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挖基坑横穿对运营高铁安全保护监测方案设计

明挖基坑横穿对运营高铁安全保护监测方案设计
明挖基坑横穿对运营高铁安全保护监测方案设计

明挖基坑横穿对运营高铁安全保护监测方案设计

摘要:以哈大高铁受临近地铁基坑施工影响所产生的形变分析预测为前提,结合两者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开展高铁保护监测方案设计,同时,提出几条监测注意要点,希望对类似监测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铁;监测;方案设计;实施要点

Ming dig pit across the operating high-speed rail security protection monitoring design

Zhu Mao-guo,He Xiao-hui

(China RailWay Tunnel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TianJin 300133)

Abstract:With Harbin High-speed Rail near subway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influence produced by the deformation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premise,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field construction to carry out high-speed protection monitoring scheme design,at the same time,puts forward several monitoring points,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monitoring.

Keywords:High-speed rail;Monitoring;Monitoring design;The point of implementation

引言

明挖基坑施工的开挖过程会引起基坑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形变和坑底

隆起回弹,扰动周边土体从而改变周边土体初始应力状态,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形变影响,而高铁路基及线路设备变形控制标准极其严格,变形超标且处理不当可能影响铁路的运营,甚至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临近高铁的基坑施工全程必须对既有高铁路基及线路开展严格的监控测量,掌握既有线路变形程度及发展趋势。

1.工程概况

某合同段地铁区间设计采用明挖基坑施工型式,设计总长377.1m、相对标高-22.61m~-16.7m,与已投入试运营的哈大高铁线路垂直交叉,高铁路基顶面相对标高约-1.89m,正线线间距5m,路基顶部宽度12m,路基边坡坡度为1:1.5,由于封闭式运营,因此路基外侧设有栅栏。

地铁穿越高铁线路施工过程采用先放坡至地铁区间顶标高位置,而后灌注桩和内支撑联合支护型式,为保证哈大高铁正常运营不受影响,正线开挖期间高铁采用过渡便线方案,同时,地铁区间分A、B、C和D四个区段依次施作:先期施工A区82m范围,而后高铁转线至过渡便线,施工B区81m范围和C区129m范围,最后高铁转线至正线,施工D区85m 范围。详见图1:

图1 地铁区间施工分区示意图

2.形变分析预测及监测控制

为确保高铁长期安全运营,必须厘清地铁基坑施工对哈大高铁的形变影响及监测控制重点,继而实施监测方案设计。

2.1地铁项目开始之前,高铁正处于建设期,其正线的沉降基本稳定,但过渡便线的施工工期很短,在列车动荷载及路基本体的静载作用下路基

自身可能存在蠕变趋势,参见图2。图中可以看出路基本体会发生沉降的同时路基坡脚会发生外倾,而在过渡便线侧旁又要开挖地铁B区及C区,两者的变形趋势一致,形变叠加。

图2 过渡便线蠕变趋势示意图

因此在本阶段必须加强过渡便线监测及数据分析工作,厘清形变发生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为判别引发形变的责任方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畅通信息渠道把施工引起的一系列动态变化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到施工现场,使现场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改进施工方法,以避免危及铁路行车运营安全的事故发生。

2.2地铁基坑开挖采用2级放坡开挖,场地内正线的填筑复原范围长达66m,B区及C区施工后期,高铁正线的复原性施工开始,考虑此段路基属于高铁今后的永久构筑物,因此相关部门应严格把控地基填筑质量,同时依据路基监测形变速率来确定是否满足转线并运营的条件。

2.3在高铁转到正线后,考虑正线的填筑受工期所限,填筑速度较快,易造成新填筑的地基与两侧的高铁原地基土质密实度和土体结构不同,两者的固结度也不完全相同,列车的动应力作用等同于“打夯”施工,将进一步“夯实”回填土部分,从而使新填筑路基呈现沉降槽,参见图3。同时,考虑地铁区间两侧属混凝土结构与回填土的软硬交接处,若处理不好极易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高速列车出现“跳车”现象。因此在转线后应加强地铁区间施工影响范围内,尤其是回填土范围内的路基变形监测,来判断前期施工质量,同时预测满足高速列车正常开行的时间。

图3 隧道顶部不均匀沉降示意图

3.监测方案设计

为保证哈大高铁结构自身安全及运营安全,地铁施工全程应开展高铁结构多方位保护性监测,实现多道防线,层层设防。

第一道防线:由于地铁区间隧道明挖基坑上部采用放坡开挖,因此掌握上部基坑外侧土体稳定情况十分关键,必须在高铁周边布置土体深层位移观测装置,及时预测土体的变形情况。

第二道防线:由于高铁全线处于全封闭试运营状态,监测人员只能在“天窗期”进入相关区域内工作,根据设计部门技术文件,本次监测不以直接监测轨道形变为主,而以路基边坡的竖向和水平变形来间接反映轨道形变,进而预测高铁线路所受影响。具体监测设计如下: 3.1监测范围

根据设计部门技术文件,本工程以地铁区间结构边缘线为界,沿高铁线路方向两端各取85m,即有效长度170m作为监测范围。

3.2监测服务阶段及监测项目

根据高铁两次变线的实际进展,拟将本工程的监测服务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

1)地铁A区施工阶段

高铁正线已处于试运营阶段,路基填筑时间较长,判定路基基本稳定,因此本阶段以观测基坑开挖导致的线路形变为主,具体如下:土体深层位移监测:高铁线路与基坑之间直接影响范围内布设5处,两端各延长15m布设1处,共计7处,孔深不低于23.35m,距离基坑30m,尽可能涵盖所有的潜在土体滑裂面。

路基沉降监测:在临近地铁区间施工侧高铁路堤边坡坡脚处布设13处沉降测点,遵循近密远疏的布点原则。

路基水平位移监测:临近路基沉降监测点布设固定的配套莱卡专用棱镜,加设保护盖,测点共计13处。

2)转过渡便线后地铁B区及C区施工阶段

由于过渡便线施工时间较短,路基本体的工后沉降尚未稳定,因此本阶段监测工作的重点是厘清过渡便线未受施工干扰段的路基形变及受基坑开挖影响段的路基形变,便于对比分析地铁施工段线路变形的成因及构成比例,具体如下:

土体深层位移监测:在高铁过渡便线两侧布设,埋点位置参照第一阶段,测点共计14处。

路基沉降监测:在高铁过渡便线两侧布设,埋点位置参照第一阶段,为厘清填筑质量诱发沉降与基坑开挖诱发沉降之间的关系,在影响范围之外两侧各布置3个沉降监测点,测点共计38处。

路基水平位移监测:在高铁过渡便线两侧布设,埋点位置临近路基沉降测点,为厘清填筑质量诱发位移与基坑开挖诱发位移之间的关系,在影响范围之外两侧各布置3个位移监测点,测点共计38处。

3)地铁B区及C区施工后期高铁正线填筑复原阶段

本阶段应以监测正线填筑时期的路基本体及地基的形变为主,旨在评估达到二次转线并开行列车的时机,同时判断路基填筑复原质量,具体如下:

路基沉降监测:在路基中央布设深层沉降标,以监测路基沉降情况,

测点共计13处,遵循近密远疏的布点原则。

回填土沉降监测:在路基中央及两边各布设一组沉降板,以监测回填土部分的沉降情况,埋点位置与路基沉降标同断面,共计39处。

坡脚沉降监测:在高铁正线两侧布设,与路基沉降点同断面,共计26处。

坡脚水平位移监测:临近坡脚沉降监测点布设固定的配套莱卡专用棱镜,共计26处。

4)高铁二次转线后正线监测阶段

本阶段监测重点关注运营状态下填土段在列车动应力作用下沉降和侧向变形。

由于列车运营,路基面上测点无法监测,仅对坡脚处即有沉降及水平位移测点实施监测。

3.3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遵循设计文件要求,正常频率如下表:

表1 监控量测频率统计表

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

安全巡视现场监测同步进行

基坑开挖及底板浇筑后阶段h≤5m 1次/2d 开挖期间

h代表开挖深度

5m

h>10m 2次/d

≤7t 2次/d 底板浇筑时间

t代表天数

7t~14t 1次/d

14t~28t 1次/2d

>28t 1次/3d

填筑或堆载阶段监测正常情况1次/天

监测数据突变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

堆载预压或

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3天

第2 、3 个月1次/周

3 个月以后1次/月

6 个月以后1次/2周

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

第2、3个月1次/月

3~12个月1次/3月

对沉降或位移变化异常的特殊工况要适当加密观测次数,具体监测频率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或专题会议及时调整,并第一时间电话通知相关各方,随后报送书面成果资料。

3.4监测安全控制标准

参考《上海铁路局京沪高铁无砟轨道线路维修管理办法(暂行)》(高工函[2011]118号)及类似工程监测经验,拟定线路沉隆预警值为±1.0mm/d,报警值为±2.0mm/d,施工期高铁线路24m范围内高低与水平

累积变形量以5mm为安全控制标准。

路基沉降和土体侧向监测报警值见下表。

表2 路基和土体变形监测报警值

序号监测项目速率

控制值变形允许控制值

1 路基沉降

及侧向变形3mm/天+5/-5mm

2 土体侧向变形3mm/天+10mm/-10mm

3.5监测数据管理及信息反馈

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数据及时整理分析,综合判断监测对象的安全稳定状态,并绘制位移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曲线图。在取得某点充足的数据后,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

情况,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的变形趋势和最终变形量。

4.监测实施要点

4.1布点要点

1)监测基准点必须稳固可靠、视野开阔、通视较好,数量不少于3个,便于相互校核,为提高监测精度,采用强制对中装置;

2)考虑东北冬季冻胀影响,监测点埋深不应小于1.5m,尽量减弱土体冻胀对监测点位的形变影响,水平观测点位采用强制对中装置;

3)布点过程做好监测点位保护措施,点位信息及时标识、标记。

4.2观测要点

1)监测点位初始值必须于降水或开挖前全部取得,独立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2)现场安全巡视内容不仅包括高铁坡脚、路基、线路及周边地表,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基坑开挖支护安全状态,尽可能掌握基坑支护结构监控量测数据;

3)本工程施工处于秋冬季节,早晚温差较大,现场监测尽量在每天相同时刻实施,并进行温度、气压改正;

4)高铁处于试运营阶段,进入防护区时间受到严格控制,每次监测必须与养护人员保持联系,遵照对方的指令行动;

5)高铁线路本身沉降和开挖诱发的沉降需要辨别清楚,条件允许时于临近区段布设一处新的试验段,以观测在无基坑施工影响的轨道及路基形变,同时进行科学的分析。

4.3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要点

1)高铁监测数据必须结合现场安全巡视情况分析,如有条件还应结合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状态数据;

2)监测安全控制标准应以变形速率与累积变形量“双控”指标衡量,及时预测变形发展趋势及安全状态;

3)监测信息特别注重“时效性”,应尽快将监测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5.结束语

哈大高程保护性监测方案体现了方案设计的全面性、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指导思想,为现场监测充当工程安全的透视眼,实现工程信息

化施工和动态管理提供了作业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 秦长利主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36-259、271-275.

[2] GB50308-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12-20、69-72.

[3] TB1060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9.12:69-79.

基坑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基坑工程施工方案 编制人 。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基坑降水、支护方案设计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设计依据 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 第三章施工总体布署 第一节第二节施工程序及进度 基础施工阶段的施工流程 第四章基坑降水工程 第五章基坑支护工程 第六章土方挖运工程 第七章质量保证措施 第八章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第九章雨期施工措施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基底埋深为 5m,局部电梯井 6m。 二、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参考附近的马来西亚驻华使馆地质勘察资料) (一)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区内,地形平坦。 根据钻探结果,拟建场地在 15m 勘探深度内的地质构成为:地表为人工填土,以下为第四纪冲击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 杂填土:本层厚度 0.50~ 2.70m,层底标高 34.84~37.57m。 2. 素填土:本层厚度 0.40~1.80m,层底标高 3 3.94~36.83m。 3. 粉质黏土:本层厚度 9.60~10.80m,层底标高 26.12~27.53m。 (二)工程水文地质情况 1999 年 12 月上旬勘探时,遇到两层地下水,第一层为上层滞水,静止水位埋深 0.80~3.20m(相应于标高 34.90~36.06m);第二层为潜水,静止水位埋深14.00m(相应于标高 24.22m)。近年最高地下水位标高为 36.00m 左右(上层滞水)。

第二章基坑降水、支护方案设计 第一节设计依据 一、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部分设计图纸 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三、《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二节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 一、降水方法的选择 根据场地含水层的分布、组织结构和水力性质,结合基坑降水要求,本工程降水目的为上层滞水,由于其颗粒细、埋深浅、渗透性小、且降水深度不大,适用真空井点降水技术,方法比较简单,效果好。 二、降水方案设计 (一)井点布置 为拦截地下水向基坑内涌入,保持基坑无水,保证基坑施工,沿基坑外缘1.5m 布置降水管井,井点间距 1.5m;在场地内布置 1 个地下水位观测孔。 (二)井点结构 1. 孔深:12m,观测孔深 8m。 2. 钻孔直径:300mm,观测孔直径 300mm。 3. 井点管:为直径 38~50mm 的钢管,下部 1~2m 长为过滤管,观测孔的井点管为直径 38~50mm 的塑料管。 4. 滤料:在井管外围填入直径 2~4mm 的砾石滤料,在砂层部位填入混合滤料。 (三)残留滞水的处理 基坑侧壁在上层滞水层的底板位置如果局部出现少量残留滞水,可以采用在基坑四周边坡的含水层底部,插入引流管或设置排水沟,将隔水层所托之少量残留滞水引入集水井中排出。 (四)地面防渗措施 1. 在基坑侧壁四周 5m 范围内不得设置用水点;在场地内所有用水点,均

基坑监测方案

XXXXXXX地块 基坑围护监测方案 XXXXX勘察院 二0一八年一月

XXXXXXX地块 基坑围护监测方案 项目负责: 校对: 审核: 监测单位:XXXXXX勘察院 监测资质: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单位地址:XXXXXXX 2018年1月8日

目录 一、项目概述 (4) 二、监测目的 (4) 三、监测执行规和依据 (5) 四、监测项目及容 (5) 五、监测点的布设 (5) 1.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5) 2.地下水位观观测点 (6) 3.坑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点 (7) 4.冠梁水平位移监测点 (7) 5.立柱沉降观测点 (8) 6.支撑轴力监测点 (8) 7.周边管线、桥梁、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8) 8.坑外地面沉降监测点 (8) 六、监测项目的实施 (9) 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9) 2、深层土体位移(测斜)监测 (10) 3、地下水位监测 (12) 4、竖向位移观测 (12) 5、水平位移观测 (13) 6、钢支撑轴力监测 (14) 七、监测周期、频率 (14) 八、监测控制指标(报警值) (15) 九、监测设备 (15) 十、本工程监测人员的配备 (16) 十一、监测成果反馈 (16) 十二、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16) 附: 1、单位资质证书 2、监测人员职称证书 3、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拟建的XXXXX地块位于XXXXXXX东侧、XXXXXX西侧、XXXXXX南侧。总用地面积XXXXXX平方米,建筑面积XXXXXX平方米。本项目主要拟建物包括XXXXXX住宅(18F)、XXXXXX地下室及其他配套设施。 本基坑开挖深度为3.51米-4.61米,坑中坑二次开挖0.59-1.81米。 基坑围护方法:本基坑采用SMW工法桩+钢支撑的围护方式。 基坑西侧开挖边界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2.5米,基坑南侧开挖边界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2.3米,西侧的用地红线为肛肠医院已建围墙。基坑东侧开挖边界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4米,东侧紧贴用地红线有自来水管线及电力管线,基坑开挖边界距离管线最近约6米。基坑北侧开挖边界距离用地红线最近约14米左右,红线外有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按照有关规,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二、监测目的 通过监测工作,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①、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 由于土体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土体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影响,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基坑稳定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②、验证设计、指导施工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和应力分布,用于验证设计与实际符合程度,并根据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 ③、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 通过对周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调整施工参数、施工工序、重车进出以及停靠位置,确保地下管线的正常运行,有利于保障业主及相关方的利益。 ④、积累地区性基础工程施工经验 通过对围护结构、周边环境等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了解施工期间各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及所受的影响程度,分析基坑施工特征,为地区性类似的工程积累经验。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 批准:审核:编写:

监测方案 2012年05月6日 目录 §1概况 (1) 1.1工程概况 1.2环境概况 §2监测技术要求与目的 (1) §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 §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2) 4.1系统性原则 (2) 4.2可靠性原则 (3) 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 (3) 4.4经济合理原则 (3) §5监测内容 (3) 5.1塔机基础监测 (3) 5.2基坑围护监测 (3) 5.3坑底回弹监测 (4) §6监测点的布设 (4) §7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5) §8监测仪器及方法 (5) 8.1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7) 8.2坑底回弹监测 (10) §9报警 (10) §10监测工作计划、周期及频率 (11) §11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11) §12技术保障措施 (12) §13质量保障措施 (12) §14应急预案 (13) 14.1应急小组 (13)

监测方案 14.2应急小组职责及工作程序 (13) 14.3实施注意事项 (14) §15监测方案布点图 (14)

监测方案 §1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约75000m2,基坑围护周长约1300m,基坑开挖深度为11m,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局部门式刚架围护结构,三轴搅拌桩止水,二道混凝土/型钢斜支撑体系。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周边环境等级为二/三级。支撑按照××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G/TJ08-61-2010)中相关规定,本基坑按二级基坑要求进行施工监测。 1.2环境概况 项目四周分布有道路、楼房和高架桥等建筑物,道路下埋设有信息、雨水、煤气等管线。基坑开口线距最近的建筑物边线仅有15米左右。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平原,地貌形态单一。勘察期间测得勘探点孔口标高一般为3.45~5.11m之间,场地平均标高约4.20m。 拟建场地处于上海地区古河道地层,缺失上海市统编的第⑥层、第⑦层土,地表下深度85m范围内地基土均属第四纪滨海~河口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沼泽相、溺谷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河口相沉积物。主要由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组成,一般呈水平状分布。此次监测重点为基坑围护桩墙和施工用塔机基础。 §2监测技术要求与目的 本工程的信息化施工监测充分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 1、本工程基坑形状不规则,开挖面积较大,边线较长。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流程较多,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工艺复杂。 2、基坑监测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和与施工的联动性要求较高。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按设计及有关管理部门的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实施,同时对基坑围护结构、塔机基础进行重点监测。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受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的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从理论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 2,总建筑面积约23 万m 2,地下建筑面积约8.7 万m 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 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 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 5. 《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 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周边环境监测 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 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 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 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 2、围护结构监测 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 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 A、支撑轴力监测;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 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

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方案

******-基坑支护工程 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时间: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周边环境条件 (1) 1.3 编制依据 (1) 第二章场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 2.1 地层情况 (2) 2.2 地下水情况 (6) 第三章基坑止水方案设计 (6) 3.1 止水帷幕设计 (6) 3.2 基坑内疏、排水设计 (7) 3.3 基坑观测井设计 (7) 3.4 其它说明 (7) 第四章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7) 4.1 支护方案设计 (7) 4.2 其他说明 (9) 第五章原材料进场检(试)验要求 (11) 第六章边坡安全监测 (12) 6.1 监测依据 (12) 6.2 监测项目 (12) 6.3 监测方案 (12) 6.4 监测周期 (13) 附件:1、基坑支护计算书 2、基坑支护总平面图 3、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4、B-C-D-E-A 段基坑支护施工图 5、A-B 段剖面基坑支护施工图 6、施工大样图

第一节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主要拟建建(构)筑物性质一览表表1-1 1.2 周边环境条件 拟建场地原有建筑均已拆除,现状为待建空地,A-B 段有一条现状道路通过,具体位置详见附图1 基坑支护总平面图,其余部位距拟建建筑物30m 内无现有建(构)筑物。根据甲方提供情况,拟建场区内无地下管线通过。 1.3 编制依据 1.3.1 现行规范、标准 (1)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1-501-2009;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统一标准GB50300-2001;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J220-2012;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J1412-2012;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 (10)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1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12)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 (13)建筑钢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14)建筑钢结构焊结技术规程JGJ81-2002; (1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完整版

长江国际花园1.1期住宅小区(凯迪大酒店)酒店二期项目 基坑工程 监 测 方 案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二○一九年一月

监测方案 工程名称:长江国际花园1.1期住宅小区(凯迪大酒店)酒店二期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编写: 校对: 审核: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2019年01月25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4) 2. 监测目的及编制依据 (4) 2.1. 监测目的 (4) 2.2. 编制依据 (4) 3. 监测内容及布点方法 (5) 3.1. 本工程主要监测项目 (5) 3.2. 基准点布设 (5) 3.3. 监测点布设 (6) 4. 监测方法及精度 (9) 4.1. 平面控制网及水准基准网 (11) 4.2. 观测注意事项 (11)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11) 4.4. 围护桩(坡)顶面位移及沉降 (12) 4.5. 围护结构外围地下水位观测 (13) 4.6. 周围道路及建筑沉降 (14) 4.7.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14) 4.8. 锚杆内力 (14) 4.9. 巡视检查 (15) 5. 仪器设备和人员组成 (15) 6. 监测频率 (16) 7. 预警值和预警制度 (17) 7.1. 监测报警 (17) 7.2. 监测报警措施 (17) 8. 监测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反馈 (17) 8.1. 监测数据的分级管理 (17) 8.2. 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18) 8.3. 监测数据的反馈 (18) 9. 技术保证措施 (18) 9.1. 测试方法 (19) 9.2. 测试仪器 (19) 9.3. 监测点的保护 (19) 9.4. 数据处理 (19) 10. 服务承诺 (19) 11. 合理化建议 (20)

最新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综合楼工程项目为地下二层、地上八层(局部三层、五层),设地下室二层,预计开挖深度约为地面以下9.0m左右。挡土结构和支承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止水桩为高压旋喷水泥土桩,大量土方为支撑和支挡下挖土。 地理位置处于解放东路、茶局路交汇处西北角,场地为原供电局旧址。基坑四周建筑物密集,东侧为十层交通大厦,其余四周为4-5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紧邻基坑为110KV城中高压变电所,该所为本工程监测的重点。 设计单位:工程桩为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研究院,围护桩为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宜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2.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和目的 2.1施工监测的重要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内力(围护桩和墙的内力,支撑轴力或土锚拉力等)和变形(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等)中的任一量值超过容许的范围,将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深基坑开挖工程往往在建筑密集的市中心,施工场地四周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状态,当土体变形过大时,会造成邻近结构和设施的失效或破坏。同时基坑相邻的建筑物又相当于较重的集中荷载,基坑周围的管线常引起地表水渗漏,这些因素又是导致土体变形加剧的原因。基坑工程设置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变形预估时,一方面,基坑围护体系所承受的土压力等荷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地层和围护结构一般都作了较多的简化和假定,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加之,基坑开挖与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过程,以及降雨、地面堆载和挖机撞击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现阶段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对结构内力计算以及土体变形的预估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并在相当程度上仍依靠经验。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

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完整版

XXX 工程 基 坑 支 护 施 工 方 案 日期: 日期: 日期: 第一章 工程概况 ............................................................ 1..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一、编制依据 .............................................................. 仁 二、工程概况 .............................................................. 仁 三、地基条件及水文特征 ................................................... 1.. 四、基坑周边环境概况 ..................................................... 2.第二章施工方案 ............................................................. 2. 一、基坑土方开挖 ........................................................ 2.. 二、降水工程施工方案 ..................................................... 2. 三、基坑支护方案 ......................................................... 3. 四、边坡变形观测方案 .................................................... 4.. 六、排水处理 .............................................................. 5. 七、基坑后期维护 ......................................................... 5.第三章质量控制措施 .......................................................... 5. 一、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 5. (一)................................................................. 、修整面壁质量控制措施 (5) (二)................................................................. 、土钉制作质量控制措施 (5) (三)................................................................. 、喷射作业质量控制措施 (6) 二、特殊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6. 三、重要部位控制措施 ..................................................... 6.第四章施工中有关问题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 (6) 一、施工噪音 ............................................................. 6.. 二、环境保护 ............................................................. 6..第五章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的应急预案 . (7) 一、局部垮塌 ............................................................ 7.. 二、裂缝处理 ............................................................. 7.. 三、软弱层处理 ........................................................... 7..第六章安全施工措施 .......................................................... 7. 一、管理目标 ............................................................. 8..

基坑监测方案完整版最新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长江国际花园1.1期住宅小区(凯迪大酒店)酒店二期项目 基坑工程 监 测 方 案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二○一九年一月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监测方案 工程名称:长江国际花园1.1期住宅小区(凯迪大酒店)酒店二期 工程地点:泰兴市虹桥镇虹桥大道北侧,飞虹路东侧 建设单位:江苏凯地置业有限公司 编写: 校对: 审核: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2019年01月25日

扬州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目录 1. 工程概况 (4) 2. 监测目的及编制依据 (4) 2.1. 监测目的 (4) 2.2. 编制依据 (4) 3. 监测内容及布点方法 (5) 3.1. 本工程主要监测项目 (5) 3.2. 基准点布设 (5) 3.3. 监测点布设 (6) 4. 监测方法及精度 (9) 4.1. 平面控制网及水准基准网 (11) 4.2. 观测注意事项 (11)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11) 4.4. 围护桩(坡)顶面位移及沉降 (12) 4.5. 围护结构外围地下水位观测 (13) 4.6. 周围道路及建筑沉降 (14) 4.7.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14) 4.8. 锚杆内力 (14) 4.9. 巡视检查 (15) 5. 仪器设备和人员组成 (15) 6. 监测频率 (16) 7. 预警值和预警制度 (17) 7.1. 监测报警 (17) 7.2. 监测报警措施 (17) 8. 监测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反馈 (17) 8.1. 监测数据的分级管理 (17) 8.2. 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18) 8.3. 监测数据的反馈 (18) 9. 技术保证措施 (18) 9.1. 测试方法 (19) 9.2. 测试仪器 (19) 9.3. 监测点的保护 (19) 9.4. 数据处理 (19) 10. 服务承诺 (19) 11. 合理化建议 (20)

基坑及边坡监测方案

基坑及边坡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地下车库为地下一层,结构层高,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形式平板式筏形基础基础。正负零相对高程为,坑底高程为m~,基坑顶部高程约为,坑深~,放坡系数1:~1:,西区已做护坡基坑长约为,面积约为m2,边坡支护位于西区北南侧、西侧及北侧,采用支护结构为临时支护,设计使用年限为1年。 二、监测目的 . 通过临测各种变形数据(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基坑坡顶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测斜》、邻近建筑的位移等)及时反映工程的各种施工影响,并做出相应的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和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过大影响,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可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确保基坑护坡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2、积累工程经验,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3、边坡支护无坍塌安全事故发生,并做到文明施工。 三、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

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综合楼工程项目为地下二层、地上八层(局部三层、五层),设地下室二层,预计开挖深度约为地面以下9.0m左右。挡土结构和支承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止水桩为高压旋喷水泥土桩,大量土方为支撑和支挡下挖土。 地理位置处于解放东路、茶局路交汇处西北角,场地为原供电局旧址。基坑四周建筑物密集,东侧为十层交通大厦,其余四周为4-5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紧邻基坑为110KV城中高压变电所,该所为本工程监测的重点。 设计单位:工程桩为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研究院,围护桩为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宜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2.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和目的 2.1施工监测的重要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内力(围护桩和墙的内力,支撑轴力或土锚拉力等)和变形(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等)中的任一量值超过容许的范围,将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深基坑开挖工程往往在建筑密集的市中心,施工场地四周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状态,当土体变形过大时,会造成邻近结构和设施的失效或破坏。同时基坑相邻的建筑物又相当于较重的集中荷载,基坑周围的管线常引起地表水渗漏,这些因素又是导致土体变形加剧的原因。基坑工程设置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变形预估时,一方面,基坑围护体系所承受的土压力等荷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地层和围护结构一般都作了较多的简化和假定,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加之,基坑开挖与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过程,以及降雨、地面堆载和挖机撞击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现阶段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对结构内力计算以及土体变形的预估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并在相当程度上仍依靠经验。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

基坑监测方案资料

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3.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 4.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提供的《宁波天元大厦工程地质 勘察报告》; 5.《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 院); 6.宁波市城乡建委专家组编写的宁波市行业标准《宁波市软土深基 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暂行技术规定》; 二、工程概况 宁波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地位于宁波市海曙区,位于中山西路的北侧,南临花池巷,东靠亨六巷,西到布政巷。基地面积为80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9916平方米。地上26层,地下2层,为剪力墙结构,采用孔灌注桩桩基础。 本工程±0.00相当于黄海高程3.8m,基坑开挖深度为约9.5m,基坑开挖面积6645m2,基坑四周延米350m。地下室采用排桩加两道混凝土支撑的支护形式。场地由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勘察。结构部分由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设计。 三、监测人员

主要监测管理人员表

四、监测目的、内容、布设及要求 (一)监测目的 为了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施工,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安全状况,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对整个基坑施工过程和内部结构进行施工监测非常必要,监测还可以发现在设计中因地质等因素而没有考虑到可能在施工中影响安全的状况为及时对局部进行加固调整施工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根据监测资料总结工程经验,为提高设计水平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 1、深层土体位移观测 基坑侧向变形观测是基坑开挖支护施工过程监测中一项地下各处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常用测斜仪进行测量,它是一种可以精确测量垂直方向土层或围护结构内部水平侧向位移的工程测量仪器,本次工程布设9个水平位移测量监测孔。 2、环梁及立柱水平位移观测 基坑开挖工程施工场地变形观测的目的是通过对设置在支护场地的观测点进行周期性的测量,求得各观测点坐标的变化量,提供评价支护结构和地基土的稳定性技术数据, 本次工程布设了33个环梁和立柱水平位移监测点。 3、环梁及立柱沉降测量 沉降测量是通过精密水准仪以某一起始点为基准测量各点每次高程变化得到各相应点的沉降量(可以用国家水准控制网中的水准控制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潍坊市奎文区东方路与胜利街交叉路口东北角,市电视台后邻。该工程总建筑面积96706.09M2,其中北部公寓建筑面积42322.73m2,南部公寓建筑面积27864.49m2,酒店建筑面积6121.32m2。 2、基坑设计深度自然地平-8.50m。 二、设计依据: 1、场地土层参数依据该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三、设计参数: 1、该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重要性系数取1.0。 3、根据土层参数的标准值,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计算荷载的设计值。 四、设计内容: 1、材料:所用材料施工前需复试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钢筋:φ--HPB235级,Φ--HRB335级;注浆锚固体的强度为10 MPa或素水泥浆。 2、根据场地周围条件和建筑物结构要求,为保证基坑开挖及建筑物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基坑边坡拟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土钉墙支护边坡放坡系数为1∶0.3。锚孔倾角10°,土钉成孔直径150mm,孔内注入M10水泥砂浆或素水泥浆,注浆压力0.25Mpa。 3、基坑边坡支护分层土钉长度及位置见下表: 5、基坑边坡喷射砼厚度为60~80㎜,钢筋网为φ6.5@300×300,钢筋网钢筋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喷射砼强度为C20。 6、C20喷射砼配比为:水泥∶砂∶石子=1∶2∶2(或试验确定); 五、注明: 1、该支护设计为动态设计,具体施工时发现地层与勘察报告不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2、基坑边坡顶部2米内禁止堆载,2米外堆载不超过40kN/m2。 3、其他未尽事宜,均应按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规范与规程施工。 基坑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深基坑监测方案

佳惠·中央商厦 深基坑工程沉降、位移 监 测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东星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014年8月2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监测目的与技术 (1) 三、基本原则 (2) 四、监测依据 (2) 五、监测项目内容 (2) 六、测试方法原理 (4) 七、监测工作布置 (5) 八、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6) 九、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6) 十、附图 (7)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怀化市黄金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建。建筑用地面积57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2812.34平方米,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本建筑为框剪结构,地上二十五层,地下三层,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建筑总高度为99.900m。本工程位于怀化市迎丰中路与鹤城区太平巷交汇处 本工程由于设计负三层地下室,导致基坑与周边落差较高,最高处近16米,施工安全隐患较大;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四周均为居民区,安全风险较大,本基坑工程在平面上呈不规则长方行,占地面积约13000 m2,设三层地下室,结构正负零相当于黄海高程214.96m,场地自然地面标高介于210.9~211.9m,在基坑支护设计中,地面标高取-0.30~0.50 m。基坑底标高取边承台底标高(-13.8m),则基坑开挖深度16.80~18.80 m。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反映:基础以上主要由粉质粘土、卵石、强风化粘土岩、灰岩组成。 本工程地下水较丰富,主要由地下水、地表水及生活用水组成,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场地地形起伏较小, 本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基坑工程采用复合喷锚网(护壁桩+锚杆+井字梁)为主的支护方案。 基坑周边为道路和民用建筑。 二、监测目的与技术要求 1、针对本工程的监测保护应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 ①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而且基坑开挖面积较大,施工流程较多,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 ②本项目基坑紧邻怀化市迎丰中路,车流量大,对工程施工影响相当敏感,应严格控制土体的变形,确保安全和正常使用。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1)

XXX三期基坑支护 监 测 方 案 XXX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十月十二日

XXX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工程概述 工程概况 本工程合肥市XXX?XXX项目三期基坑支护指定分包工程由合肥新站XXX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新建,工程地点位于合肥市万佛湖路与潜山路交口西北侧ZWQTC-036地块。 合肥市XXX?XXX项目三期基坑支护指定分包工程由江苏东南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基坑支护详见设计图纸。 本支护工程为临时性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基坑使用期为12个月。 、本工程支护范围内土层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粘土、强风化泥质砂岩、中风化泥质砂岩,基坑底落于粘土中,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主要为上承滞水。 、基坑开挖深度约为—,基坑靠近星光东路有较多管线,北侧会所周边有天然气管道。经放线,管道在基坑上口线外侧3m,对基坑施工无影响。 、本次设计图纸分为4个剖面,分别为1-1剖面、1a-1a剖面,2-2剖面、3-3剖面。 1-1剖面设计为Φ800旋挖桩,间距,桩长10米,距桩顶2m处设置一道锚索,基坑内侧喷锚护面。1a-1a剖面设计为Φ1000旋挖桩,间距,桩长15米,基坑内侧喷锚护面。 2-2剖面、3-3剖面设计为土钉墙。潜山路一侧设计为自然放坡,放坡比例为1:。 地下底板面标高为,基坑开挖深度为约,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拟建场地地基土构成层序自上而下为: ①层杂填土(Q ml)——层厚~,层底标高为~。褐、褐灰,褐黄、黄褐色等,湿,松散状态,状态不均匀。该层主要成分为粘性土,表部主要含碎砖石、砼块等建筑垃圾,含有植物根茎,局部地段夹生活垃圾和淤泥质土等。 ②层粉质粘土(Q 4 al+pl)——此层仅局部分布,层厚~,层底标高为~。褐灰、灰黄色等,可塑状态,湿,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少量氧化铁、铁锰结核及高岭土等。 ③ 1层粘土(Q 3 al+pl)——层厚一般为~,层底标高为~。灰褐、褐灰、灰黄、褐黄色等,一般为硬

深基坑设计说明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郴州复烤厂易地技改项目综合楼及客服中心等工程(2)工程地址:项目位于位于郴州市华塘镇油山村 (3)建设单位:湖南烟叶复烤有限公司郴州复烤厂 监理单位:湖南长顺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勘察单位:核工业郴州工程勘察院、湖南省湘南工程勘察公司 质监、安监部门:郴州市质安站 (4)工程简介:工程总建筑面积21903.75㎡,由综合楼、客服中心、倒班宿舍食堂及综合站房等组成,其中综合楼建筑面积7441.00㎡、客服中心建筑面积5682.5㎡、倒班宿舍及食堂建筑面积7250.00㎡、综合站房建筑面积1230.25㎡、污水处理站建筑面积300㎡,结构形式为框架,楼层为4~6层,建筑物最高檐口27.0m。污水处理池±0为239.50m,底板垫层底部标高为-5.8m,开挖深度为6.3m左右。二、周边环境 拟建场地紧靠着污水处理站的桩基础仅2米远,西侧为挡土墙。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根据勘察报告,基坑开挖范围内涉及土层主要为以下土层: ①层素填土,黄褐色,稍湿,稍密,主要成分由粘性土,含有少量灰岩碎石,主要为新近期人工填筑而成,填土时已分层碾压; ②层粘土,残坡积成因,黄褐色、褐红色,硬可塑性,以粘粒为

主,局部含有碎石,粘性较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③层中风化破碎灰岩,石炭系,青灰色,灰色,中风化,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稍发育,岩心破碎,呈碎块状,块状。 ④层中风化完整灰岩,石炭系,青灰色,灰色,中风化,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稍发育,岩质较硬,锤击声脆,岩心较完整,多呈短柱状、柱状。 2、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土层孔隙潜水和基岩岩溶裂隙水。填土层结构松散,孔隙比大,富水性差,残坡积粘土孔隙率低,含弱孔隙潜水;石炭系灰岩含岩溶裂隙水,含水中等~丰富。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以蒸发排泄方式为主,部分补给深部含水层。勘查施工期间,勘探钻孔均测得有稳定水位。实测各孔稳定地下水位埋深9.50~13.90m,标高224.68~230.87m,地下水位埋深一般较深。 四、基坑支护设计 1、设计依据: 核工业郴州工程勘察院、湖南省湘南工程勘察公司提供的《郴州复烤厂易地改造技术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GB5033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报审版)

—? 工程概况....................... -1 - 二.监测依据...................... -1 - 三.监测项目及目的................... -2 - 四.基坑监测组织架构及仪器设备............ -3 - 五.基坑监测工作程序................. -4 - 六.基坑沉降观测.................... -5 - 七.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5 - 八.监测控制值、监测频率及测点布控........... -7 - 九.监测相关技术和数据处理.............. -8 - 十.突发性事件的监测及抢险措施.............. -9 - 十一.作业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 (11)

拟建场地位于东莞市南城科技大道宏二路1号,拟建场地大致为正四边形,东西长160米,南北长约158米,北侧为宏图路、南侧为法仕路、西侧为宏二路、东侧规划支路;拟建物3?36F/5栋,地下室2层,相对标高土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7.60m;占地面积约21284.13m2,基坑开挖深度至底板底,挖深为11.30?12.80m。基坑周长约为602m 基坑面积约为24550n2。 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有效使用期限至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一年。 基坑支护形式为采用钻孔桩+预应力锚索支护,支护桩外侧设置水泥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兼挡淤泥土作用。 .监测依据 (1)本项目设计图纸要求; ⑵《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 《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 ; (6)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8) 国家及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的有关规定。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共9页word资料

大兴康庄两限房(一期) 1#、5#、8#号住宅楼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北京住总第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康庄工程项目经理部 2009年2月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1.1. 施工图纸 (2) 1.2.主要规程规范 (2) 1.3.其他 (3) 2. 工程概况 (3) 3. 施工部署 (3) 3.1.人员部署 (3) 3.2.监测管理程序 (4) 4. 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4) 4.1.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4) 4.2.监测目的和内容 (4) 5. 监测要求及准备 (5) 5.1.监测要求 (5) 5.2.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6)

5.3.对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 (6) 5.4.主要测试设备 (6) 6. 监测方法 (6) 6.1.肉眼观察 (6) 6.2.基坑外半永久性基准点的布置 (7) 6.3.水平位移监测 (7) 6.4.监测频率 (7) 6.5.变形控制标准 (7) 6.6.资料整理和分析反馈 (8) 6.7.其它注意事项 (8) 6.8.监控报警值 (8)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3.施工部署 3.1.人员部署 3.1.1.项目部组织机构

项目部施工监测管理人员为岳秀记,负责本工程的基坑变形监测工作;分包单位的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执行项目部制定的一系列监测管理制度,做到持证上岗。 4.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 4.1.基坑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4.2.监测目的和内容 监测目的: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