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其中,《家的意味》一框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二、说学生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再加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所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的要求:“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家庭的含义,识记家的作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家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课题为“家的意味”,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清楚,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本节课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

依据:对于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很抽象,所以将这部分

知识设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论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一)导入:PPT展示“家”字的不同写法(写法不同,但含义相同。对我们而言,家意味着什么?)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四)学习新知:

活动一:课本P71活动题,分析家是什么?

活动二:通过课本P72相关链接,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并通过导学案“巩固训练”的选择题进行强化。

活动三: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分析主人公为什么强烈的想有个家?家意味着什么?

(家的作用是本节课重点,但理解起来并不难。如学生理解不了,可通过课本P73活动题帮助其理解)

活动四:通过视频《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分析得出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活动五:通过对家规家训的分析,得出我们要学会孝亲敬长。

活动六:通过导学案“实践探究”,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孝亲敬长?以及怎样落实到具体行动。

(五)课堂小结:利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知识小结,更形象具体生动。

(六)达标检测

(七)情感升华:通过让学生写下并落实感恩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孝亲敬长的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框架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学生一目了然。 生命的居所

家庭的含义

家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家 孝亲敬长 为什么?

怎么样? 中国人的“家” 爱的意味

家的意味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家庭承载的多种功能; 知道孝亲敬长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应尽的法律义务,明确家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初步形成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学习家人的优良品质、为家庭作贡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家的实质,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家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思考:听了这首歌,此时此刻你有何感想? 教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那么,什么是家庭?家的实质是什么?家庭的功能有哪些?中国的家文化中又有哪些特点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家的意味》。 多媒体显示:家的意味。 情景感悟:

六点十分的爱 几年前,一位刚毕业的女孩打电话给父亲,说她要去深圳一家外企应聘,并无意提起中途会经过父母所在城市的一个小站。 列车停靠那个小站时是早晨六点十分,停靠时间约十分钟。车刚停稳,女孩倚着窗口,隐约听见有人呼唤她的名字,她探身窗外——在朦朦的曙色中是父母的身影。 母亲急忙把毛巾包着的一个瓷缸递给她,那是一罐热气腾腾的肉汤。短暂的十分钟,父母不容她说什么,只是催促她一口口喝汤。天凉,汤冷得快。 列车开动时,女孩父母握着一个空瓷缸站在月台上向女孩挥手。女孩的喉头堵着,父母身影渐远时,她的泪水流了一脸。 她不知道父母是几点起身的,或许他们根本一晚没睡。 煲汤,赶早班车——母亲有关节炎,在整个城市还睡着时,他们却在黑而冷的夜色里为了一瓷缸热汤上路了。 思考:女孩为什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探究与分享:(多媒体显示)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心上的冰雪寒霜; 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 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 是一潭清澈的溪水,能够洗涤掉繁杂的世事回归安静的心灵; 是一阵清风,可以拂去烦恼和忧伤; 更是那一缕情丝,穿透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家是一个疗伤的地方,在家里,你可以不用掩饰,不用伪装,不用担心。 说一说: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几种?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多媒体显示:1 、家庭的含义

家的意味说课稿

2020-2021学年春季部编版(统编)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 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其中,《家的意味》一框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二、说学生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再加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所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的要求:“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

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家庭的含义,识记家的作 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 的原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 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家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课题为“家的意味”,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清楚,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本节课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 依据:对于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很抽象,所以将这部分知识设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七上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课标依据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部分:“体会父母为扶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权利与义务”部分:“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第二课《亲情之爱》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亲情之爱》主题聚焦“亲情”,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作为本课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有着承接与统领的重要意义。本课围绕“家”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家庭的内涵以及体味中国人“家”的味道,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本课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也为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法治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七年级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的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欠缺对于爱的回馈。觉得父母很烦、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

需要家庭可以独立生活,在时刻处于家庭和父母的保护之下的学生们体会不到家庭对于自己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家庭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由衷的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3.知识目标: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五、教学重点 孝亲敬长。 确立依据: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往往不在身边,甚至很少见面,所以,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

家的意味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 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鄂托克前旗中学李媛婷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其中,《家的意味》一框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二、说学生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再加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所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的要求:“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

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家庭的含义,识记家的作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 的原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家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课题为“家的意味”,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清楚,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本节课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 依据:对于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很抽象,所以将这部分知识设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论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其中,《家的意味》一框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家庭的含义,识记家的作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家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课题为“家的意味”,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清楚,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本节课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 依据:对于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很抽象,所以将这部分知识设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论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一)导入:PPT展示“家”字的不同写法(写法不同,但含义相同。对我们而言,家意味着什么?)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四)学习新知: 活动一:课本P71活动题,分析家是什么? 活动二:通过课本P72相关链接,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并通过导学案“巩固训练”的选择题进行强化。 活动三: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分析主人公为什么强烈的想有个家?家意味着什么? (家的作用是本节课重点,但理解起来并不难。如学生理解不了,可通过课本P73活动题帮助其理解) 活动四:通过视频《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分析得出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活动五:通过对家规家训的分析,得出我们要学会孝亲敬长。 活动六:通过导学案“实践探究”,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孝亲敬长?以及怎样落实到具体行动。 (五)课堂小结:利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知识小结,更形象具体生动。 (六)达标检测 (七)情感升华:通过让学生写下并落实感恩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孝亲敬长的情感。 六、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框架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学生一目了然。 生命的居所 家庭的含义 家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家 孝亲敬长 为什么? 怎么样? 中国人的“家” 爱 的 意味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第一框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本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框为以后学习《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太熟悉,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依据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活动探究法、讨论学习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即以探究活动为基础,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等为主,以具体事例或情景深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明白道理,提高认识,落实行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懂得子女孝敬父母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规定。 2.能力目标: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孝亲敬长 2.难点:关于家庭关系的确立 教学重点确立依据及突破方法:如何孝亲敬长,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孝”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要求。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法律的制裁。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

家的意味 (1)

2020-2021学年 春季 部编版(统编)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中学七年上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主备人 校对人: 审批人: 授课人: 课题 家的意味 课型 新知探索课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一、课前展示: 课前展示小组,收集好同学们家庭聚会的合影制作成PPT. 让同学们猜出这是哪位同学的家庭聚会,并请学生讲讲当时的情景。 二、激情引趣: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三、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划在书上)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小组讨论 知识模块一 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 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知识模块二 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 四、拓展延伸 (一)单项选择题 1.有这么一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说明家庭具有( ) A .教育功能 B .抚育和赡养功能 C .人口生产功能D .消费功能 2.“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你对“家”的理解是( ) ①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②家是一个住所,只是我们居住吃饭的地方 ③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 ④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 (二)材料题: 以下是贴吧中一位网友看过曹于亚事迹后的留言 孝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 因。古有“扇枕温衾”等24孝故事代代相传,今有“为父捐肾” 等当代24孝典范。“爸爸,你给了我一条命,我还你一个肾不应 该吗?给爸爸捐肾,是做女儿的本分、女儿的孝心。”看过我曹 于亚的故事我很感动。 (1) 请你在贴吧中评论这位网友的留言 图为曹于亚为父捐肾 (2) 孝亲敬老我行动,请你说说自己孝亲敬老的做法 五:导图归纳:

五年级下《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为认知起点,研究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问题。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 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 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家的意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家的意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 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家的意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 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家的意味。21教育网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活动2【讲授】家的意味 (一)自主预习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追寻高中美术 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抚顺县高中邹维平 教学目标 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空》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 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德国画家丢勒主要是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 、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道德与法治《3 、公民意味着什么》 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3 、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的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课共分三课时完成任务,本节课属第二课时,重点认识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身份证的了解和掌握,课前,我布置学生把家人的身份证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查看了解身份证号码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会观察,主动获取信息的态度。课堂上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向组内成员汇报,让他们互相交流。同伴间的交流即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其他伙伴养成倾听的习惯,能从别人的回答中找出精彩和不足的地方,同时提高注意力。整个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身份证的重要性,学会科学正确的使用身份证。 二、学情分析 1. 认知结构方面。通过对比,探寻身份证上面的信息及身份证编码的含义,体会公民身份号码的独一无二性。 2.情感态度方面。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体会身份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懂得身份证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由于这一代独生子女众多,家长们的保护意识强,致使孩子们的法治意识、防范意识较为浅薄。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的呈现,使孩子学会正确使用身份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加深对身份证正反面信息的认识以及对身份证编码规律的了解;通过回顾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身份证的用处广泛,并通过“知识窗”的学习,行为的辨析,学会科学正确地使用身份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考一考、想一想、看一看、辨一辨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身份证的重要性,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证,不能轻易的借给别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加深对身份证正反面信息的认识以及对身份证编码规律的了解;通过回顾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身份证的用处广泛,并通过“知识窗”的学习,行为的辨析,学会科学正确地使用身份证。 教学难点: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的呈现,使孩子学会正确使用身份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五、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

《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1课时家的意味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 2.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 1.“家”是什么 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 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 七年级(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 (1)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 (2)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 教师讲述: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小明的家庭 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

爸下几盘中国象棋。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1)材料中体现了家庭的哪些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 (2)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 教师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赡养、扶养和抚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3.阅读感悟(教材P73) 交流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读完后的感受。 提示:有房子不等于有家;醉汉虽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亲人,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所以他说没有家;亲人在家就在…… 教师总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目标导学二:中国人的“家” 1.中国的春运(教材P73) (1)再次出示春运图片。 (2)教师提问:你有过春运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在中国人的心中,“家”的意味是什么? 提示: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 教师总结: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家”的解读(教材P73)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有猪的家,即有一些财富可以满足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现实依据。 3.播放视频——《红色连:红色家风代代传》 4.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庄公听后十分感动。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设计教师:杨帆单位:吴忠市第一中学 说教材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

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说教法教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体验活动为主,供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师重在点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扫除盲点。在课后开展的活动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践行课堂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即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当中,提高亲子交往的质量,共建共享家庭美德。说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教学相长的含义1. 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2.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公益视频短片《爱的表达式》【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是啊,每个人都2 有一个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负责相亲教子。家这个字大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6、人民选出的代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小学道德与法治《6、人民选出的代表》第 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6、人民选出的代表》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的第6课《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的概念、职责、及人大代表选举的主要方式,知道选举资格。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知识窗等环节让学生关心国家权力的运行,培养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情感已初步形成。但学生的国家意识还停留在浅层,需要法治专册教育,让学生关心国家权力运行,依法参政议政。因六年级今年的教材才采用的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在内容与难度上都偏大了,也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了解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程序、资格,懂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的概念、定位、职责、及人大选举的主要方式,初步了解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学会辨别选举资格,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知识窗,等环节让学生关心国家权力的运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参政议政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程序、资格,懂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上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会在夸一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进

部编版初中语文家的意味_1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1 家的意味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二、自主预习 1.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或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和。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家中有。 4.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5.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 三、合作探究 妈妈是我的好朋友,有时候,我在外面受了气,她安慰我,逗我,直到我把受的气都抛到九霄云外,她才放心;爸爸是我的好伙伴,他常常陪我下棋、打羽毛球、做游戏。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1)这是一个怎样的家? (2)家人对我们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四、随堂演练

1.下列对家认识正确的有() ①家就是我们住的房子,没有其他意义②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③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④家对于我们有着丰富的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八年级学生文文的博客摘要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对我的爱是在生活上的,妈妈对我的爱是在学习上的。家庭生活中,虽然会有许多的烦恼,但更多的时候,给予我的是巨大的快乐,我爱我家文文爱自己的家是因为() ①家是她成长的摇篮,是她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②父母是她最亲的人,也是她的第一任老师 ③父母一味地迁就她,满足她所有的要求④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爱护她,使她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重庆男子黄国全在病重时留给女儿的8段视频,被称为“最感人的生日礼物”在得知自己已经是食道癌晚期、将不久于人世后,他在病床上录了8段视频,满载着对女儿未来的期盼和祝福,希望分别在女儿每年生日时播放,直到她18岁。黄国全的生日礼物() ①体现了对女儿至深至纯的父爱②只会带给女儿悲伤③告诉我们父爱如山,深沉含蓄 ④会使女儿感受到父爱一直存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同学们收集到一些有关孝敬父母的名言,你认为在当代仍有积极意义的是( ) ①百善孝为先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④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 5.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孝亲敬长就要时刻守在父母长辈身边②孝亲敬长就要 一切听从父母长辈的③孝亲敬长要落实到行动上,从身边 的小事做起④孝亲敬长要懂得尊敬和倾听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道德与法治》:《爱在家人间》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政治上册《道德与法治》:《爱在家人间》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在家人间》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爱在家人间”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中第二框的内容。第七课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与延伸。学生和家人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在本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家的意味”探讨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味亲情、化解与父母的冲突、增进与家人的感情,也为学习下一框“让家更美好”做好铺垫。因此本课承前启后,地位比较重要。 而且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凸显,他们要求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愿望和行动增强,有时会和家人产生冲突。通过本框的学习,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亲近家人,看到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成相互理解,有着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他们自身心理特点的变化和亲子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亲子之间发生碰撞和冲突,处理地好,学生会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处理不好,就会伤害双方的情感,影响家庭的和睦,容易让孩子忽略家庭中的亲情甚至否认亲情的存

在。所以现阶段有必要让孩子明白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自己的努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亲情的表现不同,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爱、发现爱,理解与父母产生冲突的原因 难点: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七年级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忽略亲人的关爱,加上又处于青春期,对于父母的关爱,反而觉得很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发生冲突。部分学生又不知道如何与父母沟通、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正确认识家人对自己的爱,理解与父母冲突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掌握和父母沟通的技巧有助于学生和家长共创共享和谐家庭、形成现代家庭观,同时为下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课稿中国早期人类代表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说课稿 刘晓燕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我将从教材内容及地位、学情分析、设计理念、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流程、知识反馈与提升、板书设计九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和地位 本课是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之人类的起源,为以后学习中华文明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起源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处于从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在发展变化。对历史知识有强烈好奇心,但没有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和学习方法。 三、设计理念 本课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第一课,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一门科学,初步教给学生史料佐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时空观、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为其终身学习历史打下坚实基础。 四、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的考证尝试,培养思考和比较能力,初步认知史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门科学,对自己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五、学习重难点 重点: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元谋人和北京人在古人类遗址中的历史地位 难点:让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实物考古和文字史料来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相关史实结论 六、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法、用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来进

行的探究学习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 七、学习流程 我将采用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导入新课:中国有女娲造人说,西方有上帝造人说,但通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们知道,人类是在古猿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那么中国古人类代表又有哪些呢?由此进入新课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出示PPT1)。 首先请看图(出示PPT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这张图片来自教材p3,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第一张地图。首先要学会怎样识读地图:从图名、图例、古今地名获取有效信息。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地图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这张地图分析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学生经思考得出:(1)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这是从自然环境分析得知,那我们再从地域范围看看有什么特点(2)古人类遗址多,而且分布广。 2.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址中,我们为什么要重点学习元谋人和北京人?让我们一起探究元谋人和北京人,学生拿出导学案先自主完成“单刀赴会”,然后小组内核对答案,派代表回答。 教师提问,元谋人生活的时间、地点、地位?(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在基础知识已经落实的情况下,我们来小组合学,群雄逐鹿。 1.元谋人为什么是“人”?而不是“猿”?(学生可能会回答通过两颗门齿化石得知(但是动物也有牙齿)所以牙齿化石不能作为判定人的主要依据,学生又会找到简单粗糙的石器(对!这不仅仅是石器,而是生产工具)由此得出元谋人是人而不是猿。所以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元谋人距今时间是怎样测算出来的?(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生:不知道。师:老师也不知道,但是课前老师百度了一下,考古学家是通过古地磁学得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据此推断,历史是一门科学。既然历史是一门科学,请让我们继续以这种科学的态度来解析北京人。学生拿出导学案完成单刀赴会。教师提问: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让学生落实笔记) 我们知道了北京生活的时间,地点,但是我们还不知道他长什么样?那么北京人究竟长什么样?和我们今天的人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你怎么知道。生:头盖骨化石。请同学们看北京人头盖骨复原图,归结出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教师追问“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为什么还称作“人”呢?让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