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田地质

(一)、含煤地层与煤层

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

(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滇藏赋煤区的聚煤期多,台湾赋煤区以第三纪聚煤作用为主,但两地区的煤层气资源意义不大,故含煤地层分布状况不再赘述。

(2)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划分

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

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我国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分属新疆地层分区、北山-燕辽地层分区、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在新疆分区的北疆地区,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为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北山-燕辽分区的西段,下-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分为艿艿沟组和青土井群,后者为主要含煤地层;在中段的大青山一带,含煤地层主要为五当沟组和召沟组;在东段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海房沟组和红旗组。在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现有木里、阿干镇、窑街、靖远等主要矿区,中侏罗统木里组、阿干镇组和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鄂尔多斯分区包括陕、甘、宁、蒙诸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晋西、豫西等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

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北赋煤区,地层分区主要包括二连-海拉尔分区、吉东分区和三江-穆棱河分区。二连-海拉尔分区位于内蒙东部锡林格勒、呼伦贝尔、哲里木等盟,包括百余个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地层为乐巴花群、霍林河群或扎赉诺尔群。松辽-吉东分区发育了阜新、铁法、康平、元宝山等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沙海组和阜新组,或沙河子组与营城组。三江-穆棱河分区位于黑龙江佳木斯隆起以东,含煤地层为鸡西群,鸡西群是东北最主要的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2、主要聚煤期煤层

我国各聚煤期均有可采煤层形成,从早石炭世到第三纪富煤面积缩小,煤层稳定性变差,煤层

层数减少,单一煤层厚度增大。聚煤范围最广、煤层连续性最好的是华北赋煤区,其次为华南赋煤区,单层煤层厚度最大的是西北赋煤区和东北赋煤区。

(1)华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华北赋煤区的主要聚煤期为石炭-二叠纪与早-中侏罗世,局部地段发育下石炭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可采煤层。

上石炭统可采煤层分布于北纬35o以北的地区,下二叠统可采煤层遍及整个华北盆地,含煤系数4.8~15.6%,含煤5~10层,含煤性好(表1-1)。石炭-二叠系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总体展布趋势,南北分带明显。北纬38°以北存在一个厚煤带,厚度一般在15m以上,最厚可达30余m,该带进一步发生东西分异,呈现出厚薄相间的南北向条带。

在北纬35-38o之间,煤层厚度10->15m,大于15m者呈席状、片状分布,小于5m者零星展布在肥城、晋城、邯郸等地区。在北纬35o以南的南华北地区,煤层厚度多在10m以下,且有向南变薄的趋势。华北赋煤区的上二叠统煤层仅局限于南华北地区,含煤系数0.9~3.3%,含煤15~25层,以中厚煤层为主,煤层北薄南厚,呈东西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煤层总厚度在安徽淮南和河南确山一带可达20m以上,且有向南增厚的趋势。

华北赋煤区下-中侏罗统煤层主要赋存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大同、京西、大青山、蔚县、义马、坊子等小型山间湖盆内。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共含煤10~15层,主要可采层5~7层,累计可采厚度15-20m,煤层集中分布于盆地的西部和东北部,煤层厚度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减薄的趋势,煤层层数多,分布面积广,横向较为稳定,累计厚度大,局部可达40余m。在延安、延川、延长一带出现无煤区。

(2)华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在华南赋煤区西部,上二叠统煤层厚度呈现出中部厚、向四周变薄的总体展布趋势,周边煤层厚度一般小于5m,中部煤层的发育特征在黔北-川南隆起带、黔中斜坡带、黔西断陷区和滇东斜坡区有所不同。

黔北-川南隆起带上分布着川南、南桐、华蓥山、桐梓和毕节等煤田或矿区,含煤3-53层,平均16层。煤层总厚0.45-28.12m,平均6.24m。可采煤层总厚1.90-23.25m,平均4.33m。局部可采煤层14层,大多为薄煤层,有1-2层为中厚煤层。

黔中斜坡带分布有贵阳、织纳、威宁等煤田或矿区,含煤8-82层,平均26层,煤层总厚1.51-45.03m,平均16.35m;可采煤层总厚3.04-38.0m,平均9.98m;局部可采煤层16层,多为薄煤层。

黔西断陷区主要为六盘水煤田,是华南西部的重要富煤地区,含煤13-90层,平均37层,煤层总厚7.02-69.75m,平均总厚28.88m,可采总厚4.68-45.79m,平均可采厚度15.27m,可采煤层14层,以中厚煤层为主,单层厚均在1.35m左右。

滇东斜坡区包括宣威和恩洪两个矿区,煤层层数及厚度均向西减少,含煤4-80层,平均36层,煤层总厚3.54-50.53m,平均18.54m,可采总厚2.72-42.13m,平均可采总厚11.11m,局部可采煤层17层,多为薄煤层,有1-2层中厚煤层发育。

在华南赋煤区东部,煤层发育于下石炭统测水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下石炭统测水组富煤带分布于湘中和粤北地区。湘中含煤3-7层,其中3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2号和5号煤为局部可采煤层。3号煤层厚度0-19.71m,平均1.5m左右,以渣渡矿区发育较好,平均厚度可达3.55m左右,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在金竹山矿区西北部及芦毛江矿区,下石炭统煤层以煤组出现,最多可达10个分层,煤层较稳定到不稳定,5号煤层厚度0-21.0m,平均1.3m左右,在金竹山一带发育较好,平均厚达2.28m,且结构简单,3号煤与5号的间距为0-10m。此外,在粤北地区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2层,2号煤层厚度0-6.0m,平均1m左右,3号煤层厚度0-42.5m,平均3.00m,结构极为复杂,煤层极不稳定,两煤层之间间距在18m左右。

华南东部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沉积被古陆和水下隆起所分隔,各聚煤坳陷内含煤性差异较大,

龙潭组普遍含有可采煤层,由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个聚煤带:

南带位于赣南-粤北-湘南一带。赣南信丰、龙南含B24、B26、B28等不稳定可采煤层,单层厚度在1m左右;粤北韶关含煤10余层,其中11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厚约2m;湘南郴州含煤10层,其中5号和6号煤层稳定可采,厚度小于2m。

中带展布于湘中-赣东-皖东南-浙西北-苏南一带,是华南东部龙潭组的主要富煤地带。湘中涟邵含煤6层,其中2号煤全区稳定可采,厚约2m。赣中萍乡、乐平等地含A、B、C三个煤组,其中B组煤全区发育,C组煤在赣东上饶发育较好,A组煤在萍乡一带发育较好,厚约2m。在皖东南、浙西北的长兴-广德地区,发育A、B、C、D四个煤组,其中C2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厚度一般小于2m。在苏南一带上、中、下3个煤组,其中上煤组3号煤层较为稳定,厚度1-2m。

北带位于鄂东南-皖南-赣北一带,龙潭组相对较差。鄂东南黄石地区含上、中、下3层煤,其中下煤层较为稳定,厚1m左右。皖南铜陵、贵池一带含煤7层,均为不稳定薄煤层,其中A、B、C三层煤局部厚度可达1m。赣北九江仅含不稳定的薄煤层。

(3)西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西北赋煤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中侏罗统,分布于80余个不同规模的内陆坳陷盆地,例如准噶尔、吐哈、伊犁、塔里木、柴达木,民和、西宁、木里等盆地。

准噶尔盆地展布着东部、北部及南缘三个聚煤带。其中:东部和北部聚煤带主要以八道湾组为主,煤层累厚分别为50.5m和40m,最大单层厚度分别为15m和10m;南缘聚煤带以西山窑组为主,煤层累厚达60余m,单层厚度一般为4 ~5m,富煤带展布方向与盆缘构造带展布方向一致。

吐哈盆地受北东向古隆起的影响,下-中侏罗统含煤沉积被一分为二,西部为吐鲁番凹陷,东部为哈密凹陷。在吐鲁番凹陷中,煤层主要分布在吐鲁番-七克台和艾维尔沟地区,前者地区煤层最厚达120余m,向四周逐渐变薄。西端艾维尔沟地区含煤12~18层,可采厚度

6.28~76.33m,平均可采总厚32.2m,以中厚煤层为主,含厚煤层2~3层,煤层结构较简单,平均层间距达25m。

在西北赋煤区,本次进行煤层气资源评价的还有宝积山、窑街、木里、鱼卡、西宁等矿区或煤田,其下-中侏罗统煤层发育的基本特征如表1-2所示。

表1-2 西北赋煤区部分矿区或煤田下-中侏罗统煤层发育的基本特征

(4)东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东北赋煤区以下白垩统煤层为主。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分布着规模不等的聚煤盆地40余个,如伊敏、霍林河、胜利、扎赉诺尔、大雁等,煤层厚度巨大,平均可采煤层总厚达60余m,常有巨厚煤层发育,但侧向不甚稳定,结构复杂。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地区,各聚煤盆地煤层层数增多,煤层总厚明显减小,含煤6-20层,可采煤层总厚在20m左右。

(3)西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西北赋煤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中侏罗统,分布于80余个不同规模的内陆坳陷盆地,例如准噶尔、吐哈、伊犁、塔里木、柴达木,民和、西宁、木里等盆地。

准噶尔盆地展布着东部、北部及南缘三个聚煤带。其中:东部和北部聚煤带主要以八道湾组为主,煤层累厚分别为50.5m和40m,最大单层厚度分别为15m和10m;南缘聚煤带以西山窑组为主,煤层累厚达60余m,单层厚度一般为4 ~5m,富煤带展布方向与盆缘构造带展布方向一致。

吐哈盆地受北东向古隆起的影响,下-中侏罗统含煤沉积被一分为二,西部为吐鲁番凹陷,东部为哈密凹陷。在吐鲁番凹陷中,煤层主要分布在吐鲁番-七克台和艾维尔沟地区,前者地区煤层最厚达120余m,向四周逐渐变薄。西端艾维尔沟地区含煤12~18层,可采厚度

6.28~76.33m,平均可采总厚32.2m,以中厚煤层为主,含厚煤层2~3层,煤层结构较简单,平均层间距达25m。

在西北赋煤区,本次进行煤层气资源评价的还有宝积山、窑街、木里、鱼卡、西宁等矿区或煤田,其下-中侏罗统煤层发育的基本特征如表1-2所示。

表1-2 西北赋煤区部分矿区或煤田下-中侏罗统煤层发育的基本特征

(4)东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东北赋煤区以下白垩统煤层为主。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分布着规模不等的聚煤盆地40余个,如伊敏、霍林河、胜利、扎赉诺尔、大雁等,煤层厚度巨大,平均可采煤层总厚达60余m,常有巨厚煤层发育,但侧向不甚稳定,结构复杂。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地区,各聚煤盆地煤层层数增多,煤层总厚明显减小,含煤6-20层,可采煤层总厚在20m左右。

第一,地台型基底的含煤盆地包括华北地台区和扬子地台区诸多含煤盆地。以地台为基底的含煤盆地其特点是构造稳定,聚煤作用发育,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简单,储量丰富。它也是我国煤层气资源赋存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最主要地区。

第二,褶皱带基底型含煤盆地主要包括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上的晚古生代含煤盆地、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上的晚石炭世盆地,天山~兴蒙褶皱带地区的海西褶皱带上的含煤盆地。以印支期、燕山期和喜玛拉雅期褶皱带为基底的含煤盆地在我国很少。我国以褶皱带为基底的含煤盆地特点构造作用强烈,褶皱和断裂发育且复杂,构造煤发育,含气量变化大,煤层储层物性较差的特点,总体上不利于煤层气的商业性开发。

第三,中间地块基底型含煤盆地,以中间地块为基底的含煤盆地在我国广泛分布,这些中间地块位于不同时期的褶皱带内或周边被褶皱带环绕。其构造条件变化较大,从简单构造到褶皱和断裂较发育,煤层气资源受煤的热演化史及煤级影响变化亦很大。

第四,地台与褶皱带过渡区含煤盆地往往挤压和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含煤性较好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华北地台与内蒙加里东褶皱带的过渡区域的大青山、下花园、多伦、赤峰、阜新、铁法等含煤盆地;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印支褶皱带的过渡区域的渭北、豫西、两淮诸多矿区或煤盆地。同时,地台与褶皱带过渡区含煤盆地如果断裂过于发育,含煤性较差,或张性断裂发育,则不利于煤层气的富集和商业性开发。

2、区域构造演化

含煤盆地构造演化一般经历盆地基底形成、含煤地层沉积和含煤地层变形三个阶段,盆地现存构造状况及煤层气开发前景是三个阶段演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含煤地层变形阶段的构造特征决定着煤层的沉降-埋藏史、受热-演化史及其赋存特征, 故对煤层气开发前景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1)总体演化历程

我国含煤盆地地质历史复杂,形成演化受到古亚洲、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地球动力学体系控制。北部的古亚洲体系主要由古蒙古洋及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华北等地台组成。中晚元古代-二叠纪期间,古亚洲体系内发生洋陆演化以及陆-陆碰撞,对南侧华北地台上的晚古生代聚煤特征起着控制作用。例如,在石炭纪期间,古蒙古洋向南俯冲,使华北地台北部抬升,形成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北侧的陆源区,并使聚煤作用由北向南迁移。

西南特提斯体系的演化分为古特提斯(D~T2)和新特提斯(T3~E2)两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沿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昌宁-孟连一线展布,其演化控制着华南地台上晚古生代的聚煤作用。秦岭海槽是古特提斯北侧的分支洋,对华北、华南含煤盆地的发生发展以及含煤地层的变形具有重要影响。秦岭海槽的全面闭合完成于三叠纪,在其闭合过程中使华北赋煤区南部在晚二叠世平顶山砂岩段沉积时出现新的陆源区。秦岭造山带在燕山期进一步发生陆内汇聚,使华北地台南缘的渭北、豫西、两淮等煤田发育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在扬子地台北缘煤田则发育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

太平洋体系演化可分为印支-燕山期的古太平洋和喜玛拉雅期的新太平洋两个阶段。印支运动前,中国大陆东侧为被动大陆边缘,隔古太平洋与西太平洋古陆相对。古太平洋从三叠纪晚期开始明显消减,白垩纪初封闭,表现为燕山运动,形成锡霍特阿林-日本-琉球-台湾-巴拉望燕山期造山带和亚洲东缘的火山-深成岩带。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全面卷入太平洋构造体系,使该区古生代以来的东西向构造上叠加了北东、北北东向构造。

古、新太平洋体系的演化对我国中生代含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在侏罗纪期间:东部地区因挤压而形成北东向隆起带,在隆起的背景中派生出次级拉张应力,形成中小型拗陷和断陷盆地,如大兴安岭盆地群、辽西盆地群、京西盆地、大同盆地等;中西部地区则发生大规模拗陷,形成了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等大型内陆拗陷型盆地。在白垩纪期间:随着东亚大陆边缘的解体,在东北原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形成许多地堑或半地堑断陷盆地,如二连-海拉尔盆地群、阜新-营城盆地群等;在稳定地块上则发育有大中型坳陷及断陷盆地,如三江-穆棱河盆地、松辽盆地等。

在新生代,我国处于三大地球动力学体系三向应力作用的动态平衡中,新特提斯洋于始新世关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由南向北的挤压应力,使贺兰山-龙门山以西的西北和滇藏赋煤区发生挤压变形,形成诸如准噶尔地块南缘煤田的逆冲推覆等构造,印度板块的推挤还以滑移线场的方式使华南赋煤区向东南滑移。晚第三纪,现代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西或西北方向俯冲,中国东部成为活动大陆边缘,东北、华北和华南赋煤区东部处于伸展状态,以走滑和断陷作用为主。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是太平洋及特提斯体系的构造应力衰减、消失的过渡地带,中新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十分稳定。

(2)各赋煤区构造演化

东北赋煤区东北赋煤区约以松辽盆地为界,东、西两部分分别卷入太平洋体系和古亚洲体系。西部自元古代至古生代末,构造作用主要表现为古亚洲洋的俯冲消减及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不断增生以至碰撞,两大陆在石炭-二叠纪期间沿二连-贺根山一线对接,形成天山-兴蒙海西褶皱带的东段,该褶皱带往东被松辽地块和南北向的张广才岭褶皱带遮断。三叠纪以来,东北东部受太平洋体系的控制,侏罗纪末古太平洋的闭合在东北赋煤区的东北缘形成乌苏里晚燕山碰撞褶皱带。白垩纪以来,随着西太平洋古陆的裂解和现代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形成,中国东部处于裂陷伸展状态,在佳木斯地块和兴安岭海西褶皱带的基底上,分别形成了三江-穆棱河、二连-海拉尔等断陷盆地群。

西北赋煤区西北赋煤区以阿尔金断裂带为界,南、北两部分演化历程有所不同。北部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和伊犁地块是其组成部分)、塔里木板块向外增生直至碰撞的历史,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在海西期碰撞形成斋桑-额尔齐斯海西褶皱带,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在早石炭世初沿南天山缝合带对接而形成天山海西褶皱带。总体上来

看,西北地区在早二叠世末已连成统一的大陆,二叠-三叠纪期间处于剥蚀状态,早-中侏罗世期间夷平的海西褶皱带与准噶尔地块及伊犁地块连成一个巨型内陆湖盆,形成一套河流-湖泊相含煤沉积。阿尔金断裂带以南的柴达木、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区在早古生代时由北祁连洋、中祁连隆起、柴北洋、柴达木地块等组成,加里东运动期褶皱成陆,河西走廊在石炭纪于褶皱带的基底上接受海侵而形成海陆交互相煤系,二叠纪整体抬升,聚煤作用结束。中祁连和柴达木地块北缘地区在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期间发生断陷,形成中祁连和柴达木地块北缘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青藏高原、天山等强烈隆起,西北赋煤区遭受挤压变形,在准南、柴北、祁连等地的含

煤盆地内均发育由造山带指向盆地、基底隆起指向聚煤拗陷的逆冲推覆构造。

华北赋煤区它与华北地台的范围基本一致,华北地台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构造单元,时代最早的未变质盖层是中元古界长城系,并在中-晚元古代地台上发育了燕辽、豫陕、贺兰三个裂陷槽,地台北缘在早寒武世早期开始形成统一发展的华北地台。下古生界沉积于陆表海环境,缺失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沉积。这是华北地台区别于我国其它地台的显著特征之一。华北地台自中石炭世再次开始沉降,海侵由东北部向地台内部推进,聚煤作用广泛发生,形成了统一的华北聚煤盆地。在中石炭世太原期,华北盆地与祁连盆地沟通,聚煤作用强烈,具有海侵-海退"转换期"成煤及区域上"翘板式"聚煤的特点。到晚二叠世晚期的石千峰期,华北地台全部转为干旱气候下的内陆河湖相环境。

华北地台内部在早-中三叠世仍为一个统一的继承性巨型盆地,三叠系与二叠系连续沉积。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秦岭褶皱带隆起,太行、吕梁隆起逐渐形成,华北地台的演化发生了质的转折。自此以后,大致分别以吕梁山和太行山为界,华北地台逐渐分化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吕梁山以西的地区,晚三叠世仍继承原来的构造格局,并进一步拗陷形成巨型的鄂尔多斯内陆盆地,形成早-中侏罗世煤系,沉积作用持续到晚白垩世。第二部分为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的山西地块,印支运动后以隆升为主,三叠系及其以前的地层遭受剥蚀,随后发育小型早-中侏罗世内陆聚煤盆地。第三部分地区位于太行山以东,印支运动后抬升,三叠系遭受强烈剥蚀,晚白垩世后则卷入环太平洋构造域,以裂陷伸展为主,岩浆活动强烈,新生代期间断陷盆地十分发育,构造运动以断块差异升降为主,并形成伸展型滑覆构造。

华南赋煤区华南赋煤区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区域基底由扬子地台、华南褶皱带、印支-南海地台三个构造单元在加里东期拼合而成,基底的稳定性决定了聚煤作用的特点。扬子地台区较为稳定而聚煤作用相对较强,华南褶皱带基底不稳而聚煤作用相对较弱,印支-南海地台则为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物源区之一。华南在晚古生代为一向西南古特提斯洋方向倾斜的陆表海盆地,聚煤作用主要受古特提斯演化及华南板块上裂陷作用的控制,聚煤盆地东部和西部出现一对遥遥相望的古陆(华夏古陆和康滇古陆),盆地内部以鄂东南-湘西南-桂东北一线为中心,由硅质岩相向两侧对称逐渐过渡为浅海碳酸盐相、过渡相、陆相和物源区。

中-晚三叠世期间,秦岭海槽及古特提斯洋封闭,统一的欧亚板块形成。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右江褶皱带隆起,扬子地台西部及华南东南部成为前陆坳陷带,分别形成川滇、赣湘粤晚三叠纪聚煤盆地,川中、滇中晚三叠世煤炭储量丰富,有一定数量的煤层气资源赋存。印支运动以来,华南赋煤区处于变形阶段。华南褶皱带位于欧亚板块与西太平洋古陆碰撞的前锋,构造变形及岩浆活动十分强烈,扬子地台区变形则较微弱。

滇藏赋煤区滇藏赋煤区的主体为青藏高原,是特提斯体系演化的结果,由一系列中间地块以及缝合带形成块、带相间的大地构造格局。晚古生代煤分布在羌北-昌都地块上,晚三叠世煤分布在羌北-昌都、羌南及兰坪-思茅地块之上,早白垩世煤分布在拉萨地块上,第三纪煤主要分

布在兰坪-思茅、保山和腾冲地块上。这种构造格局导致聚煤作用较弱,后期的强烈挤压变形使煤田构造变得复杂,煤层气保存的构造条件差。

进一步而言:华北赋煤区聚煤盆地基底稳定,聚煤作用发育,具有煤层气生成的良好的物质基础,后期构造变形使煤层气赋存条件发生分异,西部地区变形较弱(如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沁水盆地等)使煤层气保存的构造条件总体上较好,某些地区遭受强烈挤压变形(如华北地台北缘)及断裂作用而不利于煤层气保存,某些地区则沉陷过深(如华北平原区)而给煤层气的开发造成困难;东北赋煤区主要煤田的形成时代较晚,后期处于伸展状态,构造变形较弱,煤层气开发的构造条件较为有利;西北赋煤区天山南北的含煤盆地中发育逆冲推覆构造,有利于煤层气富集,如准南阜康矿区的煤层气含量可达18m3/t;华南赋煤区有些煤田中广泛发育各类复杂的褶皱、逆冲推覆、重力滑动、滑(褶)推叠加、伸展、平移及走滑断裂等构造形式,煤系煤层破坏强烈,煤层稳定性差,构造煤广泛发育,给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滇藏赋煤区聚煤作用较

弱,煤田构造复杂,煤层气保存的构造条件较差。

(三)区域构造应力场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开发的重要因素。古构造应力场演化控制着储层内割理及围岩中节理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影响到煤储层受力方向和煤层割理开合程度,与煤层渗透率、煤储层压裂增产效果密切相关。

我国三大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发展演化决定着了古今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在古生代-早中生代,我国各大陆板块以南北向汇聚为主,华北和华南受到SN向挤压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三叠纪以来,各地块逐渐碰撞拼合,各赋煤区内以板内变形为主,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规律性演化。我国最大主应力方向在印支期为近SN向,在燕山早期(侏罗纪)为NWW向,在燕山晚期(白垩纪)为NNE向,在喜玛拉雅早期(早第三纪)为NWW-NW向,在喜玛拉雅晚期(晚第三纪)为近SN向。

在印度板块的推挤及菲律宾-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下,我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呈向滇藏地区收敛以及向西北、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发散的辐射状,最大主应力轴(σ1)分别垂直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线和日本-琉球-台湾-巴拉望俯冲带。东北与华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向,山东、河南、西安一带为近SN向,华南地区为NW向,西部地区则以近SN向为主,最小主应力轴(σ3)与最大主应力轴基本垂直。另外,大量地震资料表明,我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皆呈水平状态。

东北赋煤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表现为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NW-SE向的拉张应力较强,具有煤层气开发的有利构造应力场条件。西北赋煤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NNW 向的水平挤压为主。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力在准噶尔地块南缘最强,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的挤压力主要作用在准噶尔地块北侧。所以,准噶尔地块是南北两侧挤压应力消失的地带,所遭受的挤压应力较弱,构造稳定,可能具有煤层气开发的有利构造应力场条件。

华北赋煤区构造应力场总体呈NEE-SWW向挤压,垂直变形总体上以太行山东麓为界,西部上升,东部下降。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所遭受的挤压应力较弱,可能具备有利于煤层气开发的构造应力场条件。据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华北赋煤区局部地点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和变化很大,与区域应力场的总体状况有所不同。因此,区域构造应力场只能用来定性分析评价区的应力状况,对煤层气井的生产预测有效的数据只能依靠试井获得。

华南赋煤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受控于印度板块推挤引起的侧向压力及菲律宾、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力,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该区现今正向南东方向滑移,滑移速率以小于

5mm/a,并伴有顺时针的旋转,中西部地区以1-4mm/a速度抬升,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南岛西部以1-3mm/a的速率沉降,台湾及海南东部则正在隆升。

此外,由于印度板块约以5mm/a的速率向北推挤,使滇藏赋煤区遭受近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并处于整体隆升状态,煤层气开发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不利。

伯利矿业地质资料简介

山东宏河矿业集团 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铅银矿 开发建设项目简介 (2012年6月) 立足于“抢占矿产资源、打造百亿企业”的战略目标,山东宏河集团于2009年成立新疆宏源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底由新疆宏源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收购新疆佰利矿业有限公司所属矿产资源;于2011年初正式启动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银铅矿开发建设项目。现就该项目的基本状况、开发进程、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等情况介绍如下: 一、矿区位置及交通 矿区位于西昆仑山腹地,行政区划隶属于新疆和田县郎如乡管辖。地理座标:东经79°05′00″~79°08′30″,北纬35°52′30″~35°55′00″。三个矿区总面积为47平方公里。所在1∶5万图幅名称为大红柳滩幅,图幅号:9-44-3-甲。 矿区距离219国道13公里,有简易公路相连,西北通达新疆叶城县(运距540km),东南连接西藏阿里。 矿区位置交通图比例尺1∶170000

二、矿权设置情况 新疆佰利矿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在新疆和田县注册成立,先后收购或登记设立3个铅锌矿探矿权(实为银、铅矿),并于2011年取得一个采矿许可证,三个矿权区总面积为47.24平方公里。分别介绍如下: ㈠、《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铅锌矿详查》探矿权(简称一矿区) 该探矿权于2006年5月首立,证号:650000617019,有效期:2006年5月12日—2007年5月12日,2007年8月进行了第一次延续,延续证号为6500000733027,有效期:2007年8月14日—2008年8月14日,探矿权人:辽宁海城铅锌冶炼厂,勘查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 2007年辽宁海城铅锌冶炼厂将探矿权正式转让给新疆佰利矿业有限公司,勘查许可证号:T65120081202022270,有效期自2010年1月25日至2011年1月25日,勘查单位仍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第二次延续有效期自2011年5月19日至2012年5月19日,勘查单位为新疆光程矿业技术有限公司。详见附件一:《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铅锌矿详查》探矿权证影印件。 勘查许可证拐点坐标一览表 ㈡、《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西南铅锌矿详查》探矿权(简称二矿区) 乌鲁木齐佰捷工贸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新疆佰利矿业有限公司)于2007年7月17日新办探矿权登记、首次设立《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西南铅锌矿普查》勘查许可证,勘查区面积14.96平方千米,勘查许可证编号:6500000711772,有效期限自2007年7月 拐点坐 标 地理坐标 6度带大地坐标 北纬 东经 X(m) Y(m) 1 35°55′ 79°05′ 3978064.49 14326991.59 2 35°55′ 79°08′30″ 3977962.69 14332257.65 3 35°52′30″ 79°08′30″ 3973338.63 14332169.68 4 35°52′30″ 79°05′ 3973440.38 14326900.86 测区中心坐标: X :3975500 Y :14329500 面积:24.34km2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及分布特点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 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 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 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储量丰富,分布面广,品种齐全。据中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埋深在1000m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为2.6万亿t。其中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t,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占6%左右。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3%,东北三省占1.6%,华东七省占2.8%,江南九省占1.6%。 中国煤炭资源的种类较多,在现有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占12%、褐煤占13%。其中,原料煤占27%,动力煤占73%。动力煤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分别占全国的46%和38%,炼焦煤主要集中在华北,无烟煤主要集中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中国煤炭质量,总的来看较好。已探明的储量中,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占20%以上;硫分小于1%的低硫煤约占65%-70%;硫分1%-2%的约占15%-20%。高硫煤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上部煤层多低硫煤,下部多高硫煤。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949年仅产煤炭3243万t,1950年4292万t;1960年达到3.97亿t,1970年3.54亿t,1980年6.20亿t,1990年突破10亿t,1995年达到13.61亿t,1996年增加到13.96亿t,创历史最高年产量记录,占世界总产煤量46.07亿t的30%。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煤炭产量下降到13.73亿t。中国煤炭产量分布很不均衡。1997年超过5000万t的有9个省区。其中,山西居第一,达33840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1/4;以下依次为:河南(10520万t)、山东(9090万t),黑龙江(8520万t)、内蒙古(8300万t)、河北(7880万t)、贵州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及提升措施分析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及提升措施分析 摘要:当前国内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相对于先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煤 炭地质勘查技术所承担的新任务、面临的新情况来看,其在很多方面还有着较大 的提升空间。因此,这就需要国家、企业及个人等主体,全面认识到提升煤炭地 质勘查技术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切实从当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实际情况出发,持 续提升煤炭地质勘查技术整体水平,为党和国家打造出一整套现代化的煤炭地质 勘查技术。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现状;提升措施 引言 因为自然环境以及地质地貌都是不同的状况,而且煤炭资源所处的地质条件 以及特色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比较系统化的、科学合理的地质 勘查策略,而且还可以充分地探索一些相关的勘探方式。在煤炭地质勘察的过程 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认真地探索和分析,为煤炭 资源地质勘查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1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 1.1勘查矿业权与拥有权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国内政策下,对某个区域内矿业权进行勘探是有偿的,在进行矿业资 源的勘查时,需要按照招投标的方式得到对应的矿业权。但是从当前煤炭地质勘 查情况来看,勘查单位在具体勘查时,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较大,特别是一些 中小型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在具体的招投标过程中,较常处于相对不利位置,得 到矿业权的概率非常低。所以,即便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得到了矿业权,对于勘查 范围内煤炭资源风险性与稳定性也不能提供出较好的保证,这就导致在具体煤炭 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在具体工作中,煤炭地质勘查单位的优势主要 体现在对具体地质信息的掌握层面,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仅仅掌握地质信息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果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并没有获得 其他矿业权,那么其开展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得到的具体勘查结 果归属矿业权所有者,矿业权所有者仅需提供服务费用即可,按照矿业权所有者 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工作。 1.2煤炭地质勘查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工作中若操作不当容易给煤炭存储 区域内地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该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在煤 炭地质勘查工作结束后,若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回填,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整个区域 内自然环境出现变化,带来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给勘查区域生态安 全带来影响。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为了压缩勘查成本,仅注重煤炭地质勘查 工作,对于由于勘查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具体勘查过程中构建的勘 查体系也不够完善,传统的开发式地质勘查情况相对较多,容易给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若对勘查区域内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重视程度较差,非常 有可能导致勘查结束后,给勘查区域生态平衡带来威胁,也影响到整个煤炭行业 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总体水平相对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炭地质勘查手段相对于先前更为丰富,更重类型的现代化技术与装备为煤炭地质勘查水平的提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 是从当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掌握这些先进技术与装备情况来看,整体的情况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煤炭地质单位投资活动,建立健全决策科学、投资高效、监管有力的投资决策程序和组织实施程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规定,结合煤炭地质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投资,是指总局及所属投资单位为了获取未来经济收益和效益,而在境内投入资金或其他资源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产权收购、长期股权投资等投资活动(境外投资活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投资单位:总局及所属二级单位(省局、专业局、中心、院、公司)。 第三条投资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投资项目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 (二)符合总局战略规划、产业布局、主营业务,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符合投资单位经济实力、资产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具备相应的筹资能力和经济、技术人才; (四)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投资决策程序,经过充分科学论证,预期收益不低于国内同行业同期平均水平和筹资费用; (五)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一般不超过投资总额的10%,且不影响主业发展,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报上级批准; (六)禁止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高风险行业和系统外非主业投资。 第二章投资计划 第四条投资单位根据批准的发展规划,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投资单位的主要投资活动要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按规定编入年度预算,并按要求上报。年度投资计划包括: (一)年度投资计划(见附件1); (二)上年度投资完成情况(见附件2);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年度投资计划中的投资项目是指按照本办法由投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局长(主任、院长、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董事会会议研究决定,旨在加强主营业务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煤炭地质经济的投资项目。 第五条年度投资计划经投资单位批准后,原则上不得进行调整。执行中需要追加投

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区划研究

煤炭资源综合区划研究是煤炭工业规划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一,表现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东部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煤炭消费区域分布特征十分明显,水资源、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显著差异但有规可循,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我国煤炭资源区划,有促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布局,有促于煤炭工业规划的制定,有促于煤炭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有促于煤炭勘查开发利用与水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国煤炭资源区划研究是政府规划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和煤炭企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原煤炭工业部、国家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在制定煤炭工业规划时均进行煤炭资源区划和煤炭开发区划研究*,目前主要有二个不同的划分方案,一是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第三次煤炭资源 预测)》提出了五大赋煤区和七大规划区的划分方案 [1] ,二是魏同等提出了三带七区划分方案[2]。本文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大地构造特征、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划、水资源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特点、煤炭工业现状和布局、煤炭供需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煤炭资源综合划分,以求与各位专家交流、探讨。 1煤炭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 1.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带的划分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带的划分经历了多次沿革。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三大地带的划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 [3] 。该文在全面介绍了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和美国4 层次区域经济体系划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了未来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中部及近西部和远西部等新的三大地带和东北、京津冀鲁沿海、沪苏浙沿海、粤闽琼沿海、黄河上中游、长江上中游、珠江上中游、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等10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案。 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区划研究 程爱国,宁树正,袁同兴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100039) 摘要:在研究我国煤炭资源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区划、煤炭供需形势以及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结合我国行政区划,提出了全新的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即三带(东部补给带、中部供给带和西部自给带)六区(东北规划区、黄淮海规划区、华南规划区、晋陕蒙宁规划区、西南规划区、西北规划区)划分方案。 关键词:综合区划;煤炭资源;中国中图分类号:F205;P618.11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Coal Resourc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Cheng Aiguo,Ning Shuzheng and Yuan Tongxing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Beijing 100039)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country,analyzed relations between co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economic regionalization,coal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water resource and economic https://www.360docs.net/doc/798444272.html,bining with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hina,a fine new coal resource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scheme,namely three zones (eastern part supply zone,central part supply zone and western part self-support zone)and six planning areas (Northeast China area,Huanghe-Huaihe-Haihe drainage basins area,South China area,Shanxi-Shaanxi-Inner Mongolia-Ningxia area,southwestern China area,and northwestern China area)put forward. Keywords: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coal resource,China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研究,2006。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3No.08Aug .2011 第23卷8期2011年8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1)08-0005-04 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11.08.02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及国土资源部重大项目 (1212010733809)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程爱国(1961—),男,安徽休宁人,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 煤田地质沉积学资源评价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孙常长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第二节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一、我国煤炭资源的地位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将我国煤炭资源与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资源相比,探明的资源储量折算为标准煤,煤炭占85%以上。我国能源禀赋并不乐观,主要的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的一次能源禀赋结构被称为是“富煤,贫油、少气”,但既有的能源禀赋结构造成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绝对比重达到约70%,“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欧美国家“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为辅,水电、核能为补充”的情况差别显著。 表1 中国主要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单位 2006年底 占全球比例(%)

储采比 世界平均储采比天然气 万亿立方米 2.45 1.3 41.8 63.3 石油 10亿桶

16.3 1.3 12.1 40.5 煤炭 亿吨 1145 12.6 48 147 图1 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表2

根据BP能源统计,2006年全球煤炭消费比重的平均水平是28%,而我国则高达69%。未来中国能源供应以煤炭为主的格局短期内无法改变,采用各种清洁、高效的方式优化利用煤炭将是解决能源问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主要特点 (一)煤炭资源丰富、人均含量较低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评估,至2006年底,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t标准煤,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66.8%,世界煤炭探明储量为9090.64亿t,储采比为147年,其中储量最大的前十个国家依次为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巴西,其中,美国、俄罗斯、中国分别占世界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的27.1和17.3和12.6%。 表3 2006年底各主要产煤国煤炭资源情况排名 国家 探明储量(百万吨) 所占份额(%)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序号单位名称 1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2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3 北京中资环钻探有限公司 4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 5 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 6 中矿资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 7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 8 北京中煤大地技术开发公司 9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总院 10 北京金有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11 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2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北京总队 13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14 北京市大地开源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15 中材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16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17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 18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9 北京市地热研究院 20 派力工程有限公司 21 北京勘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22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23 北京地大捷飞物探与工程检测研究院 24 正元国际矿业有限公司 25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26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27 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28 北京市地质工程公司 29 中国黄金集团地质有限公司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33 首钢地质勘查院地质研究所 3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5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6 北京中金泰科勘探技术有限公司 37 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 38 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39 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40 中昊海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41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

42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43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 44 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45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 46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47 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 48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49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50 河北省地勘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51 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查院 52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 53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54 河北省地勘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55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56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 57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测试中心 58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59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60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 61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62 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 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64 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 65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 66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67 河北省地勘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 68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 69 河北省地勘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省遥感中心) 70 河北省地勘局第十一地质大队 71 河北省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 72 河北省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 73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 74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75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 76 河北省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 77 河北省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 78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 79 河北省地勘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 80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81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 82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 83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

中国煤田地质概况

中国煤田地质概况 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一)地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以上。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省区约占70%。 (二)煤类 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三)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 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 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 ,并多是褐煤; 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 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 二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 (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

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①南方早石炭世,②华北石炭-二叠纪,③华南二叠纪,④华南晚三叠世,⑤西北早、中侏罗世,⑥东北晚侏罗一早白垩世,⑦东北、西南和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聚煤期。 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5个时期加以概括: (1)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的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碎屑滨岸带(包括三角洲、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2)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在西部川滇前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 (3)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4)中国北方晚侏罗—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 (5)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新近纪含煤盆地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境内。 (二)中国的含煤地层 1、中国含煤地层的分布 中国含煤地层的时间分布与全球主要聚煤期基本一致。聚煤作用较强的时期是:早寒武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第三纪。 中国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五大聚煤区。 2、中国含煤地层的沉积类型

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田地质 (一)、含煤地层与煤层 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 (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东华理工大学(华东地质学院) 5、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6、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工业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煤炭资源总量为5.0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而石油仅占2.4%,天然气仅占1.2%。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65%以上。专家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内,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201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60%左右,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因此,我国将实行“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实行油气并举,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并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进行补充”的国家能源战略。 二、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1、煤炭资源量 (1)煤炭资源总量 根据第二次全国煤田普查结果,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晋、陕、内蒙古、宁、甘、新等18个省的煤炭资源量达4.74万亿吨(排名前四位分别为新疆16210亿吨、内蒙古12053亿吨,山西6830亿吨、陕西292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6%,而该线以南的14个省只有0.32万亿吨,仅占全国的6.4%。 客观地质条件形成的这种不均衡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长期发展态势。 (2)煤炭资源探明储量

截至2008年,我国煤炭保有探明储量为12464.03亿吨。内蒙1、山西、新疆、陕西、贵州五省保有探明储量10148.25亿吨,占全国的81.4%。如果再加上宁夏、青海、甘肃,七省探明储量占全国的比重接近85%。这些省煤炭资源往往又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聚煤盆地中,从而为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2、煤资源分类及地理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质量差异较大,烟煤、无烟煤比例较大,其中烟煤储量最高占总量的75%。 我国虽然煤炭齐全,但真正具有潜力的是低变质烟煤,而优质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用煤都不多,属于稀缺煤种。天山—阴山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以褐煤和低变质烟煤为主,中变质烟煤不多,高变质煤很少;天山—阴山以南、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地区、河南和华东北部,分布着各种变质程度的烟煤和无烟煤,只有少量褐煤;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南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大部和华东南部,以高变质煤为主,中变质烟煤和褐煤有分布,低变质烟煤很少。 三、我国煤炭行业主要特点 资源、产能和消费区域分布差异性明显,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格局。 1近年来,查明资源储量增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新疆。2008年全国保有煤炭探明储量比2007年增加659.58 亿吨,其中内蒙古和新疆增加545.04亿吨,占全国增量的82.6%。截至2010年,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已 经增加到7323亿吨。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 年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 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 5.6 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 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3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7.85 亿吨标准煤(折合11 亿吨原煤),仍占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 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动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退出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煤炭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里,我主要是从“煤炭产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据了解,目前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10 亿吨左右,前 4 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 4 亿吨, 5 位公司占71%;前印度年产煤 4.5 亿吨, 1 家公司占90%。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间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导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1)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几年,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一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收率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五大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五大特点 来源:收录时间:2006年09月02日| 字号:大中小 (一)煤炭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 如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它们的煤炭资源总量为4.19万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为8 229亿t,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82.1%,而且煤类齐全,煤质普遍较好。而我国经济最发达,工业产值最高,对外贸易最活跃,需要能源最多,耗用煤量最大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台、粤、琼、港、桂等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只有煤炭资源量0.27万亿t,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3%;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只有548亿t,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5.5%,资源十分贫乏。其中,我国最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上海所辖范围内,至今未发现有煤炭资源赋存;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截止1996年末,只有煤炭保有储量6亿t,天津市只有4亿t,浙江省只有1亿t,海南省不足1亿t。不仅资源很少,而且大多数还是开采条件复杂、质量较次的无烟煤或褐煤,不但开发成本大,而且煤炭的综合利用价值不高。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丰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使煤炭基地远离了煤炭消费市场,煤炭资源中心远离了煤炭消费中心,从而加剧了远距离输送煤炭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从目前我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山西大同,到东部和南部的用煤中心沈阳、上海、广州、京津等地,分别为1 270、1 890、2 740和430km。随着今后经济高速发展,用煤量日益增大,加之煤炭生产重心西移,运距还要加长,压力还会增大。因此,运输已成为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煤炭运输问题。只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才能使煤炭顺利进入消费市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 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 我国水资源比较贫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很大。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以南水资源较丰富,以北水资源短缺。据初步统计,我国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量总量,每年为6 008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4%,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 865亿m3,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2%左右。北方以太行山为界,东部水资源多于西部地区。例如,山西、甘肃、宁夏3省(自治区)的水资源量仅占北方水资源量的7.5%,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仅占北方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8.9%这3个省(自治区)及其周围的陕西、内蒙古和新疆自治区,年降雨量多在500mm以下,还有一些地区不足250mm,加之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水资源十分贫乏。据山西井坪气象站资料,晋北平朔矿区一带,1957~1992年平均降雨量为426.2mm,年平均蒸发量为2 239.0mm;据陕西神木气象站资料,陕北神府矿区一带,枯水年降雨量仅有108.6mm(1965年),丰水年降雨量为819.1mm(1967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35.7mm(1957~1991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774.1mm(1978~1990年);据内蒙古气象台1951~1980年资料和内蒙古东胜气象站1981~1993年资料,东胜矿区一带,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 044~3 186h,历年平均降雨量为281.2~401.6mm,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 082.2~2 535.0mm。年蒸发量均大于年降雨量的4~5倍以上,而且地处我国西部大沙漠,属于典型的干旱或半干旱严重缺水地区。与此相反,这些地区却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埋藏相对较浅,煤质好,品种齐全,是我国现今和今后煤炭生产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我国现今与未来煤炭供应的主要基地。据统计,位于这一地区的晋、陕、内蒙古、宁、甘、新6省(自治区)共有煤炭资源量4.19万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埋藏深度浅于1 000m的资源量为2.24万亿t,占全国同样深度煤炭资源总量的83.8%;截止1996年末,共有煤炭保有储量7 807亿t,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77.9%。

煤田地质报告编制

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文件 中煤总地地字[1991]第380号 关于颁发《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的通知 各煤田地质公司(局、队)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由原煤炭部地质局颁发试行以来,对于统一地质报告内容,提高地质报告编制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按照地质报告改革“三性”、“三化”目标的要求和“煤田地质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的精神,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试行的报告编制提纲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正式颁发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请随时报局。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日 321

一、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文字说明 报告的文字说明共为10章35节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扼要记述本次勘探的立项依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和要求(包括煤矿设计部门的设计方案及对地质工作的要求)。记述本次勘探的地质任务,勘探工作简要经过及其他有关情况。 第二节位置和交通 叙述井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座标、井田边界、四邻、长、宽和勘探面积、勘探深度。 叙述经过井田或附近的主要水陆交通线(包括拟建的)。井田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插图: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 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及地震情况等。 322

第四节矿井及小窑 叙述井田内及邻近的生产、在建、停闭矿井(露天)、小煤矿及老窑的生产情况及其他有关情况,包括井型能力、开采煤层、开采水平(或深度)、开采范围及面积、采煤方法、通风、排水、照明情况、灾害及停采原因等。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 扼要叙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性质、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状况、主要成果及审批、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当时和现时的评价等。 第二章勘探工作 第一节勘探方法 叙述本次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包括勘探手段的选择依据,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的确定,基本线距的选择,各种工程密度的确定及工程布置原则,各项工程的施工原则,相互配合和效果等。 第二节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 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