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95677832.html,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作者:相琳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

摘要:汉语称谓语“老板”的词义演变一波三折,几度沉浮。本文回顾了“老板”和“同志”称谓语在我国的使用历史,然后考查它们的使用状况,最后重点分析近年来它们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老板同志用法特点原因

近年来“老板”一词很流行,不单企业单位职员称上司为“老板”,事业单位中下属也称领导为“老板”,就连校园里学生也使用“老板”这个称谓语,“老板”一词成为研究生导师的代名词。“同志”一词也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那种志同道合的意思,而是同性恋的同义语。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称谓语的变化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本文试对“老板”“同志”称谓语的发展变化作些浅要的梳理,探寻词义的演变方式,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一、“老板”称谓语的古今嬗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老板”的释义是“①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②旧时对著名戏剧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戏曲演员的尊称。”“老板”下的词条有“大老板”“后台老板”“小老板”等。可见,“老板”一词原来属于商业范畴和演艺界术语。但是现在“老板”几乎成了泛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称导师为“老板”,这是新时期产生的新语义、新用法,是一种“酒瓶装新酒”的语言现象。

“老板”一词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古代“板”极少与“老”连用。《诗·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古代用木板做房子,指木板房。“老板”源于戏曲行业,每个戏子的名称和所演的剧种都会在一个板牌上写明,戏班的班主和那些戏班的名角便被叫做老板。如我国最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就被人称为“梅老板”。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研究

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研究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大学校园里的流行文化与流行语也与校外社会青年流行语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如2001年左右最受大学生青睐的“酷”一词,不仅是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词语,而且是这一时期全国城市青少年中最流行的词语,体现了青少年社群整体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同时,大学生流行语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词语,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生活风尚。目前学界对流行语的概念尚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指一段时期内人们使用频率特别高并有新鲜感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在一定时期内的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家或社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些热点现象,实际上也就是“高频词语”。另一种理解将流行语界定为一段时期内在人们口头流行的时尚性词语,是具有新颖性、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种口头语汇。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属于第二种理解。下面我们就一些具体的流行词进行分析。 (1)、“郁闷”:据称是近年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流行语,表示内心的忧虑、烦闷、空虚、茫然、紧张等不快乐的情绪。 (2)、“PH”:Pig Head(猪头)的缩写,调侃别人的“脑子笨” (3)、“翘课”:是“逃课”、“旷课”的另一种说法。指为无关紧要的事或无故而不去上课。与后二词核心意义相同,但表达的感受不同,表示不去上课而没有惯常逃课应有的理亏心理,有“堂而皇之”、“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有技巧”、“另有作为”的意味。使用该词让人觉得甚至让自己觉得,不上课是有正当理由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请假。 (4)、“挂”:指考试不及格。可能的语源有两个:一个是“挂红灯”的简称,因不及格的分数常用红笔打,称作“挂红灯”;另一个来源是黑话,影视片中的黑社会角色常用“挂”表示“死”,被学生借用,夸张的表示学生不及格后面临的“悲惨境况”。例如“怎么样?没挂吧?”“完了。挂了两科”。 (5)、“东东”:是“东西”的替代说法,这种重叠本是沿用孩子说话的方式,带有喜爱、亲昵色彩。例如“咦,这是什么东东啊,好漂亮哦!”最初是网络流行语。 (6)、“矬”:用于形容某人无能、无知,或者表现极差。如“矬人,这种鬼点子也想得出来!”带有亲昵、幽默色彩。据称源自喜剧电影《东成西就》里“经典”用语:“唉,你好矬哎!”(7)、“长的安全”、“长的困难”、“长得很谦虚”、“长得有创意”:指长相不好。 (8)、“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95后男孩感叹“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后引发众多二三十岁的青年议论。 (9)、“屌丝”:意指外形矮胖矬,或者举止笨拙、猥琐。屌丝几乎开启了一个人种划分的新时代。没有屌丝这个词,我们都要开始疑惑,以前究竟是用多么复杂的体系去描述生活中切实存在的这类人。2011年前后它只是出现在百度贴吧,被一小撮人提及,2012年因为微博上一众单身宅人的自嘲,从小众词汇变成大众通行语。德国系列短剧《屌丝女士》的出炉,以及接着中国版《屌丝男士》的问世,更是把“屌丝”推至顶峰。屌丝一词已然从一个搞笑网络名词变身成日常用语,矮穷矬和土肥圆等是其同义词,甚至可以大胆预测,屌丝顽强的生命力会使其录入下一次《新华字典》的新词入选名单。 (10)、土豪:土豪本意是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或特指乡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网络中的”土豪“一词又是什么来的呢?这是源于一款网络游戏,游戏中有一个职业“剑魂”,攻击伤害是靠百分比输出的,也就意味着装备越好,伤害越大。但要想装备越好,要付出的人民币也是相当多的,于是这个职业也就被称之为“土豪职业”,这些顶级的虚拟装备,也被称之为了“土豪装备”,这些烧人民币烧得厉害的游戏玩家也就被称之为了“土豪玩家”。土豪现在也指网络上无脑消费的人。

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2011.09 学教育 67 和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驱力。Krashen 指出动机可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成绩、毅力和课堂表现。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过程就愈轻松,语言认知就愈快,知识内化程度就越高。Arnold 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二者对学习均有利,但后者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有利于长期记忆。研究也表明,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内推作用要强于外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的内推作用维持得更为长久(Brown ,1990)。 第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对取得成功的把握程度和积极信念。自信心是进行大量口语练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攻克口语瓶颈的积极情感因素。拥有较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说错了,仍不会丧失自信心,而是更加努力地抓住机会练习口语。反之,自信心较弱的大学生,本来就担心自己口语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然后犯了错误就更加害怕再次上台练习口语,因此放弃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自己口语的机会。久而久之,前者的口语能力进步会很快,后者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四、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1.加强词汇记忆 我们知道一切记忆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单词的遗忘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词汇以及词汇的搭配。由narrow 想到wide ,由long 想到short ,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 ”等放在一起进行“批量”记忆。 2.进行英语口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突出的负作用是造成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语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用来为人类交流的。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为以后社会发展而服务的。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初正式发布了四六级考试改革举措。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推行口试先行的改革。口试先行的含义就是在举行四、六级笔试之前首先进行口语测试。口语测试及格的考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记入最后的总成绩。 五、结语 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都表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告别“哑巴英语”势在必行。而大学英语口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师生的配合,需要学者学的坚持,需要技巧,更需要学 校与社会的重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教授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在掌握了英语口语学习方法后,学生学的不再是“哑巴英语”,真正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的口语交际能力 只能在语言环境中实际掌握,因此,在 课堂上,我们就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这种环境,不仅要求有口语地道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条件,巧妙地安排各种习得活动,让学生在课上学有所获,最终学有所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老公、老婆”称谓探微

“老公、老婆”称谓探微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老公、老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它的产生契合了当时一定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契合度在今天达到一个高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标签:老公老婆社会文化 萨皮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能最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一个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发展和前景,往往取决于它与社会和文化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它的发展前景就越大。“老公、老婆”的产生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契合度在今天达到了一个高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老公、老婆”的产生期 “老公、老婆”这一对夫妻称谓的产生,可以说是伴随“老”字这一虚化轨迹而来的。起初“老”字是作为“老年的”这一意思,因此,“老公、老婆”最初的意思分别指“老年人的通称”“老年女性”。至宋代,“老”字完全虚化,成为一个构词词缀,“老公、老婆”开始用于夫妻称谓。这一带有亲昵意味的称谓是民间文化与情感合力打造的结果。宋元时期,夫妻称谓出现了淡化社会政治等级的趋势,代表性的就有“娘子、太太”。探其原因,一方面,民族的融合影响着中原的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萌芽开始缓慢发展,市民阶层由于新生力量的推动,渐渐在社会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带来了民间文化的繁荣。至明代,“老公、老婆”已是文人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通用的基本词汇了。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说,反映了人们追求男女关系平等的愿望。[1]但这种愿望和当时的社会有本质上的对立。由于封建思想仍旧占统治地位,社会等级制度和观念根深蒂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的传统观念仍占主导地位。“老公、老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要求,但落后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二、“老公、老婆”的退隐期 至清代,“老公”增加了一个贬义义项,可以用来指“太监”。使“老公”一度退出了夫妻称谓的舞台。这虽然有语义演变方面的规律(劣义驱逐良义定律),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对它的选择。由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从维护家庭秩序而扩大到社会国家,《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因此家庭秩序绝对不容颠覆,保持丈夫在家庭中核心而尊贵的地位,至关重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太监”成为历史。社会主义时期的夫妻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夫妻关系:男女平等,没有尊卑。这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带给人们思想观念上巨大的冲击。人们急于想抛弃旧社会的一切不平等,表现在语言上,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95677832.html,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王茹花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1期 【摘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最常用的20个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同时也对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5个原因进行分析,在查证这些流行语来源的基础上,依据其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索这些流行语在校园流行的原因以及可能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而就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大学生选择性地使用网络流行语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流行语调查解析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15-03 网络已经成为今天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在大学校园里、食堂里、宿舍里,还是课间甚至是课堂上,随时随处都会看见大学生借助于电脑和手机上网的各种场景,也随时随地“遭遇”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的“侵袭”。“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产物,以其独具的特点和形式彰显着网络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生热衷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标准、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因此,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打开当代大学生“心灵密码”的钥匙,是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内心世界、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文化价值观和心理动态的有效途径。 一、调查对象和方式 本次调查研究以某师范大学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164名,其中男生84人,女生80人,收回问卷158份,有效问卷152份,问卷有效率为96.2%。调查主要采用问 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知识差异。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情况,本次调查采用开放式的问卷,让学生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在问卷上写下自己经常使用的20个网络流行语和5个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本次问卷统计出的网络流行语共计549个,其中词与短语434个,句子及句子模式115个;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共计33个。为了使该研究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本文的分析建立在使用频率排行前20的流行语(其中包括使用频率相同的不同流行语,因而表一中的网络流行语实际数目共计是23个)和排行前20的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基础之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百度百科、中国期刊网等网站和图书馆,查阅相关研究论文、报告和资料,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对丈夫称呼的演变

对丈夫称呼的演变 随心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间的称呼也很有学问,近期我留意了妻子对丈夫称呼,感到很有意思,故将我搜集到的简要介绍几个,望大家喜欢: 1、良人:远古时期,妻子称丈夫为“良人”;丈夫也称妻子为“良人”。看得出当时男女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的称谓,也带来诸多不便。 2、郎:根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区别男女,人们在“良”字右边加“阝”称为“郎”。在“良”左边加“女”称为“娘”。妻子称丈夫为“郎”。 3、郎君:由于单音节词显得生硬,于是人们就在“郎”字后加了“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了“子”,妻子称丈夫为“郎君”。 4、官人:宋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之称谓,百姓中有了“官人”的称呼。妻子就尊称丈夫为“官人”了。 5、相公:又比“官人”进了一步,多用于书香门第及读书之人。 6、老爷:民国前,官宦人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后来延续到了富贵豪门之家。 7、外人:在宋代,妻子称自己的丈夫“外人,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意思是男人对外,女人主内。 8、先生:近代之称呼。所谓先生,一般指有学识且德高望重之人,也含有老师的意思。称丈夫为先生,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今在海外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9、当家的、掌柜的:明末清初,在民间出现此称谓,现在好多地域还再用。 10、爱人:起源于40年代初,解放区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们,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爱人”之称便被广泛使用。 但在海外“爱人”译为“情人”。所以,海外华人不用“爱人”之称谓。 11、男人:这是最直接的叫法。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仅限于妻子对外时的称谓。 12、我们家那口子:带有某种亲热之味道,但祛除了尊敬的意思。 13、孩子他爸(爹):委婉朴实的称谓,农村多用。 14、老板:现代化的称谓,由“当家的”演变而来。但必须是有地位和财产的男士,才能获得如此称谓。现代家庭中,更多的称妻子为“老板”或“领导”。

称呼语研究综述 (1)

称呼语研究综述-大学语文论文 称呼语研究综述 ○阮凯歌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称呼语研究特点 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变化。例如“客官”、“大官人”反映“官本位”思想。“老板”和“老板娘”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对商人身份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事物新行业的出现,出现很多称呼语的缺位及混乱现象,这非常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称呼语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不少,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称呼语或者称谓语的系统理论总结以及对某个具体的称呼语的研究上,对称呼语进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生活中常用的称呼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是以提高人们之间交往的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 一、关于称呼语 关于称呼语,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异中有同,笔者摘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刘永厚(2010)认为,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称呼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

一,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称呼语可以标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同时也能定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其二,人们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称呼语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立场态度、建构新的身份和实施言语行为。 王卫强(1994)指出,称呼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又要考虑跟自己的关系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李春华、李勇忠(2002)指出,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从各家对称呼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语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单位;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指称称呼对象,而且可以传递感情;对称呼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二、称呼语的分类 根据称呼语的的语义,我们将称呼语分作7类。 1.姓名称呼语。包括姓加名、名、小名、昵称等等。如张三、小明、老张等。 2.亲属称呼语。指的是有直接或间接亲属关系的称呼语。如爸爸、妈妈、舅舅、姥姥等。 3.拟亲属称呼语。是应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这一称呼用法应用的十分广泛。如阿姨、叔叔、大娘、大哥、大姐。 4.表示职位或头衔的称呼语。包括局长、司机、经理、大夫、护士、主任等等。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谭绍芬 0134 赵丽泉 0123 胡莉 0131 赵欢 0114 龚雪 0233 标题: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三.调查过程安排 四.调查问卷设计 五.调查分析 六.调查总结 附:1.人员工作安排 2.经费预算 一.调查背景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刺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的语言文字。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却深刻反映了某种社会想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目的: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识、了解和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所持以的态度。 意义: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推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进而分析和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 .调查过程安排 四.调查问卷设计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研究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问卷,希望您能认真作答,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调查,祝生活愉快! 性别: A.男 B.女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学校:(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1 你经常上网吗? A天天上B经常上C偶尔上D几乎不上 2上网时你会关注网络流行语吗? A非常关注B关注C偶尔关注D没兴趣 3通过网络了解流行语的渠道(多选) A论坛,贴吧B新闻网站C即时通讯(QQ,MSN) D博客E其他 4你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A很了解,一看就懂B比较了解,知道大部分C不是很懂,会一点点 D完全不懂 5你对下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 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完全不用 A.给力①②③ B.你懂的①②③ C.我是来打酱油的①②③ D.羡慕,嫉妒,恨①②③ E.坑爹①②③ F.神马都是浮云①②③ G.我勒个去①②③ H.我爸是李刚①②③ I.___的人,你伤不起①②③6你听到某个人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觉得他\她...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可打印修改)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 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 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 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 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 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 “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 “母亲”。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 是“Dad” “Mom”。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

不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如在中国,我们对亲人的称呼种类非常多,“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爹”“姨妈”“表姑”“表舅”“堂姐”“表姐”“三哥”“四嫂”“表兄”“姨姐”等等,中国对亲戚的尊称非常繁琐。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他们的称呼很简单,“sister”“brother”“uncle”“aunt”等。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西方对亲人的称呼不像中国一样严格按照长幼尊卑来区分。 第二,社交上的称呼的差异。尽管,生活中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对于一些和我们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常常会直呼其名,但是在重要场合,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不会直呼其名。在汉语中,我们大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初探 谭楠 对外汉语专业3班 摘要:本文试图用社会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观点,对当前大学校园中的流行语现象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以期了解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方言,而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促成其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社会方言;言语快感;社会转型 〇引言 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正是这个缘故,我们只有联系社会的发展,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发展。”①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就为社会与语言搭起了一座桥梁。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这个社会语言学的新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学者布赖特(W·Bright)的《社会语言学》中,大致意思是说:语言是一个变量,社会也是个变量;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从而引起种种变化。换句话说,当社会发生激变或渐变时,语言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②所以,正像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指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③。 0.2 社会的激变在语言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快也是最直接地,即体现在流行语这一现象上。因为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流行语现象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语言学或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认为,不同领域内的流行语现象反映着不同领域内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因此,未

从_老公_老婆_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

从 老公 老婆 的称谓看词义的演变陈辉霞 萨丕尔说: 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因此,作为婚姻关系称谓的夫妻间的称谓,也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 老公 、 老婆 这对夫妻称谓词的词义演变就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一 从古至今,人们对妻子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最初的 妇 、 妇人 、 妻 到代表一定等级的 夫人、太太 ,再到显示男尊女卑、带有鄙视色彩的贱称 妾、内人、内子、贱荆、贱累、贱内、荆人、山妻 等,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得到最好的体现。同时还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色彩的 妻子、老婆 等,这些称谓一直使用到今天, 其生命力非常顽强。从近代开始,又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称谓,如 爱人 等, 爱人 可指夫妻任何一方,可能是五四以后,从英语的lover翻译过来的意译外来词。当然,对妻子的称谓还包括在方言中曾经出现或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称呼,如 媳妇、婆娘、娘子、堂客、屋里的、做饭的 等等。 指称丈夫的称谓与指称妻子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在传统的差序格局中, 夫 被规定的地位和身份是 上 而 贵 ,这自然就要求称谓在认定时使用尊称、敬称。 男人是一家之主,这种地位通过妻对夫的称谓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借用先秦时的 君 ,以及汉唐的 卿 、 郎 等来表示夫君,大抵没有脱离权力的痕迹。最高的称谓是把丈夫当作所依赖的 天、所天 ,这则是源于对天的崇拜与敬畏。 学而优则仕 ,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为妻者对丈夫的共同要求。因此, 官人、相公 等称谓则从泛指为官者而演化为丈夫了。如果说, 官本位 是社会意识, 夫本位 是家庭意识,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则融合了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意识。 良人 在 诗经 中就早已出现,在上古可以是夫称妻,后多用于妻称夫,但后来还可以表示 平民、良家子 等含义,使其语义负担重,最终被淘汰出局。而 先生、丈夫 等尊称则源于时间,即年长。对应于平民化的 老婆 ,相应地,就出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平民化的称呼 老公 。这一用法的出现,表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男女之间、夫妻之间社会地位相对地趋于平等。当然,这也只是相对于一定阶层来说的。 二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老公 、 老婆 自出现至今,形式上没有变化,但意义上却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人认为 老公 一词是改革开放后由港台地区传过来的方言词。实际上, 老公 、 老婆 的称谓古已有之,并非先诞生于南方的港台地区,而且 老公 、 老婆 这两个词的形成经历了词义的引申、虚化、泛化以及特指等演变过程。 老公 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 老 和 公 组成。 老 本义是年岁大的。 论语 季氏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公 古有对老年人的通称之义。如: 战国策 孟尝君问: 冯公有亲乎? 后来, 老 和 公 这两同义词复合成复音词 老公 ,引申为对年长者尊称的意思。如:汉刘向 说苑 政理 (齐桓公)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是为何谷? 可见, 老公 最初出现的意义并非我们现在对丈夫的爱称,而是对老年人的通称,如: 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 : 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 搜神记 卷一 : 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诣门求见。 宋书 萧思话传 : 既久废射,又多病,略不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叹息。 从上可以看出, 老公 的词义由中性向贬义发展,词义有虚化的倾向,由此, 老公 也就变成了对老年人的蔑称,意思就与我们今天的 老东西 相当。如: 北史高隆之传 : 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因此大怒,骂曰: 徐家老公 ,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 到了宋元时期, 老公 由泛指所有的老年人发展为特指自己的丈夫,而其中的 老 就是一个构词用的前缀,已失去 年长 义,仅仅是一个具有附加意义的词缀。如: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 : 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 元杨显之 酷寒亭 第三折黄钟民白: 高成,我老公不在家,我和你永远做夫妻,可不受用。 明 春芜记 第四回; 嘴儿捺得红,眉儿画得浓,只要吃醋拈酸打老公。 老婆 一词的演变基本上与 老公 相同。 老婆 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它既指 老年女性 ,又 24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冯勇,男,内蒙古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硕士。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冯勇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 英汉语言的称谓语体系均包蕴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 治背景、伦理道德等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本文以对比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英汉称谓语泛化程度的差异,并探讨了导致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 称谓语; 对比; 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 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14-02 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亲缘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血亲与姻亲共有的和相互有关的信念和期望构成的思想领域就是亲属关系,对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加上使用规则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的亲属体系(哈里斯,1983)!。每种语言的称谓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谓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对比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英汉语言中称谓表达形式及其差异,使得语言交际符合语用规则。 一、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可概括为语义特征差异、称谓派生词差异和语用功能差异。 (一)语义特征差异 英汉语亲属称谓词具有下列语义特征:通用性与专用性;比喻性和分级性。汉语称谓词专用性的语义特征表现为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而且语义明晰(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制#)。相对于英语称谓系统而言,汉语亲属词特征可以概括为 长幼有序,父系母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英语亲属称谓呈现出数量较少、指称宽泛、语义模糊的特点。如: unc l e !一词可用于父系的 伯伯!、 叔叔!、母系的 舅舅!、 姑父!以及 姨父!等姻亲; cous i n !则涵盖了 堂兄、弟、姐、妹!、 姑表兄、弟、姐、妹!和 姨表兄、弟、姐、妹!十二种亲属关系,不论父系母系,也不分男女长幼。这是因为英语称谓语属类分型,呈现通用性的语义特征。而汉语称谓语属叙述型,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亲属界线分明,既标明辈分,又标明排行。 (二)称谓派生词差异 冯汉骥指出,大多数汉语称谓词都是由核心称谓加上其他修饰词语组成的。核心称谓表示核心的亲属关系,可以单独使用;而大部分修饰词语都是表示辈分与旁系亲属关系, 附加在核心词上构成新一层的亲属关系。汉语核心称谓中有一些词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汇,如 孙! 婿!,它们只能通过附加修词语来构成与汉语语义相等的称谓。英语称谓词的特点是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式变化来表示,因此常在一些亲属称谓词后面加 y !、 i e !,或用一些表音手段派生。如 mu m -mumm y !; m o m -m o m m y !; dad-daddy !。 (三)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差异 很多学者都从指称和社交功能的角度对称谓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英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 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等语用含义。卫志强(1994)、包惠南[1]等认为汉语称谓语不仅具有前面几种语用功能,还具有表达 亲疏、好恶!等语用功能。下面就英汉称谓语的这些语用功能进行比较。 1. 亲、疏!程度差异。英汉语称谓体系中表示亲疏关系的语用指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亲属称谓,一是非亲属称谓。其表现方式主要有:直系(内)/旁系(外)、 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复数+称谓!(吕叔湘、江蓝生,1985)等。父系母系反映着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如,称自己姐妹的儿女为 外甥!, 外甥女!;称自己的母亲的父母为 外公! 外婆![2]121。英语中则使用同样的形式称呼父系母系的旁系亲属。在非亲属称谓方面,表示亲疏含义的常有 老/小+姓氏!。 2.敬、谦称差异。汉语中表示敬称含义的称谓比较丰富,主要的表达形式有 (姓氏+)头衔或职务!以及一些特殊称呼语如尊:尊府、尊兄、尊驾;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令:令郎;大:大作、大驾;子:孔子;帝王:圣上,万岁,陛下,阁下;谦称自己:小可、在下、老朽、微臣、愚见。 英语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头衔称谓语可加姓氏外,均采用头衔或职务直接称谓(如m ayo r ,m anager 等),没有像 Ca r penter S m ith !这样的称谓。 ? 14?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