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 秀教案

1.作者简介: 班固( 32—92) ,我国东汉著名史学 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 16岁 入 洛阳太学,博览群 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 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 《史记 后传》基础上 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 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 上书解释, 汉明帝 读了班固的书 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 “潜精积思 二十余年 ”, 终完成 汉书》写作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 二、过程和方法 》的相关知识。 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 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 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 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 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 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 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 观

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

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 巧和方法。

节,弘扬爱国主题。

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 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 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 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 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 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 到 心灵的选择。在这 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 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 怀虔 诚走近一位古人 ,他就是——大汉苏武。 )【播放李娜的《苏武 牧羊 》】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 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 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 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 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 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 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 《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 族英雄。汉武帝时,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 辛,持节不屈,成为 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 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 比的人生。 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 品和背景。学生介绍

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

,然后明确。

》(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

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

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

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朗

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

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

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 u)监;②数(shu o )通使相窥(ku》观;

③以状语(y u)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e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 o)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 a nzhi)归汉;

⑦置煴(y^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 u有误。煴,有二音,读y口n意为微火” 读yf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 u )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足下;⑩ 何以汝为(wei)见;(11)子卿尚复谁为(we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 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 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 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 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讪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 u)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戸(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丨1、(3-4)扣留自杀一一义不受辱

武丨㈡备受艰辛2、(5)恐吓一一威武不屈利诱一一富贵不淫

传丨坚守气节3、(6)逼迫 --------- 贫贱不移

I 4、(7-8)劝降------- 私情不动

7三)(9-10 )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 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 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

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新教材新学 案》64页“自主学习篇”练习题一、二。

2 ?反复朗读课文,加 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 )中厩( )监 数( )通使相 相当( ) 丈人行(

) 厚赂( )

雪 缑()王 昆邪( )() 置煴( )火 天雨( )

檠()弓弩 牧羝()

扶辇( )下除 啮() 雪 斧钺() 汤镬() 游弋( 廩( )食 禀() 报 马畜(

嗫嚅(

)(

)

劾(

)大不敬

置币遗(

)单于

2 ?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 部的

一史,它记载了从 ___________

之间229年

历史。作者

期的著名

家和

家,

他的重要辞赋作品之一。

二、同桌二人,借助 字词典、课文下注释、《新教材新学案》,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 边注释边翻译,互相 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 叛”,背叛)

②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 毡”,毛织品)

③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 J”,收藏)

④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 无”,没有)

⑤ 法令亡常 (亡:通 无”,没有)

⑥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 家(亡:通 无”,没有) ⑦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 无”,没有) ⑧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 现”,显现)

⑨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 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 诀”,诀别) ⑩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 义:老人、长辈。今义: 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 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

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 :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

义: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E、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 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 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 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E、判断句

( 1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 1 )见犯乃死,重负国(2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三、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 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

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

命的事迹,有力地刻 画了一个 “富贵不能淫,威 武不能屈 ”的爱国志士的光 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 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

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 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 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 神,文章在记 “行 ”时又着力 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 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 争的风口浪尖上,让 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

,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

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 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处理,

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 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 威胁,唯有坚守信念 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 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 分析卫律、李陵的性 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 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 李陵:与卫律不同 ,他对汉朝还有 感情,对自己叛国的 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 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 ,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 比,看看

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 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 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 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

保 持气节。

(2) 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 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 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 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 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 系祖国,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 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 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 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 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 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 三、学生总结文章塑 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 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 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 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四、拓展延伸 : 谈 苏武的现实意义

思考讨论: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认为他是愚忠,不值得效仿 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回答。

生活当中,我们也在 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高位、玩 乐、浮华……如何去面

对它们,这关乎心灵 的选择。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

20年身处孤独跋涉 26 万公里送信

进山的王顺友,有身 带伤痛为战友守墓 30 年的八旬老人欧兴田,有 23 年为农村群众送去 11000 场电影的残疾放映员马恭志,还有行 走崎岖山路 19 年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 陆建芬。是什么让他 们抛却了繁华的诱惑,而去与孤独相伴? 我想,只因他们心有信念, 甘于奉献,这是浮华 面前心灵的选择,这是寂寞之中灵魂的坚 守。

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 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 魅力,千古流芳!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在这样的选择前,无数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进这样一位故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作者作品p192 三、读 四、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同步作业) 五、全文结构(p142) 六、讲授课文 传记主人公:苏武(生平前140-前60年),80岁,写了19年,出使匈奴的19年,不是每年都写,侧重特殊变故时期(写传记并非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写苏武作为使臣,面临特殊变故时期所表现的品质及言行举止),传记写作方法、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班固作为史学家,但在写人物上有高超的技巧,苏武80年没有写太多,身世只用一句话: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侧重写出使匈奴19年的艰辛历程,又抓住了19年中遇到意外之变时的品质。 (一)、学生齐读1、2段 分析苏武出使的背景、原因 (二)、苏武出使匈奴19年或者说80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三件事:自杀·反劝降·牧羊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学生齐读3、4段) 欲自杀→引佩刀自刺 自杀原因: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 品格:国家利益至上、为国捐躯(苏武身份:使臣,手下叛乱,身为代表团团长,维护国家利益,以死全节)(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自杀行为结果:(卫律)惊、(惠等哭、同伴)哭、(单于)壮 (为苏武人格魅力感染) 2、分角色朗读卫律劝降部分(5段) 劝降步骤: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杀鸡儆猴、威逼)→利诱 (品味苏武语言)

(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牧羊);此之为大丈夫)3、齐读7段李陵劝降部分(长期的精神折磨不成后) 李陵劝降层次:挑拨君臣关系(语言、个人、君:法令无常)、断绝亲情之念(语言)、宣扬叛徒哲学(不得归汉、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李陵与苏武关系:素厚、感情牌)同一环境的比对中,凸显人格魅力(张胜、卫律、李陵) 思考:先让李陵,再让卫律劝降?(人可过刀山火海,但经受不了孤独寂寞的折磨,更难过感情关;不屈服是铮铮男儿的气概。但人往往会倒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中,此时给一点温情,这种安排更能凸显人物品格。苏武的语言:忠臣哲学,臣侍君如子侍父···,可看出苏武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伟岸品格)难怪单于也为苏武的崇高气节折服(壮,想方设法让苏武投降),在周围人的比对中一个伟岸的人物形象诞生了。 4、思考: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有什么不同?品味苏武的答词p194 忠贞不渝、铮铮铁骨,难怪单于费尽心机想要让苏武屈服。(壮:为苏武气节折服) 5、读第6段苏武牧羊部分 卫律威逼利诱不成→长期的精神折磨(幽禁流放,精神上摧垮苏武)(斗争方式:从求死到生存)(苏武想活下来为敌人奸计不能得逞,为维护国家尊严,活着比死更难) 茫茫北海之上是什么支撑苏武活下来?(杖汉节,卧起操持—一心向汉、满腔爱国热忱)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原为祖国捐—陈辉 如果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话,那牧羊生活就是“贫贱不能移”,孟子曰:此之为大丈夫。 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苏武形象的写照。 七、历经艰辛万苦,苏武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学生读9、10段) 唐·杜牧: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八、拓展,面对如此形象,我们的感触。 学生谈(维护国家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们生活中的诱惑,不要把苏武离得太远,精神种在心中。当我们面临网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疏通文言 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讲课讲稿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 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 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 U)监;②数(shu o )通使相窥(ku I)观; ③以状语(y U)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百)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 b)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mzh i) 归汉; ⑦置煴(y m)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 y印”有误。煴,有二音,读y tn意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

(完整版)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 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教案3新人教版

苏武传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苏武传教案(教师版)

苏武传 班固 [学习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 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木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 粉笔,黑板,教室,班班通,课件(多媒体技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授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一一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自主学习,筛选信息 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 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3)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苏武传公开课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 32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四)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苏武传》教学设计解析

《苏武传》教案设计 他山中学语文组汪勇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苏武传》的教学设计

模块四——第四单元 单元整体分析 1、本单元篇章为人物传记,着重学习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 2、在诵读练习中领悟在当时背景下,人物身上的不朽风采与壮志豪情。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人格魅力。 (2)体会人格魅力以及叙事写人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意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2)体会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性格。 (2)教育学生身处困境更应坚强,在个人与国家利益面前以大局为重以及对同家和民族忠贞不渝的崇高气节。 【教学重点】 1、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在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进而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结合文本分析苏武形象,并从苏武身上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计划】本课计划用1课时。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教学内容】在课前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并在相关问题中点拨重点词语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个忠贞爱国的英雄感染了一代代人。他穿越历史的迷雾向我们走来,弹奏出感人肺腑的一段被囚牧羊的心曲,

这就是苏武。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出使的道路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再去接受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爱国精神的洗礼。 二、问题设置 1、文章意在塑造苏武这一形象,但在全文用了一定篇幅写苏武出使的背景,这对于表现苏武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熟悉课文词句并讨论。 文章在一开始就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在这一背景下出使,表明其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这也是后来扣留苏武的原因。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在这里“蹈”是“踩”的意思。)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名词活用为动词“抬”)归营”,“单于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名词活用为动词“执、拿”)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一功背景的介绍都给苏武提供了一个尽展风采的环境,同时也为他人格的突显作了铺垫。它是苏武形象鲜活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2、文中几次写单于派人劝降苏武,从中可以看到苏武什么样的性格?请同学们围绕5至7段讨论。 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来劝降苏武: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怒斥喝退。把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形象刻画的异常鲜明。从面在对比中我们看到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和光明磊落的伟大人格。第二次是匈奴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之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上让他放羊。这一次苏武以手持汉节粉碎了匈奴的野心。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情节表现了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的高尚气节。同时也刻画了李陵复杂心态。借李陵之口表达对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程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 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发表自己对苏武的看法。【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 【教学设想】 1.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 PPT,板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苏武牧羊》的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导入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师生回顾传记里的人物事件: (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板书:出使——遇意外——两次自杀——卫律劝降——北海牧羊——李凌劝降) 三、研读: 1.问:作为一个使者,苏武为什么遇事就自杀?原因? 分析:人物言行(两句话——“重负国”“屈节辱命”),人物身份,得出人物品格。 问:自杀行为收到怎样的效果?(“惊”,“哭”,“壮”) 2.分析卫律劝降: 问:几步?苏武的反应?结果怎样?体会苏武内心的想法。 分析:三步,总结为:威逼利诱。反应:不答,不应,大骂。 问:威逼利诱没有结果单于又对苏武采取怎样的行动?(“幽禁”,“流放”) 问:北海的生活怎样?苏武怎么面对的?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请学生讨论。)体现人物什么精神? 分析:“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以至于“匈奴以为神”。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又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及《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句常识。 2、分析文章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板书《苏武传》) 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家庭---- 父亲:班彪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2、《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容易产生惧怕或厌烦心理,加之文章较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很有难度。本节课要让学生没有畏难情绪,使课堂活跃起来,这需要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先快速疏通文句再设疑思考,由筛选信息到讨论概括,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一篇文言文,是一篇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的教学,最核心的问题是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因此,让学生通过抓细节来认识历史上的苏武,感受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进一步了解《汉书》的特点即作者还原历史真像、忠于历史事实的责任感。以史为鉴,让青少年传承文化知识,更要传承民族精神,提升传记类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技能目标 学习人物传记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和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苏武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进一步了解《汉书》的特点即作者还原历史真像、忠于历史事实的责任感,青少年不仅对文化知识进行传承还要对民族精神进行传承。 【教学重点】 通过抓细节分析人物性格,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感受苏武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青少年不仅对文化知识传承还要对民族精神进行传承。 【教学准备】 相关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令后人景仰和追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拜访苏武,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幻灯展示:《苏武牧羊图》) 1、问: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公元前140—公元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案)

苏武传 【背景简介】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二、推进新课 班固(32~92),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三、创设氛围 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 (学生阅读注解疏通大意) 师又到了“答记者问”时间了,欢迎同学们踊跃发问。 生第1段“匈奴使留在汉者”,注解解释为“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可否据此判断这句是定语后置句呢? 师你对问题的分析推断思路很好。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刚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一个类似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结构与“匈奴使留在汉者”相同,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