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①

何丹

【摘要】[摘要]本文对《论语》、《礼记》中孔子有关丧祭的语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张为敬哀为本、丧祭有度和推崇三年之丧。孔子这种“慎终追远”的丧祭观,与其以礼待之的生死观和敬而远之的鬼神观密不可分,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丧祭礼仪实现“民德归厚”的政治主张。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2(030)005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慎终追远;丧祭礼仪;民德归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陬邑人。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其思想更是日渐融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历朝历代对孔子思想的研究者不乏其人,而对其丧葬思想之专门论述者却为之不多。然生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丧葬也就自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对孔子丧葬思想的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先秦丧葬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徐中书先生认为,儒在商代就已存在,甲骨文中的“需”,就是原始的“儒”,“需”正像人在淋浴时水自头顶上冲洗而下之形。这个字的来源则是因为儒为人相礼办丧事、祭祀祖先神灵都必须斋戒。所以,《礼记·儒行》曰:“儒有澡身而浴德”。澡身,即沐浴;浴德,即斋戒。可见儒家的前身“儒”,便是为人治丧相礼的专职人员。儒家继承并将老本行发扬光大,儒家者为人治丧之事也屡见记载。如:《礼记·檀弓下》载:“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所以总体来说,为人治丧,为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