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014034附件1:中集集团即期结售汇业务管理办法doc.doc

758014034附件1:中集集团即期结售汇业务管理办法doc.doc
758014034附件1:中集集团即期结售汇业务管理办法doc.doc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

中集集团案例研究与分析报告 小组第二十一组 班级财务管理1201

中集集团扩张动因: 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1)中远的加盟,进一步巩固了中集的市场优势。 (2)扩大了产业布局,以集装箱邻域为例,通过并购中集迅速形成在沿海各港口的合理布局。目前中集在全国11个港口拥有15个干货箱生产基地,两个冷藏箱基地,4个特种箱基地和覆盖国内主要干线港口的9大堆场网络,形成了从制造,维修,零部件供应,租赁到堆存的一站式全链服务体系。 3原材料采购上,充分利用大规模集团大量采购,需求稳定的特点,通过三级谈判,三级压价,从源头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降低交易费用 对于中集来说,集装箱一生产出来,最好能就近装货出口,成本才会最低,加之沿海的开发政策。所以中集集团首先将并购对象框定在沿海地区,中集集团制定了在华南华北华东每个区域建立生产基地并购战略。 多元化经营战略

中集在集装箱业务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之后,中集从2002年开始开始并购现代道路汽车业务,在车辆业务之后,中集集团开始通过并购进军能源化工和海洋工程领域,逐渐完成了对天然气上游开采设备,中游运输设备和下游分销设备三大领域的布局。 中集集团成功原因分析: 1获得效率效应: 效率效应特点为:其管理的低效率可以通过外部管理层的介入和增加管理资源的投入而得到改善。 中集集团在完成海外并购后,会立即派驻新的管理层对企业进行重新改造,被并购的企业员工则尊重个人意愿,愿意留下来的都可以留下来,但对管理层则全部换掉。中集还会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投资扩建,这样就免去了被收购企业的担心,使被收购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双方都有利。 2.获得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特点为:其并购双方优势互补。书45-46页中集收购道路运输车辆相关企业和集装箱技术企业可以看出。

中集集团成本核算解决方案说明书

中集集团成本核算解决方案说明书 特为以下单位制作: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深圳 制作人:陶三红 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市淮海中路381号中环广场1339室 E-mail地址:stephen.tao@https://www.360docs.net/doc/798843782.html, 制作日期: 2002年12月11日 版本号: 3.0 本说明书专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所有权归HAND公司,未经HAND公司许可不得将其内容泄露给第三方。

变更历史 (3) 签字 (3) 目的 (4) 背景 (5) 实施任务 (6) 资源配置 (6) 实施计划 (6) 解决方案 (7) 总帐变更 (7) 成本核算流程 (9) 内容 (10) 目标 (34) 范围 (34)

变更历史 签字 中集集团汉得公司(签字) (签字) (日期) (日期)

目的 此份说明书目的是界定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产出及条件。作为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得公司)和中国国际集装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执行中集集团成本核算项目实施的依据。中集集团成本核算项目分成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实现多利润中心分部门的成本核算,即在不改变中集集团MAS应用流程、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小范围的调整MAS的总帐、成本核算程序,快速实现多利润中心分部门核算成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标准集装箱和托盘箱分开核算成本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在实现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彻底解决研发中心、通用产品(如半挂车、托盘箱等非客户定制产品)的固定资产、库存、销售、运输/运费、成本核算、帐务、盈利能力分析等业务的独立核算和分析问题。另外,由于不同产品生产方式的不同,成本核算的方法也可能不同,需提供按利润中心或部门,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功能选项。 此说明书仅包含中集集团成本核算项目的第一个阶段。此份说明书从属于汉得公司和中集集团专业服务协议合同,作为合同的参考。本说明书将需要汉得公司和中集集团双方签字方能生效。本说明书定义了汉得公司和中集集团在本项目中约定的具体的实施范围、任务、预计的资源配置和预计的实施计划。这些文件将代替和超越所有先前的口头或书面交流协议。需汉得公司和中集集团所完成的任务,预计的计划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此说明书声明旨在控制此方案的实施范围、基本假定和中集集团成本核算项目第一阶段实施中将提交给中集集团得程序、文档和其它产出物。而且,此文件将作为项目执行控制管理的基础方针。

(并购重组)全球企业并购的新方向及启示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个是经济全球化,另一个是跨国公司并购。尤其是近几年,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国际市场的新格局,跨国公司已把并购活动迅速从国内扩展至国外。跨国公司为了执行全球经营战略,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跨国并购已明显超过了跨国创建,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企业并购浪潮。这一新趋势正在并将深刻影响各国经济。 一、全球企业并购的新趋势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独立经济实体资格的行为。但是,这一经济学的解释并未全面反映出企业并购的本质。简单地讲,企业并购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立足于提高经济效率,通过企业变更和终止的方式,实现企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企业并购是正常的经济活动,只不过近年来企业并购日益加剧,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企业间之所以会产生并购与被并购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换言之,企业的并购行为原因和目的都在于改变和理顺市场供需关系的秩序,实现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19世纪90年代,欧美大陆突然出现的企业并购热潮使曾让企业家们寝食难安的生产过剩心病一夜之间得以化解。同样的情况又出现在百年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政府、企业和市场应接不暇,信息失灵,直接导致生产过剩。不管是汽车业、石油业乃至银行业,普遍存在着生产或服务能力过剩的严重问题。据估计,全球汽车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将达2000万辆。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就必须结盟开辟市场,以重组削减成本,从而提高效率。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在合并后节约成本10亿美元,而戴姆勒——奔驰与克菜斯勒跨国“婚姻”的合并,预计几年内将创造利润25亿美元。再者,国际竞争加剧是推动并购浪潮的关键因素。由于因特网正在打破所有商品的传统销售方式,许多老牌公司都担心自己的处境。老板们普遍认为,只有在本行业中排名前3名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而兼并和收购是推动公司成长的最快途径。英美石油公司合并,埃克森与美军公司合并,就在全球石油业领域形成了它们与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三强鼎立竞争态势。最后,技术进步加快也是企业并购的原因之一。企业要想维持和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必须大量增加研发费用,但产品的寿命却在缩短,为此,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分摊庞大的技术成本,就必须把企业并购视为增强竞争力,扩展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据统计,微软公司为了保持技术优势,1999年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企业收购者,至少进行了45项并购交易,交易总额超过130亿美元。英特尔公司位居第二,并购交易35项,交易总额达50亿美元。 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浪潮愈演愈烈,似成狂潮,一浪高过一浪,且呈现跨国并购的新趋势(跨国并购的产生与跨国公司密不可分,在迄今为止的跨国并购中,90%的交易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特别是自1998年后,跨国公司跨国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一)强强联合高潮迭起,跨国并购的规模巨大,涉及范围广泛。 1997年全球宣布的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1.5万亿美元,1998年达到2.5万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3.4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强强并购几乎涉及所有重要行业,并购数额也不断创下最新记录。例如,1998年5月7日,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购买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价值约为393亿美元的股票,收购这家公司,组成“戴姆勒一克莱斯勒”股份公司,奔驰和克莱斯勒将分别持有其中57%、43%的股份。这一并购行为涉及的市场交易金

中集集团股票分析

中集集团(000039)股票分析 一、中集集团经营概况分析 1.在集装箱业务、道路运输车辆业务方面。中集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集装箱产品,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商,产品遍及北美、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物流系统。自1996 年以来,中集的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007 年中集成为全球集装箱行业首家年产量突破200 万TEU 的企业。2004 年中集车辆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道路运输车辆的生产商,现年产能力接近20 万台,生产能力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在中国相关车型市场份额接近20%,产品畅销美国、欧洲、日本和澳洲等全球主流市场。 2.在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业务、海洋工程业务方面。中集已经逐步具备了能源、化工、食品领域的核心装备制造和集成能力,致力于打造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主流产品,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专用能源装备制造商和集成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自2004 年以来,中集连续六年罐式集装箱产销量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已成为中国CNG( 压缩天然气) 、LNG( 液化天然气) 等能源装备制造与集成业务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供应商。中集集团涉及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及机场设备等领域。可以说,中集集团涉及到了整个基础设施各领域。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必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大量利好信息增强了投资者对其股票的预期。 二、涉足中集集团股票( 000039) 1.中集集团简要财务分析。从中集集团主要财务指标可以看出,中集集团在走出经济危机以后,无论是每股收益还是股东权益都逐步增加,并且将收益的部分作为再投资投入到实际生产之中,股价上涨的后劲很足。 2.股票分析决策及相关会计分录。自2008 年金融危机继而带来的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进出口行业遭受重创。为应对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企业的冲击及失业问题,国家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2010 年全球经济挺过二次探底的可能,全球经济渐渐走出危机阴影,走向复苏道路。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中集集团的股价必将有所喜人的表现。 2.1 本人于2012 年4月5日以开盘价13.62元买入1000股000039共计13600元。之后000039 走的是上行通道,并于5月3日以15.96 元收盘,中途无配股及分红。本月的收益为: 15960-13600 = 2360元。以下是本月的会计分录: 购买时: 4月5 日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中集集团股票———成本13600元 贷: 银行存款13600 期末计价: 5 月3 日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中集集团股票———公允价值变动2360 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损益2360 鉴于000039 仍有上涨的空间,我选择继续持有该股。 2.2 000039 在5 月4 日到21 日多天下降以后,又继续上扬。5 月22 日的开盘价为14.69 元,6 月1 日的收盘价是15.05 元,这个月每股赚了0.36 元,三手共赚了360 元。以下是本月的会计分录: 购买时:5 月4日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中集集团股票———成本14690 贷: 银行存款14690 期末计价: 6 月4 日 借: 交易性金融资产———中集集团股票———公允价值变动360

中集集团IT建设案例

中集集团IT建设案例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公司(简称中集)3月4日在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的信息工作年会上确定了一件事:所有中集总部外派干部和总部的各部门负责人都要将IT应用工作列入年度述职报告。这一由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力推的举措,对信息管理部经理赵小平而言无疑是一种鼓舞。不过赵小平的压力并没有减少,因为以前他和麦伯良一块打高尔夫球时,麦总随意的一句“中集发展太快,我担心信息系统可能会拖后腿”总是让他记忆犹新。 笑傲同行依然不够,其实来中集3年的赵小平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颇为自信,此前他在南方航空公司有着15年的IT应用功底,曾经负责的订票系统至今还在南航运行。而中集现有的IT系统,无论从应用领域的广度、效果还是投入来看,要说“笑傲同行”也并不为过。 2003年,中集花了8个月时间在遍布全国的8个工厂都实施了ERP系统,其中包括深圳盐田在内的3个新建工厂,这些新厂投产3个月后的管理水平已经磨合到成熟厂的水平。而2000多人的深圳盐田工厂目前在中集的现代化程度最高,该厂的图纸设计、生产计划制订、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均纳入该系统,新厂可在4分零4秒造好一台集装箱,班产能力达到155标箱。通过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平台,中集实行的“绩效看板”管理体系已经使中集的单箱制造成本几年内下降了50%以上,达到了同行最低。此外,中集还建成了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广域网络,集团内部的OA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培训平台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也成为企业运营的必要工具。赵小平透露,中集集团的视频会议系统每月的使用频率在10~30次之间,连中集总部面试清华、复旦等大学的毕业生,都是通过中集在当地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的。 取得了如此效果,为什么总裁麦伯良还是担心信息系统可能会成为中集未来发展的瓶颈?按赵小平的说法,连续8年位居全球集装箱销量榜首的中集,无论从产品品种、质量、成本和服务等哪个竞争力要素而言,中集在行业内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企业。但中集的IT应用还没有到世界级水平,和GE、福特、戴尔等这些世界一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这种差距如果不缩短,将对中集未来的高速发展构成威胁。 200亿现象的担忧中集的发展速度的确很快。2001年赵小平来中集

中集集团案例分析报告

中集集团案例A分析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MBA) 摘要: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从1992年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工厂,经过10年不断的并购发展,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集装箱生产企业。本报告针对中集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做出了简要分析。另外,本报告对2003年中集集团即将进入多元化产业前的选择做出了分析与建议。 一、中集集团背景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兴建,总投资300万美元。是深圳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公司由宝隆洋行派人管理,投产后即连年亏损。 1986年中集集团董事会决定停产,准备破产清盘。包括麦伯良在内的企业骨干坚决不同意倒闭,并通过争取得到了董事会批准继续经营,外方人员完全退出管理。 1987年,公司实行股权结构改组,吸收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加盟,成为三方合资企业。同年,恢复集装箱生产。 90年代中期,中集集团通过横向兼并战略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1996年中集集团奇迹般地一跃成为世界头号集装箱生产集团。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部设在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其前身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主要股东为中远集团和招商局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集集团已经成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全球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与服务业的领先企业,成为了以集装箱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主要业务包括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半挂车机场设备等。 二、中集成功的因素分析 中集集团从集装箱的无名小厂发展到世界第一,其成功有其必然性。 首先,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该科促成了中国经济和外贸的腾飞,外贸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有条件和可能成为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这是中集大战的大前提。 其次,是中集对全球大势的把握。而作为企业家的麦伯良,在1990年就预见到了,中国会成为全球制造集装箱的中心,取代当时世界干箱老大韩国,这种对全球大局的把握,使得中集能够比韩国现代和进道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捷足先登在中国沿海布局。 随后,是公司有合理的股权结构。中集当时的两个大股东中远集团和招商局,分别占股20%,这形成了较为均衡的股权结构,而后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中集的治理结构,使得这个管理团队能够有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思考,并且有机会逐步实施。

中集集团信息系统的现状与思考

中集集团信息系统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蒋文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以集装箱制造为主导产业,拥有净资产超过14亿元、总资产超过43亿元、员工多达1万人的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目前在深圳、新会、上海、南通、青岛、天津、大连、南京以及香港、柬埔寨、苏里南等地设有二十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中集集团的主要业务包括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殊区域集装箱、木业、机电设备、基建及房地产等,特别是集装箱制造形成了我国华南、华东、华北全方位的生产格局,产品包括三大系列的50余个品种,产销量连续三年雄居世界首位。 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集团架构体系庞大、下属企业地域分布广阔、生产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客户服务支持复杂等客观事实,使集团领导对以信息为重要依据的高水平集团化管理与科学决策的需求迫在眉睫。于是从1996年开始,中集集团的管理层提出建立具有"先进性、完整性、超前性、实用性"的信息系统,以提升全集团的信息系统建设和利用水平,并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上阔步前进,成效斐然。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的原则,采用国际先进的综合布线产品和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对集团总部原有布线系统和局域网进行彻底改造和升级,实现10/100M交换到桌面,形成了初具规模并设施先进的集团总部信息网络中心。 按照国际标准的OSPF动态路由协议组建中集集团TCP/IP广域网络,通过ISDN和DDN 的联网方式实现了大连、上海、南通、新会、天津、青岛、深圳等地的下属企业与总部网络的互连。 在广域网连通的基础上,不仅组建了基于Inetrnet的全集团范围的电子邮件系统,还在IP网络层实施了IP电话,因此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整个中集集团与外界的电子邮件畅通无阻,传统的电话、传真费用也大大降低。另外还建立了基于Inetrnet的WWW服务器、域名服务器,开通了企业Inetrnet网,提供Email、Ftp、Inetrnet访问等业务。 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 1.以下属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为核心的MRPII系统 MRPII是应用于生产与库存控制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办法。中集集团前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在下属企业实施MRPII,提高了基础管理水平。该系统数据及时、准确,由各部门协调操作,包含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这个快速响应的数据规范和数据核算平台,可以提供订单、计划、采购、物料、库存、设备、质量、财务等全方位的一手信息,已能为管理者统计、综合、分析乃至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原始数据。 2.为集团领导决策服务的企业生产经营统计分析系统 以MRPII为主要数据基础,通过专门设计开发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时将下属企业的生产、销售、运输、采购、库存、财务等数据上报到集团总部,同时融汇数据仓库的概念,建立简单的数据分析模型,为管理者提供数据检索、数据计算、数据拆分、数据整合、数据输出等多种简易功能,使下属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共享性、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等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为强化市场导向经营方针的订单管理和客户服务系统 中集集团从组建之初就牢固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针,积极培养专业的营销队伍,全方位开发国际市场,并把加强订单管理和客户服务摆在首位。为此开发的订单管理系统可为集团领导及市场开发人员提供规范订单的详尽内容及其相应的生产计划,客户服务系统可使客户直接通过Internet跟踪订单包括排产、产箱、出箱的全过程,这两个系统也为日后的客户分析与维护、市场策划与开拓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企业并购实例分析及启示

企业并购实例分析及启示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并购理论产生于并购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并购实践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并购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机制不活,规模偏小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的有关理论,然后以企业并购过程控制与管理为切入点,采用实例论证的写法,从实战出发,通过对S水泥并购A水泥项目过程的实践研究,从项目的可行性、方案的操作实施、央企对并购项目的管理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剖析,揭示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必要的操作控制与运作方法:一是企业并购的可行性研究;二是企业并购方案的设计;三是并购过程的有效控制与风险防范;四是并购的运营控制。并通过对企业并购案例的探讨,归纳出企业进行并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企业并购成功的标志。成功的并购,能够实现企业间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饱和,作为典型传统行业的水泥行业,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因此水泥企业间的并购也将成为该行业的必然趋势。 希望本文对在水泥企业并购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控制管理,规范并购行为,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企业并购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

中集公司并购扩张之..

中集集团的并购扩张之路 案例背景简介 中集集团成立与1980年一月,最初由招商局集团和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300万美元建成,是国内最早从事国际标准集装箱的生产和销售,是深圳市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1987年交通部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以下称中远公司)对中集进行投资,使中集的总投资额达到400万美元,其中招商局集团和中远公司各占45%的股份,宝隆洋行占10%的股份。1992年,中集集团开始实行公众股份制改造,1993年12月定向募集职工股576万股,1994年2月份分别向境内社会公众和境外投资者发行了1,200万A股和1,300万B股,发行价为8.50元人民币,扣除发行费用后净筹集资金19,830万元人民币。其B股和A股分别于1994年3月23日和1994年4月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对外贸易在1980年代以后发展得相当迅速,集装箱的主要作用是在国际贸易里担任运输设备的角色,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入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进出口贸易日渐繁荣,尤其是出口的势头相当好。而中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依然是价低量大的产品,其运输的主要方式是海运,这就使国内对集装箱的需求稳步增长。集装箱制造业经历了一个从美国到日本、韩国,再到中国的过程,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成本优势,二是有需求。中国刚好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由于制造的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低廉,国内的集装箱供应具有比较优势,给集装箱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市场空间,如何进行规模扩张,降低成本,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集装箱制造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由于1990年代初期的市场的增长使早期进入了该行业的厂家取得了较好的回报,1990年的行业利润率高达30%,马上吸引了大批的厂家挤入集装箱制造业。中国先后有二十多家企业上马集装箱项目,东南亚国家的一些企业也进行了大力的发展。尽管对集装箱的需求增长,但生产能力的增长由于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迅速膨胀,导致了一种低水平的激烈竞争。在供求矛盾最严重的时候,全球的需求量为100万箱,而生产能力为250万,导致了严重的供大于求。 市场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一些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低的企业陷于了困境,一些厂家的订单很少,甚至根本拿不到订单。面对这种行业内重复建设严重,大量的资金沉淀,资源浪费严重,国家明确规定控制新的项目上马。正是由于这种政策的出台,给中集带来了低成本扩张的机会。由于实施了新项目的控制,使市场供需的矛盾不会进一步恶化,要扩张规模的渠道只能是进行并购,而那些苦于得不到订单的企业正急于从中退出来,这就给中集一个较好的并购时机。 中集集团作为一个股份公司,在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融资环境、公司商誉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这些能力加上其在集装箱制造方面形成的专属能力,构成了在集装箱行业通过横向兼并进行扩张的核心竞争力,使一系列生产要素实行有效的转移和重组成为可能。 中远公司的加盟,使中集集团在集装箱的销售方面出现了其他竞争对手不可相比的市场优势。中远公司的前身是1961年成立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航运业是其核心业务。该公司拥有600余艘船,1700万载重吨,在世界主要的航运企业名列第三。中远公司成为中集集团的大股东之后,对集装箱的需求自然将对中集集团的产品有所偏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集的市场优势。 募集资金的优势。中集集团是较早实行了挂牌交易的股份公司,通过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多次从市场募集资金,也给投资者较好的回报。1994年2月,先后在境内外发行A股1200万股,B股1300万股,发行价为8.5元。1996年4月和1997年12月,又先后在境外新增发行B股3000万股、4800万股,募集了一定的资金,为利用并购扩展生产规模筹集了足

中集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学员手册)

北大案例课堂 学员手册 中集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

中集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 深圳是一块不断创造奇迹、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热土。这里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月成立,1986年经营亏损、濒临倒闭,1987年重组后转产,1987年恢复集装箱生产,90年代通过横向兼并战略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在1996年奇迹般地一跃成为世界头号集装箱生产集团后,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到2000年集装箱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38%,超过世界同行业排名第二、三、四位造箱集团的总和。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的奇迹让世界同行为之瞩目和震惊。 尽管中国在制造业上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但一个中国制造企业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主导一个行业,这确实罕见。 已在该集团奋斗了18年的现任总裁——麦伯良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激流勇退、见好就收,在集团2000年股东大会上向中集的股东承诺:“给我15年的时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 中集概况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或“中集”),是以集装箱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半挂车机场设备等,集团总部设在深圳市蛇口工业区。中集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1月,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兴建,总投资300万美元。公司由宝隆洋行派人管理,1982年投产后即连年亏损,陷入困境。1986年公司董事会决定停产,准备破产清盘。但包括麦伯良在内的企业骨干不同意倒闭,并力争得到董事会批准继续经营,外方完全退出管理。1987年,公司实行股权结构改组,吸收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加盟,公司成为三方合资企业。 1992年开始实行公众股份制企业改组工作,1994年3月、4月,公司B股、A股先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8月,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中集集团的经营业绩连年快速增长(详见图1、图2、图3),1994年上市至2000年,净利润年均增长31.24%。2000年中集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9.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6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达到66.4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20.91亿元人民币,员工10000多人,注册资本3.4亿元人民币,在深圳、上海、南京、南通、大连、新会、青岛、天津、香港等地拥有二十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中集集团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中国十大高出口创汇企业,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连续4年跻身中国上市公司50强。 1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798843782.html,。

海尔集团并购的启示

海尔集团并购的启示 摘要:兼并和收购作为资本运营 最核心的方法,是企业迅速低成本扩 张,战略转型以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 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并购列入 长期的发展战略,阐述了海尔集团并购 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海尔集团并购企业文 化 海尔集团从1991年开始实施并购扩 张战略,先后并购了原青岛空调器厂, 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 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近20亿 元,集团资产得到迅速扩张成为中国第 一 家特大型家电企业.海尔集团的并购 案例具有很强的实战研究和理论研究价 值. 1正确理解规模扩张的内涵 工业化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规模经 济.规模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 潜能,加快作业分工,推动技术进步, 减少管理费用,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管 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 济,必然会通过内部滚动发展或并购重 组等方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

力.但在扩张过程中如果不遵循市场客 观规律,盲目扩张,不但不能使企业走 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反而会使企业陷 入危机之中. 1.1规模扩张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海尔向外扩张是对我国家电工业发 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海尔自身优 势和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的战略决策,完全遵循了市场的客 观规律. 1.2规模扩张必须坚持低成本扩张 海尔对所并购企业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并不是只 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有那些有发展潜力,拥有一定人才和技术资源储备,设备条件较好,毋须投入大量资金以及资产负债率合理的企业才会被海尔列入考察范围.这些企业在并购后,只要注入必要的资金,导人海尔的管理模式,输入海尔的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就能重新盘活原有资产,实现扭亏为盈. 2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人力资源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扩张企业不接纳或不信任被并 购企业原有人员,甩包袱,另拉队伍是较普遍的心理和现象,其实原有人员中有大量的人才,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体制或观念的问题,只要能理顺体制,改变观念,他们就能很快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38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1 陈 阴 娟 海尔对被并购的企业只派去财务总监,

中集集团扩张之路

从中集集团的扩张看危机中的并购策略(上)--宋 向前 世路劳生 https://www.360docs.net/doc/798843782.html,/cedric830vi 2009-12-30 14:14:33 引言-大饥荒时代的面包 人类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次大饥荒时代,你要问大饥荒时代什么最贵?毫无疑问是面包。1938年国民政府扒了黄河花园口后,溃堤千里,黄泛区内一袋洋面甚至可以换几根金条。可见,在饥荒中,面包是唯一的硬通货,拥有至高无上的购买力。可一旦饥荒结束,面包的购买力就急剧下降,一根金条反倒可以换上千袋洋面。 历史的悲剧总在不断重演。你要问金融危机时代什么最贵?毫无疑问是现金。危机来了,所有的资产都深度折价,现金的购买力迅速增强,这无疑为手中持有大量现金头寸的企业的并购扩张提供了最佳机遇。否则,等危机结束了,现金的购买力同样会急剧下降。 可资产毕竟不是面包。经营得当,它可以为企业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进退失据,它可能会吸干你所有的现金。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家通过并购扩张快速崛起的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将近二十年并购扩张路径的介绍,来深入讨论中国企业在并购时应注意的时机与策略把握问题。 一、中集集团并购扩张路径介绍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合资企业,当时由招商局轮船、丹麦宝隆洋行和美国海洋集装箱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生产普通的干货集装箱。1993年,技术员出身的麦伯良出任公司总经理,带领中集进入了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轨道。今天的中集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集装箱制造、道路运输车辆制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的物流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从规模角度看,中集自1994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销售收入从将近7亿元增长至近500亿,扩张近70倍;净资产从1亿元增长至130多亿元,扩张近100 倍。与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集的规模普遍超过他们一倍以上。 从扩张角度看,中集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收购国内外企业近30家,在中国、北美、欧洲、亚洲和澳洲等拥有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六万人,已经成为标准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不断收购新的产能、技术和渠道,中集已经在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登机桥和专用车制造六大领域雄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其集装箱生产与销售竟占据了全球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一) 中集集团在集装箱制造领域的并购与扩张 自1996 年以来,中集就始终保持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地位。目前在全球约500万箱

央企并购重组概念股名单

央企并购重组概念股名单 ●航天军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科技 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公司——航天机电(600151 )、航天动力(600343 )、火箭股份(600879 )、中国卫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信息、航天晨光(600501 )、航天电器(002025 )、航天通信(600677 )、航天长峰(600855 )、航天科技、中兴通讯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西飞国际(000768 )、中航精机(002013 )、力源液压(600765 )、贵航股份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飞亚达、深南光A、深天马、*ST宇航、哈飞股份(600038 )、洪都航空(600316 )、东安动力(600178 )、昌河股份、南方摩托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广船国际、中船股份(600072 )、中国船舶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风帆股份、鑫茂科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辽通化工、新华光(600184 )、北方天鸟、北方创业(600967 )、晋西车轴(600495 )、凌云股份(600480 )、北方国际(000065 )、长春一东(600148 )、北方股份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长安汽车、中国嘉陵(600877 )、ST天仪 ●信息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沙河股份、天通股份(600330 )、华东电脑(600850 )、四创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长城电脑、长城信息(000748 )、长城开发(000021 )、深桑达、夏新电子、中国软件(600536 )、上海贝岭(600171 )、华东科技(000727 )、天通股份、中电广通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上海邮通、成都电缆、南普天、东方通信(600776 )、波导股份(600130 )、东信和平(002017 )、上海普天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卫国脉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ST大唐、高鸿股份

并购案的思考和启示

TCL集团跨国并购的启示 1. 缺乏国际品牌意识。强化品牌意识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这种战略是企业通过市场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而这种知名度可以创造更大的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现代市场营销的关键和核心也是品牌战略。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技术竞争,销售竞争发展到各自品牌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企业仍然缺少品牌竞争意识,没有居安思危的观念,没有打造不老品牌的长远战略眼光,品牌竞争意识的有无或者强弱直接关系了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另外,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也相对比较薄弱,其商标被外资企业抢注,造成了很多麻烦。 2. 企业文化理念的忽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因此,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我国许多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和正在“走出去”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企业文化的整合,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是一个利润主体,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利润是企业的一切。忽视文化建设的企业,正如同缺失灵魂的人一般没有行动的方向和标准。实际上,企业文化不是一句口号、一套系统、完整的文字,而是需要自上而下的长时间推动,通过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植入企业的细胞和员工的血液,让员工的目标自觉地和企业目标相互融合为一体。TCL 二十多年历史惯性中对企业文化的漠视,是企业核心涣散,竞争力缺失的根源。TCL需要彻底反思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的“基本法”重塑价值观。这方面,华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几年前华为就起草了企业的基本法,作为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宪法”。规范了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准则,也为华为未来的发展和基业长青奠定了基础。 3. 缺乏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也逐步加入了世界经济的浪潮中,走出去、走向全球市场,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走出去”依然是中国企业的大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国际型人才的缺失。虽然有时我们将企业国际化战略中的失误归因于文化冲突,经营理念的冲突,但是更多时候是很多企业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正确认识,人员的招聘、选拔、培养等就缺乏明确的导向,难免出现缘木求鱼的现象。除此之外,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乏跨国际经营的经验,管理手段落后,高层次的跨国人才缺乏。尽管现在很多企业都知道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真正把人才当成一种资源并视之为战略高度的企业并不多。这里主要是有理念和认识高度的问题,欧美企业一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普遍要比国内企业重视得多。所以,我国海外企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联想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努力,为了使管理团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团队,联想连续从最优秀的竞争对手戴尔公司挖走五个高管,并尽量保持团队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虽然目前联想在欧美的业绩还远落后于亚洲市场的表现,但其国际化融合效应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正是这种高级管理人才的缺失,使得高级管理人才的任用成为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中集集团:颠覆,以致于超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98843782.html, 中集集团:颠覆,以致于超越 作者:成明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08年第11期 中集集团从集装箱制造业的无名小厂,到世界第一,是什么促成了中集集团的成功?回顾中集集团的全球战略和并购历程,一个清晰的足迹就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0多年前,中集集团还是一个仅有59名员工的不知名小厂。从那时起,中集集团就开始了从小到大的腾飞,由弱到强的崛起。今天,中集集团借中国外贸的持续强劲增长,依靠颇具前瞻性的并购、坚持不懈的创新以及对全球大势的预见与把握,频频推出颠覆举措,重用海外人才去管理海外运营,用公开透明方式协调中外利益分配,从而超越了曾经主宰全球集装箱生产的韩、日、德等强大对手,成为当今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 中集集团在干货、冷藏箱等领域确立了世界第一的领导地位,拥有十多种全球冠军产品,它的集装箱活跃在美、欧、亚等五大洲的主要海陆物流线上,业务范围也从集装箱延伸至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食品装备、海洋工程和机场设备。2007年,公司的年营业收入超过64亿美元(合人民币450亿),在国内外拥有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达100余家,员工近6万人。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中集集团从集装箱制造业的无名小厂,到世界第一,是什么促成了中集集团的成功?回顾中集集团的全球战略和并购历程,一个清晰的足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都说万事开头难,可创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没有钱!这是中集集团起步之初最为困难的事。 1990年,中集集团的战略思路和定位很清楚:做集装箱制造业的世界第一。但是,董事 会和股东的决议中并没有为此目标提供资金。此时的中集集团必须用没有钱的办法来扩张。 “我们当时花大力气去做了一个内部股权结构的改组,争取尽早上市筹资。中集集团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不过,累计起来,我在股市筹到的资金少于我给股东派现的钱。这在中国的上市公司里是极少见的。”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说。 在资源紧缺的境况下,中集集团怎么实施公司的全球扩张战略呢?

央企并购重组概念股

央企并购重组概念股 央企并购重组概念股 ●航天军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科技(000777) 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公司——航天机电(600151)、航天动力(600343)、火箭股份(600879)、中国卫星(600118)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信息(600271)、航天晨光(600501)、航天电器(002025)、航天通信(600677)、航天长峰(600855)、航天科技(000901)、中兴通讯(000063)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西飞国际(000768)、中航精机(002013)、力源液压(600765)、贵航股份(600523)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飞亚达、深南光A、深天马、*ST宇航(000738)、哈飞股份(600038)、洪都航空(600316)、东安动力(600178)、昌河股份、南方摩托 中国船舶(600150)工业集团公司——广船国际(600685)、中船股份(600072)、中国船舶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风帆股份(600482)、鑫茂科技(000836)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辽通化工(000059)、新华光(600184)、北方天鸟、北方创业(600967)、晋西车轴(600495)、凌云股份(600480)、北方国际(000065)、长春一东(600148)、北方股份(600262)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长安汽车(000625)、中国嘉陵(600877)、ST天仪 ●信息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沙河股份(000014)、天通股份(600330)、华东电脑(600850)、四创电子(60099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长城电脑(000066)、长城信息(000748)、长城开发(000021)、深桑达、夏新电子、中国软件(600536)、上海贝岭(600171)、华东科技(000727)、天通股份、中电广通(600764)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上海邮通、成都电缆、南普天、东方通信(600776)、波导股份(600130)、东信和平(002017)、上海普天(600680)

中集集团并购

中集集团的并购扩张之路 案例研究与分析 姓名邵太春 班级财务管理105 学号2010010111

摘要: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提供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的企业集团,主要经营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和化工装备、海洋工程、机场设备等装备的制造和服务。 中集集团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中集集团主要股东为中远集团和招商局集团,是国有控股的公众上市公司。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集集团已经成为根植于中国本土、在全球多个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2008年,中集集团被列为“2008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第49位,“中国国有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榜”第39位,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40位;2007年9月“CIMC中集”牌集装箱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选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中集被列为福布斯“全球2000领先企业”第1397位。2010年,《财富》中文版发布2010中国500强企业中集居128位。

中集集团并购扩张路径介绍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合资企业,当时由招商局轮船、丹麦宝隆洋行和美国海洋集装箱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生产普通的干货集装箱。1993年,技术员出身的麦伯良出任公司总经理,带领中集进入了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轨道。今天的中集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集装箱制造、道路运输车辆制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的物流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从规模角度看,中集自1994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销售收入从将近7亿元增长至近 500亿,扩张近70倍;净资产从1亿元增长至130多亿元,扩张近100 倍。与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集的规模普遍超过他们一倍以上。从扩张角度看,中集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收购国内外企业近30家,在中国、北美、欧洲、亚洲和澳洲等拥有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六万人,已经成为标准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不断收购新的产能、技术和渠道,中集已经在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登机桥和专用车制造六大领域雄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其集装箱生产与销售竟占据了全球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集集团在集装箱制造领域的并购与扩张自1996 年以来,中集就始终保持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地位。目前在全球约500万箱 中集拥有的产能超过250万箱,可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400多个品种的集装箱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