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肾虚血瘀证

湿热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盆腔超声

(3)血清CA125、CA199、CEA、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盆腔CT、MRI、静脉肾盂造影(IVP)、各种内窥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3)肾虚血瘀证:补肾益气、化瘀止痛。

(4)湿热瘀阻证:清利湿热、化瘀止痛。

2.针灸疗法

3.中药保留灌肠

4.中药外敷

(九)完成路径标准

痛经消失或减轻。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时,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妊娠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子宫腺肌病 ICD-10 编码为:N80.00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实际治疗时间: 天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故亦称“经行腹痛”。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 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 1.1中医诊断标准 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 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最全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最全版) 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国际上有关内异症的诊治指南有150余种之多。201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发布了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多以该指南为临床诊疗的依据。然而该指南没有对中医药治疗形成推荐意见。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内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然而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异症的方法众多,无统一规范,基层医生无所适从。临床实践需要基于中国高质量证据、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指导。虽然在1991年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但该标准距今已28年,内容已无法指导目前临床诊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内异症学组按照国内、外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团队,制订本《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

治指南》,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以促进临床规范地进行内异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指南制定的方法 2.1 指南制定的原则 本指南的设计与制订步骤参考2013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并参考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 Ⅱ)和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参考2018年法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法国国家卫生管理局(College National des Gynecologues et Obstetriciens Francais/Haute Autorite de Sante,CNGOF/HAS)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CNGOF/HAS《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指南》解读、《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中医妇科学》制定。本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发起和负责制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通过立项审查程序准予立项,由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痛经(门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夹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4.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次症:①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②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③口腻或纳呆; ④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⑤小便色黄或短赤。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常用内治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常用内治法研究✱1 摘要:背景:痛经是中国目前在妇科最为普遍的疾病,而随着中国当前的社 会进步,以及上班、升学、就业等压力的随之而来,痛经的发生率也呈现了逐渐 增加的态势,且大学生的发病率高居榜首地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目的:了 解和探讨中医治疗痛经的内治法、现状和有效率。方法:查阅相关的中医妇科书 籍及近几年中国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中 医治疗痛经并非单纯止痛,四诊合参,治法多样,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西 医治疗,长期应用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且远期疗效明显。结论:用中医药治疗 痛经临床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中医;痛经;内治法;研究 痛经也称为“经行腹痛”,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痛、腰骶痛,更严重者可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晕厥的临床表现[1]。按照其病因分为原发 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年 初潮后1-2年内,此类痛经经检查并未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而继发性痛经又称 为器质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此类痛经经检查可发现子宫内有器质性病变[2]。据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当前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为痛经;通过我国抽样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女性痛经的患病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的比例占 53.2%,影响工作的患者占13.55%[3]。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工作、升学、就业等压力的不断增加,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也呈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且大学生的发病率高居榜首[4]。现代医学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 肌病”等均属于痛经的范畴。现代医学常采用止痛药、前列腺素酶合成抑制剂、 避孕药等药物对痛经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多,患者对药物易产生依赖性。中医药 对于痛经的治疗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临床中有明显的优势,现将古今各医家对痛 经的认识及治法进行论述。 1痛经的病因病机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试 行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肾虚血瘀证 湿热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编码为: 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盆腔超声 (3)血清CA 125、CA 199 、CEA、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盆腔CT、MRI、静脉肾盂造影(IVP)、各种内窥镜检查等。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年龄:发病年龄大于40周岁。 (2)主要症状:月经紊乱或绝经时间出现烘热汗出,或情绪改变。(3)次要症状:①腰背酸痛、头晕耳鸣;②或胁肋疼痛、乳房胀痛、头痛;③或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④或手足心热、阴道干灼热感、性交痛,口干便秘;⑤或腰背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夜尿多等。 (4)舌淡红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沉细。 具备疾病诊断中(1)、(2),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①-②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 (1)在40岁以上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同时出现以下三组症状:①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如潮热、汗出、胸闷、心悸等;②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烦躁、易激动等;③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如阴道干烧灼感、性交痛、尿频尿急、反复泌尿道感染等。 (2)血FSH升高或正常,E2水平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二)证候诊断

1.肾虚肝郁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伴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或易于激动,或精神紧张,或抑郁寡欢)。腰酸膝软,头晕失眠,乳房胀痛,或胁肋疼痛,口苦咽干,或月经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2.心肾不交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悸怔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情志异常,或月经紊乱,量少,色红。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3.阴虚火旺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烦易怒。手足心热,面部潮红,口干便秘,懊憹不安,坐卧不宁,夜卧多梦善惊,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肝郁证 治法:补肾疏肝。 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医宗己任编》。熟地、山萸肉、白芍、山药、柴胡、郁金、香附、赤芍。 中成药:左归丸合逍遥丸等。 2.心肾不交证 治法:滋肾宁心。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合黄连阿胶汤《伤寒论》。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枸杞子、白芍、莲子心、炒枣仁、黄连、合欢皮。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多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出现剧痛晕厥,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病因不同,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其发生与子宫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子宫异常收缩、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多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其中内异症是引起女性痛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约有70%~90% 的痛经女性可能患有内异症。 1 病因病机 关于痛经的病因病机,不同的医家有不同见解。对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贵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指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诸病源候论》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较详细的归纳了痛经的常见病因,并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后世医家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补充认为痛经的病机为“不通则通”和“不荣则痛”,病因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郁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实证可由气滞血

瘀、寒凝血瘀、湿热郁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证由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导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2 辨证分型 2.1 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以上症状多因肝失条达,冲任气血瘀滞,经血不利,或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治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2.2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可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多因寒凝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或因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所致。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2.3 湿热瘀阻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湿热之邪盘踞子宫,气血失畅,湿热与血互结壅滞不通。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4 气血虚弱型经前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多因气血不足,冲任空虚所致。治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2.5 肾气亏损型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

腺肌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腺肌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女性疾病中有一种很有可能会导致女性不孕的发生,那就是子宫腺肌病,面对此病,女性一定要引起重视,此病所带来的症状表现也颇多,治疗的方式也有不少,因而治疗时患者一定要对症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治好此病。 一、西药治疗 如果子宫腺肌症病人已有子女,但主要症状是痛经,检查中子宫稍大,未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现象。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经期服用前列腺抑制剂止痛,如吲哚美辛、萘普生或布洛芬进行对症治疗,以缓解其疼痛。 二、人工绝经治疗 对子宫腺肌病痛经较剧烈、子宫较大或有不孕现象的病人,造成人工绝经而缓解疼痛症状。达那唑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痤疮、肌肉酸痛、抽筋、声音低沉、血脂升高及肝功能损害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不良反应是因卵巢功能高度受抑制而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烘热、汗出、疲劳、阴道干涩等,骨质在本药使用到6个月时可能会流失3%~6%,要待停药后月经恢复后,骨质再增生,半年到1年后可恢复到原来的骨密度。 三、手术治疗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不同,因为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正常和异常之间界限不明显,尤其是弥漫性的子宫腺肌病,无法像子宫肌瘤那样可以连同其外面的一层包膜一起剥出而保留子宫。对子宫腺肌病病人已不需要生育孩子和症状较严重,如剧烈痛经、月经量多、失调,且用药物治疗后无改进时,传统的治疗方法即为为子宫全切除根治。 临床经验证明子宫腺肌症用中药保守治疗能够完全治愈。像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有中药妇炎丸。妇炎丸由多种中药材精细配制而成,诸药互相配合,补泻兼施,相辅相成,疏肝理气、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使气血行畅,瘀滞得消,痛经得愈。可以迅速改变盆腔的内环境,同时改变患者的体质,从而治愈子宫肌腺症。手术治疗复发率高,风险大,如果子宫全切,还会引起女性急速衰老。

中医诊疗方案妇科【精选】

妇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月经过少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胎萎不长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过多症(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卵巢早衰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1993年,中华医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编著《中医妇科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月经周期及经量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但少于15天,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2)次要症状:①经色紫黯有块,经行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②或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 ③或经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④或经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 (3)舌质淡红或红、或舌紫黯有瘀点,苔薄白或黄或少苔或黄腻,脉沉弦涩,或细数,或脉滑数,或沉细弱。 具备疾病诊断中(1),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1~2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妇产科学》.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周期有排卵,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过程延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目录 第一章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1) 第二节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9) 第三节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4) 第二章脾胃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19) 第二节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5) 第三节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0) 第三章心血管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4)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38) 第三节胸痹(心绞痛)诊疗方案 (43) 第四章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9) 第二节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5) 第三节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61) 第五章肺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8) 第二节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3) 第三节哮病(支气管哮病)诊疗方案 (77) 第六章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肺癌诊疗方案 (83)

第二节胃癌诊疗方案 (88) 第三节乳岩诊疗方案 (92) 第七章外一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95) 第二节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9) 第三节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104) 第八章外三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107) 第二节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12) 第三节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18) 第九章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124) 第二节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29) 第三节尺桡骨骨折诊疗方案 (135) 第十章手足外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掌骨骨折诊疗方案 (141) 第二节指骨骨折诊疗方案 (143) 第三节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146) 第十一章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盆腔炎诊疗方案 (148) 第二节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54) 第三节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59) 第十二章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63) 第二节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68) 第三节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74) 第十三章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80) 第二节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184)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22版)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22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22版)》 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 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 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 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 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

子宫腺肌症临床路径

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 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3) 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腺肌瘤挖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必要时); (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或胸透。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 冯辉;藏莉;张德重 【摘要】目的: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经前5~7 d 开始服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对照组经前5~7 d 开始服用痛经宝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症状改善情况和中医证候、子宫体积大小的变化及血清 CA125、TNF-α、IL-8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痛经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 <0.01,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痛经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67.5%,P <0.0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70%,P <0.05);2组治疗后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P >0.05;治疗后2组 CA125、TNF-α、IL-8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 <0.05~0.01,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0.01)。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可显著缓解患者痛经症状,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的 CA125、TNF-α、IL-8水平有关。%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s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using Shaofu Zhuyu decoction to treat adeno-myosis dysmenorrhea.METHODS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5 in our hospital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adenomyosis dysmenorrhea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haofu Zhuyu decoction 5~7 d before dysmenorrhea,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Yueyue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

2. 1 血瘀型 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 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 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所以五脏如果受到损伤到一定程度必然伤及肾,肾虚则肾气衰微,无力运行血液,导致瘀血; 肾虚导致冲任气虚,固摄失职,

新版中医单病种—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 【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两者均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异位所致,临床上常可两者并存,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对卵巢激素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在此分而述之。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官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并受卵果激象的影响而发生周期性改变(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育等,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没炳变或局限性病变,称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15%~40%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痛经”“不孕症”“薇瘕”“月经不调”崩漏”等范畴。 【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 (一)临床症状 下腹痛和痛经、不孕、性交不适、月经异常、其他特殊症状(肠道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腹痛、腹泻、周期性少量便血,膀胱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尿频、尿痛、周期性尿血,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瘢痕处周期性疼痛,肺部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经期咳嗽、咯血及气胸)。 (二)体征 子宫均匀性增大,子宫后位固定,一侧或双侧附件触及活动度较差的包块,直肠子宫凹陷、宫骶韧带、子宫后壁下段、阴道后穹窿等部位触及触痛性结节,子宫颈、阴道壁、瘢痕子宫处可见隆起的紫蓝色斑点或小结节。 (三)实验室检查 血清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值测定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诊断率,并可作为疗效评估和复发预测的指标。 (四)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一般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脏器粘连,囊壁较厚,且粗糙不平,囊内为密集细小强光点反射或不规则反射。早期病灶超声诊断多无特殊发现。盆腔CT及MRI对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深部浸润病变的诊断和评估有一定意义,但费用昂贵,不作为初选的诊断方法。 二、病理诊断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镜下在病灶中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发现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等成分。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很典型,即使镜下仅能在卵巢囊壁中发现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索细胞等出血证据,亦应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1)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 肺癌诊疗方案 (74) 胃癌诊疗方案 (79) 乳岩诊疗方案 (83) 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 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 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174)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78)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82)

关于痛经的中医专长综述范文

关于痛经的中医专长综述范文 1.申请人基本信息 姓名:xx 年龄:xx 身份证号码:xxxx 工作单位:xxx 联系电话:xxx 2.医术专长基本情况 擅长内服方药技术诊治痛经病 疾病名称:痛经病 代码:xx 3.医术专长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我常常把痛经的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我临床观察其中患者以气滞血瘀占比例较大。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五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膈下逐瘀汤消结之力。

中医认为: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藏血以养其体,疏泄以遂其用。女性若情志抑郁,气滞而血瘀,经血瘀滞于冲任而作痛。症见:月经经行少腹疼痛拒按,经行量多,或少,色紫黯,并夹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伴胸闷叹息,性情烦躁,面色偏暗偏黑,肌肤甲错,舌有紫斑或瘀点,脉细涩。根据“淤者通其滞”的治疗大法,遂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进行加减。若气滞甚者,加益母草,并加重延胡索和香附的用量;兼寒者,加肉桂、干姜;血虚不任攻其伐者,加白芍和熟地,并加重当归的用量;疼痛引及少腹两侧痛剧者,加姜黄、乳香;大便燥结兼热者,加生地、大黄。 4.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本人内服方药诊治痛经病,主要治疗中医辨证下的气滞血瘀型的痛经病,还可根据个体的不同病机和痛经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所用方剂进行化裁,从而亦涉及临床上出现的其他痛经证类型(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引起的痛经病。 本人的专长不适应西医中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研究 痛经是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亦称经行腹痛。若经前或经期仅有小腹或腰部轻微的胀痛不适,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着,则属经期常见生理现象,不作病论。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75% 的原发性痛经发生在初潮后的第 1 年内。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宫腔粘连、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引起的月经期疼痛,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前者为本文论述的对象。中医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痛经奠下了理论基础。《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然实证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证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肾。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这一认识,至今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痛经之病因为有虚实,一为实证痛经,不通则痛,一为虚证痛经,不荣则痛。情志抑郁,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均可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出现经行腹痛。若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少,胞脉、冲任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亦可引起痛经。《圣济总录室女月水来腹痛》云:室女月水来腹痛者,以天癸初至,营卫未和,心神不宁,间为寒气所克,其血与气不流利,致令月经结搏于脐腹间,如刺疼痛。痛经虽有虚实之分,但因妇女本不足于血,即属瘀滞亦常兼不足,如肝郁血虚、肝郁脾虚、肝郁肾虚等便是实中有虚之痛经证。又如血气本虚,血少则不畅,气虚则运行迟,迟则滞涩作痛,便是虚中有实之痛经。所以痛经挟虚者多,挟实者少。究其本源,实者多责之肝,虚者多责之肾,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 临床上可将痛经分为 6 型,分别是:气滞血瘀证、阳虚内寒证、寒湿凝滞证、湿热瘀阻证、气血虚弱证、肝肾亏损证。

子宫腺肌症疼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疼经)旳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腺肌症旳中医辨证治疗 (一)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旳常用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旳生育年龄妇女。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旳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重要症状,西医目前旳治疗措施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有一定旳疗效,但复发率较高。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旳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西医觉得,子宫腺肌病旳重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旳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边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浮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旳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积数近年治疗妇科疾病旳临床经验加祖传配方,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旳研究,指出老式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旳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本着祖国医学旳整体观念,觉得人体是一种有机旳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旳。对本病旳结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

才干维持机体旳正常生理功能。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旳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根据其临床体现,将本病概括归纳为如下几种常用类型。- 1气滞型- 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寒凝型- 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此因素体稟赋局限性,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治法以温经散寒,通阳行滞,化瘀散结。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3痰湿型-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 中医临床路 ------ e ------ 目录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513)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517)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520)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527)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BFY220)西医 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 10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2008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康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 征) 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 证候: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阴虚火旺证 肾阴虚证肾 阳虚证肾阴 阳俱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W56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B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 编码:N95. 101) 2. 年龄大于40周岁。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