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11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

内科组46例,外科组64例。按发病—治疗时间分为:﹙1﹚≤7h,﹙2﹚≤7-24h,﹙3﹚>24h三组,分别进行内、外科疗效比较和组间外科疗效比较。疗效判定指

标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死亡率、优良率和病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发病—治疗时间>24h组,手术疗效优于内科治疗。(2)发病治疗时间≤7h和7-

24h组,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异;(3)发病—治疗时间≤7h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风

险高,超过7h后在出血率下降;(4)发病—治疗时间>24h组,外科组的呼吸、泌尿和消化系统并发症率高于内科组。结论发病后7-24h内,是最佳手术时机。【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时间

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开展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

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结果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规范化治疗的疗效优于内科规

范化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预后非常重要。本

文对不同治疗时间的病例组做疗效比较分析,提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

的建议,共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和排除标准见表1,将符合入选条件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分别

归入内、外科组,按课题组制定的规范化方案,开展治疗。

内科组:主要采用常规止血、脱水降颅压、对症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

外科组:手术方式包括:

(1)CT简易定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结合尿激酶熔化和引流残留血肿;

(2)血肿穿刺术结合尿激酶熔化和引流残留血肿;

(3)侧脑室穿刺血肿引流术;

(4)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前按以下标准进行临床分级:轻型GCS13—15;中型GCS9—12;重型GCS7—8。如有以下任何一项者作升一级评定:①年

龄≥61岁,②有脑卒中史,③既往有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④体温﹥38℃,⑤糖尿病。

1.2 按发病—治疗时间将病例分为:

(1)≤7h组;

(2)7-24组;

(3)>24h组,共三组,分别进行相同发病—治疗时间组的内、外科疗效比

较和不同发病—治疗时间组的外科疗效比较。

疗效判定指标:

(1)近期疗效,根据GOS量表评定,5分为优,4分为良,3分为中,2分

为差,1分为死亡;

(2)远期疗效,依据Barthel评分表评定,5分为优:患者恢复工作,无神

经功能障碍;4分为良:生活自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分为中:生活不能

自理;不能自行走动;2分为差:植物生存状态;1分为死亡;

(3)死亡率,包括近期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

(4)优良率,Barthel评分4-5分病例的结构成比和;

(5)并发症发生率,指院内治疗期间各类并发症发生率等。

1.3 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均衡性检验采用x2检验,采用cmhx2法进行有序定性资料的均衡性检验,不同处理方法处理方法疗效的优劣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压调控,摘录(精)

调控血压对于ICH急性期的血压管理目前尚存争议。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指南重申了基于患者的基线血压情况、出血病因、年龄及颅内压情况等个体化降压的理念,降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再次出血,但在大血管病变不太明确的原发性ICH,血压处于中度升高的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可能较低,且血肿周围水肿区域理论上缺血的风险得到平衡[4,5] ,然而,开始降压及血压控制的具体水平尚不确定。2007年AHA对自发性ICH血压升高时的治疗建议[6] :如果收缩压(SBP)>20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150mm2Hg,应考虑持续静脉输注积极降压,并每5分钟监测1次血压; 如果SBP>180mmHg或MAP>130mmHg,且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或怀疑颅内压升高,应考虑监测颅内压,可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降压,维持脑灌注压>60~80; 如果SBP>180或MAP>130,且没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可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适度降压(MAP=110mmHg或目标血压为160/90mmHg),并每隔15分钟重复查体1次,使SBP维持在180mmHg以下,MAP维持在130mmHg以下。 该意见有以下支持点[6]:①单纯的收缩压≤210mmHg与血肿扩大或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不明显;②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监测研究,当动脉压下降15%时并没有使脑血流量显著下降;③前瞻性研究表明,ICH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血压降至160/90mmHg以下时,7%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9%的患者发生血肿扩大;④前瞻性血肿扩大研究及重组活化VII因子(rFⅦa)治疗ICH试验[7,8]均证明基线血压与血肿扩大无明显关系;⑤收缩压升高的患者更易发生血肿扩大,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了;⑥回顾性研究表明入院时的急性期快速降压与死亡率升高相关;⑦外伤后与自发性ICH患者的临床研究均支持脑灌注压应维持在60mmHg以上。推荐的静脉用药[6]见表1。 表1 AHA指南推荐的ICH患者控制血压静脉用药 药物静脉推注剂量持续输注剂量 拉贝洛尔 5~20mg/15min 2mg/min(最大300mg/d) 尼卡地平不适用 5~15mg/h 艾司洛尔静脉推注负荷量250μg/kg 25~300μg/(kgmin) 依那普利每6小时1125~5mg3 不适用 肼屈嗪每30分钟5~20mg 1.5~5μg/(kgmin) 硝普钠不适用 0.1~10μg/(kg min) 硝酸甘油不适用 20~400μg/in 因有致血压骤降的危险,依那普利的首次剂量应为0.625mg 欧洲指南(EUSI)[9]的意见有所不同,除了指明对合并急性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夹层等其它降压治疗适应证的ICH患者应予以降压治疗外,不推荐常规降压治疗。因考虑到高血压有慢性适应的过程,该指南将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区别对待: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慢性高血压的体征(ECG、视网膜),SBP>180mmHg 和(或)舒张压>105mmHg时开始治疗,目标血压为170/100mmHg(或MAP为

昏迷诊治流程(内容清晰)

昏迷诊治流程 昏迷是意识障碍的最严重阶段,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对内外环境不能够认识,由于脑功能受到高度抑制而产生的意识丧失或随意运动消失,并对刺激反应异常或反射活动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昏迷的原因 脑功能障碍 缺氧、低血糖或代谢等共同因素作用引起的神经损伤 严重肺部疾病、贫血、休克及CO、氰化物、硫化氢中毒 内源性中枢神经毒物 肝性脑病、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CO2麻醉、高血糖 外源性中枢神经毒物 乙醇、异丙醇、酸性物质中毒、镇静剂和麻醉剂、抗惊厥药物、精神类药物、 异烟肼、重金属 内分泌障碍 粘液水肿性昏迷、甲状腺毒症、Addison病、Cushing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离子环境异常 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镁血症、高镁血症、低磷血症、 酸中毒、碱中毒 环境异常与体温调节异常 低温、中暑、神经抑制恶性综合征、恶性高热 颅内高压 高颅压性脑病、脑假瘤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浸润 脑膜炎、脑炎、脑病、脑血管炎、SAH、类癌脑膜炎、创伤性轴索剪切伤原发性神经或胶质疾病 Creutzfeldt-Jakobs病、Marchiafava-Bignamis病、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癫痫和癫痫发作后状态

脑的局灶性损伤 出血(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及压迫 脑干、硬膜外、硬膜下、垂体卒中、脑桥出血、脑干梗死、基底动脉性偏头痛、 脑干脱髓鞘、小脑出血、后颅窝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小脑梗死、小脑肿瘤、 小脑脓肿、基地动脉夹层 梗死 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静脉闭塞 肿瘤 脑脓肿 二、临床表现 分类临床表现 嗜睡昏迷前初期表现,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痛觉及其他刺激或言语唤醒,并能做适当的运动或言语反应。觉醒状态维持时间较短,当外界刺激停止即转 入嗜睡状态,有时烦躁不安或动作减少。 昏睡介于嗜睡和昏迷之间的一种状态,觉醒功能严重受损,需用较强烈的刺激才可以唤醒,无自主言语或言语含混。对指令无反应或不正确,当外界刺激停 止,立即转入昏睡。自发性言语较少见,常可见到自发性肢体运动,对痛觉刺 激呈现防御回避动作。 昏迷是一种最严重的意识障碍,觉醒状态、意识内容及随意运动完全丧失。 浅昏迷对强烈的痛觉刺激仅能引起患者肢体简单的防御性运动,但对外界较强烈的刺激无反应,自发性言语及随意运动消失。脑干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 角膜反射及压眶反应)存在或反应迟钝,生理反射正常、减弱或消失,可有病 理反射。生命体征平稳或不平稳。 深昏迷所有反射(脑干反射、浅反射、深反射及病理反射)均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有自主呼吸,但节律可有不规则,多伴有通气不足。

高血压性脑出血诊疗规范

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史采集】 1. 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起病。 2. 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与脑梗塞相似,重者全脑症状显著,其轻重取决于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体格检查】 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HBsAg、血脂、血糖、钾、钠、氯离子、BUN、CO CP、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 2. 神经系统检查 (1) 全脑症状 1) 大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少数清醒,重则昏迷。 2) 生命体征:早期血压多有显著升高,轻症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重症呼吸深缓,呈鼾声呼吸。病情恶化时呈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中枢性高热。 3) 可有去大脑强直发作。 4) 瞳孔改变: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双侧大小不等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干受损或脑疝形成。 5)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乳头水肿。 6) 脑—内脏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 7)脑膜刺激征阳性。 (2) 局灶症状 1) 基底节区(内囊)出血:最多见,分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三偏症状明显,早期常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大脑半球病变可有失语。重症者多属内侧型和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频繁呕吐或有脑疝形成。 2) 脑叶出血:意识障碍较轻,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有抽搐发作,局灶症状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3) 桥脑出血:重型者昏迷深、瞳孔缩小、高热、呈去脑强直或四肢瘫;轻型者有出血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头和双眼转向瘫痪侧。 4)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重症大量出血者很快昏迷或因枕大孔疝死亡。 5) 脑室出血:深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和去大脑强直。 【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如有CT检查,可不作腰穿,以免引起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脑疝形成。 2. 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出现高密度影,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扩展方向。 3. 脑血管造影:显示占位病变征象。有助于鉴别其它脑血管病所致的脑出血。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 2. 对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扩展方向、血肿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作出诊断或估计。 3. 与其它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相鉴别: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脑动脉炎、口服抗凝剂等所引起的脑出血。 【鉴别诊断】 1.昏迷病人 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7-06-22T14:50:13.2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作者:柴玉静 [导读]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采取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定州市叮咛店中心卫生院河北定州 073000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采取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缓解患者本人的痛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进而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本文以高血压脑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措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证明,在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且治愈率较高。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引言: 作为常见脑血管类疾病的一种,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突然且症状较为严重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概率。通常来说,若患者脑部出血量较大,则采取手术的方法会对颅内血肿进行微创清除。在患者脑部出血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以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例,对其治疗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和方案,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一、实验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方法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七十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数量为44,女性患者数量为26,年龄范围为45到74岁,平均年龄为54.3岁。出血量不足三十毫升的有12位,出血量不足二十毫升的有23位,出血量不足十毫升的有18位,出血量不足五毫升的有17位。 (2)方法 在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对让患者吸氧,并对其血压进行控制,使其血压逐渐稳定,然后配合药物治疗方法,具体如下:选用静脉滴注的方法,选取百分之0.9的生理盐水一百毫升和三十毫克依达拉奉,每日滴注两次,如必要可加入百分之二十的甘醇露作为脱水剂。若患者出血量不足十毫升,q8h或q12h,则连续三到五天进行静脉滴注。若患者出血量大于十毫升,q6h或q8h,则需要进行七到十五天的静脉滴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若患者肾功能不全,则需使用甘油果糖代替甘醇露。若CSS评分高于百分之八十五,则可判定为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基本治愈。若评分介于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五范围内,判定为显效。若评分介于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范围内,判定为有效。若评分未超过百分之三十,判定为治疗方法无效。 (二)实验结果 本文研究对象住院天数范围在6到48之间,平均住院时间28.7天。实验具体结果参照表1: 表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分析表 根据表1可得,采取本试验方法,在全部七十例患者中,基本治愈的有24例,显效的有34例,有效的为8例,总有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 94.3,因此可以表明,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讨论 结合本文的实验结果可以表明,当患者出血量较少时,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效果较好。因此,对于脑出血量较少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措施。通常出血量小于三十毫升可以判断为少量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饮食习惯不合理,压力较大等都是诱发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随着社会竞争加剧,部分人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下,再加上暴饮暴食等,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长期高血压,容易引起脑体小动脉的病变,具体表现包括在小动脉的血管上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或局灶性出血,进而造成血管壁细胞的坏死或者缺血,不但会降低血管壁强度的,出现局限性的血管扩张,甚至形成小型的动脉瘤。身体发生病变,再加上长期过度劳动等,易引发高血压,加剧脑血管的出血。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内科治疗,主要采用让患者吸氧的方法,另外采取其它相关措施对血压进行控制,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紊乱。在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包括脑细胞营养保护剂的给予,镇静剂、止痛剂、止血剂以及适量的脱水剂的使用。有效治疗脑水肿的关键在于甘露醇,通过“渗透性脱水”的方式,将颅内压降低使其主要原理。进而降低脑组织系统的含水量,通过脑脊液分泌的再吸收和一致,减少脑积液的容量,另外,还可以对脑组织中红细胞的运转氧水平进行提升。 除了采取护理以及治疗措施之外,还需要积极给予患者安慰和疏导,对患者头痛、呕吐等相关症状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缓解因疾病带给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由于心理因素引发的血压升高,加剧病情。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情况,按时对患者血压进行检测,观察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在治疗中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需保障血压的屏和高以及稳定,一日内血压下降值不得超过30mmhg,否则对脑灌注造成损伤。若患者出现恶心等症状,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人们普遍处于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之下,再加上生活和饮食等的不规律,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疾病,高血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7.18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组长:游 潮 成员: 刘 鸣 凌 锋 张建宁 王茂德 王运杰 孙晓川 武 剑 冯加纯 李 浩 冯 华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 C 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1-8],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 C 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CH)、继发性脑出血(Secondary ICH)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9];美国有学者将I C 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 V 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Moyamoya 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9,10],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11],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14:13:08.5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期作者:张绍芳 [导读] 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宜宾县骨科医院四川宜宾 644603) 【摘要】目的:分析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经过CT检查,确定出血量<3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的具体过程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有效率为90%,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10例患者出现后遗症,后遗症出现率为10%。结论: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保守治疗;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032-02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大,必须实施外科手术才能够挽救患者生命,但手术风险大,手术费用高昂。所以,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少,选择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更为恰当,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可以大大减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节约患者的治疗费用。本文回顾了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体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过CT检查进行确诊,并确定出血量<30ml。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38岁~88岁之间,平均年龄(60.33±5.12)岁。其中78例患者有既往高血压病史,2例患者为再发性脑出血,1例患者为第3次脑出血,有3例患者有脑梗塞病史。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应症治疗,使用药物为患者调控血压,必要时给予中流量吸氧。在检查确定患者脑出血之后,将止血剂、止痛剂配合脑细胞营养剂结合使用,适当时为患者使用脱水剂,判断方法如下:每次使用125ml浓度20%的甘露醇,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少于10ml,以q8h或者q12h进行加压静脉滴注,连续2d到5d。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大于10ml,则选择q8h或者18h。如果患者水肿的情况严重,加以速尿间断静注;患者头痛症状得到缓解,或者出血病灶吸收时停止滴注,一般间隔7d到15d,间隔时间逐渐延长。如果检查中发现患者有肾功能损伤,则用甘油果糖或者甘油氰化钠代替甘露醇。 2.结果 经过治疗后,90例患者治愈,有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中3例为脑干出血,2例为小脑出血,另外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为个人原因中断治疗,结果无从考究。患者住院时间为7d到47d,平均住院时长为(27.33±2.3)d。患者出院时,完全性偏瘫的有4例,不完全性偏瘫的有6例。 表1 10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统计 3.讨论 因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的发病率在临床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并不危及患者生命的少量脑出血增长尤为突出,在医学研究上,对于少量脑出血尚没有一个固定的判断标准,出血量少于30ml只是一个通常的判断标准。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康复情况,但患者是否会出现后遗症,则不受出血量多少的影响,主要与血肿出现的位置有关[1]。少量脑出血一般发病较急,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具体的症状表现与患者的个人体质和既往病史有关,并不具有特异性,所以传统的诊断方式难以做出准确诊断,必须要借助影像学工具。CT检查是确诊少量脑出血的主要手段,所以应当提倡对疑似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及早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过去普遍认为,老年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患者群体,但近几年的临床诊断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年龄范围在38岁到88岁之间,其中40岁以下的患者有5例,比例为5%,年龄在50岁以下的患者共有22例,比例为22%。经过临床经验判断,患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紊乱,导致人体代谢异常引起的。 使用甘露醇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出现脑水肿,使用甘露醇之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通过抑制脑脊液的分泌和再吸收,降低脑脊液容量,减少脑组织水含量。同时甘露醇还有暂时性稀释血液的功效,可以活跃红细胞在脑组织水平的氧运转。虽然甘露醇防止脑疝的作用明显,可以显著改善脑组织水肿状况,但是甘露醇的肾毒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虽有患者均使用125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其剂量仅为常规用量的一般,就是为了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肾脏损伤[3]。而且本次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出血量都在30ml以下,少剂量的甘露醇即可起到预防血肿的效果。 一般认为,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应该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但是近几年有部分研究认为,适当的康复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患者脑血肿的吸收,使患者快速康复。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脑出血的患者,因其家庭原因,拒绝配合卧床休息,搬动较多,但是在正常治疗的情况下,血肿仍然预期吸收,康复效果较好。但是上述病例只是个例,不具有借鉴价值,脑出血患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坚持卧床休息是对患者生命的保障。但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少,脑组织站位影响较小,而且水肿的范围小,出现位置较为理想,可以尝试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摘要: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CT扫描出血量为30~50 ml,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尿激酶冲洗血肿腔1~2 d。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ADL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无死亡。恢复良好(ADLⅠ~Ⅲ级)16例,好转率为84.2%(16/19)。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成功率较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掌握好适应证。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是及早地清除颅内血肿,解除占位效应,有效降低明显升高的颅内压,减轻或阻断继发性损害,挽救血肿周围受压脑组织的功能[1]。2006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出血量<5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出血量30~50 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3~65岁,平均55.5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病程2~15年,平均8年。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以明确血肿部位及出血量。血肿部位:基底节区16例,丘脑3例;GCS计分3~5分1例,6~9分17例,10~12分2例。 1.2 方法 患者均于发病后7 h内手术,全身麻醉,根据CT定位选择血肿量最大且距皮层最近处层面为切口位置。纵行切开头皮约4 cm,小乳突拉钩撑开后,妥善止血。颅骨钻1孔,扩大骨窗直径至3 cm左右,骨缘用骨蜡止血之后电凝硬脑膜血管。悬吊硬脑膜后呈十字切开。选择脑皮层表面相对血管少的区域,用脑穿针依CT片上血肿定位及深度穿刺以探明脑内血肿部位、方向及离皮层的距离。电凝烧灼脑皮层之后,在小型脑压板协助下,用湿盐水脑棉保护脑组织,逐渐进入血肿腔,清除全部或大部分血肿(至少80%以上)。对于活动性出血用双极电凝器止血,小的渗血用明胶海绵轻压之,不必要求彻底清除干净,尤其是血肿壁的血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安静卧床,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 ②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③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2)调整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如果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mmHg (26.6kpa)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温和降压药。5%硫酸镁10ml,肌注。如清醒或鼻饲者可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2-3次/d,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 3.3kpa左右为宜。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 (3)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且有脑水肿,其中约有2/3发生颅内压增高,积极降低颅内压,阻断上述病理过程极为重要。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于30分钟内静滴完毕,依照病情每6-8小时1次,7-15天为一疗程。甘油果糖一般250一500ml/次、1—2次/d。每50 0m1需滴注2—3h,250ml滴注1-1.5h。 ②利尿剂:速尿40~60m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静注。 (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5)冬眠低温疗法:体表降温,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巴比妥治疗:大剂量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颅内压。初次剂量为3~5mg/kg静脉滴注,给药期中应作血内药物浓度测定。有效血浓度为25~35mg/L。发现颅内压有回升时应即增补剂量,可按2~3mg/kg 计算。 (7)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日1~2次;强地松5~10mg口服,日1~3次,有助于消除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 (8)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 TP)、细胞色素C、辅酶A、氯酯醒、胞二磷胆碱、多肽类脑蛋白水解物等。可按病情选用或合并应用。应用2周。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37例疗效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37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2011年在本院就诊行内科保守疗法的3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析临床疗效。结果37例患者,基本治愈11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1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83.8%。结论适当的内科保守疗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较好,可以用于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疗法;疗效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发病急促、凶险,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其致死率在各类脑血管病中居于首位[1]。CT出现之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疗效都有了显著改善。本院对2010~2011年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选取37例采取了内科保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3~70岁,平均52.3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扫描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排除外伤、血液系统疾病等非高血压所致病例,排除心、肝、肾功能显著异常病例。出血部位:基底核出血23例,占62.2%(包括壳核出血14例、丘脑出血9例);脑叶出血12例,占32.4%;小脑出血2例,占5.4%。出血量:小于10 mL 3例;10~19 mL 17例;20~29 mL 17例。排除出血量超过30 mL 病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内科保守疗法(1)卧床静养,减少搬动,保证患者安静,对情绪过激患者辅以镇静剂治疗。(2)早期止血,病发30 min内静脉滴注氯甲环酸0.5~1.0 g止血。(3)根据文献[2]要求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心电图、血糖、血脂、血压、血电解质、凝血实验、动脉血氧饱和度等严密监测生命体征。(4)清除口腔、喉咙、鼻腔异物,使呼吸道通畅,防止肺栓塞,保证及时吸氧。(5)静脉滴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供给。(6)控制脑水肿,维持颅内压稳定。以20%甘露醇行静脉滴注,8 h/次,根据患者情况一次滴注125 mL或者250 mL,配合10%的血清蛋白,24 h/次,一次60 mL,持续滴注7 d左右。(7)控制血压,当患者血压高达180 mm Hg/120 mm Hg时,行降压治疗,使用高压氧配合硫酸镁肌注降压,维持收缩压在140~160 mm Hg,舒张压在90~100 mm Hg。 1.2.2 并发症的防治(1)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痰多不易咳出的在气管处切口,同时进行痰培养、尿培养以及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抗感染。(2)应激性溃疡:部分患者消化道出血,用0.9%氯化钠溶液洗胃联合奥美拉唑静脉滴注(视溃疡面严重程度每天1~2支,40 mg/支)抗溃疡。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规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基本治愈: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评分降低91%~100%;显著进步:治疗后评分降低46%~90%;

高血压脑出血治则

高血压脑出血治则 概述: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在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中,高血压占60%左右,它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50—60岁的病人,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 诱因: 不按规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是导致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生活节律的不规律等,疲劳如工作时间过长、睡眠不足或不规律,情绪激动如与人争执、生气、酗酒后过度兴奋等,都可使其血压升高,尤其是患者情绪过于激动时,可使血压在短时间内骤然上升,同样可诱发脑出血 慢性呼吸道感染及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咳嗽、用力,可致使脑压一过性增高,也可能诱发脑出血。 换季 部位:1、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常见,表现最典型,约为高血压脑出血的一半以上。2、其他好发部位为: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等等 基底节区出血又根据其出血后血肿的发展方向可分为外侧型即外囊出血和内侧型即内囊出血二类。 内囊出血者由于血肿向后上发展,可穿破脑室侧壁,破入脑室。临床症状重多伴有意识障碍。 外囊出血由于其对内囊的传导纤维影响小,临床上可以不出现偏瘫症状或症状轻微。 临床表现 突然的头痛或头晕,伴呕吐、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出血量大和累及脑干者,还可出现瞳孔不等大,呼吸深慢、去脑强直等症状;发病时血压明显高于平时血压;上述症状体征可在数小时内发展至高峰 高血压脑出血三大致死因素 1、颅内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2、急性脑水肿或脑肿胀; 3、肺部早期细菌性感染,中后期霉菌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泌尿系感染、颅内及伤口感染、深静脉插管感染;治疗应始终针对这三大环节,对症治疗。 【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1)一般治疗: ①安静卧床,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 ②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③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2)调整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如果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mmHg(26.6kpa)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温和降压药。5%硫酸镁10ml,肌注。如清醒或鼻饲者可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2-3次/d,血压维持在20.0 ̄21.3/12.0 ̄13.3kpa(150 ̄160/90 ̄100mmhg)左右为宜。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 (3)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且有脑水肿,其中约有2/3发生颅内压增高,积极降低颅内压,阻断上述病理过程极为重要。可选用下列药物: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目的:对比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 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标签:微创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且相对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具有病情危急、预后较差、较高致残概率及较高的致死概率等特点[1-2]。并且大部分该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功能障碍等严重的情况。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年均有100万人因该疾病死亡[3]。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指高血压导致患者脑部出现自发性出血的情况[4]。有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概率为30%,而在死亡患者中有75%的死因为基底核区出血。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的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概率也逐年提升[5]。就目前而言,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然而并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因此需要为患者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具有极高的作用和意义[6]。本次笔者所在医院对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74.31±3.72)岁;脑叶出血患者有10例,基底出血患者有15例,混合型出患者有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64~86岁,平均(74.49±3.86)岁;脑叶出血患者有9例,基底出血患者有18例,混合型出患者有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出血区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来进行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160例临床探讨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160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内科保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7d血肿体积为(20.14±10.08);14d血肿体积为(12.03±8.15)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30dESS评分为(68.24±11.28)分;90dESS评分为(87.86±13.75)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实验组ADL评价中18例Ⅰ级,10例Ⅱ级,3例Ⅲ级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显微外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高,且临床发病率也比较高。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高血压脑出占心脑血管疾病1/3,且患者发病时涉及范围较广。目前,医学界的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等比较高[2]。为了探讨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效果。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共有男87例,女73例,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患者入院后,均行CT检查,患者符合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两组对其治疗方案具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具体如下:患者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T扫描,确定患者血肿最大层面测量面,并结合相应的软件等计算出出血肿中心靶点与框架X、Y、Z轴坐标距离,从而准确的确定患者血肿中心靶点坐标值。然后,做好患者手术准备,手术过程中将患者头部定向框架固定于手术台头部坐标固定系统中,并定位穿刺针定位于头皮。患者手术前对患者头皮等进行常规消毒,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切开患者头皮,使用牵开器进行固定,并采用电钻钻孔,呈”+”形切开患者硬脑膜,将带定向穿刺针的引流管送至血肿中心靶点,抽搐血块,并进行引流,手术后对患者头皮进行逐层缝合,并根据患者手术切口等使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 1.2.2实验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立即给与患者吸氧治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 发表时间:2015-10-27T09:59:37.1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作者:聂文冷敦雁纪德峰[导读] 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高血压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尤其是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聂文冷敦雁纪德峰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超早期手术治疗的时机。方法:对10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先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瞳孔散大、脑疝形成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53例(53%),其余患者行颞肌下减压术。结果:术后除4例出血量大,术后12小时死亡外,其余患者脑疝解除,当日清醒20例,意识朦胧36例,浅昏迷20例,深昏迷20例。手术后1个月功能恢复至I~II 级40例,III~IV级26例,ⅴ级15例,死亡4例(4%),家属放弃治疗15例。结论:对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手术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提高存活者生存质量。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尤其是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1〕。国内外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我院自2006年10月~2014年12月对10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100例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27~86岁,平均59岁。颅脑CT显示出血量50~120 ml,平均80 ml,其中>100 ml者36例,1例小脑半球脑出血30 ml。出血部位:右侧基底节区45例,左侧基底节区40例,小脑半球15例。血肿破入一侧脑室28例,破入双侧脑室32例。临床表现:100例中伴意识障碍85例(85%),其中浅昏迷20例,中、深度昏迷65例;一侧瞳孔散大56例,双侧瞳孔散大18例;偏瘫85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23例,8~11分22例,<8分55例。有明显高血压病史95例。 1.2 治疗方法:100例患者均在发病7小时内先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然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最早发病后2小时手术治疗。对瞳孔散大、脑疝形成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颞前1/3切除术65例,其余患者行颞肌下减压术。 2 结果100例患者经超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除4例出血量大、术后12小时死亡外,其余患者手术后瞳孔恢复,脑疝解除,当日清醒20例,意识朦胧36例,浅昏迷20例,深昏迷20例。100例患者手术后1个月功能恢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ld〔1〕)分级:I级为恢复日常生活自理;II级为部分恢复生活自理;III级为需人帮助,扶拐可走;IV级为卧床,但保持意识;V级为植物生存状态〕至I~II级40例,III~IV级26例,ⅴ级15例,死亡4例(4%),家属放弃治疗15例。 3 讨论高血压脑卒中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病死率高,预后差,治疗效果不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残疾,提高生存质量。轻型脑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重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大,来势凶猛,颅内压进行性增高,短期内脑疝形成,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是挽救患者的唯一方法。外科手术治疗的关键是:适当的手术时机,合适的手术方法及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3.1 手术时机:以往人们认为脑出血患者早期病情危重,手术危险性大,有再出血的危险,手术应在24小时后进行。近年来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20~30分钟颅内血肿形成,一般3小时内血肿周围水肿尚未形成,6~7小时后出现水肿,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损害,12小时达到中度水肿(水肿/血肿=212.2%),24小时达重度水肿(水肿/血肿=305.0%)〔1,2〕,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血细胞分解、脑组织水肿等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本组100例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手术病死率为19%,与延期手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相比,术后昏迷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下降,预后恢复良好3.2 手术方式: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分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穿刺吸除血肿两种。随着CT及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穿刺吸除血肿由于创伤小、操作简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3〕,但穿刺吸除血肿不能有效止血,只有确定无活动性出血时方可进行,早期数小时液态出血只占出血量的1/5,其余均形成血凝块,单纯穿刺吸除术不能有效清除血肿,利用超声外科吸引器(cusa)、阿基米德钻、旋转绞丝等将血肿破碎后吸除,同时增加了再出血的机会。王忠诚建议对大量出血,不能一次抽净血肿,尤其是小脑出血者应慎用〔1,4〕。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方法较成熟,尽管需要全麻、创伤大,但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清除血肿,严密止血,止血效果满意,早期彻底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有利于脑组织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出血量大、中线移位明显、脑疝形成患者及小脑出血患者,能够迅速减压,挽救患者的生命。出血量是决定手术治疗方法的因素之一,先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可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形成,尤其是对于脑疝形成的患者,可减轻由于颅内高压对脑组织产生的继发性损害。故对于重型脑出血,尤其是脑疝形成或有血肿量扩大趋势者,宜早期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应注意:术中自外侧裂进入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严密止血预防术后再出血;脑疝形成患者术中去骨瓣减压;手术中及手术后严格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平稳;手术后加强监测护理,降低颅内压,减少继发性损伤,防治并发症。 3.3 术后并发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年龄大,并发症多,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是降低术后病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再出血,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昏迷,短期内难以清醒及血氧饱和度低,咳嗽无力排痰困难,舌后坠等通气障碍患者术后早期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防止脑缺氧,以免加重脑水肿,引起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发生肺部感染者,要及时进行痰培养检查,给予有效抗生素抗炎治疗,同时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护理措施,避免肺部感染引起MOF。消化道出血是另一常见的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生在脑出血后数小时至1周前后,术后早期预防性应用h2受体阻断剂,能够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肝肾功能的损害,术后早期应限制输液量,用药种类多可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特别是大量应用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术后应注意肾功能的监测和尿量的观察,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肾功能衰竭的病死率极高,应早期诊断治疗,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潴留,供给足够的营养,停用甘露醇等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对脑水肿高颅压患者,改用呋塞米(速尿)等,必要时行人工透析治疗。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