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专题22

历史复习专题22
历史复习专题22

6、军阀分裂割据时期(1916――1928年)

(1)关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

?在半封建的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使各地区可以自给自足地独立存在,为军阀提供了割据一方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军阀本身就是一定范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从经济上支持本地区的军阀,同时又在军阀的武力庇佑下,维护自身在地方上的政治特权。这是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经济条件。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争相扩大侵华特权,逐渐形成了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为了维护和扩大侵略特权,他们都采用了扶植代理人的办法,清朝政府和袁世凯都曾是帝国主义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袁死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物色新的代表,而大小军阀势力恰也需要帝国主义的支持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压倒对手。在列强的扶植下。很快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是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外部条件。

?这里的关键是要挖掘出与“军阀割据”相关的“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的内涵。教师可引用毛泽东同志的分析:“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2)内外政策

各派军阀投靠不同帝国主义国家,以卖国换取支持。

军阀割据混战。如黎段之争、冯段之争、直奉战争等。

镇压、破坏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工运高潮、国民大革命等革命中)

(3)本时期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解除了清政府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提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和投资新式工业的积极性,使经济上的实业救国和政治上的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爱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加上这时期美、日趁欧洲发生战争之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外资企业激增。随着民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增加,到一战结束的时候,无产阶级增加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共的成立、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转变,促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随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决定性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尽管最后国民党新军阀代替了旧军阀,大革命遭到挫折,但不能否定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革命形势的发展,无疑都与这时期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发展密不可分。

(4)黑暗中看到光明。

中共成立前,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非常黑暗,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使中国社会更加动荡,而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归于失败。但是,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并成为新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北洋军阀随之走向衰落和覆灭。尽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尚未最终完成,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的逐渐觉醒,使人们看到了希望。把握好这个基调,也就把握了这一阶段的时代脉搏,并理清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路。

四、中华民国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1、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2、内外政策: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反革命“围剿”;

不抵抗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西安事变后,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从片面抗战路线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对内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形成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三大特征;

统制经济,实质是加强经济垄断,膨胀官僚资本;

1943年,废除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

抗战后期,积极抢夺胜利果实。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A、对内:

a政治上:

①1945年,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最终于1946年挑起内战。(49年仍有“假和平”阴谋)

②1946年冬,“制宪国大”和《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7年,关闭国共和谈大门

④内战爆发前后,制造一系列破坏民主团结的暴行

⑤1947年,诬蔑民主党派,强令解散民盟

b经济上:

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征粮拉夫

(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表现及其原因)

c对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五、中国国民党的历史

1、辛亥革命时期(1894—1912)兴中会成立至中华民国成立前

兴中会(1894,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1905,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多次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1)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1927)

国民党(1912,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目的是联合中间派,造成第一大党,实现通过国会大选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中华革命党(1914,孙中山在日本召集部分国民党员成立,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

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1926,通过整理党务案)

(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宁汉合流(1927年秋)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1928,蒋介石复职后党政军大权落入其手)

(5)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937.9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初,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皖南事变(1941年初)

重庆谈判(1945.10)

政协会议(1946年初)

(6)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挑起全面内战(1946年6月)

伪“国民大会”(1946年秋)

国共关系完全破裂(1947年春封闭《新华日报》)

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迫害民主党派(1947年)

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1949.4.23)

五、中外反对势力的勾结

双方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是勾结的基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是双方的共同需要,对二者来说勾结往往比对抗更有利。

(1)清政府同列强的关系:从对抗走向妥协和勾结,再从对抗妥协到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通过对清政府的打击和扶植,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

(2)北洋军阀政府和列强的关系:北洋军阀利用列强支持,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利用日本支持复辟帝制;列强利用军阀达到侵华的目的,为了维护侵华权利,列强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广东国民政府同帝国主义的关系:国共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广东国民政府高举孙中山反帝反封建“新三民主义"的旗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4)南京国民政府和列强的关系:为了反共反人民,南京国民政府充当列强侵华工具,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国民政府被迫进行了抗日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总的来看,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有勾结有对抗,但其勾结是主要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之上的阶级统治。但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利益,同时也危及到统治阶级利益,因此二者又有相矛盾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能体现出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从晚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关系看,走过了闭关自守--抵抗(对抗)--暂时和好(勾结)--再对抗(对抗)--完全屈服(勾结)的过程。而具体去揭示一个造成各个时期关系特点的成因,就可以看出是利益二字。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固然是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表现,但也反映出清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努力。而英国则为了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力图打开中国大门。先是走私鸦片,后是侵略战争。一个为利益而“闭”,另一个则为利益要求而“开”,利益冲突造成关系的对抗。但此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英法趁机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已分清了“肢体之患”和“心腹之患‘,本着“取小害而去大害”的原则与列强讲和,共同镇压太平

天国运动。由于此时双方利益尚有冲突,因此这种勾结和好的关系只能是暂时的,直到最终清朝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这时的清政府既是本国封建势力的代表,又是外国列强在华的代理人,二者完全勾结。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其共同的利益(根本利益)相同,而中国人民的反抗也使其相互依赖性加强。此后北洋军阀时期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蒋介石等本身一开始就是由列强扶植起来,自然而然关系更加密切,更多了一份勾结而少了一份对抗。通过对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首先,外国帝国主义是造成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而中国反动政府是其在中国的代理人,反帝同时必须反封建;其次,外国列强之间、外国列强与中国反动政府之间有勾结,也有矛盾对抗,是落后的中国争取解放、独立可以利用的条件。

六、如何评价历届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

1、反动性

历届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其影响总的来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动政府,就其反动政策而言,不外乎是对内残酷的专制统治、剥削压迫,对外投靠资本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而言,它代表了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阻碍社会进步;

从阶级关系的角度看,它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

就其本质而言,它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个反动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都对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起到消极的作用。例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壮大。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出卖国家权益,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侵略严重

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内政策方面极力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残酷压迫剥削造成人民的过度贫困,同样严重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亦是如此。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最终形成了美国在中国市场的独占地位,从而危及到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内,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政权,采取强制掠夺的方式建立起对全国经济的垄断。民族工业发展的原有障碍(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不但没有消除,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正是这样,使帝国主义势力日益加强,使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屡遭挫折,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历届反动政府的结局必然灭亡。

2、积极性

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虽说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政策是反动的,但有一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当然大多为客观方面)。例如,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设总理衙门、举办洋务运动,就总理衙门来说,它是清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产物,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它说明清政府的机构开始具备一些近代化色彩,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样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兴办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但它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带动起来的洋务思潮,促使全国朝野有了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毕竟在顺应着世界潮流--向着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在被动中蹒跚前进了,是顺应着世界潮流而动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再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可以说它是为实现“王朝”自强而进行的垂死挣扎,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但它毕竟是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迈出的一步。清王朝的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已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由清末发端的中国政治制度并未因清朝灭亡而中止,辛亥革命的胜利及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把它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在国民政府统治

时期,国民政府在外交方面的“改订新约运动”和经济方面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都对中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待中国历届反动政府政策及其影响,应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生产力标准和社会发展标准去衡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而不能以偏概全。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课后训练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1《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2)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直走.咸阳走:跑。 廊腰缦回 ..缦回:回环萦绕的样子, 形容游廊曲折。 B.不霁.何虹霁:雨后初晴。 雷霆乍.惊乍:突然。 C.复道行.空行:行走。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 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昏暗。 解析:A项,走:趋。C项,行:横跨。D项,杳:远得没有尽头。 答案:B 2.下列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可怜焦土 .. B.族.秦者,秦也 C.燕、赵之收藏 ..D.鼎铛.玉石. 解析: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动词用作名词。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 C.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D.齐、楚之精英 .. 解析:A项,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常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古义指天气。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D项,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文中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 答案:C 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卧”后省略“于”。D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A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1)注意“气候”指天气。(2)注意“炬”是名词用作动词,焚烧,“可怜”是可惜的意思,“焦土”是名词用作动词,化成焦土。(3)注意几个“后人”之间的关系,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参考答案:(1)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宫里,而雨雪阴晴却截然不同。 (2)楚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3)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但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①。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②不事十岁。 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 ..郡县转输 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穀。用法益刻深 ..。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都是星宿名,“汉”是银河。②复:免除徭役、赋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写:输送。 B.用法益刻深 ..刻深:苛刻,严酷。 C.下调 ..郡县转输菽粟刍藁下调:从下边各地方征调。 D.残虐以促.期促:促进。 解析:D项,促:缩减,缩短。 答案:D 7.对上述文字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和《史记》中有关阿房宫的描写不同,《史记》重在历史事实的记述,语言朴实

历史的回声(千古江山)诗歌鉴赏: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教案

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设想:指导如何把握意境,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教学时数:2-3 教学过程:赤壁怀古 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叶振棠-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文学常识: 1.复习回顾苏轼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赤壁赋》 2.《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妓,调也因此得名。它有双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仄体有100字,较为常用,平韵用者较少。此词牌高亢,适合抒情。“赤壁怀古”是题目与内容相关。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二、学习研读 1.齐读正音。 2.诗歌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长江这里,自古出现过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在开始寻找英雄们遗迹的时候,词人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景仰的英雄——“周郎”。但他在这里却先埋下一笔,暂时不展开写,引起悬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用此句感叹语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合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迫人”之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 2、以美女衬托英雄,更表明他当时春风得意。 3、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子,所以周瑜和孙权外看是君臣之别,内观则是连襟之亲。周瑜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问题研讨: a.豪放风格的体现(拍电影用什么镜头,比较“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风格)? b.为什么“一时多少豪杰”独写周瑜不写曹操? c.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与史是否一致?(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文脱胎于史,又高于史) d.是否与苏风格冲突?(乐观――平和、旷达) e.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觉得可以不可以? “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f.:“三国周郎赤壁”周郎?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公瑾”?“周郎”?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g.词下阙为什么写小乔?初嫁/出嫁?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板块一”后人之鉴“《六国论》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设想:尝试请古文功底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同学解答疑难, 尝试请特别喜欢历史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战国历史主要是秦灭六国那段历史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策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这“三”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 1、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闢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

高一必修一专题四单元测试卷 命题:高一备课组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 1、为新中国成立作组织准备的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B、渡江战役的胜利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D、开国大典 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民主革命的胜利③社会主要力量的壮大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中心”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共“八大” 4、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A、民主集中制 B、三权分立制 C、党委负责制 D、党政分开制 7、在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 A、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8、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1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阿房宫赋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

阿房宫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直走.咸阳走:跑。 廊腰缦回 ..缦回:回环萦绕的样子, 形容游廊曲折。 B.不霁.何虹霁:雨后初晴。 雷霆乍.惊乍:突然。 C.复道行.空行:行走。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 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昏暗。 解析A项,走:趋。C项,行:横跨。D项,杳:远得没有尽头。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项,都是介词,比。A项,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然”,“……的样子”;“啊”,句末语气助词。B项,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C项,成年男子,这里“独夫”指秦始皇;代词,那。 答案D 3.下列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可怜焦土 .. B.族.秦者,秦也 C.燕、赵之收藏 .. D.鼎铛.玉石. 解析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动词用作名词。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 C.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D.齐、楚之精英 ..

解析A项,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常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古义指天气。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D项,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文中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 答案C 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卧”后省略“于”。D项,状语后置 句。 答案A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1)注意“气候”指天气。(2)注意“炬”是名词用作动词,焚烧;“可怜”是可惜的意思;“焦土”是名词用作动词,化成焦土。(3)注意几个“后人”之间的关系,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参考答案(1)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宫里,而雨雪阴晴却截然不同。 (2)楚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3)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但不引以为鉴,也会 使(更)后代的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 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①。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 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②不事十岁。 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外抚四夷,如始皇计。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 ..郡县转输菽粟刍藁, 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穀。用法益刻深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 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学情 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高中新课程。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理解宗族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先人的崇敬之情。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显示: 通过漫画引出嫡长子继承制。

老师:嫡长子继承制是从何时起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来一探究竟。 我们这节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夏商时期政治的特点。 ?2.周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影响。 ?3.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开始学习。 【板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师: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也就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在课前提示讲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那么他们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来加以了解。 新课: 一、夏商政治形式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知识点:夏商政治形式。 【板书】一、夏商政治形式 师:在讲夏商政治制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家这一概念。这个“国家”不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远古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的结果,其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分作文范文-历史的回声

当一种光辉,靓得让你翘首企望;当一种高度,高耸到让你无所适从;当声声旷达之音,强劲到让你无法拒绝地归顺,你是否意识到,这正是来自那历史的回声? 几百年花开花落、雨起雨歇,早已洗尽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潮涨潮欢、情生情灭,早已抹去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历史的回声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耳旁…… (一)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团火漆。就是在这样一个轻盈的下午,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了,百余名起义者带着镣铐走向了荒凉的西伯利亚。他们虽然失去了胜利的希冀,但却没有放弃对生命回声的企望。他们用自己的佩剑刺穿天幕,呼唤自由,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回声—— 没有经历过苦难,就不能确知自己的存在;没有挣扎和重负,就不能识别自己的名字;面对一个黑暗龌龊的时代,我们必须迫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迫使崇高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二) 一个平民出身的启蒙者,早年受尽了权贵显达的凌辱,但这一切都未能摧毁这个“摧毁者”——伏尔泰。他战而愈强,老而弥坚。或斡旋于皇室,或韬晦于宗教;时而以《哲学通信》启迪民众,时而以《百科全书》召唤同道。他用生命为自由铺展了道路,用智慧和理性留下了历史的回声—— “笑和让别人笑”,“思考和让别人思考”。 未哭过长夜者,不足以语人生。 如果你因失去了自由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生命的回声了。 (三) 几百年前,一个清晨。一个衰朽的书生,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天涯海角。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或写心明志,直言疾呼;或泰然处之,尽力而为。他没有只停留在李白的蜀道叹难、屈原的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他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诚于心。春风度玉门,戈壁绽绿荫,冥冥历史之空传来属于韩愈的回音—— “八月为民兴四令,一片江山尽姓韩。” 一个人不管有多大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他哭泣,历史只认得人的贡献! 掩卷沉思,低吟徘徊…… 回声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回声的生命是一种真正的遗憾。历史的回声是一种镜鉴,它能让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娇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千古江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稼轩.(xuān) 寻觅.(mì) 孙仲.谋(zhòng) 舞榭.(xiè) B.巷陌.(mò) 嘉.许(jiā) 封狼居胥.(xū) 仓皇.(huáng) C.烽.火(fēng) 可堪.(kān) 佛.狸祠下(bì) 骠.骑(piào) D.金戈.(gé) 游弋.(yè) 羸.弱(léi) 赢.得(yíng) 解析:D “戈”读gē,“弋”读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沧桑苍皇器宇轩昂轩然大波 B.愤概气概堪当重任勘平叛乱 C.南渡度假神鸦社鼓鸦雀无声 D.楼塮凋谢惊慌失措神色惊慌 解析:C A项,“苍皇”应为“仓皇”;B项,“愤概”应为“愤慨”;D项,“楼塮”应为“楼榭”。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 ..无觅,孙仲谋处 B.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C.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B 古义: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4.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B A、C、D项均为借代,B项为比喻。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解析:C A项,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项,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项,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6.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的回声

《历史的回声--汴京包公湖情思》 王大海 包公湖畔,游人如织。 青年、老者、干部、外宾、农妇……还有身披艳丽时装的靡登女郎等等。 一 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女孩在询问那位老者:?爷爷,包公官有多大?他是党员吧??老人呵呵一笑:?他可不是党员,他的官嘛,打个比方,和现在的北京市长差不多。不过那时和现在不一样,市长还兼法院院长。要不他怎么该审陈世美的案子呢……? 红领巾眨着好看的大眼睛还问:?那包公也是个当大官的,他怎么不向着当官的,敢是他们内部闷矛盾了吧??老者收敛了笑容,拉起孙女匆匆走开了:?小孩家,莫刮说。? 二 蜡像厅是人们驻足较久的地方。那衣着入时的女郎高举纤手在向她的男友侃侃而论:?秦香莲,窝囊!换了是我,俩孩子交给老包处理,自己走自己的路,找个比陈世美强的气气他。? 男友红着脸,声音低八度:?那不是因为爱情嘛!? 女郎的声音提高八度:?他不爱她,她还爱他个屁,贱

脾气!? 三 在正殿里,在呈古铜色的、庄严肃穆的包拯像前,两位干部模样的人在低声交谈。 甲:?我看这包公祠可以附设党校分校或特别班,联系历史,联系实际学习,对不断整顿党风大有好处。?乙:?人大会议选出新的主任、市长、法院院长,应该到这里举行宣誓就职典礼。? 四 另有两位中年人,一个较胖一个较瘦,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思辨性争议: 胖者:?‘四人帮’那会儿提出‘清官比贪官可恶’,到底是什么道理我至今没有弄通。是否因为清官多了,国泰民安,就延长了封建皇朝的统治;倒不如多几个贪官,民不聊生,老百姓就会起来闹革命,因此,客观上就是贪官推动了历史前进。? 瘦者:?那是他们故弄玄虚的‘理论’,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实质上叫‘做贼心虚’。‘反清官论’者,其实不过是怕‘影射’,怕人们论清官骂昏官,骂来骂去骂到他们头上,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五 一位戴者有深度近视眼镜,看样子像历史教员,独立中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

六国论 一、语言基础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 B.暴秦之欲无厌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当与秦相较 解析:C A项,“暴”同“曝”B项,“厌”同“餍”D项,“当” 同“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①其实 ..不赂而胜之 ..⑤而犹有可以..百倍②思厥先祖父 ..得一夕安寝④至于颠覆 ..③然后 之势⑥可谓智力 .. ..孤危⑦至于 ..颠覆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⑥⑧ B.②③⑤⑥ C.③④⑦⑧ D.①⑤⑦⑧ 解析:A ④⑤中的“颠覆”“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其他的都和现代汉语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义.不赂秦 C.日.削月割 D.李牧连却.之 解析:C 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 A项,速:招致B项,再:两次C项,当同“倘”,如果。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洎牧以.谗诛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以.有尺寸之地 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苟以.天下之大 解析:A 例句和A项都是介词,“因为”。 6.下列对文章三、四两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解析:B 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 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古 书中称“封”或“封建”) 1、目的:为了有效巩固西周统治(“封邦建国, 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2、地区:王畿以外的地区,包括土地和人民。 3、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有为周天子镇 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不是赋税) 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诸侯权力:获得土地和人民,封疆内再分封, 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如设置 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7、影响: (1)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于严密。 (2)消极: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相对的大宗小宗。 ③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3、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权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与分封制关系: 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分封制通过宗法制得以维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③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四、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西周制订。不同等级贵族有不同的礼仪“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 同构、家国一体)。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最突出)(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1、内容 (1)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2)太尉: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 (3)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特点:以皇权为中心 二、地方官制:郡县制 1、特点: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县 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3、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评价 1、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巩固了国家统一。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推恩令 (1)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地方设节度使 (1)实质: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影响:唐中期以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