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

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
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

关于广告学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1250622班刘亚茹 125062201

在广告学理论研究中,关于广告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之

争由来已久。在我看来,广告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广告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必然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

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广告学也成为一个热门的学科。广告学是研究

广告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它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它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美学、市

场营销学、统计学、文学艺术、传播学、新闻学等其相关科学的基

础之上而独立存在的边缘学科。

广告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我

国广告界的老前辈、原中国广告学会顾问徐百益先生。他在1983

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如下看法:“广告是

有计划的通过各种媒介向消费者介绍商品和劳务的科学和艺术。”(注:陈培爱:《广告原理与方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我国广告理论研究者持这种看法者居多,认为广告学不

仅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且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一门科学。广告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广告学所涉及的范围

很广,特别是在广告创意和表现方面都离不开艺术的加工,是通过

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产品或企业信息,从而引起消费者对广告的兴趣。从广告的概念来讲

在描述广告时,我们会提到四个主要的因素:战略、创意、创

意执行和创意性地使用媒介。

何为战略?战略是隐藏在广告作品背后的意图与计划,它决定

广告作品的方向和聚焦点。每一个有效广告都有一个正确的战略,

广告主创作这些广告以达到特定的目标,瞄准特定的受众,使创作

出的讯息能反映受众最重要的关切点,并选择能有效到达受众的媒

介(如印刷媒介、电波媒介或互联网)加以刊播。可见,一则广告

要想有效地传播信息到达广告主预期的效果必须经过严密的前期调查,以明确产品的目标受众、受众的关切点等。前期的调研工作需

要运用统计学、传播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的科学知识,

因此,广告学科是一门科学。

创意。创意是广告的核心概念,它能吸引你的注意力并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说战略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那么创意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必须富有想象力。调查活动需要创意,广告媒介的购买和投放也需要创意思考。这里的“想象力”可不是天马行空,它需要强有力的理论作为后盾、效果理想的实践作为证据。所以,我认为,广告是一门科学。

创意执行。有效广告是正确执行的广告,这意味着其在细节、图片、撰写、演技、配乐、印制和描述产品的方式等方面都是该行业可到达的最高制作水准。演技、配乐同属于艺术范畴,一则广告要想取得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广告播放过程中的演技、配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则成功的广告,不仅仅局限于销售额的上升,它更应该是一场视觉上美的盛宴、听觉上的享受。我想只有艺术才会有如此的震撼力,所以,广告是一门艺术。

创意性地使用媒介。任何讯息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传递出去。大多数广告主都需要使用媒介,即使用诸如电视、杂志或互联网等能到达广泛地受众的传播渠道。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可以在一种媒介上播出,如何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与所选择的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一些微电影形式的广告在网络上播出效果会较好,而且比起在电视上播出费用也会节省一大部分。所以,广告是一门科学。

综上所述,一则完整的广告就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从广告的的作用来讲

随着时间的流逝,广告实践不断变化,广告发挥着许多不同的作用。最初,广告只是识别产品生产者的一种手段,至今它仍然起着这一重要作用。但由于工业化的发展,生产出来的商品远远超过本地市场所能容纳的数量,因此广告承担起了为产品创造需求的职责,它通过两种手法来完成:理性地说服消费者的硬销售方法和为品牌塑造一个形象以及触动消费者情感的软销售方法。例如,某广告宣传轮胎的大幅降价,这是硬销售方法;投放了很长时间的米其林广告表现的是一个婴儿坐在轮胎圈之中,这是一种软销售方法(这则广告突出表现的是轮胎的耐磨性和可靠性,但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采用触动受众情感的一个形象来象征其可靠性)。事实上,这两种方法分别代表了广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广告的创意战略》一书的作者说,一个广告“必须具有说服人

们去采取行动的说服性讯息”,但对于创意而言,他们认为一个广告“必须与其受众建立相关联系,并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提出一个销售观念”。对创意广告的如此定义也充分佐证了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

(就讯息是说服性的、令人信服的和相关的而言)和艺术性(就讯

息是出乎意料的创意而言)共同创造了有效广告。

综上所述,广告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从广告的历史来讲

在我国,早期经济广告的主要形式有叫卖广告、音响广告、实

物广告、招牌广告和幌子广告等。

屈原《天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另外,《楚辞·离骚》也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姜太公吕望本是个肉店伙计,他每天一边

以刀拍打肉案、一边扬声而歌,以广招徕,却得到周文王的赏识。

想必,姜太公的吆喝叫卖有过人之处,如果一味向行人、顾客吆喝“此处卖肉”之类的,我想不会有人愿意为其驻足、更会因为他的叫

卖而去买肉;但如果姜太公的叫卖是那种辞藻华丽、无任何实际意

义的段子,我想人们只会感叹一声“屈才”,并不会有更多的实际行动。那么,姜太公能得到周文王的赏识,一定是在其吆喝叫卖中充

分运用了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唐代诗歌鼎盛,许多诗人为一些产品赋诗。例如,唐朝大诗人

李白在《客中行》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

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寥寥数句,使兰陵美酒的色、香、

味跃然纸上,令人不饮自醉。诗歌无疑成了兰陵美酒最好的广告。

诗歌广告运用艺术性的手法科学的表达着产品的性质。

综上所述,广告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威廉·维尔斯等著

《中外广告史新编》陈培爱著

对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思考

对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思考 关键词: 翻译;科学性;艺术性 摘要: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历来是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西方译学家奈达博士在60 年代曾有过建立翻译科学的设想,试图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说明翻译问题,但未能取得成功。而后,到了90 年代他则断言: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笔者就奈达博士由科学论向艺术论的转变,对翻译的性质进行了理性思考:翻译中对“忠实”目标的追求体现了翻译的科学精神,而为实现“忠实”又离不开艺术创造,因此科学性和艺术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Philosophic Thinking of the Science and the Art of Translating ———on Nida’s“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ZHANG Rui - qing1 ,ZHANG Hui - qing2 (1. The School of Foreigh L anguages , S hanxi University , Taiyuan , China ; 2. English Department , Northern China Engineering Institute , Taiyuan , China) Key words : t ranslation ;science ;art ;faithfulness. Abstract : What is t ranslating ? Is it science or art ? This has long been one of the focal cont roversies among t ranslatologist s. Dr. Eugene A. Nida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science of t ranslating by applying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to t ranslating problems in the 1960s ,but failed. In the 1990s he claimed conversely that t ranslating was not science ,but skills. His shift prompt s the author of this essay to draw the couclusio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 ranslating ,the pursuit of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reveals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of t ranslators ,but to attain faithfulness , artistic creation plays an immeasurable role in good t ranslations. “翻译科学”是一门“研究翻译的科学”。怎样才能构成科学? 首先必须要有客观规律正如金堤先生所说:“艺术与科学之争的焦点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翻译这一活动究竟是否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如果受客观规律的支配,那么既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认识这些规律,我们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而如果这一活动主要靠独创,谈不到什么规律,那么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门艺术。”因此,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具有客观规律。我们在翻译活动中没有探索到客观规律之前,是无法断定翻译是科学的。西方译论家并没有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在他们的译论中,也不用“翻译科学”一词。在西方大学课程中,只有“翻译理论” ,或“翻译研究”,或“翻译学”。唯一用过“翻译科学”一词的,只有奈达博士。60年代,他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指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并试图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原理,通过深层结构的分析,探索语际转换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翻译科学。但这一尝试未能取得成功,语际转换的规律也未能找到。此后,他在1991 年发表的《翻译: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我们不能使翻译成为一门科学,出色的翻译是创造性的艺术。可见奈达由科学派转向了艺术派,并从此放弃了建立翻译科学的设想。1998 年,他在答《外国语》记者问时,又重申了这一论点,认为翻译不可能成为科学。 一翻译科学论的困惑 寻求支配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是历代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困扰了几代译学家。只有到了现代,有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才有可能打出翻译科学论的旗号,将侧重点放在科学的基点上。然而,,奈达为何一度认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而后来又说翻译不是科学只是艺术呢?翻译的科学论之所以陷入矛盾,其根源在于翻译对象所涉及的媒介———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任意性特征。这种特性决定了科学无法完成其使命,因而即使很不情愿也不得不转而求助于艺术。首先,大多数人已经接受的一个事实是:虽然科学力图把文本语言中的意义一点一滴地落实,但语言却总是拒绝把它的全部意义交出来。事实上,现代批评

《管理科学与艺术》心得体会

《管理科学与艺术》心得体 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中层管理人员 ——学习彭向刚教授《管理科学与艺术》讲座后有感 对于一个刚刚上到中层管理岗位的80后年轻人来说,最迫切的问题除了要熟悉自己所管辖范围的业务外,还有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懂得要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让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中层管理人员。而这些问题,在10月19日集团组织的《管理科学与艺术》培训课上,彭向刚教授用精彩的讲座给了我答案。 讲座上,彭教授围绕“管理科学与艺术”的主题,引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例举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正反面的生动事例,联系中国国情,系统阐述了领导工作的理念、领导工作的思路、领导素质和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等丰富知识、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精心传授了当今领导科学方面很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其中也融合了大量政治、社会、历史知识,寓含了大量做人、做官、做事的哲理。他还讲述了领导干部要善于谋划领导思路,强化领导意识,提高领导力;要改善管理,提高执行力,和谐善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彭教授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堂讲座妙趣横生、充满激情,掌声不断。在认真学习彭教授关于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讲座后,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时时刻刻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但要做好领导用好权,而且要不断提高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水平和艺术。 管理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组合。作为管理者,应当讲我们手中都有大大小小不等的权力,但权力的基础是责任和义务。所以,首先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 把握方向不动摇; 二是勤学善思,切实加强能力素质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确保在最佳的时机作出最优的决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提高驾驭复杂形势的本领;三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生活更加规范化、民主化,既能勇于决断,又能集思广益;四是认真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树立当官为民着想的理念,端正工作作风;五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建立重视抓落实、善于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我认为要做一个称职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首先要传授专业知识,从这一层面说,它们都包含一套技术程序,具有规律性,应该是一门科学;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兴趣,让他们愉快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认可,从这一层面说,它们需要天赋、需要创造性的反复实践,它又是一种艺术。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迄今为止的结论。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要符合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教师学生的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 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师职业生命的意义在教学,指引学生汲取知识,锻造知识的手段也在教学。教学有它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内在规律,需要显性的语文文字表征,更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才能领悟和体会。紧跟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孜孜不倦关注和探询语文教材和中考变化,把握课堂教学内在规律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分析教材。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新教材避免了“穿新鞋走老路”,具有知识结构完善化、内容表述科学化、教学思想现代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实例选择实用化等时代特征。但在遵循教育心理学的某些规律的同时,却仍然存在着忽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问题。如何更好地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是值得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重视的。说教学是科学,是因为教学中语言的严密性直接决定了其科学性。你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必须必须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情。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了解教材的编排规律、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教学,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矣”。《学记》中也曾写道:“善歌声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不断去创造、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要求他们“会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达到丰富知识、纯正心灵、舒畅胸怀的艺术境界。教学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本身也是一项艺术。

“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对《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的一点意见

2000年第9期总第137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9 Serial№137“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 ———对《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的一点意见 劳 陇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9-0056-02 黄振定博士的《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是一部浩瀚的,综合性的翻译理论巨著,其覆盖面之广博,内容之丰富,理论之精辟,哲学思维之深邃,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翻译论坛上所仅见。读之启发良多,使人感到衷心钦佩。在这里,我只想对书中揭示的两个主要问题,提一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商榷。 在本书的“引言”中,作者指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质而言之,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翻译学是艺术论还是科学论?”(见本书“引言”第1页)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书中指出:“翻译实践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102页),“翻译学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的统一”(200页)。 以上解答的主要依据是辩证法的矛盾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毛选》301页),“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毛选》303页)。 根据这一论点,所以书中指出: “辩证的方法,无疑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即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尤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转化和统一,具体说来,在实践方面,就是翻译的艺术性中内在地包含科学性,科学性中内在地包含艺术性;在翻译理论方面,就是考证艺术论的主张内在地蕴含着科学论,科学论的主张内在地蕴含着艺术论。”(本书“引言”第2页) 这就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统一的论点的主要依据。 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根据辩证法的原理,矛盾的两方面既有统一性,而又有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选》307页)因此,“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毛选》297页)“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随着起变化”。(《毛选》298页) 因此,我们要确定翻译的性质,就不仅要认识矛盾的双方的统一性,还必须要认识矛盾的双方的斗争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否则,翻译的性质是无法确定的。 如前文所说,翻译实践是艺术性与科学性两方面的矛盾的统一。所谓艺术性的主要特征就是主观创造性;科学性的主要特征就是客观规律性(200页)。在这矛盾的两方面中,究竟哪一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的作用呢?这是首先必须要明确的,否则,就无法确定翻译的性质。 在现阶段的翻译实践中,显然,主观创造性(艺术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实践证明,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经过(1)理解和(2)表达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主观创造性思维起决定的作用,而不受客观规律的约束。因为主观创造性(艺术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它决定翻译的性质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将来有朝一日,机器翻译如果成功了,客观规律性(科学性)就转而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的作用,而主观创造性就不起什么作用;翻译的性质也就随着而起变化,就可以成为科学了。 所以,对于前面所提的第一个问题:“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我们的回答是:在现阶段,翻译活动(实践)是艺术,不是科学。将来如果机器翻译成功了,翻译活动(实践)就可以成为科学了。但是,那是渺茫而不可知的事,似乎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对于前面所提的第二个问题:“翻译学是艺术论还是科学论?”我们首先必须要认识翻译学或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作者简介:劳陇(1914—),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答:管理是一门科学。 具有科学的特点,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作为总结管理规律的管理学所具有的特点也足以证明管理是一门科学。 (1)客观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它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它是一种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实反映。 (2)实践性。管理学是从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都是人们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直接目的就是有效地去指导实践。 (3)系统性。现在的管理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这是通过对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发展而成的。管理学的各个章节所包括的内容相互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系统。 (4)发展性。管理学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管理学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它要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有些内容还要进行修正,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去指导实践。 管理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不按规律办事,违反管理的原理与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管理的失败。 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划分是大致的,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它是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而且,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管理的实践中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管理的功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对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不注重管理的科学性而只强调管理工作的艺术性,将使管理表现为随意性;不注重管理的艺术性而只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科学将会是僵硬的教条。管理的科学性来自于管理的实践,管理的艺术性要结合具体情况并在管理实践中体现出来,二者是统一的。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在管理科学性基础上,管理的艺术性才有了施展的于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对待与处理,我认为其科学性是前提,是最基本的保证,只维舞台。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并不矛盾,正如孔茨所言:“最富有 成效的艺术总是以对它所依借的科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科

作业: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

广告=科学+艺术 广告,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呢?关于广告的科学还是艺术之争百十年来掌握着话语权的广告大师们吃饱了没事做就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掐得死去活来也没掐出个所以然来。今天我们这些才学广告的小子也不能幸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了,我们的老师貌似要我们表个态,要帮我们分个派似的,这个学期的作业就是“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不是逼我们表态是什么?呃,说严重了,这只是个作业,作业啊……(暗暗地问一句,老师您是哪一派的啊?)在表达我的观点之前,我还是先看看两大派各自的说辞吧。 罗素·瑞夫斯认为广告是科学,他提出了广告中必须包含一个向消费者提出的销售主张,这个主张不仅仅是语言,不仅仅是产品鼓吹,也不仅仅是展示广告,每个广告都要真实告诉每一个读者:“买下这个产品,你会得到独特的好处。” 很对啊,广告的首要功能就是用来传达信息的,告诉消费者产品会提供哪些实际利益,最终说服他们来买我们的产品啊。嗯,很有道理,看来广告是科学,没错了。 再看看艺术派的观点。 威廉·伯恩巴克死也要说广告是艺术,他曾说:“我警告你们,不要相信广告是科学。”“法则是由艺术家打破的,令人难忘的作品永远不可能脱胎于一种模式。”“广告并不能为一个商品创造出优势;它只能够传达它。” “逻辑与过去的分析使创意失去了灵活性和毫无作用。这和恋爱一样:你越去探究它,它越会在你面前消失。” “有一些事情比一个很有说服力、富于表现的不可靠的创意更具有威害性。” “研究可以把你限制在过去。” 太霸道了,这不是以势压人吗?这么霸道的人说的肯定不是真理,可是,他的DDB公司却告诉世人这并不是他随口而说、以势压人,而是有绝对的事实做根据的。 为难啊,为难啊,我只是一个中国学生而已,我说广告是科学,非得被威廉·伯恩巴克一掌拍死不可,我说广告是艺术,想来罗素·瑞夫斯和广告教皇大卫·奥格威也不会放过我。看来要搬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做武器才行,中庸一下吧,嘿嘿! 所以对于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我的回答是广告是科学加艺术。其实,选择骑墙派也是很需要勇气的,希望不会再做梦时被两方鼻孔里喷出的冷气冻死 我选择中庸,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单从科学角度去理解广告,我不能比较全面地诠释我脑海中对广告的认识,同样的,只从艺术角度考虑,也不能。 现今,广告的发展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单一,视觉和个性更为现实化,使得广告转向科学研究融入艺术个性化的表达。广告也已成为当代信息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广告在完成其商业功能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整个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所以我觉得把广告创作理解成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更为贴切的。 广告既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那么广告创作中哪些是科学,哪些又是艺术呢?下面我会从三个定义来论证我的观点。 科学的定义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在无限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论,得出价值.做出贡献。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简单地说,科学主要研究的是规律,而艺术则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方面的。 那么我们依据这两个定义给广告创作的过程步骤做个简单的分类: 广告的科学性主要指: (1)广告由前期市场调研分析、目标定位、策略制定、线下执行、效果评估等都是一系列的具有科学依据的活动。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913655608.html, 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看诗歌翻译作者:黄晨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08期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性”极强的文学体裁,是语言表现形式的最高体现。因此,很多人将诗歌这种文体定义为翻译难度最高的一种体裁。因为诗歌的翻译存在一种最大的特点,即翻译的创造性。然而,不同译者所创造出的不一样的翻译风格和译作,尽管充分体现了译者自身的创造性,有人认为,这种翻译行为使得翻译丧失了其原本韵味。但是,也有人认为,无论译者如何发挥,都不能违背翻译的基本准则,在译者进行自由发挥的前提,仍然不能跨越过某些特定的“界限”,即翻译的科学性。从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出发,针对中英文诗歌的不同特点,并以自身翻译作品《The Golden Sunset》的实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翻译心得体会就这个问题进行相关讨论,以论证诗歌翻译究竟是一种以艺术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还是一种以科学性为主导的翻译行为。 诗歌翻译科学性艺术性一引言一、前言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身就含有较多的主观因素,而对极具“艺术性”的诗歌翻译而言,只要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理解后,不同译者翻译作品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诗歌翻译的“魅力”所在。而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而言,译者在对译作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翻译中的科学性的问题,导致了很多译作变成了译者完全的自我创造过程。作为文学翻译领域中艺术色彩最强烈,艺术美感最丰富的文体,诗歌翻译的本身则是一种艺术体现。在诗歌翻译中,呈现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翻译译者的目标和翻译方向,而翻译的科学性,则是对译者的最低层次的基本要求。 二、诗歌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诗歌翻译最理想的标准,莫过于在照顾到原文的语言的同时,又能将原诗中所需要表述的意境和精神同时照顾到。但是,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往往会遇到取舍的问题,即遵循原作的精神和意境,以原作为向导,毫无保留地传达原作的意思,还是通过译者个人的自我理解和升华将诗歌翻译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字。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分别对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讨论。 (一)诗歌翻译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性是翻译的基本属性。换句话来说,合格的翻译必须具备科学性。作为翻译的译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首要目的即完整无误地传达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的第一要务,从这一点来说,翻译的科学性体现在绝对服从原文。

对翻译是科学和艺术的辨证统一的思考

对翻译是科学和艺术的辨证统一的思考 【摘要】翻译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关于其性质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界争论不休。本文就翻译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了深刻的思考,阐明了翻译活动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必要性。 【关键词】翻译;科学性;艺术性;统一 1. 翻译是艺术 英国文艺批评家里查兹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它涉及哲学、语言学、逻辑、美学、历史、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关于翻译的性质是科学还是艺术,翻译界历来看法不一;翻译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是我国翻译界半个多世纪以来长期争论而未能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国内最早是林语堂于1933年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他的那篇著名的(论翻译) 中提到: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凡艺术的成功,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术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此外别无成功捷径可言,因为艺术素来是没有成功的捷径的。翻译的艺术所倚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还会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问题有正当的见解。在此三者之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像英文文法之于英文作文。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历来是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较早认为"翻译是艺术"的人是17世纪英国的德莱顿(John Dryden)。其后他的同乡

著名学者斯坦纳(George Steiner)也曾洋洋洒洒旁征博引来论述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西方翻译理论家西奥多·萨瓦里、斯坦纳、弗洛利、莫里逊,以及后来的奈达等也倾向认为翻译是艺术。尤其是译学家奈达博士,在60年代曾有过建立翻译科学的设想,试图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说明翻译问题,但未能取得成功。到了90年代他则断言: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在我国,罗新璋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概念为骨干建立我国翻译理论体系可以看作文艺学派的一个宣言。另外,劳陇19 96 年发表了《丢掉幻想,联系实践—揭破“翻译科学’,’的迷梦广](P.38-41),对翻译科学的论点提出反对的意见,指出翻译是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人的主观创造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翻译是艺术,不可能是科学,张经浩教授在其书【译论】中就指出:“翻译不是科学,是技术或者艺术”,“翻译是科学的说法不能成立,而且翻译既是一门技术或艺术又是一门科学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既是技术或艺术又是科学的混合体”。许渊冲教授在【谈重译---兼评许均】一文中也明确地说:“我认为翻译是艺术……我要用艺术方法来解决翻译问题”。 2. 翻译科学论的困惑 寻求支配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是历代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困扰了几代译学家。只有到了现代,有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才有可能打出翻译科学论的旗号,将侧重点放在科学的基点上。然而,奈达为何一度认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而后来又说翻译不是科学只是艺术呢?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实验学校郑柏利 您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陶丽丝·诺蒂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 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 在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 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 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关心他人;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逞强好斗; 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在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在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再次感谢在座的各位家长能够前来参加本次家长会。 许多人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没有定法,需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教育更像艺术,艺术 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每个孩子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他们吸引着我们去创造。孩子的价值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孩子身上如果有这 样或那样的问题,责任在你,而不在孩子。孩子是无辜的,甚至是可悲的。 好孩子是我们用心雕刻出来的。 家长有三类,那么您属于其中哪一类? A类:能发现自己的孩子有10个优点,管理、教育孩子靠眼睛; B类:能发现自己的孩子有5个优点,管理、教育孩子靠嘴巴;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议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摘要:翻译是语言转换活动,作为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它进行的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必须依据原语进行再创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是翻译学的本质:忽视翻译的科学性是错误的,会导致失信的不良后果;忽视翻译的艺术性同样是错误的,会导致译作晦涩难懂,味同嚼蜡。 关键词:翻译科学性艺术性 翻译是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人类自从产生语言文字,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广泛的交流以后,翻译就已存在。然而由于进行转换的语言之间存在表达方式、行文规则、词汇应用等差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风格、想象再创作。但是翻译并非机械地逐字逐句地将原语转换成目标语,而是要将原语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目标语受众能接受和能理解的表达内容,还要让目标语受众能像理解母语一样理解译文。翻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译者既要科学地呈现原作又要艺术地创作新作。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是

翻译学的本质。 一、翻译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翻译的基本属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翻译学的核心。鲁迅曾指出,译文应“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茅盾说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风格”;钱钟书强调要“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首要任务是把原作所叙述的内容,以及作者在叙述相关内容时所反映的立场观点、流露的思想感情等完整准确地体现出来,不得无端加以篡改、歪曲、遗漏或增删,也不能添加译者的个人情感喜好,同时还必须保持原作的风格。 1.翻译材料的内容决定翻译必须有科学性。翻译运作的实体即原语(source language)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语义内涵(semantic content)。语义是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承担着相关的交际任务。原著所呈现的内容不是来源于翻译者,而是来源于原作者。翻译运作主要是凭科学思维而不是艺术思维来对原语内容进行转换。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目标语(thetarget language)的词汇或句子所代表的概念,必须与原作者在原语中所使用的词汇或句子所代表的概念一致。既不能增减原作的内容,更不能凭空臆造原作的内容。 2.翻译的材料文体决定翻译必须有科学性。翻译材料的文体一般可分成应用文体、科技文体、论述文体、新闻文

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管理者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于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文学翻译与艺术的区别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日期:[2004-9-10 17:45:50] 作者:[anikin] 转于《中国翻译》 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描述它的本质特征,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那么,文学翻译果真是艺术吗?如果它是艺术,为什么它没有像其它艺术形式那样得到普遍的、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艺术,为什么人们给它冠以艺术的美名?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便会发现,求证这一命题并不那么简单。在翻译领域里,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人们有时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者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造成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本文拟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问题做初步探讨,同时求教于翻译界同行和前辈。 (一) 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方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关于“演说家式的翻译”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并没有单独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尽管大诗人谢灵运、李白部曾涉足翻译活动,刘禹锡也曾有诗句:“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从汉未佛经译者的文、质之争,到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都涉及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却没有旗帜鲜明地标举它的名目。也许先

辈们要寻找一一种能涵盖一切的翻译原则,忽略了翻译的对象。在中外翻译史里,混淆翻译文体的现象很常见,讨论翻译时往往不加分类,不区别待遇,把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熔于一炉,甚至拿文学翻译的理论来对待一切文体。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最为贴切,严复却用来指导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还在“尔雅”上大做文章,岂不画蛇添足!这种误会在当代也不鲜见。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一度认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后来又说翻译不是科学只是艺术,强调翻译才能是夭赋。他并没有把翻译分门别类。科技翻译机器人即将出世,哪里需要什么“天赋”。撼国翻译理论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在其《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却仍然把它和其它文体的翻译放在一起研究,试图建立包容一切文体的翻译学。俄国的翻译家们似乎明智一些,很早就分成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森严壁垒地相互对峙,但他们往往各自强调一个极端,甚至把语言和文学隔离起来。当然,这些现象与当时当地的译学风气或文化传统分不开,不能妄加批评。各国翻译家的理论无疑得到他们本国人的认同,在本国文坛上独领风骚,我们列举这些无非是指出人们以往在研究方法上的疏漏或者个性。 西方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虽早,其界说却显出自发的天真。从西塞罗、贺拉斯到当代的列维、加切奇技泽,都强调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创作,注重它的创造性,随意性,忽视它的局限性。我国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较晚,但其内涵透视出自觉的严谨,有师法:“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引自茅盾于1954年8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国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界定,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把读者的反映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其审美原则与我国传统文论中的“意境说”一脉相传,并呼应清末马建忠的“善译说”。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是作家审美理想的最高层次。要求译作传达原作的艺

管理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终审稿)

管理学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一、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门艺术? 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像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春风化雨,用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艺术化 【内容摘要】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新课标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每个教师的心田,促使每一位语文教师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地评价。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艺术性问题,从合适的评价、幽默的评价语言、多元化的评价、动情的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课堂评价艺术化适合幽默灵活动情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坷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舒展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极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艺术化的课堂评价,能够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带给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架起师生之间情感桥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相反,简单、机械、没有指向性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却会成为破坏课堂氛围的罪魁祸首,让课堂变得无奈而尴尬。艺术化的课堂评价,的确能成为滋润学生心灵土壤的点睛棒。那么,教师的课堂评价如何做到艺术化呢?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适合 适合的课堂评价应该是适时的,适度的,适量的,适宜的。 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评价的基本原则就是里面提到的“及时”。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以及时为主,但是对还没达到要求的学生或者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打开的时候,教师也要适当地延迟评价时间,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这便是“适时”。 其次,评价要适度。适度的评价表现为评价的实效性,也就是一定要客观。对学生的赏识教育,一些教师陷入误区,对学生的发言不管好坏、对错一味赞美,错误地认为如果去客观评价,不表扬就是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在评价时,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既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我们这样评价:“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

管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 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管理是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是一门科学,在于它的内在机理及规律性。我们要承认这种科学性,就需要在管理活动中不断探索、发现这种规律,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原则的指导下,按规律来办事,做好管理工作。 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管理是一门艺术,艺术没有统一模式,没有最佳模式,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管理者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管理知识,并用以指导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是一门艺术, 不仅调用你的智商,还必须运用你的情商,另外你还必须有逆境商。世界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这么说过:“管理,要靠好的理念来获胜,而不是靠鞭子和枷锁。要把重点放在整个组织的效能发展上,而不是个人权力的扩张和强化。”管理是合理充分地运用一系列已有知识的一门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同时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

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浅谈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摘要: 管理科学是反映管理关系领域中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管理艺术则是以管理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富有创造性管理技巧的综合。 管理科学是管理这一能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而管理艺术则是 它的主观创造性方面的反映所以说,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 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管理者只有既懂得管理科学又有娴熟的管理艺术,才能使自己的管 理活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古时,一小国国王一腿跛、一眼瞎, 一日酒足饭饱之余,性情所致,唤宫中画师为其作画。第一位画师 按写实技法如法炮制,结果换来一顿暴打,又唤第二位画师。第二 位画师藉以前车之鉴,将皇帝着意美化,国王一看这是“俺”吗,结 果更惨。国王余怒未消,放下狠话:隔日再画,如若粗制滥造,小 心性命之忧。二位画师惶恐地回到画室,苦思冥想,及至天明也没 主张。适一青年才俊登门造访,见状问其故,两画师道以原委。青 年才俊深思后,附耳告以良策。两画师听罢大喜,次日合力完成画作,国王看后龙颜大悦,并施以重赏。原来,画面是国王的狩猎场景,只见国王跛腿蹬乱石,手持猎枪,瞎眼紧闭作瞄准状,一幅生

龙活虎的场景跃然纸上,国王还是那个国王,身体瑕疵被天衣无缝 地掩盖,国王不乐才怪。 这则故事引发我对所谓科学与艺术的深悟。绘画是一种可以通 过学习、积累掌握的技法,具有科学性层面,但在实践中生搬硬套,不创造性地运用,就无法体现它的艺术层面,也达不到绘画的境界。管理无疑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是把管理的规律性揭示出来,形成 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活动予以普遍性指导,使管理成为理论 指导下的规范化的理性行为。但与其他科学相比,管理有其自身的 显著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而艺术 的特质就是创造,因此,艺术性的管理,就需要在实践中赋予人格 魅力、灵感与创新。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管理 模式,仅有管理理论知识还不能保证实践的成功,只有审时度势, 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才能达到管理的效果,死搬书本知识,硬套他人 模式则往往遭到失败。 一.管理是一门科学 管理科学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作为 一门科学,要求管理具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管理科学是把管理的规律性提示 出来,形成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者管理活动予以普遍性指导,使管理成 为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的理性行为。承认管理的科学性,就是要求众在管理活 动中要不断发现与摸索管理的规律性,按照管理的规律来办事,在科学的管理 理论与原则的指导下,搞好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学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性 的学科,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谁违背了这些规律,就必然会遭到惩罚。比如企业经营中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企业必须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