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草原与众生——多维视角的文化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

英雄、草原与众生——多维视角的文化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
英雄、草原与众生——多维视角的文化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1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

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1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3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3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目标与任务. 9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11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11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13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15 (四)南方草地区. 16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17 六、保障措施. 22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 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草原、超载过牧、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原不断退化,生态持续恶化。我国天然草原大多位于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各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

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创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表明,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 在北方草原上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同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一样,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位于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万年。在鄂尔多斯市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距今约5万年之前的晚期智人阶段。在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旧石器晚期时代,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这些说明,北方草原地区确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在北方草原上更为丰富。

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这里的早期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走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前列。在距今约8000年的赤峰市兴隆洼聚落遗址中,发现有大型石锄、陶罐以及成排的房屋遗址,它说明兴隆洼先民们已经开始栽培农作物,这比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开始栽培农作物早了近千年。这里出土的我国最古老的石雕人像被考古界称作“中华老祖母”。在赤峰市发现的距今5000年的石围墙聚落和距今4800年的老虎山,石城址聚落群,与郑州西山夯筑土城址为同一时代的遗址,都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城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重要一步。在距今5000—4000年前,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已经在创制人类最早的文字。赤峰市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就已经把原始的象形文字刻画在陶罐上。经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初出土于翁牛特旗石棚山一件大口深腹陶罐上所刻象形文字的释读,认为这是对远古时代一次流星或陨石雨的纪录。可见,这里的原始文字较之与它同期或稍晚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中的原始文字符号更加进步。考古工作者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以及成组的玉质礼器,则反映了早期人类祖先崇拜、等级社会的状况。它表明早在5000年前,红山文化就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阶段,早期城邦制国家诞生了。而在1000年后,中原地区才相继跨入“古国”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5-2016学年度 第一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新闻发布稿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于厚森 (2012年11月22日) 各位记者: 大家上午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向大家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有关情况。 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草原资源,依法惩治破坏草原资源犯罪活动,2012年10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8次会议讨论通过了《解释》。下面,我对《解释》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一、《解释》出台的背景 草原与耕地、森林一样,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据统计,我国共有草原约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我国对草原资源、草原生态的保护十分重视。一是党和国家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是制定了草原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包括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为依法惩治非法占用草原的犯罪行为,切实保护草原资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1年8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将1997年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犯罪对象从“耕地”扩大为“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同日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的解释》规定,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中“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关于土地管理的规定。明确了非法占用草原行为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的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追究刑事责任。三是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国牧区工作会议。草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受到空前关注,草原的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草原工作方针也更加明确,标志着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迈入了新的阶段。 但是,由于受利益驱动以及对非法开垦草原追究刑事责任没有明确的定罪量刑标准等原因,破坏草原资源现象相当突出,草原生态逐年恶化。其中,垦草种粮的案件居草原违法案件的前列。2009年,仅内蒙古开垦草原种粮的案件就有947起。与此同时,由于草原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钢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等矿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我们的祖国早在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草原民族的族属﹑演化过程,以及漫长的几千年间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过程,对今天的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里谨作以下总结,粗浅地概括一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北方民族演化过程。 1.荤粥﹑酽恽时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西周三朝。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夏后氏(夏代的开国国王夏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封到北方,其中一个人分封到“代”,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方,在那里和荤粥﹑酽恽游牧部落结为兄弟。另一个人被分封到“幽都之山”,和那里的楼繁﹑林胡等部落结盟。在1980年以前,人们一直不太清楚“幽都之山”在哪里。有人说是肯特山,也有人说在大兴安岭。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的一个山洞——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皇帝进山祭祖的石刻碑文,上面提到幽都之山就是大鲜卑山(大兴安岭),才破解了这个千年谜团。 2.匈奴﹑东胡时期——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到三国前

期。匈奴民族在最强盛的时候,他们控制的区域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黄河南岸,东至呼伦贝尔,西达青海省,几乎包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北方草原地区。《汉书》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东胡民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他们和当时的羌族﹑丁零﹑贵霜都是受匈奴统治的民族。到了西汉以后,匈奴发生分裂,南匈奴和汉朝结为同盟关系,结果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大量增长,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匈奴人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浪潮。北匈奴在和南匈奴多次交战之后,也有一部分部落开始南迁,与汉朝结合。另一部分人开始西迁,在两个世纪以后,他们的后裔出现在南欧平原,被欧洲其他民族称为“匈牙利”人。 匈奴衰落以后,原来在其治下的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大量南迁。丁零人从贝加尔湖一直迁徙到阴山南麓,和当时正在从呼伦贝尔向西部地区迁徙的鲜卑民族相融合,他们“自号鲜卑”,匈奴人则称呼他们为“敕勒”。羌族则从甘肃﹑陕西开始南下,一部分人迁到了今天的四川盆地。 3.鲜卑时期——鲜卑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中原王朝——北魏王朝。鲜卑民族是东胡的一支,他们的祖先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从大兴安岭深

草原文化之草原歌曲

草原文化之草原歌曲 草是人类最初的劳动对象之一,并一直伴随人类发展。如今,草的作用越来越大。弘扬草文化,意义重大,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发展,推动畜牧生产与进步,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引导资源扩大利用和持续利用,帮助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带动人居环境美化及丰富文化内容。草在伴随人类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草文化。其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不仅是内蒙古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娱形式,也是当代社会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是对我国当代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历史证明,英雄崇拜与自然崇拜作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其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延展性,一直是草原歌曲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和创作资源。 [1]随着当代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类型,草原歌曲逐渐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形态,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也带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5]。 草原歌曲的发展 草原歌曲历史悠久,发展越来越成熟。20世纪中叶,边塞歌派曾是我国当代音乐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存在。其开篇之作,就是1951年蒙古族音乐家美丽其格作词作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2]。那熟悉的旋律与优美的歌声仍在铭记心中。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兴起,草原历史的电视化传播,草原旅游带来的大自然诱惑,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风靡大江南北。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不一而足。显然,这是对于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 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根植于内蒙古草原音乐文化的丰厚土壤,充分吸收了蒙古族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元素的营养从题材类型看,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主要是描写内蒙古草原风景和草原人民的风情;从创作方法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新创作的和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的两种类型;从演唱风格看,包括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和新民歌等多种艺术风格;从演唱形式看,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独具特色的风格。 草原歌曲的传播 草原歌曲的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对当代草原歌曲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草原歌曲其传播特征和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21世纪是草原歌曲发展的鼎盛时期,草原歌曲借助现代传媒的辅助作用,迅速而广阔的传播于大江南北。草原歌曲从过去的曲谱传播、广播传播、磁带、CD传播;电视传播

在草原上骑马的感觉小学生作文

在草原上骑马的感觉小学生作文 第一篇:在草原上骑马 来到草原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将军泡子和野鸭湖游玩,还做了一项 向往已久的活动—骑马。 蓝蓝的天空中点缀着几朵雪白的云彩,碧绿的草原上五颜六色的花争 奇斗艳。但是这美丽的景色,我早已无心欣赏,迫不及待的奔向马群。 在马群里挑选了一匹我喜欢的马,在马夫的帮助下,我小心异异的来 到马旁,抬起左脚踏进马镫,左腿使劲一登,右腿向上一偏,身子就 跨上了马背,稳稳的坐在马鞍上了。 于是,我按照马夫教给我的骑马要令,用手紧紧的抓住马缰绳,这是 控制方向的,就好像是汽车方向盘,然后用力一抖,用两脚后根一磕 马肚子,嘴里清脆响亮的喊了一声“驾”,嘿,这马就真的向前走了 起来……。我坐在马背上,身子随着马儿的行走一上一下有节奏的起伏,感觉好玩极了,当初骑上马时的怛怯椰枣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我用手先拉紧马头左边的缰绳,然后喊一声“驾”那马儿就向左边走了,我在拉紧右边的缰绳,马儿有向右走,“驾,驾,驾”的连续吆喝,马儿居然小跑了起来不过我心里还是有点害怕,不敢想大人那样 快速的奔跑。 几个小时过去了,可是我还是没有骑过瘾,明年我还来这里骑马。 第二篇:草原上骑马的感觉 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内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虽是盛夏,但草原上 的气候特别凉爽,清风吹来,使人觉得阵阵寒意。我们旅游团的全体 队员都增加了外衣来到草原的第一件事就是骑马。上午十点,我们来 到了马场。我选中了一匹棕褐色的马,它虽不很高大,却很强壮。妈 妈选中了一匹白色带有花斑的玉顶马,特别高大,也很神气。

选好马后,我们这个团队共18人,骑着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先是 信步漫游,马倌说为了安全,一开始是不能撒开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那样的寂静辽阔,只有马蹄的“得得” 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在空中回荡。不时地我们还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在 吃草,真是一番草原美丽的景色。翻过了一个小山坡,我很想让马儿 跑快点儿,于是我扬起了缰绳,双腿一夹马肚,“啾啾”一声,马立 刻加速奔跑起来。起初还真有点儿害怕,马儿奔跑时的颠簸,抖动的 我屁股都很痛。骑着骑着就不害怕了,俨然像个高超的骑手。 我们骑着马儿,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小山坡,来到了牧民家。热情好客 的内蒙古老乡请我们吃奶酪,喝奶茶,我真正体验到了牧民的生活。 休息了一会,我们便从另一条路往回走,马倌说马是不走回头路的。 远远地我们看见了一片沼泽地,大家都兴奋极了,我双手紧紧地拽住 缰绳,让马儿驰骋起来,我的马跑在了最前面。沼泽地的草有一米多高,却已见不到水潭和泥泞。沼泽地边上有一座敖包山,我们下了马,按蒙古族的传统祭“敖包”,祈祷上天降雨水于草原,施于草原绿草 肥牛羊。我们的马队继续前行,一会儿奔跑,一会儿缓行。 不知何时,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泛起了黝黑的红晕,这是大 草原的杰作,因为大草原的紫外线特别强烈,过几天脸上还要掉皮呢。4个小时的骑马经历,让我过足了骑马瘾。蔚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奔驰的骏马,成群的牛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将会在我的记忆 中久久地回荡…… 第三篇:在大草原上骑马的感觉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大草原,骑了马。 骑马前,我感觉到马休息的地方又臭又骚。一会儿,马来了,我和爸 爸骑一匹马,妈妈自己骑了一匹马。我们的马都有一名牵马人牵着。 过了一会儿,我说:“爸爸,你自己骑吧”,爸爸说:“别吵!”又 过了一会儿,我又想让爸爸自己骑,结果爸爸又说:“别吵!”我希 望爸爸带着我在大草原上奔跑,老让人牵着多没劲啊!所以我很苦恼。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4-2015学年度 第二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草原法律相关规定

非法采挖草原野生植物案件的法律规定草原法 第四十九条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第六十七条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或者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条例 第二十四条在草原上采集甘草、麻黄草、苁蓉、防风、黄芩、柴胡等野生植物,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第三十五条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第三十六条禁止采集、加工、收购和销售发菜。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出入通道设置临时检查站,查堵外出或者进入草原地区采集发菜的人员。

第三十七条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草 原上采集甘草、麻黄草、苁蓉、防风、黄芩、柴胡等野生植物的管理工作。 禁止采集和收购带根野生麻黄草。 草原野生植物的采集、收购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采集、收购、加工、销售发菜和采集、收购带根野生麻黄草的,由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细则 第四十二条禁止采集、加工、运输、收购和销售发菜。不得为采集、加工、经营发菜的活动提供场所。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草原监理、公安、环境保护、工商、交通、林业等部门,依据职权对采集、加工、运输、收购和销售发菜的活动进行检查,采取以下措施:(一)制止采集发菜的违法活动; (二)查堵采集发菜人员; (三)取缔发菜交易;

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内涵的界定 文化,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草原文化即使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草原文化”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根据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普遍理解,草原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内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并不断以异质文化的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主体及区域分布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杯芳草苑、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板块。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就关于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研究员吴团英在《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草原文化分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具体地区,有匈奴、丁零、突厥、回纥、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共同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 (三) 草原文化的特征 1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 草原文化是古老的生态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让人类妥协于自然力量,顺应自然选择。蒙古民族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承诺,在其身上凝聚着古代游牧民族生态观。游牧生产方式将自然当做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居住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用的材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林;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讴歌自然是蒙古族民歌的主题之一,充分表明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资源利用手段和方式、资源的分配方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就是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科学利用资源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讲,北方草原文化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2开放进取的文化特征 草原文化是开放型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方面。凡是与北方草原民族有联系的封建朝代,往往是思想最活跃的朝代大多数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突破。成吉思汗提出的所有宗教信仰平等的法律,作为一种政策,在十三世纪的亚欧大陆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化政策。时至今日,开放的思想依旧在蒙古民族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草原文化也是拥有活力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文化被淘汰,而新的文化不断诞生。 3讲究诚信、崇拜英雄的伦理特征 诚信是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游牧经济的分散性决定游牧人必须以诚信为最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属于草原文化,与农耕为基础的文化有鲜明的差异。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博大与包容性,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草原文化对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理论的积淀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有了这种文化素质的积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创作。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草原文化。 标签:草原文化地域蒙古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 草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内蒙古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设计人经常把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挂在嘴边,所以现在听起来似乎人人都是草原文化的研究者,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草原文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草原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地域角度的分析。就如艺术理论所分析的一样,民族,地域,时间是影响艺术之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地形地貌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西藏是高原,内蒙古是草原(也有高原),南方是山。比较它们的文化各有其地方特点,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内蒙古歌曲内容几乎都是以苍天,大地,母亲为主题。少有歌颂爱情,有的也是体现一种执着的态度,却不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例如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等,苦苦的等着,唱蓝天大地。蒙古歌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南方却几乎正好相反,人口密集,地域环境不同,歌颂的内容也是不一样。这是环境条件造就的,因此地域环境和艺术是有直接联系的。内蒙古没有规定本土的画家们必须要以草原为题。但是大部分画家却都是不约而同的以草原为主要表现的题材。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它也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谈草原文化,但并不代表表现一个辽阔的草原就是草原文化,而是草原人的内心跟草原一样包容,包容着所有的喜怒哀乐。不管发生多的事情草原人的内心都可以将它包容。因此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在绘画表现里会有所体现。著名画家朝戈先生的画,没有华丽的服饰着装,但是他所描绘的人物神态和眼神把蒙古人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张能够打动人心的画必定是画家注入了真实感情的作品。这也就是为什么朝戈先生的画几乎很少画蒙古服饰,而是用最简单朴实的画风描绘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妥木斯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几乎就以三块颜色为主,没有多余的装饰,所描绘的草原通过风景和人物将欣赏者带到悠远苍凉的意境。这就是草原文化的真实写照。如马头琴声一般,苍凉孤独的意境不言而喻。再返回到蒙古族歌里面,除了辽阔以外,如果细细品味便会感受到那种淡淡的苍凉和孤独,孤独但不伤感。

草原生态问题

一、有关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分析 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在短短几十年内急剧恶化的严重局面直接危及到我国北方和有关邻国的生态安全。据研究,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2.6亿公顷,其中80%发生在牧区,占牧区草原面积的70%,而且呈加速退化趋势[1],见下表。 目前,内蒙古牧区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三化”,草场生产力普遍下降一半以上,其中1/3以上的荒漠草原草场基本丧失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 关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主要理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超载过牧论、粗放经营论、气候干旱论、人口超载论、游牧消失论(文化改变论)、传统游牧论、草场产权论、山羊刨食论和社会经济发展论和阴谋论等多种理论观点。其中,超载过牧论是主流理论。近些年,政府已经依据该理论投入数千亿巨资在采取“围封转移”、“禁牧还草”、“以草定畜”、“转移人口”等一系列重大对策措施。其中一些已经以失败而告终,如“围封转移战略”[2]。而其他对策措施也有待商榷,如“退牧”能“还草”吗?这符合草原生态运行机制吗?“以草定畜”后,生产失去了规模经济,大量牧户破产,谁养活牧民?“牧民进城”草原就安全了吗?国家生态安全体系谁来保护?实际上,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急剧恶化的原因问题在理论上远未得到解决。所以,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问题,以利政府“对症下药”,避免再走近年来“为解决草原生态恶化问题而投入巨额资金——引发更大生态、社会、经济问题——再投入更巨额资金”——恶性循环的老路。 超载过牧论认为,牲畜数量超过了草场的承载力,而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该理论是当前有关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主导性理论,因此,也是政府制定许多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严格地讲,超载与过牧是两个概念。超载是指牲畜数量超过草场的承载力;而“过牧”指牲畜在草场上采食践踏的时间超过草场保存、恢复生产力所能忍受的“极限”时间,实际就是指定牧——停止游牧。 二、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据内蒙古草原勘探设计院提供的牧区60年代初、80年代初和20世纪初三个理论载畜量和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农调队所提供的56年牲畜头数数据,可以得到近40多年内蒙古牧区24个纯牧业旗市草场理论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变化图。

佛教文化东向发展与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响

佛教文化东向发展与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 影响 导读:本文佛教文化东向发展与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佛教文化东向发展与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响 佛教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沿丝绸之路传入汉地及北方草原地区的特殊的精神文化遗产。无论是始于两汉之际,由印度及西域高僧传布于汉地的印传佛教,抑或公元11世纪,经由青藏高原传入北方草原地区的藏传大乘佛教,均对草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佛教的传入对亚洲内陆北方草原社会注入诸多新的外来文化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草原文化内容,也积极影响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雪域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间的联结与交融,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精神文化联系。 佛教创立何时,史书无明确记载。杜继文先生认为,其创立时间应在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之间。其诞生地古代被称作迦毗罗卫国,今位于印度北部的尼泊尔境内。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开始向古印度以外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传布,向西北传入犍陀罗、罽宾、大夏等北印度及中亚古国而逐渐成为跨越民族、跨越国家的世界性宗教,也为佛教东逾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进一步向天山以南诸绿洲城郭国家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北方草原民族在与新疆、

中亚地区不同民族间的频繁互动与交融进程中对佛教文化的东传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大月氏与印传佛教的东向发展 约于公元前201年①,由河西走廊敦煌、祁连山一带西迁至中亚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在佛教文化东向发展过程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大月氏系河西走廊古老的游牧民族。约于汉高祖年间,迫于匈奴威胁,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游牧。约于公元前125年,受同样西迁至中亚的河西走廊游牧民族乌孙人袭击,又被迫南迁至原为大夏(巴克特里亚)人统治地区,据其地,建立了由五部翕侯分治的分封制国家。 其社会生产也很快从游牧转为农耕,与周边农耕民族基本无异,且迅速浸染在北印度及中亚有着深厚信仰土壤的佛教文化,成为崇信佛教的民族。约于公元1世纪中叶,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统一了大月氏各部,在古大夏人统治地区,建立了以信奉小乘佛教为主的多民族、多宗教共生共存的强大帝国---贵霜帝国,并大力弘扬佛教,由此印传佛教更迅速地向贵霜帝国所占领区域及周边国家传播。在着名的迦腻色迦二世(约公元110年即位)②统治时期,该王为整饬繁杂的部派佛教言论,"宣令远近,召集圣哲","得四百九十九人"③,用梵文撰写、翻译、校对、宣讲大量佛教经论,集结成《大毗婆沙论》④等佛学着作。由此贵霜帝国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传布中心,其治下的迦湿弥罗、犍陀罗则是盛名的佛教都市。同时受希腊(大夏)造像艺术浸染,在国内广建佛塔、佛寺、佛像,由此诞生闻名后

北京周边五大草原

北京周边五大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驮铃古道与沙山漫漫、碧草连天为伍,牧歌悠悠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相伴……美丽的草原带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塞罕坝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坝上地区,清朝时属著名的皇家猎苑之一“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这里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草原是北京人常说的“坝上草原”的一部分。坝上西起张家口市的张北县、尚义县,中挟沽源县、丰宁县,东至承德市围场县。 因地势在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的地方陡然升高,成阶梯状,故名“坝上”。塞罕坝草原是坝上草原的精华部分,北、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接壤,南、东分别与河北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县的四个乡相连,草原面积1.5万公顷,并且有广袤的天然草原,形成丰富、奇特的草原景观。这里风清云淡,绿茵如毡,坦荡无际,是非常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 “塞罕坝”在蒙语里意思即为“美丽的高原”,这里亦有美丽高原鲜花的意思。塞罕坝草原上,许多不知名的色彩斑斓的野花或集中连片,或零星点缀,有的灿若金星,有的纤若红簪,四季花色各异,早晚浓淡分明,可谓一年四季繁花似锦。塞罕坝最有名的金莲花,当地歌谣唱作“金钉”,每年七月是金莲花开得

最盛的时候,草甸上像铺满了黄澄澄的金子。坝上还有鲜红的野百合,雪白的野芍药。野罂粟像倒挂的金钟,紫莞花像细长的喇叭,癞毛花像晶莹的星星。 自驾车路线: 北京——顺义——密云(公里数:90公里),进入密云县的繁华路段,几个红灯后到长城环岛,继续直行,奔古北口方向——过古北口后(公里数:172公里),就进入了河北境内,一直奔承德方向走——巴克什营镇,这里有个小环岛,会发现有个标志,指示前进是奔承德(向左转是奔平坊),一定要按路牌指示继续直行奔承德方向——到东营子后,有一个三叉路口,路左有一个加油站,左转,有路标——隆化——围场方向。前行几公里又一个三岔路口,中间有个——大屯加油站,右转,很快就能到——滦平县城(边),依然是直行到——张百湾的公路收费站,交费10元。然后看路标,可以一路狂奔到——隆化,仍然是向北直走,有路口和路牌的你就注意看,奔围场方向就是,该转就转。途径——四合永,进入围场县城(公里数:375公里),会碰到一个环岛(现在又新修了一个环岛,所以应该是第二个环岛了),左边有一个中石化的加油站,到县城北头有一个丁字路口,左转(右转为赤峰方向),过桥,又一个丁字路口,右转森林公园方向。前行——龙头山村口(公里数:380公里),三岔路口右转 (直行为丰宁方向,别走错),——棋盘山,不远有路牌,写着去塞罕坝方向,按指示走,就可以抵达——塞罕坝公园门口(公里数:433公里) 纯正的蒙古族风情辉腾锡勒

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

《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第一章人类的六种文化 [日期:2009-04-22 ] 来源:新青年·中国学术城作者:孟弛北[字体:大中小] 历史是一个多姿多色内蕴极为丰富而且在不断增大体积和容量的巨大板块。人可以从不同的视点和视角去寻找贯穿历史始终的红线。这种红线像人身上的经络一样,粗的细的形成纵的束和横的束,人们可用不同的红线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因素链。红线的粗细不同,因果链对历史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也不同。认识历史与认识自然是相同的。认识自然需要分渠道、分切点地探入,才能把握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历史也应如此,把一种因果链绝对化,看成是唯一的,并断定它是历史的前后因,这是和历史的丰富性相悖的。这种简单化的方法等于对历史认识的断路。对自然的认识没有终极,对历史的认识也没有终极。历史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过去,它不停地把现在、未来转换为过去,纳入它的范围,不停地延伸它的领域。再说,历史是人创造的,人身上就存在着永远解决不尽的未知数,它是一个谜,你可以一步一步去接近它,却不能完全占有它。想想看,人类从猿人到完全的人已有300万年历史。在坦桑尼亚发现的13块早期人类化石,经测定其年代在370万年至395万年之间。要弄清在这个悠悠岁月中人的全部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多视角去认识历史就是非常必要的,从草原文化学的角度去探索历史发展的红线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 文化有上百种定义。这些定义的正确性有多少,要从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化这个根本问题去评定。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要改造自身,改造外部世界。改造自身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本质力量以便更好地去利用自然;改造外部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无论是改造自身还是改造外部世界,其手段就靠自身体力和智力发展出来的文化。改造,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塑造。一部人类历史就是用文化塑造主客观世界的历史。社会就是一种文化氛围,人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既接受这种氛围的陶冶,也为这种氛围增添新的内涵。如果只是坐等被动地接受陶冶,而不是最大限度地去创新,文化氛围的密度就要降低。社会文化含量一旦稀薄,人的智能体能就得不到开发,人在客观自然面前就会变得低能无力,人的自然驾驭能力也会削弱,人的生命能量就浪费在无用功上。 每一个社会都要建构适合它需要的文化内蕴。对社会文化内蕴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样式。从远古到现在,大致上可区分出这样几种社会生产样式:原始狩猎生产样式,原始采集生产样式、牧业生产样式、农业生产样式、商业样式、工业生产样式。与这几种生产样式相关联,人类历史长河出现过六种文化形态:原始狩猎文化、原始采集文化、牧业文化(或称草原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这是从人类历史整体说的。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并非都要经历这六种文化。但是,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折射出一个巨大的差别,凡是完完全全经历了这六种文化的民族在认识上就比较成熟,有很强的生命活力和创新力;而没有完全接受这六种文化洗礼的就表现出先天不足。 文化的广义包括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部成果。文化的全部功能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物质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文化的客观效果却改造了原始自然的蛮荒。这种改造的积累就造成了今天地球上繁华富丽的人工自然;精神教化和精神生产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它的客观效果却是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扫荡了人精神世界的蛮荒。今天,人能变成万物的灵长,取代了上帝的地位,就是这种改造积累的结果。文化从概念上可以明确地划分成物质与精神两大门类。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两者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它们是互相依赖、互相促动、互相丰富、互相提高。这两个门类的轴心是人,是人决定着它们的质与量。这并非说人只能决定它们而不接受它们的影响。人和文化是双向塑造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人。文化对人的创造是在两方面见功利的:一方面是开发人的心智,一方面是调教人的野性。这二者的相加便是人的文明程度。任何文化形态塑人的基本着力点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文化形态在着力点的走向上产生了歧异,有时会是很大的歧异。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