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知识

常用修辞手法知识
常用修辞手法知识

常用修辞手法知识

比喻

概念: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类型: <1>明喻(甲象乙)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 :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是用“是、变成、成为、

等于”等代替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A.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

B.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C.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比拟

概念: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类型: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敌人写成兽类了)

例:地球好像一个蓝球

作用:使人物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讽刺性。

3、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

夸:

1、概念: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2、分类:(1)扩大夸: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3、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运用夸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

第三,夸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以免歪曲事实。

排比:

1、概念: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设问

概念: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对偶

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运用: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应用于诗歌中。

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作用: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均匀,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概念: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种类:

1.问而无答的反问

这是反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容两种形式。

①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容

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容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2.问而有答的反问

例如:敢于这样做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二、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容;

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3、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4、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引用

1、概念: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2、分类: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

A.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B.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3、作用 A.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B.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反语

1、概念: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2、分类: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A..讽刺反语讽刺反语是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例如:①“……这样也可算是将功赎罪吧。那么,我也希望你们能够知恩感德……”

“哈哈哈哈”一阵大笑,打断了百万的话。老宫用他那洪亮的声音,讽刺地说:“你,我的好心的老太爷。我们很知你的恩,很感你的德。而且对你的这份‘恩德’,我们是定要报的,你放心就是了。”这里老宫说的都是反话,

其实他心里根本不是这样想的,但嘴里偏偏又要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赏析:“你”相当于“哼”,“好心”相当于“狠心”、“黑心”,“恩”、“德”、“恩德”相当于“仇”、“恨”、“仇恨”。“报”也是反语,不是指报恩,而是指报仇。这些反语都批判、讽刺了百万假扮好人的丑恶嘴脸,表现了老宫的极端愤怒,因而是讽刺反语。

B.风趣反语是为了风趣、幽默、诙谐而说的反语,字面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是表达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

例如:①吴淑兰的心,被革命竞赛的热情燃烧着,早已飞回她的队员中去,飞到田野里去了,无论腊月和她的队员们怎样苦苦劝留,说什么也留不住。最后,腊月无可奈何地笑骂道:“我现在才认识你,你是个顶坏顶坏的女人啊!”她们两人,虽说只相处了一天,可是她们的友情是那么诚挚深厚……

赏析结合整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顶坏顶坏”不是骂吴淑兰,这个反语表达了腊月对这位新结识的伙伴的由衷喜爱的感情。连用两个“顶坏”,语言诙谐风趣,也表达了她们之间说话很随便,没有隔阂,没有猜疑,十分融洽,十分亲昵,所以这是风趣反语。

3、作用: A、运用反语可以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

B、运用反语可以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C、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

D、运用反语可以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使憋在心里面、想说的话说出来,有

时还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借代

1、概念: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2、分类:

A.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B.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C.具体代抽象

例如: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D.工具代本体

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

代指没饭吃。

E.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3、作用:A.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B.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修辞手法的答题套路

1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提问的容)+作用

2反问:①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态度/问题)+作用+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3反复:①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容),强烈表达了_____之情。

4对偶: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抒发了/写出了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5引用:

①通过引用______的(名言或警句或资料等),使表达的容增强说服力。

②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③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6比喻: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对象 + 特征/特点 ,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之情。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7(比拟)拟人: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或动作/把或使____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 +特点/情态/形态/姿态,表达了作者

之情。

8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 对象 + 特征/特点=表达了谁_感情 +作用

9对比:①运用对比手法,把 XX和 XX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对象+特性+表达/抒发了谁_________之情

10夸:运用了夸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_________(特点/特征)+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