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

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

的理论基础之上;

2)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

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三、社会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载体

在社会政策的实践中,这种主观指导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形:

1)二者相符——社会政策就正确;

2)二者相背离——社会政策就错误;

3)主观指导部分符合客观规律,部分不符合客观

规律——社会政策有得有失。

四、社会政策具有突出的系统特性,包括:整体性、动态性、目的性、层次性、结构性、相关性。

五、社会政策的派生特征还包括:权威性、明确性、时效性。

2.社会政策本质:

1)社会政策是人类长期追求理想社会的结果。

2)社会政策是关系到全局、关系到人民大众根本

利益的政治措施。

3)社会政策是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利益,就是

指人们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

4)社会政策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3.社会政策功能:

一、社会政策的引导功能:指社会政策通过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目标、思路、策略和方法的形式为人们行为和事物发展方向。引导功能的具体体现:(1)明确目标(2)指导行动(3)统一思想

二、社会政策的调控功能:指采取措施让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保持正常的运行,避免偏离既定的轨道。调控功能的具体体现:(1)调节(2)控制

三、社会政策的促进功能:

1、创造条件: 社会政策可以从多方面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重点扶持(2)支持和鼓励(3)促进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配合

2、破旧促新,即通过社会政策的能动作用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清除障碍,加速新旧交替过程,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提供保护

4.社会政策基本要素:

5.社会政策主要制定者:

1)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

会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2、社会政策制定者的构成:(1)立法机关(2)

行政机关(3)政党(4)利益团体(5)公民(6)司法机关

6.社会政策制定的原则:

一、社会效率和公正原则

(1)社会公正:就是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体现公平和正义。

(2)社会效率原则: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考虑该项社会政策的社会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政策对社会的管理功能。

二、利益原则:就是指制定社会政策必须反映、表达和综合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要求;必须对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作恰当的协调和规范,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以充分调动人们的

积极性。

三、系统原则:指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把社会政策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把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纵向上使各层次的社会政策上下一致,在横向上使各方面的社会政策相互协调。

四、连续性原则:指制定社会政策,必须注意社会政策发展过程的继承性和衔接性,使社会政策具有稳定性,以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可行性原则:指在制定社会政策时,要使社会政策符合事物的规律性,要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以便顺利实现社会政策的目标。

六、试验原则:指把社会政策方案放在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单位进行试验,在群众的实践中验证其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可行性。

7.社会政策制定的程序:

一、社会政策议程的建立:指各种利益要求被提上执政党、政府等决策主体的决策议事日程的过程。建立的途径:(1)公众议程(2)正式议程二、社会政策的规划:指对社会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

过程。基本环节包括: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问题界定。社会政策问题指那些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纳入社会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2、目标确立。社会政策目标,就是指社会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效果。确立社会政策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目标的针对性 B.目标的可行性 C.目标的系统性 D.目标的规范性E.目标的具体性

3、方案设计。一般步骤:(1)轮廓勾画: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想。轮廓勾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a.方案应尽可能多样化;b.要满足整体上的完备性和个体间的互斥性;c.要有创新精神。(2)细节设计:就是指将政策法规方案具体化,确定实现政策法规目标的各种措施。

4、后果预测。预测的内容:(1)对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

(2)对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

5、方案的评估择优。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所制定出来的社会政策方案进行全面地分析和估价,

将备选的方案按优先顺序加以排列的过程。三、社会政策的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8. 影响社会政策议程建立的主要因素:

(1)政治领导人的倡议:如问题的暴露程度、领导人对某种问题的洞察和认识。

(2)突发性或危机性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责任事故、战争、暴乱、民族矛盾和冲突。(3)广泛的民意:

所谓民意,就是指人们共同的意见和愿望。民意反映着一定的利益取向,当民意的反映相当广泛、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则往往会促使某项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上议事日程。

(4)大众传媒

9. 社会政策制定的模型:社会政策制定模型是社会政策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中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解释和思考社会政策的背景原因和社会效果、预测未来的发展,而总结出来

的各种模式。

(一)理性决策模式(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三)渐进决策模式(四)系统决策模式(五)精英决策模式(六)博弈决策模式

10.社会政策价值判断基本要求:

11.社会政策执行应遵循的原则:

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指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坚持原则立场,严格执行社会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全面地不折不扣地实现社会政策的目标。

二、目标和手段相统一的原则

1、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目标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

2、考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3、目标和手段本质上是统一的

三、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1、执行社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创造性地执行社会政策。

四、及时果断与效益实现相统一的原则

1、社会政策的时效性要求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及时果断。

2、执行社会政策必须注重综合效益的实现。

五、领导与群众相统一的原则

1、执行社会政策,要发挥领导者的组织作用。

2、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12.社会政策执行的程序:

1.社会政策执行是指从社会政策形成起到社会政策目标实现为止的全部活动。这一过程要经过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具体又包括了制定计划、组织落实、社会政策宣传、物质准备、典型试验等阶段

3.实施阶段,一、指挥实施工作二、协调实施工作三、监督实施工作四、控制实施工作

13.社会政策执行的障碍因素:

一、社会政策规划障碍:

1、政策方案不合理;

2、政策方案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

3、政策缺乏稳定性;

4、政策缺乏公平性

二、社会政策认知障碍

1、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影响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

3、政策执行者的决策权和自由裁量权

三、社会政策体制障碍

1、政策决策体系和执行中的非科学化、非民主化及非程序化;

2、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

3、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体制不健全;

4、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欠缺。

四、社会政策资源障碍

1、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五、外部环境障碍: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综合。

1、宏观环境: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

2、微观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执行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情况以及信息渠道的畅通与否。

15.社会政策执行中华违背原则性的表现:A.收发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社会政策不结合本地实际,而是照抄照搬。

B.象征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对中央的社会政策的落实只做出一般性的号召,而不去切实执行。C.滞后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对中央的社会政策的落实滞后于中央社会政策的时限或其他地方政府。

D.截留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对中央的社会政策不向下级组织和社会政策与法规对象传达和部署。

E.选择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对中央的社会政策有选择地执行,其选择标准为地方利益。一是选择有利于地方利益的中央社会政策执行;二是选择社会政策中有利于地方利益的部分执行。F.附加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在对中央的社会政策的执行中加入不属于中央社会政策的内容,加入与中央社会政策内容不符甚至相悖的地方社会政策。

G.替换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社会政策时用地方社会政策代替中央的社会政策。

H.扩张型决议和缩减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社会政策时,扩大或缩小中央社会政策的目标和界限。

I.曲解型决议:即地方政府随意曲解中央的社会政策精神,使地方决议和中央的社会政策严重偏离。

J.对策型决议:即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出台抵消中央社会政策效果的地方性社会政策

16. 社会政策效果的主要类型:

(1)直接效果:社会政策的实施对社会政策主体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及相关人员所产生的作用。

(2)附带效果: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对该社会政策的非直接作用对象所产生的超出社会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的一种效能。

(3)意外效果:也是超出社会政策制定者原有的目标和期望值,但它是一种直接作用的结果。(4)潜在效果:社会政策的实施对该社会政策的受动者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5)象征性效果:某项社会政策的实施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但它具有减

轻政府压力或者激发某种精神的近乎理念的效果。

17. 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

1)社会政策评估的主体。社会政策评估者应当具

备的素质:A.知识素质B.思维素质C.精神素质

2)社会政策评估的对象。即评估的客体,是指被

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具体包括:(1)社会政策方案本身;(2)社会政策的实施行动。3)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方案评估、政策实

施行动评估、效果评估

4)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社会政策评估者在社会政策评估过程中据以对社会政策方案和效果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主要标准包括:

A.生产力标准:即一项社会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效益标准:社会政策效益是指达到社会政策目标的程度。

C.效率标准:是指社会政策效益同社会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

D.系统功能标准:评估单项政策与整个政策

系统的关系和协调程度。

E.社会公平标准:衡量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在不同集团和阶层中分配的公平程度。

F. 回应度标准:社会政策回应度,就是指某项社会政策实施后满足特定社会群体需要的程度。

18.社会政策评估的程序:社会政策评估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活动。1.准备阶段:(1)确立评估对象(2)制定评估方案(3)挑选和培训人员

2.实施阶段:(1)获取资料(2)综合分析(3)做出评估结论

3.结束阶段:

(1)处理评估结果:自我检验统计分析评估信息所得出的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2)撰写评估报告(3)总结评估工作

19. 影响社会政策评估的制约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政策目标的复杂性 2.社会政策产出的特殊性

3.因果关系的不确定 4.社会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社会政策行动的重叠

二、主观因素

1.社会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2.社会政策实施者的影响

3.社会政策评估者的影响 4.社会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

1.社会政策评估资料的影响2.社会政策评估的资源保障3.评估结论受重视的程度

20. 社会政策评估模式:

1.效果模式:(1)目标达成模式(2)附带效果模式(3)无目标模式

(4)综合模式(5)顾客导向模式(6)利益相关者模式

2.经济模式

3.专业化模式

21. 社会政策终结的内容:

1.功能的终结2.机构的终结3.社会政策本身的终结4.计划的终结

22.社会政策终结的方式

1.社会政策替代2.社会政策合并3.社会政策分解4.社会政策缩减

23.有利于社会政策终结的主要要素:

(1)触发机制(2)社会政策评估(3)利益的分化与聚合

(4)政治领导人的领导力(5)公共舆论的推力

24. 社会政策终结的策略:

1.休克策略2.缓冲策略3.桥梁策略4.非正式终结策略5.逆动策略

25.社会政策终结的障碍:

1.组织机构的惯性 2.抵制社会政策终结的力量的联合影响

3.法律上的障碍 4.社会政策终结的代价5.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 6.理念和信念上的问题

26.社会政策良性循环的条件:

1.营造一个具有健全运行机制的社会政策系统2.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运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干扰能力

4.保证社会政策在周期内正常运行

5.力求社会政策周期内外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概论三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 2、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 3、社会政策对象从其基本原则上看,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对象和() 4、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过程性。 5、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 2、普遍性福利模式 3、社会政策主体 4、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 5、社会政策的资源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4、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5、社会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由于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福利项目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直接投入并管理,因此,划分是否属于社会福利项目只需要看它是否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以及是否由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支持,因而接受者可以免费或低费地获得这些物质和服务产品。从这个角度看,在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在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 但是另一方面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首先,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既定的制度和过程,它可以是人为设计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相比之下,社会政策概念则重点强调政府或其它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行动。或者说,社会福利概念侧重反映既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实践操作模式。而社会政策概念则主要反映政府(或其它组织)在社会福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有意识的行动。其次,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一些国家在使用社会政策概念时采用其广义,包含了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而使用社会福利概念时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导致二者的外延出现一定的差异。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 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 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 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 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 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 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__ 1) 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 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 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一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 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 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 的制度。 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 和过程。 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 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9度和措施, 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 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 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 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 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 增能,Empowerment 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 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 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 —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_ 米取的 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 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 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 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 务。 14. 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 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 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 ,..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 …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 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15.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20秋学期《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参考资料

20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2009 ) 《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1 单选题 1 ()主张国家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其基本职能是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再分配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A 新自由主义 B 马克思主义 C 第三条道路 D 社会民主主义 2 ()认为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福利的手段优于市场的手段。 A 社会政策的经济导向模式 B 社会政策的福利导向模式 C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 D 第三条道路社会政策模式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秉持的社会政策理念是()。 A 主张国家应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B 反对国家提供过多的福利,赞成补缺型社会福利 C 认为福利有力于提高社会向心力 D 认为现有的福利是一种投资 4 城市低保的审批时限为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内。 A 15日 B 30日

C 60日 D 90日 5 政府“干预”社会社会福利事务属于()。 A 残余式社会福利 B 制度式社会福利 C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 D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6 1994年,()在《防止老龄危机》提出三支柱养老金模式。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国际劳工组织 D 乐施会 7 政府“包揽”社会社会福利事务属于()。 A 残余式社会福利 B 制度式社会福利 C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 D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8 新加坡社会政策的创立以()为标志。 A 中央公积金局成立 B “公共住屋计划”的开展 C 在社会保障运作中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和管理 D 社会保障制度出台 9 世界银行组织认为未来的福利应侧重于()。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17级社会工作专业 参考教材:《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二、课程的性质、教学任务和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工专业专业方向必修课。 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政策讨论、辩论活动;在社会中,关心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政策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分析社会问题、酝酿解决方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和评估社会政策的基本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内在社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四、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闭卷考试。 五、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六、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 一、政策 二、公共政策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一、社会政策与法律和法规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其他政策文件 四、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社会政策概论》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 简答题4\32 问答题2\28 实践分析题1\20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 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 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强调政府在福利提供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张把社会保障作为人们的基 本社会权利。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fringe benefit),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 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 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 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 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 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 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 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 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 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3版)学习辅导书-第一~二编【圣才出品】

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 答: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概念分别为: (1)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这一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 ①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②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③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2)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其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及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基本性质。 (3)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其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2.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 (1)公共性

“公共政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其政策行动的公共性。“公共性”,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策主体的公共性、政策对象的公共性、政策目标的公共性和政策过程的公共性。 (2)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要由具有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 ②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一旦做出,就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公共政策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在政策主体的管辖范围内,所有有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都应该遵循其行事。 (3)价值性 公共政策的价值性是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①公共政策致力于实现一些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制定和实施的某些公共政策有时能够得到社会中各个群体的一致欢迎,具有社会一致性的一面。 ②在迄今为止的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而公共政策往往处于这些利益矛盾的焦点上,其走向往往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③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政府的公共政策行动常常很难摆脱利益群体的影响,但同时,政府也总是试图要使其公共政策在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寻找平衡,尽可能兼顾各群体的利益。

南开18春学期《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答案

【奥鹏】[南开大学]18春学期《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养老金强制储蓄的典型代表是() A、智利养老金模式 B、德国俾斯麦模式 C、贝弗里奇模式 D、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正确答案:D 第2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政策法规体系的有() A、社会保险法 B、工伤保险条例 C、道路交通安全法 D、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正确答案:C 第3题,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的 A、1984年 B、1986年 C、1997年 D、1999年 正确答案:C 第4题,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建立的 A、1984年 B、1994年 C、1997年 D、1999年 正确答案:D 第5题,提出"国家社会主义纲领"的是() A、瓦格纳 B、俾斯麦 C、施穆勒 D、马克思 正确答案:A 第6题,()标志着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 A、1935年社会保障法

B、新边疆计划 C、再发展法案 D、人力发展与训练法案 正确答案:A 第7题,提出"无责任即无权利"的是() A、社会民主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新自由主义 D、第三条道路 正确答案:D 第8题,()认为福利国家养了懒汉 A、马克思主义 B、女性主义 C、新左派 D、新右派 正确答案:D 第9题,俾斯麦当政时,德国最早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是() A、失业保险法 B、工人医疗保险法 C、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D、工伤事故保险法 正确答案:B 第10题,德国1889年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规定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是() A、60岁 B、65岁 C、70岁 D、75岁 正确答案:C 第11题,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社会政策最显著的特征是() A、公共性 B、权威性 C、福利性 D、价值性 正确答案:C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知识点 一、不定项选择题(少选、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0X2=20分) 第二章 1、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为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德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标志着现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开始。(单选?)P22 2、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三类P22/23 该法在施行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 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3、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P24 内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护理保险、养老保险 意义(?):——建立德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起各负其责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4、福利国家概念P25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总和。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5、1942,《贝弗里奇报告》,二战后P26 新的社会保险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以均等给付和均等供款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保险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 6、欧洲福利国家体制P26 “贝弗里奇计划”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44年到1948年,英国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初步建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体制。 7、西方福利国家危机 20世纪70年代P28 看书 8、福利改革——以英国为例,撒切尔P29 特点: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责任,降低对国家的依赖,开创一个新的、更加强调个人责任和反对依赖国家的保守主义的社会政策体系。 9、拉丁美洲国家改革——智利改革P30 私营部门参与管理、民营机构运营合作 看书 10、亚洲——新加坡改革P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