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程《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程《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程《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程《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教学设

《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文,下面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课程《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紧扣《晋灵君不君》,而“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

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这两篇都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介绍:

何谓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史学知识简介: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这个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史书体裁,史书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到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是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元明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史书只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史学在清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清代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史考和史论。

随着史学的发展,史书的体裁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影

响最为深远的是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二、导入:

长勺之仗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左传中有了《曹刿论战》(初语教材)文字。

再看《春秋》中的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看来这个赵盾是个阴谋家了。事情究竟如何呢,请看《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

三、文化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

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2)释题: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四、文本研读:

1)通读全文,找出难读字音并进行标注。

课件展示。

2)齐读。

3)梳理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翻译见课件。

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问题: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

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这表现了他的贪婪;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表现了他的荒唐;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接下去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进谏。在下段则是简笔写了赵盾的进谏。(问题二:士季如何上谏?灵公如何应对?) 齐读感悟。

4)梳理文章第二自然段:

字词略,见课件。

本段写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一方面可以看出赵盾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能深刻地记住鉏麑的光辉形象。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问题三: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

明确:“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5)课文第三、四段:

字词译文见课件

写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和灵辄。

问题四:提弥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言品读。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

问题五:灵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提醒学生注意插叙手法的使用)

6)课文第五段:

字词、译文。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听说后返国。

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时这段也是解释“赵盾弑其君”的最重要的一段。

问题六: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

问题七:董狐书“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明确: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良史直笔

《直书》认为,“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又认为,这是“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盛赞了一种刚直无畏、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春秋》《左传》中很多事情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所谓“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

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不算冤枉。

另一方面,特别是《春秋》中的记载,模糊了事情的真相,会给后人造成误解,《左传》写董狐之记载,于礼合,于事乖,还是有些问题的。

五、总结拓展:

1)主旨: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拓展问题: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

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赵盾能做到体贴下情。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3)自主阅读《直书》和课后的阅读指南,掌握春秋笔法。

4)字词归纳及译文:

(1)文言基础知识

A.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

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

反不讨贼反-返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B.词类活用

晋灵公不君不君:不行君道。名作动。

饮赵盾酒饮:给……喝。使动用法。

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为动用法。

C.宾语前置句

莫之继也那么没有谁能够接着您去劝谏了。

其我之谓矣大概是说得我吧。

D、重点字词

①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堂。)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没有人接着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③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⑤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患:以……为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⑥公嗾夫獒焉

(嗾: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⑦斗且出

(且,连词,一边……一边。)

⑧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⑨赵盾弑其君

(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晋灵公不君》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

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08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个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 色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 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拟修辞: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布置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热情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荆轲刺秦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鸿门宴》 ★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离骚》 ★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孔雀东南飞》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 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1有答案

单元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46722006】 ①“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绝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应该为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②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 ....,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③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协作,夙夜在公 ....,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④在很多学校,虽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 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 ....而已。 ⑤“低龄留学”到底有没有价值,确实要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只把留学当出 路;也不能投鼠忌器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⑥昆曲集合了众多审美元素:儒雅的念白,悠长的唱腔,飘逸的舞蹈,唯美的服饰, 加之精美的舞台布景,真是美轮美奂 ....。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自吹自擂:自我吹嘘。前面能加否定词“不”修饰。此处使用正确。②一挥而就: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不合语境,应改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③夙夜在公: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此处使用正确。④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此处使用正确。⑤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常用于打击坏人方面。此处应改为“畏首畏尾”。⑥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错用对象。 【答案】 A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8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一:2015刘国钧中学公开课教案】 2015靖江刘国钧中学高三开放日“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 module one unit two reading home alone 执教者: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陈燕时间:2015-12-01 teaching aims 1. help students know how to review and what to review. 2. improve their skills on how to review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3.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 writing. 4. to encourage everyo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oup work and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introduce some method enlarge vocabulary 2.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important sentences structures. 3. how to help students applying the language points into writing.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what they learned in exercises. 3.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finish the paragraph writing in limited time. 4.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to use the learned language points in a writing.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group work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player,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prevision and lead-in check their work in the preview sheet before class and enjoy pictures together. step 2:direct the students to review from what aspects.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作文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作文教案 高二语文作文教案范文一:教学案例高中语文一提起作文,同学们总是眉头紧皱,一说上作文课,大家总是怨声载道。作文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但作文60分的分值让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也鼓励同学们不要惧怕作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作文分数指日可待。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注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作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的就是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的作文写得呆板无趣,要么就是照范文仿写没有自己创新的观点,在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了解社会时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写作表述能力。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能达到一些的效果。 一是素材的积累。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苦于没有素材,或者说来说去只是千范文一律的素材,毫无新意。我们语文组就搜集印发一些新颖素材发下去,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背诵记忆,或者通过阅读课来丰富他们的素材积累。坚持下来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记得有次我让他们观看了关于“瓷娃娃”刘大铭的事迹,大家都颇有感触,在笔记中八班的姜亚楠同学这样写道:“我们是奔跑者,奔跑在青春的路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如今的一些年轻人不珍惜自己的身体,随便一点小困难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此时的你正因一些不顺心的事打算放弃生的权利,那么瓷娃娃刘大铭或许会 唤起你秋声的欲望。患有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的他,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接受过十多次手术,在被医生宣判死刑时,他凭借强烈的求生欲望,自学英文给国际医疗结构发送自己的病例,最终获得了远赴意大利米兰接受脊椎重建手术的机会。他的身体里被安上了13颗螺丝钉,植入了三块钛合金板,体内的血液被换掉了三分之二,他活下来了,他感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锥心般的疼痛。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勇敢地选择了这次冒险。”这个素材就可以运用到“选择”“勇气”“永不言弃”之类的作文中去。 二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中立意是关键,许多学生就是因为立意不准确而造成跑题或偏题,这在高考中是莫大的遗憾,因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次作文课,我选取了20xx年大纲卷的作文材料来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 案 通过《大学》的教学,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下面是由为你精心编辑的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

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人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王心怡 高二年级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内容来看,今年所选的《新闻阅读与实践》和《中国小说欣赏》这两门课,实用性和趣味性都较强,有利于师生教学的进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为参考,我将作出以下的思索与安排。 最后,我再谈谈本学期语文教学的综合计划: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能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目录(1-16)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目录(1-16)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中国民俗文化》 5、《影视名作欣赏》 6、《新闻阅读与实践》 7、《先秦诸子选读》 8、演讲与辩论 9、中国小说欣赏 10、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11、《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12、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13、语言文字应用 14、外国小说欣赏 15、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6. 文章写作与修改 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臵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游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 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 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 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

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高二语文教案大全

高二语文期末检测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4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璀璨(càn)憧(chōng)憬窗明几(jī)净 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 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陨落乘彼垝垣涘我于城隅欲速则不达 B、伶俜慨当以慷名编壮士籍万变不离其中 C、抱负受谗被疏纤纤擢素手来而不往非礼也 D、赍恨自南徂北鸡鸣桑树巅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3、填入横线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月光是引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里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是赞秋月的,而今是冬月,没有(1),没有(2),但空旷、辽阔。 A、(1)虫的吟唱,花的清香(2)浓浓的树影,萧瑟的秋风 B、(1)花的清香,虫的吟唱(2)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 C、(1)虫的吟唱,淡淡的秋风(2)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 D、(1)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2)虫的吟唱,萧瑟的秋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道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 ....,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 然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C、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 史上汗牛充栋 ....。 D、连续几周气候异常干热,使得垃圾尘、建筑尘、车辆尘的污染负荷增大,这对本来就已经严重的烟尘污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子生物学,不是研究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而是一直追溯到分子,把生命现象看作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组合和变化过程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诗文默写训练

《人教课标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文默写专项训练 1、(),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 2、上穷碧落下黄泉,()。 3、(),梨花一枝春带雨。 4、(),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以上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5、帝子降兮北渚,()。(),洞庭波兮木叶下。 6、时不可兮骤得,()。(以上出自屈原《湘夫人》) 7、人生亦有命,()。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8、(),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9、(),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 10、(),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1、( )?(),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12、春江潮水连海平,()。 13、()?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以上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千岩万转路不定,()。云青青兮欲雨,()。 15、(),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使我不得开心颜?(以上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6、黄尘清水三山下,()。遥望齐州九点烟,()。(李贺《梦天》) 17、(),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18、(),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19、日出江花红胜火,()。 20、山寺月中寻桂子,()。(以上出自白居易《忆江南》) 21、(),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23、(),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24、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25、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2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7、(),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上出自李白《将进酒》) 28、(),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9、昆山玉碎凤凰叫,()。 30、女娲炼石补天处,()。(以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 31、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⑵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⑶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 ⑴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应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2、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3、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5、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7、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8、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 ⑴具有强烈的激情。 ⑵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⑴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解决办法: ⑴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⑵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高二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学期 语文教案 姓名: 年级:高二备课组 班级: 第四单元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简介: 箱子岩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区。它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慈利县高桥乡金坪村,慈(利)洞(溪)公路绕其麓,方圆1.7公里。其岩南侧高约200米,长约80米,垂空如削,全由长方形岩块构成。岩块一般长约6米,高约2米,墨黑而泽光,酷似黑皮箱,故有箱子岩之名。这种岩块,横看一排排,纵看一层层,不计基数。整个箱子岩,就象用箱子砌成的半边山,阳光照之生辉,雨露润之如镜。明镜岩即被引为揽奇寻胜之所。 背景: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唿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字词: 青黛(dài) 高矗(chù) 烘炙(zhì) 罅隙(xià) 疯癫(diān) 膘壮(piāo) 嘈杂(cáo) 杀戮(lù)

兴奋(xīng) 轮廓(kuò) 缩颈(jǐng) 角隅(yú) 蹶脚(jué) 痈疽(yōngjū) 溃烂(kuì) 澧州(lǐ)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二)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写作《名人传》,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内容简介: 《名人传》又称《英雄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其中,贝多芬是音乐家,米开朗琪罗是雕刻家兼画家,托尔斯泰是小说家。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与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和对人类的信心,作者把他们称为”英雄”,只因为他们是”人类的忠仆”,具有伟大的品格,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中心思想 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