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程设计

区域经济学课程设计
区域经济学课程设计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设计

姓名(学号):丛猷森(20121000748)

郏轶磊(20121001362)

殷商珉珉(20121000741)

张碧涛(20121000622)

专业:经济学班级:081121&081122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指导教师:李金滟教授

2015年1月

目录

中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地区概况 (4)

1.1激情珠三角 (4)

1.2厚重长三角 (5)

2地区比较 (6)

2.1民营经济总量 (6)

2.2民营经济效益 (8)

2.3民营经济结构 (9)

2.4民营单位规模 (9)

3实证分析 (10)

3.1仿真平台Netlogo简介 (10)

3.2NetLogo仿真模型中的主要因素 (11)

3.3NetLogo仿真模型单变量操作及数据分析 (13)

3.4NetLogo 仿真模型多变量操作及数据分析 (15)

4相关结论 (16)

4.1关于资金 (16)

4.2关于人力资源 (17)

5政策建议 (21)

5.1给予制度支持 (21)

5.2加强人力储备 (21)

5.3扶持本地企业 (22)

参考文献 (23)

附件:NetLogo源代码 (25)

基于多Agent动态复杂网络沿海民营企业的仿真研究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

丛猷森郏轶磊殷商珉珉张碧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民营经济在体制外的不断增长。在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产权改革的过程的同时,民营经济却在相对困难的制度环境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整个经济体系主要的增长源泉,并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提供了持久的推动力,要素市场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有文献对民营经济发展或者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对于要素市场和地方政府行为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要素市场和政府行为的现实背景,对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行仿真研究,得出仿真结果,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民营企业要素市场地方政府行为仿真研究

Simulation study of multiAgent dynamiccomplex networkof coastal

based on private enterprises

--with the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as an example

Cong Yousen, JiaYilei, Yin Shangminmin, Zhang Bita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bei Wuhan, 430074)

Abstract: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the private economy outside the economy system is asignificant character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When the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undergoing the step from decentralizing the power toreforming the ownership, the private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a relatively difficultsystem environment, and 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increasing source of the wholeeconomic system and a permanent impetus to the marketiz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economic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also played active roles in the process ofpushing forward the private economy development. There's an extensive discussion ofprivat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s in the present literatureswhile little is studied profoundly to uncover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 localgovernment behavior and the private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elements of the marketand the government’s behavior,the simulation study on thecoastal areas of theprivate enterprise'ssurvival condition,giv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andopin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private enterprises.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private economy, elements of the market;

simulation study

1 地区概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靠着几千年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积淀,即使近代起就一直落后于西方,经过强势崛起之后,也终于可以重新称之为巨头。当然,在不能忽略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均,中西部地区仍旧贴着贫穷落后的标签时,也要看到凤头的光彩是从何而来,研究成功的经验来避免掉入繁荣的陷阱。毕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领头羊受到打击,那么对整个国家来说是致命的。

众所周知,我国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又是其中的典型。这两个区域中对经济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就是民营企业。

1.1激情珠三角

珠三角近港澳,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优越的外资条件。而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以广州、香港和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超级都会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等企业群和产业群。而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民营企业,既有华为、比亚迪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有数不胜数的中小型民企兢兢业业的经营。

2008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广东民营企业着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发展质量,有力地支撑经济企稳回升,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局面。2013年,广东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2058.76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但比全省GDP增速高0.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民营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年高于全省,促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升。

1.2厚重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亚中心,周围则有苏州、无锡、常州、温州、宁波等城市圈,合计16市的区域。长三角以上海等大城市为辐射中心,乡镇企业环绕,利用沿江靠海的地理优势,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以点带面,促进地区的全面发展。2014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中,浙江省和江苏省上榜企业数量分别以138家和

98家位居前两位。在民营企业的强力推动下,2014年前3季度,长三角的经济总量超过了7.5万亿元,占到了全国的18%。

具体说来,长三角有以下4点特征:

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2011年,江苏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58万亿元,五年翻了一番;较上年增长11.5%,高于全省GDP增速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达64.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民营企业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工配套产业,加快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拓展。

3、创新能力提升

截止2011年底,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36912家,同比增加42.7%,全年产值39610.5亿元同比增长83.8%

4、全民创业热情高涨

江苏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22.9万户,日均诞生私营企业627户。11年底私营企业登记户数为119.79万户,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2地区比较

2.1民营经济总量

在对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民营企业状况前我们先看一个报道。根据全国工商联的《报告》数据,在地区分布上,民营企业500强仍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特别是江浙两省。500强中,东部地区企业数

量为405家,东北地区17家,中部地区44家,西部地区34家。其中浙江、江苏两省入围的企业分别达到180家和129家,合计江浙两省309家,占据榜单的60%强席位。广东企业却在500家中寥寥可数,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民营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在企业做大方面显然被江浙两省远远的抛在身后。

从总量看,广东民营增加值略高于江苏,但民营占GDP比重略低于江苏。2012年,广东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319.97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省GDP的51.4%;江苏为28959.59亿元,增长10.5%,占全省GDP的53.6%。江苏总量比广东少360亿元,增速比广东快1.4个百分点,民营占全省GDP比重比广东高2.2个百分点。

从民间投资看,江苏优势明显。2012年,广东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0177.28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52.7%;江苏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1293.50亿元,增长22.6%,占全省的67.2%,江苏民间投资为广东的2倍,也超过当年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307.53亿元),占全省投资比重比广东

高14.5个百分点。

从税收看,广东总量领先,但对全省税收的贡献不如江苏。2012年,广东民营经济税收收入6467.82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全省税收收入的49.1%;江苏民营税收收入4900.70亿元,增长10.0%,占全省的56.3%。江苏民营税收收入比广东少1567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比重比广东高7.2个百分点,增速比广东低12.5个百分点。

从出口看,广东大幅领先。2012年,广东民营出口总额181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1.6%;江苏民营出口总额963.40亿美元,增长34.6%,占全省的29.3%,江苏民营出口总额相当于广东的53.1%,占全省出口比重比广东低2.3个百分点,增速比广东高13.7个百分点。

2.2民营经济效益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江苏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强于广东。2012年广东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为1979.35亿元、3064.85亿元,同比增长10.4%、9.4%,收入利润率、收入利税率为 5.5%、8.5%。江苏实现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为3786.60亿元、6051.60亿元,增长16.7%、17.4%,收入利润率、收入利税率为6.1%、9.8%,比广东高0.6个、1.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增速比广东高6.3个、8.0个百分点,广东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与江苏相比差距比较明显。

2.3民营经济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在总量相近的情况下,广东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如江苏合理,特别是第一产业比重,比江苏高5.4个百分点,显然广东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从区域经济结构看,广东各地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2012年,广东民营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的有3个市,12个市在1000亿元以下,其余6个市介于1000-3000亿元之间;反观江苏省,虽然民营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的市区只有2个,但是却有10个市的增加额是介于1000-3000亿元之间,低于1000亿元的则只有1个市。由此看出江苏民营经济地区结构更为合理,发展更为均衡,广东与江苏经济的地区结构差异在民营经济中也得到体现。

2.4民营单位规模

从注册资本金看,2012年,广东私营企业、个体户分别有125.62万户、361.91万户,户均注册资本金为244万元、2.3万元;江苏私营企业、个体户分别有131.29万户、352.78万户,户均注册资本金322万元、9.1万元。广东民营单位数略多于江苏,但注册资本金仅相当于江苏的75.8%、25.3%。注册资本金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广东有3866户,江苏有5199户,差距比较明显。从超大型民营企业数量看江苏超大型民营企业在数量、规模上领先广东。

3实证分析

3.1仿真平台Netlogo简介

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将社会中的人或群体模拟成计算机中的Agent,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互行为模拟成Agent的属性和行为,并引入交互规则,从而判断个体是否改变意见及改变的程度。经过多次重复的意见交互后,往往能从群体中观察到宏观舆情现象。

NetLogo是1999年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由UriWllensky 开发的,目的是为给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易用且强大的计算机辅助工具。2002年发布了NetLogol.0版本,完全用Java编程实现,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NetLogo特别适合对随时间演化的复杂系统进行建模,它自带有turtle, patch,link等多种类型的Agent,建模人员能够向成百上千独立运行的Agent发出指令,这就使得探究微观层面上的个体行为与宏观模式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这些宏观模式是由许多个体之间的交互涌现出来的。

3.2NetLogo仿真模型中的主要因素

因变量1:竞争者1的总量;因变量2:竞争者2的总量;因变量3:竞争3的总量。

(因变量1、因变量2与因变量3的初始数量相近。两者加总后初始默认值为1000。)

自变量1:人口流动幅度(stride-length):决定流动范围,每轮每个人都会移动一段距离。当流动幅度的值上升时,可流动的幅度更大。进一步而言,可以认为这个组织的规模更大且能提供的资源更多。本研究中流动幅度为0-0.30,初始默认值为0.08。

自变量2: 资源-胜任力(resource-competence): 相当于行为收益。若资源-胜任力值为X,表示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资源,他的胜任力值就随之增加X 单位。资源-胜任力范围为0-200,初始默认值为51。

自变量3:胜任力代谢(c-Metabolism):相当于行为成本。流动能帮助个人得到新资源,从而使自己胜任力上升,但个体要为此付出一些成本,即消耗一些胜任力。胜任力降到0,该个体就被淘汰了。每个人一开始的胜任力值为50,这意味着在胜任力值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流动的距离=50/流动成本。胜任力代谢范围为0-99,初始默认值为6。

自变量4:晋升成本(promotion cost):个体每晋升一次,需要付出一定的胜任力成本。这个值代表晋升所需的胜任力成本。晋升成本范围为0-99,初始默认值为54。

控制变量1:晋升阈值(promotion threshold):当一个人的胜任力达一定值时,他就能获得晋升,这表明个体要获得晋升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资源量的大小。晋升阈值范围为0-200,初始默认值为102。

控制变量2:资源再生阈值(low-high-threshold):资源再生阈限的取值范围为0-99,初始默认值为9。在0-99的范围内设定资源(resource)再生阈限,在再生阈限以上,资源再生以“高资源再生概率”计算;在此以下,资源再生以“低资源再生概率”计算。低资源再生概率(low-growth-chance)指再生阈值以下的资源能够再生的百分数。该值越大,合作者与争夺者间的行为差异越小。高资源再生概率指再生阈值以上的资源能够再生的百分数。该值越小,合作者与争夺者的行为差异越小。高资源再生概率和低资源再生概率范围,即再生概率的取值范围为0-99,两者初始默认值分别为77,30。

控制变量3:资源最大值(max-resource-height): 设定资源最大量。初始默认值为10。控制变量4: 合作的概率(cooperative probability): 范围0-1.0。初始默认值为0.5。

3.3NetLogo仿真模型单变量操作及数据分析

下文将分别操纵生存难度和晋升难度的子维度: 流动幅度、胜任力代谢、资源-胜任力以及晋升成本,探讨各个单变量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1)生存难度子维度。以流动幅度为自变量,将其它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保持在初始默认值。流动幅度为0,即完全没有流动性时,争夺者人数下降至0,而合作者人数增加,到一定阶段合作者人数不再增加并保持在一个水平。流动幅度小于0. 04,状况类似,争夺者最终消亡,而合作者能生存下来。流动幅度为0. 04,合作者保持上升,争夺者能够生存,数量基本保持在一定水平,但远远低于合作者。流动幅度0.05时,局势开始逆转,争夺者生存而合作者消亡。

流动幅度大于0.05后,都是争夺者胜出。以胜任力代谢为自变量,控制其它变量。胜任力代谢,即行为成本,代谢率为0,也就是获得资源不需要成本,合作者始终高于争夺者,两者稳定而缓慢地增长。随着代谢率上升,即获取资源的成本上升,争夺者胜,合作者亡。代谢率上升到9,合作者胜出,争夺者亡。此后,一直到代谢率为20,都是合作者胜出,争夺者亡。到代谢率为21,两个物种都灭绝,但争夺者先消亡,合作者能维持一段时间。

(2)晋升难度子维度。以上是对生存难度的单变量研究,从结果可推断生存条件的制约对合作行为有利,过于宽松的环境反而不利于合作行为发生。下面将探讨晋升难度的二个子维度: 资源-胜任力和晋升成本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在研究中假定晋升是资源-胜任力增加的直接结果。只要资源-胜任力值增加到超过晋升阈值,个体就会晋升,该值越大,晋升难度越小。以资源-胜任力为自变量,控制其它变量。资源-胜任力代表行为收益,该值为0,即获取资源无法增加胜任力时,合作者与争夺者全部绝迹。该值为8,争夺者速亡,合作者维持一段时间后消亡。该值为9,争夺者很快消亡,合作者上升。该值大于9,合作者亡,争夺者渐胜。资源-胜任力值最大时,两者都存活,但争夺者多于合作者。当行为收益很少时,合作者、争夺者都不能生存,而随着收益上升,争夺者开始消灭合作者,当收益到最大时,竞争者合作者都能生存下来。以晋升成本为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晋升成本达到最大时,合作者胜出。晋升成本达到最大意味着争夺资源增加胜任力虽然能带来晋升,但却因成本太高,而

使得争夺者在绝对意义上无利可图。

由以上可以推断艰苦性和行为成本对合作行为的有较大影响。鉴于单变量操作的局限性,下文将尝试多变量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3.4NetLogo 仿真模型多变量操作及数据分析

在多变量研究中,一次操作将研究两个变量的相互影响,不中途改变变量的值。如流动幅度为0. 01,在一次操作中不在后半段将流动幅度改成其它值。下文将分别对流动幅度和资源-胜任力、流动幅度和晋升成本以及资源代谢和资源-胜任力进行成对研究。

以流动幅度和资源-胜任力为自变量。两者都为0,即资源和收益极少时,全消亡。保持流动幅度为0,随着资源-胜任力的上升,合作者的优势开始出现,存活时间长于争夺者,最后都灭绝殆尽。资源-胜任力达到23之后,合作者胜出,争夺者亡。资源-胜任力达156 时,合作者降得很多,但能维持一段时间。越接近200,两者数量都接近0线。流动幅度达到0.01,资源-胜任力为15,合作者开始胜出。流动极少(资源极少)且行为收益极少,两者都消亡。保持低流动幅度不变,改变收益,随收益上升,合作者占优。流动幅度上升到0.08,合作者亡,争夺者胜。

以流动幅度和晋升成本为自变量。没有流动,没有晋升成本,两者迅速增长。流动幅度0.01时,晋升成本低,对两者都不利,但争夺者小胜。流动幅度0.04之前,除晋升成本极低和极高的区域外,合作者总体上占优势。流动幅度达到0.05之后发生变化,当晋升成

本为60 时,合作者一直处于被消灭状态,争夺者占优。晋升成本在65-99的范围内,合作者占优,争夺者亡。流动幅度越大,两者数量分化越快。

以胜任力代谢和资源-胜任力为自变量。两者都为0,即行为成本和收益都为0,合作者保持低平增长,争夺者的数量曲线斜高走。代谢为0 时调节资源-胜任力,即无成本有收益时,两者都能生存,但争夺者活得更好。代谢5,资源-胜任力小于等于行为成本时,都消亡。其中有一小段(资源-胜任力6-25)合作者占优,大部分时候(资源胜任力25-180)争夺者胜出。代谢为50,资源-胜任力<165时,两者都无法存活;资源胜任力170-200,争夺者亡,合作者保持在低水平,且有小幅震动。代谢为60,资源胜任力为200,争夺者亡,合作者数量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缓慢增长。代谢65,资源胜任力200,两者都无法生存。

4相关结论

4.1关于资金

所谓民营经济,通俗的来说,就是百姓自己经营,资本私有的经济形式。而民营企业不像国有企业那样财大气粗,特别是民企中占大多数的乡镇企业,规模往往不是很大,平日经营都是小心谨慎,也有点看天吃饭的意思,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资本运营是民营企业继生产经营、商品经营之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经营活动。资本运营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着民营企业资本能否增值,而且是民营企

业能否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继续生存的关键,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营企业需要整合资源,以促进其自身的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企业整合资源有两个层次:一是内部的,即把已有的资源用好,比如员工、厂房设备、技术团队等等,通过资本的注入,可以为民营企业的技术改造、人才引进、厂房扩建等众多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实现民营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外部的,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资源,通过资本运营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取。资本运营是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并购也是一种方式。通常而言,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取得对方企业的股权之后,也就意味着相互之间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众多方面要进行有效的融合。民营企业通过有所选择的收购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民营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相比之下,长三角经济基础更好,经济总量也更大,且地域之间可以跨省交流,资金运营较为方便。珠三角则只有广东一省,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周转的困难较长三角来说大些,但是珠三角依托港澳,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外资来运营资金。

4.2关于人力资源

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成长的内在联系越发密切,而且区域人力资本变动趋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竞争力状况影响日益显著。直觉告诉我们,可以尝试从人力资

本及其外部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进行细化研究,如结合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考察其作为生产要素的内生作用,同时关注人力资本使其他要素的效率提高所起的外部效应。

首先,从教育和培训指标看,长三角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最多且增长最快,人力资本竞争力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培养条件相对珠三角来说占有一定的优势,每万人中受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人数要明显高于珠三角,毕竟该地区拥有上海和南京两大中国高等教育中心。职业培训状况则次于珠三角;珠三角在教育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政府对教育的投人小,科教文卫事业投人占财政支出比重低,居民对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低,人力资本在正规教育方面的培养条件弱,高等教育发展。但珠三角在职业培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表现在职业培训发展条件好。

其次,从医疗保健指标看,两区域人口的身体健康素质均不断提高。长三角的情况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最高,但人口死亡率也最高。居民对自身身体健康素质的投人和城镇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高于珠三角;较匮乏的是珠三角地区,城镇、农村在教育和医疗保健的私人投人减少,卫生医疗服务条件相对不足,人口的身体健康投人不如长三角发展得快;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发展较慢,这主要与近些年来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关。再次,从迁移指标看,珠三角地区状况较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下降发展趋势,说明该地区就业环境改善。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增势减慢,外来人口进人本区数量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该地区支付

给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报酬水平相对下降。因此,该地区对外部人力资本流动的吸引力减弱,劳动力市场供求缺口缩小,区域内就业环境相对有所改善。长三角的情况与珠三角比较上具有就业吸引力不足的劣势,人口迁入率、人口净迁移率均低于珠三角地区。最后,在工资水平与就业状况方面,长三角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高,珠三角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高,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最高,该区域就业环境较好,城镇登记失业率最低。综合长三角、珠三角比较结果发现,两区域在人力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特征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两区域经济增长均已呈现由“物质资本投资推动”发展模式转向“人力资本推动”发展模式,其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两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占有先发优势;第二,两大区域中区域经济增长快速的省份其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较大。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在GDP总量以及年均增长率上都表现突出,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也较高。

人力资本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力资本竞争力越强,技术进步越快,区域经济增长就越快。与能源要素密集型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同,人力资本竞争力推动的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与资本要素密集型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同,人力资本竞争力推动的经济增长具有自主性。从对长三角、珠三角人力资本竞争力优势和劣势的比较可以得出,在人力资本发展总体战略上,两个区域应加强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共享,同时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放大区域人力资本竞争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合理规模:具有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2、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结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 3、区域竞争力:一个区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的强弱程度。 4、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研究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 5、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6、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形式,是区域产业发展经常采取的一种产业配置的形式。 7、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它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和参加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 8、统筹城乡发展:是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把城乡作为一个发展整体,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并对农村有所倾斜的二者协调共进的一种策略选择。 9、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0、增长极模式: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二、单选题 1、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霍夫曼将工业化进程四个阶段:(1)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2)资本资料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为 2.5左右。(3)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4)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一般讲,资本资料属重工业,消费资料属轻工业,重工业在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工业比重将会处于稳定状态。 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4、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 5、杜能区位理论圈层问题: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二林业圈,三轮作式农业圈,四谷草式农业圈,五三圃式农业圈,六畜牧业圈。 6、雁形模式: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进口阶段即在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要靠进口满足需求;二是国内替代阶段即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三是出口阶段即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该种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型发展形态。 7、增长极: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常积聚在大城市中心。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影响。 8、轴线的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定的质量标准。 9、区位商:即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则意味着地区间存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城市化的内涵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 的发展空间; 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推力大而拉力小则城市化速度缓慢大量的劳动人口滞留在 农村; 如果拉力大而推力小,则说明城市化已基本完成。 城市化规律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 形运动轨迹。 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一80%。影响区位选择的四个机制 1.目标驱动机制 2.利益驱动机制 3.宏观调控机制 4.市场调控机制 产业布局的指向 概念:所谓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这是从产业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的布局。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能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消费地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6.高科技指向 7.无固定指向 地域合理规模概念: 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 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 模。 2.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 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1.产业聚集在某地的原因分析 ⑴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 ⑵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⑶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聚集与分散 概念: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1.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 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2.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则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 如何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1、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按规律促进生产的空间集中。 2、不能过大,大并不等于强。 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小与活”。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⑶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 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分工的永远发展而有不断复杂化的规律--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资源的配置总是趋向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表现为:资源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⑴配第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他在 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 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 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⑵克拉克定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通过对40多个国家 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 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 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此即为“配第 —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法则(美)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 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 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 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 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 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霍夫曼系数反映了重工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在较大的产值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发展 1.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地区主导产业的组成: 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2.基础设施产业。 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 由上往下:服务业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资源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五章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 (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 (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 (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 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 (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 (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 (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 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 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 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 (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 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 (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 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 (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