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第一章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风景资源、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定义

①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②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③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二)景物、景区、景点、景观的定义

①景物:是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

②景观:是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③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④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规定的用地范围,包括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三)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

1、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政治属性

4、经济属性

(四)风景名胜资源的特征

1、整体有用性

2、空间的固定性

3、时间的无限性

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

5、景观的共享性

6、景观的开放性

(五) 风景名胜区发展的三大阶段及其特点

①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中国有许多珍贵灿烂的风景名胜在社会发展较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程度的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和破坏,这些风景名胜资源所持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审美等价值逐步丧失,也一直未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②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和县(市)三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理论基础。

③风景名胜区发展阶段1994以后:1992年以来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公众旅游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风景名胜区从规模到综合经济实力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六)风景名胜区的现状

①从“遗产申报”看风景名胜区的现状:?就是我国大多数遗产地在申报过程中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拆迁违章建筑,政治脏乱的风景环境,才使景观整体上或局部上恢复了原有的面目。?有的遗产项目在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并没有珍视与善待这

些风景名胜资源,反而将其视为摇钱树,过度地开发使用,对其造成了建设性的破坏。

②从“权属不清,政出多门”看风景名胜区现状: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权属不清,“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三权混淆。

③从“资源的无偿或低价使用”看风景名胜区的现状:风景名胜区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制度而导致对资源的破坏与浪费现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④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看风景名胜区的现状:?各项法规的针对性比较强,都不同程度地带有部门管理色彩,使本来完整的风景名胜资源被分割,并采用不同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这难以避免对同一景观资源的管理出现法律上的重叠与矛盾,同时也难以保障在法律上对风景名胜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行统一管理?资源法律的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给那些以破坏资源为代价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投机行为有机可乘。?执法不严的问题在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突出表现为对规划的违反。

(七)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八)森林公园的定义、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

1982年9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批准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九)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的定义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

(十)风景名胜区的本质是什么?

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自然变迁的写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然景观遗存与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当中得到集中体现。

(十一)风景名胜区的四大功能:

①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历史文化信息;②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③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国民素质提高;④通过合理开发,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十二)风景名胜区的组成归纳为三个基本要素

首要的因素是游赏对象、第二因素是游览设施、第三因素是运营管理。

(十三)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①按等级特征分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②按用地规模分类: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

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③按景观特征分类:?山岳型风景区?峡谷型风景区?岩洞型风景区?江河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森林型风景区?草原型风景区?史迹型风景区?综合型景观风景区

④按布局形式分类:?集中性风景区?线性风景区?组团型风景区?放射型风景区?链珠型风景区?星座型风景区

⑤按结构特征分类:?单一型风景区?复合型风景区?综合型风景区

⑥按功能设施特征分类:?观光型风景区?游憩型风景区?休假型风景区?民俗型风景区?生态型风景区?综合型风景区

第二章国外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IUCN的定义及世界保护委员会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IUCN中文名是“世界保护联盟”,始建于1948年,旨在促进世界范围内自然多样性与完整性的保护和确保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生态可持续性。

世界保护区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致力于促进世界范围内陆地和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

工作内容包括:南极考察、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经济收益、当地社区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与信息、景观保护、教育培训以及保护区的旅游业。

(二)国家公园的定义与功能

①定义:一个国家公园,是这样一片比较广大的区域?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及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这里存在着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国家最高管理机构一旦有可能,就采取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取缔人类的占据和开发并切实尊重这里的生态、地貌或美学实体,以此证明国家公园的设立;?到此观光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批准。

②功能:?提供保护性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国民游憩地、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学术研究及国民环境教育

(三)第一个国家公园

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产生于1872年黄石公园。

(四)世界遗产的徽志

世界遗产的徽志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

(五)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定义

自然遗产是包括举世无双的自然、生物和地质构造、濒危动物种类的栖息地和植物生长地,以及具有科学价值、保存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地区。

文化遗产是包括历史古迹、古建筑群以及在历史、建筑艺术、考古、科学、民族学和人类学方面具有重大价值的遗产。

(六)生物保护区可划分为哪三个区

①核心区②缓冲带③过渡区

(七)世界自然基金会定义及最终目标

①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是世界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

②最终目标:制止并最终扭转地球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并帮助创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③主要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减少去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八)《拉萨姆公约》的定义

是当时针对一种特定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全球性公约,并由世界保护联盟的秘书处负责具体执行。

(九)湿地定义

不论天然或人为,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十)世界地质公园的徽标

世界地质公园的徽标由约克·佩诺先生设计,图案上部的“UNESCO”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英文缩写,下部的“GEOPARK”是新创造的英文名词,译为“地质公园”。中部的图案象征着地球,是一个由已形成我们环境的各种时间和作用构成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

第三章风景名胜区规划导论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

理论:①系统理论②可持续发展理论③生态学理论

方法:①思维方法②理论方法③研究方法④技术方法⑤管理方法⑥工作方法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综合分析评价现状②依据风景区的发展条件,从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出发,明确风景区的发展方向、目标途径③展现景物形象、组织游赏条件、调动景感潜能④对风景区的结构与布局、人口容量及生态原则等方面进行统筹部署⑤对风景游览主题系统、旅游设施配套系统、居民社会经营管理系统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和主要发展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安排⑥提出实施步骤和配套措施。

(三)风景名胜规划的功能

①控制作用②协调作用③优化作用④保障作用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择优性原则③动态性原则④调控性原则⑤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五)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①方法的科学性②空间的地域性③系统的复杂性④内容的相对性⑤实施的可操作性(六)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定义

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都是指国土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七)城市规划及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主要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在全面研究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额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各部分的组成、选择各部分用地并加以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使他们各得其所,互相配合,为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八)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系统评价,以此拉鼓励土地利用者选择提高其生产力、可持续利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最佳途径。

(九)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与旅游系统合理发展的结构性筹划过程。

第四章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逻辑程序和编制程序

逻辑程序:①系统分析与评价②明确问题③整合系统④方案的筛选⑤系统优化与完善⑥系统的补充与调整

编制程序:调查研究阶段、制定目标阶段、规划部署阶段、规划优化与决策阶段以及规划实

施监管与修编阶段

(二)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的内容

主要分为风景名胜资源系统、旅游服务系统及居民社会经济系统3部分,涉及测量资料、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与经济条件、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及土地与其他资料4个方面的内容。(三)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的3个阶段

准备阶段、资料和数据采集阶段、成果编辑阶段

(四)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的定义

所谓自然景观资源,是指以自然事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可分为天景、地景、水景、生景4个类别。

所谓人文景观资源,是指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事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风物4个类型。

(五)风景名胜资源外在美的类型

①形态美②色彩美③动态美④听觉美⑤嗅觉、味觉、触觉美⑥结构美⑦功能美(六)科学价值评价的指标分析

①多样性②稀有性③代表性④脆弱性

(七)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原则

①人作为评价者或评价主体,必须在兼顾现场体察感受和社会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把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防止并克服在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之间的片面理论及其评价效果。

②需要在准备把握景源特色的基础上,采用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③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易作单独评价。

(八) 规定风景名胜区范围的原则

①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②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③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④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九)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界限的要求

①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②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③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

(十)风景名胜区分区的原则及形式

①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②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③规划分区应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但愿界限的完整性

主要可划分为景区划分、功能区划分、及保护区划分三种形式

(十一)国家公园的分区

IUCN分区模式分为保护性自然区、保护性人类学区、保护性历史或考古区

(十二)风景名胜区的结构的确定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要全面深入地研究风景名胜区现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在风景名胜区现状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游赏、保护、功能等区域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在风景名胜区现有的系统结构。②第二阶段要对现有的风景名胜区结构进行历史的动态研究,依据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以及对风景名胜区未来的发展的预测,来确定多个未来风景名胜区系统整体的结构。③就是在多个风景名胜区规划结构方案中比较分析筛选决策,优化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各要素相互协调有序的规划结构。

(十三)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布局阶段的主要任务

是依据规划结构,利用各种时空联系方式,将风景名胜区内相对独立的诸多系统与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风景名胜区在更大范围环境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同时风景

名胜区内部系统之间组织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一)风景区的保护培育规划的定义

风景区的保护培育规划,是对需要保育的对象与因素实施系统控制和安排,使被保护的对象与因素能长期存在下来,或能在被利用中得到保护,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被合理利用,或在保育培育中能是其价值得到增强。

(二)保护培育规划的内容

自然资源保护、人文景观保护、植被生态保护、风景环境保护,地质资源保护、建设人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

(三)保护培育规划的作用

①有利于使风景资源价值更明确、更持久的体现;②有利于将保护提到综合性保护的高度;

③有利于突出风景资源保护的重点和难点;④有利于协调因保护带来的矛盾;⑤有利于争取对保护工作的投资。

(四) 保护培育规划的原则

完整性、真实性、原生性、多样性、适宜性

(五)风景区保护的分类

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等(六)核心景区的定义和保护规划的内容

①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规划中确定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和史迹保护区。

②规划内容:?科学划定核心景区范围;?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落实核心景区的保护责任;?加强对核心景区保护工作的监督

(七)专项保护规划包括哪些方面

①生物多样性保护②地质地貌景观保护③水域景观保护④文物建筑保护⑤石刻碑刻专项保护⑥古树名木保护

第六章风景游赏规划

(一)游人容量的定义

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

(二)游人容量测量的内容、方法和公式

游人容量测量主要包括:游览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社会容量4种基本容量。①游览空间容量:瞬时容量量测公式

?面积测算法:瞬时游人容量=风景区面积/单位规模指标(单位规模指标:是指在风景游览的同一时间中,每个游人活动所占用的最小面积,一般为m2/人

?线路测算法:瞬时游人容量=道路长度/游人间距

?卡口测算法:游人容量=瓶颈游人容量日容量量测公式:风景区日游人容量=瞬时容量×日周转率

②设施容量:包括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容量和宾馆、饭店、游乐场等接待服务设施容量。服务设施容量=服务设施数/使用率基础设施容量=基础设施数/每人标准

③生态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

安全承受的游客活动量,即能接受的游客人数。事实分析法、模拟实验法、长期检测法

生态容量=风景区生态分区面积/生态指标净化能力公式:生态容量=自然环境能够吸纳的污染物之和+人工处理掉的污染物之和/游客每人每天产生的污染物量

④社会容量:主要指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所能承受的因旅游业带来的环境问题、文化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

(三)景区规划的定义

景区规划是为了集中组织与展示风景区的独特风格,根据景观的特点及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在对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资源保护、发展战略与结构布局的要求,通过综合安排游览观光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组织形成具有一定品位、达到一定规模、一定格局的景点和观赏环境体系。

(四)景区划分依据与原则

①统一性、②完整性、③特色性、④可操作性

(五)景区划分的基本认识模式

①单一分区模式②综合分区模式

(六)景区命名的原则

景区命名的一般原则:命名应讲求文雅别致,突出特征;充分尊重名称的历史文化延续性;科学合理地进行景点组合命名。

(七)景区的结构布局

原则如下:层次性、协调性、发展性、特色性

景点组织具体应包括:景点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景点的主、次、配景和游赏系列组织;景点的设施配备;景点规划一览表4部分。

景区组织具体包括:景区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景区的结构布局、主景、景观多样化组织;景区的游赏活动和游线组织;景区的设施和交通组织要点4部分。

(八)归纳布局结构的模式

至少有散点式、串联式、渐进式、组团式、核式5种基本布局

(九) 游赏项目设计原则

①适应性原则②特色性原则③体验性原则④整合性原则⑤持续发展原则

(十)项目筛选的定义

项目筛选是建立在对用地条件、市场需求以及项目相关性的分析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综合考评,最终选取风景名胜区适宜的项目。

(十一)游线在选线上应考虑哪些方面

①旅游流的影响②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③资源保护的影响④景观特色的影响(十二)主干道、次干道、游览步道的定义

①主干道,连接景区之间、景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主要交通干道,风景区层次,一般可供车行,在兼顾景观游览功能的同时,主要承担“旅”的交通功能,要求方便、舒适、快捷。

②次干道,连接景区内部的主要交通道路,景区层次,一般为非机动车专用道,可使用自行车和电瓶车等,是景观游览的主要载体,主要承担“游”的游览功能要求景色优美、舒适方便。

③游览步道,深入景点内部的自然游览小径,景点层次,形式灵活多样,材质多以当地自然材料或环保在生物为主,如卵石、毛石、嵌草、砖、渣石、煤矸石等,以细部游览为主要目的,步行为主,提供驻足、最佳视点视域、解说等功能。

(十三)解说系统的定义、功能、分类及主要内容

①解说功能,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收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

②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保护功能?景观功能

③分类:向导式解说、自导式解说

④主要内容:游客中心、景区标识、印刷品、音像品

第七章典型景观规划

(一)典型景观的定义及规划原则

典型景观是风景区内最具风景游赏价值的资源,是风景区吸引游客的最主要的资源。

规划原则:?保护典型景观的本体及环境?挖掘利用典型景观的景观特征与价值?妥善处理典型景观与其他景观的关系

(二)对于名胜古迹中建筑景观的处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应在保护好原有文物遗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复和重建,除修复必要的游览步道和安全防护设施外,不得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控制有人数量,规范有人行为,保护周围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

②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良好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植物景观特点

①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

②季相:是林木或森林因季节而不同其面貌之谓

③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达出森林的时态

④林位:风景林同赏景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使人们对森林的欣赏有视域、视距与视角的不同,对森林的感受有局部还是全貌,外观还是內貌,清晰还是模糊等不同。

⑤林龄:森林的年龄意味着植被演变中的各个时期;森林的年龄有幼年林、壮年林与老年林等。

⑥感应:林木接受自然因子而迅速作出能为人类感官所感觉的反应。

⑦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

(四)植物景观保护与优化的原则

①地带性植被保护与恢复演替原则②景观多样性与发展地方景观特色原则③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结合原则

第八章游览设施规划

(一)游览设施规划主要包括

游人与游览设施现状分析、客源分析预测与游人发展规模的选择、游览设施配备与直接服务人口估算、旅游基地组织与相关基础工程、游览设施系统及其环境分析5部分内容。(二)游人现状分析

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增减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三)客源市场分析

首先要求对各相关客源地游人的数量、结构、空间和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包括游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第二,要分析客源地游人的出游规律或出游行为,包括社会、文化、心理和爱好等因素;第三,分析客源地游人的消费状况,包括收入状况、支出构成和消费习惯等因素。

(四)游人规模预测的计算指标

①游人抵达数②游人日数③游人流动量④游人开支总额

(五)游客规模的预测方法

①特而菲发②分析预测法③自然增长率预测法④加权平均数法⑤回归预测法⑥对比法(六)游览设施的类型

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和其他共8类。

第九章道路交通规划

(一)风景区对外交通、内部交通的定义

风景区对外交通泛指风景区与外界间联系的交通。

风景区内部交通:通常意义的风景区内部交通是指风景区范围以内的交通。

(二)风景区道路规划的基本原则

①风景区道路系统规划应与风景区游赏系统规划相结合,把道路作为风景游赏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的选线,同当地景观和换进相配合③对景观敏感地段,应用技术手段进行检验,提出相应的景观控制要求④不得因追求某种道路等级标准而损伤景源和地貌,不得损坏景物和景观⑤应避免深挖高填,因道路通过而形成的竖向创伤面的高度或竖向砌筑面的高度,均不等大于道路宽度。并对创伤面提出恢复性补救措施。

(三)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合理利用地形和现有道路、规划不同功能的道路;②考虑风景区整体环境和功能布局的要求;③快捷化的外部交通体系;④网络化的内部交通体系

(四)一般景区的交通设施有哪些

主要由交通车站、停车场及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第十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一)城市、集镇的定义

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居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集镇:是指祥、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的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二)农村聚落的分类

①密集型农村聚落②分散型农村聚落③半聚集型农村聚落④活动型村落

(三)居民社会规划原则

①严格控制人口规模②建立合理的居民点体系③建立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④引导和控制产业发展方向

第十一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及类型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

类型:?两大部类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按资源密集度分类的产业结构

(二)风景区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①特有性②依赖性③服务性④限制性

(三)风景区经济规划的原则要求

①以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本依据;②保持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③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化;④统筹风景区经济发展,避免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倾向。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一)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的目的

①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②充分发挥风景区土地综合潜力的基础工作③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④制定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重要结构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①经纬仪测图②平板仪测图③航空遥感调查④卫星遥感监测和机辅制图

(三)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定义

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对各种用地进行需求预测和反复平衡,拟定各种用地指标,编制规划方案和编绘规划图纸。

(四)在制定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突出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②保护风景游赏地、林地、水源地和优良耕地③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发展符合风景区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

第十三章基础工程规划

(一)基础工程规划内容包括

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环境卫生设施工程、综合防灾8个方面。

(二)风景区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风景区及周围相邻城镇的供水水源和供水设施情况,合理选择确定风景区供水水源和供水设施的规模;科学布局风景区供水设施和各级供水管网系统,满足风景区内各类用户对供水水质、水量、水压的相应要求;同时,制定或提出相应的供水水源保护措施。

?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风景区自然环境和用水状况以及周边相邻城镇的排水设施规划建设情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的分景区污水产量,污水处理方式和处理设施规模,雨水排放方式和排放设施规模;科学布局河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排涝泵站等雨水排放设施,以及各级污水、雨水收集管网系统;制定或提出相应的风景区水环境保护、污染再生利用对策与措施等

?供电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结合周边城镇电力资源和供电设施状况,合理预测规划期内的风景区用电量负荷,确定供电电源和供配电设施的规模、容量、电压等级;科学布局变电所等变配电设施和配电网络;制定或提出各类供电设施和电力线路的具体保护措施。

?通信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结合周边城镇通信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风景区通信发展目标,合理预测通信需求量;合理确定规划期内风景区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和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或提出通信设施和通信路线;制定或提出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的保护措施

?环境卫生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结合周边城镇环卫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合理预测规划期内风景区各类生活垃圾产生量,确定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方式;合理确定风景区主要环境卫生设施的数量和规模;科学布局垃圾收集、运转设施和公共厕所等各种环境卫生设施;制定或提出风景区环境卫生设施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防灾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各风景区具体的自然环境条件特点和特殊要求,确定风景区防灾工程的具体内容;科学布局风景区各项具体防灾设施;制定或提出风景区各类灾害防治的具体防护管理对侧与措施。

(三)用水量指标的定义

用水量指标,是指规划期内风景区不同用水对象如单位床位数、单位人口、单位场所面积等所采用的用水量定额。

(四)排水工程规划的定义

排水工程规划就是对风景区内所产生的各种污水、雨水的达标处理和顺利排除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和布局,保护环境免受污染,实现风景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通信工程规划包括

风景区通信工程规划包括:邮政设施、通信设施、有线电线、广播等通信设施系统规划。(六)风景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系统规划包括

风景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系统内规划包含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处置与利用等几方面的内容,最终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目标

(七)风景区公共厕所的规划原则

风景区公共厕所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美化环境、整洁卫生、方便使用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

(八)风景区防灾工作包括

风景区防灾工作包括对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援建等内容,并注重各灾种防抗系统的彼此协调、统一指挥、共同作用、强调防灾的整体性和防灾设施的综合利用

(九)风景区森林防火措施

①是在风景区山林入口处建立森林防火站,对进山游人进行防火宣传教育和防火安全检查,禁止游人将易燃易爆品带入山上。②是建立各级森林防火指挥调度系统,组建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和群众义务防火队;购置专业扑火设备和扑火工具;建立畅通无阻的森林防火通信网络。③是建立森林防火监控体系,实行森林防火地面巡护和监管制度;④是必要时建设风景区森林防火阻隔网络;⑤是加强风景区内河、湖、库、塘水体的保护与治理,在作为风景区景观水体同时,充分利用其作为补充消防供水水源。

(十)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风景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主要是针对风景区内常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预防和抗御。

(十一)两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宽度、净空高度、消防通道的回车场

两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一、二级耐火等级之间的距离最少采用6m,三级与三级耐火等级之间的距离采用8m,四级与四级耐火等级之间的距离采用12m.

消防通道宽度应不小于3.5m,净空高度不小于4m,,尽端式消防通道的回车场尺寸应不小于15m×15m。

(十二)风景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①在风景区入口处设立建议检查站,严禁各类带有或易传播病虫害的木材产品进入林区,发现新传入的危险性病虫害,应当及时采取严密封锁、扑灭措施,不得将危险性病虫害传出。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风景区内的各种有益生物,并有计划地进行繁殖和培育,发挥生物防治作用。③是积极采用人工防治、诱捕防治、化学防治和飞机喷洒等多种综合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逐步改变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④是针对松树林易发生病虫害的特点,推广采用林下植树方式,促使松树纯林改变为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分抗病虫害能力。⑤是特别针对风景区内的各种古树名木,采取逐株综合保护措施,防虫去病,提高古树名木的生长力,施药必须遵守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减少杀伤有益生物。

第十四章管理与实施规划

(一)分期发展规划的定义

分期发展规划,是指风景名胜区发展总体规划实施阶段的分期。

(二)近期规划、远期规划、远景规划的时间

近期规划:5年以内远期规划:5~20年远景规划:大于20年至可以预想到的未来。(三)风景名胜区投资估算的具体项目

一般包括景点建设、风景资源保护、服务设施、道路、供电、通信、给排水、造林、居民或单位动迁、管理机构建设等工程项目。

(四)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的定义

风景名胜区管理是指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者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风景名胜区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以及风景旅游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五)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类型

①管理体制:设立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②管理机构类型:?政府机构型?准政府机构型?协调议事型?跨区协调型?景点管理型

(六)风景名胜区的经营模式

直接由国家经营管理、景区企业化经营、景区部分企业化经营

(七)风景名胜区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①设立科学研究管理机构②制定科学研究规划③制定科学研究计划④科学研究项目的实施⑤科学研究成果的归档⑥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验收和报奖⑦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件: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工出版社,1999 2.《风景名胜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园林》杂志 4.《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国名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建工出版社,2003 8.《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峨眉山》、《庐山》、《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丛书,建工出版社,1995 相关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79794726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9794726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9794726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97947260.html, ●风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综合分析评价现况;(风景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2.明确风景区的性质、目标和途径 3.组织景物、调动景感潜能 4.确定风景区结构布局框架 5.完善风景游赏系统 6.对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风景区范围确定 1.确定风景区范围的原则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风景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的规定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风景区性质的确定 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三方面) ●风景区发展的自身性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融汇审美与生态,文化与科技价值于一体的风景区域; 2.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

《风景名胜区规划》考试题培训资料

《风景名胜区规划》 考试题

[名词解释] 1.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3.保护培育规划: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护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育原则。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立保育体系 4.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景观资源,特别是对整体景观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评价,从强化景观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特有景观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占有量及稀缺程度,揭示各种构景成分在景观结构和时空配置中的关系,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 5.典型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建筑风貌、植物景观、历史文化保护。

6.风景资源:资源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 7.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8.典型景观规划:按照风景资源评价的结果,将其最突出的特色归纳出来,对一部分最重要的景观进行详细的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所要求的深度会比其他专项规划更为详细,图纸比例会更大些。图纸表现上应有一定数量的规划意向效果示意图。典型景观规划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整个风景区的风貌特征。9.景区规划布局:依据规划结构,利用各种时空联系方式,将风景区内相对独立的诸多系统与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风景区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同时各系统相互联系、制约。 10.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形势 (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二、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1) 一、完善制度机制 (11) 二、优化体系布局 (13)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控 (14) 四、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16) 五、推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17) 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8) 七、加大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8)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部门协作 (20) 二、强化技术支撑 (20) 三、加大保护投入 (21) 四、有序组织实施 (21)

1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项为全民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补齐短板的定位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科学制定,统筹部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96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包含了30处世界遗产地,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97947260.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名词解释 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 二:问答题: 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 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4.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赋予了经济属性,但是还不能完全用经济量来衡量。 特征:1整体有用性,各种要素相互影响,且都有作用。2. 空间的固定性,在某个地方形成,具有区域性,无法移动。3.时间的无限性,其中数量,质量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风景名胜资源要得到延续,是建立在人文和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旦被复制,就失去了其自然和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5.景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在一定的区域类,在区域外也具有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吸收和渗透,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 2.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如何? 发展阶段: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除了重点地区外,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都没有进入保护范围。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 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千米,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摘要:风景名胜的景观规划是保护自然和历史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任务和内容,并分析了目前规划中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名胜景观规划原则内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 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3)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4)环境容量原则。环境容量原则也叫环境承载力原则,其意义在于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6)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各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