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复习课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复习课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复习课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

尽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

第一节概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

在 DIC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始动环节是由于某些促凝物质大量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进而引起机体凝血 - 抗凝血功能平衡紊乱。在微血管内广泛地形成主要由纤维蛋白( fibrin, Fbn )和聚集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加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

DIC 患者发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有的临床症状十分轻微,甚至是“隐蔽”( occult ),病人体症也不明显,只有用比较敏感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才能发现;但也可以比较严重,如急性 DIC 患者发病急、预后差,死亡率高达

50% ~ 60% 。

第二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DIC 的病因是指容易引起 DIC 的一些基础性疾病。下表为DIC 的一些常见病因,其中感染因素引起的 DIC 约占 DIC 发生率的 30% ,如细菌性败血症是引起急性 DIC 的常见病因;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发生 DIC 约占发生率的 20% ~ 28.3% ;外科手术及广泛组织损伤导致的 DIC 约占12.7% ~ 15% ;另外,产科意外并发急性 DIC 约占 8% ~ 20% 。因

此,在临床上遇到存在易发 DIC 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并出现了无法以现有临床证据解释其出血症状时,应想到发生 DIC 的可能。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某些因素也能触发凝血系统和促进 DIC 发生、发展,例如:缺氧、酸中毒、抗原 - 抗体复合物、自由脂肪酸与脂类物质以及相继激活、触发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这些称为 DIC 的触发因素。

二、 DIC 的发病机制

DIC 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关于凝血系统活化机制,过去一直认为血液中存在着以Ⅻ因子激活作为始动环节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在血凝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近十多年来研究表明,组织因子( tissue factor, TF; thromboplastin, CD142 )表达、释放在凝血启动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组织因子在 DIC 发病机制中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DIC 时引起凝血系统激活的主要机制可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严重损伤

临床上严重创伤和烧伤、外科手术、产科意外、病变器官组织的大量坏死、癌组织坏死或广泛血性转移等病因,都可促使TF 大量释放入血,导致DIC 发生。( TF 是由 263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膜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中,在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周细胞、星形细胞、足状突细胞可恒定地表达 TF )。当组织、血管受到损伤时, TF 从损伤的细胞中释放入血, TF 含有带负电荷的γ - 羧基谷氨酸(γ -carboxyglutamate,GLA )能与 Ca2+结合。因子Ⅶ通过 Ca2+与 TF 结合形成复合物(Ⅶa-TF ),Ⅶa-TF 使大量因子Ⅹ激活(传统通路, classical pathway ),从而形成因子Ⅹa-Ⅴa-Ca2+-PL复合物;也可通过因子Ⅸ激活(选择通路, alternative pathway )形成因子Ⅸa-Ⅷa-Ca2+-PL 复合物。两者继而产生凝血酶原激活物,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又可以正反馈加速因子Ⅴ、因子Ⅷ、因子Ⅸ激活,从而也加速了凝血酶的生成,并加速凝血反应以及血小板活化、聚集过程,在微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栓。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细菌、病毒、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持续性缺氧、酸中毒、颗粒或胶体物质进入体内时,都可以损伤 VEC ,尤其是微血管的 VEC 。①损伤的VEC 表达、释放大量 TF 并激活凝血系统,导致 DIC 的发生;②损伤暴露的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可以直接激活因子Ⅻ或因子Ⅺ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③触发血小板活化,产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加剧微血栓形成。

另外,各种炎症性细胞释放 TNF 、 IL-1 、 IFN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 PAF) 、补体成分 C3a 、 C5a 和氧自由基

等体液因子又加剧 VEC 损伤和刺激 TF 表达,进一步促进和加速凝血反应过程。

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①血小板和红细胞损伤使存在于细胞膜内侧的酸性磷脂暴露,从而触发DIC 。对血小板在 DIC 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血小板损伤可能是 DIC 的结果而不是 DIC 的产生机制,因为有研究证明,乏血小板血症的动物仍能发生由内毒素引起的 DIC 。另一种观点认为血小板在DIC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外伤等原因导致 VEC 损伤,暴露出胶原后,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Ⅰ b 通过血管假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 , vWF )与胶原结合,产生粘附作用。同时胶原、凝血酶、 ADP 、TXA2 、 PAF 等作为激活剂分别与粘附的血小板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通过G 蛋白介导作用,使血小板内产生第二信使( cAMP 、 IP3 、 d G 等)发挥一系列生理效应和变化。血小板的这些变化,通过生物信号传导系统由内向外传导,使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Ⅲa 复合物(αⅡbβ)激活。活化的 GPⅡb/Ⅲa 是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受体,纤维蛋白原作为二聚体可与两个相邻的血小板膜上 GPⅡb/Ⅲa 结合,产生“搭桥”作用,使血小板聚集。聚集的血小板进一步引起结构变化,并表达“配体”诱导的结合部位( ligand-induced binding sites, LIBS )产生某种由外向内的信号传导,引起血小板细胞骨架蛋白的再构筑,导致血小板扁平和伸展等变形改变。

活化血小板表面出现的磷脂酰丝氨酸或肌醇磷脂等带负电荷磷脂

( phospholipid , PL )使各种凝血因子在血小板磷脂表面被浓缩、局限,

从而产生大量凝血酶原激活物,使凝血酶原被激活。进而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罗其他血细胞形成血凝块。血小板有伪足伸入纤维蛋白网中,由于血小板中肌动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发生回缩,逐渐形成较坚固血栓。

②白细胞大量破坏时,可释出大量活性较高的促凝物质(表达 TF 和释放溶酶体酶)。例如,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导致 VEC 和血管壁损伤;释放的胰蛋白酶能降解和灭活因子Ⅴ、因子Ⅷ、 AT-Ⅲ、 TFPI 和PAI 等,引起凝血 - 抗凝血平衡紊乱,造成 DIC 发生。

③异型输血、恶性疟疾、输入过量库存血等因素造成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时,可以释放出大量 ADP 和红细胞素。 ADP 具有激活血小板作用,导致血凝;红细胞素具有 TF 样作用,激活凝血系统。

4.其他激活凝血系统的途径

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时胰蛋白酶大量入血,由于胰蛋白酶具有直接激活凝血酶原作用,导致大量微血栓形成。

②蜂毒、蛇毒是一种外源性促凝血物质,它们能直接激活因子Ⅹ、凝血酶原或直接使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bg )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 (FM) 。

③某些肿瘤细胞能分泌特有的促凝血蛋白( CP ),可直接激活因子Ⅹ,激活凝血系统。

(二)、纤溶功能失调

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纤溶功能)是人体的重要的抗凝血功能,它在清除血管和腺体排泌管道内形成和沉积的Fbn ,防止血栓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纤溶系统中,纤溶酶原( plasmingen , Plg )的激活分为三个途径:

①外激活途径: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素( t-PA )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素( u-PA )。 t-PA 是由 VEC 分泌释放; u-PA 是由泌尿系和生殖系上皮细胞合成分泌。 u-PA 主要存在于尿液中,血中浓度很低。

②内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物Ⅻ a 、Ⅺ a 、Ⅱ a 、 KK 。

③外源激活物途径:药物( SK 、 UK 、重组 t-PA 等)对 Plg 的激活。

Plg 在激活物激活下产生Pln(plasmin,纤溶酶), Pln 可水解 Fbg (纤维蛋白原)或 Fbn(纤维蛋白)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FgDP/FDP )。同样,在纤溶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PAI)能抑制 t-PA 和 u-PA 的活性; a2 - 抗纤溶酶(a2-AP)可以与Pln 结合形成纤溶酶-a2 抗纤溶酶复合物(PAP),使 Pln 失去活性。

1.纤溶功能降低

VEC 受损是 DIC 发生、发展的关键。损伤的 VEC 失去了正常的抗凝功能,有利于 Fbn 在局部沉积和微血栓形成。例如 VEC 表面负电性降低,生成TFPI 和吸附 AT- Ⅲ等抗凝血物质减少,使微血管局部抗凝功能降低;同样,受损的 VEC 膜上的血栓调节蛋白( TM )表达减少,使其促进蛋白C

( protein ,PC)活化的能力降低,也导致局部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简称:“纤溶功能”)降低。受影响的VEC产生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PAI-1)增加和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素(t-PA)减少,使纤溶功能降低,这均有利于 Fbn 在局部沉积和微血栓形成。另外,微血管部位的纤溶活性可能无明显降

低,但由于微血管内凝血亢进和大量 Fbn 形成,超过了纤溶酶及时清除的能力,使得 Fbn 沉淀并形成微血栓。因此,微血管局部的抗凝活性降低和纤溶活性绝对或相对降低,是透明微血栓形成和保留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2.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继发性纤溶)是指在凝血系统活化之后相继引起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并发挥溶解 Fbn 以及 Fbg 作用的过程。继发性纤溶是 DIC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过程,也是急性 DIC 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

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可以在凝血功能亢进的同时发生;也可以在出现于凝血功能亢进之后呈相继发生。

其机制是:

①凝血系统被激活时,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因子Ⅺa 、激肽释放酶

( KK )和由凝血酶激活的Ⅻa ,这些活化的因子都能促使Plg转变为Pln。Pln 具有降解 Fbg 、 Fbn 和其他的凝血因子(补体、Ⅴ、Ⅷ、Ⅹ、Ⅺ、Ⅱ),使血液处于继发性低凝状态。

②微血管内相对正常的 VEC 在 Fbn 、 BK 等刺激下释放 t-PA ; PK 与VEC 膜上的 HMK-K 结合,在 HMK-K 作用下 PK 被转化为 KK 。 KK 能使单链 u-PA 转化为高活性的双链 u-PA ( tcu-PA )。t-PA 和 u-PA 都能作用于 Plg 生成 Pln 。

③ TM 是 VEC 膜上凝血酶受体之一。与凝血酶结合后,降低其凝血活性,但明显增强其激活 PC 作用。 APC 通过阻止因子Ⅷ a 和因子Ⅸ a 组成的

因子Ⅹ激活物形成、阻止因子Ⅴa 和因子Ⅹ a 组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阻止因子Ⅹ a 与血小板的结合、以及刺激 PA 的释放促纤溶的作用。

因此,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在促使微血管中微血栓溶解的同时,也加剧了机体止、凝血功能的障碍而引起出血。

第三节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发展的因素

临床上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在同等促凝因子入血时,有的发生 DIC 、有的未发生 DIC ,这表明机体的状态对 DIC 的发生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吞噬和清除功能,可以吞噬清除血液中一定量的促凝物质使凝血与抗凝血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单核 - 巨噬细胞可以吞噬清除细菌内毒素、组织细胞碎片、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和 ADP 等促凝物质。另外,在凝血系统被激活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也能对凝血酶、 Fbg 、 Fbn 、FM 、 FDP 、 Pln 、补体等形成的复合物进行吞噬、清除。因此,当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严重障碍(如: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严重肝脏疾病)或由于过量吞噬(如:细菌、内毒素、脂质、坏死组织)导致细胞功能受封闭时,单核 - 巨噬细胞对血液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大量促凝物质堆积,极易诱发 DIC 发生。

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 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GSR )是指给动物间隔 24h 各静脉注射一次小剂量非致死性内毒素,则在接受第二次注射后动物发生休克或出血倾向,即引起 DIC 样的病理变化。目前认为,

GSR 的发生机制是由于第一次注射内毒素后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了内毒素和 Fbn 而被封闭,因此第二次注射时,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激活的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并无法使内毒素灭活。内毒素具有激活凝血因子和损伤 VEC 作用,促使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作用,故能引起 DIC 样的病理变化。

二、严重肝功能障碍

①肝脏合成抗凝物质减少:抗凝血物质 PC 、 AT- Ⅲ和 Flg 是由肝脏合成的,所以慢性迁移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肝脏合成抗凝物质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诱发 DIC 。

②肝脏灭活活化凝血因子减少:在凝血系统激活过程中,活化的凝血因子Ⅸ a 、因子Ⅺ a 、因子Ⅹ a 、 TAT 、 PAP 均在肝脏内被清除和灭活,在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时灭活活化凝血因子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诱发DIC 。

③急性肝坏死时可大量释放 TF 。

④肝功能障碍的某些病因(病毒、某些药物)激活凝血因子。

这些因素在 DIC 的发生、发展中均有一定作用。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一种状态。

1.原发性高凝状态

原发性高凝状态见于遗传性 AT- Ⅲ、 PC 、 PS 缺乏症和因子Ⅴ结构异常引起的 PC 抵抗症。

2.继发性高凝状态

继发性高凝状态见于各种血液和非血液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白血病、妊娠中毒等。妊娠期可有生理性高凝状态,从妊娠三周开始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Ⅸ、Ⅹ、Ⅻ等)逐渐增加,而 AT- Ⅲ、 t-PA 、 u-PA 降低;胎盘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 PAI )增多,使血液渐趋高凝状态,到妊娠末期最明显。

当产科意外引起 DIC 的机制是:①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时,羊水具有类凝血活酶、 TF 和类血小板因子作用,具有较强促凝作用,可以激活Ⅹ因子引起血凝。②人工流产后感染、产后感染,这主要由于子宫内具有凝血活性的 TF 进入血液导致 DIC 。③宫内死胎,死胎也能释放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液中凝血因子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多的趋势,高年者可出现生理性高凝状态。

酸中毒可诱发 DIC 的发生,其发生机制为:①导致VEC的损伤,启动凝血系统,诱发 DIC 的发生;②血液pH降低使凝血因子的酶活性升高,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③促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聚集后血小板可释放一系列促凝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

休克导致的严重微循环障碍,微循环内血流缓慢,出现血液涡流或淤滞,血细胞聚集,促使 DIC 形成。

五、纤溶系统功能受抑制

临床上不恰当地应用纤溶系统功能的抑制剂如6-氨基已酸( 6-aminocaproic acid, EACA )或对羧基苄胺(p-aminomethyl benzoic acid, PAMBA )等,在过度抑制机体纤溶功能的情况下,若一旦发生感染、创伤等事件,容易引起 DIC 。

此外, DIC 的发生发展还与促凝物质进入血液的数量、速度和途径有关。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少而慢时,如机体代偿功能(吞噬功能)健全,不发生或仅表现为症状不明显的慢性型 DIC ;促凝物质入血过多过快,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则可引起急性 DIC 。另外,促凝物质入血的途径与微血栓形成的部位有重要的关系,静脉系统入血, DIC 分布以肺为主;动脉入血以肾为主。

第四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DIC 主要临床症状可归纳为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休克)和贫血。急性 DIC 时以前三种症状较为多见。

一、出血

DIC 出血症状主要由于凝血酶和纤溶酶产生过多造成的。

(1) 凝血物质大量消耗(消耗性凝血病):在 DIC 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并且消耗超过代偿性增加,使血液中 Fbg 、因子Ⅴ、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Ⅹ和血小板急剧减少,故 DIC 又称为消耗性凝血病( consumptive coagulopathy )。

(2) 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纤溶系统增强产生大量 Pln , Pln 是一种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能降解 Fbg/Fbn 外,还能水解各种凝血因子,使血液中凝血物质急剧减少,加剧凝血功能障碍并引起出血。

(3)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 Pln 水解 Fbg/Fbn 裂解出各种FgDP 、 FDP 成分,如 X 、 Y 、 D 、 E 等片段。 FDP 的形成是造成血液的止、凝血功能障碍和引起 DIC 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① X 、 Y 片段可与FM 形成可溶性 FM 复合物( SFMC ),阻止 FM 相互交联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②片段 Y 、 E 有抗凝血酶作用;③ D 片段对 FM 交联聚集有抑制作用;

④FDP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DIC 时通过 FgDP/FDP 各种成分产生强大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机体止凝血功能明显降低,产生了严重的出血倾向。

(4)血管损伤: DIC 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可导致微血管壁损伤,也是 DIC 出血的机制之一。

二、休克

急性 DIC 常伴有休克发生;慢性、亚急性 DIC 可有休克,也可无休

克。DIC 与休克之间是互为因果,可以形成恶性循环。 DIC 引起的休克常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突然出现或与病情不符;②伴有严重广泛的出血及四肢末梢的紫绀;③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出现;④对休克的综合治疗缺乏反应,病死率高。

急性 DIC 引起休克的机制有:①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②出血可影响血容量;③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产生大量激肽、组胺等,

其具有增强微血管通透性和强烈的扩血管作用。④ FDP 小片段成分 A 、 B 、C ,以及各种补体成分均有扩血管或增强微血管通透性的作用;⑤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由于上述的因素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管扩张、回心血量降低和心输出量降低等,最终导致动脉血压明显降低和严重的微循环功能障碍。

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DIC 时的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是由于微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阻塞微血管,引起不同脏器不同的部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代谢、功能障碍或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临床患者脏器功能障碍的范围与程度是多样的,轻者仅表现出个别脏器部分功能异常,但重者常会同时或相继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功能障碍,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MODS ), MODS 是 DIC 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例如:①肺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泡 - 毛细血管膜损伤,出现成年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一类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②如肾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可引起两侧肾皮质坏死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少尿、血尿和蛋白尿等;③消化系统出现 DIC 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④肝内微血栓形成可引起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出现消化道淤血、水肿、黄疸和其它相关症状;⑤累及心脏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心脏指数减低,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⑥累及肾上腺时可引起皮质出血性坏死和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具有明显休克症状和皮肤大片淤斑等体症,称为华 - 佛综合征;垂体发生坏死,可引起席汉综合征( sheehan

syndrome );神经系统病变则出现神志不清、嗜睡、昏迷、惊厥等非特异性症状。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

DIC 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带刺的收缩红细胞,可见新月体、盔甲形等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碎片,称为裂体细胞( schistocyte )。由于裂体细胞脆性高,很容易发生溶血。

DIC 时产生裂体细胞的机制是在凝血反应的早期,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当循环的 RBC 流过细网孔时,可以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在血流不断冲击下,使 RBC 破裂,形成裂体细胞;缺氧、酸中毒使 RBC 变形能力降低,此种 RBC 强行通过纤维蛋白网更易受到损伤;裂体细胞和继发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因细胞面积 / 体积比变小及不易变形,脆性明显提高,很易破裂发生溶血。 DIC 早期溶血较轻,不易察觉,后期在外周血中易发现有特殊的裂体细胞。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数大于2% ,对 DIC 有辅助诊断意义。慢性 DIC 和有些亚急性 DIC 往往可以出现溶血性贫血症状。这种 RBC 碎片并非仅见于 DIC ,也可见于恶性高血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第五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一、 DIC 的分期

根据 DIC 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典型的 DIC 病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 3P 实验的原理】

将鱼精蛋白加入被检的患者血浆后,鱼精蛋白可与血浆中 X-FM 片段内 X 结合,使 FM 与 X 片段分离,分离的 FM 能在血浆中自行聚集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但是,当纤溶活性过强时, X 片段被完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时, X-FM 就明显减少, 3P 试验反可转阴性。

【 DD 试验】

纤溶酶分解Fbg时,产生的降解产物不含 D-二聚体,因为不存在纤维蛋白D区相互连接。同样,纤溶酶分解可溶性 FM 时,也不存在 D-二聚体。只有在分解稳定的纤维蛋白纤维(微血栓)时,可产生 D-二聚体,因为可溶性FM 的两端 D 区与其相邻的 FM 的 D 区在 E 部位参与下,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纤维丝。 DD 试验是通过检测血浆中 D- 二聚体的含量,判断体内血栓的存在。D-二聚体是微血栓 (DIC) 形成的重要标志物,也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二、 DIC 分型

1.按 DIC 发生快慢分型

(1) 急性型:常见于严重感染和休克、严重创伤、羊水栓塞、血型不合的输血、急性移植排异反应等。其特点是 DIC 可在数小时或 1~2 天内发病。临床表现以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迅速恶化。分期不明显。急性 DIC 患者可出现

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血小板计数减少、 FDPs 升高、 PT 延长、 TT 延长、PTT 延长和 Fbg 浓度下降。由于急性 DIC 患者,在没有严重的肝炎情况下,常出现因子Ⅴ和 Fbg 的后天性缺乏,所以当 Fbg<100mg/dl 时,应与出血症状相联系,考虑急性 DIC 存在。

(2) 慢性型:常见于恶性肿瘤、胶原性疾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其特点是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机体可以通过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进行代偿。所以,慢性 DIC 时,凝血因子消耗程度往往被掩盖,结果在筛选性实验检测中,只有少数指标出现异常,如血小板计数降低,但 Fbg 可以正常。因此,如果患者出现凝血酶明显升高,应在结合临床症状基础上,可以诊断为慢性 DIC 患者;如果患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较为健全,临床表现较轻或不明显时,这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患者常以某器官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慢性 DIC 在一定条件下,可转为急性型。

(3) 亚急性型: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等患者。其特点是数天内渐形成 DIC 。患者的临床表现: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2.按 DIC 的代偿情况分型

在 DIC 发生、发展过程中,根据凝血物质消耗和代偿情况,可将 DIC 分为三型。

(1) 失代偿型(显性 DIC ):主要见于急性 DIC 。此型特点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过生成,机体来不及代偿。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和休克等。

(2) 代偿型(非显性 DIC ):主要见于轻症 DIC ,其特点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或只有轻度出血和血栓形成症状,易被忽视,也可转为失代偿型 DIC 。实验室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也可仅有轻度出血或血栓形成的症状。诊断较困难。

(3) 过度代偿型:主要见于慢性 DIC 或恢复期 DIC 。其特点是患者机体的代偿功能较好,经代偿凝血因子( Fbg 、 F Ⅴ、 F Ⅶ、 F Ⅷ、 F Ⅹ)和血小板生成增加,甚至超过消耗。实验室检查 Fbg 等凝血因子有暂时性增高;血小板计数减少但有时并不明显。患者临床出血及血栓症状不明显。

局部型 DIC 见于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血管瘤和心脏室壁瘤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精简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精简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Etiology of DIC)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of DIC) DIC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因此,启动凝血过程的动因和途径是DIC发病的重要方面。 1.凝血酶原酶形成 (1)血管内皮广泛受损:细菌及内毒素、病毒、缺氧和酸中毒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激活,然后相继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最终形成凝血酶原酶。因为参与反应的各种因子都存在于血浆中,因此这一凝血途径被称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破坏:在严重创伤、烧伤、外科大手术、恶性肿瘤时,损伤和坏死组织可释放组织因子(或称Ⅲ因子)入血,形成凝血酶原酶。由于触发物质(Ⅲ因子)来源于组织,故被称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目前认为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是造成DIC的主要途径。 (3)促凝物质释放:损伤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如磷脂蛋白、血小板3因子(PF3),加速凝血过程。 2.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形成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首先形成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稳定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简介*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危害*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发人群*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方法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简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矛盾的表现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并构成特有临床表现。在DIC已被启动的患者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报道。DIC病死率高达31%~8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 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 1、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 2、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的灼伤、脂肪栓塞等。

3、器官损害,见重症胰腺炎等。 4、恶性肿瘤,包括各种实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5、产科灾难,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综合征等。 6、其他,如严重肝衰竭、严重中毒或蛇咬伤、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危害1、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 2、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肠道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 5、脑血栓形成: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6、休克:肢端发冷、青紫、少尿和血压下降。以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较为多见。 7、溶血:因微血管病变,红细胞通过时遭受机械性损伤,变形破裂而发生溶血。临床上可有黄疽、贫血、血红蛋白。

病理生理学-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生理学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04年11 月教案完成时间 2004年7月

第九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介绍本章的授课思路、框架和重点、难点内容。 展示2个病例(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和产科意外)。 这是一个暴发性流脑引起的DIC病例:发绀、全身瘀斑、弛张热、血压下降(40mmHg,休克),外周血PMN上升,吞噬脑膜炎双球菌,肾上腺出血。这种病称为华佛氏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败血症休克时,表现肾上腺皮质出血及肾衰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皮肤有大片瘀斑,本质是DIC。 产科意外病例:这是2004年某医院产科遇到的病例,某女,29岁,因停经38周,阴道见红2小时,于2004年8月21日12Am入院,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 产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87cm, ROT已入盆,胎心132次/min。 住院情况:产妇于8月22日凌晨1:00/AM开始腹痛,4:00/AM,阵发痛加剧送入产房待产。6:30AM产妇出现阴道流血,胎心减慢到50-70次/min。怀疑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经家属同意,7:20AM入手术室抢救,行剖腹产,术中发现,有子宫不完全破裂,腹腔积血300ml,

血尿100ml,胎儿娩出已死,产妇术中情况一直不好,9:50AM行子宫全切,血压仍不稳,11AM 紧急抽血化验,PT>60sec,pt 8万/mm3,TT>60sec,Fbg<100mg/dl,3P试验阳性。经紧急会诊,全力抢救,输全血13个,但血压仍进行性下降,中午12点心跳呼吸停止,继续抢救1小时无效死亡。问:病人为什么死亡?根据PT↑、pt↓、Fbg↓、TT↑、3P试验阳性,可确诊发生了DIC。 从这些病例可知,DIC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内外科、产科比较常见,特别是孕妇生产时(剖腹产),极易引起DIC。WHY?因为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一旦发生组织损伤,就会出血不止。当然,正常产妇还是少见的,主要见于流产、妊娠中毒症、子宫破裂、宫内死胎等产科疾病。此外,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肿瘤(子宫颈癌、肾癌等)及严重创伤及大手术(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脏器大手术等)都可引起DIC 的发生。DIC一旦发生,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率高达80-90%。 为了让大家能正确理解DIC,我们先复习正常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第一节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normal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homeostasis) 一、凝血系统 我们在学生理时已学过。下面和同学们一起简单复习一下。 正常的凝血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Ⅹa);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Ⅱ→Ⅱa);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Fbg→FM→Fbn)。 凝血酶原激活物(Ⅹa、Va 、Ca2+、PF3)的形成(Ⅹ→Ⅹa),要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来完成。过去一直认为凝血酶原激活酶物的形成是由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为主的过程,现在认为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是主要的。因此,组织因子(TF)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TF 才是凝血系统激活最重要的生理性启动因子。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0题)

第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A1/A2型题 (C)1.急性DIC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贫血 B、尿量减少 C、多部位出血 D、休克 E、多器官功能衰竭(D)2.急性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纤溶活性增高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E、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 (A)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大量微血栓形成 B、凝血功能失常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E、溶血性贫血 (C)4.能引起DIC的诱发因素有 A、羊水栓塞 B、细菌感染 C、大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肿瘤组织大量破坏 E、异型输血 (E)5.内毒素可以通过下列哪项机制引起DIC: A、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Ⅱ B、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C、使白细胞释放凝血活酶 D、释放血入小板因子Ⅲ E、以上都对 (C)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C、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E、小血管强烈收缩 (B)7.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的主要机制是: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微循环障碍 D、肝功能严重障碍 E、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A)8.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A、ADP和红细胞膜内的磷脂作用 B、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 C、凝血活酶样物质释放入血 D、5-ⅡT和TXA-2大量释放入血 E、Ca2+参与激活因子X (B)9.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A、凝血因子XI被激活 B、凝血因子Ⅲ被激活 C、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D、继发于创伤性休克 E、内皮细胞受损 (E)10.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导致DIC的原因是: A、纤溶酶增加 B、凝血因子ⅩⅡ增加 C、细血管脆性增强 D、血小板受损 E、细胞大量死亡释放出组织因子 (D)的主要特征是: A、凝血因子增加 B、凝血因子减少 C、血栓形成 D、凝血功能失常 E、纤溶亢进 (B)12.在引起DIC的原发疾病中,下列何种疾病最为常见: A、产科性疾病 B、感染性疾病 C、恶性肿瘤 D、肝病 E、创伤(E)13.在DIC发病过程中,将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激活成激肽释放酶的激活物是: A、因子ⅩⅡ B、因子Ⅶ C、纤溶酶 D、胰蛋白酶 E、ⅩⅡ\-f (E)14.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红细胞大量破坏 C、组织因子入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六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知识结构提要】 :病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微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病因肿瘤性疾病:胰腺癌、结肠癌、食管癌、胆囊癌、肝癌、胃癌、白血病、前列腺癌妇产科疾病:流产、妊娠中毒症、子痫及先兆子痫、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等 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 组织严重损伤→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发病机制血管内皮广泛损伤→激活Ⅻ因子→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引发和促进凝血过程 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诱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微血栓形成→表现血液高凝状态 分期消耗性低凝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及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出血倾向 →出血表现明显加重 急性型病因:严重感染、创伤、异型输血等 临床:出血、休克等 按临床经过分亚急性型病因: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 临床: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 分型慢性型病因:恶性肿瘤、胶原病、慢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常以某器官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 失代偿型:常见于急性型DIC 按机体代偿分代偿型:常见于轻度DIC 过度代偿型:可见于慢性DIC 特点:DIC最突出的表现,早期就可出现,出血程度不一,部位广泛。 出血 特点:DIC与休克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休克 机制:微血栓广泛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扩张 肾→急性肾衰竭 肺→急性呼吸衰竭 主要临床表现心脏→心功能不全 器官功能障碍脑→脑多发性灶状坏死 胃肠→胃肠黏膜损伤 肾上腺→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即沃-弗综合征) 垂体→垂体功能低下(即席汉综合征) 微血管病性特点:周围血涂片中可发现裂体细胞 溶血性贫血微血管内纤维蛋白网形成可将红细胞割裂 机制微血栓形成血流受阻,红细胞扭曲变形破裂 内毒素等因素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防治原则:治疗原发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按内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皮肤粘膜紫组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每小时1次。 2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每2小时1次。

3 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 置病人于休克卧位,分别抬高头、腿30度,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的改善。 5 吸入氧气,6-8L/min,并予以湿化。 6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输液途径通畅。 7 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止血芳酸等。 8 随时备好抢救仪器如抢救车、吸痰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 9 肝素疗法的护理:肝素能阻止凝血活性和防止微血栓形成,但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故DIC早期治疗首选肝素。 (1)剂量:静注首次剂量为1mg/kg,每6小时给0.5mg/kg;若持续静滴,首次剂量为50mg,以后每24小时100-200mg,加葡萄糖静脉滴注。(2)适应证:①大多数疾病引起的DIC;②严重的出血和血栓形成; ③应用纤溶抑制剂和凝血因子等治疗时。 (3)治疗有效的指标:①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肾功能均有明显好转;②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比治疗前缩短5秒以上,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不下降或回升,其凝血迹象改善。 (4)副作用:①过敏反应:可发生支气管痉挛、荨麻疹、鼻炎和流泪,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②出血: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胃肠道、泌尿系、胸腔或颅内出血,部分病人可发生严重出血。如大出血不止时,须用鱼精蛋白对抗,剂量与肝素相等。注射鱼精蛋白的速度不可过快,否则可因抑制心肌而引起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困难。 (二)出血的护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垦!:虫垦缰堡』L塾盘查垫塑笙曼旦差璺鲞堂型 文章编号:1673-5501(2008)增干t]-0059-0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张琪王天有 首都儿科研究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基础病变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紊乱、纤维蛋白沉积及多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最终可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感染、肿瘤、创伤、器官损害和严重肝病等足常见的病因。严重者发病急,病死率达50%一60%;轻微者可无症状和体症,通过敏感的实验室检查方能发现。 1 DIC的发生和发展 DIC主要特点是:凝血系统激活及纤溶功能失调。该 过程中外源性凝血途径主导了凝血系统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在DIC的进展及纤溶激活中起作用。凝血较纤溶活跃时,纤维蛋白大量沉积于微循环,造成局部缺血最终发展为MODS,如脓毒症诱发的DIC。若纤溶较凝血活跃,机体表现为出血,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毒蛇咬伤等促发的DIC。部分细胞因子可促进凝血过程及微血栓的形成。另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MODS均可诱发DIC。 2基础疾病 诱发儿童DIC的基础疾病见表1。 表1基础疾病诱发儿童DIC的因素 全身感染/严重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原虫和立克次体等 创伤多发创伤、挤胜伤、脂肪栓塞和烧伤肿瘤性疾病实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M3)器官损害休克、窜息、缺氧、寒冷和胰腺炎肝损害急性肝功能衰竭、胆汁淤积和肝硬化血管异常 巨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和肾静脉血栓 免疫反应、输血反应和排异反应其他 中毒、蛇咬伤、中暑、溺水、电击和风湿性疾病 ?59- ?讲座? 32%一60%;创面或针刺部位出血占28%一40%;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3.2多器官功能障碍微血栓可发生于各组织和器官,致心、肺、肾、肝和脑等功能障碍。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不一。易见肢端、鼻尖和耳垂等皮肤部位,导致发绀、疼痛甚至坏死;肺栓塞可有呼吸困难、发绀、胸闷、咯血和呼吸衰竭;肾血管栓塞时,可见少尿、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严重者肾功能衰竭;胃肠道栓塞时可见腹痛、腹泻、呕吐、呕血和便血 等;肝血管栓塞可致肝肿大、黄疸和腹水;脑栓塞时可有偏瘫和昏迷。 3.3休克DIC与休克之间互为因果,可形成恶性循环。DIC时可出现原发病难以解释的休克,如意识障碍、尿量减少、心率增快、皮肤发花、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此时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经积极补液不易纠正。 3.4微血管病性溶血可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和贫血,末梢血涂片可见异形红细胞。 3.5贫血大量出血或严重溶血可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 4临床分型和分期 4.1根据病程进展快慢分型 暴发型(数小时)、急性型 (1—2d)、亚急性型(数日至数周)和慢性型(数月)4型,各型可相互转化。4.2近年新的分型 代偿型:见于DIC前(pre—DIC),其 特点是凝血因子和PLT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去纤维蛋白综合征型:组织因子大量人血,PLT和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原发纤溶型:足够量纤溶酶被激活,纤维蛋白原被降解。微血栓病性PLT减少型:PLT减少,有红细胞碎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正常。 4.3 DIC的分期典型的DIC分3期,即高凝期、消耗性 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I临床分期界线很难分开,实际上各期交叉存在。 3临床表现 3.1 出血自发、广泛和多部位出血(至少3个非相关部 5诊断 位的出血)是儿童DIC的重要特征。皮肤瘀斑、出血点占5.1 DIC诊断的一般标准 78%一89%;消化道出血占42%一64%;口腔黏膜出血占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名词解释 1.DIC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FDP 4.血液高凝状态 5.组织因子 6.裂体细胞 7.代偿型DIC 8.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二、填空题 1.典型的DIC临床上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期。 2.按DIC发生的速度,一般将DIC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型。3.在DIC发生过程中,按凝血因子的生成与消耗情况,可将DIC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型。 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5.DIC病人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6.DIC患者并发休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7.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的组织、细胞释放______并与______结合而开始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是______。 8.DIC的触发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等。 9.DIC的发病机制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三个环节。 10.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1.根据DIC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病理生理特征,DIC可分为_____ 、______、_____等三期。 12.早期,诊断DIC的三项原则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按DIC的发生速度,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三型。 14.妊娠末期妇女因胎盘产生的__________活性增高以及血泡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________,导致血液处于_________状态。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大量组织因子入血的后果是 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C. 激活纤溶系统 D.激活激肽系统 E.激活补体系统 2.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 B.凝血功能失常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并发症*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饮食注意事项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吃什么好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不能吃什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临床表现与基础疾病有关。DIC时何种蛋白溶解过程(凝血或纤溶)处于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临床表现的特征。以凝血为主者可只表现为血栓栓塞性DIC;以纤溶为主者可发展为急性消耗性出血。也可在上述之间呈现一种广谱的,涉及不同类型的DIC临床表现。 1、出血 多部位出血常预示急性DIC。以皮肤紫癜、淤斑及穿刺部位或注射部位渗血多见。在手术中或术后伤口部位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2、血栓栓塞 由于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血栓引起各种器官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灌注不足、缺血或坏死。表现皮肤末端出血性死斑;手指或足趾坏疽。 3、休克 DIC的基础疾病和DIC疾病本身都可诱发休克。 4、各脏器功能受损 重要器官:肾脏受损率25%~67%,表现为血尿、少尿、甚至无尿;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意识改变、抽搐或昏迷;呼吸功能受

影响表现肺出血、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消化系统表现消化道出血等;肝功能障碍22%~57%,表现黄疸、肝衰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并发症1、脑栓塞时可出现昏迷、惊厥等,其他如肝共蒙障碍,末端坏死等。 2、肺受累时可出现忽然困难、发绀、呼吸衰竭,也可因肺动脉高压而引起右心衰竭。 3、肾脏受累时表现为尿少、血尿,甚至肾共蒙衰竭。 4、胃肠道受累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胃肠道出血等。 5、严重者泌尿道出血或颅内出血,出血量多者可至贫血或休克,甚至死亡。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饮食注意事项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吃什么好 1.1、宜吃滋阴润肺的食物。 1.2、宜吃生津养肺的食物。 1.3、宜吃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易消化或半流质食物。 1.4、宜吃清淡、流质、松软的食物。 1.5、宜吃富含钙、铁的食物。 宜吃食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二、治疗原则 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 (一)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有效救治 DIC的前提和基础。 (二)抗凝疗法是终止 DIC、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血功能平衡的重要措施。 1.肝素应用:是 DIC首选的抗凝疗法。急性或爆发型 DIC通常选用肝素钠 10000-30000U/d,一般为 15000U/d左右,静滴,每 6小时用量不超过 4000-6000U,根据病情可连用 3-5天。另一种剂型为低分子肝素(如速碧凝、克赛),与肝素钠相比较少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且半衰期较长,用药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凝血酶(AT)、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噻氯匹定等药物 3.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且已进行基础病变及抗凝治疗,但 DIC仍未能有效控制。 4.抗纤溶治疗适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的 DIC晚期 5.其他尿激酶溶栓、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组人活化蛋白 C(APC) 三、护理 (一)评估要点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评估: (1)病因许多疾病可导致 DIC的发生,其中以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医源性因素、手术与创伤所致者最为常见。 (2)发生发展过程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 1)出血严重或多发性的出血倾向。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是一种有多种病因引起的微血管内富含纤维蛋白血栓,由于微循环中广泛形成微循环,可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激活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进而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 微血栓广泛沉着于血小管内,是发生在许多疾病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引起组织缺血、脏器功能不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和体征。 【护理问题/关键点】 1.生命体征及神志 2.出血 3.休克 4.抗凝治疗 5.脏器功能衰竭 6.实验室检查 7.皮肤瘀斑及粘膜出血 8.教育需求 【常见病因】 1.感染性疾病。 2.产科意外和妇科疾病;羊水栓塞、前置胎盘、死胎早搏、感染性流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剖腹产等,其中羊水栓塞是最长见的DIC;产科意外,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型呼吸循环衰竭、休克、和阴道大出血。 3.恶性肿瘤;易见于弥漫性肿瘤及肿瘤晚期,以及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常以持续、少量、多部位出血倾向为主要症状。 4.外科手术和创伤;各类手术、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症、骨折。 5.内科疾病:心血管疾病、胰腺炎、肝功能衰竭、肾病、脂肪栓塞、热射病。 【DIC的诊断】 必须符合三方面的条件:1.又引起DIC的病因;2.存在DIC的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阳性。 1.有下列两项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于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及早期出现的肾、脑、肺、等脏器功能不全。 2.实验室检查:下列同时应有3项以上异常。 3.血小板计数:低于十万或成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可低于5万)。 4.血浆纤维蛋白:小于5克每升(肝病小于1.0 白血病小于1.8)。 5.33P实验阳性或血浆FDP:小于20毫克每升(肝病大于60毫克)。 6.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小于三秒以上(肝病患者延长5秒)。 7.纤溶酶含量及活性降低。 8.抗凝酶III 含量及活性降低。 9.血浆因子VIII;C活性低于50%(肝病者必备项目)。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 第一节概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 在DIC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始动环节是由于某些促凝物质大量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进而引起机体凝血- 抗凝血功能平衡紊乱。在微血管内广泛地形成主要由纤维蛋白(fibrin, Fbn )和聚集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加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 DIC 患者发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有的临床症状十分轻微,甚至是“隐蔽”(occult ),病人体症也不明显,只有用比较敏感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才能发现;但也可以比较严重,如急性DIC 患者发病急、预后差,死亡率高达50% ~60% 。 第二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DIC 的病因是指容易引起DIC 的一些基础性疾病。下表为DIC 的一些常见病因,其中感染因素引起的DIC 约占DIC 发生率的30% ,如细菌性败血症是引起急性DIC 的常见病因;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发生DIC 约占发生率的20% ~28.3% ;外科手术及广泛组织损伤导致的DIC 约占12.7% ~15% ;另外,产科意外并发急性DIC 约占8% ~20% 。因此,在临床上遇到存在易发DIC 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并出现了无法以现有临床证据解释其出血症状时,应想到发生DIC 的可能。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某些因素也能触发凝血系统和促进DIC 发生、发展,例如:缺氧、酸中毒、抗原- 抗体复合物、自由脂肪酸与脂类物质以及相继激活、触发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这些称为DIC 的触发因素。 二、DIC 的发病机制 DIC 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发生在多种疾病基础上,由于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广泛的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溶血、微血管栓塞及多器官功能衰竭。DIC是许多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过程,是凝血功能衰竭的表现,病势凶险,死亡率高,是目前急危重症中一个棘手的难题。本章主要讨论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DIC的病因很多,可见于临床各科的急危重症患者。据统计:以感染最常见,占DIC发病总数的31﹪-43﹪;其次为恶性肿瘤,占24﹪-34﹪;严重创伤、大手术、烧伤、休克、病理产科、体外循环,也都是急性DIC发生的常见病因。各种病因引发DIC的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常见几种病因引起DIC的机制如下: 一、感染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等引起的全身严重感染,均可促使DIC发生,尤其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所致DIC在危重病中受到高度重视,其中关键因素是内毒素。发病机制为:1.病原体、毒素及免疫复合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系统;2.激活血小板,促进聚集与释放;3.感染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失控的炎症反应可损伤全身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系统;4.感染可引起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TF)的过度表达和释放。 二、严重创伤和大手术 严重的复合性外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尤其富含组织因子的器官,如脑、胸、胰腺、前列腺、子宫及胎盘等)均可诱发DIC。发病机制为:1.组织损伤后导致组织因子和(或)组织因子类物质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2.广泛血管破坏,胶原组织暴露,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3.诱发SIRS发生;4.合并休克。 三、病理产科 常见病因有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高症、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发病机制为:1.羊水和胎盘等组织中有大量的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2.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妊娠是DIC的重要诱发因素,与妊娠期多种凝血因子水平增高、血小板活性增强、纤溶活性降低有关。 四、休克 休克既是DIC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亦是DIC发病的重要诱因。且休克的发生与DIC 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发病机制为:1.休克时微循环血流缓慢、淤滞,有利于DIC的发生、发展;2.休克时常伴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是DIC的重要诱发因素,可使DIC发生率增加3-4倍,与酸中毒时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酸性代谢产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有关;3.休克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氧状态下组织坏死、细胞溶解、组织因子释放,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均与DIC的发生发展有关。 五、恶性肿瘤 各种恶性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均可发生DIC。在癌肿中DIC特别容易发生在有广泛转移或有大量组织坏死的病例。发病机制为:1.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前凝血物质、粘蛋白等;2.化疗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凝血因子清除障碍;3.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为异常内皮细胞组成,易激活凝血系统。 六、医源性因素 占DIC的4﹪-8﹪,其发生率日趋增高。主要与药物(如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止血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Etiology of DIC)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of DIC) DIC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因此,启动凝血过程的动因和途径是DIC发病的重要方面。 1.凝血酶原酶形成 (1)血管内皮广泛受损:细菌及内毒素、病毒、缺氧和酸中毒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激活,然后相继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最终形成凝血酶原酶。因为参与反应的各种因子都存在于血浆中,因此这一凝血途径被称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破坏:在严重创伤、烧伤、外科大手术、恶性肿瘤时,损伤和坏死组织可释放组织因子(或称Ⅲ因子)入血,形成凝血酶原酶。由于触发物质(Ⅲ因子)来源于组织,故被称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目前认为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是造成DIC的主要途径。 (3)促凝物质释放:损伤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如磷脂蛋白、血小板3因子(PF3),加速凝血过程。 2.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形成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首先形成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稳定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与凝血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的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沉积在血管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去除由于纤维蛋白沉着引起的血管阻塞。纤维蛋白溶解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复习课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 尽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详尽版) 第一节概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 在 DIC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始动环节是由于某些促凝物质大量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进而引起机体凝血 - 抗凝血功能平衡紊乱。在微血管内广泛地形成主要由纤维蛋白( fibrin, Fbn )和聚集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加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 DIC 患者发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有的临床症状十分轻微,甚至是“隐蔽”( occult ),病人体症也不明显,只有用比较敏感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才能发现;但也可以比较严重,如急性 DIC 患者发病急、预后差,死亡率高达 50% ~ 60% 。 第二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DIC 的病因是指容易引起 DIC 的一些基础性疾病。下表为DIC 的一些常见病因,其中感染因素引起的 DIC 约占 DIC 发生率的 30% ,如细菌性败血症是引起急性 DIC 的常见病因;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发生 DIC 约占发生率的 20% ~ 28.3% ;外科手术及广泛组织损伤导致的 DIC 约占12.7% ~ 15% ;另外,产科意外并发急性 DIC 约占 8% ~ 20% 。因

此,在临床上遇到存在易发 DIC 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并出现了无法以现有临床证据解释其出血症状时,应想到发生 DIC 的可能。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某些因素也能触发凝血系统和促进 DIC 发生、发展,例如:缺氧、酸中毒、抗原 - 抗体复合物、自由脂肪酸与脂类物质以及相继激活、触发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这些称为 DIC 的触发因素。 二、 DIC 的发病机制 DIC 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关于凝血系统活化机制,过去一直认为血液中存在着以Ⅻ因子激活作为始动环节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在血凝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近十多年来研究表明,组织因子( tissue factor, TF; thromboplastin, CD142 )表达、释放在凝血启动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组织因子在 DIC 发病机制中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DIC 时引起凝血系统激活的主要机制可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严重损伤

郑大《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红细胞大量破坏可释放哪些物质而引起DIC A、磷脂蛋白和ADP B、XII因子和V因子 C、组织因子和凝血酶 D、纤溶酶和激肽释放酶 2、妊娠期高凝状态与下述哪项无关 A、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增多 B、纤溶活性增高 C、抗凝活性降低 D、高脂血症 3、下列哪项是DIC的直接原因 A、血液高凝状态 B、肝功能障碍 C、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抑制 4、DIC造成的贫血属于 A、缺铁性贫血 B、大细胞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5、席汉综合症是指 A、肾功能衰竭 B、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C、肾上腺髓质功能衰竭 D、垂体功能衰竭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是由于 A、纤维蛋白网的割裂作用 B、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 C、甲基胍抑制红细胞生成 D、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出血的机理有: A、血小板、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 B、继发纤溶亢进 C、FDP形成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 的最主要特征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功能紊乱 2、红细胞大量破坏可释放哪些物质而引起DIC A

A、磷脂蛋白和ADP B、XII因子和V因子 C、组织因子和凝血酶 D、纤溶酶和激肽释放酶 3、妊娠期高凝状态与下述哪项无关B A、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增多 B、纤溶活性增高 C、抗凝活性降低 D、高脂血症 4、DIC造成的贫血属于C A、缺铁性贫血 B、大细胞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5、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A A、FDP B、A肽,B肽 C、纤维蛋白单体 D、心肌抑制因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出血的机理有:ABCD A、血小板、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 B、继发纤溶亢进 C、FDP形成 D、血管壁受损,通透性增高 DIC促使休克发生、发展的机制是ABCD A、有效循环血量的下降 B、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C、微血管舒张、通透性增高 D、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 5、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易诱发DIC的原因为AB A、凝血因子增多 B、抗凝血物质减少 C、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矛盾的表现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并构成特有临床表现。在DIC已被启动的患者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报道。DIC病死率高达31%~80%。 病因 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 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①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②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的灼伤、脂肪栓塞等。③器官损害,见重症胰腺炎等。④恶性肿瘤,包括各种实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⑤产科灾难,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综合征等。⑥其他,如严重肝衰竭、严重中毒或蛇咬伤、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基础疾病有关。DIC时何种蛋白溶解过程(凝血或纤溶)处于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临床表现的特征。以凝血为主者可只表现为血栓栓塞性DIC;以纤溶为主者可发展为急性消耗性出血。也可在上述之间呈现一种广谱的,涉及不同类型的DIC临床表现。 1.出血 多部位出血常预示急性DIC。以皮肤紫癜、瘀斑及穿刺部位或注射部位渗血多见。在手术中或术后伤口部位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2.血栓栓塞 由于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血栓引起各种器官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灌注不足、缺血或坏死。表现皮肤末端出血性死斑;手指或足趾坏疽。 3.休克 DIC的基础疾病和DIC疾病本身都可诱发休克。 4.各脏器功能受损 重要器官①肾脏受损率25%~67%,表现为血尿、少尿、甚至无尿;②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意识改变、抽搐或昏迷;③呼吸功能受影响表现肺出血、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④消化系统表现消化道出血等;⑤肝功能障碍22%~57%,表现黄疸、肝功能衰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检查 1.常用的快速简易的实验室筛选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 2.DIC特殊的检查适用于筛选检查后仍不能确诊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细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实验细节与步骤: 1.家兔的正确捉拿、称重(Kg) 2.麻醉与固定:20%乌拉坦5ml/kg,耳缘静脉缓慢注射 麻醉效果判定指标:四肢肌肉松弛;疼痛反射、角膜反射消失;呼吸平稳 3.颈静脉、动脉分离、插管 颈静脉插管,不描记血压,不用连接换能器:补液+造模 动脉插管,描记血压:取血(2ml EP),测检测相关指标。 4.观察并记录正常血压、呼吸 5.①取血(加0.2ml肝素抗凝) 2ml,测正常指标(Pt,fg,FDP) 动脉插管后,立刻用EP管取血2ml;其中20ul全血用于血小板计数,剩余血离心取上清用于检测3P试验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插管前,先用小的EP管加入380ul血小板稀释液,试管提前加入2.7ml 饱和NaCl和生理盐水,标记为对照管和样品①。 ★除了血小板计数外,其他检测都在第四实验室进行。 6.复制DIC模型: ?耳缘静脉或颈静脉缓慢注射4%兔脑粉(或粗制内毒素)溶液,1~3 ml/kg.bw。(加入至20ml NS中)速度一定要慢,速度快,动物容易 死亡。 ? 7.15min后②取血测定指标变化(血压、呼吸,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DP) 8.45min③后重复检测一次(时间不够则不做)。 9.处死,空气栓塞。

附检测方法:取血(加0.2ml肝素抗凝) 2ml 血小板计数方法 血小板稀释液0.38 ml + 全血20 l ?混匀,取一小滴,加入血球计数板内; ?静置15分钟; ?高倍镜下计数5个中方格内血小板数(= *109/L) 先看到方格再计数,(正常范围:100~300*109/L) 用20ul加样枪吹打入计数板中,注意不要有气泡,每次用完计数板后要清洗干净;380ul血小板稀释液用EP管装。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的概念是什么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的概念是什么? 概念:DIC是指在各种病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病理过程。临床上表现为出血、低血压或休克、贫血和脏器功能障碍。 第一节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原因:P137 表9-1 二、机制: (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严重受损、释放TF、启动外凝)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的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组织因子:是由263Aa残基构成的跨膜糖蛋白。 *大手术,外伤,感染,产科意外(胎盘早剥、宫内死胎),恶性肿瘤或实质脏器坏死等情况下损伤组织或细胞表面暴露出组织因子 Ca2+Ⅶ因子复合物(TF-Ⅶα) 另外Ⅻa、Ⅹa、凝血酶 激活 传统通路激活选择通路 Ⅶ因子Ⅹ因子Ⅸ因子激活 Ⅶα * Ⅶα因子的活性(即激活Ⅹ因子的作用)可因 TF 的有无相差40000倍。

* 血管外层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周围的周细胞、星形细胞、足状突细胞可恒定的表达TF,以备止血。 * 而与血液接触的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巨嗜细胞,正常时不表达TF。 但在各种感染或炎症介质(内毒素、IL-1、TNF)刺激下,这些细胞可在短时间内诱导出TF的凝血反应。 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方式有几种? (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其启动因子是Ⅻ因子,方式有两种: 1.接触激活(固相激活) 各种原因(细菌、病毒、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高热、持续缺血缺氧、酸中毒、冻伤和创伤) →内皮下胶原暴露→凝血因子Ⅻ在负电荷影响下变构→暴露出活性中心,即被激活成Ⅻα称为~。 2.酶性激活(液相激活): 组织细胞受损激活激肽释放酶水解Ⅻf(激肽释放酶原激活物) Ⅻ和Ⅻα纤溶酶 释放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进一步使Ⅻ-Ⅻα加速内凝。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内毒素、IL-1、TNF 可诱导表达TF启动内凝, 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