key words: humanitarian, Charles Dickens, revolution, caring 西方的人道思想萌生于人类进入文明的时期,但是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从文艺复兴时期后,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把人道主义思想逐渐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重要的部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先在文学艺术领域方面出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其他的领域。 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渊源流长,在不同的时期其思想有着不同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从词源学上说,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 正是人道主义的前身,古罗马时期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具有人道的精神,并能促使人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在15世纪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运动,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利用的工具去维护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逐渐展开,资本主义制度处在风雨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人道主义也逐

国际援助的原因

对外援助理论: 现实主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的动机就是本国利益,无论什么类型的对外援助,本质上都是政治性的,摩根索6种类型:人道主义援助、军事援助、用于生计的援助、用于经济发展的援助、为了自身声望而给与的援助、贿赂性援助。(沃尔兹、鲍德温) 自由主义:主要是基于人道义务论,以个人为着眼点、强调尊重别人、倡导人道原则、尊重个人平等自由,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满足个体的欲求,对外援助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人民基本需求的实现,这也是发达国家及其公民的道德义务所在。正义论。矫正正义和分配正义,矫正正义是补偿在殖民地犯下的过错,分配正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富国也应该向弱国提供援助,实现资源公平分配。 依附理论:中心-外围结构,在2个地方存在,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区,中心国家通过包括外援在内的资本输出,发达国家使外围形成了对中心的依赖。(普雷维什、多斯桑托斯、弗兰克、阿明) 补充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是投资率是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美国政府应该通过剩余产品和基金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援助。这一模型主要是强调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经济学历史上有若干个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国内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率成反比。1966年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了双缺口模型,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储蓄率和外汇不足,因此需要引进外部资源。重点支持工业发展 减贫论:西方经济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在就业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远大于发达国家,发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惠及穷人,认为社会发展应该先行于经济发展。因此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两种理论:增长中的再分配理论、基本需求理论。重点支持农业发展

第二讲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讲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讲主要辅导四个问题:一。医学人道主义,二.生命神圣论与义务论,二.生命价值论与生命质量论,四.社会公益论及公正论。 医学伦理学理论基础--义务论、功利论和美德论 动机论和效果论是在道德评价方面的两个对立的流派,一般只用在评价时使用这样两个词,但它们分别是两种理论体系--非结果论和结果论,在评价时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的对立的观点而已。评价只是道德现象中的一个,即道德活动现象,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两种理论体系在论及道德关系现象、道德意识现象时也同样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典型代表分别是功利论和义务论 与这两种理论平行的另外一种理论是美德论 义务论 义务论,也可称道义论,是由有德国严谨的理性思维传统的康德,在先验唯心论的基础上,运用理性自律的方法,以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由三大绝对命令为表现形式的,强调动机的纯洁性和至善性的伦理学。义务,就是责任,来自于人的内在理性。 功利论 功利论,是由有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哲学背景的边沁和穆勒创立,从人的趋乐避苦的生理性特点出发,发展到追求精神的快乐优于感官的快乐,强调以一个行为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为评价行为的依据的伦理学。 美德论 美德论,也叫德性论,主要研究的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品德,换句话说,告诉人们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和如何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古希腊的伦理学和我国儒家思想都是强调人应具备的美德和如何修养能得到这些美德的理论体系 义务论、功利论和美德论,表面上是三种规范伦理学的三种理论,事实上,它们分别代表三种伦理学形态,是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地区对伦理学的各自的看法的总结。 一.医学人道主义 1.医学人道主义的含义:医学人道主义是指在医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同情、 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维护病人利益、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的伦理思想。 2.医学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 (2)近代的医学人道主义 (3)现代医学人道主义 3.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 (1)尊重病人生命 (2)尊重病人人格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那么,从什么角

论孔子的仁和礼思想

论孔子地仁和礼思想 谷晓洁英语系1302班2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地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地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要求. “礼”地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地“礼”是西周地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地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地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 “仁政 他人” “爱人:“ “ 复礼” 思想. 所谓“ “仁”” ”. ”念,“ 果说,孔子地“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地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地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地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地.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地,因此儒家地伦理学说实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地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地道理地“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

从人道主义干涉看主权与人权

从人道主义干涉看主权与人权 当今世界,人道主义干涉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人道主义干涉与国家主权既有矛后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人道主义干涉存在着合法与违法的极人争议,我们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不能一味排斥人道主义干涉,重要的是人道主义干涉必须遵循一些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一、主权的基本内涵 主权,亦称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国家必须是主权的,没有主权也就不成其为国家。国家主权就是国家统治的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在对内方面,每个国家都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对自己领土内的人、事、物行使排他的管辖权;在对外方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平等的国际法主体,享有完全平等的国际主体资格,因此每个国家都有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并使本国不受任何国家的侵犯和干涉。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主权,主要表现为在自己领土范围内的最高统治权,有权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有权制定法律和内外政策,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间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命令强制,不受任何侵犯和非法干预,不许任何外国或外国人在该国拥有非法特权。 2、经济主权,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权和对本国经济的最高支配权,有权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开发、利用和处置自己的天然财富和资源,不允许任何外国、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进行非法干预或破坏,不允许他们享有非法经济特权。 3、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全部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下层土)拥有的最高权力,包括所有权、支配权、管辖权,不受侵犯权和合法自保权。领土主权主要表现为属地优越权。 4、属人主权,是指国家对具有该国国籍的人所拥有的支配、管辖和处置的最高权力。属人主权主要表现为属人优越权。 5、对外主权,是指国家在国际上所享有的独立权和平等权,享有独立的国际法律人格,具有平等的国际交往权和缔约权,自主地执行其对外政策。 国家主权的五个方面的内涵说明,国家主权具有两重性,国家主权作为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根本保证及基础,不可分割,也不可让与。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立性、平等性和不可侵犯性。换言之,独立性、平等性和不可侵犯性,是国家主权固有的本质特征。国家主权的这些特性要求在国际交往中必须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尊重对方的国际人格,而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侵犯。这是整个国际关系的基础。对这一基础的任何动摇都会引起国际秩序的混乱。 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都坚决主张国家主权是绝对不能放弃或分割的。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之一,否定国家主权就是否定国家本身,因此就是否定国际法的存在。国家主权与国际法不是根本对立的,国家遵守国际法,履行自己同意

加强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

加强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 杨宗凯吴建泸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关键词】人道主义精神教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对社会伦理道德冲击的不断显现医学发展进程中技术医学的突显市场化的医学实践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逐以及医学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丧失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种种问题即使得到社会和伦理道德面临挑战也使得医患关系被物化和异化更使得医学的人性光芒不断暗淡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逐渐失落。可是如果医学发展真的失去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引领那么医学也就不再是人学也必将导致医学偏离最初与最终的社会功能和崇高目的。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无疑是解决或是缓解现今医疗卫生实践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之一。医学人道主义精神要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自身首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深入理解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卫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现实意蕴。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也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一般是指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保护个人的权利宣传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现代意义的广义的人道主义是始于欧洲古希腊的一种文化思想传统。其内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它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人对幸福和尊严追求的权利即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个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应该有助于每一个体的自由发展。第二、理性广义的科

学精神。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与坚守也可以是个人对非功利性的纯粹智力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性生活的探索。第三、超越性个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之寻求。它包括个体源于对生命的热爱而产生的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个体在人生的根据问题上的认真态度即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确定自己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追问生命的意义而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愿望即以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建构自身的人生信仰。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它更是人类追寻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精神、社会理想它引领着每一个个体向着人类美好的终极目标去迈进。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人道主义是一般意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学活动中的具体实践其涵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尊重患者的价值第二尊重患者的正当欲望第三谴责和反对不人道的行为第四铲除一切不人道的根源。它要求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爱护患者对患者仁慈、同情、关心它要求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人体把为人治病、保护人的健康维护人的生命放在医疗卫生职业的首位使医学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人道主义在当今不同的文化体系下是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而存在的。医学人道主义作为维护患者以及人类健康权益的思想和武器已经广泛地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可、接受和实践着。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人道主义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提高我们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建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我的医学整体观。在古代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思维方式都属于整体 论的范畴。整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调节在人的整体水平 呈现的健康和疾病的过程总结和掌握整体性的规律。整体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特性整体论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这种特性因 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1。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沿用这种整体论的思想至今并成为中国传 统医学的一大特色。整体观也是现代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 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 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2。我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基础上的整体观。躯体是一个整体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和分化而成的有机整体不像机械那样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的整体是元整体不是合整体3。元整体原理揭示了人所特有的、不同于机器的整体性整体内的部分离开整体不能独立存在。人体这一元整体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 的动态系统。系统内八个子系统都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相互联系着彼此密不可分。子系统功能正常彼此之间就能维持一种正常的关系整体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反之亦然。一个子系统

功能异常将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影响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 整体的功能。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是一个系统出现了病变可以在其他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有时候甚至疾病所在的 系统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之前其他系统就已经出现了症 状和体征。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 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的病变的发展 和经过4。心身是一个整体人体不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一个心身合一的整体。在人体这一整体内心身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躯体疾病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心理疾病可以在躯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甚至可以引起躯体的病理变化。心身医学是研究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 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心身相关的医学分支学科。现代医学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健康和疾病现象把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看 成是生命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再将二者完全 割裂开来。这样一种医学认识论上的进步对于临床工作有现实意义。由世界卫生组织组织14个国家参加、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的报 告中99.1的心理疾病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各个科室就诊5 。从此研究结果中心身的关系可窥一斑。

马克思与理论人道主义

我现在想很简捷地沿着最后一条贯穿我论文的途径去验证另一个故意挑衅的论点: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我想说,正因为观看人们用以迎接我这个论点的意识形态火焰的乐趣,就算我不曾把它提出来过,我也一定会发明这个论点的。这是一个严肃的论点,只要我们严肃地读解它,尤其只要对组成它的两个词语之一给予严肃的关注——不是那个像恶魔一样的词,而是“理论的”这个词。我说过,并且重复过,人的概念或范畴在马克思那里已经不起理论作用了。但遗憾的是,“理论的”这个用语被那些不想理解它的人忽略掉了。让我们试着来理解它。为了这个目的,我先要谈谈费尔巴哈(我翻译了他的一些文章)。没有人会否认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旗帜鲜明的理论人道主义。费尔巴哈说:每一新的哲学都是带着“人”这个名称出现的。1而实际上,人、人的本质,是整个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原则。并不是费尔巴哈对自然没有兴趣,因为他的确谈到了太阳和行星,谈到了植物、蜻蜓和狗,甚至谈到大象,以便指出它们没有宗教可言。但是,在他谈到自然的时候,在他平静地告诉我们每一种类都有它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只是它本质的显现的时候,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他是在预先准备他的场地。这个世界由对象组成,其中尤其存在这么一个对象,使某一种类的本质在它那里得到成就和完善:它就是这一种类的本质对象。因而每一行星都有太阳作为它的本质对象,太阳同样是行星的本质对象,等等。场地准备好了,我们现在可以把注意力拉向人。人是他的世界的中心,就像他处在围绕这个世界的地平线的中心(即他的Umwelt[周围世界]的中心)一样。他的生活里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他的:或者不如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他自己,因为他的世界的一切对象,仅就它们是他的本质的实现和投射而言,都是他的对象。他的直观的对象只是他直观它们的方式,他的思想的对象只是他思考它们的方式,而他的情感的对象也只是他感受它们的方式。他的一切对象,就它们所给予他的东西从来只是他的本质而言,都是本质的。人总在人自身中,人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的领域,因为世界是人的世界,而人就是人的世界2——青年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拿来的这个简单的短句,在参加去年夏天莫斯科“黑格尔会议”的与会者蹭引起过一番学究气的讨论。太阳与星辰、蜻蜓、直观、智力和激情,凡此种种都只是通向决定性真理道路上的过渡――人不像星辰和动物,他的特殊性在于能够把他自己的类、他的类的本质、他的全部族类本质作为对象来拥有,这个对象是毋需归功于自然或者宗教的。通过对象化和颠倒的机制,人的类的本质以一个外在对象的、另一个世界的形式,在宗教中,被赋予了本身无法辨认的人。在宗教中,人把他自己的力量、他的生产力想象成一个绝对他者的力量,在这个他者面前颤栗,向他顶礼膜拜乞求怜悯。而这一点完全具有实践的意义,因为就是从这里产生了宗教崇拜的所有仪式,甚至产生了奇迹的客观存在;它们其实都发生在上述想象的世界里,因为它们――我引用费尔巴哈的话说――只是“愿望的满足”。3绝对的对象,作为人,因而在上帝那里碰到了绝对,但却没有认识到,他所碰到的就是他自己。整个这套哲学并不只限于宗教,它也涉及到艺术、意识形态、哲学,另外――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还涉及到政治、社会甚至历史。所以整个这套哲学都寄托在主客体本质的同一性上面,这种同一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在自我实现和异化中的展现而得到说明的:自我实现建立其对象;而异化则把主体和对象分离开来,使对象成为外在于主体的、物化的东西,并且把本质关系颠倒了过来,因为足以令人感到羞辱的是,主体发现自己受到以一个对象形式出现的自己的统治,而这个作为上帝或国家等等的对象,无论如何都不过是主体自己而已。一定不要忘记,我在这里只能概括其前提的这种话语具有某种庄严的意义,因为它要求把由宗教的或政治的异化所造成的颠倒重新颠倒过来;换言之,它要求把人的主体属性中的想象的统治颠倒过来;它号召人最终索回对于他的本质的拥有,这种本质从上帝和国家对他的统治中异化掉了;他号召人最终再也不是在宗教的想象世界里、在“国家的天国”里,或者在黑格尔哲学异化了的抽象里,而是在此时此地的尘世、在现实社会里实现他的真正的人的本质,即人的共同体、“共产主义”。人处在他的世界的中心,就这个说法的哲学意义而言,是指他的世界的原初本质和目的――这就是我们可以在强调的意

国际红十字运动与人道主义救援课程资料1

国际红十字运动与人道主义救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中国红十字会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合法席位的第一个组织(1952年)。其活动从战场救护扩大到自然灾害救助以及各种人道主义救助和服务。 工作任务包括:备灾救灾、应急救护培训、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推动无偿献血、艾滋病防控和关爱、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组织社区服务、建设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参与对外交往等十多个领域。 ?一个人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亨利?¤杜南 (1828-1910) ?一场战役索尔弗利诺战役(1859) ?一本书《索尔弗利诺回忆录》(1862) ?一个国际组织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63) 1875年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一部国际公约《关于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之 日内瓦公约》(1864) “白底红十字”标志,是为了对红十字发祥地瑞士表示敬意,掉转瑞士国旗的颜色而成,其中不含有任何政治或宗教因素。 红十字标志的含义 l.标明性标志: 表明与红十字运动有关的人或物。 2.保护性标志: 表明一个受国际人道法保护,不应受到攻击的人或物。

1863年月10月26日至29日,欧洲16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举行的首次外交会议决定。使用“白底红十字”作为在战场上从事伤员救护的医务人员、场所及其交通工具的保护标志,并将其列入大会通过的《红十字决议》之中。翌年又在《红十字公约》(即后来的日内瓦公约)中加以明确。 “白底红新月”这个标志在1929年被列入日内瓦公约,在伊斯兰国家广泛使用。 以色列的红大卫盾会使用标志。在不能使用红十字与红新月标志时,使用红水晶标志还可以为处于冲突局势下的战争受害者及人道工作者提供额外的保护。 ?提出保护的概念,保护是人道原则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我们说如果战争中得不到救治的伤员,得不到救助的平民,在和平时期,得不到医治的病人都是没有尊严的。在所有运动开展的行动中尊重人类的尊严至关重要。 ?通俗的说,人道的原则就是同情,就是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和保护他人,无论他们是谁,或是做了什么,人道的原则就是维护每个人的尊严,甚至包括那些被社会孤立的人。 人道 基本解释 1. [humanity]∶以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为原则的人事或为人之道. 2.[human;humane]∶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 一般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 ?“人道”这个词语给予我们的第一认识,孽待战俘是不人道的,因为对艾滋病人歧视,不给艾滋病病人提供治疗是不人道的。 ?红十字运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道”理念的代名词。

保护性医疗

保护性医疗与知情同意权关系研究 一.保护性医疗的定义 保护性医疗制度是根据前苏联巴甫洛夫学说而建立起来的, 已在医疗界实行多年, 它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条件反射的因子, 而向患者隐瞒部分病情, 其基本精神是使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轻松愉快的自然修养环境中, 从而提高医疗和康复的效果。 保护性医疗措施的历史由来已久, 长久以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历代医务工作者在患者患有“不治之症”且预后不良以及身患某些危重疾病或者需要进行危险性较大的治疗之前往往会对患者善意隐瞒一些关于病情、治疗手段以及治疗风险的信息, 使病患保持轻松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 防止发生一些不利于治疗的后果。 当前, 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的保护性医疗的定义。一般认为, 保护性医疗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为保护病人健康利益,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采取对病人隐瞒病情真相或其他相关措施, 以避免对病人形成不良身心刺激, 从而妨碍治疗效果的医疗措施。临床工作中, 保护性医疗往往是医务人员对重症患者刻意隐瞒或部分隐瞒关于病情、预后及治疗风险的相关信息, 以防止患者出现不安、悲观、自暴自弃等不良身心状态而影响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 常见的保护性医疗措施是对于重症末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以患者方面的知识程度与心理态度, 可能会发生无端的疑虑与死惧, 因而抗拒接受治疗任由病况加重恶化时也适用。 二.医疗保护的法律和伦理依据 1 法律依据 我国法律并没有直接明确规定保护性医疗制度, 但从若干法律条文规定来看, 我国法律原则上认可和保障这一医疗措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侵权责任法》等都涉及到了相关的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6条1款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情, 但应当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该规定首先明确了医师的告知义务, 保障了患方的知情权利, 同时也给保护性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