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

受体
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储存库:

1937年,正当梭尔邦(Sorbonne)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David Nachmansohn参观巴黎世界博览会时,他注意到有几只具发电器官(electric organ, EO)的鳐正在表演节目。这些鳐的EO能够发出40~60V的电压,杀死水中的潜在食物。

当时Nachmansohn正在研究乙酰胆碱酯酶(AChase),AChase可酶解从运动神经末稍释放的ACh。Nachmansohn知道这类鱼的EO与骨骼肌是同源的,于是在博览会结束后,开始对EO进行研究。对EO的第一次实验结果表明它是AChase的超级储存库。此器官也是nAChR十分丰富的储存库,nAChR存在于骨骼肌细胞的突触后膜上,它会与由运动神经末稍释放的ACh分子结合。

如果能发现一个理想的系统模型,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特殊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无价的。这将在后面的讨论中得以证实,鱼的发电器官事实上是nAChR研究中的唯一物质来源。

脱敏

脱敏是指在使用一种激动剂期间或之后,组织或细胞所产生的对激动剂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有时,脱敏仅局限于激动剂本身,而组织对其它激素的反应性不受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同种脱敏。反之,若组织对其它激素的刺激也变得不敏感,则称之为异种脱敏。前者可能是因受体自身的变化,如磷酸化、内移等引起;而后者则可能是由于所有受影响的受体拥有一个共同的反馈调节机制,或者受到调节的是它们信息传递通路上的某个共同环节。

受体脱敏机制

受体的磷酸化: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个很大的受体家族,它们可能均有7次跨膜的拓朴结构。它们所引起的生理功能包括激素作用、神经传递、趋化性、视觉、嗅觉及味觉等。其中许多受体都受到受体激酶的调节。它们的快速脱敏主要是由于受体的磷酸化,至少有两类不同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与此有关:(1)第二信使激活的激酶PKA、PKC;(2)不依赖第二信使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s)。GRKs特异作用于被激动剂占领或激活的受体,它引起的脱敏包括两个步骤:首先,GRK识别激活状态的受体,并使之磷酸化;接着,“arrestin 样”抑制蛋白结合到磷酸化了的受体上。这最早在“光受体”视紫红质与视紫红质激酶间及β2肾上腺素受体与βARK1间的体外实验中获得证实。发现通过这两个步骤之后,视紫红质的磷酸二酯酶激活能力及β2肾上腺素受体的GsGTPase激活能力均被抑制。但在不同的系统中,受体磷酸化和“arrestin样”蛋白结合对脱敏机制的贡献可能不一样[4]。

受体的内移:受体内移是受体数目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胞吞作用。其过程大致是: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先丛集于被膜小凹处,继而内陷成囊状结构,并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受体有的可被释放并重新参入膜中,其余的则被溶酶体酶降解成多肽。

激动剂促发的受体磷酸化在许多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GRKs和ar-restins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某些受体的内移与受体脱敏有关。M3型胆碱受体的羧基端苏氨酸残基的突变,可以很明显地减少受体内移,同时也明显削弱受体脱敏的能力。此外,膜受体浓度的变化也在激动剂引起的μ型阿片受体的脱敏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不过更多的研究则显示,对于许多受体,如H2型组胺受体、D1型多巴胺受体及M2型胆碱受体等来说,受体内移和受体脱敏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独立的。

增敏

增敏是与脱敏作用相反的一种现象,它可因受体激动剂的水平降低或应用拮抗剂而引起,亦可因其它原因而出现。在长时间使用普萘洛尔的情况下,突然停药可出现“反跳”现象,此时受体的敏感性比正常增高了。用手术切断神经或用药物破坏神经原之后,可出现“去神经增敏”现象。例如,切断运动神经不仅使终板部位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增加,而且肌肉上原来对乙酰胆碱不敏感的部位也产生了反应,并已证明N胆碱受体数目增加。另外,某些激素还可诱发其它激素的增敏反应。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加大鼠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及TSH等激素的反应;饲大鼠以甲状腺激素,可促使其心肌中B受体结合部位增加。关于增敏的机制则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离子通道型受体

nAchR是由由5个同源性很高的亚基构组成的5聚体蛋白质,包括2个α亚基,1个β亚基,1个γ亚基的和1个δ亚基,中间位离子通道。每一个亚基都是一个四次跨膜蛋白,约由50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推测跨膜部分为四条α螺旋结构,其中一条α螺旋含较多的极性氨基酸,就是由于这个亲水区的存在,使五个亚基共同在膜中形成一个亲水性的通道。乙酰胆碱的结合部位是在两个α亚基上,此亚基位于膜外侧且具有糖基化部位。

乙酰胆碱受体可以以三种构象存在。两分子乙酰胆碱的结合可以使之处于通道开放构象,但即使有乙酰胆碱的结合,该受体处于通道开放构象状态的时限仍十分短暂,在几十毫微秒内又回到关闭状态。然后乙酰胆碱与之解离,受体则恢复到初始状态,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

乙酰胆碱受体包括两种: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效应,即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阿托品为毒蕈碱受体阻断剂。

烟碱型受体(N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N1位于神经节突触后膜,可引起自主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兴奋,N2受体位于骨骼肌终板膜,可引起运动终板电位,导致骨骼肌兴奋。六烃季胺主要阻断N1受体功能,筒箭毒碱阻断N2受体功能。

精细结构测定:

nAChR更精确的模型已经被英格兰医学研究所的Nigel Unwin和他的同事们所描绘。经过对EO冷冻膜电镜照片的数学分析,Unwin将nAChR的组成描述为5个亚基围绕着一个中央通道。

为了研究通道开放过程中nAChR的变化,

将准备好的富含nAChR的细胞膜涂抹在一个支持网络上,并使它能够流到装有能使细胞膜冻结的液氮乙烷的容器中。在nAChR溶液到达冷冻池前约5毫秒(msec)时,向网格喷射ACh溶液,ACh就与受体结合并导致其构象变化而打开通道。

通过比较nAChR通道开放与关闭的电镜照片,Unwin发现ACh的结合触发了受体亚基细胞

膜外结构域的构象发生了改变,并且传播到整个受体蛋白,导致围绕在孔道周围的α-helix 构象改变。

cAMP信号途径:又称PKA系统(protein kinase A system,PKA),是环核苷酸系统的一种。在这个系统中,细胞外信号与相应受体结合,通过调节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而引起反应的信号通路。信号分子通常是激素,对cAMP水平的调节,是靠腺苷酸环化酶进行的。该通路是由质膜上的五种成分组成:激活型受体(RS),抑制型受体(Ri),激活型和抑制型调节G蛋白(Gs和Gi)和腺苷酸环化酶(AC)。

多细胞动物各种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主要是通过c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 (PKA)所介导的。无活性的PKA是由2个调节亚基(R)和2个催化亚基(C)组成的四聚体,在每个R亚基上有2个cAMP的结合位点,cAMP与R亚基结合是以协同方式发生的,即第一个cAMP的结合会降低第二个cAMP结合的解离常数,因此细胞内c AMP水平的很小的变化就能导致PKA释放C亚基并快速使激酶活化,进而使下游靶蛋白磷酸化,从而影响细胞代谢和细胞行为,这是细胞快速应答胞外信号的过程。此外,还有一类细胞缓慢应答胞外信号的过程,就是cAMP信号通路对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磷脂酰肌醇途径

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耦联型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β),使质膜上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使系统”。IP3与内质网上的IP3配体门钙通道结合,开启钙通道,使胞内Ca离子浓度升高,激活各类依赖钙离子的蛋白。DG结合于质膜上,可活化与质膜结合的蛋白激酶C(PKC)。PKC以非活性形式分布于细胞溶质中,当细胞接受刺激,产生IP3,使Ca离子浓度升高,PKC便转位到质膜内表面,被DG活化,PKC可以使蛋白质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使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如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细胞增殖和分化等。钙离子活化各种钙离子结合蛋白引起细胞反应,钙调素(钙M)由单一肽链构成,具有四个钙离子结合部位。结合钙离子发生构象改变,可激活钙调素依赖性激酶(CaM-Kinase)。细胞对钙离子的反应取决于细胞内钙结合蛋白和钙调素依赖性激酶的种类。如:在哺乳类脑神经元突触处钙调素依赖性激酶Ⅱ十分丰富,与记忆形成有关。该蛋白发生点突变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记忆无能。IP3信号的终止是通过去磷酸化形成IP2,或被磷酸化形成IP4。钙离子由质膜上的钙离子泵和Na+-Ca2+离子交换器将抽出细胞,或由内质网膜上的钙泵抽进内质网。DG通过两种途径终止其信使作用:一是被DG-激酶磷酸化成为磷脂酸,进入磷脂酰肌醇循环;二是被DG酯酶水解成单酯酰甘油。由于DG代谢周期很短,不可能长期维持PKC活性,而细胞增殖或分化行为的变化又要求PKC长期活性所产生的效应。现发现另一种DG生成途径,即由磷脂酶催化质膜上的磷脂酰胆碱断裂产生的DG,用来维持PKC的长期效应。

GABAB受体主要通过偶联的Gi/o蛋白,以及Gi/o蛋白异源二聚体激活解离下的Gа亚基和Gβγ亚基而调控下游信号通路。

GABAB受体偶联钙离子通道:解离下的Gβγ亚基抑制N型钙离子通道而减少钙离子

从胞外流向胞内,从而抑制神经递质释放。

GABAB受体偶联钾离子通道:解离下的Gβγ亚基激活Kir3型的钾离子通道从而促进钾离子从胞外流向胞内,增加神经元胞内钾离子浓度,导致神经元的超极化,从而产生缓慢的突触后端抑制性的神经电位。

GABAB受体偶联腺苷酸环化酶:GABAB受体激活后,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第二信使环腺苷酸(cAMP)的产生,从而调控cAMP介导的信号通路。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

RTKs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它既是受体,又是酶,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所有的RTKs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RTK)活性的细胞内结构域。

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没有同信号分子结合时是以单体存在的,并且没有活性;一旦有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结合,两个单体受体分子在膜上形成二聚体,两个受体的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相互接触,激活它们的蛋白激酶的功能,结果使尾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磷酸化导致受体细胞内结构域的尾部装配成一个信号复合物。刚刚磷酸化的酪氨酸部位立即成为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结合位点,可能有10~20种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蛋白同受体尾部磷酸化部位结合后被激活。信号复合物通过几种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扩大信息,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或者将不同的信息综合起来引起细胞的综合性应答(如细胞增殖)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单次跨膜蛋白受体,在胞内区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该受体以异二聚体行使功能。主要使下游信号蛋白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把细胞外的信号传入细胞内,再通过影响基因转录来达到多种生物学功能。

nmda受体拮抗剂的种类有哪些

nmda受体拮抗剂的种类有哪些 NMBA受体拮抗剂,一般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主要是离子型受体,另外一种是代谢型受体。离子型受体,它会和离子通道偶联,形成受体通道的复合物,然后达到信号传递的作用,而对于代谢型受体来说,它能够和膜内g蛋白偶联,在被激活以后,起到信号传导的功效,产生比较缓慢的生理性反应。 ★nmda受体拮抗剂种类 ★1、离子型受体 (1) NMDA 受体(NRs):其与突触的可塑性和学习记忆密切相关。通过该受体本身、其共轭的离子通道及调节部位3 者形成的复合体而发挥功能,对Ca2+高度通透。每个NMDA 受体上

含有两个谷氨酸和两个甘氨酸结合识别位点,谷氨酸和甘氨酸均是受体的特异性激活剂。到目前为止已克隆出5个亚基,NMDAR1、NMDAR2(A-D)其中NMDAR1 可单独形成功能性纯寡聚体NMDAR,但NMDAR2 亚基却不具备该功能。有研究表明NMDAR可能是由NMDAR1 和NMDAR2 不同的亚基组成的一个异寡聚体。 (2) KA/AMPA 受体:它们也是受配基调控的离子通道,对Na+、K+有通透性,研究证明,一些受体亚型对Ca2+也有通透性。AMPA 家族包括4 个结构极为相似的亚基GLUR1-4,各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70%。由于氨基酸残基的疏水性分布,在靠近羧基端的部分构成4 个跨膜区。AMPA、L-谷氨酸及KA 均可激活这类离子通道,并有AMPA 的高亲和力结合位点。天然的AMPAR 是由这4 种亚基形成的四聚体。

★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 这是通过G-蛋白偶联,调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产生而导致代谢改变的谷氨酸受体,其可分为不同的8 个亚型mGLUR1-8,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其药理学特征和信号转导机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3 组,ⅠmGLUR1、mGLUR5; ⅡmGLUR2-3; Ⅲ mGLUR4、mGLUR6-8。Ⅰ组可被Quis 强烈活化并与磷脂酶C 途径(PLC)相偶联;Ⅱ、Ⅲ组均可与腺苷酸环化酶系统(AC)被动偶联。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摘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激活天然免疫。而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是TLR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接头分子,在传递上游信息和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的分子结构和基本功能,及Toll样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负调控机制 免疫系统识别“非我”和“自我”的过程是依赖于不同的受体来完成的,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连接获得性免疫与先天性免疫的“桥梁”, TLRs 是生物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它主要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来启动免疫反应。而MyD88是Toll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接头分子,是第一个被鉴定的含TIR结构域的接头蛋白分子,在传递上游信息和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TLR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Toll样受体一词来自对果蝇的研究,是决定果蝇背腹分化的基因所编码的一种跨膜受体蛋白,同时还参与果蝇的免疫反应,具有介导抗真菌感染信号转导的功能[1]。后来在哺乳动物也发现有与Toll受体同源的受体分子,统称为称为Toll 样受体TLRs。 TLRs是广泛分布在免疫细胞尤其非特异免疫细胞以及某些体细胞表面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它们可以直接识别结合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哺乳动物至少有13种toll样受体,其中人的toll样受体鉴定出11种(TLR1-TLR11) [2]。TLRs识别的配基各不相同,其中TLR1-TLR5的结构已被确定,但只有TLR2与TLR4的功能被部分揭示。TLR4主要介导G-菌感染后LPS的信号转导,而TLR2主要介导G+感染后脂蛋白、脂多肽等的信号转导。它们都最终导致该转录因子的转位与相应免疫基因的活化而转录,释放前炎症因子及辅助刺激分子起到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提示TLRs可能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3-4]。 TLRs家族成员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它们均为Ⅰ型跨膜受体,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3个功能区组成。胞外区序列差异大,是与配体结合的特异部位,主要包括十几至二十几个串联的富亮氨酸重复基序(leucine-rich repeats, LRRs),LRR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论述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的关系 摘要: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首先是载体要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存在,也就是它要有阅读价值,你才去读它。当你开始阅读时,就是它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说白了,载体就是写作的成品,也就是文章作品。载体载荷着审美信息和实用信息,是内部语言外化为文字符号的结晶。写作受体就是写作成品的接受者。说白了,就是读者。受体是写作成品的接收对象。受体的接收和反馈过程是写作活动的自然延伸。写作受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章解读能力,而解读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对文章的解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实践的结果。因此,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是相互选择、相互制约的。 关键词: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关系 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主观选择 没有读者的存在,作品就形同虚设,作者创造作品就毫无意义。作者是为读者而写作的。可以说,受体的解读就是书面交流的最后完成。 读者需要通过解读与人进行沟通,他是作品信息的接受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可以通过主观能动的选择对作者施加影响。在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之间,首先存在着一种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主动选择关系,具体表现为: 1、写作受体的解读素质决定他如何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读者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阅历、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写作受体的解读意识决定着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嗜好,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 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客观制约 读者对文章作品的解读虽然有其主观能动性,但也不是毫无限制,能随心所欲的。他要受文章语言的制约,他要按照作者精心编织的语言形式的指向进行解读。文章作品的语言对读者的解读是有限制的。在整个书面交流过程中,读者、作品和作者三者之间是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的。同时,这种交流还呈现出一种多向的、回环往复的特点。作者通过作品把信息传达给读者,这是顺向交流;反过来,读者接受作品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兴趣强弱又会反馈给作者,从而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这叫逆向交流。不论是顺向交流还是逆向交流,都不是单向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多向渐进式的。在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主观选择的同时,写作载体也对写作受体有一种客观的制约关系。 文章内容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就是语言。语言是作者思想的直接体现。从符号应用学的角度来看,文章语言就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中介,这种中介客观上就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因为读者必须通过作者精心编织的语言形式所限定的语言指向去进行解读,正是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的接受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文章语言对读者解读的制约,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这是文章的最外层结构。特定的语气、语调形成的特定的文气,都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先在的制约。 2、文章语言的词句意义建构层。这是文章的次外层结构。作者所有的词语(不论是其本义还是引申与偏转的意义)和句子,都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 3、文章语言的意象意境建构层。这是文学语言的特殊形式。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意象与意境。文学语言是通过意象来说话的,意象的组合又构成了意境。作者确定的意象与意境,就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制约。 以张岱《雪夜游西湖》中“湖中影子,唯见长堤一痕……”为例,其语音语调,其词语建构,其意象建构,无不是对读者解读的一种限制。

TOLL样受体

TLR结构:TOLL样受体(TLR)为I型跨膜蛋白,其胞外段为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参与配体识别;胞内段含有保守的TIR (TOLL样/IL一IR)结构域,招募衔接分子如MYD88、TIRAP、TRIF、TRAM{1}进行信号转导。 TLR识别配体:TLR是结合病原微生物成分的受体,其配体包括合成的激动药、微生物产物、内源性配体{1}其所识别的病原微生物成分包括脂多糖(lipoPolysaeeharide,LpS)、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肤聚糖(peptidoglyean,pGN)、脂磷壁酸(liPoteiehoieaeid,LTA)、脂阿拉伯甘露聚糖(11-poarabinomannan,LAM)等。 TLR分类:在人类已发现10种TLR(TLRI一TLmo),表达于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上,不同的TLR在不同细胞表面有不同的表达,其所识别的配体亦不同。髓系DC表达TOLL 样受体1-6、8,而浆系DC表达TOLL样受体7、9。与DC成熟关系密切的是TLR2、TLR4。其中TLR2识别脂蛋白类,肽多糖类如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肤聚糖(peptidoglyean,pGN)、脂磷壁酸(liPoteiehoieaeid,LTA)。而TLR4识别LPS、OK432等。 TLR与DC成熟的关系:{2}{5}

TLR信号转导机制:{3}

TLR受体激动药在肿瘤微环境下的免疫调节作用:{1} TLR基因定位:{4} 特异性引物序列: TLR2(forward GCAAACGCTGTTCTGCTCAG) (reverse AG GCGTCTCCCTCTA TTGTA TT) TLR4 (forward ATGGCATGGCTTACACCACC) (reverse GA GGCCAA TTTTGTCTCCACA)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综述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摘要N-甲基-D-天氡氨酸(NMDA)受体是一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亚型,是由多亚基构成的异聚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系统中。近年来的证据表明,组成NMDA受体的亚单位有着复杂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参与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NMDA受体的异常会导致一些认知功能的缺失,这为治疗性药物开发提供了靶点。 关键词NMDA受体受体学习记忆功能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资料已经证明,谷氨酸(L-glutamicacid,GLU)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介导快速兴奋性突触反应的重要神经递质。在大脑中分布最广,CNS内存在着与谷氨酸结合并发挥生理效应的两类受体,即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及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离子型受体由NMDA受体与非NMDA受体组成。 NMDA受体是一种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该受体是一种异聚体,由亚基NR1、NR2、NR3组成,每个受体至少由2~3个NR1亚基和2~3个NR2亚基组成。其中NR1亚基有8种剪接变体,NR2亚基分为NR2A、NR2B、NR2C、NR2D4个亚型,NR3有NR3A亚型等。NR1是NMDA受体的基本单位,NR2辅助NMDA受体形成多元化结构,NMDA受体依赖NR2亚单位不同亚型表达不同的受体功能[1]。 NMDA受体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构调控位点并对Ca2+高度通透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NMDA受体显示有许多与其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不同的特性:受体控制单价离子和对钙有高度渗透性的阳离子通道;同时结合谷氨酸和甘氨酸需要辅激动剂以刺激NMDA受体;在静息膜电位,NMDA通道被细胞外镁所阻断,而只有同时去极化和结合激动剂下开放。当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使受体激活,其受体蛋白构象改变,离子通道开放,阳离子如K+、Na+、Ca2+可进出细胞,使细胞膜去极化和神经元兴奋。NMDA受体可调节神经元的存活,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突触可塑性,可影响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记忆过程。 一、NMDA受体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突触可塑性,单突触传入通路上给予短串强直刺激,使突触后细胞兴奋,突触后电位出现长达数天乃至数周的振幅增大,这

NMDA受体

谷氨酸(Glu ) 和门冬氨酸(Asp)是内源EAA 的代表,上述EAA的生理和病理功能,主要是由它们调控的, C N S有其特异的受体,统称谷氨酸受体( Glu-R)。 通过放射配基结合研究发现,脑不同部位的 Glu-R 对于外源性配基和拮抗剂的亲和力不同,又将其分为5种亚型: N-甲基-D-门冬氨酸R(NMDA-R)、红藻氨酸R(KA-R)、使君子酸R(QA-R或称AMPA-R)、AP4-R和AePo-R,均是以其外源性特异激动剂命名的。 ACPD-R 不与离子通道耦联,而与G-蛋白相耦联,称代谢型EAA-R。 NMDA-受体/离子通道复合体(NMDA-R/lonophore Complex,简称NMDA-R)。NMDA-R与钙通道相耦联,主要分布于大脑皮层、海马和杏仁核,其次为中脑、丘脑和小脑。 NMDA-R至少有5个药理学上分别独立的受点:递质受点、甘氨酸受点、锌离子受点,分布于受体表面。位于离子通道内的镁离子受点和苯环哌啶(PCP)受点。 1.递质受点(TBS) 除NMDA外,Glu和Asp是內源性主要配基,选择性地与TBS结合,激活NMDA-R。Glu释放过多,过度激活NMDA-R,细胞内游离的钙离子过多,则可引起神经元退化或坏死,又起着兴奋性毒素的病理作用。Glu和Asp的主要生理和病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NMDA-R实现的。 2.PCP受点 PCP等非竞争性拮抗剂是与处于离子通道深部位的PCP受点结合,阻断与NMDA-R 耦联的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减弱或对抗EAA引起的效应。 3.甘氨酸受点(GBS) 甘氨酸和同系物D-丙氨酸和D-丝氨酸选择性地与GBS结合。 脑内尚有另一种与NMDA-R相耦联的Gly-R,形成NMDA-R/GBS/离子通道复合体。故此Gly-R称为士的宁不敏感的Gly-R或GBS,它被激活时引起兴奋效应。NMDA-R要充分被激活和它介导的反应要充分呈现,必需有Gly参加。成年动物脑组织中GBS并不恒定地处于完全被激活状态,给动物注射Gly或D-丝氨酸,可以恒定地增强NMDA-R介导的兴奋效应。Gly增强NMDA-R调控的反应,是其直接增加与NMDA-R耦联的钙通道开放频率,不是通过增加电流幅度,也不需第二信使参加。 4.镁受点和锌受点 以电生理法检查神经元的但离子通道和放射受体结合实验证明镁离子和锌离子对NMDA-R调控的兴奋效应均有抑制。 在正常静止膜电位时,低频率突出活动引起的反应,仅有少部分是由NMDA-R介导的,只有膜处于更负电位时(-70mv),NMDA-R充分被激活并引起较长时间的反应(如突触高频反复放电等。)细胞外液的镁离子才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生理浓度的锌通过阻断NMDA-R,对其介导的效应起抑制作用,与镁离子一起调节着NMDA-R正常生理功能,超过生理浓度时,可呈兴奋作用,甚至引起惊厥和神经元坏死。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图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图 TLR家族成员(TLR3除外)诱导的炎症反应都经过一条经典的信号通路(图1),该通路起始于TLRs的一段胞内保守序列—Toll/IL-1受体同源区(Toll/IL-1receptorhomologousregion,TIR).TIR可激活胞内的信号介质—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激酶(IL-1Rassociatedkinase,IRAK)IRAK-1和IRAK-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NFR-associatedfactor6,TRAF-6)、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和IκB激酶(IκBkinase,IκK),进而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诱导炎症因子的表达。 Toll-liker Receptor Signaling 本信号转导涉及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 CD14,MD-2,TRAM,TRIF,TIRAP,MyD88,TLR1,TLR2,TLR3,TLR4,TLR5,TLR6,TLR7,TLR8,TLR9,IRAK-1,IRAK-2,IRAK-4,IRAK-M,TRAF6,TRIAD3A,ST2L,SOCS1,RIG-I,FADD,TOLLIP,RIP1,A20,UEV1A,Ubc13,ECSIT,MEKK-1,TAK1,

TBK1,MKK3/6,p38,TAB1/2,MKK4/7,JNK,IKKα,IKKβ,IKKγ,IKKε,NEMO,IκBα,NF-κB,p65/RelA,Casp-8,IRF-3,IRF-7,MA VS等

NMDA受体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及其在全麻机制中的作用

NMDA受体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及其在全麻机制中的作用 李强综述薛庆生于布为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25) 摘要:突触传递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 LTP) 是神经元可塑性的反映,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反映了突触水平上的信息贮存过程,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特征及该受体被激活后的细胞内级联反应,NMDA受体通道开放是LTP触发的基础。而全麻药物能够通过作用于NMDAR影响LTP及学习、记忆的形成。 关键词:NMDAR;LTP;学习;记忆 1 前言 现代神经科学已证明,哺乳动物及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谷氨酸,通过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介导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与谷氨酸结合并发挥生理效应的两类受体,即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iGluRs家族内,根据外源性激动剂的不同,又分为NMDA受体与非NMDA受体,其中后者包括AMPA受体、海人藻酸(kainic acid , KA)受体和L-AP4受体。NMDA受体与LTP、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可塑性、缺血缺氧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传导、POCD及老年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有密切关系[1]。NMDA受体上有多种配体结合的位点,包括谷氨酸结合位点、甘氨酸结合位点、离子通道的孔隙以及N末端的变构结合位点等,它们以亚型选择的方式调节着受体的活动。此外,由不同亚基组成的NMDA 受体亚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2]。 2 NMDA受体的分子结构及分布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acid,NMDA)受体,是一种特殊的离子通道蛋白,具有独特的门控方式即电压化学门控方式,是学习记忆的关键物质[3]。其电压依赖性是由离子通道内部的Mg2+阻滞作用决定的。NMDA受体通道具有高钙电导性即对Ca2+高度通透,与非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 synaptic potential,EPSP)相比, 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EPSP出现较慢,时程较长。 一般认为,NMDA受体主要分布在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在兴奋性

Toll样受体的结构及免疫功能探究

Toll样受体的结构及免疫功能探究 发表时间:2011-09-06T11:23:55.56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何玉林刘小双叶狄 [导读] TLR是一类从线虫到哺乳动物序列高度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 何玉林刘小双叶狄 基金项目:贵州省遵义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 (F-332号) 作者简介:何玉林(1969-),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 【摘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特异的Ⅰ型跨膜受体及病原体模式识别受体,它通过识别病原体,能立即启动先天性免疫,并能通过信号传导启动获得性免疫,在急性炎症反应、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TLR家族共有13个受体,分布于各个器官脏器,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发挥其识别作用。该文对TLRs的结构和分布、相应配体及免疫功能等方面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Toll样受体(TLRs);配体;天然免疫应答;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02-02 TLR是一类从线虫到哺乳动物序列高度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最早的Toll基因是在研究果蝇背腹极性时发现的,因与果蝇的Toll分子高度同源而得名。后来的研究发现Toll在果蝇的天然免疫应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TLR通过识别外源性微生物,启动先天性免疫反应,清除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同时活化的TLR也能激活T细胞,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 TLR在天然免疫方面的特殊意义及在沟通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方面的桥梁作用,使生物学界和医学界对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随后,人类和小鼠中先后克隆出多个Toll的同源蛋白,共同构成Toll受体家族。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了至少13种TLRs,其中TLR1TLR9是人类与老鼠共有,TLR似乎只在人类中有功能,而TLR11TLR13为小鼠所特有。 1TLRs的生物特点 1.1TLR的结构:TLRs属于Ⅰ型跨膜糖蛋白,是具有类似结构的跨膜型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ngnition receptors,PRR),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胞外区是由1831个串联的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基序(leucine-rich repeat,LRR)形成的亮氨酸结构域,空间结构如马蹄形且高度保守,其中亮氨酸在三维空间的一侧排列形成疏水界面,该区为序列多变的Ig样结构域,与宿主对感染反应的特异性有关,其空间结构的细微变化就会影响TLR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的识别;跨膜区是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一般认为跨膜结构域决定了TLRs分子的亚细胞定位;胞质区和白介素受体-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家族的胞质区有高度的同源性,称为TIR(Toll/IL-1R)结构域,约200个氨基酸组成。 TLRs识别存在于各种病原体细胞表面分子,如酵母细胞壁的甘露糖以及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多肽糖及胞壁酸等各种成分,统称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 1.2TLR的分布: 1.2.1细胞分布和亚细胞定位:TLRs是固有免疫细胞膜上的识别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布于各种组织的细胞膜上,分布十分广泛。如TLR1广泛表达于单核细胞、T和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多形核白细胞、NK细胞;TLR2/4/5主要分布于除T、B、NK细胞以外的免疫细胞;TLR3主要表达于未成熟的DC等。但TLR因其识别的PAMP性质不同人在细胞中有不同的分布区。 TLR1/2/4/6分布于细胞表面,并能聚集到接触微生物的吞噬体上;TLR3/7/8/9则定位在细胞内,尤其是内质网上,并用于识别核酸。 1.2.2组织分布:不同的TLR在各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淋巴组织尤其是脾和外周血的白细胞中表达最强。TLR1广泛分布且表达明显,如卵巢、脾脏;TLR2在肺、心脏、脑和肌肉组织可测到TLR2mRNA的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胎盘和胰腺;TLR4表达于胎盘组织等;TLR5表达与前列腺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LR6、TLR9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TLR10主要表达于淋巴样组织和脾脏细胞。 2TLR的配体 虽然TLR家族具有相似的结构,但TLR通过识别相应的配体来激活免疫反应。不仅外来病原体的产物,而且宿主自身的某些物质也可以是不同的TLR的配体。配体包括脂多糖(LPS)、病毒蛋白F、透明质酸酶、硫酸肝素、纤维蛋白原、酵母多糖、白色念珠菌以及宿主来源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纤维连接蛋白等。TLR1能识别细菌的三酰脂肽;TLR2识别的配体包括G+细菌、分支杆菌、疏密螺旋体、酵母菌和支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脂蛋白、脂肽、脂磷壁酸、肽聚糖和酵母多糖等;TLR3构成同源二聚体或与TLR4形成异源二聚体,识别鞭毛蛋白,还可识别多聚肌苷胞苷(poly riboinosinic polyribocytidylic acid, poly I:C);TLR4形成同源二聚体,识别LPS及牛型结核杆菌胞壁的骨架、链球菌来源的脂质酸;TLR5特异识别细菌的鞭毛蛋白,有选择的识别渗透过肠上皮的细菌,并引起反应;TLR6主要识别细菌的肽聚糖和脂肽;TLR7、TLR8均能识别单链RNA病毒;TLR9主要识别细菌中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 DNA);TLR11能识别来源于尿路细菌的配体。 除了同型二聚体表现出来的功能外,TLR的一些功能也来自于异型二聚体。 3TLR的免疫功能 美国免疫学家Janeway(2000年)首次提出固有免疫细胞识别模式理论,被科学家观察杂志列为2001年十大生物科学重要进展之一。固有免疫细胞膜上不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但他们具有模式识别受体(PRR),能直接识别并结合各种病原微生物表达的固有保守基序的分子,即PAMPS,其中TLRs是固有免疫细胞膜上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 天然免疫细胞借助PRR中TLR,识别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分子模式(PAMPs)。因此,天然免疫细胞可以区分自身和非自身成分,识别PAMPs后的天然免疫细胞,迅速被活化,无需这些细胞再克隆分化增殖,此时巨噬细胞通过胞内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和氧非依赖行杀菌系统,杀伤病原体。同时把一些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抗原肽,借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提供各相应T细胞,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或杀伤肿瘤细胞等生物学功能。因此,把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紧密联系起来。 尽管目前所发现的TLR家族成员种类有限,但同一细胞或不同细胞间TLRs各成员间的相互组合及不同协助蛋白共同作用,组织有效的天然免疫应答,对相对广泛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特异性识别,引起一系列特异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以对抗微生物感染乃至慢性炎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Toll 样受体(TLRs)是一个模式识别受体家族,它们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从线虫到哺乳 动物都存在TLRs,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 12 个成员[1].TLRs 主要表达于抗原递 呈细胞及一些上皮细胞,为玉型跨膜蛋白,胞外区具有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能够 特异识别病原微生物进化中保守的抗原分子———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 patterns, PAMPs)[2].为了有效地抵抗入侵的病原体,机体需要对多种 PAMPs 产生适当的免疫应答,TLRs 可以通过识别 PAMPs 诱发抵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而且 TLRs 也参与识别有害的内源性物质.TLRs 的激活可诱导很强的免疫反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或组织损伤,但是过度的免疫反应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如产生内毒素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为了保证 TLRs 介导正确的免疫应答,机体 存在精密的负调控机制,及时抑制 TLRs 信号,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3]TLR 家族成员(TLR3 除外)诱导的炎症反应都经过一条经典的信号通路(图 1),该通路起始于TLRs 的一段胞内保守序列———Toll/IL-1 受体同源区(Toll/IL-1 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TIR).TIR可激活胞内的信号介质———白介素 1 受体相关蛋白激酶 (IL-1R associated kinase, IRAK) IRAK-1 和IRAK-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TNFR-associated factor 6, TRAF-6)、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 I资B激酶 (I资B kinase, I资K ),进而激活核因子资 B(nuclear factor 资B,NF-资B),诱导炎症因子的表达.TLRs 信号通路上的许多接头蛋白都具有 TIR结构域:髓系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factor 88, MyD88)、MyD88- 接头蛋白相似物(MyD88-adaptor like,Mal)、含有 TIR 结构能诱导干扰 素茁的接头分子 (TIR domain-containing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 茁,TRIF)、TRIF 相关接头分子(TRIF-related adaptor molecule,TRAM)和SARM (sterile 琢 and armadillo motif-containingprotein)[4].它们参与 TLRs 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其中 MyD88 最重要,参与了除 TLR3 外所有 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MyD88 首先通过 TIR 与 TLRs 相结合,接着募集下游信号分子 IRAK-4,IRAK-4 磷酸化激活IRAK-1,随后 活化 TRAF6.活化的 TRAF6 具有泛素连接酶(E3)的活性,能够结合泛素结合酶(E2),进而泛素化降解 IKK-酌.这种泛素化降解可以活化TGF-茁激酶(TGF-茁 activated kinase 1, TAK1) 和TAK1 结合蛋白 (TAK1 binding protein, TAB1、TAB2、 TAB3).活化的 TAK1 会催化 IKK-茁磷酸化,最终激活 NF-资B,促使炎症因子的表达.除了共同的 NF-资B 激活通路,不同的 TLRs 还存在着其特有的信号通路,一些TLRs 具有募集 Mal、TRAM 和 TRIF 的作用.不同的接头分子在信号传导中发挥的作 用不同[5],TRIF 在脂多糖(LPS)激活的 TLR4 途径和 Poly(I∶C)激活的 TLR3 途径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 TRAM 仅在 TLR4 的途径中发挥作用.TLRs 的激活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通过刺激先天性免疫应答和提高获得性免疫反应来保护机体,但是它所引 起的持续性炎症反应也会对机体产生损伤,自身免疫、慢性炎症和感染性疾病都与它 有一定关系.例如LPS 持续刺激TLR4 就可以引起严重的败血病和感染性休克,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心病、结肠炎、哮喘、心肌病、狼疮和动脉粥样硬化

toll样受体及其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其免疫的研究 Toll样受体最早是在研究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现的,它不仅是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必需蛋白,而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Toll 样受体(TLRs)是一个模式识别受体家族,它们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从线虫到哺乳动物都存在TLRs,它能识别病原微生物进化中保守分子,如脂多糖(LPs)、肽聚糖、酵母多糖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核酸等等.脂多糖受体TLR4是发现的第一个TLRs,至今在动物中已经发现15种TLRs(在人体已经发现11个成员,即TLRl~TLRl0和TLRl4,小鼠不表达TLR10,但发现了TLR11—13[2],在鸡中发现了TLR15[3]。哺乳动物的TLRs同果蝇的TLRs一样,同属于I型跨膜蛋白,主要由3个功能区构成: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胞外区具有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能够特异识别病原微生物进化中保守的抗原分子——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4]。为了有效地抵抗入侵的病原体,机体需要对多种PAMPs产生适当的免疫应答,TLRs可以通过识别PAMPs诱发抵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而且TLRs也参与识别有害的内源性物质. 1. Toll样受体 1.1 Toll样受体的发现Toll是在昆虫中发现的一个受体蛋白,参与昆虫胚胎发育时背腹肌极性的建立。进一步研究发现,Toll胞内区与哺乳动物中自介素-1受体(IL-1R)的胞内区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通过NF—kB样因子发挥作用。IL-1R是免疫相关分子,而且昆虫中抗微生物的多肽基因上游大多有NF—kB样因子结合位点,是否Toll蛋白也参与昆虫的天然免疫反应调控?研究证实Toll参与昆虫的抗真菌免疫.真菌感染时果蝇Toll 通路被激活,诱导大量的抗真菌肽Drosomycin,Toll的突变导致果蝇极易受到真菌的感染[1]。.哺乳动物存在Toll的同源分子,即TLRs。TLRs是一个受体家族。 1.2 TLRs分子特征TLRs为一类Ⅰ型跨膜蛋白,其细胞外区域存在由18~31个氨基酸组成的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单位(LRR motif)XLXXLXLXXL(X代表任何氨基酸,L为亮氨酸)每个LRR由24~29个氨基酸组成,为8折叠一环一a螺旋的结构。整个LRR结构域形成一个马蹄型的结构,参与识别各种病原体。它们的细胞外区域较长,在550~980氨基酸之间,而且同源性较差,如TLR2与TLR4细胞外区域的同源性只有24%。提示TLRs各个分子之间所结合的配体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质;但各个分子种属间的差异较小,如人和小鼠的TLR4胞外区有53%相同,而胞质区则高达83%,提示着它们是一组非常保守的分子,执行着相似的功能。TLRs的胞内区含有Toll/IL-1受体同源(Toll/IL-1 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 TIR), 其中包括3个保守盒(conserved boxes),参与信号转导。TIR是一个保守结构,其中的23个氨基酸的位置是固定的,所形成的三个结构域分别为这些分子的标志区域和信号介导区域。具有TIR结构域[5]分子现在发现的共有31种,如MyD88、IL-1相关蛋白激酶(IRAK)、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等。 1.3 TLRs的配体(PAMP)及其特异性TLRs配体按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配体。外源性配体主要来自病原微生物,是微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成分,如细菌的脂多糖、胞壁酸、肽聚糖以及细菌和病毒的核酸等。内源性配体来自宿主细胞,如热休克蛋白、细胞外基质降解成分等等,内源性配体在机体应激或是组织损伤时释放[6,7]。TLR4识别G-菌的LPS;TLR2可识别G+菌、分枝杆菌及真菌的PAMP。TLR9识别细菌特殊序列胞嘧啶磷酸鸟(CpG-DNA);TLR5 识别细菌鞭毛蛋白。 目前对TLR生物学作用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介导对LPS的反应,而LPS的生物活性成分是脂质A。3种天然对大剂量LPS耐受的小鼠C3H/HeJ、C57BL/10ScCr、C57BL/10ScN,

toll样受体

Toll样受体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是I型跨膜蛋白质,识别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进而激活免疫细胞的应答。被认为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类Toll受体是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的一类,识别与宿主不同的病原体分子。这些分子被统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在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如昆虫果蝇已被广泛研究)发现有类Toll受体。在细菌和植物以及更高的生物界中也发现有类Toll 受体。所以,类Toll受体是最古老最保守的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TLR 家族成员(TLR3 除外)诱导的炎症反应都经过一条经典的信号 通路(图1),该通路起始于TLRs 的一段胞内保守序列—Toll/IL-1 受体同源区(Toll/IL-1receptor homologousregion,TIR).TIR可激活胞内的信号介质—白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激酶(IL-1R associated kinase,IRAK) IRAK-1 和IRAK-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TNFR-associated factor 6, TRAF-6)、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IκB激酶(IκB kinase,IκK),进而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诱导炎 症因子的表达。 本信号转导涉及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 CD14,MD-2,TRAM,TRIF,TIRAP,MyD88,TLR1,TLR2,TLR3,TLR4,TLR5,TLR6,TLR7,TLR8,TLR9,IRAK-1,IRAK-2,

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作者:赵文华, 夏雪山, ZHAO Wen-hua, XIA Xue-shan 作者单位:赵文华,ZHAO Wen-hua(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118;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 夏雪山,XIA Xue- shan(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224) 刊名: 动物医学进展 英文刊名: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7,28(10)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20条) 1.Akira S;Uematsu S;Takeuchi O Pathogen recognition and innate immunity[外文期刊] 2006 2.Terry K M;Douglas T G;Matthew J 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proteins[外文期刊] 2000(68) 3.Mihai G N;Jos W M;Kullberg B J Toll-like receptors as an escape mechanism from the host defense[外文期刊] 2004(12) 4.Kabelitz D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in T lymphocytes[外文期刊] 2007(1) 5.Kawai T;Akira S TLR signaling[外文期刊] 2007(19) 6.Janssens S;Beyaert R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s in pathogen recognition[外文期刊] 2003(04) 7.Michael R Of mice and men:Species variations of Toll-like receptor expression 2002(06) 8.Jared C R;Glusman G;Rowen L The evolution of vertebrate Toll-like receptors[外文期刊] 2005(102) 9.Hamann L;Hamprecht A;Gomma A Rapid and inexpensive real-time PCR for genotyping 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within the Toll-like receptor-2,-4,and-9 genes[外文期刊] 2004(285) 10.Menzies M;Ingham A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1-10 in selected bovine and ovine tissues[外文期刊] 2006(109) 11.查看详情 12.Kokkinopoulos I;Jordan W J;Ritter M A Toll-like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patterns in human dendritic cells and monocytes[外文期刊] 2005 13.Kawai K;Shimura H;Minagawa M Expression of functional Toll-like receptor 2 on 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2002 14.Kawai T;Akira S TLR signalling 2006 15.Yamamoto M;Akira S Mechanisms of innate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Toll-like receptors 2005(05) 16.何维医学免疫学 2005 17.Akira S;Uematsu S;Takeuchi O Pathogen recognition and innate immunity[外文期刊] 2006 18.Robert W F;Kurt-Jones E A Viruses and Toll-like receptors[外文期刊] 2004(06) 19.Doyle S L;O'Neil L A J Toll-like receptors:From the discobery of NFκB to new insights into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s in innate immunology[外文期刊] 2006(72) 20.Hashimoto C;Hudson K L;Anderson K V The Toll gene of Drosophila required for dorsoal-ventral embryonic polarity,appears to encode a transmembrane protein 1988(52) 引证文献(2条)

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摘要:Toll样受体(TLRs)是一类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微生物并对其作出反应。TLRs家族成员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参与先天免疫的重要分子,也是连接先天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桥梁。该受体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微生物,并启动免疫应答。本文对TLRs结构、功能和信号通路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Toll样受体免疫系统信号通路 在天然免疫系统的研究中,Toll样受体的发现是最重要的进展之一。TLRs 最早是1980年在果蝇胚胎中发现的,此基因决定了果蝇背腹侧的分化[1]。1991年Gay等发现,TLRs蛋白的结构与哺乳动物中IL-1具有同源性[2]。随后,TLRs 被发现能够激活获得性免疫[3]。至今,已经发现21种TLRs,其中人13种(TLR1-13),小鼠12种(TLR1-9及TLR11-13),斑马鱼18种(TLR1-9、TLR11-14和TLR18-22)。 1、TLRs的结构 TLRs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胞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胞外区是亮氨酸富集的重复序列,识别病原体细胞表面的分子;跨膜区富含半胱氨酸;胞浆区与哺乳动物IL-1受体高度同源,称为TIR[5]。TIR的构型与病原识别相关,不同种类TLRs,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TLRs的功能 TLRs是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第一道屏障,在免疫系统中起识别微生物的作用。TLRs通过TIR识别相应的配体来激活免疫反应。TLR1可识别细菌的三酰脂肽;TLR2可识别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脂蛋白、肽聚糖等;TLR3主要识别dsDNA;TLR4能识别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TLR5特异识别细菌的鞭毛蛋白;TLR6主要识别细菌的肽聚糖;TLR7、TLR8可识别单链RNA病毒;TLR9可识别CpGDNA。 另外树突细胞可表达TLRs。TLRs在识别脂多糖、肽聚糖、脂蛋白及病毒后,树突细胞被活化并成熟,提供获得性免疫的共刺激信号。TLRs是微生物成分引起树突细胞活化的桥梁。 3、TLRs信号通路 TLRs信号通路由下游信号分子构成,包括髓样分化因子(MyD88)、IL-1R相关蛋白激酶(IRAK)、TRAF6、TAK1和TAB1、TAB2。研究表明,信号转导过程中,存在两个信号通路,包括MyD88依赖途径和MyD88非依赖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