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陆路交通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陆路交通发展概况

周武王时的“周道”和东周各国修筑的栈道,显示了先秦时期的陆上交通已初具规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建立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东至今江苏和山东的海滨,南到今湖南、湖北之地,西抵今甘肃、青海一带,北达今河北和山西北部,总里程约8,900公里;又派人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从四川宜宾一直修到今云南东部的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为“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不仅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开发,而且使云南各部落与内地的经济文化,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汉代开辟丝绸之路有极为深远的意义:自西汉到唐代的一千多年中,丝绸之路经中亚、西亚,与东南欧及北非的交通线衔接,构成了与世界其他地区连系的商道,成为中国与印度、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隋唐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更成为国内、外的交通枢纽。宋元时期,陆路的发展迈向新的阶段,城市撤去坊墙,改为街巷制城市的方格网街道,并把坊内街、曲改造成以东、西向为主的巷,以利建造南北向的住宅。巷可直通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元明时期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并综合拓展汉唐以来的陆路交通线,道路系统比隋唐时代更具规模,效率亦更高。继承元代的基础,明清政府多次整顿道路系统,把驿路分为官马大路、大路和小路三个等级,政府得以对全国各行政单位,如省、市、县、乡乃至自然村落推行政策,并便利收集税款,民间百姓也藉着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进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中国古代交通

中国古代交通

一 古代交通的概况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陆疆广大、河湖众多、海域辽阔的国家,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几千年来,生活和繁衍在这块神州大地上的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同自然作斗争、同压迫他们剥削他们的人作斗争的过程中,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这里我们先从各个朝代交通的状况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变迁两个角度和侧面,对我国古代交通史的概貌作一简要介绍。 1 各个朝代的交通 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从古猿进化而来,学会了制造工具,随后就在狩猎谋生活动中,开始了有目的地进行运输和信息传递的活动。最原始的运输方式是手提、头顶、肩挑、背扛;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呼叫、打手势。那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出现了分工,开始了产品交换,产生了局部范围内的小量运输。后来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量迅速增加,运输的范围和数量也相应地不断扩大和增加。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和专门传递信息的邮电业。 当交通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行业之后,古代运输业、邮电业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输业从古代的人力拖拽到今天的航空运输,邮电业从古代的烽火报警到今天的卫星通信,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具体来说我国古代交通事业的发展过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根据甲骨文、金文、出土实物及古籍记载,商朝不仅有了“车马”、“步辇”和“舟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开始建立“驲[rì日]传”制度,进行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又修筑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陆路交通纵横交错,还沿途设立了“驲置”,即驿站。水路交通不仅利用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天然河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hán寒]沟、菏水和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全国性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同时又设置驿道,颁布有关邮驿的法令,建立起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邮传系统。汉朝开辟了经西域通往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秦汉时期水运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秦朝挖掘的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则开辟了沟通世界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我国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唐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主要成就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一、诗歌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中唐:唐诗的二次繁荣。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两大诗派: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著名诗人:白居易 (一)中国古代散文史迹回眸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文集是《尚书》。春秋战国时期,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叙事散文通过解说历史来阐明观点和主张,而以《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以阐发道理为主,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汉代散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汉代散文种类繁多、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审美价值高。主要作品有,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散文,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其中司马迁的

《史记》,其内容是历史,其表述形式是散文。 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汉后,散文走向骈化,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散文受到压抑。骈体文追求形式,文风轻浮奢华,出现种种弊端。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向散体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主要的理论主张是“文道合一” 。 古文运动树立了古文在文坛的权威,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北宋前期,欧阳修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古革新精神,掀起北宋的“古文运动”,其主要主张是重道以充文,将思想道德的追求直接转化的文体形式,注重文的价值。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新时代。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主要作家与主要作品 韩愈:《送孟东野序》、《师说》 柳宗元:《封建论》、《捕蛇者说》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苏洵:《六国论》 苏轼:《石钟山记》 《师说》(节选) 韩愈

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最早出现的大运量、高效率的交通方式是水路运输。由于可达性是决定城市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历史上许多重要城市都选址在交通方便的大河流域。此后驴马、轮车这些陆路交通工具的问世构成了古代交通系统。 一、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由于受交通工具的限制,城市空间规模受到步行出行和距离的限制,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km的集中布局平面内,也就是保证城市居民步行1h 就可以从城市中心到达城市的边缘,用地规模约为15km2。由于当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运量都不高,道路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也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所以人的可动性与今天相比非常有限,所有城市活动如工业、商业、住宅一般都围绕城市核心区,土地使用呈高密度集聚状态,城市规模较小、形态紧凑,城市呈现一种向心集聚的单核同心圆形态。 二、古代交通与现代交通 1、交通方式的变革 由于古代的交通方式相对落后,主要通过陆运和水运两种方式将城市联系起来,而现代城市的交通目前主要有五种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早期古代交通工具比较落后,沿交通干线出现了许多驿站,驿道上相距5km即设驿铺,不通驿运的道路相距10km设驿铺,驿运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交通区位优势对古代城市的發展影响显著,虽然古代城市沿交通干线分布相对密集,但交通相对落后的其他地区则发展较慢。而现代城市由于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得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相对缩短,城市之间交流的方式多样化,交通也更加便捷,由于交通区位优势而产生的城市发展差异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本原是“道”。 先秦文学的“主流”是《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含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追本溯源→三种基本形式: ①神话传说(开天辟地神话、种族和文明起源传说) ②原始歌谣(原始祭歌、原始劳动歌谣、早期爱情歌谣) ③散文的雏形(殷商时期甲骨卜辞→金文→西周钟鼎铭文→周代散文)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儒家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诸子散文:如论语,庄子 秦汉文学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 西汉:①“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汉初文学以总结秦亡教训为主(贾谊《过秦论》)贾谊与晁错(写有《论贵粟疏》等文)的政论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②汉武帝时期,汉大赋体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 ③汉宣帝号称中兴之主,有王褒、张子侨、刘向等辞赋大家 ④汉元帝以后,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等,但汉大赋呈衰落之势 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续发展,班婕妤《捣素赋》《自悼赋》刘歆《遂初赋》 东汉:“光武中兴”,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逐步泛滥→抒发个体情志的作品,文学批判性增强辞赋:赋体文学居主导,汉大赋渐衰,抒情小赋益兴 张衡《归田赋》完成赋体文学革命性的变革 赵壹《刺世疾邪赋》为批判现实的代表作 诗歌:班固《咏史诗》倡其端,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质朴直率,意境深婉 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散文:抨击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今文经学,针砭时弊的佳作。如班固创作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 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也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综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得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铁路运输 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虽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万公里,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新线铺轨5461公里、复线铺轨4063公里;投产新线5557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319公里;投产复线4129公里、电气化铁路8448公里。 1.1.1铁路路网 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 1.1.2铁路客货运输 200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亿人,同比增加6321万人,增长%。货物发送量完

成亿吨,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6113万吨,增长%;总换算周转量亿吨公里,同比增加亿吨公里,增长%。 公路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公路运输,比起水运和铁路起步晚,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了第一批汽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问世后,在实践中显示出其突出的优越性,即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直达,因此,它的发展速度远快于水运和铁路。截止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万公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1公路网络 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万公里,省道万公里,县道万公里,乡道万公里,专用公路万公里,村道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和%。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2.2公路客货运输 近些年来,公路客货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公路客运,现已在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我国公路运输需求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3%,增速基本为近5年之最。 水路运输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1基础设施建设

古今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第 1 页 共 1 页 古今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①先秦时期是交通的起步阶段。②秦汉时期,交通得到发展,开辟道路、开凿河渠、完善邮驿和馆舍,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③唐宋时期,政府继续整修道路,建设交通干线,完善驿馆,健全交通法令,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同时开凿大运河,推动了南北交通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④唐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被用于航海,对外交通发达,与各国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扬州、广州、泉州、明州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⑤元朝政府整治河运,将大运河截弯取直,同时政府通过修建道路,加强了对西北、东北地区的控制,利用海运运送南方的粮食供应大都。⑥明朝时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⑦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交通运输进入了各种运输方式交汇融合、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⑧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一大批综合客运、货运枢纽站场(物流园区)投入运营,运输装备发展不断升级,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实现重大突破,交通运输市场体系、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2016.12) 材料一主要叙述了中国古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情况。①说明中国的交通事业起步较早;②③⑤⑥介绍了不同时期交通的发展情况,说明中国古代多种交通形式并存且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③⑤说明政府在交通事业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②④⑥说明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得到拓展;②③④⑤从加强国内区域间经济交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说明了古代交通发展的作用。材料二主要叙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⑦说明了政府在交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⑧说明了现代中国交通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两则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至唐宋)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第一编先秦文学——原始神话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一、原始神话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在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远祖不仅改造了自然界的面貌,也促进了自身的进步,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文,当音乐、美术等艺术逐渐同生产脱离而走向独立时,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了。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与知识水平的低下,人们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产生了神秘感,形成了对自然神的信仰,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说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羿射九日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现实生活做基础,是客观现实和生活的反映。如羿射九日之所以产生,大概是远古时代发生过多次旱灾,人民群众渡过这些灾难后,久而久之,幻想出一个善射的神弓手后羿,射去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以减轻旱灾的威胁。 原始神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它通过美丽的故事,奇特、丰富的幻想,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小结: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 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二、诗歌源头 诗歌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口头创作。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很少。《诗经》三百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音乐歌词。《诗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和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 《诗经》的艺术成就: 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反映生活中带本质性的 社会问题,使诗歌创作成为一幅幅社会生活的图画。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叙,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对事物作形象描写。“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3.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四言句式。 4.重言叠字、双声叠韵、隔句押韵,富于音韵声情之美。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对后世诗歌,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继《诗经》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出异彩的是《楚辞》。楚辞是楚国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并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来的新诗体。它打破了《诗经》四言诗的格调,代之以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著名的楚辞诗人有屈原、宋玉、景差等。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出身于战国时楚国的贵族家庭,处在楚国由于强盛走向衰败时期,曾任楚三闾大夫,为楚怀王左徒。他忠君爱国,主张联齐抗秦,为人谗毁,先后被怀王、顷襄王放逐江南。他在长期的流亡中忧国忧民,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抒发忧愤的感情,后投汩罗江而死。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等,其中以《离骚》是为著名。“离骚”,离忧,遭遇忧患。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提出了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战国后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全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5/08/19 --------------------------------------------------------------------------------------------------------------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拉动了对运输生产的需求。交通运输部门加强运输组织,积极挖潜扩能,确保重点物资运输,努力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使运输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当前我国运输生产的主要特点 上半年运输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铁路货运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前6个月, 铁路日均装车10.39万车,同比增加6345车,增长6.5%。货物运输完成11.3亿吨,同比增加7748万吨,增长7.3%。二是重点物资运输得到保证。铁路完成煤炭运量5.2亿吨,增长9.3%。煤炭新增运量占铁路新增运量的58%。煤炭港口发运1.85亿吨,增长11.7%。其中内贸煤炭发运增长23.7%,外贸出口同比减少19.8%。另外,石油、化肥农药分别增长7.1%和14.3%。港口共接卸外贸进口原油和海洋原油分别增长9.6%和11.2%。三是公路运输稳步增长。由于治超和降低大吨位车辆路桥通行费和高速公路网的延伸,各种大吨位车辆快速增加,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63.1亿吨,增长7.9%。四是水上运输增幅较大。中海、中远、长航三大航运集团水运量完成

3.5亿吨,增长15%;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3.9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8%和18.1%;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22.4万箱,同比增长25.3%,增幅高出外贸货物吞吐量7.2个百分点。 二、当前运输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今年上半年,尽管运输生产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突出表现在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得到缓解,运输需求有所下降。 (一)全社会运量增幅下降。上半年全社会不同运输方式运量尽管增长8.9%,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同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从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看,除铁路仅增长0.2个百分点外,公路、水运、民航则分别下降7.4、4.4和28.6个百分点。 (二)铁路运输增幅减缓,部分省市增速回落较多。上半年铁路货物运输完成11.3亿吨,同比增长7.3%,增速同比减缓1.7个百分点。据广东、江西、福建、湖南、浙江等铁路运输比较紧张的省市反映,今年春运以来,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逐月缓解,尤其是进入二季度后,运输出现了负增长。上半年广东、江西两省铁路货运量同比分别下降4.6%和1.5%,增速同比回落24.2和23.7个百分点;湖南、浙江和福

中国古代交通—车辆的变迁

中国古代交通—车辆的变迁在远古时候,人类最早的运输工具是木棒后来人类从渔猎时代进入了畜牧时代,某些野兽经过驯化成为家畜,供人役使驮运物品的驮兽便成了人类的重要运输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橇诞生了人们在橇的木板底下安放圆木,以滚动代替滑动,相传车就是从橇这种原始运输工具逐渐演变来的 1 古代车辆的简史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人大约在4600年前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当时的薛部落以造车闻名于世左传说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的车正官职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都记述了奚仲造车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河东与河南地区,即今山西南部与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典型的夏文化遗存,其上限恰当夏代建国之初,距今4000多年这里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其中大量的刀锥凿铲等生产生活用具,说明当时青铜冶炼已有较高水平这些工具,在制造车辆和开辟道路等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夏朝已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其奴隶主政权机器中,牧正主管马牛的牧养驯育与使用,车正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可以认为,这车正和牧正,便是我国早期的主管交通的专职行政人员夏启登位后不久,打起了恭行天之罚的旗号,在假借天神意志去攻伐有扈氏时,就使用了大批的驮畜和战车运输车夏朝末年,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同样打起了恭行天之罚的旗号,作战中使用了更多的牲畜和战车运输车,讨灭暴虐无道的昏君夏桀,建立了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据史书记载,商的始祖契,是夏禹的同时代人,到其孙相土的时候,商人已能用四匹马驾车了传至相土的曾孙王亥,商人又学会了用牛来驾车王亥本人曾赶着牛车,到有易氏的地界(今河北中部)去贸易武丁时期,商朝国力增强,军队驾驭大批战车向南方拓展,一直插入楚国

《从古诗歌看中国古代交通》教案

《从古诗歌看中国古代交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课前资料收集与整理,对学过的古诗歌进行温故知新。 能力目标:提高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和思考古人生存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资料收集法、讨论探究法、启发法、归纳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PPT、有关古今交通概况对比的视频 学生收集整理课内外包含了交通信息的古诗歌;学生代表制作有关中国古代交通发展概况的PPT。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有关八百里加急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故事视频。 接着以一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确定探究方向—— 问题:荔枝这种在今天已成为普通老百姓常吃水果的东西,为什么在古代却是帝王穷奢极欲的见证?(交通不发达) 问题:“交通不发达”这个结论从何而来?我们能否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它?有什么方法既科学又方便我们去做?视频的最后提到的诗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视频中提到的杜牧的《过华清宫》指出了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方式分别是什么?(马、驿站、陆路交通) 确定探究方向:诗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一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去读,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今天我们就从古诗歌中包含的交通信息入手,读出中国古代交通大观。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方式概况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老师将整个探究过程分为了三部分。第一步是要求同学们课前完成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第二步是要在课上完成的,由于个人收集整理的资料有限,我们需要将大家的资料进行汇总,以便得出更可靠的结论。所以接下来同学们将被分为两大组,以教室中缝为界,左边的为贵妃队,右边的为诗仙队。队内先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将队员们的意见大汇总,一定要多多益善,然后两队以发言的方式PK,看哪队说的反映古代交通的诗句最多、最准,1条记1分,不能重复。赢了的队享受帝王待遇,下课一人一支棒棒糖,输了的队则要展现君子风度,全体起立对对手说一句‘贵妃们/诗仙们才高八斗,在下甘拜下风’,敢不敢比?” 学生讨论交流,师走进学生中指导。同时在黑板上划写“贵妃队”、“诗仙队”记分区域,并指定一个合适的记分员。时间为5分钟。 交流比拼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 一、基础知识 先秦文学 ◆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说,这是对文学艺术起源的科学解释。 ◆一般认为,古籍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始歌谣,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可信为原始歌谣的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易经》中的《归妹》上六爻等。 ◆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在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我国远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中,其中保存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 ◆我国远古神话分为三类: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的故事;关于异人异物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其中共工是传说中的水神;“颛顼”又叫“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 ◆《女娲补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它描写的女娲是一位英雄女神。 ◆《夸父逐日》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塑造了一位英雄夸父的形象。 ◆《黄帝擒蚩尤》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它是反映社会斗争的著名神话。 ◆在原始时代,除了原始的劳动歌谣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文学作品,那就是流传在远古人口头上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叫做《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后,称为《诗经》,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主要是民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小雅》中有《南陔》《白华》《华黍》等六篇诗有篇目而无歌辞,后人称为为“笙诗”。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现在一般认为这种分类是按照音乐的不同特点来划分的。◆风即乐曲,国风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篇。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频风。 春秋战国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 ◆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古代交通工具经历的变化

古代交通工具经历的变化 从原始社会的直立行走,到后来使用马、牛、驴等牲畜,及至后来出现了马车、牛车、驴车等畜力交通工具,这就是古代交通工具经历的主要变化。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就逐渐认识到可以利用牲畜来拖曳、驮载重物。车辆出现以后,人们又认识到可以利用牲畜来挽车。借助畜力挽车,可运输比原先驮载量重十数倍的重物。最早用来挽车的牲畜是马和牛。马和车结合的方法叫系驾法,即怎样使马拉车的办法。中国古代马车的系驾法随着车形制的变化,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轭靷式系驾法、胸带式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相应的使用时间约相当于先秦、汉至宋、元至今三个时期。 先秦独辀车采用的是轭靷式系驾法,在两服马颈上加轭,再用一条革带围绕马脖子,系结两轭軥之下,将轭固定以防脱落,这条革带称“鞅”。轭底下衬以衵,即裹轭的软垫。轭首缚于衡上以支撑车体。骖马一般不负轭,偶有负轭者,皆游离于衡外。二服马通过两条靷绳来挽车。“靷,所以引轴也。”(《说文?革部》)两根靷绳,一端分别系于两轭内侧的軥上,另一端系在车舆前的一个环上,此环称为“鋈续”。环后部连接有一根粗绳,系于轴的中部。此套绳名“靳”。有轭者,靳的前端则分别系于两骖内侧的軥上。这种以轭驾车,以靷、靳拉曳的系驾法,就称为“轭靷式系驾法”。中国古代独辀车的车轮大,自轭軥至轴的连线接近于水平状态,以靷传力曳车,马的力量能够集中使用,减少无谓的分力。马的承力点在肩胛两侧,轭是受力的部件,鞅虽缚围于马颈上,但因不传力,所以不会压迫马的气管,车子进行速度加快时,也不至影响马的呼吸,从而使马奔跑自如。同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马车系驾法却是采用“颈带式系驾法”,即将马颈用颈带直接绑在车衡上,颈带是马拉车行进时的主要受力部位,这样,马的气管由于受到颈带的压迫,马跑的愈快,呼吸就愈困难,从而大大影响了马的力量的正常发挥。因此,先秦时期,我国不但具有卓越的造车技术,而且还具备合理的系驾方法,因而使我国古独辀车的性能较同期西方古车为优越。 秦汉时期,我国制车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其标志就是一种新形制的双辕车出现,它改变了独辀车必须系驾多马才能行进的状况,仅用单马即可曳车。车形制的变革必然带来系驾方法的变化,古老的轭靷式系驾法终于被一种新式的系驾法——“胸带式系驾法”所取代。这种系驾方法就是将原先系一服马的单靷绳变为双靷绳,两靷前端不再系于轭軥上,而是连接一条绕过马胸的宽革带,此革带称“当胸”,是曳车时的承力点。而轭这时仅仅起着支撑衡、辕的作用。这种系驾法较之前者既简便也更科学,它将支点(轭)与曳车时的受力点(当胸)分开,使马体局部受力相应减轻。胸带式系驾法是我国古代系驾技术的一大进步,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一种系驾方法。这一系驾法在西方出现整整比我国晚了近一千年,即到了公元八世纪才开始应用。而这时,我国古车的系驾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向更为新式的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过渡。在驮鞍出现以前,马车的系驾方式曾一度效仿牛车的槅,即去掉当胸和靷绳,将衡、轭直接压在马鬐甲前部,马以鬐甲受力拉车。由于马的鬐甲低于牛的肩峰,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曳车很勉强。后来又产生一种用软材料填充起来的肩套,把它套在驾车马的颈部以增加马鬐甲部位的高度,使马曳车时衡轭不再滑脱。至南宋时,则完全去掉了衡、轭等挽具,直接用肩套曳车。与此同时,小鞍也出现,只是还局限于牛车使用。最迟到元初,肩套和小鞍就有机地组合起来,用于驾马挽车,于是一种新式的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由此产生。这种无衡轭的系驾法完全免除了木轭给马造成的颈部磨伤,降低了支点,放平了车辕,从而降低了车的重心,增强了车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马体最强有力的肩胛部及其两侧,扩大着力面积,增强了马的挽车能力。这种方法到13世纪已完全固定,以后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 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 (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行息息相关: (一)邱 《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第二节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一.明传奇在嘉靖时更盛行,成为剧坛主流艺术:作家创作更自觉,更能直面现实,更具战斗精神。 二.李开先《宝剑记》—抒心内愤懑、化解胸中垒块的有感之作。(一)共52出,取材于《水浒传》写林冲落草故事,系李开先及其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相关知识。 2.借助唐宋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从交通的角度去看待古代诗词中的送别诗。 3. 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探究的内容: 1、从古代诗歌中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及其发展历史,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古代社会古人生存状态。 (1)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 (2)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水路、栈道); (3)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 (4)查找资料,了解古代交通发展的历程。 (5).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减轻劳动负担,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能够得到很多的启发。从古代诗歌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从传统文化活力中得到力量。 3.课题介绍: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还是元散曲,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的参考。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古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精髓,而且深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本课题研究,通过古代诗歌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