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周集体二次备课教案

第十五周集体二次备课教案
第十五周集体二次备课教案

淮阴实验小学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吴洪明执教:吴洪明

教学时间:5月14日-5月18日

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2课时(总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

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能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去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路程一定,车轮的周长和车轮滚动的圈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质量和剩下的质量。()

(4)圆的半径和周长。()

(5)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6)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7) 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成正比例。()

(8) 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总钱数和分数成正比例。()

2.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展开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

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预设:成比例的两个量一定相关联,但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不一定成比例.让学生举例说明。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

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4.正反比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关系式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

的量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

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

是商)一定

x

y

= k(一定)

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

个数的积一定

x×y= k(一定)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 2.5 14 24

加数18 27.5 16 6

总吨数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

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

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

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

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

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邓长从(分一分(一))集体备课记录

三年级集体备课记录表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初案)主备教师:陈海带 任教班级:三年级(6)班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问: (1)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个? (2)把1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多少? 生答出一半时,继续问:苹果的一半,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 1.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 可以画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 再请4个同学上台汇报自己表示一半的方式。 2.介绍“一半”可以用表示。把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表示,是数学王国里的一类新朋友,是分数。 3.出示几种图形,让学生观察分别是什么图形?试着动手涂出每个图形的。生独立做后汇报,汇报说明自己是怎样得到每个图形的。 4.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个分数,分数王国里还有很多的分数,拿出 一张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圆形纸折一折,涂一涂,你能得到哪些分数?生独立做,再汇报得到分数的过程。 学生汇报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平均分。 5.认识分数。 (1)在的基础上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和读法。 若学生中有知道的让他们说一说,教师再补充介绍并板书。 (2)介绍分数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如,分母的2表示把苹果平均分 成2份,分子的1表示其中的1份,强调平均分。 (3)在认识完分数后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说一说;同桌间相互写出一个分数,读一读,说清每个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二、试一试 1.课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纸,上课时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张纸平均折成4份,再给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后汇报,收集几种不同的折法贴在黑板上。2.指着黑板上贴的几种不同折法提问: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吗? 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再汇报。 3.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将其中的1份、2份、3份、4份分别涂色颜色,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分数,并说一说这些分数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练习练一练1、2、3、题 作业:练习练一练第4题 四、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一半: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群众备课记录(一): xx学年度第一学期xx学校群众备课记录表 学科:数学 年级:六年级 记录人:冼建南 主讲人 冼建南 时间 10 月8 日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谢晓华、柯甘生、谢健民、许丽敏主题 进行第二单元分析,找出学生容易错的题目。 备课资料 1、讨论第二单元学生容易错的题及解答方法。 2、制定学生竞赛的题目。 群众发言记录 1、冼建南: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图意较为困难。在教学时老师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画给学生看,而不能单纯让学生看书理解。 2、许丽敏:学生在画比“单位1”少的题目时,“少的部分”往往不用虚线表示,并且问题把比“少的部分”也包括在内。在教学时应让学生理解“比较量”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还有强调“少的部分”是比较量没有的,所以不能包括在内。 3、各位老师都写出几道竞赛题目。 小结经过这样的学习及分析,对于新教六年级数学的老师帮忙很大。 群众备课记录(二): 群众备课活动记录 主备人: 参加人员:语文教研组成员备课地点:阶梯教室学科:语文 主备年级:xx 年级 时间:xx 月xx 日 备课中心问题: 1、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思考到说明文比较枯燥,缺乏情趣,能够制作一些幻灯片,比较直观、形象。 3、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潜力。 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 二、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 四、复述特点 五、拓展练习 六、总结讨论结果:

1、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潜力。群众备课记录(三): xx学年度第二学期xx学校群众备课记录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记录人:冼建南主讲人 冼建南、谢健民 时间 4 月1 5 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主题 反思常规教学检查的状况 备课资料 1、有关学生作业、练习册完成的状况,解决问题。 2、讨论怎样教学圆锥、圆柱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群众发言记录 1、从检查的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良好的,小部分学生的作业、练习册书写较差。还需要老师抓好学生的学习态度。 2、冼建南:我们课本上只讲了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的体积关系,但考试时有些灵活的题会考到当等体积,等底时,圆锥和圆柱的高的关系;或当他们等体积,等高时,他们的底面积的的关系,每年考到这类题时,学生还是弄不懂。 3、谢健民:最好用实物操作给学生看,解决这类题最好用方程解。小结 1、今后加强学生的书写,也就是态度要抓好,培养好。 2、统一圆锥及圆柱的关系的教法。 群众备课记录(四):数学组第一次群众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日期:13.3.5 周次:1 参加人:魏金涛、刘玉霞、王海涛、王扬、尹士霞缺勤:无 群众备课资料: 1、上次群众备课分工任务完成状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状况;已完成锐角三角函数和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状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 (2)根据学生状况,分层布置作业。 (3)补充一些简单习题。 (4)完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个教案,下周一上交的FTP自己的教案文件夹中 3、群众备课其它资料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 (3)讨论8、9 节课的练习资料。群众备课记录(五):xx学年度第二学期xx校园群众备课记录表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记录人:冼建南主讲人冼建南谢晓华时间2010 年3 月11 日地点多媒体教室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主题第一、二单元单元分析及错题 备课 资料 ①讨论第一、二单元的错题分析及解答方法。 ②讨论如何有效地进行预习。 ③课件制作的分工。群众发言记录 1、冼建南:在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好处的两种量时,要事先规定哪种量为正(或为负)。 2、谢晓华: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就越小。如-8 和-6,8>6,所以一8v—6。

平面图形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工作单位:翁垟三小

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认识平面图形。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从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突出“面”和“体”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积累,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面”从“体”出,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注意力不够集中,纪律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课堂中若安排各种小组合作活动,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并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本节课的活动主要以个别学生上台示范,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三、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积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五、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 六、教学过程:

四、巩固深化 1、拼图形。 回到教室,我们还可以用今天学过的图形拼成各种各样我们喜欢的图形,看大屏幕。(PPT逐个展示)。请学生说出都有哪些图形。

二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二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1、会认本单元47个生字,会写3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与段落。 3、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过程与方法学会并掌握多种识字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春天美景,表达热爱春天之情,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2、能从课文的故事情节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3、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懂得为别人创造幸福,快乐自己。重点1、会认47个生字,正确书写3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会收集描写春天的词句,理解课文,会背诵古诗。 难点1、指导学生写好本单元难写的字。如:解、烧、喊等字。2、体会春天美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投身大自然的情趣。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把春天里的发现写一写。单元课时安排《找春天》2课时《古诗两首》2课时《笋芽儿》2课时《小鹿的玫瑰花》2课时《语文园地一》3课时3 笋芽儿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预习课文,画出生字。 2、搜集有关笋芽生长的资料。 二、课内导学(一)谜语导入(出示课件) 1、“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2、(出示笋芽儿、竹子的画面)认识他们吗?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强调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3、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黑糊糊阻拦感冒照射轰隆隆抛下滋润爱抚暖烘烘自豪山冈笋芽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再全班共同交流。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拦、烘”等字,结合词句大致理解字义。调动生活

认识分数集体备课

认识分数集体备课 【知识梳理】 学生在三年级教材里初步认识了分数,其中三年级(上册)教材是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下册)教材是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计算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展学生对数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的意义,涉及的有关知识比较多,大致分成五部分编排。 例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例2~例5:真分数与假分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例6: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例7~例10:带分数,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相互改写。 整理与练习: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合计建议10课时) 【具体解读】 1、教学分数的定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 例1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结合图说说写出的每个分数的含义。引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具体的感性材料。第二步告诉学生,被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第三步回答“大象”卡通提出的问题,再认各个分数的单位“1”是什么,使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具体实例中去。第四步揭示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由于在前三步的教学中建立了单位“1”的概念,最后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在例2之前,学生接触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例2和例3陆续引出分子和分母相等以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然后把以前认识的分数和例题里新认识的分数进行比较、分类,得出真分数和假分数。 例2以分数单位为知识生长点,通过推理表示出假分数。利用“5个1/4是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看图写出5/4,理解1个圆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2个圆非常重要,不仅直观感受5/4的意义,而且有利于以后认识带分数以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例3继续教学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学生经历四分之几到五分之几的扩展,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集体备课分一分教案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修改点评 教学内容:《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 五单元《认识分数》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认、读、 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 必要性。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思维的 灵活性。 2、过程与方法: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乐 中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 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 活、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难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分数表示物体、 图形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平面图形、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情景引入。 1、猜一猜。 师: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同学们愿不愿意猜猜看? (课 件出示谜语) 八字下面一把刀。(打一个字) 生:分 师:真聪明!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分一分的问题,(教 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一分。”(板书: 分一分) 2、分分看。 师:咱们的老朋友淘气和笑笑想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解 决一个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提问:桌上有些什么食品?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如果把这些东西分给淘气和笑笑,你们认为应该 梅云大西小学专用

梅云大西小学专用1 怎么分最公平?(平均分) 老师边说边指导学生分,把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两个,把两瓶水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一瓶水。(用手势表示) 师:现在还剩一个蛋糕,你认为怎么分才公平?(还是要平均分)淘气和笑笑分别能得到多少呢?大屏出示分蛋糕的情景,老师边说边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一半。 师:苹果每人两个,可以用整数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蛋糕每人一半,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一半用一个什么方式表示呢?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1、同桌讨论,大胆想象,用什么来表示一半呢? (1)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 (2)向学生介绍“一半”在数学中用1/2来表示。师: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2、师:前面提到,我们分饼时把( )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其中的( )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课件出示平均分的过程) 3、出示图片,区分二分之一。 4、同学们想不想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二分之一呢? (1) 学生动手操作。 (2)汇报交流。 生:我把这张纸…….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3)小结: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涂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 4、师:大家正帮笑笑和淘气分饼的时候,亮亮来了,说 这么香的饼我也想吃….接着又来一位朋友…..(课件演示3 1 、4 1) 5、教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4 1 ,问:谁能用不同 修改点评

整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文件编号________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20 年月日

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组:地理备课组 时间:2009年10月27日 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教学难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地图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世界地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用两个小故事: 1、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的以东海域。经过了五十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 2、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第一次是从欧洲出发从北部航行到美国的,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从欧洲出发从南部走到达美国的,这次航行仅用了20天的时间。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7天的时间? 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基本概念: 1、让学生看教材61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要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总结概念中的关键字。(的关键字是常年、沿着一定的方向、大规模) 2、讲解洋流的分类,指出按温度性质将洋流分为两种——寒流和暖流,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通过多媒体展示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 练习:寒流:由( )纬度流向( )纬度的洋流.其自身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 ). 暖流:由( )纬度流向( )纬度的洋流.其自身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 ).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之单元备课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之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

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春天”为主题来选编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的基本目标,同时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找春天》《古诗二首》。 3.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4.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复习、巩固常用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分配 1.《古诗二首》………………………………………………………………………………………… 2课时 2.《找春天》…………………………………………………………………………………………… 2课 时 3.《开满鲜花的小路》………………………………………………………………………………… 2课时 4.《邓小平爷爷植树》………………………………………………………………………………… 2课时语文园地一……………………………………………………………………………………………… 2课 时 教法与学法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基本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试题教案第三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初稿

第三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初稿 沙河小学冯洁玲黄晓乐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 抽象概括能力。 3、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及理解“倍”的含义。 4、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感受乘、除法的密切关系。 5、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课时子目标: 第一课时《分桃子》教学目标 1、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享受分的乐趣。 第二课时《分苹果》教学目标 1、知道等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等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享受分的乐趣。 第三课时《分糖果》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的数量比较多的物体。 2、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享受分的乐趣。 第四课时《分香蕉》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会将分的过程的用除法 算式表示。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五课时《飞行表演》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课时《练习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除法意义。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第七课时《小熊开店》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 观察、推理,判断能力。 第八课时《运动会》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乘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九课时《快乐的动物》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 除法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十课时《文具店》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 乘法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课时《花园》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2、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课时《练习三》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周五返校的时候,我们完成了上学期的“拍卖活动”,3名同学用自己平时累计的分数,换取了自己心仪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当时的美好瞬间。(幻灯片出示)。那么这个学期,我们将会继续延续我们的“拍卖活动”,周五的时候,我和大家说过,这个学期的礼物,在我给定的范围内,让大家自主的来选择,这样避免了我一人独断专行的弊端。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集体备课第二次教案

商都五中数学组集体备课第二次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备课教师:张守平授课班级:24班 课题:19.2.3正方形 课时安排: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2.会运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正方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理论证能力. 2.通过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分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正方形性质的过程中,发现正方形的结构美和应用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 教学重点 正方形的定义与性质.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有关正方形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研究了平行四边形家族里两个特殊的成员-----矩形、菱形,在其家族里还有一个成员,其形状、性质最为特殊,可以说它遗传了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生:正方形. 师:对.它就是我们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正方形。说其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它,在课本里从幼儿园就接触它了。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仅仅是认识它而没有深入地去研究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它,了解它,看它究竟有何特殊性质!(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师:演示课件,从定义出发,展现把一个任意四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所需添加条件的全过程;请同学们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 生:(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2)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3)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正方形.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月日执教人左美萍补充建议主备人左美萍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辅备人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教学内容13 只有一个地球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难点 的情感。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 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 法移居) 教学过程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武俊霞: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 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以往往过分注 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

感悟到“地球的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资源是有限的, 地球的活动范8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围很小,地球被 破坏没有其它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星球可去” 。因 此,是一篇对学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生进行环保教 育的好文章。(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 李东平:那么怎 样让学生感悟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 地球急需人类 保护呢?我引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 导学生抓住重 点词,通过有感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 情的朗读来体 会,激发学生对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 爱护地球之情。 从而懂得:我们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 要精心地保护 地球,保护地球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 的生态环境。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 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 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张丽霞: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 : 有五十 多人 , 在开展学 习过程 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 举手者 中只要有一人发表高见 , 其他人 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数一数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先看前三幅图,同桌互说图意,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试着用点子表示小飞机、蝴蝶、小鸟和气球的个数。(教师巡视检查) 提问:这里还有三幅点子图,它们各表示多少个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从上面的大图画里找出它们各表示什么东西吗?同桌互说。 指名回答。 4.在习题纸上画点子图。 谈话:每人发一张纸,纸上印着很多东西,你能用点子图表示每种东西的个数吗? 学生动手试一试。 三、精讲点拨 1.数数时,我们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最后数到几,说明一共就有几个物体。 2.如果数的是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 3.表示物体的个数可以用点子等符号表示。 四、运用提升 1.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同桌互说。2. 连一连。 五、达标作业 1.提问:小朋友们,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能说一说是什么让你开心或不开心的吗?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2.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比一比 主备:贺晓审稿:张天鸿上课时间:

四、运用提升 (一) (二)“想想做做”习题 1.第1题同桌互相合作,按要求做一做,再交流比铅笔长短的过程与方法。 2.第2题在判断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比较两个小朋友的身高,要让学生说清楚在比较过程中的想法。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师行间巡视指导。) 4.第5题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比高矮的方法。(师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五、达标作业 1.谈话:小朋友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愿意把你学会的和没有学会的告诉我们大家吗?(学生自由发言) 2.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最新(复备)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白沙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复稿)

高三理解性默写之高中篇目 一、《师说》(韩愈)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初中数学组集体备课方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总结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上课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够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气氛,能够及时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 一、指导思想 发挥教师集体智慧,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专研课标,研究教法,提高备课质量,打造精品课堂。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相同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位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学校整体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功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同伴合作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价值。而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研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不同的意识在研讨中相互同化,每个人的看法都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学习共同体”。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集体备课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集体备课有利于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个案思维品质,提高个体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集体合作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共同探讨,有利于每一位教师准确把握对课标、教材的正确理解,整合优质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