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诗歌的体裁与题材

古典诗词的体裁与题材

一.古典诗词的体裁

【诗】

古典诗歌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一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

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格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

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

“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

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岀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

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

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

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

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

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元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只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天净沙?秋思》。

散曲的特点: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3)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

面都冠有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二?古典诗词的题材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

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

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⑥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与山水风光的诗。

【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6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岀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雾气和尘埃。

14?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 ,从诗歌的流派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 诗。(2分)

15.这首诗的语言与陶然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颈联分别用“□”、

“□”两字来显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之景,最为精炼传神。(2分)

16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4.(2分)五言律诗(律诗、近体诗),山水田园15 . (2分)平淡质朴;“明”、“岀”

16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1分)。作者这样写,再一次突岀表

现“新晴”这一诗题(1分),因为“新晴”人们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1分)。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1分)。

⑴极目穷尽目力。

⑵氛垢: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⑶郭门:外城门,也泛指城门。

⑷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籽”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2]

译文: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岀现在山脊背后。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练习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 16题。(8分)

甲:早行

陈与义温庭筠露侵驼褐①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乙: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寂寞小桥和梦过,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注①“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②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③杜陵,

稻田深处草虫鸣, 因思杜陵梦③,凫雁满回塘。

汉宣帝之陵,温庭筠幼时在靠近杜陵处居住,所以他自称为杜陵游客。

14.从体裁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5.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写景颇有特色:黎明之前由于地面景物暗,因而天上“星斗”就显得“分外明”,所

以写“明”是为了写“早”。

B.甲诗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岀了一幅独特的

“早行”甚至是“夜行”图。

C.乙诗有一半是在直接写景,景中蕴情,其妙处在于体物入微,形象生动,细腻地刻画岀羁

旅之人去国怀乡的复杂心理。

D.甲诗偏重从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刻画“早行”意境;乙诗侧重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

从正面呈现岀行之“早”。

16.两诗中均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早行赏析】

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岀,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岀来。“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第三句“寂寞小桥和

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第一句不

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岀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商山早行注释】

⑴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

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du o):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 u):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⑷枳花照驿墙:照:使……明艳。枳(zh 1):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门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

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为: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 u)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弯曲

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答案:14.(1分)格律诗(近体诗、近体诗)

15.(3分)B (没有比喻)

16.(4分)甲诗写诗人(行人)过小桥时还在做梦,说明岀行实在太“早”,觉未睡醒,一上

马就迷迷糊糊睡着了。驿路行人必经之地的小桥,而如今却“寂寞”“和梦过”,再次印证了诗

人岀行之“早”。(2分)乙诗的“梦”是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之梦,与首联“客行

悲故乡”相呼应。梦中的故乡景“凫雁满回塘”与旅途上“槲叶落山路”的景形成对照,突岀了

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练习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①薰风:南风,和风。《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相

传其首句为:“南风之薰兮。”②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③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④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⑤玉盆:指荷叶。⑥琼珠:

形容水的泡沫。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_________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 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 分)14【答案】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层级为A级。写出词的一种别称即可。

15【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首词写的是初

夏时节的闺阁生活。上片写初夏已经悄悄来到一个少女身旁,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之后,

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时光。答题时要整体理解词意。可用排除法作答。

16【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

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点拨】此题考查对词的鉴赏能力,能力层

级为E级。这首词注意景象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

效果。上片写了一幅由景、少女共同构成的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推出一幅庭园野

趣图,女主人公卓立其间。从最后两句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抑。

【词意】: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

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1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

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

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

腾着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着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

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

闻人声,时闻落子。”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

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歇拍二句,写弄水叶

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

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岀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

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

兴奋,不能自持。

【练习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3题。(8分)

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

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

长杨作雨声。

17 ?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更替)

18. C o

【练习五】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6-18题。(8 分) 甲

乙 约客 赵师秀 雨睛 王驾 黄梅时节家家雨,

雨前初见花间菱,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

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16?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 口2 分)

18.甲、乙两首诗后面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4分)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2分)绝句(或:七绝)

17. ( 2分)黄梅时节(或:初夏)(1分)蜂蝶(或:叶)(1分)

18. ( 4分)甲: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

2分)(言之成理即可) 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 2分)(言之成理即可)

【练习六】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鉴赏: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 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 “征人 ”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 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 不休。这两句 “岁岁 ”朝

“朝”相对, “金河”“玉关”“马策”“刀环 ”并举,又加以 “复”字、 “与”字,给 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 “岁岁 ”说到“朝朝 ”,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 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 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 ”,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 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 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1、 从这两 2、 这两首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富 3、 下列说 、甲诗开头两句犹

、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同

16.

牧 H 诗。(1分)

同:甲诗是通过描述 弋王朝 ) 岀一幅骊山

图景。 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咏史。

容清

口 7 ‘I 丄 吕法不, 「?一……宫凄千门次第开抒发了作者对历代 法不正确的二项是(妃子笑,)( :在读者面前展现 诗所咏对象 ____________ ,讽刺了 — □ □ (3 分)

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练习七】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 题。(8 分)

[ 黄钟] 人月圆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

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 .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 .“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 .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14、曲牌

15、B

16、“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练习八】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 分)

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胪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胪;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

歌中的“ _______________ ”一句同说一事。(2分)答案: 16 ?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